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习目标
1
.认读字词;
2
.理解各则语录;
3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
.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论语十则
《
论语
》
是一部
体散文集,是
孔子的
和
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
《
论语
》
和
《
》《
》《
》
合称为
“
四书
”
。
走近
《
论语
》
孔子,名
,字
,
家
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
主张
,鼓励人们
,即
“
出
来做事
”
。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
弟子
人,身通六艺者
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关于孔子
入世
1
子
曰:“学 而 时习
之
,不 亦
说
乎 ?有 朋
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
人不知
而不
愠
,不
君 子
乎 ? ” (
《
学而
》
)
时常的复习
先生,指孔子
yuè
“
悦”的古字,愉快
生气,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代指学习的内容
也、也是
人家不了解(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2
曾子曰: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为人谋而不
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乎?
传
不
习
乎
?”
我
每天
泛指多次
反省
自己
w
è
i
忠心,尽心
真诚,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复习
zēng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三十而
立
,四十而
不
惑
,五十而知
天命
,六十而
耳顺
,七十而
从
心
所欲
,不
踰矩
。
于:
在
立:
自立
不惑:
遇事不迷惑
天命:
上天旨意,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种含义
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听到别人也能包容。
从:
遵从,随
踰矩:
越过规矩
有:
通
“
又
”
译文:
3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
做
,
成为
得到新的体会
,
悟出新的道理
旧的知识
5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
论语
•
为政
》
却
,
表示转折
就
迷惑而无所得
有害
,
停殆
4
子曰
:
“
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
.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
子曰
: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试试自己来翻译
6
子曰: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孔子说:
“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
7
子曰:
知
之者不如
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
者。
知:
知道,懂得
好:
爱好
乐:
以
……
为乐
之:
代词,它,代知识
译文:
孔子说:
“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
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
以它为乐
的人。
”
8
子曰:
“
饭疏食、饮水
,曲
肱而
枕
之
,
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
而
富且贵,
于
我如浮
云。
”
饭:
吃,作动词
饮水:
喝水
疏食:
粗粮
而:
连词,修饰
之:
代肱
而:
却,转折连词
于:
肱:
gōng
胳膊。曲肱,弯着胳膊
对于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水,弯着胳
膊做枕头,也乐在其中。不合乎“义”而
获得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
(根本看不上眼)。”
子曰:“见
贤
思
齐
焉,见不贤而
内
自省
也。”
贤人
想
相同
内心
自我反省
9
子曰: “三人
行
,
必
有我师
焉
。择
其
善者
而
从
之
,
其
不善者而改之。”
走
一定
在其中
那
好的
学
那
试试自己来翻译
9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10
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
“
逝去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
11
子曰: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子说:
“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
12
子夏曰: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
“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地提出疑问再联系当前情况加以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