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2、秋天的怀念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熟读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掌握词语:瘫痪 暴怒 捶打 憔悴 诀别 淡雅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3、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4、阅读训练:第一自然段;从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
重点 难点
重点:
1、掌握词语:瘫痪 暴怒 捶打 憔悴 诀别 淡雅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2、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难点:
1、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2、阅读训练:第一自然段;从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1、了解作者。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10年12月31日病逝。
2、熟读课文。
3、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2遍)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4、概括课文内容。
5、思考文本的中心思想。
导入新课:
史铁生名言导入:“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自主学习:
课文写了四个场景,你能标出它们所在自然段,并概括每个场景缩写的事件吗?
场景1:(第 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2:(第 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3:(第 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4:(第 自然段)主要事件:
合作探究:
阅读训练:(第一自然段)
1、有感情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用一个词语概括我脾气的特点。我什么会变成这样?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练习反馈:
从母亲的言行中,体会母爱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重点 难点
重点: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难点: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1.听写课文中的词语。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2.解释词语:
瘫痪:
砸碎:
沉寂:
絮絮叨叨:
诀别:
3.概述课文主要内容,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主旨)。
导入新课:看作家史铁生的三段话导入 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 导入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导入 C“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问:说出这样话的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人?
自主学习:
1、范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听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1)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忏悔、内疚、痛悔、思念
(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2、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读了文章你觉得那是怎样一个母亲?
母亲用无私的爱守护鼓励受挫的儿子,燃尽生命最后一点油火,做儿子迷途上的指引的明灯。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3、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
小结:作者曾经沉浸在自己命运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仇恨生命、仇恨生活。他爱母亲,却忘却了如何去爱。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后悔的他惟有完成母亲希望他“好好儿活”的遗愿,才是对母亲的报答。
4、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
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 什么这样描写?
练习反馈:
1、试着把第五段结尾的“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
2、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3、羚羊木雕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
2.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3.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重点 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犄角( ) 寒颤( ) 树杈( ) 羚羊( )怦怦( ) 恶心( ) 脸颊( ) 挨揍( ) 着落( ) 攥着( ) 咽喉( ) 逮捕(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 )
塞 颤 逮 藏
( ) ( ) ( ) ( )
3、在下列句子中的“口”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A、(爸爸)慢慢地对我说口“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
B、“不!”我哭着喊了起来口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口“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
4、根据提示,在各句中的“说”字前填上恰当的词。
坚定 小声 递到我手上 满不在乎 塞到我的手里 坚强
A、“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 )说。
B、她把小刀( )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C、“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 )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导入新课:
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 。 ----(罗马)西塞罗
知识链接: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____、____、和____等。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在此文中就运用了插叙的方法。如在爸爸妈妈逼迫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严谨,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友,不理解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们纯真的感情的行为。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 读课文。
2.概述课文内容。抽生复述。
3.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空格处完成下列情节概括:
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 ) →爸爸 ( )→插叙回忆( )→我( )
合作探究: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 )。
经过:要收回木雕(原因是: )。
结局:收回木雕( )。
练习反馈:
1.仿写
例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组分角色读课文。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不过关的知识: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角色读课文。
2.品味语言,了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3.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 难点
重点:分角色读课文,要注意感情,读出语气。
难点: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犄( )角 怦( ) 藏( )刀 脸颊( ) 攥( )着
2. 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
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
3. 读课文,完成下表。
内容
时间
事情
叙述顺序或方法
线索
1
开头
今天
今天
2
上星期
3
昨天
4
今天
结尾
今天
小结
反问句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自主学习:
1.分角色读课文。
2.朗读评价,特别注意是否读好语气、语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开篇用“突然”一词,使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显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2)母女对话神态的对比,着力渲染对话的气氛,表明妈妈为一件工艺品伤害了孩子的心。
妈妈 孩子
突然间(惊慌) 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惊吓)小声地说
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十分严厉(严厉) 声音有些发抖(害怕)
坚定(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反抗)
对话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3)爸爸的语气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爸爸的态度虽与妈妈不同,在实质相同,不同语言描写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妈妈严厉,爸爸深沉、冷酷。
(4)“我”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为什么要抹眼泪?一是心疼裤子,二是回家挨说。可见“我”的自尊心强,也可见妈妈的严厉。
(5)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说明万芳有同情心,急朋友之所急。万芳的话多自信,对绝望的我伸出救援之手,表现万芳的“仗义”性格。她对她妈妈的惩罚满不在乎的话,更表现万芳为朋友受过的仗义性格。
(6)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小朋友之间的纯洁的友情如春天美丽的花朵,鲜艳迷人。
(7)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到“从兜里掏出——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这一段是插叙,说明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我”把羚羊送给她是对友谊的表示。
(8)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为什么欲说而不语?这里透露奶奶深知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矛盾发展到高潮,奶奶不说也得说了,虽然她的话并不能扭转乾坤。用奶奶的话批评了爸爸妈妈重财轻义的行为。
(9)我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找万芳,在路上和到万芳家时的心情是多么悲伤、多么无奈,神情是多么尴尬。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10)万芳对我的问候多么关切,听到我说把羚羊还我时,又是多么吃惊,她责备我的话说得又是多么的婉转。
(11)万芳妈妈的话也表现了对女儿的严厉,表现了她泼辣的性格。
(12)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这种担心正见得“我”对友谊的珍惜,表现了“我”的绝望。
(13)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寒颤,这里用景物冷冷的月光衬托人物哀伤的心情。
(14)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们还是好朋友……”万芳一定知道了我的难过,她还是那么活泼开朗,还是那么仗义疏财。万芳的突然不见与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心理变化。
(15)结尾末两段用神态、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财轻义对孩子间友谊花朵的摧残,对孩子纯洁心理的伤害。它给读者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合作探究:
1.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是 的人”来回答。
a.妈妈是一个 的人。
b.爸爸是一个 的人。
c.万芳妈是一个 的人。
d.奶奶是一个 的人。
e.万芳是一个 的人。
f.“我”是一个 的人。
2.你觉得万芳在得知“我”要索回羚羊木雕后的心理变化应该是怎样的?请概括回答。
惊讶→ → →
练习反馈:
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找一找,用一种符号标示出来,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叠词“表现了xx(谁) 怎么样。”
怦怦:表现了 。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紧紧:表现了 。
静静:表现了 。
愉愉:表现了 。
嘿嘿:表现了 。
慢慢:表现了 。
呆呆:表现了 。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 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重点 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难点: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1.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为辩论准备材料。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角色朗渎了课文,通过朗读、评价,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果发生了这类矛盾,你该如何处理,你一定有许多想法。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质疑、讨论和辩论,深入探讨课文,统一我们的思想。
自主学习:
确定辩论议题:
(1)父母逼孩子要回送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2)友谊和钱财孰重孰轻,应怎样正确对待?
(3)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会怎么处理?
(4)父母有了错误缺点时,孩子应该怎样对待父母?
合作探究:
1.我国的《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8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我”也是有欠缺的(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 。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
A 要学会思考,有主见.
B 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
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 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也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 “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懂事。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倾向“我”,孩子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2.按学生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3.就辩论中双方的观点、理由、态度、方法进行点评。
4. 本文多处用到对话描写,请同学们分析归纳文中表示“说”的语言形式及其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1)采用常用词“说”的普通格式的。如: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词。如:“您已经给我了。”“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的“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5. 再读对话,揣摩神态动作描写,试就其表达作用进行分析。
第一组:刻画妈妈的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去掉加点词“突然”,可以吗?)
(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句中的“紧紧”表现了什么?)
(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不用“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第二组:写“我”的
(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怦怦”一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2)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3)“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4)“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学生体味、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组(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3)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
第二组(1)中“怦怦”是拟声词,形容心跳。被逼无奈,“我”受到的惊吓的心理、动作、语言在各句中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我”的真诚无私。
第四课时
6.思考:通过写妈妈的逼迫、追查,表现了她的态度,显示了文中的“我”的妈妈是怎样一个形象?(提示:外在的形象是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妈妈神情面貌——咄咄逼人。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性格特征——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情珍贵,即重财轻义。
7.从爸爸“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以及谈话内容看他的态度是否与妈妈相同,可以看出爸爸不同于妈妈的个性是什么?
奶奶的话是对“我”父母逼迫要回木雕粗暴做法的批评。奶奶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友情,是明事理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静静地”写点烟的姿态,“慢慢地”表示说话的速度,和“很平静”的声音配合起来看其态度实质是相同的;至于个性却有所不同:妈妈严厉,爸爸冷酷。
8.奶奶很简省的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但力量有限,又左右为难。
练习反馈:
根据课文提炼信息做答。
1、万芳先前的“突然不见”与选文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 变化,由
而变成 。
2、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词语 ,其作用是 。
3、对“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件事主要怪我,但万芳也有责任。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B、因为爸爸妈妈以前没有给我讲清楚羚羊木雕的贵重,所以这是他们的责任。
C、我反悔应该怪我,但是父母只知羚羊贵重,不知情义无价,逼我这样做,所以更应该怪父母。
D、这件事主要怪万芳,但我也有责任。
4、课内语段精读,回答问题。
从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1)从记叙的顺序看,这几段文字在全文中属于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2)“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一句中的“跳”能否改为“站”,为什么?
(3)从以上片断中,你觉得万芳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你觉得“我”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将木雕送给万芳对不对,请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4、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等词语。
2. 掌握散文诗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3. 了解散文诗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熟读背诵诗。
重点 难点
重点:准确领悟散文诗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难点: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学习方法:
1.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听读磁带等。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2.采用诗歌五步教学法。
知诗(知内容) 说诗(说诗意) 想诗(想意境) 悟诗(悟情感) 品诗(品特色)。
课前导学: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 ) 攲斜( ) 沐浴( ) 祷告( )
膝盖( ) 并蒂( ) 菡萏( ) 徘徊(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匿笑:
并蒂:
菡萏:
徘徊:
攲斜:
荫蔽:
导入新课: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背景介绍: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的作品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与中国读者见面,对中国现代作家如冰心、郑振铎、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早期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几十年来,泰戈尔一直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领略泰戈尔诗歌的艺术魅力。
自主学习:
学生朗读散文诗,教师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
嗅( xiù ) 闻(气味) 花瓣( bàn )
罗摩衍那( mó ,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里。
2.要求学生美读课文,读出语调、语速、重音、节拍,读出情感。
合作探究:
1.教师作朗读技巧提示。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金色花》轻松活泼,应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如《金色花》可稍快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金色花》中妈妈责怪的语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速宜稍快一些。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的停顿再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的地方,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诗歌有其特定的节拍,现代诗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有时也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教师范读,学生放声朗读。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3.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我不告诉你,妈妈。”
(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调皮和对母亲的爱恋。)
④、“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练习反馈:背诵这首散文诗。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金色花》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诗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2.掌握散文诗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3.学习和借鉴两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4.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重点 难点
重点:准确领悟散文诗所抒发的感情。
难点: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
朗读感悟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导入新课: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自主学习:请在文中找出我变成金色花为妈妈所做的事
妈妈 “我”(变成一朵金色花)
长在树的高枝上,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匿笑,一声儿不响
工作 悄悄地开放花瓣
当你沐浴后,祷告 身上散发香气
当你吃过午饭,读《罗摩衍那》 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去 再落到地上,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
合作探究:
1.学生谈读诗的整体感受,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把学生分为九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谈读诗的整体感受。
(2)各组选代表全班交流,概说诗意。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 “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2.选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
3.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妈妈为全家付出了很多,妈妈的奉献是无私的。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自然又惊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悟读诗歌,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6. 意境感悟,品味画面美。(借助图画、想象联想深情描述)
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清晨朝露未晞,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来做恰当描述。
7.品读全诗,学习借鉴本诗的手法。
金色花
我
妈妈
圣洁 美丽
嬉
戏
母子情深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手法。请同学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母的爱。表现了母子之间的亲情,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诗歌美在: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温馨的意境。
练习反馈: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示例: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你还想变成什么美好的事物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我要变作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离。
我要变作手,代替她做烦琐的家务劳动。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发卡,我要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她更加年轻漂亮。
假如我变成了妈妈的手,我要帮妈妈分担家务,让她不再那么操劳。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节目,逗妈妈开心,让她笑口常开。
假如我变成了一盏灯,我要为妈妈照亮夜行的路……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伞,我要为妈妈遮风当雨……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椅子,我要让妈妈下班后坐在椅子上消除一天的疲劳……
假如我变成了一株绿色植物,我要在妈妈工作时深情地望着妈妈,就像我小时侯妈妈望着我一样,眼神里充满了爱的信息,我还要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氧气,让整个房间空气温馨,让妈妈更加轻松快乐。
假如我变成了一辆自行车,我要让妈妈骑在我的身上,让我护送着妈妈去上班,让妈妈既省力又平安……
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荷叶母亲》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冰心及相关文学常识,扎实掌握“瑞、菡萏、徘徊、欹斜、荫蔽”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背诵这首散文诗。
3、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掌握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写法,体悟诗的意蕴。
4、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培养孩子珍重母爱的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背诵这首散文诗。
难点: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掌握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写法,体悟诗的意蕴。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导学:学习生字词。
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瑞:吉祥的。
菡萏(hàndàn):荷花。
徘徊(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欹(qī):倾斜。
荫蔽:遮蔽。
导入新课:
1、放磁带《烛光里的妈妈》激情导入:
2、导语: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生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
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 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3、 关于冰心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参加由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自主学习:
课文品味:
(1)作者重点描写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重点 。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但是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写出,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两朵莲花,二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2)课文中人的情绪变化和花的处境的变化有没有关联?
一看红莲,心情烦闷。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公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心情不适意,徘徊。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红莲左右欹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母亲旁边——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合作探究: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1、分析作者几次看莲的环境和心情?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升华主题。主题。
2、讨论:
(1)文章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借物喻人,托物抒情。
(2)请用最直观的方法表示“我”的心情变化。
烦闷 —— 不适意——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受了感动
(3)摘取一个词语概括荷叶母亲的形象。
勇敢慈怜。
(4)最后一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升华主题。
(5)文章写“雨打红莲,荷叶护送”运用了 描写 的表达方式;写我的感动则采用了 抒情、议论 的表达方式。
(6)结合全文内容,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开头,写两句话,与最后一段构成排比。
3、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加于品味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赏析:“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曲终见题旨,结尾宕开一笔,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的面很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高潮。
另一首诗中相同意旨的一句: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好躲进你的怀里。”(《繁星》第159节)。
4、朗读,比较《金色花》《荷叶 母亲》
相同点:
① 赞美母爱的伟大神圣。-----思想感情
② 图画美。------想象空间
不同点:
① 《金色花》语言质朴秀丽。《荷叶 母亲》语言淡雅清婉。------语言特点
② 《金色花》是缘情造景。《荷叶 母亲》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方式
③ 《金色花》中既有母爱的光辉,还有孩子的爱心。《荷叶 母亲》更多的是赞美母爱。-----思想感情
④ 《金色花》是明朗圣洁的美。《荷叶 母亲》是凄清含蓄的美。----整体氛围
⑤ 《金色花》写一天时间里孩子三次与妈妈嬉戏,《荷叶 母亲》则是由雨中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伟大的母爱。----具体内容
课堂小结: 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母爱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
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
练习反馈:
1.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学生齐背《金色花》《荷叶 母亲》。
2. 依据提示默写《金色花》中的部分诗行,并尝试着仿写一节。
当你沐浴后,
当你吃过午饭,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5、《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背诵短文。
5.《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重点 难点
重点 :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背诵课文。
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延伸阅读法。
第一课时 《咏雪》
导语设计
1、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2、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自主学习: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9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 紧 )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傅fù 俄é而 雪骤zhòu 欣xīn 然 柳絮xù 奕yì 凝níng 哉zāi
朗读停顿: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合作探究:
1、分析课文层次结构:
一层()交代谢家咏雪的背景。
二层(2—4句)交代咏雪第一句话。
三层(最后两句)对儿女们的回答。
第一部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寒雪日 、内集、谢太傅、讲论文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雪骤”的作用是什么?为下文的咏雪作铺垫
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哪里看出来?
(融洽欢快轻松)(内集,欣然,大笑)
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古代“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④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⑤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练习反馈: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或者 曰:“未若 ”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⑴“撒糖空中差可拟。” ⑵:“未若槐花迎风飘。”⑶“未若鹅毛当空舞。” ⑷“棉絮纷飞差可拟。”⑸“未若梨花漫天飞。” ⑥“未若天仙散百荷。” ⑺“樱花飘落差可拟。” ⑻“未若玉屑静静落。”⑼“未若白蝶翩跹舞。”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不:(fǒu)同否,表疑问。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哉(zāi)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朗读停顿】
2、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合作探究:
1、分析陈太丘与友期的结构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交代事物的发生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第二层 (第二自然段)事件的发展,突出主要人物元方
第三层 (第三自然段)事件的结束,友人惭而元方“入门不顾”
2、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各小组提问,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文中交代“元方时年七岁”的目的是什么?(或用意是什么?)
交代元方年龄幼小,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其年幼机智、聪明、明礼、诚信。
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⑶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4)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5)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可肯定,也可否定。认为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7)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8)归纳主题:《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表现了元方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9)有关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警句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 谚语
练习反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与友期行 约定 太丘舍去 离开 入门不顾回头看
不期而遇 去日苦多 瞻前顾后
下车引之 拉 太丘舍去 放弃 则是无信诚实,讲信用
引吭高歌 放开 舍己为人 牺牲 信口开河随意、随便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第一单元 第 37 页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2013-2014秋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发言次数:
书写情况:
不过关的知识:
第一单元 第 3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