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年,
77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
孔子
的智慧” 。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前
372
年
—
前
289
年),
山东
邹城人,
汉族
。名轲,字子舆
,
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
《
孟子
》
一书,属 散文集。南宋时
朱熹
将
《
孟子
》
与
合在一起称“
四书
”。
语录体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
孟子
》
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
(
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
)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
”之称,与
孔子
并称为“孔孟”
,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
《
孟子
》
七篇传世:
《
梁惠王
》
上下;
《
公孙丑
》
上下;
《
滕文公
》
上下;
《
离娄
》
;
《
万章
》
上下;
《
告子
》
上下;
《
尽心
》
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
《
汉书
·
艺文志
》
仅仅把
《
孟子
》
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将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
《
孟子
》
,这可能是
《
孟子
》
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
《
孟子
》
与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
《
孟子
》
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
孟子
》
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仁政学说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仁政学说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
重民轻神
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
孟子认为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
不忍人之心
”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
《
大学
》
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
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道德伦理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
性善论
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
有以
利
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而已
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
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
乘
之国,
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
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
而
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
而已
矣,何必曰‘利’?”
扫清文字障碍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
有以
利
吾国乎?”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
:
句首助词,无义
译文
: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处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而已
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
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亦:但,只 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征,求取,追逐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有‘仁义’而已。大王说‘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什么对我的封地有利?’ 士、庶人说 ‘什么对我自身有利?’ 上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
乘
之国,
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
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够多的了。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
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
而
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
而已
矣,何必曰‘利’?”
苟为:如果,假如 后义:以义为后,即轻视义。后文的“先利”,意思是重视利益 不夺不餍: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译文
:(可是,)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求‘仁’ 却抛弃他的父母的,
(
从来也
)
没有讲求‘义’ 却以他的国君为后的。
(
所以,
)
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思考题:
1
、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
核心是什么
?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
2
、从梁惠王的问话中可看出他是一个
怎样的人君
呢?
重利
。
直率
一句话就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人
3
、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
治国良药
?
答案:仁义
。 为什么?
因为①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
乘
之国,
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先破后立
用铺排手法,破
对方观点
立自己的观点
仁是蕴藏在内的,义是发之于外的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
怎样的个性
?
答案: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坚韧执著
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探讨
1
:
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
为什么会失败
?
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
历史的原因
。可以说,不是孟子的失败,
而是历史的失败
,
是历史的悲哀
。正因为历史没有选择孟子,所以战国才会如此硝烟弥漫,人民才会困顿不堪。历史没有选择孟子,
但是我们这个世界还是需要孟子
。
在
现代社会
,当人类的精神家园渐渐荒芜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功利,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了
孔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超越了国界
,在熠熠生辉
!
探讨
2
、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
现实
中有什么意义。
面对利字当头的梁惠王,孟子怎样游说自己的观点呢?(也就是说说有什么艺术特色)
1.
讲求章法
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破对方的观点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平时说话作文要学会这样,
增加说理的深刻性
2.
善于铺排
论辩要注意些什么
观点鲜明
结构严谨
有理有据
思维严密
底蕴深厚
重难点探究
:
孟子的义利观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他的义利观?
“重义”只是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义求利,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孔孟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追求,使行动失去准绳。在春秋战国时代,犯上作乱多,原因是对私利的追求。而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私利理解宽泛些: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国家集体利益方向大体一致,追求就没错。不过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利在人们心目中多指物质利益,同时忽略了精神追求,忽略了道德完善,这样虽有钱,但精神空虚,甚至损人利己。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学学孔孟对利的理性认识,并适应时代的需要,用道德约束人们对利的追求。
作业一、随笔:
都是名利惹的祸
—
也谈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
500
字左右)
作业二:
1
、阅读下文并思考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
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
对比、反问
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
这篇文章中的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