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ppt课件2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ppt课件2

ID:576729

大小:496.5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988 年, 77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 孔子 的智慧” 。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前 372 年 — 前 289 年), 山东 邹城人, 汉族 。名轲,字子舆 , 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 《 孟子 》 一书,属 散文集。南宋时 朱熹 将 《 孟子 》 与 合在一起称“ 四书 ”。 语录体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 孟子 》 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 ( 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 )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 ”之称,与 孔子 并称为“孔孟” ,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 《 孟子 》 七篇传世: 《 梁惠王 》 上下; 《 公孙丑 》 上下; 《 滕文公 》 上下; 《 离娄 》 ; 《 万章 》 上下; 《 告子 》 上下; 《 尽心 》 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 《 汉书 · 艺文志 》 仅仅把 《 孟子 》 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将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 《 孟子 》 ,这可能是 《 孟子 》 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 《 孟子 》 与 《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 《 孟子 》 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 《 孟子 》 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仁政学说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仁政学说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 重民轻神 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 孟子认为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 不忍人之心 ”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 《 大学 》 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 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道德伦理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 性善论 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 有以 利 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而已 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 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 乘 之国, 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 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 而 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 而已 矣,何必曰‘利’?” 扫清文字障碍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 有以 利 吾国乎?” 叟:对老人的尊称 亦 : 句首助词,无义 译文 :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处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 而已 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 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亦:但,只 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征,求取,追逐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有‘仁义’而已。大王说‘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什么对我的封地有利?’ 士、庶人说 ‘什么对我自身有利?’ 上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 乘 之国, 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 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从一万里取一千,从一千里取一百,够多的了。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 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 而 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 而已 矣,何必曰‘利’?” 苟为:如果,假如 后义:以义为后,即轻视义。后文的“先利”,意思是重视利益 不夺不餍: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 译文 :(可是,)如果轻视义而重视利,那么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满足。(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求‘仁’ 却抛弃他的父母的, ( 从来也 ) 没有讲求‘义’ 却以他的国君为后的。 ( 所以, ) 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思考题: 1 、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 核心是什么 ?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 2 、从梁惠王的问话中可看出他是一个 怎样的人君 呢? 重利 。 直率 一句话就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人 3 、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 治国良药 ? 答案:仁义 。 为什么? 因为①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 乘 之国, 弑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先破后立 用铺排手法,破 对方观点 立自己的观点 仁是蕴藏在内的,义是发之于外的 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 怎样的个性 ? 答案: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坚韧执著 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感悟孟子的人格魅力 探讨 1 : 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当时 为什么会失败 ? 孟子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 历史的原因 。可以说,不是孟子的失败, 而是历史的失败 , 是历史的悲哀 。正因为历史没有选择孟子,所以战国才会如此硝烟弥漫,人民才会困顿不堪。历史没有选择孟子, 但是我们这个世界还是需要孟子 。 在 现代社会 ,当人类的精神家园渐渐荒芜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功利,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了 孔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超越了国界 ,在熠熠生辉 ! 探讨 2 、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在 现实 中有什么意义。 面对利字当头的梁惠王,孟子怎样游说自己的观点呢?(也就是说说有什么艺术特色) 1. 讲求章法 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破对方的观点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我们平时说话作文要学会这样, 增加说理的深刻性 2. 善于铺排 论辩要注意些什么 观点鲜明 结构严谨 有理有据 思维严密 底蕴深厚 重难点探究 : 孟子的义利观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他的义利观? “重义”只是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义求利,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孔孟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追求,使行动失去准绳。在春秋战国时代,犯上作乱多,原因是对私利的追求。而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私利理解宽泛些: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国家集体利益方向大体一致,追求就没错。不过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利在人们心目中多指物质利益,同时忽略了精神追求,忽略了道德完善,这样虽有钱,但精神空虚,甚至损人利己。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学学孔孟对利的理性认识,并适应时代的需要,用道德约束人们对利的追求。 作业一、随笔: 都是名利惹的祸 — 也谈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 500 字左右) 作业二: 1 、阅读下文并思考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 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 对比、反问 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 这篇文章中的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