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76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案合集(76页)

ID:576416

大小:370 KB

页数:7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一课 散步 ‎○教学目标 ‎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 ‎○教学重点 ‎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 ‎○课前准备 ‎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 ‎○教学内容 ‎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 ‎○教学设计 ‎ 导入 ‎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 感知课文内容 ‎ ‎① 检查生字词。 ‎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 ‎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 ‎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 ‎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 ‎「教师导学」 ‎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 ‎[教师小结] ‎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 自主合作探究 ‎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 76‎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 ‎[教师小结] ‎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 ‎[教师小结] ‎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 ‎[学生讨论归纳] ‎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 重点研读 ‎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 ‎[教师小结] ‎ 76‎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 比较阅读 ‎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 ‎[教师引导] ‎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 ‎[教师小结] ‎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 反思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 ‎[教师总结] ‎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 76‎ 小结 ‎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 ‎○板书设计 ‎ 散步 莫怀戚 ‎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第二课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以及母亲话语中含着的意思。‎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透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乐曲《秋日私语》、《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关于母爱,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残疾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再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二 整体感知 ‎1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你们需要音乐吗?‎ ‎2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 ‎3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 自由感悟 ‎1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何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哪些描写或者说哪个字,哪个词感动了你?‎ ‎2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并要注意适当点拨。‎ ‎(1)当学生提出第三段写得好时,相机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朗诵训练。要求读出母亲的无奈和心痛,儿子的不耐烦和对母亲的不理解。可以以比赛的方式进行。‎ 76‎ ‎ (2)在学生提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菊花的画面,巧妙地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熟读成诵。‎ 四 质疑解疑 ‎1在欣赏、感悟这篇文章之时,你们的头脑中是否已经产生了一些疑问呢?‎ ‎2学生自由质疑。‎ 预想:(疑问来自三个方面)‎ a关于课题 b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对策:‎ a零碎的问题随即解决,可通过生生交流意见,展开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谈到课题为何为《秋天的怀念》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有关秋天的几处意象——雁阵北归、树叶飘零、菊花烂漫 b含义深刻的句子归纳整理后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集中领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感情朗读、交流阅读感受、相互解疑,达到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感情的效果。‎ 含义深刻的句子主要有:‎ ‎(1)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五 感受母爱 ‎1伴随舒缓深沉的乐曲,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3课件出示怀念母亲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背诵。‎ 六 拓展阅读 ‎1阅读怀念母亲或赞美母爱的文章。‎ ‎2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 秋 天 的 怀 念 ‎ 雁阵北归 ‎ 树叶飘零 母亲 ‎ 菊花烂漫 76‎ ‎ 伟大、无私的母爱 第三课 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 ‎[教学课型及课时] ‎ ‎ 1.讨论课 ‎ ‎ 2.一课时 ‎ ‎[媒体设计] ‎ 多媒体  ‎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 二、明确教学目标 ‎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 四、探究思考: ‎ ‎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 ‎        ‎ 76‎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 ‎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 五、课堂拓展 ‎ ‎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 ‎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 布置作业: ‎ ‎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 课后记: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第四课 76‎ ‎《金色花》教案 一、教学设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从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在教学时,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受爱的氛围,再通过多读、多品、多思、多谈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爱的美好、圣洁。‎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运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学会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如何将听说读写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幅老师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请学生观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给照片拟一个小标题。‎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这样一个主题引出课文《金色花》。‎ ‎(二)整体感知 ‎1、介绍金色花和泰戈尔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诗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配乐朗读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孩子与母亲这样一个嬉戏的世界中)‎ 要求学生想像老师朗读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情节。‎ 教师朗读课文 过渡:真希望老师刚刚能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孩子的游乐世界中,下面,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尝一番?‎ ‎3、聊一聊 如果你刚才在朗读中看到了些什么,请你运用画笔将一点一滴的感受画下来。‎ 如果你怕画不好,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将感受说出来。‎ 如果你还担心说不好,那就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段课文。‎ A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种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宝贵的想法。‎ B集体讨论。‎ ‎4、内容归纳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归纳:当妈妈做祷告时我散发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到书页上,当妈妈拿灯去车棚,我变回孩子还求妈妈讲故事。‎ 小结:我看到了一个---------的孩子(可爱善良、孝顺父母)‎ ‎      我看到了一个---------的妈妈(宽容慈祥、疼爱孩子)‎ 过渡:这是一对多么可爱的母子啊,我真想听听他们对话的声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听到母子之间并不愉快的声音,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两段对话。‎ ‎(三)能力训练 ‎1、朗读练习 76‎ A出示两组母子间的对话,请同学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读。‎ ‎•         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         不知道,别问我.‎ ‎•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         我不告诉你,妈妈.‎ B集体配乐朗读全文 ‎2、写作训练 本首散文诗是借助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真挚的爱的,这种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值得大家共同学习。‎ A出示例句: ‎ ‎(假如我是一朵金色花,‎ 我要散发花香沁入妈妈的心脾;‎ 我要投落影子躲进妈妈的掌心;‎ 我要迎风飘摇和妈妈争个高低……‎ ‎ ‎ 那么你还希望自己是什么?做什么?)‎ B请以假如我是——开头仿照例句写一首短诗。‎ C佳作交流 ‎(四)拓展想像 老师扮演一个疲惫不堪的刚下班回家的妈妈,请五个同学演孩子,为妈妈说写什么,做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推荐泰戈尔的三首诗。《孩童之道》《开始》《纸船》结合阅读提示,完成思考与练习。‎ ‎2、今晚回家做一件实事来让父母感受一下你对他们的爱。‎ ‎ ‎ 荷叶·母亲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          2、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          3、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          4、拓展阅读,学习“寄情于物”的写法 ‎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读诗,品诗,学写法 学习难点:初学“寄情于物”的写法 学习方法:读,品,赏,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配乐)‎ ‎    故事导入:‎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我国西部的青海,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在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严格地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人们日常的饮用、洗漱、包括喂牲口都得依赖这珍贵的三斤水。‎ 76‎ ‎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它渴呀。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到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必经的公路上。终于运水的军车的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闯入公路,运水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如何呵斥驱赶老牛就是不肯挪动半步。‎ ‎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人和牛就这么耗着,车堵得越来越长,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有性急的开始试图点火驱赶。可是老牛还是不为所动。‎ ‎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高高地扬起皮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鲜血渗了出来,染红了皮鞭。可是老牛还是没有挪动。老牛凄厉的惨叫声和着沙漠里阴冷的酷风,显得十分悲壮。‎ ‎    在场所有的人都为之动容了,一旁运水的小战士说:“还是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收一次处分”于是,他拿出盆儿,到车上取了半盆水,正好三斤,放在老牛面前。出人意料的是老牛并没有喝这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面对夕阳,仰天长啸似乎在呼唤着什么。突然,从不远的沙漠处跑过来一头小牛,在老牛慈爱的眼光下,小牛喝完了盆儿里的水。老牛伸出舌头舔了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伸出舌头舔了舔老牛的眼睛,人们分明看到了这对母子眼中流出的泪水。‎ ‎    在一片静寂无语中,没等主人吆喝,老牛带着小牛离开了公路。‎ ‎    泪水再一次顺着人们的脸颊留了下来,同学们,动物间尚且有如此感人的母爱,更何况人类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荷叶间,去感受那如荷叶般清香的母爱吧!、‎ 二、走近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冰心生长在一个优裕而温暖的家庭里,她选择了“思想的”人生作为自己讴歌的对象。因此,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了冰心作品的主旋律。‎ 三、认真地读 ‎1、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合乐朗读 了解散文诗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 ‎①、文章的2、3两段交代八九年前的往事的作用是(  D  )‎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恋。‎ C、写一段趣事,丰富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   仅仅围绕主题选材,所选材料应为表现主题服务。‎ ‎②、这篇散文诗哪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作者由这个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因此荷叶就是___,荷花就是___。作者想要借此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四、细细地品 体会作者的情感,回答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1、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2、全文的文眼是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76‎ ‎   文眼: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揭示全文的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常是议论抒情性的文字。‎ ‎3、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哪种具体形象来歌颂的?荷叶。‎ ‎4、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寄情或寄情于物)‎ 五、拓展阅读(一)‎ 把看不到、摸不着的情感寄托在具体形象上的文章或诗歌还有和很多,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冰心的《纸船》,再次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母亲)‎ ‎2、作者借助( 纸船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这样些有什么好处?(把看不到,摸不着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面,可以委婉地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六、拓展阅读(二)‎ 那片竹 ‎“爸爸,春天又到了!窗外那片竹,那样挺拔,那样秀颀,那样生机盎然。六年来,黄昏走来又走去,可我只能看到那片竹·····   爸爸,那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个春天!初春时还飘着零落的雪花,当冻土还未化尽时,您带回来了几株瘦竹,叶尖微微泛黄,蔫蔫的,虽无生气,却有壮实的根。您种下了绿的希望,给我留下了窗外那片竹。就在当年暮春,你匆匆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爸爸,那片竹顽强地活下来了,活得很旺盛,我整个的思念都系在了那片竹上,在那里,可以拾起您遗落的脚印,可以掬起您爽朗的笑声。   夏天裹着燥热姗姗走来,昏黄的夕照中,我倚窗凝望那疲惫的竹,连日暴晒,叶面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叶片向下搭拉着,竹干微微倾斜,竹林似乎疏朗了许多,显得那样疲惫不堪。爸爸,这神情多像您!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收破烂。归来时您是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就这样,您还忙着为那片竹浇水!每当此时,我心中总涌动着阵阵酸楚。我觉得您很可怜,也恨自己无能。我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使您幸福。而今,我连这唯一的心愿也未曾兑现,您就走了,永远地走了!窗外的那片竹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哀思有多深!‎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短文看似写竹实则写父亲。‎ ‎2、作者借竹表达了什么样感情?(对父亲的一片哀思)‎ 76‎ ‎3、以上诗歌和短文的写法叫什么?(寄情于物或托物抒情)‎ 教师总结:‎ 寄情于物是把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上,这样,情感就有了个载体,可以使文章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自然万物皆可寄情,只是所寄情的物要恰当,物的功能或象征性要能负载人的情,否则是不能感染读者的。同学们有没有勇气尝试一下?‎ 八、吐露心声 ‎1、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畅谈感受:‎ ‎   妈妈,我想对你说 ‎ ‎ 九、阅读推荐:‎ ‎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十、小试牛刀:‎ ‎ 请在“生活”、“幸福”、“爱心”中任选一词,并以词为中心,扩展成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十一、小结(配乐)‎ 爱是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真的情感,父母对于子女之爱更是无私、无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融入了父母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去爱孩子已经成为父母的习惯,他们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他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他们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会过去。‎ 最后,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父母亲祈祷,愿他们幸福安康!‎ ‎ 第五课 《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由2001年高考作文题导入:‎ ‎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76‎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1)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下车引之 ‎⑨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3)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你背我诵:‎ ‎4.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1)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2)问题探究 ‎①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76‎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     ②太丘舍去 ‎③下车引之         ④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 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咏雪 一、导入:‎ 大家读过《乌衣巷》这首诗吗?唐代诗人刘禹锡站立秦淮河边,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由此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其中提到谢家,你们知道谢家出了哪些明星人物吗?东晋政治家谢安,淝水之战的主帅谢玄,谢玄之孙——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之侄,被李白看重的“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谢朓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人才济济的明星家庭中发生的小故事——《咏雪》。‎ ‎(《咏雪》选自——?)‎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知多少?请介绍的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 ‎(2)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美学家李泽厚将魏晋时期的特征概括为“魏晋风度”,那这些风流“名士”们会有怎样的风度呢?‎ ‎2、请同学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3、读得对不对呢?请根据范读进行自我检测。‎ ‎4、齐读课文。‎ 三、疏通课文 ‎1、给大家5分钟时间独立翻译课文,重点弄清划横线的词语解释。‎ ‎2、翻译过程中有问题的同学向组内同学寻求帮助。‎ ‎3、疏通文意检测,小组间比一比,请出小组代言人,一人一词解释,看哪个组的正确率高。‎ ‎4、再请两个组比一比,看哪个组的代言人翻译的句子更好。(其他组的同学当评委)‎ ‎5、全班一起口头翻译课文。注意用词准确,句意完整。(自我纠正与老师纠正兼用)‎ 四、初背课文 请大家根据译文尝试背一背课文吧。‎ 五、感知课文 76‎ 现在要考考大家,通过翻译课文,看看你们到底弄懂了这个故事没有。请用原文字词齐声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六、比较赏析 ‎1、在讲论文义的时候,因风雪骤起,谢太傅临时起意考察孩子们的学艺,胡儿和无奕也是灵机一动,随口而出,事前并无准备。那么你们认为,把雪比作盐和柳絮,到底哪一个更好呢?‎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回到文中来,文末为什么要详细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呢?(由此可见编者的态度是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的。)‎ ‎3、宋代诗人蒲寿宬(音同“成”)曾赞扬“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可见其钟爱之深。那么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 柳絮因风起:飞扬之态(盐过细而无形了)、轻盈之雅(盐虽轻却太俗)、文学之韵(诗文中常见柳树之姿,折柳之情,却无从寻到赞美盐的词句)。简简单单几个字就从形、神、韵三个层面展现了雪的美态。‎ 七、拓展延伸 而此时的谢道韫还是垂髫总角之年,却又如此灵性。曹雪芹在《红楼梦》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中就曾用“咏絮才”来称赞两位佳丽的才情出众。‎ 蒋老师也读到一篇有趣的人物传记散文,想要与大家分享。《谢道韫:她身后,众神喧哗》。读后感:女人走出闺房,与男子侃侃而辩;义正词严,敌将手下全身而退;素颜素服,坦然待客,赢得异性敬服……谢道韫一反封建社会女性保守刻板的印象,展现出洒脱不群的个性风采。这也是《世说新语》令今天的读者耳目一新之所在。它主要记载了汉末年到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和风气 。‎ 八、意在言外 你从《咏雪》这个故事中感受谢家哪些特点?(这种思想自由的风气源于社会风气的相对自由。)‎ 九、课外作业 ‎1、认真背诵课文并默写一次;‎ ‎2、认真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3、读一读《世说新语》的小故事,了解那个鲜活的时代和鲜活的人。‎ 附翻译:‎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76‎ ‎6 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1、领会记叙的要素。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3、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4、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要点:  1、领会记叙的要素   2、理解本文用哪几件事表现蔡芸芝先生,各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或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词义辨析  教学课时:2  教学难点:准确的概括五件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事线索,记叙顺序,材料安排  一、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引入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二正字音:补充:  1.查工具书,辨析下列各组字的音、形、义。  即 (jì ①就、立刻;②就是;③当时、当地;④靠近;⑤假如)  既 (jí①已经;②既然;③尽、完;④跟“且”、“又”、“也”等词连用,表并列)  孤 ( gū ①单独;②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③古帝王的自称)  弧 (hú①古代指木弓;②圆周的任何一段)  卷 (juàn①大多当名词用:画卷、试卷、案卷等;juǎn 大多当动词用:卷行李、卷入浪潮)  券 (quàn①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②su n拱券,指门宙、桥梁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蜜 (mì ①蜂蜜;②甜美)  密 (mì ①距离近、空隙小;②细致、精致;③关系近、感情深,④不公平、不能泄露的)  褪色 tuì  磕头  kē   卜问 bǔ   纠纷jiū    心清如水——纯洁无杂念。       三、回忆与总结   关于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快速阅读全文,听录音并思考:  (一)(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 76‎ ‎ (二)蔡芸芝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文中用了哪些事来表现蔡芸芝先生?分别用简短的话概括并找出每件事的要素?讨论填写下表:   事件 ?人物? 时间? 地点?起因? 经过? 结果? 表现的内容?   1老师假装发怒   (老师、我 / 有一次 / 教室 /她的教鞭··· /大伙笑了 /表现温柔、慈爱 )  2老师教我们跳舞   (老师、我们 /课外 / 表现善于丰富课外生活,和对我的喜爱 )  3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假日里 /她女友家 /认识了蜂王··· /表现善于丰富课外知识,是朋友)   4老师教我们读诗   (还记得,还能背 。表现老师善于教学,培养我的文学兴趣。)   5我们看老师写字,依恋老师   (写字的时候 /都急于模仿 /表现老师受学生喜欢 )  6老师排除小纠纷   (老师、我、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 /我读初小时/学校/我的父亲当兵,不知死活,我和母亲很牵挂他/我的“反对派们”嘲笑我/老师援助了我,排除了纠纷 /表现老师的公正慈爱,对我的理解、同情与鼓励)   7梦里寻师   (我、母亲、老师 /一个夏季的夜晚 /我家当屋 /老师放假离开了我们,我思念老师 /夜里我起身找老师 /母亲把我拉住了,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表现我对老师的依恋、热爱 )  注:   A、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B、让学生明确记叙要素的交代与否要视中心的需要。  四、总结讨论 :蔡老师教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蔡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我对她的感情是怎样的?本文线索?   ——蔡老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 的。文中有几处可以说明:①“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②“让我们观察蜜蜂”;③“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④“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  ——蔡老师: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酷爱学生的好老师。  ——我的感情:喜爱、难忘、依恋、思念   ——线索:我回忆、喜爱、依恋、思念蔡老师。  五具体分析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起全文,引入全文,“最”字突出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   2、第二段说“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温柔是针对什么说的,美丽又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写出老师的心灵美和外貌美。   3、第三段那些词语体现了老师是假装打我?  ——仅仅,好像,落,轻轻,敲,笑 。“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 76‎ 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4、“狡猾”的意思是什么?它的感情色彩是怎样的?用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贬义褒用,写出了我机灵与调皮。  5、她教我们读诗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接近文学”与“爱好文学”两个词语位置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影响深远,从我到现在仍能背诗可见。接近是爱好的前提,只有接近了,了解了,才能喜爱。   6、在看老师写字这一件事中,“不由得围了上”、“默默地看”、“连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等语句表现了我们对老师的怎样的感情?  ——深切的喜爱、崇拜之情。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体会记叙的详略             2、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复述第六、七件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讨论第六、七件事  1、第十段开头说,“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到底是值还是不值?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前头说是“小事”,后面又讲“占据”过我的心灵?   ——值得。在老师而言是平常小事,但在我心中却影响深刻。我对老师的感情也加深了。 “占据”是强行占有的意思,对一件小事“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该怎样理解?分析:所谓“小事”,指的是孩子们之间常常有的一些纠纷,在老师或别的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小事,可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遭遇:父亲背井离乡,生死不明;母亲抑郁忧伤,时刻牵挂;那些不大懂事的同学还时常对“我”幸灾乐祸,使“我”更感到孤独悲伤,辛酸痛苦。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蔡老师常常理解“我”的心情,重视同学之间的纠纷,细致地处理了问题,批评了那些小“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劝”,劝说;“慰”,安慰。又劝说又安慰,蔡老师如此同情、关怀和爱护一个处于困境的学生,使“我”那弱小的心灵充满对她的感激和爱,所以把这看作为“占据心灵”的事。“占据”是军用术语,用在一般场合就特别形象有力。  三、朗读写最后一件事的文段   1、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旁”表现了我对老师的什么感情?还有哪处描写同样表现出这种感情?  ——深切的依恋之情。我觉得暑假漫长的反常心理。   2、“迷迷糊糊”的往外走改成“模模糊糊”,可不可以,为什么?  ——迷迷糊糊是指说话口齿含糊不清,“模模糊糊”是指视线朦,看不清楚。不能调。   3、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呼应开头,表达深切惋惜、依恋、怀念之情。   四、总结讨论   1、文章一共写了七件事,哪些事写得详细,为什么详写?  ——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后2件事是我感情的深化。 ‎ 76‎ ‎ 2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  ——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这些事是从哪些方面去选择的?  ——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   3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4、讨论课后练习三、四   五、难点、重点分析  1.课文中有哪几处传神的细节描写?具体说说这些描写是如何传神的。  ——①老师佯怒时;②老师写字时;③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四句话写四个细节:“我……一迎”,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狡猾;教鞭“轻轻”敲在石板“边上”,刻画出老师的温柔慈爱;“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句,写出了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这也是“我”敢于“一迎”的原因。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假怒”的全过程。  2.课文中有哪几处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试讨论分析。  ——课文中真切动人的心理描写有:①老师佯怒后;②“我”被小“反对派们”咒骂父亲死了后;③放假前看老师收拾行李时;④回忆梦里寻师时。以①为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狡猾”的语境义是调皮、机灵,它真切地表现出;个天真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和爱戴。   3.蔡老师哪些爱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蔡老师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们读诗,给学生,尤其给作者以有益的影响 。作者后来走上文学道路,而且一开始就从事诗歌创作,不能不说是由于儿时受到蔡老师有益的文学熏陶。蔡老师教育学生就好像是春天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面所讲的几件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无一不是以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有的是教育学生对他人的尊重,有的是启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有的是激起学生对文艺的兴趣。写到这儿,作者禁不住这样表述自己的感情:“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儿用了反诘语气来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与崇敬。  4、《我的老师》为什么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刘踞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这种“情”就是真情实感。真情实感绝不是靠火爆的词句、多情的绮语,它必须深植于事实的土壤中。作者魏巍谈到《我的老师》的写作感受时说:“在动笔之前,我确实回到我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我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这样,童年时遇到的几个老师,便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的那位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我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是真情实感。”作者以“她爱我们”,“我是多么思念我的蔡老师啊”为感情线索,穿起一颗颗孩子记忆中的珍宝:蔡老师 76‎ ‎“温柔”的性格;“美丽”的心灵;课内课外对学生的爱护和培育;对“我”生活的关怀和影响,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思念。这些虽然都是儿童生活的琐事,但因为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那些事情无不染上浓重的抒情色调,使我们触及蔡老师跳动的脉博,窥及她慈母般的心地。仅有的一次,“从来不打骂我们”的蔡老师举起了教鞭,但就在教鞭将要落下的时候, 轻轻敲在“我”举起的石板边上,从儿童敏感的觉察中,“我知道她并没有存心打的意思”。这欲行又止的一瞬,透视出蔡老师的热忱与厚爱,她是假装生气。“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令人气恼的事情反而引起双方会意的笑,师生的感情又是何等的融洽。以心发现心,以爱换取爱,蔡老师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一个副词“默默地”,两个动词“站”、“看”,静态的描写胜过千汇言万语,缕缕情思尽在不言之中。至于在漫长的暑假里,由于思念老师之切,睡梦中迷迷糊糊地往屋外走,去找蔡老师,直到母亲“喊”、“拉”、“劝”才又熟睡,可见对蔡老师的情感之深。正是这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合理的选材。  本文以人物为中心,以深情为线索组织事例,寓情于事,以事传情。开篇第一句揭示全文之旨,点明了作者的情——“使我最难忘”,叙写的人——蔡芸芝先生。紧接着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具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其次,全文紧扣“我”而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写,是“我的老师”的“我”。此外,由于是儿时的回忆,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记叙全文,用了类似”现在回想起来”等十三处回忆性语言提示回忆童年,仿佛又“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邀游”。从那时孩子的眼睛写老师,紧紧抓住了儿童特点进行选材。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成全文。如“扮女跳舞”、“排解纠纷”等等。  (2)质朴的语言。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成段的抒情议论,只将浓郁的感情熔铸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之中,将老师的美德寓于素淡平实的描写之中,惟其无华,更见情意的真挚;惟其质朴,更显出亲切感人。另外,作者还以儿童的目光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评判事物,用儿童的语言叙述事物,虽显稚嫩,但真实可信。比如“排解纠纷”一事,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当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有一段抒情性的议论,“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入网。”这里用“慈爱”、“公平”是可以的,用“伟大”则显得大词小用,而这却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们真挚的感情,这比用成年人的心理去评价过去老师的写法更加亲切,更能顺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评价人和事物,如果不这样说,反倒有“成人腔”之嫌了。  (3)传神、细腻的描写。  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 76‎ 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干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的动作,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五、作业布置   1、列提纲,思考是否还可以从其它方面补充一些事件,如何安排详写与略写,重拟一个题纲,为修改本单元作文做好准备。  2课外练笔:写你最……的一位老师。  7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把握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能力目标 ‎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理性地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德育目标 ‎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一体两面,既表现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先通读,再有表情地朗读,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行文思路。深入研读文中细节,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心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抽象事物的思维跨越等,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文中表现的生活世界。‎ ‎2.质疑研讨法。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研读探究,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拓展延伸,激励发愤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海伦画像)‎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 76‎ 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的了不起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海伦·凯勒简介.(投影)‎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人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选自《世界文学家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词语:(投影)‎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2)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3)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示:‎ ‎(1)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76‎ 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2)莎莉文老师主要用情感体验法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的。文中莎莉文不仅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别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用胳膊轻轻搂着“我”,并在“我”手上拼写出“我爱海伦”几个字。当“我”问“爱是什么”时,莎莉文“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莎莉文通过对“爱”的探讨,进一步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莎莉文对“爱”的解释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3)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4)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 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3.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的,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中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学生品评、积累的语句可能有:‎ 76‎ ‎(1)“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3)“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2.合作研讨 ‎(1)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2)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1)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人了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2)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3.拓展延伸 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培根论说人生时曾意味深长地称颂残疾人“总是和上帝扯平了的”。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教师提示:‎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著名作家。‎ 五、课堂小结 76‎ 同学们,是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爱,确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它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阔。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再塑后海伦的生命如歌,所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六、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阳光,是一种语言 雷抒雁 ‎①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②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③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④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象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智慧,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⑤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⑥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pí)鼓,即使是喁喁(yóng)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⑦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明亮清朗的心境。‎ ‎⑧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1.请从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找出3个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从①~④段看,作者赞美了阳光“语言”的哪些特点?‎ ‎3.第⑤段中,作者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又说“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为什么?‎ ‎4.文末,作者说阳光是“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从第⑦段看,怎样才能“听懂”呢?‎ ‎5.作者说:阳光是一种语言,它和树叶攀谈,和鲜花对语,动情地向人们倾诉,给世界带来温暖和力量。还有人说:阳光是跳动的旋律,将七色幻化为七个美丽的音符,在大地上谱写着动人的乐章。你想·把阳光比喻成什么呢?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阳光的感受。‎ 参考答案:‎ ‎1.词语:攀谈、颤抖、炫耀;‎ 作用:赋予阳光照射绿叶的现象以生命的活力,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形象性。‎ 76‎ ‎2.①明亮、透彻(清纯亲切、令人振奋);②动情(动听、温馨);③充满智慧(丰富、有才华、有启发性)。‎ ‎3.阳光产生的美丽情景是短暂的(虚幻、不真实)的,但对人的影响是有力的、“切切实实”的。‎ ‎4.做阳光的朋友,对阳光语言用心把握,真切感知。‎ ‎5.示例:①阳光是美丽的油画,将变幻不定的七色定格在记忆的画框中,成为永久的回忆。②阳光是灿烂的微笑,它用温情融化坚冰,以坦然直面人生,让人平添信心和勇气。‎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短文。‎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根据材料的一句或几句话,确定中心,写一篇短文。‎ 要求:‎ ‎①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等。‎ ‎②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8《我的早年生活》‎ 一、导入 由名人故事导入:‎ ‎(一)海涅还在上中学时就特别爱好文学,但他母亲坚持要他去经商,而他对经商毫无兴趣,不久商店就倒闭了。他母亲又要他去学法律,结果也是半途而废。后来,他决定追随自己的兴趣与梦想,从事诗歌创作,最终成为德国杰出的诗人。‎ ‎(二)一个父亲开了一家洗衣店,他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但儿子痛恨洗衣店的工作,所以懒懒散散的,提不起精神。有一天,儿子告诉父亲,他想做个机械工人,要到一家机械厂工作。他穿上油腻的粗布工作服,从事着比洗衣店更为辛苦的工作,工作的时间很长,但他竟然快乐得在工作中吹起口哨来。后来他选修工程学课程,研究引擎,装置机械。再后来他成为波音飞机公司的总裁。‎ 教师引导:‎ 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所做事情有着真正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认为用强制的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兴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而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发轫于年幼时期,蕴含在童年的梦想之中。所以,在事业上延续童年的梦想,就能把事业与兴趣、爱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调动你全部的热忱和激情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从而赢得成功。‎ 丘吉尔的成功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选择的事业延续了童年的梦想,让我们走进丘吉尔的童年梦想,走进他的早年生活。‎ 二、读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文章写了丘吉尔早年生活中的哪几件事?请复述文中故事。‎ 三、说说——介绍丘吉尔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丘吉尔。教师补充,重点突出丘吉尔的少年时代和他的杰出成就。‎ 四、想想——搜索重要信息,把握写作意图 ‎(一)“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二)丘吉尔为什么“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76‎ ‎(三)“场场考试,场场失败”的丘吉尔是怎么进入哈罗公学的?‎ ‎(四)“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这优势是什么?‎ ‎(五)丘吉尔“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一千二百行史诗”说明什么问题?‎ ‎(六)丘吉尔“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这真的是因为“好运”吗?‎ ‎(七)丘吉尔说他开始军旅生涯“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你怎么看?‎ ‎(八)从文章看来,引领丘吉尔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五、议议——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文章主旨 和少年时代的丘吉尔比一比:我和丘吉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引领丘吉尔走向成功的因素我具备哪些?和周围的人相比,我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9《王几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   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字词;‎ ‎ 2.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 1.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本文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 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方法】‎ ‎ 朗读感受法、质疑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一课时 ‎【预习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哄堂大笑 绰号 洗耳恭听 弥勒佛 得意忘形 铁杵 持之以恒 鸦雀无声 铭记 ‎2.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到了两位老师:蔡芸芝先生和莎莉文老师。她们一个温柔美丽,深受学生爱戴;一个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与智慧为盲聋哑的孩子开启知识的大门。她们都让人喜爱、难忘。有时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也会遇到一些另类的老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赢得学生的青睐,今天我们就要看到这样一位老师——王几何。‎ 检查预习作业:‎ 绰号(chuō)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 弥勒佛(mílé) 铁杵(chú) 铭记(míng)‎ 哄堂大笑(hōng):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得意忘形: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 76‎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王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几何课时令人难忘的情形。‎ ‎2. 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1)王老师哑笑。 (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 (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 (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3.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反手画圆和三角形。 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 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三、再读课文,细心品味 ‎1. “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2. 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3.文中的王老师很独特,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和蔼——“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通过对王老师的外貌描写来表现。 幽默——“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教学有方——“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4.文中除了写了王老师外,还多处写了“我们”的反应,有何作用?‎ 写“我们”的反应,尤其是“我们”的笑,是为了从侧面衬托王老师幽默风趣。同时用我们的反应、感受推动事件的发展,使王老师的形象逐渐完整、鲜明。‎ 四、拓展阅读 良 师 ‎①从小学到大学,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教六年级科学课的惠特森先生。‎ ‎②上课第一天,惠特森先生在课上介绍了一种昼伏夜出,早在冰川时期就已灭绝的“怪猫”。他一边进行认真翔实的讲解,一边饶有兴趣地让同学们传看一个头盖骨标本。我们都赶着记笔记,因为课后有一个测验。卷子发下来时,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肯定出了什么差错。因为我在卷子上写的全都是惠特森先生亲口说的,可眼前的试卷上,每道题目都划着鲜红的叉。紧接着,我发现全班没人及格,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很简单,惠特森先生事后解释道:“怪猫”完全是他生编乱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笔记、答卷当然无一例外,全是无稽之谈,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这种动物。‎ ‎③毋庸讳言,我们都给激怒了。这算是什么考试,他还算是个老师!‎ ‎④可惠特森先生却振振有词:“你们自己应该能够猜得出来。”‎ 76‎ 因为,就在大家传看那个“怪猫”头盖骨时(那事实上是一个家猫头盖骨),他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它没有留下任何一丝考古线索。可另一方面,他却详细描述了它惊人的敏锐的夜间视觉,它皮毛的颜色以及其他特点。果真如他所说没有可考线索,他又怎么可能获得后面的种种信息?重要的是,“怪猫”这个夸张而可笑的名字居然也没有引起我们的怀疑。惠特森先生说这次考试的分数将记录在案。他说到做到。‎ ‎⑤惠特森先生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权威。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轻信。他还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他或课本的错误,一定要大胆提出。‎ ‎⑥“怪猫事件”的影响很快波及全校,人们把“怀疑一切”的新原则运用到每一门课上,引起那些古板而循规蹈矩的老师们极大的反感。几年后,惠特森先生离开我们学校,迁到远在异地的另一所学校担任校长。‎ ‎⑦每每想起六年级的科学课,我就深深感到,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敢于向任何谬论说“不”的勇气,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吗?‎ 答: ‎ ‎2.文章第②段“我吃惊地发现我居然不及格”一句中的“居然”能否删掉?理由是什么?‎ 答: ‎ ‎3.惠特森先生为什么一定要将这次考试的分数记录在案?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吗?‎ 答: ‎ ‎4.根据你的理解,将第⑦段画线部分补充完整。‎ 他教给我们的是一种极重要、极宝贵的东西: ,那不仅仅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乐趣。‎ ‎5. 惠特森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篇文章与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通过“怪猫事件” 惠特森先生教会我们不要轻信权威,要“怀疑一切”。(4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不能。“居然”强调了作者对自己不及格意想不到(或出乎意料)和吃惊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3.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时刻记住,无论老师还是教科书,都不可能一贯正确。‎ ‎4.敢于向任何谬论说“不”的勇气(或敢于“怀疑一切”的勇气)。‎ ‎5. 略。‎ ‎【作业布置】 ‎ ‎ 写一件事来表现你熟悉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加入对人物的描写。‎ ‎【教学后记】‎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76‎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76‎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 76‎ 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 ‎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 ‎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76‎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76‎ ‎,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 ‎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76‎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 笃志”。 ‎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学后记】‎ ‎11春 学习目标: ‎ 76‎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 教学步骤: ‎ ‎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 ‎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 一、     师生共赏: ‎ ‎1、 师生同读 ‎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 ‎2、 师生同赏 ‎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 ‎3、 师生同写 ‎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 ‎4、 师生同绘 ‎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 三、 精彩展台 ‎ 76‎ ‎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 四、 友情链接 ‎ 作业布置: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 ‎ 第二课时 ‎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 写作训练: ‎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 词汇参考: ‎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 ‎ ‎ 春 ‎ 一、 盼春。 ‎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 二、 描春 ‎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 ‎                           坐、躺、打、踢、赛、捉——人 ‎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 ‎ 色——像火,像霞,像雪 ‎ ‎ 味——甜味 ‎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 ‎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 ‎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 ‎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 灯、人、房屋 ‎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 76‎ 课后记: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本文,更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此外,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12 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 ‎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 ‎2、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 ‎3、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学法指导:精读、摘录 教学工具: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 教学步骤: ‎ ‎ 第一课时 创景导入: ‎ ‎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 一、     师生共赏: ‎ ‎1、 师生同读 ‎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 ‎2、 师生同赏 ‎ ‎⑴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偷地、钻⑶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 喜欢的句子“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 ‎⑵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 ‎⑶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 ‎3、 师生同写 ‎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 76‎ ‎4、 师生同绘 ‎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 三、 精彩展台 ‎ ‎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 四、 友情链接 ‎ 作业布置:⑴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⑵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并在读书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 ‎ 第二课时 ‎ 链接交流;:朱自清简介、朱自清作品诵读、赞美春的文章朗读比赛 ‎ 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 写作训练: ‎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 词汇参考: ‎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 交流创作:‎ 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板书设计: ‎ ‎ 春 ‎ 一、 盼春。 ‎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 二、 描春 ‎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 ‎                           坐、躺、打、踢、赛、捉——人 ‎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 ‎ 色——像火,像霞,像雪 ‎ ‎ 味——甜味 ‎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 ‎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 ‎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 ‎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 ‎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 76‎ 灯、人、房屋 ‎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 课后记: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本文,更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此外,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课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13《风雨》教学设计 ‎ 学习目标 ‎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 学习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 课前预习 ‎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 课堂学习 ‎ 一、预习反馈 ‎ ‎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 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 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 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8、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 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76‎ ‎ 侧面烘托。‎ ‎ 9、“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作用?‎ ‎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着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 10、“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 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 11、“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 见风之大。‎ ‎12、“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1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 14、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 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 15、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 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 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 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16、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14 秋天 学习目标: ‎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 重点难点: ‎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 课前准备:  ‎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 76‎ 教学设计 : ‎ 导人新课 ‎ ‎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 师配乐范读课文 ‎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 ‎[明确] ‎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 研读赏析:  ‎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 b.由远及近的顺序。 ‎ c.优美语句赏析: ‎ 76‎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 ‎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 ‎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 ‎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 ‎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 ‎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 ‎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 拓展延伸:  ‎ ‎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 布置作业  ‎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     15《古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7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三、[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临碣石的所见所感。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 76‎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四、作业:背诵这两首诗歌。‎ ‎ 第二课时: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 76‎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学生配乐朗读  五、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延伸作业 ‎ 76‎ ‎: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八、教学反思:‎ ‎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除了让学生背诵古诗以增加文化的积累外,更需要向学生讲明其精要所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尤为重要。‎ ‎16紫藤萝瀑布 学习目标:  ‎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 jiàn)   伶仃(líng dīng)  盘虬卧龙(qiú)    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 整体感知:  ‎ ‎1、  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76‎ 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 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 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 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 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 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 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 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 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76‎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     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  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  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  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  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  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  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  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3、学完本文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课后记: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清楚本文的时代背景,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17《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76‎ ‎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76‎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18 短文两篇 ‎ 教学目的:‎ ‎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 4、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价值目标: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难点:‎ ‎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8‎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76‎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字词过关 shōuliǎn kuānshù zàn cuìruò bēiwēi gǒu 收 敛 宽 恕 短暂 脆 弱 卑微 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76‎ 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②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③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④相同之处:‎ ‎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 3、作业本:练习二 板书设计:‎ ‎ 蝉 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 抑 ———— 扬 哲理:…………‎ ‎ 贝壳 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76‎ 教学后记:‎ ‎19《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76‎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 ‎20《虽有佳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过程】‎ 76‎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 1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76‎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13.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4.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课后学习 ‎15.背诵课文。‎ ‎16.完成课后练习。‎ ‎21《化石吟》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 学习重点:  ‎ ‎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 ‎○课前准备: ‎ ‎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 ‎○教学设计:  ‎ 导入新课:  ‎ ‎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 整体感知:  ‎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 76‎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质疑释疑: ‎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 拓展延伸: ‎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 布置作业:  ‎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22《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 ‎○教学重点  ‎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 ‎○课前准备  ‎ 76‎ ‎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 导入新课: ‎ ‎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 整体感知:  ‎ ‎①出示学习目标。 ‎ ‎②听读课文,思考: ‎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 ‎[明确] ‎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 ‎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 ‎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  不同呢? ‎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 研讨探究:  ‎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 ‎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76‎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 教师小结:  ‎ ‎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 拓展延伸:  ‎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 布置作业  ‎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 课前准备:  ‎ ‎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 ‎○教学设计  ‎ 课文导入:  ‎ ‎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 ‎ 整体感知:  ‎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76‎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 ‎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 出示板书:‎ ‎     绿色蝈蝈      法布尔 ‎ ‎ (科学小品文) ‎ 绿                                  ‎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 蝈                                              生动 ‎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 研读探究:‎ ‎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  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 巩固练习: ‎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 课后记:《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 ‎24月亮上的足迹 76‎ ‎○教学目标 ‎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 ‎○教学重点 ‎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 ‎○课前准备 ‎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 ‎○教学内容 ‎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 ‎○教学设计 ‎ 新课导入 ‎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 ‎①自主学习 ‎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 ‎②合作探究 ‎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 ‎①自主学习 ‎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 76‎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②合作探究 ‎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 总结 ‎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 延伸练习 ‎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 ‎○板书设计 ‎ ‎  ‎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 ‎25.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76‎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  棹(zhào)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 朗读课文。  3. 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现在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 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 76‎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3.词性活用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4.汉字能假      同“癫”,疯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 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  1. 朗读课文。  2. 质疑: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 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 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5.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 76‎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6. 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践出真知。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 选项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 ‎26《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西游记》有关文学常识。‎ ‎2.默读课文,复述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经过。‎ ‎3.品味语言,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学习重点】2、3‎ ‎【学习方法】 默读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字、词典为其注音、释义。‎ ‎ 略。‎ ‎2.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朗读2遍,并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掣( ) 鹚( ) 翎( ) 嗛( )淬( ) 青鹞( ) 鹭鸶( ) ‎ 鹳( ) 鳜鱼( ) 鲂鱼( ) 撺( ) 花鸨( )木木樗樗( )‎ 蓼汀( ) 躘踵( ) 窗棂( ) 愕然( ) 擎( )‎ 哪吒( ) 幌( ) 提防( )‎ 参考答案:chè;cí;líng;xián;cuì;yào;lùsī;guàn;guì;fáng;cuān;bǎo;chū;liǎotīng;lǒngzhǒng;líng;è;qíng;nézhā;huǎng;dī。‎ ‎3.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及本文背景资料。‎ ‎ 参考答案: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品《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前五回故事梗概: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觅得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又向龙王讨得金箍棒,后大闹天宫。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悟空,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于是,观音推荐小圣二郎神擒拿孙悟空,本课故事即从这里开始。‎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76‎ ‎4.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齐读2遍,矫正课前预习2的读音。‎ ‎5.介绍作家作品及本文的有关背景知识。‎ 二、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6.你从课文标题“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 参考答案:课文标题点明了人物、事件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7.课文标题中的“小圣”和“大圣”各指的是谁?关于“小圣”,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 参考答案:“小圣”即二郎神杨戬;“大圣”即孙悟空。二郞神,天庭大将,玉帝外甥,玉鼎真人的大弟子,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 ‎8.请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孙悟空与二郎神打斗的经过。‎ 参考答案:略。‎ 三、精读课文,体会妙处 ‎9.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示例:大圣变作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参考答案示例1:大圣被追得一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了个土地庙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让人忍俊不禁,我觉得这是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示例2: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人记忆深刻。‎ ‎10.“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 参考答案:“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11.“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12.“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这几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刻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大圣形象?‎ ‎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语言幽默诙谐,既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又刻画出了一个机敏可爱的大圣形象。‎ 四、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3.孙悟空的每一次变化,二郎神都能马上找到制伏他的办法。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在别的作品中,你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写法?‎ ‎ 参考答案: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76‎ 如果写孙悟空直接变成一个最厉害的,就会使得文章平铺直叙,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且文章的曲折性就没有了。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作者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的写法与本文相似。作者没有写鲁提辖一拳打死镇关西,而是详细描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过程。‎ ‎14.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真君”两个人物形象,请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 参考答案:示例1:喜欢大圣,因为他神通广大,敢于反抗,机敏、坚毅、勇敢、无畏。示例2:喜欢真君,因为他本领高强,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15.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 参考答案示例一:遇到困难时,要有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精神。只要坚持过,奋斗过,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怨无悔。示例二: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示例三: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我们要学习作者奇妙大胆的想象。‎ 课后学习 ‎16.课外阅读《西游记》的相关部分,了解这场战斗的结局。‎ ‎17.完成课后练习。‎ ‎27 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 ‎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 ‎② 理清故事情节。 ‎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 ‎○教学重点 ‎ ‎① 联想和想像。 ‎ ‎②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 ‎③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 ‎○课时安排 2课时 ‎ ‎○课前准备 ‎ 学生:熟悉课文。 ‎ 老师:录音机、磁带。 ‎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教学设计 ‎ 导入新课 ‎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 76‎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 爱——织——看——穿——揭——议 ‎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 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 布置作业: ‎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 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骗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 ‎○教学设计 ‎ 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 ‎①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 b.四人小组交流。 ‎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 ‎② 理解文章主题。 ‎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 ‎③ 多侧面地评价骗子。 ‎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 76‎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 ‎④ 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 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 ‎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 b.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 ‎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 ‎[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 布置作业 ‎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 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 b.书写规范、工整。 c.字数300字左右。‎ ‎28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 ‎○教学重点 ‎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 ‎○课前准备 ‎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 教师:投影仪。 ‎ ‎○教学设计 ‎ 导入课文 ‎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 76‎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 ‎② 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 76‎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 教师总结 ‎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 布置作业 ‎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29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学目标 ‎ ‎① 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 ‎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③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 ‎④ 学习欣赏文章美。 ‎ ‎⑤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 ‎○教学重点 ‎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②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 ‎③ 学习欣赏文章美。 ‎ ‎○课前准备 ‎ 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 教师:录音机,磁带(歌曲《爱的奉献》)。 ‎ ‎○教学设计 ‎ 导入新课 ‎ 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人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 教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 ‎①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声音要轻,创设温馨情境。 ‎ ‎②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然后讨论: ‎ a.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 b.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 以上两个问题学生讨论不会有太大困难,可指导学生边讨论边把能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在书上用横线标出(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再归纳出文章情节步骤,教师板书如下: ‎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 76‎ 探究研读,理解文章主旨,欣赏文章美。 ‎ ‎①组织学生讨论,欣赏文章美感。 ‎ a.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意境美的。 ‎ b.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语言表达的,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 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 ‎ 第l题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 理解第2题,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 ‎◆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 ‎◆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 ‎◆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 ‎◆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 ‎◆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②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 ‎[讨论]结合课文情节的发展和诗情画意的境界,我们应如何理解文章主题。 ‎ 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借助于练习一出示的两种说法让学生评判。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有新的见解。对练习一所列出的两种理解,应该肯定都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如学生说出这两种以外的答案,如: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也应予以肯定。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 总结 ‎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课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让这种美在我们心中永驻。 ‎ ‎(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可再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 布置作业 ‎ ‎① 你在生活中接受过别人的真诚帮助吗?你在生活中有过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表达出学了这篇文章的心理感受。 ‎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习本上。‎ ‎30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76‎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 ‎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 导入课文 ‎ ‎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 ‎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76‎ ‎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 ‎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 导入 ‎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 ‎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 蚊子和狮子 ‎ 76‎ ‎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 ‎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 ‎①教师小结。‎ ‎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76‎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