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峰中学2012年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东峰中学2012年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合集

ID:576706

大小:481 KB

页数:87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教 案 检 查 评 定 意 见 备 课 组 ‎ 备课组长签字:‎ 教 研 组 ‎ 教研组长签字:‎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学 校 ‎ ‎ ‎ 教导主任签字:‎ ‎ 主管领导签字:‎ 目 录 教学进度安排表…………………………………………………………………………………2‎ 教学计划…………………………………………………………………………………………5‎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7‎ ‎1、家 ………………………………………………………………………………………… 7‎ ‎2、石缝间的生命 ………………………………………………………………………………9‎ ‎3、废墟的召唤 ………………………………………………………………………………11‎ ‎4、更浩瀚的海洋 ……………………………………………………………………………13‎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5、词两首………………………………………………………………………………………‎ ‎ 忆秦娥.娄山关………………………………………………………………………………‎ ‎ 沁园春.雪……………………………………………………………………………………‎ ‎6、再别康桥…………………………………………………………………………………‎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8、外国诗两首…………………………………………………………………………………‎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条未走完的路…………………………………………………………………………‎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9、《家》的序和跋……………………………………………………………………………‎ ‎10、读《堂诘诃德》…………………………………………………………………………‎ ‎11、永远新生…………………………………………………………………………………‎ ‎12、科学与艺术………………………………………………………………………………‎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13、故乡………………………………………………………………………………………‎ ‎14、小男孩……………………………………………………………………………………‎ ‎15、百合花……………………………………………………………………………………‎ ‎16、奥伊达的理想……………………………………………………………………………‎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17、笑…………………………………………………………………………………………‎ ‎18、南州六月荔枝丹…………………………………………………………………………‎ ‎19、善待家园…………………………………………………………………………………‎ ‎20、龙永图趣说WTO………………………………………………………………………‎ ‎ ‎ ‎2012级1班2班语文科 2012年 上 学期教学计划 进度安排表 ‎ 2012年2月7日 周 次 日 期 时 数 ‎ 内 容 执行情况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东峰中学2012级1班2班语文教学计划 ‎(2012年 上期)‎ 一、 基本情况:‎ ‎2012级2班现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该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尖子生比较突出,但各科发展不够平衡。自觉性不高,因此在本期这个关键时刻应加强督促。2012级2班,该班同学思维不很活跃,不敢于发问,不勤于发问。上期期末考试成绩不突出,最高分95分,最低分54分,平均分73分。但自觉性较差,主动性不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二、 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南,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型 和谐课堂。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培养优秀人才。‎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要求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和有创意的写作,学会自信地说话和文明得体的交流,尤其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扩大文化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 本册共七个单元,分别安排的是散文、小说、序、诗和文言文。让学生去关注生命、社会、人生,引领我们去体验,去感悟。写作方面以话题、材料作文为主。‎ 四、 教改专题内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型和谐课堂。‎ 五、 具体措施:‎ 1、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首,既教书,又育人,让学生健康成长。‎ 2、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多激励,让学生愉快的学习。‎ 1、 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深钻教材,结合本班实际,认真设计教案,优化教学环节。‎ 2、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3、 加强练习,注重拓展与积累。‎ 4、 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与检查,并及时评比。‎ 5、 加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训练。要求学生写周记。‎ 6、 对学生采用操行评定管理办法。‎ 7、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教育教学的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 ‎10、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 六、语文活动安排:‎ ‎1、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第二周)‎ ‎2、漫谈音乐的魅力(第四周)‎ ‎3、诗歌朗诵会(第六周)‎ ‎4、趣谈中学生活(第八周)‎ ‎5、时事聚焦(第十一周)‎ ‎6、商讨“毕业晚会”活动方案(第十三周)‎ 七、本期教学安排:‎ ‎1、教读课:30课时 ‎2、自读课:10课时 ‎3、作文训练:14课时 ‎4、语文活动:6课时 ‎5、复习:50课时 ‎6、考试训练:26课时 ‎7、机动:14课时 ‎ ‎ ‎ 凌美艳 二0一二年二月八日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第一单元计划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课文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下,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学习思 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学习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激励志向;培育人生态度。‎ ‎ 2、培养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在观察和了解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3、学习用具体事物来抒发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启迪学生的灵性,提高其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自觉意识。‎ 三、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方式。‎ 四、 单元教学安排:‎ ‎《家》‎ ‎2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 ‎1课时 ‎《废墟的召唤》‎ ‎2课时 ‎《更浩瀚的海洋》‎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作文训练 ‎2课时 单元检测 ‎2课时 机动 ‎2课时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1、家 ‎ 周国平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⑵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⑶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2、 情感价值:‎ 引导学生对家的理解,热爱自己的家。‎ 3、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与交流,理解家的内涵,表达自己对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三个比喻句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放音乐《我想有个家》)‎ 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句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们对天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 ‎(二)、研讨课文 我们一起去年年作家周国平对家的感悟。‎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时候?(家是一只船)‎ (2) 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 明确:作者作出这一判断的前提是对人生的感受:人生是一种漂流。‎ (3) 从表达方式看,这一部分有何特色?‎ 明确:作者没有生硬地提出结论,而是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 者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这种表达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4) 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 2、 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 永远的岸”两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 3、 作者的说法能引起你的共鸣吗?选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三)拓展延伸:‎ 每个人对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听音乐《回家》,探寻 自己的感受,能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下一堂课交流。‎ ‎(播放萨克斯演奏的《回家》,让学生静静地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收集中外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述。‎ ‎2、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录音。‎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第二课时 (一) 请学生推荐课文配乐朗读的录音 (二) 课文探究:‎ 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 喻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把人生比作河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两个比 喻的承接,又是对前面两个比喻的升华。‎ (三) 拓展延伸:‎ 1、 分小组对所悼念到的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述进行交流讨论。选择优秀 的作品作全班交流。‎ ‎2、欣赏完了众多的有关“家”的作品,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你心中的家?‎ 五、板书设计:‎ 家 ‎ 人生 漂流 ‎ 船 ‎ 家(感悟) 港湾 ‎ 岸 四、 教学后记:‎ ‎2、《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⑴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 ‎ ‎⑵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 ‎2、情感与价值:‎ ‎⑴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高昂的生命力的礼赞。‎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交流与诵读的方法,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 ‎(二) 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会“感动的潸然泪下”?该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诠释与理解?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 ‎4、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可相互补充。教师可以适当点拔、指导。 ‎ ‎(三)合作探究:‎ ‎1、揣摩语言: ‎ 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 体会其作用。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理由告诉大家。 ‎ ‎2、自主、合作、探究:‎ 进一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 ‎ I.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 Ø 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 Ø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  II.在“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一句中,如何理解“规定”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 ‎ Ø “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或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III. 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 ‎ Ø四个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 IV. 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 ‎ V. 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作者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 ‎  VI.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 Ø 因果关系。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 ‎(四)归纳小结:‎ 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 ‎(五)联结生活,创造性学习:‎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流。‎ 四、 板书设计:‎ ‎ ‎ ‎ 野草油 细瘦、薄叶 ‎ 叶下生根 感动 石缝间的生命 蒲公英 改变形象 惊叹 ‎ 柔韧、强固 敬畏 ‎ 松柏 伤痕累累 ‎ 盘根错节 六、教学后记:‎ ‎ ‎ ‎ ‎ ‎ ‎ ‎3、《废墟的召唤》‎ 宗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字、词。‎ ‎⑵理解句子的含义。‎ ‎2、情感与价值: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使命感。‎ ‎3、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与讨论,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自己身上的时代使命。‎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自学过程:‎ ‎(一)、生字识记 廓(kuò) 藻(zǎo) 瀛(yíng) 胄(zhòu)‎ 嗫嚅(niè 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窸窣(xī 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如:绮罗。2.美丽,美妙。如:绮丽。本文取此义。‎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 ‎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四)课堂跟讲 ‎1、宗璞,现代      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  ‎ ‎  。她的童话        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段落层次 第1~3段:                             。‎ 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            。‎ 第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 第20、21段:                                            。‎ ‎(五)写作特点 ‎1.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 ‎2.语句凝重沉郁,蕴意深远。‎ ‎3.写作借鉴: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通过这样的描绘,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 五、板书设计:‎ 废墟的召唤 整体描绘 景——情 历史的回顾 具体刻画 现实的思考 六、教学后记:‎ ‎ ‎ ‎ ‎ ‎ ‎ ‎4、《更浩瀚的海洋》‎ 纪伯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⑵品味作品继承法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追求不止,战斗不息的精神。‎ ‎3、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与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去交流。‎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寓言式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生字识记:‎ 瀚(hàn) 裸(luǒ) 镶(xiāng) 悯(mǐn) 谧(mì) 撇(piē) 萋(qī)‎ 袒(tǎn) 虔(qián)‎ ‎(二)、词语识记:‎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膜拜:合掌加额,伏地跪拜。‎ 苦行僧:用苦行的手段修行的宗教徒。‎ 安谧:安宁,安静。‎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心扉:人的内心。‎ ‎(三)、预习效果反馈:‎ ‎1.作者写的七种人,代表了哪几种人?‎ ‎2.作者为什么要离开浩瀚的大海?‎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四)、课堂跟讲:‎ ‎1、纪伯伦,        (国)诗人、        作家、画家,是        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        、        、        ,以及小说        、        等。‎ ‎2、段落层次 ‎1.第1、2段:开篇                                         。‎ ‎2.第3~19段:描述了                       ,揭示了        。‎ ‎3.第20、21段:表达了作者                                 。‎ ‎(三)写作特点 ‎1.丰富的想象。本文通过对在海边所见的七种人的行为的描述,想象出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2.优美的诗化的语言。本文用优美的语句描写大海,句式自由,节奏多变。‎ ‎3.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本文的七种人的表现,象征着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4.写作借鉴:本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文中的七种人在海边的表 现,各象征了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在这几种人面前,作者毅然离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 四、 板书设计 撒盐→悲观者 扔糖→轻浮的乐天派 检死鱼→虚伪的慈善家 勾画者→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 撇泡沫者→空想家 听贝壳者→庸人 头埋沙子者→懦夫 (所见)→人生角色(否定)→(逃离)‎ 五、 教学后记:‎ ‎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相关作家作品。‎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各篇内容及蕴含的哲理。‎ ‎4、理解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名篇名句。‎ ‎6、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7、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背诵名篇名句。‎ ‎2、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单元教学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课时。‎ 内 容 节 数 内 容 节数 古文二则 2 与朱元思书 2 ‎ ‎《送东阳马生序》 1 《与妻书》 2‎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诗词五首》 2 口语交际 1 ‎ 作文及评讲 2 单元检测及讲评 3 ‎ 机 动 2 ‎ ‎《古文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情感与价值目标:‎ 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 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讲解《四知》‎ ‎1、 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2、 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3、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4、 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5、 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四、讲解《私心》‎ ‎1、 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 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 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4、 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5、 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五、拓展迁移 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 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 板书设计: ‎ ‎ 《古文二则》‎ ‎ ‎ 结构: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 ‎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 主题: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课后记:‎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 ‎(三)情感目标: ‎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 教学重难点 ‎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 教学课时:1课时 ‎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 ‎ (学生讨论回答。) ‎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 ‎ (学生讨论回答。) ‎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 三、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 ‎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 ‎ 五、探究讨论 ‎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 ‎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 老师归纳: ‎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 ‎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 与朱元思书 ‎ 答谢中书书 ‎ 三峡 ‎ 湖心亭看雪 ‎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 ‎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 ‎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 奇山 异水 分 异水 清(夸张),急(夸张,比喻,对偶) 视觉 ‎ 奇山 山峰和树的高奇峻峭 视觉 ‎ ‎ 山林中动听的声音 听觉 ‎ ‎ 树的茂盛 视觉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教学后记:‎ ‎ ‎ ‎ ‎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的 ‎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对照的写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 ‎ ‎3、过程与方法目标:‎ 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 ‎【重点难点】 ‎ ‎1、对照的写法。 ‎ ‎2、倒装句和省略句。 ‎ ‎【教学设想】 ‎ 自读课。 ‎ 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 ‎ 的写作方法。 ‎ 授课时间: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 ‎《〈指南录〉》 ‎ ‎ “序” } ‎ ‎《送东阳马生序》 ‎ ‎ │ 1 . 书序(序跋) ‎ ‎ │ 《太史公自序》 ‎ ‎ │ 叙述著作旨趣 ‎ ‎ │ 《齐民要术序》 ‎ ‎ 序│ ‎ ‎ │2 . 赠序 ‎ ‎ │ 《送孟东野序》 ‎ ‎ │ 写给临别亲朋的 ‎ ‎ 《送薛存义序》 ‎ 二、作者简介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宋濂(1310-13180,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 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撰写朝廷重要文书)。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 ‎ ‎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著有《宋学士文集》。 ‎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 ‎ ‎1.逐段分析。 ‎ 全文包括3段 ‎ ‎(1)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 简析: ‎ 家贫无书 ‎ 艰 ‎ 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 ‎ 求书 借书学习 ‎ 勤 手自笔录,弗之怠 ‎ 遍观全书 ‎ 无师与游 ‎ 艰 ‎ 趋百里外求师 ‎ 求师 ‎ 师 ‎ 勤 (对比) ‎ 生 ‎ 夺走辛劳 ‎ 艰 余 ‎ 生活艰难 (对比) ‎ 从师 同舍生 ‎ 略无慕艳意 ‎ 勤 (侧写) ‎ 中有足乐者 ‎ 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 ‎ ‎(2)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 ‎ 简析: ‎ 无冻馁之患 ‎ 无奔走之劳 ‎ 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 ‎ 有师可问 ‎ 有书可读 ‎ ‎(与上一段处处对比) ‎ 以“今”开头,转入与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生德成业精。 ‎ ‎(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简析: ‎ 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 ‎ 马生“善学”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 ‎ 学习—用心甚劳(原因) ‎ 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 ‎2 . 归纳写作特点。 ‎ ‎(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有情节,选材典型)(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 先达──德隆望尊。 ‎ 门人弟子──虚心好学,尊敬长者。 ‎ ‎(3)对比鲜明。 ‎ 师 余 前人 昔 昔 昔 ‎ 生活 师 书 (生活、学习条件) ‎ 生 同余生 今人 今 今 今 ‎ 四、小结 ‎ ‎1.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 ‎2.对比手法的运用。 ‎ 五、作业 ‎ ‎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 ‎ ‎2、书题二、三。 ‎ 板书设计 ‎ 送东阳马生序 ‎ 文体 赠序 ‎ 昔(余) 今(太学诸生) ‎ 求书 冻馁之患 奔走之劳 ‎ 求师 无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 从师 ‎ ‎〖对比〗 自道为学之难 勉励德成精 ‎ 教学后记:‎ ‎ ‎ ‎ ‎ ‎《与妻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2、情感与价值目标:‎ 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自读,并用一课时检查自读情况,解答疑难,讲评练习。‎ ‎(二)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 ‎(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三)学生讨论,教师解答疑难。‎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讨论此题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2.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3.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理解这些话语,正是作者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指导学生理解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看似是儿女情深,缠绵悱恻,实质上正是对作者豪迈气概和宏伟志愿的烘托和反衬。写对妻子之爱愈深愈真,作者的舍爱就死、义无反顾的精神就更悲壮感人。‎ ‎(3)指导学生了解《与妻书》阐述道理的两个特点。‎ ‎①在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纵观遗书的行文脉络,1、3、5段属于抒情,2、4、6段则是在抒情的基础上说理,层层推进,波澜起伏,既抒革命之情,又述革命之理。‎ ‎②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参考《语言教学》6/1982龙南:《一片丹心照日月——读林觉民的》)‎ ‎(四)作业(课堂练习,未完成的可留到课后)。‎ ‎1.口头翻译句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将课文中用到“其”、“以”两个虚词的句子找出来,并且掌握它们在句中的意义。‎ ‎3.预习“单元基础知识”。‎ 板书设计 重点内容图示。‎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教学后记:‎ ‎ ‎ 第七单元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相关作家作品。‎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各篇内容及蕴含的哲理。‎ ‎4、理解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5、背诵名篇名句。‎ ‎6、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7、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背诵名篇名句。‎ ‎2、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单元教学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课时。‎ 内 容 节 数 内 容 节数 庄子二则 ‎2‎ 出师表 ‎2 ‎ 周公诫子 ‎1‎ 答司马谏议书 ‎2‎ ‎《诗词五首》‎ ‎2‎ 口语交际 ‎1 ‎ 作文及评讲 ‎2 ‎ 单元检测及讲评 ‎3 ‎ 机 动 ‎2 ‎ ‎ ‎ ‎ ‎ ‎《庄子》二则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庄子与《庄子》 ‎ ‎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 ‎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 二、整体感悟 ‎ ‎1.结构分析 ‎ ‎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 ‎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 ‎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 ‎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 ‎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 ‎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 ‎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 ‎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 ‎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 ‎  (2)结构图 ‎ ‎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 ‎ ‎  浑沌之死 ┫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 ‎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 ‎       ┃     ┏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 ‎ ‎  呆若木鸡 ┫发展 → ┫ 疾视而盛气        ┣ 精神内敛  ‎ ‎       ┃     ┗ 鸡虽有鸣,已无变     ┛ ‎ ‎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 ‎ 2. .《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 ‎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 ‎  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 ‎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 三、问题探究 ‎ ‎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 ‎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 ‎  2. 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 ‎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 ‎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 ‎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 ‎  4.写作特点分析 ‎ ‎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 ‎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 ‎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 四、课文翻译 ‎ ‎  《浑沌之死》 ‎ ‎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 ‎  《呆若木鸡》 ‎ ‎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 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 五、小结(揭示强调寓意) ‎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 ‎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 ‎ 板书设计:‎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课后记:‎ 周公诫子 ‎ ‎――韩婴 ‎ 教学目的: ‎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 难点:教学设计>文章的写法。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过程和内容: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 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 二、作者与作品 ‎ ‎1、作者 ‎ 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 ‎2、《韩诗外传》 ‎ 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今本作十卷。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 三、初读全文 ‎ ‎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2、分小组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 四、生字识记 ‎ 相(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 ‎ ‎2、宰相。如:丞相。 ‎ ‎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 ‎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 ‎ 另读(xiāng) 1、互相。如:相识。 ‎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 ‎ ‎3、姓。 ‎ 哺(bǔ):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 ‎ ‎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 睿(ruì):看得深远。如:睿智。 ‎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 纣(zhòu):1、后鞧(qiū)。 ‎ ‎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 五、词语识记 ‎ ‎1、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 ‎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3、相:辅佐。 ‎ ‎4、德行:道德品行。          5、宽裕:宽大,宽容。 ‎ ‎6、守:保持。             7、恭:肃敬,谦逊有礼。 ‎ ‎8、荣:荣华显贵。           9、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 ‎10、尊盛:位高势盛。         11、聪明:指明察事理。 ‎ ‎12、睿智:聪慧,明智。        13、愚:愚拙,不巧伪。 ‎ ‎14、哲:明智,聪明。         15、由:奉行,遵从。 ‎ ‎16、慎:谨慎,慎重。 ‎ 六、译文参考 ‎ ‎(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 第二课时 ‎ 一、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 ‎ 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教学设计>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教学设计>文章详略得当。 ‎ 二、段落层次 ‎ ‎1、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出诫子的必要性,重要性。 ‎ ‎2、从第二句“周公诫子曰”到结尾:写周公诫子。 ‎ 三、写作特点 ‎ 词语运用: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如“博闻强记”、“富有四海”、“握发吐哺”等词语,历来被人沿用。 ‎ 中心表达: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 写作借鉴: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周公先陈述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并从六方面层层深入论述了谨慎之必要。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 板书设计:‎ 周公诫子 ‎ 论点:勿骄 ‎ 论据:正面(自身体会、圣言相劝、谦德结果)   反面(桀纣亡身) ‎ 结论:慎 ‎ 作业设计: ‎ ‎1、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 ‎2、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 ‎ ‎3、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 ‎4、解释加点的词。 ‎ ‎①、无以鲁国骄士。(   )    ②、犹恐失天下之士。(    ) ‎ ‎③、一饭三吐哺。(     ) ‎ ‎5、翻译句子。 ‎ ‎①、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 ‎②、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 教后记: ‎ ‎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出师表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2、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3、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学生讲述大意。‎ ‎3、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分析本段的层次。 ‎ 第二课时 ‎ ‎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三、讲读第3—5段。‎ ‎1、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 ‎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 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 将军宜往驾顾之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蒋氏观之 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参考答案:1 (1)D (2)A (3)A、C (4)A、F (5)B(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 ‎ 第四课时 ‎ ‎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分析结构层次。‎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一 ‎1‎ 广开言路 寓情于议 ‎2‎ 赏罚分明 ‎3、4、5‎ 亲贤远佞 二 ‎6‎ 自述本志-三顾草庐-危难奉命 寓情于叙 ‎7‎ 托孤之事-出师大计-效忠心愿 ‎ 三 ‎8、9‎ 责任分承-寄语后主-临表涕零 抒发感情 ‎ ‎ 思路 以“出师” 为核心 形势危急下出师,提出治国三建议;‎ 明确出师理由,表达报恩效忠心愿;‎ 请求批准出师,表出师的坚定决心。‎ 课后记:‎ 答司马谏议书 ‎    王安石 ‎ ‎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 ‎ 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  2、情感与价值目标:‎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  教学重难点: ‎ ‎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 ‎  2、作者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出现四个问题的解答。‎ ‎  课时安排:二课时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  一、导入新课:‎ ‎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 二、文题解说:‎ ‎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 ‎  三、、诵读感受 ‎ ‎  (1)教师范读课文。 ‎ ‎  朗读时语速稍慢,注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照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 ‎  (2)认读下音。 ‎ ‎  怨谤(bàng) 难壬人(nán) 胥怨(xù) 盘庚(gēng) 会晤(wù) ‎ ‎  (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 ‎  (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 ‎ ‎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 ‎  (可从声音是否响亮、读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 ‎  (5)识记词语 ‎ ‎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 ‎  (6)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味文情。‎ ‎  全文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 ‎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 ‎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  四、诵读回味 ‎ ‎  五、布置作业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1、诵读课文,巩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累。 ‎ ‎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1-2段。‎ ‎   第二课时 ‎ ‎  (一)活动引导 ‎ ‎  1、小组交流作业。 ‎ ‎  2、诵读课文。 ‎ ‎  (二)品读拓展 ‎ ‎  “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吧! ‎ ‎  (三)研读课文 ‎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 ‎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 ‎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 ‎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 ‎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 ‎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  4、翻译下列句子。 ‎ ‎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  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 ‎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  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  (四)组织讨论: ‎ ‎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 ‎  提示:人——“习于苟且” ‎ ‎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 ‎  上——“欲变此” ‎ ‎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 ‎  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 ‎  (2)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 ‎  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 ‎  提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 ‎  4、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 ‎  提示:“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  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 ‎  提示: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6、出示“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讨论: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  7、课堂小结。 ‎ ‎  教师小结: ‎ ‎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 ‎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  (四)感悟深化 ‎ ‎  1、学了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谈谈你自己的收获。 ‎ ‎  2、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  3、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  方法与策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讨,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予以肯定。‎ ‎  (五)布置作业 ‎ ‎  1、诵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字词的积累。 ‎ ‎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3段。 ‎ ‎  3、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 ‎ ‎ 答司马谏议书 ‎ ‎ 司马光: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 ‎ ↓ ↓ ↓ ↓   ‎ ‎ 受命于人主议法 举先王之 为天下 辟邪说 天下—怨谤 ‎ ‎ 度而修之于朝廷 政以兴利 理财 难壬人 众—汹汹然 ‎ ‎   ‎ ‎  王安石: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 ‎ ‎ ‎  (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 ‎ ‎  (六)板书设计 ‎ 课后记:‎ ‎ ‎ ‎ 诗词五首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悠远。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 ‎2、情感与价值目标:‎ 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 教学课时:2课时 ‎ 教学过程设计 ‎ 第一课时 ‎ 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 二、 检查预习: ‎ ‎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 箸 爝火 彝 虞 煜 砌 麾 炙 ‎ 三、 导读〈行路难〉: ‎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 C.你对李白的评价。 ‎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 要点如下: ‎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 要点如下: ‎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 学生先自由朗读一边,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回到开始关于这首诗的读法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体会。 ‎ 四、导读《凉州词》 ‎ ‎1.学生个人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朗读情况。 ‎ ‎2.学生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解决。 ‎ ‎3.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 ‎(1) 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 ‎(2) 从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够想象到一个怎样的场面?前两句描绘的是军中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 ‎(2) 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 ‎(3) 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要点如下: ‎ ‎(1)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还属于诗的范围。 ‎ ‎(2)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又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既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 ‎ ‎(3)这两句诗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卧在战场上,你可不要笑我贪杯,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人能够返回?今朝有酒且让自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4)该诗描写边塞生活,既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阅读时注意,后两句尤其要读得音韵悠长,感情激昂。 ‎ ‎4.学生齐读全诗。 ‎ 五、导读《咏煤炭》‎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 ‎2.学生自主阅读全诗。 ‎ 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由老师汇总,全班讨论。 ‎ ‎3.教师汇总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 ‎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要点如下: ‎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 六、归纳总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三首诗,了解了三位诗人的不同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第二课时 ‎ 一、检测上节课古诗词学习情况,导入新课。 ‎ 课件展示: ‎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 ‎ ‎(1)玉盘珍馐值万钱(2)直挂云帆济沧海(3)鼎彝元赖生成力 ‎ ‎2.根据题意,用课文原句填空。 ‎ ‎(1)《行路难》中表达诗人要排除阻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 。 ‎ ‎(2)《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 , 。 ‎ 教师采用指名或抽签的方法,让学生到讲台上板演或起来回答。(答案略) ‎ 转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词。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二、导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1. 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李煜的资料。(指名学生读或大家齐读) ‎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 ‎(1)学生初读全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 ‎(2)学生依托课文注解,扫除字词障碍。 ‎ ‎(3)教师投影显示以下内容,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 A.注音:虞( ) 砌( ) ‎ B.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2)问君能有几多愁 ( )3)只是朱颜改( ) ‎ 学生以3同桌为单位相互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 参考要点如下:A 虞(yu)砌(qi) ‎ B 1)忍心 2)作者自己 多少3)红颜,指旧时宫殿的颜色 ‎ ‎(4)听录音或教师师范朗读,学生再次感悟课文。 ‎ ‎3.师生共同研讨,理解全词。 ‎ ‎(1)学生提出个人不理解的问题,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解决。 ‎ ‎(2)教师将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集中展示如下 ‎ A.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 B.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 C.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 D.这首词是李煜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词,可以称之为“绝命词”,具体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 要点如下: ‎ A.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 B.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 C.“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 D.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 ‎4.课外延伸拓展: ‎ 阅读《浪淘沙•怀旧》一词,与课文作比较,自主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 浪淘沙•怀旧(李煜)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 罗衾不耐五更寒 ‎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 别时容易见时难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问题: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1)词的上片主要写 ,下片主要写 。 ‎ ‎(2)“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寒”指的是五更时分寒气的侵袭,文中有 和 两层含义。 ‎ ‎(3)末句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和课文中“ ”一句意境相似,比喻 ,全句意思是说 。 ‎ ‎(4)“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和课文比,这种心境有什么不同? ‎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小组或同桌讨论,教师点拨。 ‎ 要点如下: ‎ ‎(1)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 ‎(2)身寒和心寒 ‎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南唐灭亡之速;全句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荣华富贵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 ‎(4)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课文里全词充满的是对家破国亡的无限痛悔之情。本词则是徘徊在生与死的矛盾选择中,还有一丝希望。 ‎ 三、导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1.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 ‎2.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感知课文。 ‎ ‎3.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解,理解分析课文,疑难问题同桌交流或小组讨论。 ‎ ‎4.学生将疑难问题提交老师。 ‎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后交由全班讨论 ‎ 问题如下: ‎ ‎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 ‎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 ‎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然后指名由学生总结。 ‎ 要点如下: ‎ ‎1)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 ‎2)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 ‎3)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 ‎4)“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次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 ‎5)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 ‎5.学生齐读全词,感受全词基调。 ‎ ‎6.学生自主赏析: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 要点如下: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 学生赏析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着眼于内容、感情、语言、结构等方面均可。 ‎ 四、学生自我巩固检测: ‎ 根据题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 ‎ ‎(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 ‎ ‎(2)《凉州词》中以反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豪迈悲壮情怀的句子是 , 。 ‎ ‎(3)《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 。 ‎ ‎(4)《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 。 ‎ ‎(5)《破阵子》一词里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 学生以笔答的形式直接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同桌互评。 ‎ 答案如下: ‎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五、归纳总结: ‎ 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五首古代诗词,从诗人的作品中我们了解了他们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与心志.体会到他们抒情言志的表达技巧,进一步把握了他们诗歌风格,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其他作品.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够理解这些诗篇,而且在课外有意识地运用有关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五首诗词。 ‎ ‎(2)自选其中一首诗词,把你读完该诗(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 板书设计 ‎ 第一课时 ‎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照应题目“行路难” ‎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 ‎《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迈悲壮情怀 ‎ ‎《咏煤炭》(咏物诗)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第二课时 ‎ ‎《虞美人》(李煜) 抒国破家亡感受,发怨愤哀愁之音 ‎ 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象事物形象化) ‎ 比喻、象征、对比、设问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 ‎ 第二单元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本单元的题材,体裁和创作风格。‎ 2. 掌握一些诗歌的知识。‎ 3.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中心意思。‎ 4.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5.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独到的情感体验,学会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 初步学习解读诗歌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步骤。‎ 五、 单元学习方法:‎ 采用朗读、朗诵的方法,让学生交流与体会。‎ 六、 单元教学安排:‎ ‎《词两首》‎ ‎2课时 ‎《再别康桥》‎ ‎2课时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课时 ‎《外国诗两首》‎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作文训练 ‎2课时 单元检测 ‎1课时 ‎5、《诗词两首》‎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毛泽东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诗歌的特点. ⑵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 ‎2.情感与价值: ‎ ‎⑴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⑵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3、过程与方法:‎ ‎ 朗读、背诵,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主旨,培养爱国情怀。‎ ‎2、体会本词的风格。 ‎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二)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三)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 ‎- +++`1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腻z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 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五)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六)总结: ‎ 五、板书设计: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上阕:写景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热爱祖国山河 《沁园春.雪》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过渡:            承上启下            江山多娇   英雄折腰 下阕:论史    评古:           短于文治 ‎ 论今:          歌颂风流人物 六、教学后记:‎ ‎ ‎ ‎ ‎ ‎6、《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⑵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3、过程与方法:‎ 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深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 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二)、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 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  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     第1节, 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 ‎ 第二课时  (一)、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 体感受和留恋。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    ‎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第7节,跟开头呼应。四、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    (二)本诗富有绘画美、音乐美、语言美。    (三)、补充:     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四、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绘画美 音乐美 语言美 抒写以对母校深深地依恋之 五、 教学后记:‎ ‎ ‎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课外古诗背诵 ‎【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 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早日统一的愿望。前两句写黄河的绵长、泰山的高耸,赞美了中原沦陷区山河的雄伟,对其长期沦于敌手深感痛心。后两句写人民在沦陷区眼泪流尽,年年盼望宋朝的军队能够救民于水火之中,可年年盼不到。表达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置故土百姓于不顾的南宋统治者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诗人终生未见河、岳,遗民世代盼望王师,南北两地要求恢复统一的心情是一脉相通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作者及创作的背景。‎ ‎⑵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与价值:‎ ‎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生字识记:‎ 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 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 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 ‎(二)、词语识记 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三)、预习效果反馈 ‎1.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连在一起有何蕴意?‎ ‎2.“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是何意思?‎ ‎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4.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 ‎(四).课堂跟讲 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本文选自 ,作者 ,原名 ,被称为 第 一人。‎ ‎2.本诗写于 年,诗中描述的是诗人告别 到 插队的情形。‎ 段落层次:‎ ‎1.第1节:开门见山,写 时的情景。‎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 和离开时的 感受。‎ ‎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 之情。‎ 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 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 依恋之情。‎ 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 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写作借鉴: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是同学们需学习借鉴的。‎ ‎(五)、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对诗文第5节的诠释 ‎ 火车即将离开车站,许多送行的人在和即将远去的亲人告别,在诗人看来,是告别的声浪如同要卷走车站,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后两句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六)当堂练习 ‎1.假如你要去异地,临别时对前来送行的亲人说些什么呢?‎ ‎2.第4节说“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请说出要发生什么事?‎ 五、板书设计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迷惘,失落 离开北京——抒写依恋之情 清楚,明白 八、教学后记:‎ ‎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8、《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教学目标:‎ ‎1、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⑵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见第的特点。‎ ‎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组织学生交流,师生之间讨论。‎ ‎3、情感与价值:‎ 二、教学重点:‎ 结合背景理解这两首诗。‎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 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 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 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一条未走完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 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伫立( ) 涉足( ) 萋萋( )诱人( ) 幽寂( ) 人迹( )‎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五、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一条未走完的路》: 不随波逐流,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序和跋,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2. 体会自己写跋和为别人写有什么不同。‎ 3. 理解作者在序和跋中的思想感情。‎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序各跋的异同。‎ 2. 理解序各跋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单元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 三、 单元教学安排:‎ 本单元共14课时。‎ ‎《的序和跋》‎ ‎2课时 ‎《读》‎ ‎2课时 ‎《永远新生》‎ ‎2课时 ‎《科学与艺术》‎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作文训练 ‎2课时 单元检测 ‎2课时 机动 ‎1课时 ‎9、《家》的序和跋 巴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的导读作用。‎ ‎⑵体会自写序、跋和为别人写序、跋的不同特点。‎ ‎⑶了解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轨迹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 ‎ 引导学生了解《家》的故事梗概,让学生讨论交流。‎ ‎3、情感与价值:‎ ‎ 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认真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二、教学重点:‎ 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的导读作用。‎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生字识记 扉(fēi):门扇:如:柴扉。‎ 诅(zǔ):1.诅咒。本文取此义。2.盟誓;发誓。‎ 删(shān):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 赘(zhuì):1.多余的;无用的。如:累赘。2.男女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成员。如:招赘。‎ ‎(二)、词语识记 激流:湍急的水流。‎ 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降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序跋:序文和跋文。‎ 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家》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2.《〈家〉的序和跋》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3.“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从这句话中,你悟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 ‎4.“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这句话告诉了你什么信息?‎ Ⅲ.课堂跟讲 ‎(四)、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 ,但是我并不 ,并不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 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 中间。‎ ‎2.文学常识:‎ ‎(1)《家》的作者是 ,现代作家,原名 ,祖籍 ,1904年生于 。‎ ‎(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 、 、 ;爱情三部曲是 、‎ ‎ 、 。‎ ‎(五)段落层次 ‎《跋》‎ ‎1.第1段:交代了 ‎ ‎2.第2段:交代了因为自己年轻,而没有 ‎ ‎3.第3段:交代了放弃重写《家》的原因: 而且 。‎ ‎4.第4、5段:表达对青春的赞美: 。‎ ‎(六)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本文没有曲折的故事,大篇幅的叙述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词语运用:朴实的语言,不加雕琢,顺手拈来,流畅自然,饱含真情。‎ 中心表达:《序》反映了自己青年时的思想,《跋》表达了自己创作的动机。‎ 写作借鉴:“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意思是把自己心里想的、嘴上说的,写下来便是真情的流露。平时我们总是感觉不会写作文,问题就在于不善于捕捉自己思想的火花,不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更不善于用笔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本文表达自己的真情、表述自己的生活,是我们大家应该学习的。‎ ‎(七)、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重难点句子 ‎1.“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生活虽然是黑暗的,但作者始终是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战士。他用什么去和黑暗搏斗呢?他走上了一条当年许多进步青年所走的道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展开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这就是巴金“搏斗”的内容。‎ ‎2.“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把生活比作激流,生活就像激流那样勇往直前,充满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滓……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的是来征服它。”‎ 对《跋》中第一段的诠释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在《跋》的第一段中,作者讲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讲到了作者的创作体验:“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正是由于巴金目睹了生活中那些悲惨的结局,目睹了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才使得巴金的《家》是那样的感人,那样的富有生活气息。‎ ‎(八)、当堂练习 ‎1.巴金的《家》的“序”和“跋”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巴金把生活比作了什么?他对生活有什么态度?‎ 五、板书设计:‎ ‎ 序 托:一个悲剧 跋 ‎ 罗:一次征服 “叫出我的‘我控诉’‎ ‎ 生活 巴:一场搏斗 ‎ (鲁:一条路) “用我以后的精力来写新的东西”‎ 六、教学后记:‎ ‎10、读《唐诘诃德》‎ 海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  ‎ ‎⑵品味独具风格、韵味十足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 带领学生了解《唐诘诃德》的故事梗概,让学生交流小时读书的感受。‎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尊重学生读书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  品味独具风格、韵味十足的语言。‎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刚刚懂事并稍通文字后,读的第一部书或第一个故事是什么还记得吗?‎ 德国诗人海涅,颇能识字以后,读的第一部书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就是诗人在不同时期读此文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  1、读以读,读准字音  啜泣  长髯  蹩脚  阴霾  憔悴  飘忽  倾倒  稚嫩  攀附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2、画一画:找出难以理解的词语,设法解决  3、想一想:课文每一段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第一段:描绘自己童年时期第一次读《堂吉诃德》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段:复述书中银月骑士打败了堂吉诃德的情节,书写同情之情  第三段:补充指出银月骑士是个剃头匠(实则是位大学生)  第四段:对初次读《堂吉诃德》的回味,以及后来对堂吉诃德的态度。  4、说一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  分小组学习,每一组派一个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1、在童年的海涅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  2、文章还提到了作者在哪些年龄阶段读此书的感受?那时的认识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3、比较一下,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4、作为中学生的你,怎样看待作者对此书的态度?  5、结合自己不同时期读同一作品的经历,谈谈:是不是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们几应该责备自己最初的认识?  (要懂得尊重孩子们真实的感情,不要轻视自己初读作品的感受,而要珍惜它,作为美好的回忆)  (四)布置作业  1、这篇文章的中文译者是我国著名学者、文学家钱钟书先生,所以文章的语言才是这般的俏丽而有韵味,熟读课文。  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并想想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 (1)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花木就都一片欢欣,颤动起来。  (2)“花鸟林泉”“陪着我哭”“一株衰老不才的橡树微微啜泣……仿佛在呵斥人世的险恶。”  (3)“那是一个阴霾的日子……望出去是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  小组探究:示例中的后两句与第一句有何区别?  (前者明媚,欢欣;后者悲哀、憔悴和诙谐)  (五)、课堂拓展  1、一部书,随着情节的发展,对景物的描写也有所不同。你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写写自己类似的体验吗?  2、现在有一部书要再次出版,想请你写个序言,你能模仿这篇文章写一写吗?‎ 五、板书设计:‎ 时 期 感 受 读《唐吉诃德》‎ 童年 感到堂吉诃德是英雄,钦佩他 青年 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成人 跟堂吉诃德相安无事,嘲笑他 六、教学后记:‎ ‎11、永远新生      吴冠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写法。    ⑵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⑶学习本文语言准确、缜密,又不失活泼、幽默的特点。‎ ‎2、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才是永远新生,让学生交流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内涵。  ‎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 ‎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三)、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四)、研讨课文   1、生字识记    筛(shāi):1.筛子。2.把东西放在罗或筛子里,来回摇动,使细碎的漏下去,粗的留在上头。3.比喻经挑选后淘汰。4.使酒热。5.斟(酒)。    卞(biàn):1.急躁。2.姓。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梵(fàn):1.关于古代印度的。2.关于佛教的。    隅(yú):1.角落。本文取此义。2.靠边沿的地方。    昉(fǎng):1.明亮。2.起始。    糟(zāo):1.做酒剩下的渣子。2.用酒或糟腌制食物。3.腐烂,腐朽。4.指事物或情况坏。   2、词语识记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洋洋,众多、丰富。    向隅:即“向隅而泣”,面向着墙角哭泣。后多形容孤独、绝望、十分悲伤。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糟粕: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现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猎奇:搜寻奇异的事物。    筛选: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以“艺术生命力”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这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3):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四部分(4):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五)、本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讨新课   1、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资料搜集揭示:因为不断反掉的是那些传统中已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属于糟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断在反掉,剩下了精华,不就使传统更具有生命力了吗?    推理过程剖析:说到底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结论: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   2、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明确:此题旨在要求同学们通读全文后,能够把握中心论点。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就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   (三)、重难点句子诠释    1、“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中“反”的叠加运用,体现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事实: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2、“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同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地球愈来愈缩小(指交通、通讯的方便),彼此间交往日益亲密,了解也逐步深入的情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感情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这是世界的潮流。    3、怎样理解第二段第4、第5两句话?    明确:第4句指出“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是一个大的概念,意思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否定“规传统,而不能说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传统。第5句‘反’的叠加使用,体现了哲学”否定之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现实。   4、“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这段文字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举例说明。   明确:这段形象的文字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例:著名的画家徐悲鸿、本文作者吴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又精于西洋艺术的大艺术家,他们的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反传统的、引入新异种的过程,所以他们都有所创新。   (四)、写作特点   (1)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4)写作借鉴:议论文一般语言严谨,但本文在严谨中还透着睿智和幽默,这是同学们写作议论文需借鉴的地方。如:“梵高穷疯,但自信他的画最终会售到五百法郎,如他得知今天的画价,当在阴间再次发疯。”再如:“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感情易传染。基于感情的审美观也易传染,杨贵妃的肥胖进入了周昉的画图。审美观的展拓缘于人际交流,刘姥姥日子久了也可能喜欢林黛玉。”‎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议论文语言的幽默与生动,会给文章增色很多。望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学习与借鉴。   (五)、小结   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这一观点。 本文语言准确、缜密,又不失活泼、幽默。字句间透出一种睿智。望同学们在写作时注意学习与借鉴。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永远新生 吴冠中 时间——艺术珍品的试金石 扎根传统,引入精华——永远新生 教学后记:‎ ‎12、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一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1)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2)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3)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 ‎2、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二、教学重点:‎ 三、教时安排:两课时 ‎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二)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 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 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 ‎《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 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 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三)合作探究 ‎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 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四)达标反馈  (1) 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 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五)延伸拓展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 ‎3.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 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 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 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五、板书设计  ‎ ‎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 六、教学后记:‎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巩固小说的相关知识。‎ 2. 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3. 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方法,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从中获得人生意义方面的启示。‎ 4.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5. 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分析小说的方法,对人物形象、主题、表达技巧和评议特色的分析、评价鉴赏能力。‎ 2. 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再创造力,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历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三、单元教学安排:‎ ‎《故乡》‎ ‎3课时 ‎《小男孩》‎ ‎2课时 ‎《百合花》‎ ‎2课时 ‎《奥伊达的理想》‎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作文训练 ‎2课时 单元检测 ‎2课时 ‎13、《故乡》‎ 鲁迅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⑵了解对比手法 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2、情感与价值:‎ ‎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 理解对比的写法。‎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 ‎(二)、初读课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 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讨论: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 7、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 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 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 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第二课时 ‎ ‎ (一)、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 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二)、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 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神异的图画:(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三)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 ‎ ‎ 第三课时 ‎ ‎ (一)、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 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写作特点: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 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3、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闰土: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杨二嫂: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 象。 4、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个性化。 (三)、课堂练习 ‎ 五、板书设计:‎ 故乡(鲁迅)‎ 对 比 ‎ 二十多年前   二十多年后 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变 杨二嫂: 豆腐西施    圆规 六、教学后记:‎ ‎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14、小男孩 魏志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⑵学会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⑶理解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2.情感与价值:‎ ‎ 热爱儿童,关注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 ‎3.过程与方法:‎ ‎ 采用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深入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和题目解说 本文作者魏志远,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以为你不在 乎》等,本文就是选自这部集子。   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清晰详细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二)、扫除字词障碍 油渍(     )   痒  (          )    濡湿(      )   吮吸(         ) 瞟 (        )    黏  (         )   摁 (      )    咝   (       ) (三)、理解词义 油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 吮:把嘴唇聚拢在物体上吸东西。 拂动:轻轻吹动。 瞟:斜着眼睛看。 濡湿:沾湿。 (四)、温故知新 小说的三要素是:(典型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本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叙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五)、理清情节结构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写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向爸爸索要生活费。    第二部分(2-11):故事的发展。写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的情景。    第三部分(12-20):故事的高潮。写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找爸爸的情形。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第四部分(21):故事结局。写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而不能回家,晚上只能露宿菜市场凉棚。                 (六)、复述故事 (七)、结合全文,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八)、合作探究 1、《小男孩》反映了什么问题? 2、在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多次写到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这对表现小男孩有什么作用?  (九)、写法分析 (1)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 (2)注重细节描写。 (十)、总结 (十一)、课外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后,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什么? 2、小男孩决定运用法律手段要回生活费,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他希望你当他的律师,你如何才能帮他打赢这场官司? (十二)、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细解中的同步练习。‎ 一、 板书设计:‎ ‎┏起因――妈逼孩向爸要钱┓        ┃发展――找爸路上的经历┃ 无所依靠    小男孩 ┫高潮――楼上楼下找爸爸┣ 近似孤儿        ┗结局――不能回家住凉棚┛‎ 二、 教学后记:‎ ‎15、《百合花》‎ 茹志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⑵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⑶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 ‎⑷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2、情感与价值:‎ ‎ 体会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真挚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人物形象,体味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 理解小说的写法及细节描写。‎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由于课文内容集中,文字晓畅,情节较简单,所以,课上让学生在规定的10分 钟内速读全文,划出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3、请学生从网上找出百合花的有关图片,介绍其特点。‎ ‎4、初步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 ‎(二)、活动流程 ‎1、速读读全文。(10分钟)‎ ‎2、划出字词。‎ 给加点的字正音 撂(liào)  讷讷(nènè)  忸怩(niǔ ní)  憨憨(hān hān)  执拗(niù)  髻(ji)  尴尬(gāngà)  讪讪 (shàn shàn) 瞅 (chǒu)  挟(xié)  嬷嬷(mómó)  砦(zhài)  虔诚(qián)  磕磕绊绊(kē)  ‎ 解释下列词语 张皇   忸怩   憨憨  执拗  尴尬  讪讪   虔诚 ‎3、讨论交流一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根据情节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  带路(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 第二部分、发展  借被(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 肩膀了”。‎ 第三部分、高潮  牺牲与献被(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 第四部分、结局  盖被(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 ‎4、讨论交流二  :鉴赏本小说的构思。‎ 具体理解百合花被和百合花在本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1)媒体打出白色百合花的图片(注意一定要是白色的百合花,这样符合文中的内 容和寓意。)‎ 请学生谈看图片的感受,得出白色“百合花”这种花卉的主要特点:色泽文雅,香 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 ‎(提示:这是个开发的话题,尽管让学生谈,意思在,就要肯定。)‎ ‎(2)理解跟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请学生朗读95页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96页“刚出门~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 个傻呼呼的同乡)的内容。‎ 再请学生复述被子的最后结局。‎ 总结:‎ A/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被子与人物性格关系。‎ 提问: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 各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或补充。‎ 提示:(这也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只要各组学生言之有理,就要肯定。)‎ 明确:美丽、纯洁、善良、高尚。她在情节中,其性格是发展的。刚过门才三天,‎ 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人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 一句话,小说通过新媳妇对百合花被子处置过程的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或者说表 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当然,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还通过其它情节或者细节来表现的。刚开始做救护工 作时,她害羞腼腆,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答应做我的下手。可当看到小通讯员为了保护群众而受重伤时,“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试着身子……” 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 总之,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 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三)、活动延伸 ‎1、分组思考问题: “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和 我有关吗?全篇主题是什么?‎ 1、 抄写有关字词。‎ 第二课 ‎(一)、活动导引 ‎1、讨论上课思考题:“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和 我有关吗?全篇主题是什么?‎ ‎2、讨论细节描写 ‎3、讨论本文清新俊逸的语言。‎ ‎(二)、活动流程 着重讨论活动;分组交流上课问题:“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 和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全篇主题是什么?‎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1、先讨论小通讯员的性格。‎ 由四大部分的情节入手。迅速浏览课文,归纳概括,然后交流。‎ ‎(看“带路”的情节,即课文5节~“这都怪我了”)‎ 小通讯员 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 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他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比如,“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的描写作用。‎ ‎“张皇”的意思是恐慌、慌张,但在这里却非贬义,这一神态描写,是在写“我”‎ 刚刚结识的小通讯员那种腼腆、羞涩、局促,表现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数摸”这一动词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 但他又十分关心同志,走走停停也好,给我两个馍馍也好,作者十分形象逼真地刻 画了一个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的小战士形象。‎ ‎“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不善言辞。‎ 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 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牺牲与献被”的情节中,更看出小通讯员的崇高精神。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 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新媳妇献百合花的被子,明显是与百合花有关的,但小通讯员与百合花有关吗?‎ 有。他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也像百合花一样。‎ 那么,百合花在文中还有什么寓意?‎ 纯洁高尚美好的军民之情。‎ ‎2、讨论“我”在文中的作用。‎ 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找出文章中表现我心理活动变化的词语来。‎ 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生气   兴趣    着恼    亲热    爱上   后悔   心跳   强忍泪水   想推开 ‎ 沉重 作用:‎ 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如11节 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写得非常富有诗情画意,这样写,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高尚的英雄,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无比热爱之情,推动了我的感情发展,即由先前的生气,到发生兴趣和“亲热”起来。‎ 这样写,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容量,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百合花一样纯洁无邪高尚动 人的情感,即人性的美,加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 同时还更有利于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使结构严谨清晰,又张弛有度,‎ 富于节奏感。‎ ‎(三)总结归纳:‎ 由此可见,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百合花为题的寓意和小说主题的概括 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 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四)概括主题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 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五)、活动延伸 ‎1练习三和四。‎ 1、 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要过去了,回首这段美好的时光,每个人都会有许多有趣的和 动情的事涌上心头,请撷取一两个片断,写出人情美或者人性美的主题来。字数不少于600字。‎ 附:‎ ‎1、图片 ‎ ‎ ‎2、百合花简介 全球已发现百合约80余种,主要分布地区是中国、日本、北美和欧洲等温带 地区。‎ 中国是世界百合的分布中心,约有42种,北至黑龙江有毛百合,西至新疆有 新疆百合,东至台湾有台湾百合,其中以西南地区和华中为多。‎ 栽培历史 据《本草》记载:百合一名强翟,此物花叶根皆四向,故日翟;凡物旁生 为之翟。一名蒜脑语、因其根如太蒜,其味如山茵。百合地下茎为鳞茎;末代罗愿的《尔雅冀》载:小者如蒜,大者如碗,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言百片合成也。因此取名百合。我国栽培百合历史悠久,汉代医药名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详述其药用价值。‎ 鳞片的外形是种的分类依据之一。多数百合的鳞片为披针形,无节,如野百合 众鳞 片多为紧密覆瓦状重叠,大多数百合种类,由鳞茎中的芽长出地上直立茎,在土表下也能生根,这 种根叫茎根,寿命仅一个生长季。在茎根簇附近能形成一些次年即可独立生存的小鳞茎,但有些百合种类,则无茎根。百合茎通常从鳞茎中直伸出来,但有些种类形成部分期甸状地下茎,向前 伸延一些距离,或形成小鳞茎,或向上伸展到地面上。耐受极度严寒。生长季节内,在日光充足的地方,赂有花荫的环境对大多数百合更为合适,尤以幼苗期更为明显。喜阳,喜肥沃、腐殖质多的深厚土壤、略倾斜而多孔隙疏松良好的砂质壤土坟地。在具有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少量砂砾或沙土的深厚泥炭或肥沃壤土中,有些种类也能生长良好,如蜗江百合。员忌硬粘土。大 多数种类以微酸性土壤为好。‎ 百合花姿雅致,叶子青翠娟秀,茎干亭亭玉立,色泽鲜艳,是盆栽、切花和点缀庭 园 的名贵花卉。在园林中,适合布置成专类花园,如巧妙地利用不同种类自然花期之差异及种与品种。‎ 五、板书设计:‎ 百合花 茹志鹃 百合花   清丽  纯洁   高雅 新媳妇   娴静  淳朴   善良  纯真  高洁    人性美 性格美 六、教学后记:‎ ‎ ‎ ‎ ‎ ‎16、《奥伊达的理想》‎ 凯瑟琳 ·奥尼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明白本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 ‎⑵体味轻讽和夸张在小说中的作用。‎ ‎⑶咀嚼本小说的语言。‎ ‎2、情感与价值:‎ ‎ 培养学生学会独立、自主,更应该学会创新。‎ ‎3、过程与方法:‎ ‎ 采用讨论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这篇小说贴近学生生活,线索清楚,阅读上不会有大障碍。让学生阅读全文,顺 手划出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3、理解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二)、活动流程:‎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1、速读全文。‎ ‎2、划出字词。注音解释。‎ 正音 ‎1、瘸腿(  ) 唬(  ) 舷窗(  ) 狡黠(   ) 撅(  ) 煞有介事(  )‎ ‎2、多音多义字 着陆(     ) 一着棋(      ) 着火(     ) 沿着(     )‎ 哽咽(     ) 咽喉(     ) 咽气(     )‎ 露出马脚(     )露馅儿(      )‎ 一圈(   ) 猪圈(      )‎ 挑衅(  ) 挑三拣四(      )‎ 解释 ‎ 声嘶力竭——‎ 大名鼎鼎——‎ 连绵起伏——‎ 煞有介事——‎ ‎3、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一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小说以奥伊达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故事,展开情节。‎ 讨论归纳:‎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小时候奥伊达不用父母取的名字,坚持为自己取名“奥伊达”。‎ 第二部分,发展,(从“奥伊达上小学的时候”到“自己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 电影的”。)写上小学时,奥伊达不要特权,坚持要父母为自己买电影票。‎ 第三部分,高潮,(从“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到“男孩奥伊达的冒险经过”。)写奥伊 达混上去瑞典的飞机,去北极探险,成功,可在父母、同学的眼中,成了未来的探险家。‎ 第四部分,结局,(从“后来,奥伊达上了中学”到结尾。)写奥伊达在父母的启发 教育下,懂得了做人首先应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公民,并获得了真正的选择上的自由。‎ 讨论交流二  :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提示:儿童小说的特点。儿童小说除了一般小说的特点之外,还有其自己的特点,‎ 即反映儿童成长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儿童小说要欢欣明快,生动形象,幽默有趣。本小说就符合这样的特点。本文用轻喜剧的笔法,塑造了奥伊达这个儿童形象。‎ ‎4、归纳总结:‎ 奥伊达,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 但同时又不乏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天性的儿童形象。作者用轻喜剧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奥伊达的儿童心理和性格特征。 ‎ 一、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的具体表现:很小的时候,就坚持自 己取名;上小学时,最大的理想是不要特权,即坚决放弃小孩可以不买票的特权;之后,又想只身去北极探险,成为未来的一名探险家。‎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二、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表现:坚持为自己取名,可为什么想出这个稀奇古 怪的名字,他并不知道,为了放弃“特权”,他无论如何要父母买电影票,可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成熟的孩子竟然“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他想尽办法去北极探险,这种冒险行为竟然发生在一个“搞不清楚,到底先有地图还是先有探险家”、去北极探险“主要是觉得冰天雪地的北极总归要比澳大利亚好玩”的孩子身上。特别是为了给自己买一双新鞋,竟然想出了要母亲为自己平日干的零活付劳务费的方法。这一系列细节让读者感觉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是那么可爱,同时又是那么真实、自然、有趣。‎ 这几件小事在常人看来是很平常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却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所 特有的心理特征,对一个 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独特的。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执著以及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特征和性格,既是独特的,又反映了儿童们普遍的心理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活动延伸 ‎1、课外阅读一篇儿童小说,体味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 ‎2、抄写字词 ‎3、思考:‎ ‎(1)什么是幽默?本小说在刻画奥伊达和其父母时用了那些幽默的方式?‎ ‎(2)奥依达父母的教育方法,你有怎样的个性看法?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 方法又有何看法?‎ 五、板书设计:‎ 奥伊达的理想 凯瑟琳.奥尼尔 奥伊达:独立 自主 创新 执着 ‎ ‎ 天真 顽皮 好奇 聪慧 一、 教学后记:‎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环境,关注特定人群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和关爱他人意识。‎ 3、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类文章的兴趣,了解科普文章的知识,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学习既讲究科学性,又讲究文学性,趣味性的写作手法,进一步提高以想像力为核心的创造力。‎ 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安排:‎ ‎《笑》‎ ‎1课时 ‎《南州六月荔枝丹》‎ ‎2课时 ‎《善待家园》‎ ‎1课时 ‎《龙永图趣说WTO》‎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作文训练 ‎2课时 单元检测 ‎2课时 ‎17、《笑》‎ 高士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⑵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⑶学会本文中的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⑷学习运用本文的整齐句式。‎ ‎2、情感与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索、合作的精神;‎ ‎3、过程与方法:‎ ‎ 通过讨论理解笑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⑵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一)、导入,析题,简介作者。‎ ‎1、导入。‎ 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会心一笑,对我们的 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笑,是内心感情的流露,而且是无需花钱的良药,使人心情舒畅……。笑的好处是说不完的。生活中的我们要抛却忧愁,展露欢颜,就要让笑容之花常开不败。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学习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笑》,就是让物们明白笑的涵义与功能,愿我们的生活处处洒满欢笑,愿我们都能以青春的心态去笑对人生,让困难险阻的大山在笑声中坍塌。‎ ‎2、简介作者: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錤,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 名科普作家。‎ ‎3、析题: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既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散文。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笑的不少学问。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自己究竟懂得多少有关的知识。‎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快速地阅读文章,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划分出本文的段落。‎ 明确:全文共3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明什么是笑。‎ 第二部分:(3-23)生动说明笑有益于健康和工作。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24-32)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在理清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学生继续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按照一般的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整理(逻 辑)顺序。依据你自己的理解,本文应该是什么顺序?‎ ‎(三)、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然后用笔勾画出你以前尚不理解的有关笑的一些内容。然 后再说说这些在说明这些内容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文章内容的说明起了什么作用。‎ 这部分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展开辩论,在讨论与发言中获得真知,主要是 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 ‎(四)、这篇文章的末尾,作者提出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 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的希望。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这部分的课堂结构可以让学生们就所知所学,对文章的内容展开讨论,在时间允许 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展开辩论,就当中的某一句话作为论题。如“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作出“我们生活社会主义国家,还有悲惨的世界吗?”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视野从生活的小圈子跳出来,放眼全球。‎ ‎(五)、应用本文所学的知识,重温老课文,谈谈新体会。结合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 题。在魏巍《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的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在冰心的《小橘灯》中小姑娘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在周立波的《分马》中郭全海把马牵给老田头夫妇时的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众酒客的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笑……。这些笑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样的作用。这部分的课堂结构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同时不忘复习所学的旧知识。‎ ‎(六)、 这篇说明文,也是散文,而且富有诗情。段落虽小,排比整齐,文笔精妙。‎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并能加以运用。请同学就你认为的这篇文章中写得最精彩的一部分赏读,并能以一个相关的话题,仿写一段话。‎ 如文章的第24-27节,是这样写的:‎ 笑,你是嘴边的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你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 你是美的姐妹,艺术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生活有了爱情,你显得更加甜蜜。笑,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 可以根据这段话,以“哭”与“笑”加以对比,写一段话,也采用排比与比喻的修 辞手法,字数不作要求;也可以用“理解”或“友谊”作为说明的对象来写一段话,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的实际。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 ‎(七)、总结归纳全文。‎ ‎(八)、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与练习。‎ ‎2、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笑”的一些常识,把你对“笑”的的理解与看法写成一篇 说明文,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并要注意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文艺色彩和感情色彩。‎ 五、板书设计 笑 高士其 生理机制————神经反射 身体————有益健康 功能作用 心理————心情愉悦 人际————礼貌融洽 生活————丰富多彩 ‎ “笑”的讴歌:花、美的姐妹、爱的伴侣 六、教学后记:‎ ‎ ‎ ‎18、《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⑵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⑶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⑷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2、情感与价值:‎ ‎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的热爱。‎ ‎3、过程与方法:‎ ‎ 采用朗读与讨论的方法,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 品读引用诗句并领会其作用。‎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 导入 ‎ 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 ‎ 学生可能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 ‎(二)、 教师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 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 ‎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 ‎(三)、 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 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 1、 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   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 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   丹——红色。 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五)、 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要求细读课文,读后以小组形式讨 论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图表。 讨论探究后,师生共同可得: 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外部形态   颜色:深红色、紫色 (表)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果实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            内膜:白、薄 内部结构 肉:  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 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 花期        二月初到四月初   长 生长        产地 我国 (次) 习性        喜温暖 (六)、要求一学生概述荔枝的有关知识,其他同学思考: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 答案可能为: 1诗文, 作用 《荔枝图序》                         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                         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掌故                               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           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               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3比喻                                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                    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七)、 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中的诗文。 2、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诗的背诵情况。 (二)、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说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特例,效果怎样? 1、特例 ⑴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⑵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2、效果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 内容不够丰富,说明不够周密、严谨、准确。 (三)、 其实本文的准确还体现在语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 处? 师生讨论后可得: 1、明确的科学术语。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出刺,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适当的数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 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⑸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四)、 课外延伸。 ‎ 五、板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顺序:由主到次(全篇)‎ 一、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由外向内,由表及里)‎ 二、荔枝的生产情况。‎ 六、教学后记: ‎ ‎19、善待家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实施综合治理的迫切性。  ⑵理解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⑶,做合格小公民。 ‎ ‎2、情感与价值:‎ ‎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自己的家园。‎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 增强环保责任感,保护环境。‎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回忆小学时曾学过的一篇课文。      (有条件的可出示课件:夕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夕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宏伟壮观的气势。      (出示课件:逐渐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请学生继续描述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惨景,并说说造成此后果的原因。      教师点拨:      人祸已成为世界地质灾害的最主械的原因,我国也不例外。记者吴岗经过大量的事实材料,写下了一篇报告文学。作者以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以无可辩驳的确凿的数字,展示了我国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揭示了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最主要原因,呼吁每个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园,把防治地质灾害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思考:为什么说“人祸已成为世界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的原因”?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      (三)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师生共同探讨后明确:      1、由于自然资源长期以来遭到人类毁灭性的破坏,生态严重失衡。可以说地质灾害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文中列举的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2、文中运用了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说明了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1)导语部分,作者列举大量数据警示我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主体部分,列举大量事实(举例子)说明,如列举海南省文昌市百分之八十的珊瑚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北京延庆县两个村的不同遭遇,内蒙古草原大面积沙漠化的事实等,无可辩驳地说明“人祸已成为世界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上网查一查内外因生态遭破坏而酿成严重后果的有关资料,进一步认清防治地质灾害的迫切性,从而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2、以“环保”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准备参加班级“我与环保”专题演讲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20、龙永图趣说WTO 自读过程:‎ 一、生字识记 诺(nuò):1.答应、允许。2.答应的声音。‎ 仔(zǎi):1.儿子。2.男青年。3.幼小的动物。‎ 捷(jié):1.快。2.战胜。‎ 韬(tāo):1.弓或剑的套子。2.比喻隐藏。3.兵法。‎ 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天。2.昏暗,不明显。3.夜晚。4.隐藏。如:韬晦。‎ 匍(pú):匍匐(fú):爬行。‎ 二、词语识记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比喻隐藏。养晦,隐居待时。‎ 份额:整体中分占的数量。‎ 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转让技术等活动,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当地资本合股拥有企业的国际性公司。也叫多国公司。‎ 三、预习效果反馈 ‎1.WTO是何意?(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缩文。全称是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龙永图是何人?(中国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 ‎3.“WTO与两个人打架”讲的是什么内容?(讲的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有利于解决贸易摩擦和纠纷。)‎ ‎4.“WTO”的三项职能是什么?(制定规则、开放市场、解决争端。)‎ ‎5.中国加入“WTO”之后,首先要做的是什么?(要遵守规则。)‎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中国加入WTO的一个好处是有利于解决 贸易摩擦 和纠纷。‎ ‎2.如果想加入世界主流,首先就得遵守国际通行的 规则 。‎ ‎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的企业应争取成为世界上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生产线当中的一个 环节 ,成为跨国公司全球销售渠道中的一个 组成部分。‎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全文由五个小节组成,把WTO形象地比作:‎ ‎(二)段落层次 ‎1.第一节以两个人打架这一形象比喻来说明中国加入WTO的一个好处是:有利于 解决贸易摩擦和纠纷 。‎ ‎2.第二节以篮球比赛这一形象比喻来说明,如果中国想加入世界主流,首先得 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然后才能谈 改变规则 的问题。‎ ‎3.第三节以卖菜的小贩作比,我们想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不遵守 规则 是行不通的。‎ ‎4.第四节举小孩冲马桶的例子,强调树立 规则意识 在我们中国是长期的任务。‎ ‎5.第五节以打工仔为例,我们应敢于给世界上大的跨国公司当帮手、打工,慢慢地进入它的生产环节和 销售渠道 ,最后才能有所作为。‎ ‎(三)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生动的说明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词语运用:浅显、通俗、形象的语言,将说明对象说明得生动、易懂。‎ 中心表达:龙永图以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透辟深刻地解说了“入世”的重要意义。‎ 写作借鉴: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说明,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值得学习的地方。WTO对中国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字眼、抽象的词语,到底中国加入WTO有何好处呢?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让人们明白呢?龙永图先生采用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进行了说明。如在讲中国加入WTO的一个好处是有利于解决贸易摩擦和纠纷,他生动地说:“一个大个子和小个子发生矛盾时,大个子最喜欢两个人面对面解决,把小个子拉到阴暗的角落里单挑,狠揍一顿,小个子则希望把冲突拿到人多的地方去,希望有人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理。所以,我们是愿意使用WTO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的。”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问题解释的通俗易懂,这是我们写作说明文时值得借鉴的地方。‎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一)重难点句子 ‎1.“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比较弱,美国等西方国家比较强,面对面解决处于不利的地位,我们便希望把问题拿到WTO多边机制去解决。”这句话是说加入WTO以后,有利于中国解决贸易摩擦和纠纷,由世贸组织为我们主持公道。‎ ‎2.“中国要加入WTO就要作出遵守WTO规则和逐步开放市场的承诺,目的是为了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这句话是说中国要加入WTO,首要问题要学会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否则自己要吃大亏的。‎ ‎(二)对课文第三节第2段的诠释 第2段是讲中国要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要把生意做大,就一定要进入市场,而进入市场就要遵守市场的规则,还要和方方面面搞好关系,这样才能成为市场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中国加入WTO也是如此,不遵守规则是行不通的。‎ Ⅳ.当堂练习 ‎1.“小孩冲马桶”的例子给你什么启示?‎ ‎2.“WTO与打工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后记:‎ 87‎ ‎2012级1班2班(下期)课堂设计 ‎ 87‎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