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杜甫
课时目标
1.
诵读、默写诗歌
2.
疏通文意
3.
初步感知课文
4.
仿写课文
杜甫(公元
712
~
770
),字
子美
,他在诗中自称
少陵野老
,后人称他为
杜少陵
。他是我国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
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
“诗史”,
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诗圣”。
读准下面字的音:
壕 邺
戍 逾
妪 咽
(
háo
)
(
yè
)
(
shù
)
(
yú
)
(
yù
)
(
yè
)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
颂读诗歌
暮投
石壕村,有
吏
夜
捉人
。
老翁
逾
墙
走
,老妇出门看。
傍晚
投宿
差役
抓壮丁
吏
呼
一何
怒,妇
啼
一何
苦
!
喊,叫嚷
多么
哭
悲苦,凄苦
越过
跑,逃跑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疏通文意
听妇
前
致词:三
男
邺城
戍
。
一男
附书至
,二男
新
战死。
存者
且
偷生
,死者
长已
矣!
上前
儿子
防守
捎信回来
新近,刚刚
幸存的,活着的
苟且的活着
永远的完结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室中更无
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
无完裙
。
老妪
力虽衰,请
从
吏夜归,
急
应
河阳
役
,
犹得
备晨炊。
指男人
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跟从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
”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初步感知课文
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
冬末
,
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即安史之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
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女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
《
石壕吏
》
因构思巧妙及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写作背景
这首诗共
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耳闻目睹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开端
)
苦啼申诉 家境凄惨 被逼自愿服役(
发展
)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凉
绵绵无尽(
结局
)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和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
( )
的
老妇是
( )
的
战争是
( )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 )
的
作者对战争是
( )
的
凶恶、蛮横
可怜
残酷
同情
憎恶
请思考并回答
1
、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
、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3
、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4
、最终抓到人没有?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老妇人和官吏。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请思考并回答
6
、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
7
、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8
、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9
、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有吏夜捉人
想一想
1
、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3
、老翁为什么要“逾墙”?
4
、“泣幽咽”的人是谁?
5
、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想一想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
对叛军的憎恶
,对国家
能平叛战争的渴望
,同时
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
,也
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
,
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改写:
《
石壕吏
》
拓展延伸:
教师指点:如何进行诗歌改写
改写
是以原著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各种文体、语体、人称、结构、表现手法的特殊作用和相互关系,学会应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内容,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它对提高我们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很有效的。尽管
改写只是根据别人现成的文章来写
,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固有创造性,但改写仍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还是有练习价值的。通常的诗歌改写是
把叙事诗改写成记叙文
。
改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主题方面,要对原作进行认真品味,透彻理解。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不作改动,改写成散文后,仍要体现原诗的基本精神,
不改变诗歌的主题思想。
第二、在内容方面,要注意到诗歌与叙事散文的区别。
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练,语句跳跃性较大,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上受的限制较大。而叙事散文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对环境进行具体描写。情节可以充分展开,人物的性格可以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凸现出来。所以,如果不根据原诗加以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情节,就会使改写后的叙事散文显得枯燥无味。只有在充分运用诗歌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增补必要的描写,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第三、在语言方面,要注意诗歌和叙事散文不同的文体特点。
用现代汉语来改写古代诗歌,不是翻译文言文,不必句句都紧扣原诗,只要能表达原意就行了。为了叙述的方便,有时候还
可以改变人称进行写作
。诗歌中的语言为了符合文体需要,常常会省略一些句子的内容,语言顺序比较自由,还会有互文见义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改写时叙事散文时,都要一一改过来,使语言符合叙事散文呢的语言要求。
总之,把诗歌改写成叙事散文,要注意诗歌和叙事散文之间的区别。
改写:
《
石壕吏
》
例文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
——
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
……
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
——”
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幸免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
……
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
——”
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 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 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身边,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索的村路上。
改写:
《
石壕吏
》
拓展延伸:
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