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李白诗四首》教案3
加入VIP免费下载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李白诗四首》教案3

ID:576109

大小:45.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李白;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    过程与方法: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厌恶现实的思想;体会李白重视友情、关注民生、善于感悟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教学难点: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梦游天姥吟留别 ‎【导入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 ‎【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 ‎【整体感知】‎ 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入梦之因。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历程。第三部分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写出梦之叹。‎ ‎【内容赏析】‎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文章开头还提到了哪些山?写这些山有何作用? 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这些山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了衬托、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教师承接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现在请同学们诵读第二部分,并思考……)。‎ ‎3、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第二部分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①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月夜——剡溪清幽。②从“脚著谢公屐”到“空中闻天鸡”,白昼——山中壮美。③‎ 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傍晚——洞外恐怖。④从“列缺霹雳”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夜晚——洞中仙人。⑤从“忽魂悸以魄动”到“失向来之烟霞”,梦醒长嗟(第五不是描绘图景)。‎ ‎4、“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飞”字与“送我至剡溪”中的“送”字有何表达效果(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 ‎5、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洞中仙乐”这一部分内容。‎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这是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教师承接语: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 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看第三部分)。‎ ‎6、第三部分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你如何评价他的这种性格?   明确:第三部分流露出了李白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 ‎7、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①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 作者的梦境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仙人盛会中却并没有自己出列。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对于此种阐释,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就不讲。如果学生提及,教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 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 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厌恶现实。‎ ‎【艺术特点】‎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 ‎ 板书设计:                       蔑视权贵,厌恶现实 ‎                    ‎ ‎            入梦之因                   梦游历程              出梦之叹 ‎ ‎ ‎ ‎ ‎            神秘美妙                                         安能摧眉 ‎            雄峻巍峨                                         折腰事权贵 ‎ ‎ ‎ ‎ ‎ ‎ ‎ ‎ ‎ ‎ ‎ ‎ 哭晁卿衡 ‎【导入语】‎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当时,有很多的日本人到我们中国来学习,学习我们的政治、文化、经济。其中,有一个日本人,原名叫阿倍仲麻吕,中国名字叫晁衡,他在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学习生活了很多年,并且在朝廷做官,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都成了好朋友。有一次,他坐船回日本去,途中,在海上遇到大风,传说被淹死了,李白听到消息后,很难过,就写下了一首诗。其实,晁衡并没有被淹死,后来又回到长安,被李白的真情所感动,所以决定留下来不走了,在长安生活了一辈子。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为晁衡所写的这首诗歌。‎ ‎【解题】‎ 哭: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晁卿衡即晁衡,卿是对人的敬称。‎ ‎【字词、译诗】‎ 日本晁衡辞帝都:日本国的友人晁衡辞别京都长安要回国了,这里以赋的手法点明人和事。‎ 征帆一片绕蓬壶:远航的船像一片树叶一样绕着蓬壶岛上下颠簸。“征帆”,即征船,远航的船,“帆”借代航船。“一片”指征船像一片树叶一样飘浮在水面。“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在晁衡返日途中的海上。据《十州记》,蓬莱山周围五千里另有圆海围绕着山,圆海水黑,人称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一片”与“蓬壶”说明晁衡回国路途的艰险,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晁衡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白云露出愁苦的色彩,层层笼罩着苍梧山。“明月”比喻晁衡人品高洁。“不归”即溺亡。“白云愁色”白云露出愁苦的色彩,“满”笼罩,“苍梧”指郁洲山。这两句诗用比喻和拟人手法高度评价晁衡,表明了作者的无限悼念之情,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小结】‎ 诗忌浅而显。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丁都护歌 ‎【导入语】‎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豪迈飘逸。但他也有一些写实的诗歌,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船工艰苦生活的诗篇《丁都护歌》。‎ ‎【译诗】‎ 从云阳乘船北上,两岸商贾众多。吴牛对月喘气时(暗指炎热的夏季),纤夫拖着船逆水北上,多么辛苦。河水浑浊不可饮用,(可纤夫们只能喝河水),壶里的水能沉淀出一半的泥土。纤夫们一唱“都护歌”,心里悲伤泪如雨下。众多工人开采的又多又大的石头,(即使耗尽人力),也无法将它们拖到江边。你看石头又大又多,(采之不竭),纤夫之苦也无穷无尽,想到这些让人掩面流泪,悲伤不已。‎ ‎【内容解析】‎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凸现出这个诗眼的?‎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这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好像无关题意,其实匠心独运:商业网点的稠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形成鲜明的对照;“云阳上征去”,也为下文“万人凿磐石”作了铺垫。‎ 苦:诗眼 ‎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纤夫拖船的劳苦,“吴牛喘月”用典。 ‎ ‎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生活条件的艰苦,白描。‎ ‎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纤夫心理的悲苦。‎ ‎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把纤夫之苦难推向极端。‎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这广大的磐石,采不尽,运不完,苦难深重,哪有尽头啊!诗篇就在这沉痛感叹和深切同情中结束。‎ ‎【艺术特点】‎ 请简要分析诗歌中运用到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方法:1手法 +2依据(句子)+3分析手法4手法作用+4对象特点+5感情作用。‎ ‎《丁都护歌》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选一例加以说明。(5分)‎ 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1分),诗句把两岸繁华热闹的环境与纤夫逆水拖船的苦役构成鲜明的对比(2分),更突出(1分)了纤夫劳役的繁重艰辛,表现了作者对拉纤民夫的同情。‎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5分)‎ 诗人运用了白描手法(1分),“水浊、壶浆、半成土”(1分),寥寥数语却形象地勾勒出江水混浊,几近泥浆,纤夫们唇焦口干却无水饮用的恶劣生活条件(2分),表达了作者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1分)‎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5分)‎ 这里运用了“吴牛喘月”典故,吴地的水牛看见了月亮都以为是太阳而喘息(2分),典故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酷热(1分),纤夫在烈日下挽纤拉绳,喘着粗气,一步一颠,逆水挣扎的苦难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1分)‎ ‎【总结】‎ 整首诗格调沉郁,感情凝重,层层深入。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竟能写出这样杰出现实主义诗篇,难怪杜甫称赞他“笔落惊秋雨,诗成泣鬼神”了。‎ 越女词五首(其三)‎ ‎【导入语】‎ 李白的诗歌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对友情的讴歌,也有对民生的关注,当然也有一些对生活情趣的写照。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采莲女生活情趣的诗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人物形象】‎ 你觉得诗歌写了一群怎样的女子?‎ 明确:在若耶溪遇见一群采莲姑娘,她们见有陌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装着怕难为情就不出来了。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人物神态逼真。‎ ‎【语言风格】‎ 本首诗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明确:清新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作业布置:预习《杜甫诗五首》。‎ 板书设计:见前。‎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