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合集

ID:576237

大小:1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上语文第22课. 诗二首. 教案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 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 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时数: ‎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1. 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 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 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 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 ——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 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 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 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诗,寻找语感)‎ ‎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 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 ——两处联想:街灯——明星 明星——街灯 ‎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讨论学习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2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两事物之间或具有因果联系或具有相似关系,譬如“街灯”和“明星”就具有发亮相似特点。那么什么是想象?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象吗?‎ ‎ ——使人由民间的街上有灯,而天上也有类似灯的明星,进而创造性地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这就是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 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 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 ——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4 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 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再次全体朗读全诗,融入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读出韵味。‎ 七.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预习三、四节诗内容 第二课时 一、体朗读全诗,回忆旧课内容 二、 讨论、学习第三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节。‎ ‎2.如果说诗的第1、2节描写的是诗人想象出的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呢?‎ ‎——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的,他们受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这首诗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生活得自由幸 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 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讨论、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 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4 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四、总结分析全诗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 ——‎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4 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五、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六、拓展、迁移 你知道关于月亮的哪些传说?试展开想象:将来的某一天,假如你成了中国的宇航员,也登上了月球,见到了传说中的吴刚、嫦娥,你将会……‎ 七、布置作业 做一些有关联想和想象的题目 附:板书设计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联想 想象(天上的生活富庶、美好、幸福)‎ ‎《太阳船》‎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 教学时间:1课时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吴望尧先生的好友也是著名诗人的余光中先生评价说:“吴望尧的诗作产量丰富,风格多元,佳作不少。大致分来,约有三类。第一类是少作,受了新月派和西方浪漫派的影响,轻倩柔美,意浅情浓,和我早年的情况相似。第二类仍是抒情的小品,但命意转深,个性转强,感性独特,风格渐向现代诗接轨,看得出大有发展的潜力。”“他的第三类诗也没有长篇,都以组诗的结构建成,有一种辐辏聚焦的引力。这一系列的巨构展现出作者壮阔的雄心,善变的机心,值得诗评家认真评定。”‎ 吴望尧先生有的诗令人震撼动情而又显示出自己的博学:如《乃有我铜山之崩裂》开始两句是:‎ 乃有我铜山之崩裂了你心上的洛钟也响着吗?‎ 余光中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先生评价说:当年望尧写好后示我,只看起句就震撼了我。太有气象了,动情,就应该如此的。古谚有云,“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根据东方朔的解说: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洛阳的铜钟无故响了三天,是因为远在西方有山崩的关系。这典故我那时并不清楚,否则也会用到《莲的联想》中去。足见望尧涉猎杂书比我广博,而又眼明手巧,竟能用来象征情人之间心心相映,不,心心交撼之状。‎ 今天我们学习吴望尧先生的太阳船,要注意体会作者的风格,以及通过独特的意象表达的言外之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诗歌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诗歌的意象,找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太阳船的?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明确:作者是按太阳运行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从早晨写到日落时分。‎ 太阳升高以后,光芒万丈 穿过云层之后,霞光一片 没入云层之后,银星千颗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探究,理解文意 ‎1.太阳在运行的过程中,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金色(早晨)——白色(升高到日落前)——红色(日落时分)‎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2.“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便缓缓地扯下了帆。”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当太阳升高以后,太阳没有的任何阻挡,发出了万丈光芒。‎ ‎3.“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又驶向另一个港湾。”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含义?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比喻。作者用“白银”比喻阳光,用“卸下批闪烁的白银”比喻天色已晚,太阳光逐渐变暗,用“驶向另一个港湾”比喻太阳即将落山。‎ 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的,给人以美感及想像的空间。‎ ‎4.“但在它驶进黑暗的时候,船上却焚起了大火”,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太阳下落没入云层,映射出晚霞一片。‎ 第三步、背诵课文,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诗歌的意象以及寄托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诗句;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 诗言志,作者吴望尧借“太阳船”寄托自己什么情感呢?说一说你的理解?‎ 明确:寄托自己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对故乡与大陆的思念。‎ ‎2.本诗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明确:‎ 四、质疑问难,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 总结固趣:‎ 你学习本课之后有哪些收获? ‎ 布置作业:‎ ‎     预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 趣味教学资料 吴望尧简介 吴望尧,浙江金华人。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 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23课. 女娲造人. 教案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神话的特点。 ‎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 过程与方法: ‎ ‎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 ‎ 课时安排:1课时 ‎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 二、整体感知 ‎ ‎1、正音正字 ‎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2、关于神话 ‎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 三、探究文本 ‎ ‎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 ‎ ‎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 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 ‎④作者的评述。 ‎ ‎4、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 生:荒凉寂寞,添点生气。 ‎ ‎5、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 ‎ 生:揉泥成团造人、挥藤洒泥造人 ‎ ‎6、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 生:男女结合 ‎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7、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①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 ‎②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她有人的孤独感。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 ‎③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口吻非常孩子气) ‎ ‎④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还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 ‎ ‎8、比较阅读 ‎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象的,大家比较一下,两则神话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 ‎① 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 ‎② 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 ‎ ‎③ 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 ‎9、本文处处洋溢着人类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 生: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 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 四、拓展延伸 ‎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如:《夸父逐日》 夸父与逐日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24课. 寓言四则. 教案 教学目标 ‎ ① ‎ 翻译《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积累文言词语。 ‎ ‎② 分析故事情节。 ‎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 教学重点 ‎ ‎①分析故事情节。 ‎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 课前准备 ‎ ‎ 学生:熟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 ‎ 老师:投影仪。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 教学设计 ‎ 导入 ‎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 ‎ ‎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 ‎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 蚊子和狮子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 ‎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 ‎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 ‎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 ‎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 ‎②自编寓言练习。 ‎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 ‎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 ‎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 总结 ‎ ‎①教师小结。 ‎ ‎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 ‎②布置作业 ‎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 b.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教学设计 ‎ 导入课文 ‎ ‎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 翻译《穿井得一人》、‎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WWw.sLKJ.ORg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杞人忧天》 ‎ ‎【原文】‎ ‎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 ‎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  其人曰:“奈地坏何?” ‎ ‎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译文】‎ ‎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典故】‎ ‎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 ‎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教学反思: ‎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4、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 二课时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阶段 ‎ ‎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 朝 花 夕 拾 》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 培养兴趣 提高能力 ‎1. 简洁的导入 ‎ ‎2.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 读书三功:“诵” “疑” “评”。‎ 二、走近鲁迅 了解创作风格(视频)‎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 三、深入文本 了解背景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 四、合作交流 概括内容 ‎ ‎1. 阅读文本, 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 小引 ‎ 狗·猫·鼠 ‎ 阿长和山海经 ‎ 二十四孝图 ‎ 五猖会 ‎ 无常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父亲的病 ‎ 琐记 ‎ 藤野先生 ‎ 范爱农 ‎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后记 ‎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 小组讨论, 畅谈喜爱篇目;‎ ‎3.代表演讲, 发表独到见解。‎ 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 ‎《藤野先生》——‎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 第二课时 一、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附:人物形象简析: ‎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 范爱农——‎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二、赏析片断 写出感受 ‎ 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4.通过拓读,学习感受生活,学会默读他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归纳:‎ ‎1. (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 摆“大”字的睡相。 (4) 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重点)‎ ‎2、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指导阅读 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 教师归纳: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附:《朝花夕拾》的艺术 手法:‎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 善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 4、‎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拓展思维 勇于实践 ‎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文本、图片、音像资料,制作自己的网页。‎ ‎《西游记》‎ 学习目的:‎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 第一块:探讨人物形象 ‎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①大闹天宫  ②智调芭蕉扇    ③智擒红孩儿    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    ⑥美猴王  ⑦真假美猴王 ‎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3、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孙悟空的形象,在当时寄托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反抗邪恶势力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理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块:展开语文活动 ‎1、人物评价题: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 ‎2、组织学生辩论(任选一题):‎ ‎(1)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辨词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火,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正方:           。‎ ‎②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3、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②反方: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除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反方:                                        ‎ ‎4、小结: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被称为“勇敢化身”孙悟空这人物形象,他神通广大,智勇双全,他蔑视皇权,敢于造反;他勇往直前,积极进取。这是值得大学学习的。但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撇开西天取经故事中的佛教色彩,把它抽象地看做一项魔、除恶务尽、便表现了他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是一切邪恶势力的决心。‎ 初语七上教案·第 30 页 共 65 页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