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
永州三中 唐华荣
孟子(前
372
年
—
前
289
年),
山东
邹城人,
汉族
。名轲,字子舆
,
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
《
孟子
》
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
孟子
》
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
(
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
)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
”之称,与
孔子
并称为“孔孟”
,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
《
孟子
》
七篇传世:
《
梁惠王
》
上下;
《
公孙丑
》
上下;
《
滕文公
》
上下;
《
离娄
》
;
《
万章
》
上下;
《
告子
》
上下;
《
尽心
》
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
朱熹
将
《
孟子
》
与
《
论语
》
、
《
大学
》
、
《
中庸
》
合在一起称“
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
《
汉书
》
「艺文志」仅仅把
《
孟子
》
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
《
孟子
》
,这可能是
《
孟子
》
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
《
孟子
》
与
《
论语
》
、
《
大学
》
、
《
中庸
》
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
《
孟子
》
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
孟子
》
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
《
大学
》
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
性善论
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 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孟子语录
(
1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译文
】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
2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译文
】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
3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译文
】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
4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译文
】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
5
)其进锐者,其退速。
【
译文
】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
6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译文
】
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译文
】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
8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
译文
】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
9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
译文
】
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
10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
译文
】
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
11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nǔ
)。
【
译文
】
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
12
)仁者无敌。
【
译文
】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
1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译文
】
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
14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
译文
】
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
15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
译文
】
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
16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译文
】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
)仁则荣,不仁则辱。
【
译文
】
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
18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译文
】
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
19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译文
】
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
20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译文
】
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
21
)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译文
】
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
2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译文
】
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
2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译文
】
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
2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译文
】
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
25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
译文
】
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
译文
】
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
27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
译文
】
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
28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
译文
】
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
29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译文
】
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30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译文
】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31)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译文
】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