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阿右旗一中 霍文军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学习目标
1、
查阅资料,
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预学)
2、自主梳理,
归纳
积累
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3、
研读探讨
烛之武如何
说
退秦师
,体会
烛之武
等春秋辩士高超
的说话艺术
。
4、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感悟
学习烛之武临危
受
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学检测
1、
《左传》
是我国
第一部
叙事详细的
体
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作。
又称
《
》
。
2、
烛之武退
秦师的故事发生在
时期,文中涉及到的几个历史人物,除
晋侯
、
秦伯
和
郑伯
外,其他还有
烛之武
是
国人,
子犯
是
国人,
杞子、
逢孙
、杨孙
是
国人。
请找出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
以
其无礼于晋,
且贰
于楚也。晋
军
函陵,秦
军
氾南。
佚之狐言
于
郑伯曰:“国危矣,
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
之。
辞
曰:“臣
之
壮也,
犹
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
而求子,
是
寡人之
过
也。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
!”
许
之。
夜缒
而出。
见秦伯......
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既
知亡矣。
若
亡郑而有
益
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
鄙远
,君知
其
难也。
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
厚
,君之
薄
也。若舍郑
以为东道主
,
行李
之往来,
共
其
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
为晋君
赐
矣;许君焦、瑕,
朝济
而夕设
版
焉,君之所知也。
夫
晋,
何厌之有
?既
东封
郑,又欲
肆
其西封,若不
阙
秦,将
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
君
图
之。”秦伯
说
,与郑人
盟
,
使
杞子、逢孙、
杨
孙
戍
之,
乃
还。
子犯请
击
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
之力不
及此
。
因
人之力而
敝
之,不
仁
;失其
所与
,不
知
;
以
乱
易
整,不
武
。吾
其
还也。”亦
去
之。
小组内问题梳理
速读文章第一、二小节
请小组同学内部互相交流:同学们自己在预学过程中出现的关于课文字词句篇理解上的问题,并梳理出小组仍未解决的存疑的问题。
(时间:4分钟)
班内解决问题
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提出组内问题,按1-7小组顺序进行,每组只能提1-2个问题,后面组不能提重复的问题,问题提出后,请其他各小组同学起立解答。
请注意:答疑解惑时间只有8分钟
请独立思考问题 1
秦
晋
出兵攻打郑国的
原因
是什么
?
(分别用原文和译文来回答)
秦
晋
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以其无礼于晋
2.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
国
秦
晋
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以其无礼于晋
2.郑贰于楚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1.秦晋的友好关系
2.扩张争霸的野心
晋
国
秦
国
(秦晋之好)
请独立思考问题 2
根据全文内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郑国“国危矣”?
公元前630年
郑
新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请独立思考或同桌讨论
根据课文分析:
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完成使命有哪些有利条件?
深入思考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按理说秦国和晋国攻打郑国,晋国是主谋,
标题为什么不作“退晋师”而是“退秦师” ?
还是请你自己想吧
小组讨论
1、从佚之狐、郑伯、烛之武三个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人?我们要学习烛之武的那些优秀品质?
2、从写作技巧上看,这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从写人叙事的手法上看,有怎样的特点?
注: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
长于叙事,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
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课外思考
佚之狐知道烛之武很有才能,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给郑君,而在国难当头才想起烛之武 呢?
我们反思一下:收获了什么?
1、你知道了哪些文史知识?
2、积累了哪些文言词语?
3、在写作上你学会了什么?
4、你的思想上有新的收获吗?
第二课时
检测一下
1、背诵课文
2、这两段的文言文词语、句式
问题来了!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亡郑
无利,有小害
对秦
舍郑
无害,有小利
对秦
亡郑
将有大害
对秦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表面)
(深入)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感悟收获可以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烛之武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头脑清醒
“霸主”
理智判断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晋文公
知 识 点 检 测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
军
函陵
(军:军队)
B.
贰
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C.
是
寡人之过也
(是:这)
D.亡郑以
陪
邻
(陪:增加)
A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
4.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义
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
.
.
.
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A
.
.
.
.
6.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排挤秦国之势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②⑥
c
7.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