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白与杜甫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
杜 甫
宋代刻本李白文集
1
、蜀中时期
(
701—725
):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登锦城散花楼
》
《
峨眉山月歌
》
《
白头吟
》
一、李白生平及创作分期
四川江油李白故里
2
、远游求仕时期(
725—742
):
《
渡荆门送别
》
、
《
望庐山瀑布
》
、
《
横江词
》
六首、
《
望天门山
》
、
《
金陵酒肆留别
》
、
《
长干行
》
三首、
《
子夜吴歌
》
、
《
静夜思
》
、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
《
游泰山
》
六首等。
3
、居京时期(
742
年秋
—744
年春):
《
清平词
》
、
《
古风
》
(十五“珠玉买歌笑”、二十四“大车扬飞尘”)、
《
月下独酌
》
、
《
行路难
》
、
《
蜀道难
》
(有争议)等。
4
、再次漫游时期(
744—755
):
《
梁园吟
》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
《
将进酒
》
、
《
宣州谢眺北楼饯别校书叔云
》
、
《
秋浦歌
》
十七首、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
丁都护歌
》
、
《
赠汪伦
》
等。
5
、安史之乱时期(
755—762
):
《
古风
》
十九“西上莲花山”、
《
永王东巡歌
》
十一首、
《
早发白帝城
》
等。
安徽采石矶李白衣冠冢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
、山水行旅诗:
《
峨眉山月歌
》
、
《
望庐山瀑布
》
、
《
横江词
》
六首、
《
望天门山
》
、
《
游泰山
》
六首、
《
蜀道难
》
、
《
月下独酌
》
、
《
独坐敬亭山
》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
《
早发白帝城
》
等。
李白行吟图
总结:
李白此类诗前后风格不一:前期重在咏唱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现对自然风光的无比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以描写为主,气概豪迈;后期即景生情,托物言志,将自己的人生遭际和傲岸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抒情为主,慷慨不平之志寓于字句之中。
2
、人生感遇诗:
《
玉壶吟
》
、
《
行路难
》
三首、
《
梁甫吟
》
、
《
梁园吟
》
、
《
将进酒
》
、
《
宣州谢眺北楼饯别校书叔云
》
等。
3
、时事讽谕诗:
《
古风
》
(十五“燕昭延郭隗”、
《
古风
》
十九“西上莲花山”、二十四“大车扬飞尘”)、
《
秋浦歌
》
十七首、
《
丁都护歌
》》
等。
4
、爱情、乡情、友情诗
《
乌夜啼
》
、
《
春思
》
、
《
子夜吴歌
》
、
《
长干行
》
、
《
静夜思
》
、
《
春夜洛城闻笛
》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
赠汪伦
》
等。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及成就
其一,以气夺人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
李诗感情浓烈,气势磅礴,如大河长江,不可阻遏,如飞流直下,生气贯注,形成以气夺人的艺术风貌。具体表现在:气骨端翔,体现出“侠”的傲岸之气;气韵生动,体现出“道”的飘逸之气;气象超远,体现出“仙”的高举之气。艺术上往往能因才蓄势,因时成势,因情造势,因物助势,突出地反映盛唐气象的昂扬之气和盛唐艺术的壮大之美。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
江上吟
》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宣州谢眺楼
……》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上李邕
》
“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
江夏赠韦南陵冰
》
“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
永王东巡歌
》
其二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过瓦官阁”
《
横江词
》
其一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望庐山瀑布
》
“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将进酒
》
“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
游泰山
》
其三
其二,想落天外
——“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
《
刘枣强碑
》
)
李诗想象丰富,神思超卓,多表现幻境、梦境和神话世界的奇丽之境,且不拘古与今、天与地、神与俗、物与人、虚与实的界限,诗情驰骋不羁,文思奔放无束,笔势如天马行空,如水涌云走,天机自出,飘然难踪。加之巧妙的比喻、独特的比拟、新奇的夸张,使其诗境、意象更显奇幻多姿。这充分体现盛唐艺术匠师惊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盛唐气象中那种勇于革新的独创精神。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北风行
》
“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南风吹归心,飞堕西楼前”
《
寄东鲁二稚子
》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
把酒问月
》
“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
短歌行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秋浦歌
》
十五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
襄阳歌
》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将进酒
》
“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
江夏赠韦
南陵冰
》
“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
梁甫吟
》
其三,自然飞动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
经乱后,
……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
大鹏赋
》
)
李诗的语言具有“仙风道骨”的特点,不以华丽求精美,而以变化显神奇,不以齐整求工巧,而以自然见真纯。这也是盛唐艺术追求气韵飞动的时代精神的体现,与吴道子的画、裴旻的剑、公孙大娘的舞、张旭的草书异曲同工。李诗自然飞动的语言风格表现在散文化、口语化、跳跃性、流动美等方面。
四、杜甫生平与创作分期
千古诗圣
—
杜甫
南宋刻本
《
杜工部草堂诗笺
》
1
、读书壮游时期(
712—746
)
“群书万卷常暗诵”
——
吴越、齐赵、梁宋三次漫游
——“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744
、
745
)
——《
望岳
》
2
、困居长安十年(
746—755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应制举落第(
747
)
——“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
进赋自荐(
751
、
754
)
——
授官兵曹参军(
755
)
——《
兵车行
》
、
《
丽人行
》
、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3
、陷贼与为官时期(
756——759
)
北迁羌村(
755
)
——
宁武投效(
756
)
——
陷贼居京(
756
)
——
潜逃凤翔(
757
)
——
出仕左拾遗
——
贬华州司功参军(
758
)
——
弃官赴秦州(
759
)
——《
月夜
》
、
《
春望
》
、
《
北征
》
、
《
羌村
》
、
《
三吏
》
、
《
三别
》
4
、漂泊西南时期(
760—770
)
投奔高适(
760
)
——
入严武幕(
761
)
——
检校工部员外郎(
761
)
——
草堂生涯(
760
)
——
移居夔州(
766
)
——
漂泊荆湘(
768
)
——
卒耒水舟中(
770
)
——《
蜀相
》
、
《
春夜喜雨
》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
江畔独步寻花
》
、
《
秋兴
》
八首、
《
又呈吴郎
》
、
《
登高
》
、
《
登岳阳楼
》
、
《
江南逢李龟年
》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五、杜诗的主要内容
1
、爱国忧民诗篇:
《
春望
》
、
《
三吏
》
、
《
三别
》
、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等。
2
、咏怀抒情诗篇: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等。
3
、写景咏物诗篇:
《
春夜喜雨
》
、
《
江畔独步寻花
》
、
《
绝句
》
四首、
《
秋兴
》
八首、
《
登高
》
、
《
登岳阳楼
》
等。
4
、思乡怀友诗篇:
《
月夜
》
、
《
月夜忆舍弟
》
、
《
梦李白
》
二首、
《
不见
》
等。
5
、咏史怀古诗篇
:
《
蜀相
》
、
《
琴台
》
、
《
八阵图
》
、
《
咏怀古迹
》
五首等。
6
、题画论诗诗篇:
《
画鹰
》
、
《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
、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
《
戏为六绝句
》
等。
六、杜诗的特点及成就
1
、深广的忧国忧民思想;
2
、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3
、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4
、雄浑跌宕的作品结构;
5
、苍凉悲壮的语言风格;
6
、出神入化的律诗成就。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兵车行
》
“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同上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
悲陈陶
》
“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阁夜
》
“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
对雪
》
“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
新安吏
》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石壕吏
》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
垂老别
》
“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
又呈吴郎
》
“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
白帝
》
“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
佳人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春望
》
“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
哀江头
》
“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
喜达行在所
》
其二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片故园心”
《
秋兴
》
一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登岳阳楼
》
“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
梦李白
》
其一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
别房太尉墓
》
“
怅望千秋一泪洒,萧条异代不同时”
《
咏怀古迹
》
其二“宋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蜀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