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提要
在人生道路上,那一个个脚印,铺就你的人生轨迹。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
1.课前自学,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后涉及到的词语,要三会:会读,会写,会用。
3.能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
4.能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典型事件、细致刻画、语言的深刻含蓄)。
5.能学习品味一些语句的丰富含意。
6.作文训练:写人——典型事件、外貌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
1 藤野先生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失,风雷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自题小像》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 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 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 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一、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我所了解的鲁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不逊( ) 诘责( ) 匿名( ) 油光可鉴( )
畸形( ) 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发髻( )
抑扬顿挫( ) 驿站( ) 芦荟( ) 刽子手( )
3.理解并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油光可鉴: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二、交流讨论: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2.作者以什么为叙事线索、以什么为情感线索来组织全文的?
3.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4.概括文章主题:
常用格式:通过 (内容、情节),表达了 (情感、思想)。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教师对课文重点的提示语)
我们学习本文应该注意,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
,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2.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
3.品味下面的句子,结合语境和背景
(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3)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伟大”与“ 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矛不矛盾?为什么?)
(4)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
六、拓展延伸
1.说说学了本文后,对你的写作上有什么帮助?
2.如果以《我骄傲的父亲》为题,你会选择哪几件事作为素材?请列举出来。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2 我的母亲
胡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唐 孟郊《游子吟》)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人物传记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4.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
1.了解: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2.完成注音:
文绉绉( )糜先生( ) 眼翳( ) 佃( )户 锁匙( ) 轻薄( )
3.通过初读课文,你能总结文章写了母亲那些事?试给每件事情添加一个小标题。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1.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2.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3.评一评:请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因为文中写道 ”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时应该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五、合作探究:
链接:了解“传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传记写法:选材典型、叙行录言、讲究文采。
1.围绕母亲的性格、形象,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目的:围绕中心选材)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之中(1895——1904),只学得了读书写字这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五、合作探究:
发挥小组以及集体智慧,解决“生发引领”中的疑难问题。
六、拓展提升
1.从本文中,你对传记文有哪些了解?(选材典型)
2. 感悟人生:学了此文,你对父母和自己有哪些新的认识?结合一则公益广告“Family”谈谈。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3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
——海伦·凯勒
学习目标 :
1.整体感知:围绕“第一本书”所写的事件。
2.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人不能忘本。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迢迢( )( )晾晒( )掺和( )( )马鬃( )泪水盈眶( )( )哄堂大笑( )挎着( )磨磨蹭蹭( )
2.理清文章线索,作者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感受?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1.“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2.“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时应该注意,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五、合作探究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什么?“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指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课文通过“第一本书”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朋友间的友谊和20世纪初艰难中的温情,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我们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说说你的“本”,你认为其中什么尤其弥足珍贵、是你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为什么?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4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4.学习用课文中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自己的写作。
一、自主学习
1.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中 、 、 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国籍)作家。擅长写 、 。
2.字词掌握:
给加点的字注音
胡髭( ) 长髯( ) 鬈( ) 发黝( ) 禁锢( ) 颀( )长
锃( )亮 甲胄( ) 粲( )然 盎( )然 犀( )利 一绺( )头发
理解并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粗制滥造: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广袤无垠:
藏污纳垢:
颔首低眉:
3.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整体上看,课文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何好处?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二、交流讨论:
1.自读练习三,了解夸张的定义和作用——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能把人或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请找出文中采用夸张手法描写胡子等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示例: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抢单核金刚刀,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
胡子:
眉毛:
须发 :
皮肤: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时应该注意,对托尔斯泰(尤其是眼睛)进行传神的细节描写以及 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五、合作探究
(一)理解下了句子的含义,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准无误的频波。
3.当着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我。
(二)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六、拓展提升
传神的细节描写能让人物更加生动,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的一位同学,抓住特点,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对他(她)进行一段细致入微的刻画,让同学们猜猜看,“我”写的是谁。200字左右。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5 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 ——海伦·凯勒
学习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3.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一、自主学习
1.选自《 》,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女作家,1964年获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是_________________,她的作品有《 》《 》。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并注意不要误用。
油然而生: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期期艾艾(ài):
冥思遐想:
风云突变: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带着下列问题朗读课文: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5.你认为沙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你喜欢她吗?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在学习本文时应该注意,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坚韧,陶冶情操,使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合作探究
1.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2.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土。请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并说说他们成功的原因。
六、拓展提升
在你的生活或学习中,肯定也曾遇到过难以劈斩的荆棘,它是什么?你最终是怎样劈斩你的“荆棘”的?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提要
本单元课文都是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倾向。
《雷电颂》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白,也可以当作一首激越澎湃、“生之颤动,灵之喊叫”的抒情散文诗。
1.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自然要加强诵读,要熟读成诵。有些散文诗押韵,朗读时注意韵脚;有些散文节奏比较分明,就要读出节奏。
2.在熟读中要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巩固修辞方法的使用,学习象征手法,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散文诗的语言抒情浓烈,内蕴丰富,并含有哲理。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有些名言警句不妨抄下来,牢记在心。
6.雪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学习文章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
3.在品味关键语句的过程中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磬口( ) 脂粉奁( ) 模样( ) 胭脂( )
朔方( ) 旷野( ) 眷念( ) 凛冽( )
2.选词填,并分析原因。
①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____________(信息 消息 影子),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②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____________(响 叫 闹)着。
③晴天又来____________(消释 消化 融化)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1.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读课文,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描写对象
特点
文中联想
表达的感情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为什么?
3、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4.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5.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6.第四段开头的“但是”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7.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北方的雪有哪些个性?
三、互动解疑
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四、生发引领
本课主要掌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思考作者运用对比体现的倾向性情感,理解关键词语的特殊含义。
五、合作探究
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展示时代背景)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②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③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六、拓展提升
这首散文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火炬、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火炬象征 ,红旗象征 ,青松象征 ,鲜花象征 ,鸽子象征 ,那么,江南的雪象征 , 北方的雪象征 。
训练强化(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巩固学习拟人、呼告、象征、排版、反复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4.学习作者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一、自主学习
相关链接:
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的种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睥( )睨( ) 污秽( ) 旸( )谷 一撮( ) 姮( )娥
犀( )利 稽( )首 驰骋( ) 鞭( )挞 忏( )悔 罪孽( )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犀利:
罪孽: 鞭挞: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3.了解作者等相关知识。
(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是我国的_______诗人,代表作有_________、
_________等。作者_______,是现代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历史剧有_______、_______等,我们学过他的诗《 》。
(2)巴金:原名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__,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曲》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集 _______ 。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1.联系写作背景谈谈创作主旨。《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短文两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2.朗读竞技,注意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
3.课文中作者将很多具体的事物都赋予了其他抽象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a.风雷电: b.洞庭湖、东海、长江: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d “土偶木梗”的群像:
e.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5.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互动解疑
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四.生发引领
本文主要巩固象征手法及其作用,学习呼告这种直白抒发情感的方式,明白同一种主题的不同表现行形式。
五、合作探究
自读在相同背景下巴金写的《短文两篇》,有什么异同。(可以从写作意图、写作手法、情感流露方式等方面谈。)
六、拓展延伸
见证了那个血雨腥风年代的他们的理想,现在的你有什么样的理想,打算怎么去实现它?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9.海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学习目标:
1.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自主学习
1.重点字词
翡( )翠 胆怯( ) 掠起( ) 飞cuàn( ) 火yàn( ) 蜿yán( ) 寂mò( ) zhèn( )怒
2.介绍作者情况
《海燕》是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是《_________》。高尔基,_______国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它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2)理清文章思路。提示:抓住关键语句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层意。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回忆我们这个单元前面几课所学的写作手法,看看在本文中有哪些体现?
(可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结合背景:《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反对沙皇统治的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目睹了沙皇政府的黑暗统治,极为愤慨,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海燕》就是一只鸟儿在《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所唱的歌。“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原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作品中借海燕之口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充满激情的呼唤。
3.分析海燕形象:
①读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海燕的语句,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海燕具有什么精神?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并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②文中除了写海燕,还写了哪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在文中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三、互动解疑
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四.生发引领
本课主要强化象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环境烘托作用。
五、合作探究
1.揣摩情感态度 ,分析象征体含义 。
①文章中海燕仅仅是一种海鸟吗?他更是一个什么形象?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②结合时代背景探究课文中其它物象的象征意义,小组内交流:
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暴风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云、雷、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鸥、海鸭、企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环境烘托作用。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应该怎么做?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10.组歌
纪伯伦
当智慧骄傲到不肯哭泣,庄严到不肯欢乐,自满到不肯看人的时候,就不成为智慧了。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
-------纪伯伦语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在自然现象中赋予哲理之意蕴。
2、品味优美的语言,训练自由联想、想象的能力。
3、增强热爱自然、歌颂生命的意识。
一、自主学习
1.注音:
执拗( ) 憔悴( ) 馈赠( ) 真谛( )
璀璨( ) 镶嵌( ) 酷肖( ) 憔悴( )
2.解释词语
海誓山盟: 长吁(xū)短叹:
盛气凌人: 千山万壑(Hè):
3.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朗读全文,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多种形式竞读。
(2)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可从修辞、句式、用词、表现手法、深刻的哲理、深邃的思想等方面分析)
小组内部互相交流帮助,解决“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交流讨论
1.赏析:你最喜欢的句子。
2.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作者借”雨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三、互动解疑
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四.生发引领
本课主要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尝试运用象征手法仿写。
五、合作探究(发挥小组以及班级智慧,解决“生发引领”中的疑难问题。)
1.彻夜的不眠使人形容憔悴。纵使人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儿的连词使用是否有问题,为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六、拓展延伸(两题任选一题做)
1.模仿本文写几句散文诗。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例如:小草、树根、春蚕等,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段话,赞颂一样生活中你喜欢的事物。(100字左右)
答: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提要
大自然创造了万物。人更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逐渐与大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本单元所学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
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要注意:
1. 课前自学,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后涉及到的词语,要三会:会读,会写,会用。
3.继续复习说明文有关知识。
4.树立环保意识。
11 敬畏自然
严春友
学习目标
1.抓住文章的重点,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观点。
2.品味富有哲理性的语言,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一、自主学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成语。
鲲鹏( ) 斥鴳( ) 蓬蒿( ) 咫尺(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不自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交流讨论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2.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4.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5.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布“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五、合作探究
1. 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齐读最后一段,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找出文中多次运用的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六、拓展延伸
1.读着本文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2.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可每一小组拟一条展示交流)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刚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
3.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
一、自主学习
1.字词部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成语。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
沧海桑田:
2.本文是一篇( ),它兼有( )和( )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 ),文学的特点则要求( ),讲究( )、( )。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二、交流讨论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3.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4.从文章标题看,消失的是罗布泊,而从全文看,消失的还有什么?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掌握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以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五、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六、拓展延伸
1.请你设计一则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2.从罗布泊中我们应该吸取那些教训?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局面,你想对西部大开发提出哪些忠告?(实际说说城镇化建设中的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措施建议具体化)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13 旅鼠之谜
位梦华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成语。
啮齿( ) 媲美( ) 挑衅( ) 鼠目寸光:
二、交流讨论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培养探究能力,思考人应该从旅鼠身上得到的启发。
五、合作探究
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说的对不对?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六、拓展延伸
除了旅鼠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写一篇《-----------之谜》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14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大雁的深刻观察,以及对大雁的爱护和喜爱之情。
2.培养关爱动物的感情。
一、自主学习
1.字词部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成语。
缄默( ) 窥探( ) 狩猎( ) 蹼鹬( )
目空一切:
二、交流讨论
1.速读课文,读了本文,你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在课本上画出来。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这能表达出作者的什么感情?你从哪儿能看出来?
4.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5.其实,作者写这篇文章并非只为给我们介绍知识,你知道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目的吗?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本文作者自称是一个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全文,仔细品味语句,感受作者与大雁的喜爱之情,甚至是超越物种的亲情。
五、合作探究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六、拓展延伸
写一封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不少于200字)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15 喂——出来
星新一
学习目标
1.理解“喂——出来”的标题含义与作用;
2.理解故事内涵,培养想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
一、自主学习
1.字词部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成语。
哂笑( ) 牟取( ) 铆( ) 众目睽睽( )
莫衷一是:
众目睽睽:
黑咕隆咚:
颤颤巍巍:
胸有成竹:
不容置疑:
慷慨大方: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二、交流讨论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日本现代作家星新一的一则幻想故事《喂——出来》这个标题怎么读?标题有什么含义与作用?
2.整体感知:课文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故事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4.洞是真的无底吗?’
5.洞是比喻什么?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理解故事内涵与多角度理解作品主题,培养想象思维。
五、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会幻想出一个深不可测的洞?通过小说情节,我们应该领悟哪些道理?
2.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六、拓展延伸
1.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从故事结尾续写下去,一二百字。比较续写的与原文的结果,哪一个更好?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第四单元 单元学习提要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
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内容上各有侧重,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寥寥几笔就能够勾画人物的神韵。语言幽默奇崛,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
本单元学习要点:
1.从文章出发,以语言学习为立足点。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3.加强朗读,深入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
4.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利用当地民风民俗,使本单元学习鲜活、有趣。
16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文中生动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品味细腻、优美的语言。
3.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之情。
一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即物起兴( )
忌讳( ) 酬和 ( ) 铁箍( ) 熹( )微 龙吟凤哕( )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
扶摇而上:
别开生面: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
3.阅读课后材料,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用四字短语概括。
二、交流讨论
1.再次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完成下列表格。
要点提示:
内容
特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4.请在文中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分析此处景色的美丽,鸟的婉转啼叫,人的美丽和歌的优美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5.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应该特别注意,学习生动的人物描写,品味细腻、优美的语言。
五、合作探究,学习人物描写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2.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甲)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得到哪些启示呢?
六、拓展提升
咱们的家乡,也有着自己的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你能列举几种吗?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自然交流,畅所欲言)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17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解文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儿时生活的怀想。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 苋菜( ) 籍贯( ) 硝药( )
腌腊( ) 络子( ) 大襟( ) 车胤( )
2.解释下列词语。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肃然起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
3.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思路:
主旨:
二、交流讨论
1
.端午有那么多的习俗,作者为什么不写一写,反而写端午的鸭蛋呢?(是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端午和鸭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我们在端午和鸭蛋两个词之间用一个字来连接,可以用上哪些字来表示他们的联系?请联系文章内容来完成。
2.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3.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4.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应该特别注意,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五、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一)品味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
例: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
(3)“有淡淡的幽默”
例:
另外,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二)思考: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作者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家乡的“咸鸭蛋”,有意义吗?
六、拓展提升
端阳忆旧
丰子恺
我写民间生活的漫画中,门上往往有一个王字。读者都不解其意。有的以为这门里的人家姓王。我在重庆的画展中,有人重订一幅这类的画,特别关照会场订件的人,说:“请他画时在门上写一个李字。因为我姓李。”这买画人把画当作自己家里看,其欣赏态度可谓特殊之极!而我的在门上写王字,也可说是悖事之至!因为这门上的王字原是端午日正午用雄黄酒写上的。我幼时看见我乡家家户户如此,所以我画如此。岂知这办法只限于某一地带;又只限于我幼时,现在大家懒得行古之道了。许多读者不懂这王字的意思,也挺难怪的。
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肚脐眼里。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云。
世相无常,现在这种古道已经不可多见,端阳的面具全非昔比了。我独记惦门上这个王字,是为了画中的门上的点缀。光裸裸的画一扇门,怪单调的;在门上画点东西呢,像是门牌,又不好看。唯有这个王字,既有装饰的效果,又有端阳的回想与纪念的意味。从前日本废除纸伞而流行“蝙蝠伞”
(就是布制的洋伞)的时候,日本的画家大为惋惜。因为在直线形过多的市街风景中,圆线的纸伞大有对比作用,有时一幅市街风景画全靠一顶纸伞而生成;而蝙蝠伞的对比效果,是远不及纸伞的。现在我的心情,正与当时的日本画家相似。用实利的眼光看,这事近于削足适履。这原是“艺术的非人情”。
1.文章写了端午的哪些“古道”?请分点概括回答。
答:
2.文章开头说,“我写民间生活的漫画中,门上往往有一个王字。”这是为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3.文中加点的“现在我的心情”具体是指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
4.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人认为是“解答画中王字的意思和来源”,也有人认为是“探究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你同意这两种说法吗?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理由。
答: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18 吆 喝
萧乾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2.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京白的浓郁地方特色。
3.结合课文介绍,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一、自主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14自然段,请按内容分作三部分。
二、交流讨论
1.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2..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 .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请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4. 阅读第十自然段,想想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5 . 课文第三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三、互动解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本文学习特别注意,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京白浓郁的地方特色。
五、合作探究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1.在文中标记出你所列举的例子,在下面写出你的品味。
2.在文中找出能反映要和人生活环境的关键词句,体察吆喝人的生活状态,体会吆喝人的生活态度?
3.模仿示例,赏析下列吆喝是怎样“变着法儿吸引顾客的”。
示例:“葫芦儿——冰塔儿” (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形容得晶莹可人。)
①“小玩艺儿赛活的”。
②“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表达效果。
①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②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混沌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混沌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六、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民间绝活)《吆喝》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北京有个“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
其实,吆喝的本意是大声喊叫。吆喝着卖东西,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里做屠夫就“鼓刀扬声”; 明代的北京有吆喝着卖花的,阳春三月桃花初放,满街唱卖,其声艳羡;宋时开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岁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绘声绘色了———
……
不错,这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抑扬顿挫生动风趣出自小商小贩之口的吆喝,确实走进了艺术殿堂,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传统相声《卖估衣》里就有吆喝的活儿。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还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旧事》、《四世同堂》等影视剧配过吆喝声,而十多年前有个小品中的吆喝“卖大米嘞———卖大米!”也着实火了一把。
1.第一段臧鸿老先生那口卖高庄柿子的吆喝词,包含哪几种意思?
2.第二段中有两个句子的顺序颠倒了,请用横线标出来,将修改理由写在下面。
3.第三段划线部分列举了相声、京剧、影视剧中的吆喝声,有什么表达作用?
4.你知道自己家乡的大街小巷有过哪些吆喝?请列举几个。
5.现代的市场上还有“吆喝”声么?如果有,具有什么特点?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19 春 酒
琦君
学习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
2.品味文章中的富有情趣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获得思想启迪。
一、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蘸酒( ) 斟酒( ) 煨炖( ) 家醅( ) 挑剔( )
2.解释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
如法炮制: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3.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理清“春酒”、“八宝酒”和“会酒”之间的关系。
春酒:
八宝酒:
会酒:
二、交流讨论
1.春酒好喝吗?在原文中找出依据。
2.作者如法炮制,却没得到儿子好评,原因是什么?
三、互动解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本文学习要特别注意,品味文章中的富有情趣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家乡味”是什么?作者怀念的是“酒”吗?
六、拓展提升
从古到今乡愁中的故乡情结。
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因此思乡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作家们往往借用丰富的事物(即意象)来表达对故乡无尽的情思。
思考:琦君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乡作品中常常借助哪些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请举出三例相关诗句。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20 俗世奇人
冯骥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2. 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一、自主学习《泥人张》
1.自读课后助读材料,了解“泥人张”。
2.初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泥人张”手艺的高超?
二、交流讨论
海张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里最能表现他的特点?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本文学习特别注意,品味文中尤为传神的词句。
五、合作探究
1. 冯骥才先生用了什么方法把“泥人张”写活、写绝了呢?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2.运用本文所学方法,自读分析《好嘴杨巴》。
3. 冯骥才先生为什么要为这么多的民间艺人立传呢?他的用意是什么?
六、拓展提升
1.走近巴渝奇葩,了解重庆艺人。
2.选修作业:请大家利用多种渠道,了解巴渝大地上的艺术奇葩及民间艺人们,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他们中的奇人奇事。
训练强化: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第五单元 单元学习提要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友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
1.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4.初步学习一些诗歌鉴赏知识,通过意象感知诗意。
2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文中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获得美的享受。
4.学习作者围绕景物特点,多角度、多方法描写景物的手法。
一、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彰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
2.字、词、句自读
(1)熟读文章,注意停顿、重音、感情。
给下列加点字拼音。
缥碧( ) 急湍( ) 轩( ) 泠泠( )窥谷( )
嘤嘤( ) 鸢飞( ) 邈( ) 横柯( )
(2)疏通重点词语、理清文章大意。
写出和下列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________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_______________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_______________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净: 共色: 从: 自: 至:
许: 独绝: 缥碧 : 碍: 若:
急湍: 负: 竞: 轩: 邈:
轩邈: 泠泠: 相鸣: 嘤嘤: 成韵: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二、交流讨论:
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段与二三段是什么关系?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3.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应该注意,学习围绕景物的特征,多角度多方法且井然有序的描写景物,并注意体会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言方面要注意品骈句及作品整散结合的特点.
五、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分别画出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品味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本文所描绘的富春江沿岸的景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思考本文围绕了景物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绘景物?
六、拓展提升:
学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你认为富春江最美的是山,还是水?结合课文内容,如水之清、水之急,或山之形、山之声、山之光,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点,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出来。
示例:
我喜欢富春江水的清澈。你看,青碧如玉的江水就像浣纱女子的清澈的眼睛,让人爱慕,即使是千丈之外,依然可以看到心底的纯洁!那些流浪的鱼儿,游走在生命的潮水;那些细小的卵石,如手指上的钻戒,铺垫在河底,闪着幸福的光华,清晰可数。
训练强化:
(1)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汇 。
2.品析词句,理解人物性格志趣,陶冶自身情操。
一、自主学习
1.整体感知: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字词理解
(1)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亦不详其姓字______________ ②衔觞赋诗,以乐其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因 A、因以为号焉 ____________B、罔不因势象形 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____ 2)亦不详其姓字__________________
3)期在必醉 _________________ 4)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有会意 ___________________6)亲旧知其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______ 8)造饮辄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曾不吝情去留_______________10)环堵萧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晏如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_____
1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
15)箪瓢屡空 _________________
(4)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在空白处翻译句子。
先生不知何许( )人也,亦不详( )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 )为( )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 )意( ),便欣然( )忘食。性嗜( )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 )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 )萧然,不蔽风日;短褐( )穿结( ),簟瓢屡空( ),晏如( )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 )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赞( )曰:黔娄之( )妻有言:“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 )于富贵。”其言兹( )若人( ) 之俦( )乎?衔觞赋诗,以( )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二、交流讨论
1.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与志趣。
第二部分:(2)仿史家笔法,赞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2.再读填空 (读文)
文章在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之后,便以一句______________ 。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接着作者便开始讲述自己在隐居生活中的乐趣: 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 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 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___________的五柳先生。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文末借黔娄之妻的 赞中称五柳先生好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是----------------- ,划出文中含有这个字眼的语句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并在文中相关位置进行评注。
比如: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小结: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三、互动释疑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交流讨论的问题。
四、生发引领
学习课文用否定句描写人物的方法,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的思想。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五、合作探究
五柳先生,您使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可以是对本堂课的反思与评判,也可以是对五柳先生的解读和评价,还可以是自己受到的激励和启示 )
六、训练强化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
②衔觞赋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赞美了他 的精神。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5.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
23 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
,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2.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3.整体感知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阐述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部分:(2)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3)总结全文,着重写“食马者”的愚妄。
4.字词
(1)注音
祗( ) 骈( ) 槽枥 ( ) 一食( )或尽 粟( )一石( ) 食( )马者 其真无马邪( ) 外见( ) 辱( ) 伯乐( )
(2)一词多义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 ) ②执策临之 ( )
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 (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其真无马邪? ( )
③其真不知马也。 ( )
(3)解释字词
祗:______________ 一食:______________ 虽_______________策之:___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___ 等:_______________ 安:_____________执策:______________
材: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外见:____________
5.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释疑
小组与小组进行生生、师生之间讨论自主学习的问题。
四、生发引领
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合作探究
1.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它们各指的是什么?
2.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训练强化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B. 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24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熟读进而背诵课文。
2.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3. 品味对比的手法和现身说法的作用
一、自主学习:
(一)字、词、句自读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下字词。
(1)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现象。
即:________致:_______ 每:_______ 逾:________既:________降:____________
或:________卒:________箧:________穷冬:_____ 寓: _______再:___________
食:________臭:________以:________中:________口体之奉: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和:久而乃和 ( )言和而色夷( )冠:勇冠三军( ) 既加冠
请:战则请从( )俯身倾耳以请( )再:一而再,再而三( )日再食(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
(3)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 今义:
走送之 走:古义: 今义:
尝趋百里 趋: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 今义:
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 今义: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自己总结)
例: 腰白玉之环 不敢稍逾约 主人日再食
(5)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与之论辨 辨:
(6)虚词辨析:
以: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无从致书以观
之:录毕,走送之 无鲜肥滋味之享 弗之怠
(二)疏通文意、全班朗读.注意以下句子的翻译.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交流讨论: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可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应该注意,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现身说法,言辞恳切的勉励同乡晚辈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方法;像作者一样尊师重道,勤奋且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说会结合自身实际,辩证的看待问题的说法。
五、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2.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请问你对这种从师方式有何看法?作者家境贫寒而终能学有所成,这对你的学习有怎样的启迪?
六、拓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不少于3个)
训练强化:
1.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
(1)注意辩证说理;
(2)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问题。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反复读诵,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初步品读、比较、鉴赏这五首诗词曲;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这首诗。(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1)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2)小组齐读。
(3)朗读指导:①读准字音。这是朗诵的前提,本诗中注意“柯(kē)”的读音。②把握节奏。节奏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音乐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七言诗一般分四个音节,如“巴山/楚水/凄凉 /地”“怀旧/空吟/闻笛/赋”。按意义划分,则要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如“二十三年/弃置/身”。③读出重音。所有的韵脚都应重读,关键词语要重读,以体现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学生练读。
(5)全班齐读。
二、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应该注意,学习根据诗歌中的所出现的意象以其所带的感情色彩来分析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合作探究
(一)悟诗,根据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1)意象是一个个表达意义的典型物象,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思.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一种情调、韵味。
诗歌中意象色彩: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
暖:“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冷:“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2)这首诗中借用哪些物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提升
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训练强化:
背诵并默写全诗
赤壁
一、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二、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三、互动解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诗应该注意,学习作者借历史事件含蓄表达自己的人生看法的写作方法,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合作探究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揣摩诗人的情感。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提升
整理本册或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借咏史来传达作者观点的作品,品味其中隐含的思想感情。想想在你的作文中是否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手法?
训练强化:
背诵并默写全诗
过零丁洋
一、自主学习
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提示:注意把握重音读出情感。
二、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三、互动解疑
概述诗意。(小组进行)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诗应该注意,感受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学习诗歌的一些写作技巧,为鉴赏诗歌打下基础。
五、合作探究
1.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2.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提升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全组合作探究,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训练强化:
背诵并默写全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意。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阙( ) 琼( ) 绮( ) 胜( )
2.小组单人朗读,组员评点。
3.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二、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背景提示: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苏辙分别已达6年之久,无缘相会,时值中秋怀之。)
三、互动解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诗应该注意,借分析物象及其感情色彩揣摩作者在诗中传达出的意境,试着品味、鉴赏诗歌。学习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乐观的心境的人生态度。
五、合作探究
1.这首诗中借用哪些物象,请发挥想象与联想,揣摩作者传达出了怎样的意境?
2.名句赏析:
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提升
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后理智战胜情感。请结合这首诗以及自身情况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100字以上)
训练强化:
背诵并默写全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自主学习
1.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补充如下注释:
① 峦:小而尖的山。
② 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③ 表里: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④潼关路: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
⑤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
二、交流讨论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2. 展开想象,通过诗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三、互动解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诗应该注意,借分析物象及其感情色彩揣摩作者在诗中传达出的意境,试着品味、鉴赏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合作探究
1.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发言,请大家评议。并谈谈你对诗歌鉴赏的感受。
“(华山的)山峰好像是有意从四面八方奔来,聚集在这里;黄河波涛汹涌澎湃,就像发怒一样。潼关这个地方,外有黄河环护,内有华山耸峙,形势多么险要!我眺望着两都长安,心情郁郁不乐。使人伤心的是经过秦代、汉代的宫殿遗迹的时候,看见千间万间华丽无比的建筑,都化作了一堆堆泥土。一个王朝兴起,使百姓受苦;一个王朝灭亡,也使百姓受苦。”
学生评议:这段话像是对诗歌的翻译,如能在“聚”“怒”两字上展开想象就好了。“聚”“怒”两字不仅写活了山水,而且衬托了作者伤感之情。面对着荒废的古都遗迹和遍野的灾区饥民,连山河都好像有了人的脾气,要狂暴发怒了,何况是忧国忧民的作者呢?再如“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这一带的荒凉破败,荒草遍地,鹧鸪纷飞,效果会更好。又如“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望”是诗人的动作,可描绘诗人怅然远望的神态,“踌躇”“伤心”直抒胸臆,可以扩展一段心理描写,细致刻画诗人的心理活动。
2.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例如(1)、“写景生动”,抓住“聚”“怒”品析用词的生动、凝练;(2)、 “对比鲜明”,由昔盛今衰而引发万端感慨。
六、拓展提升
1.请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来分析《相见欢》中的意象及其传达出的意境。
2.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 。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
第六单元 单元学习提要
浏览山水名胜,并用优美的文辞记录所见所感,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常有的风雅韵事。因而山水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伤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
1.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4.作文训练:写景——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多种角度写景。
26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流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习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言词语。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一、自主学习
1.资料链接。
(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宋八大家之一。
(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3.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清liè( ) 为chí( ) 为kān( ) yǐ然( ) 俶尔( )
xī忽( ) 篁竹( ) 参差( ) 斗折(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4.一词多义。
清 水尤清冽 ( )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以其境过清 ( ) 明灭可见( )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差 参差披拂( )
隶而从之(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5.请结合文句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水尤清冽 (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佁然不动 ( ) 影布石上( )
俶尔远逝( ) 悄怆幽邃( )
以其境过清( )( ) 乃记之而去( )
往来翕忽(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6.关键句子翻译。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交流讨论
1.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 本文是按什么思路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景物什么特点?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作者描绘的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都着力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
五、合作探究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六、拓展提升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选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当时的心情。
训练强化: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_____ ,为_____ ,为_____ ,为_____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B 斗折蛇行 ( )
C 不可久居 ( ) D 影布石上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选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当时的心情。
27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朗读全文,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自主学习
1.了解文学知识。
《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字 ,苏州吴县人, (朝代)著名 家, 家,军事家,死后谥号“文正” ,世称 。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3.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 ) 朝晖( ) 迁客骚人( ) 霪雨( ) 霏霏( )
薄暮冥冥( ) 潜形( ) 岸芷( ) 皓月( )
汀( ) 兰 浩汤汤( ) 宠辱偕忘( ) 心旷神怡( )
4.结合文句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② 增其旧制
③ 前人之述备矣 ④ 然则北通巫峡
⑤ 连月不开 ⑥ 则有去国怀乡
⑦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⑧ 而或长烟一空
⑨ 把酒临风 ⑩ 不以己悲
5.、关键句子翻译。
(1)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交流讨论
1.记述滕子京政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作记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两种:(写出“悲”、“喜”心情的句子)
5.作者用两段文字来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第4段描写了洞庭湖晴天的景色变化,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其中: (1)描写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仁人之心“心情的句子是:
8.“是进亦忧,退亦忧”句中的“进”指: ;“退”指
9.阐述古人旷达胸襟的句子:
10.表明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生发引领
我们学习本文应该注意,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紧密结合、丝丝入扣,叙事为写景做必要的准备,写景又很自然、流畅地抒发了情感,最后抒情又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五、合作探究
1.简要分析第三、四段对第五自然段的作用。
2.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你具体说说文章是如何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
3.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什么借鉴和教育意义?
六、拓展提升
有同学读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觉得伟大的“诗圣”怎么只写了个人的遭遇,另有同学觉得这首诗表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对此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理解。
训练强化: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B.或王命急宣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D.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翻译下列语句: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评价一下“古仁人之心”。
28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学习目标
1. 学习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法。
3.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自主学习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省)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3.给加点字注音。
环滁( ) 琅( ) 琊( ) 饮少辄( )醉 林霏( )
岩穴( ) 山肴( ) 野蔌( ) 弈( )者胜 阴翳( )
4.结合文句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翼然临于泉上
(3) 名之者谁?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得之心而寓之酒: (6)云归而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 (8)佳木秀而繁阴:
(9)伛偻提携: (10)觥筹交错:
(11)颓然乎期间: (12)阴翳.:
(13)而不知太守乐其乐.: (14)太守自谓也:
5.确翻译下列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交流讨论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
2.第二自然段描绘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
3.第二自然段描绘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4.作者描绘了几幅图画?本文写景有什么特色?
5.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幅图画。
三、互动释疑
推荐小组成员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及教师互动解答。
四、 生发引领
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课文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
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五、合作探究
1. “醉翁之意不在于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太守为什么“醉”呢?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____,文中写出了谁的“乐”?各自为何而“乐”?
六、拓展提升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屡遭嫉恨,被贬官滁州。《醉翁亭记》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则表现范仲淹的人生追求。他忧时伤世,脱俗超凡,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天下所忧,乐天下所乐。 讨论:
1.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
2.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训练强化: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暝 暝: (2)野芳发而幽香 芳:
(3)而或长烟一空 一: (4)把酒临风 把:
2.翻译下列句子。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