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说
李贽
文化背景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程朱理学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但是,在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 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 向衰落。
在沉闷的明初思想界,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
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提倡,在思想界从者众多。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学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要求和特点。李贽就是泰州后学中具有“异端”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
王学与泰州学派
作者简介
李贽(
1527-1602
年),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今福建省晋江人,明末杰出
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
。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
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
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
。
12
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
26
岁中举人。
30
岁至
45
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20
多年宦海生涯,他耳闻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 南沿海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他与那些昏官迂儒和假道学格格不入 。
54
岁那年,毅然辞官,寄居湖北黄安 。李贽称为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
83
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
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影响非常大。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李贽一开坛讲学,管你是哪座寺庙,在什么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
1580
年李贽辞官,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在
75
岁高龄时,李贽做梦都想不到获得了一个“僧尼宣淫”的罪名。那些卫道的大臣们声泪俱下地控诉着和尚与尼姑、淑女的故事。
1602
年,万历皇帝下令逮捕李贽,批示:
“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其著作不论出版与否,一概查抄烧毁,凡收藏、保留者,严惩不贷!”
当时李贽就在北京通州的好友马经伦家里,他是应邀到此著书讲学的。听到抓他的锦衣卫到了,身体已经很羸弱的李贽竟快步走出来,大声道:“是来逮捕我的吧,快给我抬来门板,让我躺上去。”锦衣卫目瞪口呆,只好按照吩咐,把他抬进了监狱。
李贽不怕死:“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来死,反等出祸。” 万历皇帝并不打算让他死,李贽既没受什么刑,又可以读书写字。最终的判决书下来了,李贽一看:送回老家,
地方看管。
公元
1602
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李贽静坐于北京皇城监狱,一名侍者为他剃头。剃好以后,李贽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顿时鲜血淋漓。侍者大急,问年老的犯人:“和尚痛否?”李贽不能出声,以指在侍者手心写:“不痛。”侍者又问,“和尚为何自割?”李贽写:“七十老翁何所求?”辗转两日,终于断气
……
李贽思想
李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中年以后接受王守仁学派和禅学的影响,更富于批判精神。他以
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思想,强调人欲的合理性,肯定“好货”、“好色”是人之常情,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孔子等所谓“圣贤”的盲目学科。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其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
。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先生,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颠覆了
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
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反对虚伪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其思想与正统儒学格格不入。他去世以后,著作屡遭禁毁,但书愈禁而名愈高。
后代对他有
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
具有自由精神的学者尤其是文学家,对李贽评价极高
。如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唯情论文学主张,受李贽的“童心说”影响极大。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与李贽交游,其“独抒性灵”的文学
主张,也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而正统儒家学者对李贽多持批评态度
,如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明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等。
《
四库全书
》
的编者视李贽为洪水猛兽,说:“贽书皆狂悖乖谬
……
不容诛。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
《
童心说
》
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1.
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2.
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3.
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
《
西厢记
》
、
《
水浒传
》
列为“古今之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
《
童心说
》
,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为千古之至文。
课文研读
自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龙洞山农叙
《
西厢
》
2.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二、解释句中标记的字词:
1.
然童心胡然而
遽
失也?
2.
童心既
障
,于是发而为言语。
3.
便谓出自圣人之口,
决定
目之为经矣。
4.
假人之
渊薮
也。
表假设的连词,如果
表修饰关系,不译
;
后两个表承接关系,不译
表转折关系,反而
三、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1.
人
而
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2.
有闻见从耳目
而
入,
而
以为主于其内
而
童心失。
3.
以童心既障,
而
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之为心也。
文章大意及主旨
2.
分析丧失“童心”的原因,指出丧失“童心”的危害。
1.
指出什么是“童心”。
3.
抨击虚伪世风和俗儒,指出天下至文 皆出童心。
4.
抨击儒家经典。
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 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 自我。
主旨
思考辩论
李贽的
《
童心说
》
批评了“多读书识义理”对人的消极影响,这是针对盲目信从儒家经典的态度而言的,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这种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李贽所谓的童心,重在一个真字,也就是未受世俗观念,特别是名利才色等浸染的本真状态。这样,李贽所谓的童心,实际上主要不是一个哲学的观念,而是一个文学的观念。
李贽的童心说,是由读龙洞山农为
《
西厢记
》
所写的序言有感而发。童心是龙洞山农提出的一个概念:“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李贽就此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骈文,徒重形式的举业八股文,以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院本、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李贽的文章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李贽一生,愤世嫉俗,孤寂傲世,他的文章,他的生活,正是他的“童心说”的有力实践,表明他是一个保持了“童心”而为世俗难容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