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
左传
》
学习目标
1
、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
、烛之武形象分析。
3
、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
、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①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
《
史记
》
。
记载的时间
②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
左传
》
。
编历史的方式
③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
《
战国策
》
。
编历史的方式
④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
汉书
》
。
记载的时间
⑤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
《
史记
》
。
编历史的方式
史书体例
秦军氾
( )
南
无能为
( )
也矣
共
( )
其乏困
秦伯
说
( )
夫
( )
晋
,
何厌之有
微夫
( )
人之力不及此
w
éi
f
Ú
g
ō
ng
yu
è
f
á
n
f
Ú
zhu
ì
若不
阙
( )
秦
qu
ē
夜缒
( )
而出
zh
ì
失其所与(
)
,
不知( )
yǔ
通 假 字
无能为也
已
共
其乏困
秦伯
说
,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
知
何
厌
之有
(
矣)
(
供)
(
悦)
(
智)
(
餍)
古今异义(
古
/
今)
贰
于楚也
今有急而求
子
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
微
夫人
之力
亦
去
之
(
从属二主、有二心
/
数词二的大写)
(
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
儿子)
(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泛指主人)
(
出使的人
/
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
那个人
/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
离开
/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
“
来
”
相对的动作)
用作动词
2.
且贰于楚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
秦伯说,与郑人盟
4.
邻之厚,君之薄也
词类活用现象
用作动词
2.
且贰于楚 (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1.
晋
军
函陵,秦
军
氾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3.
秦伯说,与郑人
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
4.
邻之
厚
,君之
薄
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
变得弱小)
词类活用现象
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
夜缒而出
3.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现象
1.
既
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
夜
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名词→状语
词类活用现象
1.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现象
1.
且君尝为晋君
赐
矣
(恩惠、好处)
动词→名词
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
1.
臣之壮也
2.
越国以鄙远
3.
共其乏困
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
1.
臣之
壮
也(壮年)
2.
越国以鄙
远
(远方,边远的地方)
3.
共其
乏困
(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现象
1.
既东
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
…
成为边境
使动用法
2.
若
亡
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
…
灭亡
3.
阙
秦以利晋 动词使动用法,使
…
侵损、消减
意动用法
越国以
鄙
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边邑)
秦
晋
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晋
国
1.
以其无礼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秦
晋
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
以其无礼于晋
2.
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
国
秦
晋
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
以其无礼于晋
2.
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1.
秦晋的友好关系
2.
扩张争霸的野心
晋
国
秦
国
(
秦晋之好
)
~
~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侧面表现
想一想
……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郑伯
烛之武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
烛之武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情)
晓义(理)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亡郑
无利,有小害
对秦
舍郑
无害,有小利
对秦
亡郑
将有大害
对秦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表面)
(深入)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
①
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
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
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
辩士、外交家
。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文 章 结 构
亡郑利晋阙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存郑利秦
三点理由
头脑清醒
“霸主”
理智判断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晋文公
合作探究
1.
晋文公最后以
“
不仁
”“
不知
”“
不武
”
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
2.
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3.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2.
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合作探究
3.
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看
伯乐精神。
从烛之武临危受命来看
爱国主义。
从烛之武说服秦王看
外交家风采
合作探究
若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47
页,
①如,好象;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指示代词。此,这个;④连词。假如,如果;⑤连词,或;⑥至,至于;⑦奈,怎样。
一 词 多 义
说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29
页,
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音
shu
ì
;④同
“
悦
”
,喜欢、高兴,音
yu
è
。
一 词 多 义
辞: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49
页,
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讲话,告诉;④推辞,不接受;⑤告别;⑥文体的一种。
一 词 多 义
鄙
: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2
页,
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词,谦称自己。
一 词 多 义
微: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93
页,
①隐蔽,藏匿;不显露;暗暗地,悄悄地;②深奥,微妙;③微小,轻微;④稍微;⑤旧时指地位低,卑贱;⑥衰败,衰弱;⑦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非,无
。
一 词 多 义
特殊句式
( )辞曰:
“
臣之壮也
”
( )许君焦、瑕夜缒而出
敢以( )烦执事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省略句
特殊句式
(
烛之武
)辞曰:
“
臣之壮也
”
(
主语
) (
晋惠公
)许君焦、瑕(
主语
) 夜缒(
烛之武
)而出(
宾语
) 敢以(
之
)烦执事(
宾语
) 晋军(
于
)函陵,秦军(
于
)氾南(
介词
)
省略句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
(有何厌
——“
之
”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
加重语气,不翻译。)
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郑而
于君有益
──
介词结构
“
于君
”
做后置状语
)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于晋无礼
——
介词结构
“
于晋
”
做后置状语)
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
——
介词结构
“
于楚
”
后置做动词
“
贰
”
状语)
佚之狐言于郑伯(
佚之狐于郑伯言
)
特殊句式
1
、
而
①今急
而
求子
(
连词,表顺承
)
②
夜缒
而
出
(
表修饰,连词
)
③
若亡郑
而
有利于君
(
表顺承,连词
)
④
朝济
而
夕设版焉
(
表转折,连词
)
虚词
2
、
以
①
以
其无礼于晋
(
因为,连词
)
②
敢
以
烦执事
(
拿,用,介词
)
③
越国
以
鄙远
(
把,
表顺承,连词
)
④
焉用亡郑
以
陪邻?
(
来,
表顺承,连词
)
⑤
若舍郑
以
为东道主
(
把,介词
)
虚词
3
、
焉
①子亦有不利
焉
(
语气词,表陈述
)
②
焉
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为什么
)
③
若不阙秦,将
焉
取之
(
疑问副词,哪里
)
④
且
焉
置土石
(
疑问代词,哪里
)
⑤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焉
(
代词,之
)
⑥
永之人争奔走
焉
(
兼词,于此
)
虚词
虚词
4
、之
①辍耕
之
垄上
到,动词
②子犯请击
之
他们(指秦军,代词
③是寡人
之
过也
的,助词
④臣
之
壮也,犹不如人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助词,不译
知 识 点 检 测
⒈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
军
函陵(军:军队)
B.
贰
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
是
寡人之过也(是:这)
D.
亡郑以
陪
邻(陪:增加)
A
2.
下列句子中
“
之
”
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
因人之力而敝之
B.
子犯请击之
C.
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
4.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义
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
.①
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
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
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
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
.
.
.
5.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
“
已
”
和
“
矣
”
相同,两个
“
焉
”
不同
B.
“
已
”
和
“
矣
”
相同,两个
“
焉
”
也相同
C.
“
已
”
和
“
矣
”
不同,两个
“
焉
”
相同
D.
“
已
”
和
“
矣
”
不同,两个
“
焉
”
也不同
A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