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50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50页)

ID:576981

大小:965 KB

页数:5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 左传 》 学习目标 1 、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 、烛之武形象分析。 3 、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 、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①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 《 史记 》 。 记载的时间 ②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 左传 》 。 编历史的方式 ③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 《 战国策 》 。 编历史的方式 ④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 汉书 》 。 记载的时间 ⑤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 《 史记 》 。 编历史的方式 史书体例 秦军氾 ( ) 南 无能为 ( ) 也矣 共 ( ) 其乏困 秦伯 说 ( ) 夫 ( ) 晋 , 何厌之有 微夫 ( ) 人之力不及此 w éi f Ú g ō ng yu è f á n f Ú zhu ì 若不 阙 ( ) 秦 qu ē 夜缒 ( ) 而出 zh ì 失其所与( ) , 不知( ) yǔ 通 假 字 无能为也 已 共 其乏困 秦伯 说 ,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 知 何 厌 之有 ( 矣) ( 供) ( 悦) ( 智) ( 餍) 古今异义( 古 / 今) 贰 于楚也 今有急而求 子 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 微 夫人 之力 亦 去 之 ( 从属二主、有二心 / 数词二的大写) ( 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 儿子) (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泛指主人) ( 出使的人 / 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 那个人 /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 离开 /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 “ 来 ” 相对的动作) 用作动词 2. 且贰于楚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 秦伯说,与郑人盟 4. 邻之厚,君之薄也 词类活用现象 用作动词 2. 且贰于楚 (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1. 晋 军 函陵,秦 军 氾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3. 秦伯说,与郑人 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 4. 邻之 厚 ,君之 薄 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 变得弱小) 词类活用现象 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 夜缒而出 3.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现象 1. 既 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 夜 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现象 1.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现象 1. 且君尝为晋君 赐 矣 (恩惠、好处)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 1. 臣之壮也 2. 越国以鄙远 3.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 1. 臣之 壮 也(壮年) 2. 越国以鄙 远 (远方,边远的地方) 3. 共其 乏困 (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现象 1. 既东 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 … 成为边境 使动用法 2. 若 亡 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 … 灭亡 3. 阙 秦以利晋 动词使动用法,使 … 侵损、消减 意动用法 越国以 鄙 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边邑) 秦 晋 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晋 国 1. 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秦 晋 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 以其无礼于晋 2. 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 国 秦 晋 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 以其无礼于晋 2. 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1. 秦晋的友好关系 2. 扩张争霸的野心 晋 国 秦 国 ( 秦晋之好 ) ~ ~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侧面表现 想一想 ……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郑伯 烛之武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 烛之武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情) 晓义(理)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亡郑 无利,有小害 对秦 舍郑 无害,有小利 对秦 亡郑 将有大害 对秦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表面) (深入)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 ① 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 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 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 辩士、外交家 。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文 章 结 构 亡郑利晋阙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存郑利秦 三点理由 头脑清醒 “霸主” 理智判断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晋文公 合作探究 1. 晋文公最后以 “ 不仁 ”“ 不知 ”“ 不武 ” 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 2. 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3.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2. 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合作探究 3.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看 伯乐精神。 从烛之武临危受命来看 爱国主义。 从烛之武说服秦王看 外交家风采 合作探究 若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47 页, ①如,好象;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指示代词。此,这个;④连词。假如,如果;⑤连词,或;⑥至,至于;⑦奈,怎样。 一 词 多 义 说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29 页, 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音 shu ì ;④同 “ 悦 ” ,喜欢、高兴,音 yu è 。 一 词 多 义 辞: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49 页, 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讲话,告诉;④推辞,不接受;⑤告别;⑥文体的一种。 一 词 多 义 鄙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2 页, 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词,谦称自己。 一 词 多 义 微: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93 页, ①隐蔽,藏匿;不显露;暗暗地,悄悄地;②深奥,微妙;③微小,轻微;④稍微;⑤旧时指地位低,卑贱;⑥衰败,衰弱;⑦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非,无 。 一 词 多 义 特殊句式 ( )辞曰: “ 臣之壮也 ” ( )许君焦、瑕夜缒而出 敢以( )烦执事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省略句 特殊句式 ( 烛之武 )辞曰: “ 臣之壮也 ” ( 主语 ) ( 晋惠公 )许君焦、瑕( 主语 ) 夜缒( 烛之武 )而出( 宾语 ) 敢以( 之 )烦执事( 宾语 ) 晋军( 于 )函陵,秦军( 于 )氾南( 介词 ) 省略句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有何厌 ——“ 之 ”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 加重语气,不翻译。) 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郑而 于君有益 ── 介词结构 “ 于君 ” 做后置状语 )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于晋无礼 —— 介词结构 “ 于晋 ” 做后置状语) 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 —— 介词结构 “ 于楚 ” 后置做动词 “ 贰 ” 状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 佚之狐于郑伯言 ) 特殊句式 1 、 而 ①今急 而 求子 ( 连词,表顺承 ) ② 夜缒 而 出    ( 表修饰,连词 ) ③ 若亡郑 而 有利于君 ( 表顺承,连词 ) ④ 朝济 而 夕设版焉 ( 表转折,连词 ) 虚词 2 、 以 ① 以 其无礼于晋   ( 因为,连词 ) ② 敢 以 烦执事    ( 拿,用,介词 ) ③ 越国 以 鄙远  ( 把, 表顺承,连词 ) ④ 焉用亡郑 以 陪邻? ( 来, 表顺承,连词 ) ⑤ 若舍郑 以 为东道主  ( 把,介词 ) 虚词 3 、 焉 ①子亦有不利 焉   ( 语气词,表陈述 ) ② 焉 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为什么 ) ③ 若不阙秦,将 焉 取之 ( 疑问副词,哪里 ) ④ 且 焉 置土石    ( 疑问代词,哪里 )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焉   ( 代词,之 ) ⑥ 永之人争奔走 焉     ( 兼词,于此 ) 虚词 虚词 4 、之 ①辍耕 之 垄上 到,动词 ②子犯请击 之 他们(指秦军,代词 ③是寡人 之 过也 的,助词 ④臣 之 壮也,犹不如人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助词,不译 知 识 点 检 测 ⒈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 军 函陵(军:军队) B. 贰 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 是 寡人之过也(是:这) D. 亡郑以 陪 邻(陪:增加) A 2. 下列句子中 “ 之 ” 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 因人之力而敝之 B. 子犯请击之 C. 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 4.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义 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 .① 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 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 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 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 . . . 5.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 “ 已 ” 和 “ 矣 ” 相同,两个 “ 焉 ” 不同 B. “ 已 ” 和 “ 矣 ” 相同,两个 “ 焉 ” 也相同 C. “ 已 ” 和 “ 矣 ” 不同,两个 “ 焉 ” 相同 D. “ 已 ” 和 “ 矣 ” 不同,两个 “ 焉 ” 也不同 A . .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