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授课地点
听课室
课题
《菩萨蛮》(韦庄)
年级(班级)
高三(12)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菩萨蛮》安排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旨在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经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的学习后,对于阅读古典诗歌有了一些粗浅认识,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对于意象与情感认识也有了一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菩萨蛮》借江南之景所抒发的对于江南的依恋之情以及有家难归的哀怨之情;掌握韦词“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与情景再现,感受意境之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生交流探讨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意境中领略江南之美,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意象,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教学难点
感受词人不能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的离乱之苦。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教学资源
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2. 《菩萨蛮》课件。
3. 刘瑜演唱的由西藏米林县第三批援藏干部谱写的歌曲《南迦巴瓦的诱惑》。
4. 播放古筝配乐《高山流水》。
教学课程预设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呈现)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内容:熟读《菩萨蛮》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韦庄的生平事迹,并体会该词的情感内涵。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完成课前预习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韦庄的人生际遇及体会该词的情感内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十几年前,李老师怀揣着梦想从祖国的渤海之滨来到了祖国的雪域高原——林芝……这就是李老师在祖国西藏小江南见到的美。那么,韦庄笔下的江南又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 ,看看他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江南。
学生感受情境。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欣赏视频朗读《菩萨蛮》。
(三)教师配乐,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学生听,感受意境,并在课堂上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朗读,体会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2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思考:“人人尽说江南好,”“好”在哪里?请同学们找出并朗诵出来。
(二)韦庄用这简短的几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江南春景图,谁能用自己的话再现这幅画面的意境呢?(课堂示范)
(三)作者精选意象,将江南描绘得美不胜收,他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思考,探究,课堂示范,体验江南的美。
设计意图:
1.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在意境中领略江南之美。
2.课堂示范,旨在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
四、知人论世,个性品情。
(一)知人论世,介绍韦庄。
(二)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三)中国古代文学里关于“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诗句.
(四)中国古代西藏文学里关于“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诗句。
思考探究:
1.学生理解作者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
2.掌握文章“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及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
设计意图:
1.了解本词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2.了解该词“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
3.揭示情感主旨,感受词人不能归的深层原因,美景背后离乱之苦。
五、拓展实践作业。
选取“我”心中能代表西藏林芝的典型意象写一个镜头。
要求:尽量能用到今天我们学到的抒情手法(融情于景,直抒胸臆)。
播放视频:《南迦巴瓦的诱惑》
学生课堂写作。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学以致用”。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置身诗境,体验了江南之美,缘景明情,感悟了诗人内心复杂微妙的情感……因为,发现美,不仅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更要有一颗慧心。
学生巩固与识记。
设计意图:归纳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巩固学习内容。
七、布置
作业
比较鉴赏韦庄《菩萨蛮》与白居易《忆江南》意境的异同。
学生课后作业探究。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
板书设计
菩萨蛮
韦庄
江南好
风景美
生活美
人物美
须断肠
游子思归
离乱之苦
乐景写哀情
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