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合集

ID:577036

大小:264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 ‎ [教学重点] ‎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 ‎[教学难点] ‎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 ‎[教学时间] ‎ 四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二、文学常识积累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悄怆(chuàng) 篁(huáng)竹 清洌 (liè) 为坻 (chí) 为屿(yǔ) 翕(xī)忽 为嵁(kān) 差(cī)互 寂寥(liáo) 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全石/以为底” “其岸势/犬牙差互”)‎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 ‎(1) 古今异义。 ‎ ‎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 ‎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 ‎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 ‎(2) 一词多义 ‎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 ‎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 ‎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 ‎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 ‎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 ‎(3) 翻译 ‎ ‎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4. 齐读课文,‎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总结拓展 结合文章写一篇导游词,300字左右。‎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二. 赏读课文。‎ 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 板书:‎ ‎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移步换景 ‎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 5.讨论下列问题:‎ ‎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 ‎ (4)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 板书:‎ ‎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水:清澄            侧面描写        特写镜头 ‎ 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 ‎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 ‎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 8.讨论以下问题:‎ ‎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 ‎ 板书:‎ ‎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形象比喻 ‎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 ‎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 11.讨论以下问题:‎ ‎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 板书:‎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 ‎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 1.朗读、背诵全文。‎ ‎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 1.重点:‎ ‎ (1)朗读和背诵全文。‎ ‎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 2.难点:‎ ‎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4课时 ‎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解题 ‎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作者介绍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 谪守(zhé) 朝晖夕阴 (huī) 迁客骚人(sāo) ‎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五、翻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 ‎4、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 ‎5、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六、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 ‎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 ‎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 ‎4、古今异义。‎ ‎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 ‎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 ‎6、流传至今的成语。‎ ‎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7、背熟《岳阳楼记》中的下列句子 ‎(1)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表现“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表明作者要与古仁人保持一样的思想情操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8)表明迁客骚人的“悲”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表明迁客骚人的“喜”的具体内涵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七、小结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1,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 讨论并归纳: ‎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 三、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芒,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 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 ‎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5、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6、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四、小结 ‎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 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 五.板书设计 ‎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 天天 ↓ ↓ ‎ 下下 写景: 暗 明 ‎ 之之 抒情: 悲 喜 ‎ 忧乐 ↑ ↑ ‎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 忧乐 ‎28、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 ‎1、 作者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高若讷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令。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知滁州、转知扬州等。回朝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 ‎2、 写作背景 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出处:‎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三、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 ‎1、生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酿(niang)  僧(seng) 辄(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伛偻(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筹(gong)  翳(yi)‎ ‎2、重点词: ‎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 ‎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③名之者谁:为……命名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⑥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 ‎⑦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⑧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 ‎⑨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 ‎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 ‎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 ‎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四、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 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五、疏通全文大意。可先给学生译文,但不需细讲,只了解大概即可。‎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 ‎2、检查重点词。 ‎ ‎3、学生串译。 ‎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 ‎③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 ‎④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 ‎⑤“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 ‎⑥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⑦划分层次? ‎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 视觉角度:俯——仰 ‎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 ‎5、 小结: ‎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 ‎(二)第二段: ‎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 ‎2、检查重点词。 ‎ ‎3、学生串译。 ‎ ‎4、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 ‎②春夏秋冬景色?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 ‎5、 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 ‎(三)第三段: ‎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 ‎2、检查重点词。 ‎ ‎3、学生串译。 ‎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 ‎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 ‎②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 ‎③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 ‎④划分层次? ‎ 第一层: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 第二层: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 第三层: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 ‎(四)第四段: ‎ ‎1、 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 ‎2、 学生串译。 ‎ ‎3、 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 ‎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 ‎4、 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何谓“醉翁亭”? ‎ ‎(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二)乐在赏山水 ‎ ‎(三)乐在与众人醉 ‎ ‎(四)禽鸟乐——→众人乐——→太守乐(“醉能同其乐”)‎ ‎(以乐掩其郁) “醉翁” 主旨——→与民同乐 ‎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练习册相关练习 ‎29、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 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 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正课:‎ ‎1、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掌握以下字词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x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 (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 ‎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完整翻译课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文本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 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 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 ‎4.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点出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六、自读小结 ‎ ‎6、再读课文 ‎7、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 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城中余寒------(叙事) ----欲出不得 ‎ ‎ ‎ ‎ ----总: 全景---微润、空阔 ‎ 心情---若脱笼之鹄 满井春色------(描写) ‎ ‎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 ‎ ‎ ‎ 结束全文 -----(议论)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饮酒》‎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 ‎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 ‎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 四、研习新课 ‎ ‎1、研习第一层: ‎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 ‎                   在人境 ‎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 ‎              无车马喧 ‎ ‎2、研习第二层 ‎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 ‎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 ‎   3、学生齐读全诗。 ‎ 五、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 《饮酒》陶渊明 ‎   在人境 融 意 ‎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景 境 ‎              无车马喧 情 深 ‎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理 远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为 含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一 畜 ‎ 体 第二课时《行路难(其一)》‎ 一 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 “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 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 、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 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 ‎《行路难》李白 美酒 ‎ 一、设宴 朋友的深厚友情 佳肴 ‎ ‎ ‎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胸中郁积的苦闷 二、 欲渡黄河 “冰塞川”‎ 将登太行 “雪满山”‎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象征仕途的艰难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吕尚垂钓 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 伊尹乘舟 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四、“行路难” 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 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五、长风破浪 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 济沧海 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五 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师: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夸张的描写             意境美 行路难       壮美的意象             形象美 ‎             巧用历史故事           韵律美 ‎                跳跃式的结构           情感美 六 拓展延伸 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七 总结,布置作业 ‎(一)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2 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 第三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教师板书。)人们叫他为   ?(学生回答:“诗圣”。教师板书。) ‎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    ?(学生回答:安史之乱。教师板书。)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刚学过他的诗歌《登高》。我起个头,大家一起背诵。(注:学生背诵完毕,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画面凄冷的字幕--《登高》全诗,并用异色突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是呵,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不是一万里路,“作客”也不是到别人家里吃饭、聊天,而是“居无定所、到处飘泊、客居他乡”的意思。《登高》一诗即是诗人客居四川奉节时所写,抒发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 2.全诗段意。‎ ‎ (1)秋风破屋——惨 ‎ ‎ (2)群童抱茅——悲 ‎ (3)长夜难眠——哀 ‎ (4)广厦庇寒—一愿 三、诗歌赏析 ‎ (一)、让学生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本段中再找出描写风之猛烈的词语“卷”,并跟“刮”、“吹”等词语比较优劣。 ‎ 明确:“卷”字好,因为很形象化,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 ”-“飘转”-“沉”相对应。 ‎ (二)、赏析第二诗节 ‎ 设计问题①⑤⑥让学生描述: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么心情?从本段中找出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 ‎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在具体描写中看到作者的心情,这种方法叫“不着一字,尽得风采”。 ‎ 设计问题②讨论: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 (三)赏析第三诗节 ‎ 设计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这就该到第几段了?(生:第三段)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 (四)设计问题转入第四段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段,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以构成偏正短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一词最好。因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品质。杜甫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然后再补充介绍《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等句子,及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和《又呈吴郎》诗,进一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 在此基础上,扩展补充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说明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记住这些令人钦敬、令人敬仰的名字以及他们留下来的千古绝唱 ‎ 四、总结:‎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五、艺术特色。‎ ‎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六、作业 第四课时 一、导入 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歌流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二是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代表。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齐读题目)‎ 二、解题:‎ 本诗在体例上属于“歌行体”,唐诗中以“歌”为篇名的作品很多,比如我们已经学习过《登幽州台歌》。‎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咏雪之意;“送武判官归京”交代了送别的对象,点明了本诗“送别”的主题。‎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唐朝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少帝王好大喜功,再加上为了维护边界安全,边关战事不断。当时的政府又实行重边功的人才选举政策,从军戍边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获取功名的重要途径。不少知识分子或从军、或出使边关,因而能够体验边关战争生活。这种争赴边关的社会风气促使边塞诗创作不断发展繁荣。岑参曾两度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塞外纷飞的大雪中送别归京的友人,写出了著名的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初步感受、理解词句 ‎1、学生听老师范读,并体会诗句的节奏与停顿,标出读不准确的字词。‎ ‎2、师生共同朗读全诗。‎ ‎3、分组学习,交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 ‎4、师生学习讨论疑难问题。‎ 五、赏析 ‎(一)赏析写景的句子 ‎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 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二)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三)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 、总结 ‎ ‎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作业 第五课时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