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七单元课课练及单元测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六、七单元课课练及单元测试题

ID:576571

大小:777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追随古人踪迹,感受美文熏陶 第六单元 单元絮语:‎ ‎ 本单元有五课。前四篇为游记,均为名家所作。柳宗元、苏轼为唐宋八大家,徐霞客是著名的地理学家,袁宏道是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诗词五首分别出自唐宋的五位作家之手,风格多样,有古风、格律诗、词,展示了 我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 ‎21、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篁(huáng) 佁(yǐ)然 为坻(chí) 为堪(kān) 俶(chù) 翕(xì) 悄怆(chuàng)幽邃 犬牙差(cī)互 参差(cēncī) ‎ 清 ‎2、一词多义 水尤清洌(清澈,形容词)‎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介词)‎ ‎ ‎ 以其境过清(清静,冷清,形容词)‎ 隶而从者(跟随,随从,动词)‎ 可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 差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 ‎ 1、 古今异义词 ‎(1)乃记之而去(去:离开。今常用意为“往”。)‎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生: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三、篇章透视:‎ ‎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写潭、写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最后一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 2、中心思想:《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 3、写作特色: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四、句段赏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五、难点突破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 ‎ ‎   柳宗元,字子厚,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曾官贬______,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 ‎ ‎《_______》,课文出自《_______》。 ‎ ‎2、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 ‎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 ‎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  C、似与游者相乐 ‎ ‎  D、其岸势犬牙差互 ‎ ‎3、选出“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B、全石以为底 ‎ ‎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  D、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4、选出加线词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  ) ‎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 ‎  B、其岸势犬牙差互 ‎ ‎  C、其一犬坐于前 ‎ ‎  D、坐潭上,四面绿树环合 ‎5、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①青树翠蔓。(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 ) ③以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⑤明灭可见。( ) ⑥乃记之而去。( )( ) ‎ 二、阅读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 ‎ ‎  A、卷石底/以出 ‎ ‎  B、潭中鱼可/百许头 ‎ ‎  C、似/与游者相乐 ‎ ‎  D、水/尤清洌 ‎ ‎2、翻译下列句子 ‎ ‎  ①近岸,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②似与游者相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③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④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用文段原文作答。 ‎ ‎  ①说明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②与“皆若空游无所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佁然不动”后面的分号不能改为句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6.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能力拓展延伸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望西山,始指异之。 ‎ ‎  (2)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 句子: 。‎ ‎3、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答: 。‎ 中考链接 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三峡》的作者 ,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 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不见曦月( ) (2)素湍绿潭( )‎ ‎(3)蒙络摇缀( ) (4)斗折蛇行( )‎ ‎3、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句子。‎ ‎4、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你最喜欢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21、小石潭记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唐: 永州; 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 2、C 3、A 4、D 5、①翠绿的茎蔓②大约表示数量的③向西步行④因为 停留 ⑤忽明忽暗 ⑥于是、就离开 二、1、B 2、①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   ②好像和游人一同嬉闹;    ③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④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3、①伐竹取道,②水尤清洌 ‎ ‎ 4、静景与动景并列。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6.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能力拓展延伸 ‎1.(1)感到惊奇 (2)从前 2.是:这 例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中考链接 ‎1、郦道元 唐 2、(1)阳光或日光 (2)激流的水 (3)连结 (4)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3、《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理解文意,谈出语句特点即可 ‎22、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 ‎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第二部分: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 2、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 3、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2)行文流畅。(3)叙事简洁。(4)写景别致。(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五、难点突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延伸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砀( ) 一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2003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2、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1)愉快地,高兴地 (2)交叉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连词,只是,不过 2(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二、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2.于是,就 清澈透明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能力拓展延伸 ‎1.ná cuì hàng dàng jiè 2.停,止 这 牵引 小草 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分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4.提示:此题有一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重于一个方面。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 中考链接 ‎1.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答“豁达”或“怀才不遇”也可;答“愤愤不平”、“乐观”等给一半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23、游恒山记 一、整体感知 ‎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1586---1641),明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从青年时起,开始了旅行探险的生活,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 南等十六个省。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此节是十一日等恒山高峰的日记。‎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 风翳净尽(yì) 浅阜(fù) 无攀跻劳(jī) 穹碑(qióng) 官廨(xiè) 间道(jiàn)‎ 攀蹑(nie) 比肩联袂(mèi) 不啻(chì) 虬松(qiú) 庑(wǔ) 槎(chá)‎ 循崖乘峭而上(上:动词,有低处到高处。)‎ 上负绝壁(上:名词,上面。)‎ 故树皆在北(北:名词。)‎ 北瞰隔山一重(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 一词多义 北 上 亭曰望仙(曰:叫,称。)‎ 有杰坊曰(曰:刻着。)‎ 杂树阴翳(翳:遮蔽。)‎ 风翳净尽(翳:云雾。)‎ 翳 曰 3、 词类活用 台中像群仙(像:名词作动词,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至此则合抱参天(参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参天大树。) ‎ 4、 古今异义 浑源州城一方(一方:一座城。今常指处于对立面,或一个矛盾体中的一方。)‎ 三、篇章透视 ‎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四段,第1段略写处罚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 2、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的实践精神。‎ ‎ 3、写作特色:文章是按游踪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移步换景是写作上的突出特色。文章中的方位词语使用得准确恰当,文章中有几处生动的比喻,使考察纪录细致、生动,富有文学意味。‎ 四、句段赏析 课文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详细描写了登山的过程。‎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详细描述了攀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行一里,山上都是煤,而且多到了不深凿即可得的程度。在这里,表现了恒山的物产物貌以及地质结构,不失地理学著作的特色。又行一里,土石都变成了红色。再走三里,就到了虎风口,地势开始陡峭起来,松树茂密,给人阴冷的感觉。又走三里,开始有了人文景观:杰坊上题字:“朔方第一山”,突出了恒山在北方山脉中的重要地位,里面还有官府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从杰坊的右侧继续攀登,则看到了寝宫、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是恒山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所以对它的描写比较详细:“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这几句描写,突出了北岳殿高大的特征。再向上,就是会仙台,作者描写了台中的群仙像。在这个时候,作者还要继续攀登,所以又转回来,来到北岳殿的东侧,在这里,找到了登山的小道。“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表现了登山路径的艰险。再行二里,已经到达了悬崖的顶上,再看主峰绝顶,还像在半天之中,由此可见恒山的高大。而且还是满山的短树、枯竹,钩衣刺领,即使用尽全力,也像坠落在波涛中,无力自拔。但作者还是鼓足勇气,竭力攀登,最终到达了顶点。‎ 五、难点突破 ‎ 徐霞客的游记并非客观地介绍恒山的山山水水,庙宇胜迹,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外物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情与景的交融,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随着客观景物的变化,随着作者行踪的转移,读者会与他一起,欣喜、赞叹、着急、恐惧,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2)又一里,则土石皆赤。‎ ‎(3)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4)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 ‎2、(1)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2)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3)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 ‎(4)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二、阅读题。‎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 ‎ 无攀跻劳 ( ) 还过岳殿东 ( ) 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 ‎ ‎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 能力拓展延伸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 突兀层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2004年,杭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3、游恒山记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1)拄着,扶着 (2)红色 (3) 塑造 (4)伴侣 2、(1)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 (2)行走二里,来到了悬崖的顶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3)这座山土山上不长树木,石头山上则生长。 (4) 然后从西峰下山,顺着从前进入峡谷的悬崖,向下一看,苍苍茫茫,不敢下行。‎ 二、1、升、登 现在作“环”,转,绕 2、“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3、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4、“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5、此题为开放性题。旨在能从读徐霞客游恒山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拓展延伸 ‎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中考链接 ‎1.B C 2.A 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24、满井游记 一、整体感知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从城居不见春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回应开头,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燕(yān)地寒  花朝(zhāo)节    飞沙走砾(lì)    廿(niàn)二日 波色乍(zhà)明   倩(qiàn)女      ‎ ‎ 靧(huì)面    浅鬣(liè)    泉而茗(míng)者    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ǎn)  汗出浃(jiā)背   ‎ ‎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堕(huī)事       恶(wū)能无纪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乍:刚刚,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乍:突然。)‎ 1、 一词多义 乍 ‎3、通假字 恶能无纪(纪“通”“记”)‎ ‎4、词类活用 ① 泉而茗者(泉,用泉水,名作动。)‎ ② 罍而歌者(罍,拿着酒杯,名作动。)‎ 三、篇章透视 ‎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第三段抒发感受,写此文的目的。‎ ‎ 2、中心思想: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 ‎ 3、写作特色:(1)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3)生动的比喻。‎ 四、句段赏析 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五、难点突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①若脱笼之鹄 (A hào B hú C gào ) ( )‎ ②如倩女之靧面 (A huì B guì C kuì ) ( )‎ ③曝沙之鸟 ( A bào B bù C pù ) ( )‎ ④红装而蹇者 (A qiān B jiǎn C sài ) ( )‎ ‎2.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 , 代文学家。‎ ②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 二、阅读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河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锦鳞游泳 B鳞浪层层 C毛羽鳞 鬣 D鳞次栉比 ‎2、下列“之”的词性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蝴毛羽鳞鬣之间          B  局促一室之内 ‎ C 城居者未之知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 脱笼之鹄           D  倩女之 面 曝沙之鸟               髻鬟之始掠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项(     )‎ ①作则飞沙走砾 A做 B起 C发作 ( )‎ ②余寒犹厉 A像 B还 C特别 ( )‎ ③游人虽未盛 A壮实 B成年 C很多 ( )‎ ‎4、在记叙描写中,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新鲜的比喻句,按要求各举一例 ①以物比人                          ‎ ②以人比物                          ‎ ③以物比物                          ‎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天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 能力拓展延伸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 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 置一小榻其中(放)‎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字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3、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天然图画乎!‎ ‎ ‎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                                            ‎ 中考链接(2004年,宁波) ‎ 善呼者 ‎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 ‎   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 ‎   ②汜:河岸。‎ ‎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 ‎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 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 ‎   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   与之弟子籍。‎ ‎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 B、给他弟子的身份。‎ ‎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 D、给他弟子的书籍。‎ ‎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24、满井游记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 ①B ② A ③ C ④B 2①.袁宏道 明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③若脱笼之鹄 二、1.A 2、A 3.①B ②B ③C 4.①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 若脱笼之鹄 ③ 麦田浅鬣才许 5.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都)不知道即可 ‎ 能力拓展延伸 ‎1.B 2.①的 它 ②在 从 3.这难道不是一幅无然的图画吗柄 4.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 中考链接 ‎1、C 2、A 3、B 4、例如:①公孙龙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能用人之长。②善呼者为谋求职业,勇于自荐,以发挥自己的才能。③公孙龙收罗“鸡鸣狗盗”之徒,浪费了人力资源,助长了人浮于事的风气。(任选一个人物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5、诗词五首 一、整体感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重要作品,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作的。这一年正是唐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大败后的第二年,战争还在各地继续进行着,人民流离失所。杜甫在经历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长安生活后,又经历了五六年“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生活,到了成都住在草堂,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了。他自己此时虽然贫病将迫,但却时时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茅屋,指成都草堂。‎ ‎《过故人庄》是一首语言平淡质朴的田园风光的咏唱,又是一首语义深醇幽远的饱含农家乐趣、充满对友人情意的咏唱。诗人在平实的语言中,把真切的叙事、真实的写景和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犹如朴实的农人在农家田舍亲切平易地话家常一样,将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景致风俗和人情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游山西村》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渔家傲》这首词和作者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北宋的主要边患有辽和西夏。由于宋王朝的畏敌退让,他们得寸进尺,侵扰不已。1040年到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略。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诗人写出这篇绝妙好词来。‎ ‎《浣溪沙》是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二、字词积累 怒号(háo) 三重(chóng) 塘坳(āo) 大庇(bì) 突兀(wù) 布衾(qīn) 足鸡豚(tún)‎ ‎ 鸡黍(shǔ) 蕲水(qí) 无再少(shào)‎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的情景。第二段,写群童当面抢抱茅草的情景。第三段,写屋破雨漏长夜难眠的情景。第四段,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杜甫同情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生活思想的集中表现。《过故人庄》首联写朋友邀我做客;‎ 颔联写农村的怡人景色;颈联写临窗欢饮,畅谈农事;尾联写再约重阳赏菊。《游山西村》诗的头两句表现了村民待客忠厚真挚的情态。诗的第三、四两句是对山村风光的描绘,第五、六两句,写这里的民风民俗,最后两句,作者抒发感情。《渔家傲》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浣溪沙》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 2、中心思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过故人庄》描写了山村风光和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游山西村》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渔家傲》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浣溪沙》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3、写作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构自然、严谨。善于通过有特征的细节,运用精炼的语言,将他所经历的生活,绘声绘形地描写出来,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过故人庄》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游山西村》结构严谨,主线突出。《渔家傲》词意如剥蕉,层层深入;词的意境有典型性又有独创性。《浣溪沙》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四、句段赏析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寸不动安如山!‎ 诗人在屋漏床湿身冷的痛苦处境中,想的却是天下穷苦的人,只要他们都能居住得安定快乐,即使自己住的是破房子,甚至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想到别人的痛苦,进而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是多么崇高啊!“安得”是假设之词,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诗人的这种希望天下穷苦人都能过上安定生活的理想,也是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的理想。杜甫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是他在长期战乱中备尝生活艰辛,四处飘泊,有机会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疾苦的结果。‎ ‎2、《浣溪沙》上片简析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五、难点突破 ‎《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挂罥( ) 塘坳( ) 突兀( ) 鸡黍( ) 羌管( ) 人不寐( )‎ 2、 默写。‎ ‎(1)床头屋漏无干处, 。 (2)开轩面场圃, 。‎ ‎(3)莫笑农家腊酒浑, 。 (4)千嶂里, 。‎ ‎(5)山下兰芽短浸溪, 。 。‎ ‎3、下面是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A、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可以算是田园诗。‎ B、开头两句是叙事,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仅用鸡黍(泛指饭菜,杀鸡待客),客人一请就到,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友谊极深。‎ C、第三、四、五、六句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写出了树木的繁茂,青山的遥远以及把酒话桑麻的心旷神怡。‎ D、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用的都是口语,写得淡而无味。‎ ‎4、阅读下面这首词,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作者写作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处于逆境时,却能有这样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襟,实在难能可贵。‎ B、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下阕由写景转入议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 D、“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代指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它代表时光流逝。‎ 二、阅读题 ‎1.选出对《渔家傲》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愁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对词中的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衡阳燕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能力拓展延伸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 ‎ ‎ ‎ 中考链接(2004年,中考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2.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3.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4.写出诗歌的主旨句 ,并作简单赏析。‎ ‎25、诗词五首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juàn ào wù shǔ qiāng mèi 2、(1)雨脚如麻未断绝(2)把酒话桑麻 (3)丰年留客足鸡豚 (4)长烟落日古城闭 (5)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3、D 4、C 二、1、A 2、A 能力拓展延伸 ‎1、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2、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中考链接 ‎1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叙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3安史之乱 杜甫的《石壕吏》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积学以储宝,融会贯通、古为今用 第七单元 单元絮语:‎ 本单元五篇课文,有议论性的文章,有记叙性的文章,还有五首诗词,内容广泛体裁多样。这些文章对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增强热爱我国灿烂文化的意识,都有很大帮助。‎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所作。“亚圣” 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论,激发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 舜(shùn) 畎亩(quǎn) 胶鬲(gé) 傅说(yuè) 法家拂士(bi) ‎ ‎2、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入则无发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逃跑。)‎ 入则无发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3、一词多义 亡 死即举大名耳(举:做,干。)‎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举:被举用。)‎ 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因此。)‎ 扶苏以数谏故(故:缘故。)‎ 故 ‎4、古今异义词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今义:士兵。)‎ 三、篇章透视 ‎ 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写作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四、句段赏析 ‎ 第三段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五、难点突破 文章开头的六个论据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④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默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 ‎ ‎ 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2)空乏其身( ) ‎ ‎(3)行拂乱其所为 ( ) (4)曾益其所不能( )‎ 二、阅读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②困于心,衡于虑( )‎ ‎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 ‎②入则无法家拂 士 ‎3、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译: 。‎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 。‎ ‎5、本文的论点是 。‎ ‎6、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请你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古今人物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 ‎① ② ‎ 能力拓展延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04年,烟台)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 )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委而去之 (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 ‎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5.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 的结论。‎ 中考链接(2004年,辽宁锦州)‎ 阅读下面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  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②,所受赠遗③千数百条。王导④戒⑤之,答曰:“足⑥自当止。”时人未之达⑦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⑧,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⑨。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⑩,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 之,以为美谈,亦已陋 矣。                        (选自《滹南遗老集》,作者王若虚)‎ ‎  [注]①王述,字怀祖,晋朝的大官。②求试宛陵令:求得宛陵县的县官。③遗:此处读“wèi”。④王导:当时的丞相。⑤戒:劝告。⑥足:富足。⑦未之达:即未达之,不明白他的品格。⑧绝伦:超过一般人。⑨叹:赞叹。⑩节:节操。 著:写。 陋:没见识。‎ 1、 释文中加点字的词义。‎ ‎ 遗:          尝:‎ 2、 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 ‎ 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穷而不贪才值得赞扬。     B.作者认为贪足之后才不贪,算不得廉洁,不值得赞扬。‎ C.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算不得廉洁。     D.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是值得赞叹的。‎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1)这 (2)使……受贫困 (3)扰乱 (4)增加 二、1、(1)犯过失  (2)同“横”,梗塞、不顺  2、略 3、(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4、承上启下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著《红楼梦》‎ 能力拓展延伸 ‎1、①却,可是 ②这 ③护城河 ④ 放弃 2①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②,帮住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3、D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考链接 ‎1、遗:赠送或给予。尝:曾经。 2、王丞相(“王导”或“当时的丞相”)劝告他(或“王述”)。(他)回答说:“富裕之后自然就不再受礼了。”(答出大意即可) 3、D ‎ ‎27、曹刿论战 一、整体感知 ‎《曹刿论战》记述了齐鲁战争的情况,写得很有策略,并没有对战争的过程一一展开,而是以曹刿这个人物为中心,重点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着墨并不多。‎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ā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2、一词多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间 ‎3、古今异义 ‎ 牺牲玉帛(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必以情(情:实情;感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4、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 三、篇章透视 ‎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第二段写两军交战的实况。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 2、中心思想:本文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 3、写作特色: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四、句段赏析 课文第三段是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五、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2、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肉食者鄙( ) 虽不能察( )‎ ‎3.填空。‎ ‎ (1)本文选自《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它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_______体史书。‎ ‎ (2)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解释“齐人三鼓”以后攻击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有语病的一项( )‎ ‎ A.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 B.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 C.南通的蓝印花布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世界。‎ ‎ D.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权,是很多国家动物保护法中的重要内容。‎ ‎5.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 ⑴ 黄鹤偶乘沧海月 ‎ 白云常带楚江秋 ( )‎ ‎ ⑵ 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 ‎ 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 ‎ ⑶ 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 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 二、阅读题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选自 ,作者是春秋时的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1)又何间焉( ) (2)小惠未遍( )‎ ‎ (3)公与之乘( ) (4)望其旗靡( )‎ ‎3、给下列加点字释义。‎ ‎ (1)牺牲玉帛( ) (2)小大之狱( )‎ ‎ (3)肉食者鄙( ) (4)望其旗靡( )‎ ‎ (5)公问其故( ) (6)必以情( )‎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 ‎ ‎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 ‎ ‎ (3)为什么“齐人三鼓”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 ‎ ‎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 ‎ ‎ (5)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 ‎ ‎ (6)本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 。‎ ‎ (7)曹刿认为,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敌方 之时。‎ ‎ (8)第一段中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 ,表现曹刿的 战略思想。‎ ‎(9)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可”来表现他的 ,以“ ”和“ ”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 ‎5、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彼竭我盈 竭其庐之入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公问其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忠之属也 属作文以记之予 ‎(2)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登轼而望之 能力拓展延伸 ‎ 不计人过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 ‎[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不喜计人过 ( )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 ) ④同列犹不能平( )‎ ‎⑤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 ‎①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 ‎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2004年,吉林)‎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小惠未遍(   )  ②小信未孚(   )  ③小大之狱(   )‎ ‎ ④公将鼓之(   ) ⑤公问其故(   )  ⑥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语句回答。‎ ‎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 ‎ 3.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 5.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 ①爱国将领:____________。‎ ‎ ②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句子 ‎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 ‎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 ‎27、曹刿论战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 jiàn mǐ 2、鄙: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虽:即使。 3、(1)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2)要取信于民(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B 5、⑴黄鹤楼 ⑵岳阳楼 ⑶泰山 二、1、《左传》 左丘明 2、jiàn biàn chéng mĭ 3、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 案件 目光短浅 倒下 原因 实情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情 (3)一鼓——竭 (4)夫大国——伏焉 (5)一鼓作气 (6)长勺之战 (7)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8)对话,取信于民 (9)善于战握战机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5、(1)A (2)B 6、(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舞士气,第二次击鼓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土气就衰竭了 能力拓展延伸 ‎1、①过失(过错) ②经过(走过) ③这 ④还、仍(仍然) ⑤古义:听 今义:嗅(用鼻子嗅)2、①-C  ②-A  ③-B 3、当(那)时的人都佩(信)服他(吕蒙正)的度量(气度)。4、围绕“对人对事宽宏大量,不计较个人得失”谈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中考链接 ‎1.①遍及 ②为人所信服 ③案件 ④击鼓 ⑤原因 ⑥倒下 2.①请见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4.作战中善于把握时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5.略 ‎28、干将莫邪 一、整体感知 ‎《干将莫邪》节选自干宝的《搜神记》,是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小说,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以及老百姓在民间传说中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干将莫邪(gān)(jiāng)(yé) 自刎(wěn) 汤镬(huo) 踔(chuō)‎ ‎2、一词多义    ┏ 年乃成 (才,副词)   乃┫ 问其母乃曰(于是,就,副词)    ┗ 此乃勇士头也(是,动词)    ┏ 于是即将雌剑见楚王(就,副词)   即┫     ┗ 王即购之千金(立刻、马上,副词)    ┏ 汝若生子是男(孩子,名词)   子┫    ┗ 子年少(你,代词)    ┏‎ ‎ 欲杀之(指铸剑者,代词)   之┫ 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的,助词)    ┗ 哭之甚悲       (得,助词)    ┏ 汝若生子是男(判断词)   是┫    ┗ 是必烂也(这样,代词) 3、古今异义 比后壮(比:及,等到。今义常用于“对比”、“比照”等义。)‎ 客以剑拟王(拟:比划,用兵器作杀人的样子。今常用于“设计”、“模仿”、“猜测”等义。)‎ 三、篇章透视 ‎ 1、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起因铸剑被杀。  ‎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故事的经过寻剑报仇。‎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故事的结局,侠客刺王。‎ ‎ 2、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干将莫邪儿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愚蠢,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蔑视和刻骨仇恨,歌颂了他们坚忍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反抗力量。‎ ‎ 3、写作特色:本文故事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清楚,注意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富有现实性。‎ 四、句段赏析 从“赤”的报仇来看,“赤”有何特点?‎ ‎  “赤”得知父亲被楚王所杀,立即寻剑报仇,可以看出赤的“孝”,在报仇的过程中,表现出刚烈的特征,如:当赤得知客欲为自己报仇时,“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特别是“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表明他对楚王强烈的蔑视和刻骨的仇恨心理。‎ 五、难点突破 这篇奇怪小说情节奇,具体说说情节和人物奇在什么地方?‎ ‎  情节故事的开端奇:一是剑奇,三年始成,且有雌雄;二是遗嘱奇,松生石上,似乎让人费解,却隐含深意。干将希望遗腹子报仇的愿望能否实现,又是一个悬念,吸引人急切地读下去,引人入胜。‎ ‎  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离奇曲折,问父“所在”,为一折;寻剑得剑,为二折;楚王追杀,为三折;行歌深山,为四折;遇客重托,为五折。‎ ‎  故事的高潮更为奇:煮头“三日三夕不料”,一旦楚王“随入汤中”,三首俱烂,在这离奇的情节中,赤的大仇得报。‎ ‎  人物奇:客:与赤素不相识,愿以自己的生命为赤报仇,除了说明楚王的残暴无道外,也体现了客的“侠义”。赤:面对陌生人愿为自己报仇,毫不犹豫地自刎,双手捧头及剑奉客,“立僵”,听到客的承诺后“乃仆”,“煮头三日三夕不料”,还“踔出汤中,踬目大怒”,正是这样的“奇景”,才引得楚王“临之”,而使客能杀掉楚王,报了大仇。‎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请注意下列加点字在本文中的读音。‎ ‎ 干将莫邪(  )(  )(  )   重身当产(  )   夫语妻(  ) 使相之 (  )   ‎ ‎ 自刎(  )  立僵 (  )  汤镬  (  )   踔(  )   踬目 (  )    堕(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三年乃成 (  )   比后壮(  )   使相之 (  )    儿闻之,亡去(  )  ‎ 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   夫语妻(  )    言欲报仇(  )   ‎ 王头随堕汤中(  )(  )  愿王自往临视之(  )   购之千金(  )‎ 二、阅读题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 ①出户望南山,松生(   )石上。 ②于是(   )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 ③王大怒,使(   )相之。  ④王即购之(   )千金。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出,踬目大怒 ② 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能力拓展延伸 阅读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1.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两段的段意。‎ ‎ 第一段: 。 第二段: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 (1)共可递相担,何如? ( ) (2)卿太重,将非鬼也?( )‎ ‎ (3)如是再三 ( ) (4)惟不喜人唾 ( )‎ ‎ (5)道遇水( ) (6)索下,不复听之( )‎ ‎ (7)何以有声?( )‎ ‎ 3.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 (1)恐其变化,唾之 ‎ 译: ‎ ‎ (2)鬼言:“步行太迟,可供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 ‎ 译: ‎ ‎ 4.面对鬼的多疑,宋定伯是怎样巧妙回答的:‎ ‎ (1) ‎ ‎ (2) ‎ ‎5.宋定伯机智地从鬼的嘴里知制服鬼的决窍,这个诀窍是: ‎ 中考链接(2004年,宁德)‎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炳烛①夜读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28、干将莫邪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gān jiāng yé  chóng yù xiàng wěn jiāng huò chuō zhì duò  2.才  等到   察看  逃跑  拿   告诉  说   落入  热水  希望  悬赏捉拿 二、1 、①于  ②干将   ③人   ④以  2、①煮干将儿子的头,人头煮了三天三夜都煮不烂,还跳出开水中,瞪着眼睛显得十分生气。②这个男子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跟前去仔细看看,这样就一定会烂。‎ 能力拓展延伸 ‎1.第一段:写宋定伯和鬼巧妙地周旋。第二段:写宋定伯捉鬼卖鬼。 2.(1)怎么样 (2)或者 (3) 这样 (4) 吐唾沫 (5) 路上 (6) 要求 (7) 为什么 3.(1)译:恐怕它再有变化,便往它身上吐唾沫。 (2)译:鬼说:“步行太缓慢,可以两人交替背着。” 4.(1)“我新鬼,故身重耳。” (2)“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5.惟不喜人唾 中考链接 ‎1、C 2、①迟、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大意相近即可) 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29、崂山道士 一、整体感知 ‎ ‎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赉(lài) 箸(zhù) 盎(àng) 谙(ān) 诩(xǔ) 挹(yì) ‎ 少慕道(少:年轻时。)‎ 竟不少减(少:减少。)‎ ‎ 2、一词多义 王果去墙数步(去:距离。)‎ 道士呼王去(去:出去。)‎ 去 少 见一美人自光中出(见:看见。)‎ 须眉毕见(见:同“现”,显现。)‎ 而还乎(而:你。)‎ 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而:转折连词,却。)‎ 见 而 ‎3、古今异义 烈如萧管(烈:响亮。今常用于“强烈”、“烈士”、“功烈”等。)‎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端,王生慕道,求师学法。‎ 第二部分(1~4自然段):发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结局王生回家,演法失灵。‎ ‎ 2、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写王生拜师学道却怕吃苦,结果学道不成反落笑柄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不畏降薪、经受磨难炼才有可能有所成就。梦想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 3、写作特色: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描写手法多样,人物形象逼真。语言简洁传神。‎ 四、句段赏析 ‎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有一条暗线,就是王生不愿吃苦:王生想不费力气学来法术,师父怀疑他不能吃苦;王生不能吃苦,打算回家;王生不经意看到师父和两位客人表演法术,暂时打消回家的念头;王生终于不能忍受早樵暮归的道观生活,向师父辞行,师父应他的请求,教他隐身术;王生回家后当着妻子表演法术,头上撞了个大包。‎ 五、难点突破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王生羡慕道人的法术,又不愿吃苦学习;既没有真本领,却愿在别人面前卖弄。结果是头撞硬壁,鼓起一个大包而受人讥笑,把一个好吃懒做,喜欢卖弄的书生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邑( ) 行七( ) 少慕道( ) 负笈( ) 有观宇( ) 素发垂领( )‎ 娇惰( ) 稽首( ) 采樵( ) 重茧( )( ) 光鉴毫芒( ) 分赉( )‎ 挹注( ) 肴核( ) 自诩( ) 蓦然而踣( )( ) 揶揄( )( )忿( )‎ ‎2、解释加点的词。‎ 行七( ) 负笈( ) 甚幽( ) 毕集( ) 阴有归志( )( )‎ ‎3、下列加点的“观”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登一顶,有一观宇。 B、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C、遂留观中 二、阅读题 ‎ 阅读课文第四段回答问题。‎ ‎ 1、给加点的字注音。‎ ‎ 未谙此苦( ) 骤人( ) 勿逡巡( ) ( )‎ ‎ 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过早樵而暮归 B、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 C、弟子操作多日 D、俯首骤入,勿逡巡 ‎3、与“何陋之有”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4、“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为什么道士早就料定王生吃不了苦呢? ‎ 能力拓展延伸 鬼怕恶人 ‎  艾子行水涂,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座上,再拜而去。须臾,艾子闻庙中曰:“大王居此以为神,享里人祭礼,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 ‎  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  (1)顾庙中         顾:_________  (2)又安祸之        安:_________   (3)再三叹之曰      再三:_________  (4)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  然则:_________ 2.下列红色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履之而去  矮小而装饰甚严    B. 乃自扶起  得钱千五百,乃去 ‎  C.反为愚民之辱  大王居此为神   D. 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  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 ‎  3.指出下列句中红色词的词性,并解释其含义。‎ ‎(1)履之而去 ‎  这个词是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 ‎(2)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 ‎  这个词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 ‎4、“辱莫甚焉”翻译现代汉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2004年,武汉)‎ 终不知车 ‎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 2.翻译下列句子。‎ ‎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 译文:‎ ‎ ②及寇兵侵其境 ‎ 译文:‎ ‎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29、崂山道士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yì háng shào jí guàn fà jiāo duò qǐ qiáo chóng jiǎn lài yì yáo xǔ mò bó yé yú fèn 2、排行 书籍 很,非常 全 暗地里 想法,念头 3、B 二、1、an zhou qun xun 2、D 3、何术之求? 4、因为王生生在官宦世家,家境好,而且排行第七,父母一定很娇惯他。 ‎ 能力拓展延伸 ‎ 1、(1)回头看(2)怎么(3)再,两次;“三”是约数,多次;再三,多次。(4)既然这样,那么 2、B (1)履:动词,踩  (2)祸:动词,降祸 4、侮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5、略 中考链接 ‎1、(4))①坏、毁坏;②本来;③模仿、仿效;④理睬。 2、①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②等到敌人侵入他们的国境。 3、①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吹嘘①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模仿③不能凭主观判断事物,应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不要自以为是⑤要听从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 ‎30、诗词五首 一、整体感知 ‎《观刈麦》通过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的赋税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赤壁》借一支断刊戟引发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抑郁之情。《过零丁洋》诗人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后的离愁别绪及诗人从自然界景物的转化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山坡羊·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有所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广大人民痛苦的同情,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予以鞭挞。‎ 二、字词积累 刈(yì) 晏(yàn) 陇(lǒng) 踌躇(chóu)(chú) 箪(dān) 阙(què)‎ 三、篇章透视 ‎《观刈麦》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诗中运用对比,并且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赤壁》此诗的开头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只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认前朝”‎ 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是议论,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 ‎《过零丁洋》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面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的补充,“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献身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献身精神。‎ ‎《己亥杂诗》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思。“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四、句段赏析 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史倾吐胸中的郁抑之气。 ‎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这是鼓舞后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格言!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也感召了后世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明朝文学家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由于结尾的高妙,使得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  这四句,因潼关而怀古,阐发议论,指出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不会因朝代更替而有所改变。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 五、难点突破 ‎1、《潼关怀古》在叙议中,先写潼关地势险要,引出历代战祸,并通过“望”和“伤”引入自己的感慨——战祸之深重,灾难之大,“都做了土”。最后以警句的形式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老百姓的残酷现实。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着夺目的思想光辉。在写景上,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伤之情。‎ ‎2、《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只是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了。落花有情,表现在那里?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想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默写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代落花立言,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诗句是 ‎(2)《山坡羊·潼关怀古》描写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3)《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企业家、农业专家、画家三人应邀到神农故里观光考察,途中经过一个长达十余里、长势旺盛、郁郁葱葱的银杏园。面对这片银杏园,他们三人各自会说些什么?‎ ‎   企 业 家:‎ ‎   农业专家:‎ ‎   画 家:‎ 二、阅读题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2. 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请写出一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相同含义的诗句(或名言,成语)。‎ 能力拓展延伸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诗人杜牧和( )合称“小李杜”。‎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考链接(2003年中考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1.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你是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 ‎30、诗词五首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3)山河破碎风瓢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企业家:这么丰富的原料,在这里建一个银杏加工企业,利润一定非常可观。 农业专家:这里的银杏树长势这样旺盛,不知是用的什么肥料和技术? 画家:多么美丽的银杏风景画啊!‎ 二、1、D(“花”指国家) 2 A (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 3略 能力拓展延伸 ‎1、周瑜 李商隐 2、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中考链接 ‎1、A(河,指黄河;山,指华山) 2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