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案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学案合集

ID:576426

大小:96.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教 学 案 ‎ ‎ 主备教师:陆红霞 ‎ 课题:黄河颂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感情朗读,理解文本 难点:‎ ‎1、品味鉴赏,体会中心。‎ 三、教法 情景导入法,朗读法 四、学法 朗读法,品读法。‎ 五、教具准备 录影机或多媒体 ‎ 教学过程 ‎ 调整补记 一、 情景创设(新课导入)‎ ‎ 方案1:情景导入法,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 方案2:谈话引入法,设计如下: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 15‎ ‎ 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齐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四:解读文本 (一)初步感知 1、抽读课文,思考最能体现黄河外在形象的是哪几句诗?靠哪个字领起的?领起了哪些内容? 2、生答上问题师板书“望”。 3、怎样读出雄浑的气势来。请同学们为这一小节设计朗读方案。(师提示要注意停顿、重音、感情等) 4、抽读方案,齐读方案,思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色彩、气势、形态、力度)写出黄河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 (二)深入探究 1、小结与过渡: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生答师板书“颂”“摇篮”“屏障”“精神”) 2、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3、角色朗读三小节,点评。 4、学习第一小节 A女生齐读,思考赞美黄河的什么? B理解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结合历史知识来理解) C交流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英雄故事? 5、分组学习余下的两小节。质疑问难,重点品味疑难语句。交流探讨解决。如:“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等。(此过程略) 6、小结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赞颂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屏障,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去赞颂她,目的是什么呢?试从文本中找出点明写作主旨的语句来。(重点体会这两句的修辞、作用等) 师小结:这两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表现了中华儿女有着像黄河一样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精神,这也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号召人们学习黄河,像她一样伟大坚强,拿起刀枪,奋勇抗战,夺取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总结 ‎ 15‎ ‎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黄河颂》,这只是《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另外的七个乐章,同学们可以去查找品味。我们的课堂学习是有限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广泛地开展阅读,去了解黄河、关注黄河、走近黄河! 六、课后练习 1、思考本文为什么用第二人称写? 2、唱一唱《保卫黄河》这首歌。 附板书设计: 6 黄 河 颂 望--------------- 颂 ---------------学 雄 浑 壮 阔 摇 篮 伟大坚强 屏 障 精 神 教学反思:‎ ‎ 教 学 案 ‎ ‎ 主备教师:陆红霞 ‎ 课题:最后一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二、教材分析 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同时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难点:‎ 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 三、教法 讲授法 讨论与点拨法 15‎ 四、学法 ‎ 讨论法 品读法 五、教具准备 ‎ 教学过程 ‎ 调整补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 时代背景简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 作者与作品:阿尔封斯·都德 法国19世纪后半期小说家。‎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 生字词预习检测 五、 预习思考题:‎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2.小说以什么为顺序来展开的?‎ ‎3.故事情节按照课前 ﹑上课 ﹑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六、 谈论与思考:‎ 质疑: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那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从文中找出来并归纳)‎ 提示:环境的变化—心理变化 七、 拓展延伸:看视频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发爱国激情 15‎ 一、 布置作业:‎ 小练笔:发挥想象力“下课以后,替小弗郎士写一则日记”‎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是 的课 小弗郎士————环境 ‎(心理) ‎ ‎ ↘ ↙ ‎ ‎ ?—— 变 ‎ 教学反思:‎ ‎ ‎ ‎ 教 学 案 ‎ ‎ 主备教师:陆红霞 ‎ 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记重点字词。‎ 15‎ ‎2、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难点:‎ 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三、教法 指导朗读法 四、学法 朗读感悟法 五、教具准备 ‎ 教学过程 ‎ 调整补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播放国歌,激发学生情感。)‎ ‎ 同学们,今天的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令世人瞩目。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国曾经走过一段充满艰难险阻和坎坷不平的道路。在最艰难的时候,正是无数的英雄人物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精神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赢的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些英雄人物可称之为雄健的国民,这种精神可称之为雄健的精神。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李大钊同志的文章来体会一下作者的豪情壮志,感悟一下雄健精神的内涵。‎ 二、 检查预习 ‎1.记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并选三个词连词成段。‎ 逼狭 崎岖 阻抑 回环 曲折 亦复如是 生合作听记,并自选三个词连词成段。‎ ‎2.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3.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重音、感情等。‎ 15‎ ‎2.师生合作读文,教师读第一段,找四名学生读后面几段。并提出要求:划出自己不懂的语句;读文后你想说什么?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师生合作读文后,找生评价;互相交流不懂的语句,师生共同解决;生交流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生说作者的写作思路,达成共识。‎ 写作思路 a.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b.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c.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d.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e.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四、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1.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揭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标题应该怎么读?‎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师生共同讨论标题的读法。‎ ‎2.指生有感情的读文,思考:文中艰难的国运是指什么?(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当时我国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呢?‎ 生读文后,其他生评价,师适当点评。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文中艰难的国运是指:回环曲折、崎岖险阻;当时我国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意思正确即可,师对生的回答尽量给予肯定。)‎ ‎3.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文中所提到的雄健的精神是什么精神呢?请有感情的读文回答。‎ 15‎ 生读文后回答:.“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4.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生读文后四人结组讨论回答: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表现了作者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的雄健豪壮的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师对生的回答要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5.领会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后,你想对他说点什么?(生结合作者生平自由谈,可引用作者的名言。)‎ ‎6.你还知道哪些人和李大钊一样,也可以称之为雄健的国民?(生结合所学,自由发言,列举英雄人物。)‎ ‎7.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文中提到了很多的“趣味”,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生自由结组讨论后回答。)‎ 五、质疑解疑(课件出示重点问题)‎ 四人结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问题示例: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六、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请用“国民之所以雄健,是因为他们……”的句式说一句话。(生自由说。)‎ ‎2.仿写第三段,把“旅行”换成其它词语,用“有时……‎ 15‎ 有时……,”“固是……愈是……愈能……”的句式。(思考后口头表达。)‎ ‎3.国运昌盛之时,是否需要雄健的国民?(学生畅所欲言。)‎ 七、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教学反思:‎ ‎ 教 学 案 ‎ ‎ 主备教师:陆红霞 ‎ 课题:《土地的誓言》‎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三、教法 指导朗读法,点拨法 四、学法 品读法 ‎ 五、教具准备 ‎ 教学过程 ‎ 调整补记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新课 ‎1、 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2、导语 同学们,“九·一八”‎ 15‎ 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心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初读,感知誓言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3、 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可采取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三、细读,品味情感 品读一 ‎1)作者面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请阅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思考,补充下面的句子。‎ ‎(屏幕出示问题:作者之所以面对家乡的土地发出铿锵誓言,是因为 。)‎ ‎2)师生交流。‎ ‎ 教师归纳: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 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 ‎ 3)教师请一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播放朗读录音),讨论:这位同学为什么读得如此动人?‎ 教师归纳: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 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写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 ‎4)学生再次品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 ‎2、品读二 ‎1)再读课文,寻摘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 ①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 ②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 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④“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生交流。‎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对家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经的憎恨的复杂情感。)‎ ‎2)思考:“泛滥热情”和“埋葬欢笑”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表现了作者决然不同的情感。‎ 追问:课文一、二两段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品析、归纳:第一段写作者常常想起关东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15‎ 3) 深情朗读课文。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赛读,评读等形式进行,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高潮。‎ ‎4) 朗读小结:‎ 教师归纳:朗读这两段文字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赞美或悲愤。‎ 二、感悟、延伸情感 ‎1多媒体展示中国十大未收回的宝贵领土。‎ ‎2教师:同学们,这些领土属于中国无可争议!可是到现在,有的可能永远收不回来了。外蒙古,1949年被划出;唐努乌梁海,已被划入俄罗斯;帕米尔地区,2000年被划入塔吉克斯坦。还有的领土没有实际所有权,藏南地区9.3万平方公里,至今被印度占领;南沙群岛,共56个岛礁,中国现在只控制8个,钓鱼岛6.3平方公里,至今被日本控制……同学们,我们的教科书说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而实际拥有的只有9,326,4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70,550平方公里,这就是事实!‎ 此刻,我们的心情能平静下来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爱国学生心中就没有铮铮誓言吗?‎ 学生写誓言。‎ ‎3、学生读誓言。‎ ‎4、老师评价。‎ ‎ ‎ ‎ 教学反思: ‎ ‎ 教 学 案 ‎ ‎ 主备教师:陆红霞 ‎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感知木兰形象。‎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3、‎ 15‎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难点:‎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 三、教法 四、学法 五、教具准备 ‎ 教学过程 ‎ 调整补记 ‎ 一、创设情景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 15‎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 15‎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6’)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10’)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26’)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10’) ‎ 15‎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10’)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 教学反思:‎ 15‎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