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备课参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嘉兴市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备课参考

ID:577041

大小:239 KB

页数:4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嘉兴市《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 2005.1.20‎ 第一单元 人生经历 奋斗与轨迹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2.拓展视野、联系背景,力求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将名人、伟人的间接经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3.继续加强叙事性作品的阅读,了解文体特点,揣摩叙事语言,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设想 ‎1.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认为,人的心灵既是折射外界事物的“镜”,又是本身发光而照彻外物的“灯”,因此他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的四要素为作品、作家、世界、读者,文学欣赏必须关注三组主要的对话关系:作品——作家,作家——世界,作品——读者。‎ 本单元作品主要特点有三:①丰富沉重的人生经验;②深厚的文化积淀;③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局限于诠释性的文本解读必然失之狭隘,也有违新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本单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入艾氏所言的三组对话,从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2.从七年级上到八年级上三册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占了绝大部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教学活动也以叙事为主,一般来说,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积累和认识。本单元作品各具异彩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可通过思维方式、叙事形式和语言方面的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提高对不同风格叙事作品的阅读能力,一方面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比较、揣摩中形成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 三、教学建议 ‎1.课文深厚的人文内涵决定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应定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必须对课文内容和思想进行整体把握,从“精神的人”这一层面去把握人物的人生轨迹,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 ‎2.要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还须以对文本为基点,把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观照,把个体的人生历程放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上去审视。例如代表中国现代化之路两个不同端点的鲁迅与胡适,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与成长道路上的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当然不必讨论“胡适还是鲁迅”这种当下学界热门的命题,但从《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两篇课文中找到影响作者人生轨迹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3.课堂对话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独特的人生体验,但相对于本单元课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有限也十分稚嫩的,因此有效的课前资料搜寻与课外阅读准备是本单元课堂教学成功的提前。宜布置学生广泛搜集作者、作品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下足功夫,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拟指定一定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积累。‎ ‎4.五篇课文思想情感深沉而饱满、语言文字各具神韵,读这些文章须披情入文、涵咏体味,文章篇幅虽长,也不能没有感情充沛的朗读。同样,长文宜短教,但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隐慝于字表之下的深沉隽永的意味不可不细加揣摩。‎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藤野先生》‎ ‎1.课文行文有哪两条线?课文中“人生经历对‘我’的影响”是哪些呢?,, ‎ 提示:行文线索:一条是“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史”,另一条是“‘我’的思想变化史”。“人生经历对‘我’的影响”:①藤野先生——为人之道、治学之道;②东京、仙台就学的经历和遭遇——人生道路的选择。‎ ‎2.鲁迅为何弃医从文?如果鲁迅不放弃学医,日后会怎样?‎ ‎3.你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教”给你什么? ‎ ‎【阅读材料推荐】‎ ‎《〈呐喊〉自序》、《鲁迅自传》、《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林辰《鲁迅传》、王晓明《鲁迅传》‎ ‎《我的母亲》‎ ‎1.课文为什么说“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提示:①“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给了我“做人的训练”③“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2.“慈母”与“严父”的双重身份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3.母亲如何给我“做人的训练”?‎ 提示:①如何待人?②如何当家?‎ ‎4.课文末句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为什么用“如果”?‎ ‎5.迁移:写一篇《我的母亲(或父亲)》,着重表现母亲对你的影响。‎ ‎【阅读材料推荐】‎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先母行述》、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松下幸子《我的母亲》、‎ ‎(《人生苦旅散文丛书——悲怆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其中有多篇回忆父母亲的文章,如:萧伯纳《母亲的葬礼》、谢·托尔斯泰《母亲的死》、罗曼谷·加里《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 ‎《我的第一本书》‎ ‎1.“我的第一本书”有怎样的含义。‎ 提示:“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2.课文结尾说:“人不能忘本。”这个“本”是什么?‎ 提示:作者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4.延伸:假如乔元贞能够继续上学,他会变成怎样一个人?请你代上了学、识文断字的乔元贞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题目也叫《我的第一本书》。‎ ‎【阅读材料推荐】‎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列夫·托尔斯泰》‎ ‎1.人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然否?面对托尔斯泰,这颗“世界的良心”,我们能否通过“知人”、“知面”,进而“知”其心? ‎ 提示:⑴知人:【参考】茨威格谈列夫·托尔斯泰——‎ 马克西姆·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粘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深思熟虑,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摘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⑵知面:‎ 作者刻画托尔斯泰肖像和评价 ‎①面部、长相: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②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其他人评价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参考】罗曼·罗兰——‎ 他的面貌有了确定了的特点,由于这特点,他的面貌永远铭刻于人类记忆中:宽广的额上划着双重的皱痕,浓厚的雪白的眉毛,美丽的长须,令人想起第雄(Dijon)城中的摩西像。苍老的脸容变得温和了;它留疾病,忧苦,与无边的慈爱底痕迹。从他二十岁时底粗暴犷野,塞白斯多堡从军时底呆板严肃起,他有了多少的变化!但清明的眼神仍保有它锐利逼人的光芒,表示无限的坦白,自己什么也不掩藏,什么也不能对有何隐藏。(《托尔斯泰传》,傅雷译《巨人三传》,46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你的看法?‎ 你怎样看托尔斯泰的外貌?你从茨威格的人物外貌描写中学到了什么?‎ ‎⑶知心:‎ ‎①作者是否“知”其心?找出词句。‎ ‎②揣摩语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按: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提示是,“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这一解释似可商榷。据上下文,此句中“它们”一词应当是指托翁的双眼,“它们的主人”和“他”则都应指托翁自身,因此认为表现在托翁的作品和思想中不光有尖锐而深沉的社会批判,也有不留情面解剖自我的精神和深刻的忏悔意识似乎更恰当些。后面提供的托翁《忏悔录》(节选)供参考。)‎ ‎③托尔斯泰最后在82岁高龄的时候离家出走,并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你如何理解这样的心灵?‎ ‎④拓展:读《世间最美的坟墓》,说说“美”在何处?与课文比较,生前的托尔斯泰与死后的托尔斯泰有什么相通之处?‎ ‎【阅读材料推荐】‎ 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 茨威格《托尔斯泰》(《三作家》,又名《自画像》)‎ 茨威格《逃向苍天》(《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托尔斯泰《忏悔录》及其他托尔斯泰作品(建议读《安娜·卡列尼娜》)‎ 附:‎ ‎《忏悔录》(节选)‎ 托尔斯泰 当时我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在写作中我的所作所为与生活中完全一样。为了猎取名利(这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必须把美隐藏起来,而去表现丑。……就这样又过了15年,当我想到我的作品给我带来的那种荣誉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好吧,你的声誉比雨戈理、普希金、莎士比亚、莫里哀,比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高,那又怎么样?”‎ 我们越聪明,就越不理解生命的意义,而且把我们的痛苦和死亡看作某种刻毒的嘲弄;与此相反,平民们活着,受苦,平平静静地、常常是高高兴兴地走向死亡。在我的圈子里,安详地死亡,没有恐怖和绝望的死亡是很少有的例外;与此相反,在平民中间不安详的,不驯服和不愉快的死亡是非常少有的例外,而缺乏我和所罗门视为生活中的惟一的幸福,同时却感受到最大幸福的人是非常非常多的。我扩展了观察面,研究了过去和现在的大众的生活。我看到,理解生的意义、善于生善于死的人不是两个、三个,也不是十来个,而是几百、几千、几百万个。所有这些脾性、智力、教育水平和地位各不相同的人,与我的无知完全相反,都一样了解生和死的意义,安详地劳动,忍受贫困和痛苦,活着或死去,并在其中看到善,而不是虚空。‎ 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我这样生活了两年,我身上发生了激变。这激变早就在我身上酝酿着,它的萌芽一直存在。情况是这样发生的:我的圈子——富人和有学问的人的生活,不但使我厌恶,而且丧失了任何意义。我的一切行为、议论、科学、艺术在我看来都是胡闹。我明白了,从这方面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行的。创造生命的劳动人民的行动在我看来是惟一真正的事业。我明白了,这种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真理,所以我就接受了它。‎ 世间最美的坟墓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象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个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上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 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见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象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再塑生命》‎ 建议以“莎利文老师访谈——你怎么重新塑造海伦·凯勒的生命?”的形式来完成课文的学习。‎ 步骤:1.事先通过课外阅读和搜集资料,熟悉、了解海伦·凯勒的故事和莎利文老师的事迹。‎ ‎2.采访组:设计问题,推选采访者;莎利文老师扮演者组:准备材料,推选扮演者。‎ 问题设计参考:‎ ‎①莎莉文老师,要使一个出生19个月就失明、失聪的孩子认识世界、接受文化知识,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你怎样教育海伦·凯勒认识身边的事物的,比如“水”?‎ ‎③你又如何让海伦·凯勒去认识、了解她看不到、听不见的大自然?‎ ‎④这些具体的事物就让你费尽了心思,那么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比如“爱”‎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你怎么才能让她理解呢?‎ ‎⑤你觉得自从你进入海伦·凯勒的生活之后,她产生了哪些变化?‎ ‎⑥要教育好海伦·凯勒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请你谈谈你对这项工作的看法。(或:把海伦·凯勒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物,你感到幸福吗?请你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⑦莎莉文老师,最后请你对所有遭受到海伦·凯勒这样的不幸的孩子说几句话。‎ ‎【阅读材料推荐】‎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 第二单元 自然事物 生命与情感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去感悟文章的情感,贴近作家的心灵。‎ ‎2.注意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学生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文本、作家、老师及同学交流。‎ ‎3.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二、教学设想 ‎《雪》是《野草》中的一篇,作者在雪的背景中分离出两幅画面一幅是江南的雪景一幅是北方的雪景。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粹,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雷电颂》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事实上,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本文想象瑰丽奇特,在屈原与风暴雷电物我同化的境界中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激情。阅读本文需要调动学生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剧中情景,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日》和《月》,要通过诵读体会两篇短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海燕》是高尔基在俄国大革命前夕创作的。在俄文中,“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在文中,作者借海燕欢呼革命风暴的来临,赞美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现在我们阅读此文,除了了解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深意,我们更应该赋予它时代的意义。‎ ‎《组歌》是被誉为哲理诗人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作品。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文章形象感人,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很多不同的感受来。‎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优美且凝练。故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品味散文诗语言的这种特点,强调朗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对文章进行品读、美读,进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2.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荣生博士把“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功能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而所谓“定篇”,我个人认为就是经典,就是有浓郁的文学、文化素养的文章,它包含两层含义:作者“经典”,文章“经典”。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手笔,所以都可以把它们归类到“定篇”,让学生通过此文的学习,完整地了解这位作家。‎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雪》 ‎ ‎1.作者是如何描绘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2.作者为什么特爱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 提示: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雷电颂》‎ 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短文两篇》‎ ‎《日》‎ 如何理解“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句话的含义?“日”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月》‎ ‎  (1)作者要突出的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最后提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为什么?‎ ‎(2)比较两篇短文的主题。‎ 提示:巴金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日”象征光明和希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在娥的身上,作者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海燕》‎ ‎1.散文诗的“主角”是谁?作者赞美它具有什么精神?‎ ‎2.作者在赞美海燕时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等其它海鸟?它们各自有什么象征意义?‎ 提示:“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组歌》‎ 文中的浪和雨是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 提示: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五、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活动目标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编一辑“自然日志”‎ ‎⑴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收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 ‎⑵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 ‎⑶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 ‎⑷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2.谱一支“春天的赞歌”‎ ‎⑴在前一项活动的基础上,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一篇杂感、一篇童话,甚至一首歌词。‎ ‎⑵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A、“为诗配画”。B、“为画配诗”。把同学的创作展现出来。‎ ‎⑶开展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的诗文朗诵会,展示学生的佳作。‎ ‎3.作文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以“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附1:参考资料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 生存与环境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一、单元学习要点 一、 ‎1.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2.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敬畏自然》从宏观上议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采用激趣法,让学生理解本文题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学习反问修辞方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旅鼠之谜》用记叙、主要是对话的方式讲述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旅鼠繁殖能力之强堪称动物世界之最,每当繁殖高峰,就会出现奇怪的自杀行为,或招引天敌,或死亡大迁移。教学本文,让学生明白: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格。应该努力创新,应该考虑怎样讲效果更好,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人喜欢。‎ ‎《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教学本文,让学生品读抒情的语言,体会浓郁的抒情色彩;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着重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理解文章想象奇特的艺术美;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阅读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2.五篇科学文艺作品的共同特点是蕴涵丰富,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但要注意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而且要注意探究内容,感受作品,从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要使学生懂得,不掌握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缺乏人文关怀,盲目的短期行为必将造成公害,毁坏自己的家园。‎ ‎3.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是多样的。本单元有散文、有报告文学、有科幻小说。《敬畏自然》《旅鼠之谜》《大雁归来》三篇散文也各不相同,有侧重议论的,有侧重说明的,有侧重抒情的。教学时,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 ‎4.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同时教师尽可能提供相关背景资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的习惯。‎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敬畏自然》‎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提示: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宜分解成几个问题:其一,“敬重自然”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其二,“畏惧自然”是不是意味无所作为?其三,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课文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这些话都充满敬重的意味。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提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3. 句意理解 ‎⑴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提示: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⑵以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⑶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提示: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4.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提示: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5.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提示:本题旨在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与作者平等对话。学生不仅要发表看法,而且应尽量说出根据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根据事实来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精读课文,找出撼人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作用。‎ 提示:⑴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方面来品读。⑵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读后的感受。‎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然后再全班交流。‎ 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先看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再看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再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作者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力量。‎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提示: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 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 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3.讨论: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然后交流各自看法。‎ 提示:“事后诸葛亮”语带贬意,但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教训必须总结,吸取。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充分的假想,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深入领会课文。‎ ‎4.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提示:运用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列数据等说明方法,抒情等表达方式。‎ ‎◆ 资料整合平台 ‎ http://www.netxj.com/netxj/jin15.htm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239/01/‎ http://www.xj.xinhuanet.com/sdzm/lbpzm/lbpzm.htm ‎《旅鼠之谜》‎ ‎1.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提示:第一大奥秘是,旅鼠繁殖能力惊人;第二大奥秘是,旅鼠的繁殖不但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第三大奥秘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2.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它的写法能不能叫做“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可以这样探究,先用记叙的要素来衡量。记叙的要素应该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人物:“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的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可见是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可是这篇记叙文很特殊,它所叙述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全是关于旅鼠的知识。‎ 这篇“记叙文”还有一个特点,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而且丹尼斯的话大段大段的,讲的都是旅鼠的奥秘。这样看来,说这篇文章是“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是不错的。从文体上可以说,是说明文和记叙文杂交品种,或者叫做跨文体的文体。‎ 可见,介绍知识的文章也可以不拘一格,应该努力创新,应该考虑怎样讲效果更好,怎样才能吸引读者,让人喜欢 ‎3. 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提示:可以提供下列材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到公元200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60亿……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0000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 篇末写丹尼斯说的话:“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第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研究当然不能没有功利目的,但是功利目的不能太狭隘。对于旅鼠,自有一批动物学家和动物行为专家怀着极大的兴趣孜孜不倦地研究,他们离开繁华的城市和温馨的家庭,来到边远极地,醉心于观察和研究。‎ 第二,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研究的失败,说明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需要调整,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第三,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 第四,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4.读整篇课文,真像读有趣的故事一样,叫人越读越起劲,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叙事文学讲究波澜,讲究高潮,仔细揣摩课文的谋篇布局,可以发现,这篇科学小品也讲究波澜,讲究高潮,而且讲究结局的有趣和隽永,所以我们会越读越有兴趣。‎ 旅鼠的三大奥秘言之有序,超强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他两大奥秘虽然至今还是一团谜,但总与繁殖有关。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第二大奥秘、第三大奥秘都是自杀行为,但是第三大奥秘比第二大奥秘更神秘。所以这样的总体结构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效果。‎ 再说对话的详略,丹尼斯讲述前两个奥秘之后,写“我”的反应都比较少,对于第一大奥秘,我由怀疑而计算,由惊讶而感叹,对于第二大奥秘,“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陷入了迷惘的深思”,气氛与前不同,行文显出波澜。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写了反复的谈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谈兴前所未有,如同叙事文学作品的高潮,一问一答之间,实际上也是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悬念,最后却又是“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篇末,又有丹尼斯发人深思的感慨和让人始而惊吓继而发笑的举止,又庄又谐。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味。‎ ‎5.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 提示:本题意在迁移应用,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研究自然。这种读写结合的练笔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写法,研究怎样写出一个“奇”字,让读者真正感觉奇妙。‎ ‎《大雁归来》‎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1.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⑴作者为什么喜欢归来的大雁,以欣赏的目光注视大雁飞临沼泽时的种种动作,为大雁栖息农场而骄傲?‎ ‎⑵作者为什么喜欢倾听大雁的鸣声,而且他把它们的鸣声称之为辩论、议论、集会、发言?‎ ‎⑶作者为什么对大雁对动物有这样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有怎样的理念?‎ 提示:课文中有“爱鸟者”这个概念,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一个“爱”字贯穿全文,抓住这个“爱”字就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作者心目中,大雁具有联合的观念,可谓全球一体化,正是人类所不及的。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2.利奥波德这位伦理学家周末就到农场度假,他用心观察研究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这样的情怀应该怎样理解?‎ 提示:伦理,本是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是有益无损的。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现代化固然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利,但是自然界自有无可替代的情趣,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3.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⑶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提示:‎ ‎⑴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⑵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⑶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4.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大雁”的诗句。‎ 提示:‎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喂——出来》‎ ‎(一)课文内容理解 ‎1.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 提示:是虚构-幻想。‎ ‎2.这篇小说围绕什么话题来写?有什么意义?‎ 提示:环保话题。意义略,言之有理即可。‎ ‎3.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 提示:表面无底,其实未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4.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 提示: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5.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 提示:人类生存的地球。‎ ‎6.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第二处照应文题和前文,同时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结果就出来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的。‎ ‎7.小说中写了几类人?这些人有何共同点?你觉得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提示:为了名利而忙碌的各类人。‎ ‎8.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提示:人类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总有一天人们将会遭到灭顶之灾。‎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怎样展开想像?可以通过画“情节链”,来揣摩作者的想像活动。‎ ‎2‎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探究想像与现实的关系。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耳闻目睹,人们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废渣的?再问一个“为什么”: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垃圾与三废?由此悟出人们的幻想,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这篇科幻小说用幻想的无底洞讽刺了人们的幻想。‎ ‎(三)拓展延伸 ‎1.以前你对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小说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2.你身边有哪些城市垃圾?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处理的吗?‎ ‎3.除了垃圾以外,还有什么会污染我们的环境?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4.续写《小石头飞出之后------》‎ 提示: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哪里来?掉下那块石头之后,还可能会发生什么? ‎ ‎ ‎ 第四单元 民俗民风 生活与情趣 ‎ ‎ 一、单元学习要点 ‎1.立足语言教学,品味语句,积累语言;‎ ‎2.适当扩展教学范围;‎ ‎3.积极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 二、教学设想 ‎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也充分地表现了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重视程度。‎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或写各地的节日风俗,或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或描绘街头商贩的吆喝,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的人文精神。学习本单元可以结合“民间采风”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关注我们身边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 ‎ ‎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家乡风情”为主题,设计各种活动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活动应该有计划,有评价。计划应详尽,形式应多样,评价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态度,力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增加社会经验,培养多种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教学范围可以适当扩展。由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学生普遍较为陌生,教师可以借助音像资料,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但不能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民风民俗”的知识介绍课。‎ ‎3.本单元教学还应该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的精神。教师应注意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云南的歌会》‎ ‎1.文中写了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提示: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欣赏文中“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 提示: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如同一幅人物肖像画:写面容、写牙齿、写服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而作者的态度却又隐含在字里行间。‎ ‎3.“山路漫歌”一部分是怎样描写美好有情的歌声的? 提示:“山路漫歌”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人物优美的歌。‎ ‎4.欣赏《云南的歌会》一文中“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 提示:“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有全局的描绘,有细部的刻画,有“面” 有“点”,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生动地展现了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村寨传歌” 的动人场面。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端午的鸭蛋》‎ ‎1.文中为什么要花很多篇幅写端午的风俗?‎ 提示:本文是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总体框架来进行构思的,行文自然,毫无雕凿的痕迹。‎ ‎2.作者为什么要写“鸭蛋”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和吃鸭蛋这样小事呢?‎ 提示:文章通过对家乡的鸭蛋的富有情趣的介绍,流露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作者是如何写出生活中无穷的情趣的?‎ 提示: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的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运用联想和想象,细细地咀嚼生活中的细节,展示了生活的本质,创造了真境界,传达了真感情,引导人们从生活中的去发现美,去体验人生的乐趣。‎ ‎4.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的语言风格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语言有很强的形象性,能抓住事物的特色神韵一字传神,于平淡中透出无穷的韵味。‎ ‎《吆喝》‎ ‎1.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怎样的思路呢?‎ 提示:本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文在结构安排上,颇有独到之处。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2.吆喝是中国常见的一种古老乡土文化,本文中作者是如何品味分析这种文化的呢?‎ 提示: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3.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提示:启示一: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情趣的人,去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启示二: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去观察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大胆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春酒》‎ ‎1.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怎样的八宝酒才有“道地家乡味”呢?‎ 提示: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濛。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俗之美。‎ ‎2.品味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的精彩描写。‎ 提示: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的、慈爱温柔、灵性很强的农村妇女。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母亲的一言一行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象。‎ ‎3.品味《春酒》中是所展现的生活美。‎ 提示《春酒》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新年、童年、乡邻、母亲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为我们展现了家乡的民风之美和人情之美。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俗世奇人》‎ ‎1.《刷子李》一文中的叙事有何特点?‎ 提示:《刷子李》一文中先用了对比的手法为人物预设了一个极其不同寻常的背景,一波三折地叙述了刷子李的奇妙绝活,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泥人张》与《刷子李》在叙事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刷子李》一文先设下一个谜团,然后慢慢揭开谜底,所以在叙事时,对刷子李的神奇大加渲染,以此来突出刷子李的“奇”。《泥人张》则是把泥人张放到与海张五的较量中来表现他的“神奇”。所以,写“泥人张”时,用单刀直入法切入正题,叙事中又设置悬念,将简单的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有致,生动地写出了“泥人张”超凡的技艺,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3.《俗世奇人》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 提示:首先,文章吸取了天津方言中的精华,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其次,本文的语言极具造型能力,生动地写出了世俗风情、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此外,全文语句短小精粹,活泼幽默,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 ‎4.怎样从品读《俗世奇人》这篇小文章中获取经验,去品读我们的现实生活这篇大文章?‎ 提示:‎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个性鲜明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我们要关注生活,学会观察身边的一人一事,要善于发现身边人物的个性美,这样,我们就会更加理解生活,更加热爱生活了。‎ 第五单元 叙事写景 思考与感慨 一、单元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理解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 二、教学设想 本单元入选的九篇名家经典古诗文短小精致而又形式多样,洗练简洁而又浑然天成,言语浅近而又意旨深远,叙事平常而又富有睿智和哲理。《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同时也是一篇词清句丽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富春江壮丽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图景,文章造句骈散相间,写景历历如绘,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佳作。《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写知遇之难,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懑。《送东阳马生序》追忆了自己含辛茹苦发愤读书的往事。《诗词曲五首》有的追述不幸的遭遇,有的表达生死不渝的爱国豪情,有的追溯历史的踪迹,有的表明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因此,教学时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以朗读为主线,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学建议 ‎1.要了解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努力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山水风光对话,和仁人志士交流,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发与感悟。‎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文言文,都提出了背诵的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这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熟悉常用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就能逐步具备初步的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 ‎3.要用心领悟课文的内容,弄清文言词语的含义和在课文中的用法。其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要尽量准确、连贯、流畅地翻译出来。‎ ‎4.要注意积累语汇。特别是保存在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语汇、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最好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与朱元思书》‎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提示:景:异水 “清” 如“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 奇山: “看” 如“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如“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提示: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5.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还有哪些,举例。‎ 提示:如《与谢中叔书》、《使至塞上》、《望庐山瀑布》等。 ‎ ‎【资料平台】‎ ‎《与顾章书》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向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然哉?‎ ‎【注】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孤峰限日: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幽岫:幽深的山穴。 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意思是说,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提供。办,具备。 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五柳先生传》‎ ‎1.由八年级(上)所学《归园田居》引出陶渊明。思考: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 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 ‎2.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文记传?‎ 提示: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生活写照。‎ ‎【资料平台】‎ ‎1.陶渊明的生活:‎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2.陶渊明、颜回、诸葛亮的人生态度的比较:‎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序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马说》‎ ‎1.本文以“说”为文体,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说了些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第三段:提出主旨——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 ‎2.到底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为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甚至还会沦入“奴隶人”之手受辱。 ‎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写法?根据韩愈的生平说说本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这是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不是单纯写马,古文运动提出“明道”的观点,韩愈的文章也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而作,这篇文章既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 ‎【资料平台】‎ 师说(节选)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同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送东阳马生序》‎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回答。‎ 提示: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等。‎ ‎2.作者写了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 ‎3.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提示:“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 ‎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揭示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 ‎【资料平台】‎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 【注】随园主人:袁枚自称。 授:给予。 《七略》:汉代刘歆所著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四库:宫廷收藏的书。 汁牛塞屋:形容书很多。 无论:不用说。 然:这样。 假:借。 虑:担心。 惴惴焉:紧张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摩玩:观摩玩赏。 业:已经。 高束:包裹起来闲放在一边。 庋藏:搁置不用。 庋:放东西的架子。 俟:等待。 云尔:句尾语气词。 致:获得。 形: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切:迫。 辄:就,便。 省记:记忆。 通籍:朝廷有了名籍,指开始做官。 落落:连续不断的样子。覃:一种咬衣服、书籍的蛀虫。 类:类似。 公书:让书供别人公用。‎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提示:初步感悟诗歌内容。 ‎ ‎2.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提示:本意是在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充满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 ‎ ‎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提示:抒情诗、赠答诗 ‎ ‎《赤壁》‎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 ‎《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提示: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提示:一是两个地名,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明作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提示: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水调歌头》‎ ‎1.上、下片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提示: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上片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下片表现出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提示:三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中间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私利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 第六单元 写景记游 抒情与言志 ‎ ‎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并能熟读成诵。‎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品味古诗词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学习要点解析 本单元诗文以山水游记散文为主,这些借景抒情的佳作,有的表达怨愤抑郁之感,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熟读成诵,领会课文优美的意境。并能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初步学会欣赏、品味诗文中的名言佳句。‎ 三、教学建议 ‎1.注重诵读,在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品美感的熏陶和感染,都必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的。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首字串连法,完形法,补充法,排除法等,以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并在义项确定不了的时候,和同学讨论交流,对于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3.采用比较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关内容的文章的比较。‎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小石潭记》‎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4.你最欣赏哪些语句,为什么?‎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姆潭记》‎ 提示:课文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次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水声,后写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石奇、鱼多等特点,表达自己怨愤抑郁之感。‎ ‎《岳阳楼记》‎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2.你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3.课外可以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或余秋雨的《洞庭一角》。‎ 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通过这样的对照,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进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醉翁亭记》‎ ‎1.全文以“乐”为线索,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读后请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与黄庭坚改写此文而成的一首词《瑞鹤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你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课文以“乐”为线索,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 ‎《满井游记》‎ ‎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初春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 2.本文直接抒发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课文先写全景,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了“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诗五首》‎ ‎《饮酒》‎ ‎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 ‎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背诵王维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行路难》‎ ‎ 1.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的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 2.你能说说吕尚、伊尹的故事吗?作者为什么提到他们呢?‎ ‎ 3.课外抄一抄、背一背李白的《蜀道难》。‎ ‎《己亥杂诗》‎ ‎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 2.挑选《己亥杂诗》中你喜欢的来背几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却有怎样的情怀?‎ ‎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 ‎2.读这样的送别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3.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比较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异同,以加深对这类古诗的理解。‎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专题 综合性学习(一) 献给母亲的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活动前,老师要涉猎有关“母爱”的材料,最好准备一些声像资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 ‎2.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3.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4.设计活动计划表,以便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使之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道不尽的母爱”。“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裁、题材)去探寻、感受“母爱”。“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关于“剪不断的‘脐带’”。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只是举例,旨在提示。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二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 ‎3.‎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关于“多角度看母爱”。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前两项活动是较感性的,而这项活动则是较理性的了。在这一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可以任选其一。(1)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在这项活动中,既有对母爱的回忆和追叙,也有对母爱的再体验和反思。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富含着深爱。因此,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反思,从而培养美好的人格情操。(2)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开展这项活动,是让学生从动物世界的母爱中得到启示,进而对人类的母爱进行理性思考。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对孩子的溺爱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因此,开展这项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亲的严厉,像胡适的母亲那样,但更要注意母亲的溺爱,防止溺爱对意志的侵蚀,防止溺爱对坏习惯、坏脾气的纵容和袒护。(3)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深化,是促使学生从做人处世的方面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要求做一个客观评价,就含有对严爱与溺爱等不同的爱的方式和内涵的辨析。‎ ‎4.关于“报得三春晖”。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对母亲热爱之情的深化,同时也是要求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这项活动形式多样,有朗诵、唱歌;有讲故事、演讲;亦有看电影、图片展示。可从教材列举的多个项目中选择,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四、活动建议 ‎1.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讲求实效。‎ ‎2.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努力避免触动学生的心灵创伤,如有必要,可让一部分学生围绕“亲情”自主设计和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3.本次活动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展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要围绕家庭开展,因此,教师应事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比如,先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目的,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 ‎4.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整理,以便作为后期写作的素材,作为评价的依据。‎ ‎5.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检查前期活动,以帮助深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活动。‎ 五、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分为四项,根据四项活动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1.对“道不尽的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分小组开展,在班上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评价应以同学相互评价为主。同学相互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同学参与的态度、程度以及合作意识与能力;二是同学在搜集资料、编辑成册方面的实际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2.对“剪不断的‘脐带’”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开展,是在母子之间进行,因此,有必要让家长(特别是母亲)参与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是这一活动评价的重要特点,家长评价应成为本项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表格,以便家长对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价。‎ ‎3.对“多角度看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因此,本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是评价该同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实际就是参与的程度)和在班上“交流”的效果。可以让同学们自主地用评议或评比的形式进行。‎ ‎4.对“报得三春晖”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可以用不同形式来开展,因而,评价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同学相互评价,可以同学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亦可以由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等。‎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对四项活动的评价,都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情感投入以及情感的变化发展,注意把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情感态度(对母爱的体验和理解,对母亲的热爱和孝敬)的养成结合起来考查。‎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说话简洁。‎ ‎2.在交际过程中注意说话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综合归纳使用资料的方法。‎ ‎2.在学习中学会互相合作。‎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母亲给予的,在母亲来临之际,让我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2.搜集关于母亲节的资料(分小组进行,每小组一个专题)‎ ‎⑴关于母亲节。‎ 母亲节是由一个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领导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呼应和支持。1914处,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世的象征。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⑵小组搜集资料专题。‎ 请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并编辑成册,再为它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在班上交流。‎ ‎①写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②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③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④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 ‎⑤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⑶每组出一份关于母亲节的手抄报。‎ ‎3.与母亲聊天 ‎⑴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⑵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 ‎⑶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甜酸苦辣;‎ ‎⑷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 采访时可以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请她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可以为生活中的母亲拍照,争取为她拍出最能表现她的特点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每张照片题写标题。采访结束后,整理好采访记录,为写作做准备。‎ ‎4.说说母亲 ‎ 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从下面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⑴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心的生活小事,再说说你个感受。‎ ‎⑵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逼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⑶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5.主题班会 ‎ 以“献给母亲的歌”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结合搜集的资料、采访的感想、交流的结果,用配乐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看电影片段、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活动,可以邀请母亲们参与,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游戏,以增进母子感情。‎ ‎6.写母亲 ‎ 在以上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 ‎⑴为母亲写一篇小传,力求全面反映母亲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附上母亲的照片及其他相关资料。‎ ‎⑵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综合性学习(二) 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但三项活动各有特点,其活动方式、重点、达成的目标各有不同,教师在指导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1.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2.关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于“谱一支‘春天的赞歌’”。这一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说,“编一辑‘自然日志’”,主要是观察春天,那么,这项活动则是歌颂春天;前项活动要求对春天“跟踪了解”,用理性去认知,此项活动则要求对春天“深情投注”,用心灵去体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开展这项活动期望实现两个目的:(1)提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是对以前的观察进行再“观察”的过程,即反思与体验的过程,是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因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春天的热爱、欣赏之情,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2)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写成诗歌、散文、杂感,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其写作特长,来充分表达对春天的感情。实际上,除教材提示的体裁外,还可写成童话,甚至可以创作歌词,由自己或请人谱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开展这一活动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纳入“为画题诗”“为诗配画”学习活动的成果,将“配画诗”或“诗配画”在墙报里展出,或许会为墙报增色生辉。如果墙报“版面”已被占用,也可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关于“创作一幅‘诗画’”。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用诗笔、画笔表现春天。教材中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任选一项。教师对“为画题诗”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画题诗,通常要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画作,对这样的画作题诗,便于展开、发挥;第二,为画题诗不是对画面或画意简单复述,而是表达对这幅画的独特理解和再创造。通常是抓住画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点”生发开去,发挥想像,点睛传神;第三,其诗作一般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教师对“为诗配画”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为诗配画,不仅要理解诗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联想;第二,配画不是对诗意的直观的面面俱到的“图解”,而是要描绘出诗中某种的神韵。‎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观摩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诗配画”、“画题诗”的作品较多,可资参考)。‎ 无论是“为画题诗”,还是“为诗配画”,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不能要求过高,以激励为主。‎ ‎“诗情画意”本就相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共同围绕“春天”的主题,先让有绘画专长的同学来作画,然后由会写诗的同学来题诗;或者反过来,先由同学写出诗作,然后再由另一同学来配画。对这种合作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便于在合作中切磋研讨,品评揣摩,相互启发,共同长进。‎ ‎4.关于写作。教材只设计了作文题“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而对作文的体裁没有要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从文题看,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应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视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正统观念去钳制学生的思维;(2)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装腔作势、虚情、矫情是学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在追求对成人世界“正统情感”的迎合。真情来自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活动评价 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在内容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而丰富的诗情,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诗意体验;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此外,教师要参与评价,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阶段性评价。三项活动及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甚至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如果等到活动全部结束再来评价,就有可能失之于笼统,不利于及时纠偏导正。当然,全部活动结束后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价。‎ ‎2.在加强过程评价的同时,“学习结果”应成为本次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对“编一辑‘自然日志’”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自然日志”的编辑质量和交流的效果;对“谱一支‘春天的赞歌’”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诗、文的表达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对“创作一幅‘诗画’”活动的评价,要看学生选诗、选画的贴切性和创作的水平。‎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3.对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善于发掘、发现这些同学的优长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活动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重点 自然日志的编辑: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并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难点 在认识自然中,在赏春、颂春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课外活动两周,课内活动两课时。‎ ‎(五)课外活动 ‎1.选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及预计实现的目标,提供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建议。‎ 教师根据教材所安排的三项活动,对活动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要求学生从改编后的三项内容中必选内容⑴,任选内容⑴或内容⑵。‎ 内容⑴: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寻觅范围:在春天里,在自然中,在校园里,在社区中。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写成“自然日志”,记录下春天的足迹。在记录方式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文字与图片(如照片)相结合的形式。‎ 内容⑵:在艺术中,寻觅春天的踪迹 ‎①围绕与春天有关的某个节气,搜集有关谚语,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②寻找与春天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选择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散文、绘画或照片,从中寻觅春的踪迹。‎ 内容⑶:在创造中,展示春天的踪迹 ‎①以出墙报或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春的踪迹。‎ ‎②可根据与春有关的歌曲,如《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创作绘春之歌;如《春天的故事》的表达方式,创作“赞春之歌”。‎ ‎③可模仿苏轼《惠崇》,选一幅表现春天景物的画或照片,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者选一首写春的诗及名句,根据意境配上一幅画,使诗情更形象直观。‎ ‎2.分组 小组人数:4—6人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每个小组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越近越好,便于沟通交流。‎ 任务分配:让小组中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团结协作的关系。‎ ‎3.成果呈现方式 ‎⑴编辑“自然日志”。‎ ‎⑵出墙报或办手抄报,展示觅到的春的踪迹(可以是在艺术中寻到的春的踪迹的摘抄;可以是自我创作“我心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等作品)‎ ‎⑶唱出自己改编的“春天之歌”。‎ ‎⑷介绍自己的“画配诗”“诗配画”等作品。‎ ‎4.教师指导 ‎⑴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①二十四节气歌。‎ ‎②对与春天有关节气的释义。‎ ‎③《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歌曲的词、曲或录音带或VCD带。‎ ‎⑵为诗画创作提供示例 ‎①提供一些有诗的古画,指导学生欣赏。‎ ‎②提供一些为诗配画的传说。‎ 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画与诗相配的故事。‎ ‎③网络上“诗配画”、“画配诗”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有关网站。‎ ‎(六)课内活动 ‎1.教师导入语:桃花开了,燕子来了,草儿绿了,站在冰雪初融的大地上,感受和风细雨漫天无际的温柔,我们听见有一个声音在我们的心里快乐地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近春天,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2.活动开展 活动一   记录——春天的足迹 ‎⑴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编辑的成果和介绍本组编辑“自然日志”的过程。‎ ‎⑵各小组选派1—2名同学介绍各自观察、记录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情况,且用3句话概括其所编辑“自然日志”的特点,进行自我评价。‎ ‎(邀请生物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各组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对编辑的“自然日志”和各位同学对观察、记录的情况介绍进行点评)‎ ‎⑶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自然日志’”。‎ 活动二   展示——春天的赞歌 ‎⑴展示并介绍各小组围绕各自活动内容所制作的手抄报或墙报。‎ ‎⑵各小组派出1—2名同学上台朗诵其以诗歌、散文等文学样式创作的“春天的赞歌”,或上台演唱模仿歌曲《春天的故事》等改编的歌曲。‎ 形式上可以是配乐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独唱、合唱、歌伴舞等。‎ ‎⑶由学生和教师对各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参与式评价。‎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⑷邀请音乐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歌曲进行点评。‎ ‎⑸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春天的赞歌’”。‎ 活动三   创造——诗情画意的春天 ‎⑴展示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的有关“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等资料,供同学鉴赏。‎ ‎⑵各组同学展示并解说其课外制作的“诗配画”或“画配诗”作品。‎ ‎⑶由学生评委从“诗画配合是否恰当、画作选择是否富有意境和情趣,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角度进行评价。‎ ‎⑷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课外、课内活动,并对学生创作的“诗配画”“画配诗”作品给予点评。‎ ‎⑸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诗配画’和‘画配诗’作品。‎ ‎3.活动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3—5人)谈此次活动的收获与遗憾及以后打算。‎ 教师小结:可从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情况、活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效果等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应是中肯的,并能较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说明:‎ 整个活动中教师可参与其间,且教师可以参与到“绘春”“创春”的活动中,以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教师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教师的感受,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综合性学习(三) 科海泛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学生模仿,或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一些查阅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能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儿童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学生谈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留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学生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关于“思考自然的启示”。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写作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教材呈现了两则小故事,都说明了科学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当然,教师和学生若有更适宜的材料,也不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学生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关于“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识,推动学生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1)要求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2)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如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关于“科学技术两面观”。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关于对科学技术全面、辨证的认识这一话题,我们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的“关于克隆的争议”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涉及,开展那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科技之剑,……为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正是对前次活动的接续和提升。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加强讨论,甚至激烈辩论。‎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学生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学生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分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设置话题,明确探究方向。‎ 感受科学:‎ ‎①生活中的科学(衣、食、住、行、游……)‎ ‎②科学化的生活(小发明、小制作……)‎ ‎③科幻 感受自然:‎ 动物世界;元素的世界……‎ 科学世界: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 “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专题 ‎ 1.课前准备 ‎⑴回顾已学过的有关现代科技的文章。‎ ‎⑵重温课外阅读过的科普、科幻作品或关于现代科技的文章。‎ ‎⑶想一想,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具体过程 ‎ ⑴小组筛选。‎ ‎ 在各自分头准备后,各小组先作交流,而后推选出两个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发言者写好故事或新闻稿等。‎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 ⑵展示成果。‎ ‎ 各小组发言人可以介绍科技信息,或讲述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发明人讲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间,同学们可以提问,发言人简要作答。‎ ‎ ⑶同学评价。请同学就本次活动的内容、价值、意义作出评价,或对其中某些成果提出改进意见,或者就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作出预测。‎ ‎(三)辅助活动 ‎ 1.利用班会、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在校内举办一个科普宣传周。‎ ‎ 2.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四)推荐网址 ‎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www.most.gov.cn ‎ 2.中国科普http://www.cpus.gov.cn, ‎ ‎3.科学教育http://www.sedu.org.cn 综合性学习(四) 到民间采风去 一、活动目标 ‎1.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方法与形式 方法:1.问卷调查 2.访问座谈 3.查阅文献 4.摄影录像 活动形式:1.角色扮演 2.研讨辩论 3.编写报刊 4.举办讲座 5.举办展览 活动内容:(见教材)‎ 三、活动建议 ‎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3.教师少干预多指导。指导学生根据选题制订计划,指导学生采用研究手段,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帮助,鼓励学生用富于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采风结果。整个过程应由学生自行完成。‎ ‎4.注重评价。切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评价标准:侧重态度,侧重过程(占60%),兼顾活动结果(占40%)。评价方法:①评比②展览③学生自我评估④学校与社会评估(如校园橱窗陈列,新闻媒体报道等)。‎ 四、活动方案示例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谚”活动 ‎①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③制订活动程序: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论文。‎ ‎④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表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论文)视参与者的爱好及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自己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论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如何欣赏等等。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经过讨论研究后,学生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如何去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4.撰写论文 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呢?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持欣赏的态度,并对论文写作提出相关要求。当然,我们绝不能以规范的学术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它,只要学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立思考和独到见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当然没有实践的胡编乱造是不行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来的。‎ 综合性学习(五) 古诗苑漫步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展示自己在朗诵、编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2.写作能力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之一,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动手写或画的内容,引用前人的成果不要照抄照搬,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实感受。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怀疑精神,不迷信前人的说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活动中可以有选择地引用或借鉴前人的成果,要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引用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转述,或只是受到某一方面的启发,可以灵活处理,但都要加以说明。‎ ‎3.口语交际的训练,其实在辑、品、诵的活动过程中都含有说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是自主活动,遇到困难就需要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无形中就锻炼了交流合作能力。但是,把口语交际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很必要的。这个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流开展活动的心得体会或好的经验,提出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二是组织对优秀评点、赏析文章、音乐、舞蹈、书法作品进行观摩欣赏,进行课堂交流。‎ 三、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活动评价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门别类辑古诗的专集、评点、前言或编后记,对同学的朗诵的评点等方面,是否具有新颖性、准确性。‎ ‎2.总结交流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对同学诵读古诗的评点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3.评点、前言、编后记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言表达是否文从字顺。‎ ‎4.在辑古诗、品古诗、诵古诗等体现合作与交流的活动中,是否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 学习古代优秀诗词曲,提高文化素养。‎ ‎2. 欣赏诗词曲中所表现的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感情。‎ ‎2. 能背诵优秀的古诗词曲。‎ ‎3. 能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诗人的诗歌并加以点评。‎ ‎(三)教学难点 ‎1. 在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古诗词曲。‎ ‎2. 小组合作制作诗歌投影或动画。‎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丰富饱满的情感内容,可以使我们现代人获得高雅的人生情趣与强烈的同情心。在中国古代,凡是能够取得巨大创造成就的诗人和能够广泛流传的诗歌作品。都离不开丰富深厚的情感。而且诗人的情感还不限于一般的家庭伦理亲情,它很少带有功利的色彩,而显得更为纯粹无私。今天的人通过读这些诗,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从而培养自我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 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提供的优美意境可以培养现代人对自然审美的向往,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是自我人生充满了趣味。山水审美当然不是生活的主调与生命的全部,但却是人生的精神驿站与心灵的温馨家园。‎ 同学们现在正是记忆力最佳时期,搜集积累记忆一些古诗词曲对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很好有处的。‎ ‎2.从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本古诗词专题诗集(诗集具体内容可以自己确定)。‎ ‎⑴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⑵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⑶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⑷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⑸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3.根据小组诗集内容开一个诗歌朗诵会或赛诗会。每一组推荐几名同学参加。‎ ‎⑴为自己喜爱的诗歌配乐,创设情景并朗诵。‎ ‎⑵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4.“唱”古诗 ‎“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关雎》、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今人都谱过曲。二是让一些现成曲谱与古诗“联姻”。比如叶至善先生为150首古诗编配了曲调。‎ ‎5.课堂作业设计 ‎⑴为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诗配乐录音。‎ ‎⑵为小组的诗集写一篇:“小序”。‎ 综合性学习(六) 背起行囊走四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家乡名胜古迹及其文化蕴含,了解西部自然风光;‎ ‎2.通过活动感悟对联的语言妙趣和文化韵味,学会创作楹联;‎ ‎3.通过活动培养留心观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4.学写文情并茂的游记。‎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共有三项内容,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学习资源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1.关于“家乡风景独好”。开展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注意发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要求学生活动之后写一篇游记,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也是通过写作来督促学生投入并深入到这一活动中去。‎ 这是一次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探访、考察活动,探访和考察的对象是家乡。因此,可以将全班同学按家庭住址来划分活动小组,对探访、考察的目标讨论确定后,拟定具体的活动计划。‎ 学生家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各不相同,有的恰在旅游景区,或以自然风光秀甲天下,或以名胜古迹驰名中外;而有的可能地处偏远山区,边陲小镇,名不见经传。但家乡地理环境不同,并不妨碍本次活动的开展。本次活动就是要引发学生留意、发掘家乡平时不大为人所注意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正是因为这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就在自己身边,或与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因而容易获得体认和感悟。在活动中,不仅是观察,欣赏,同时还要走访和考察,甚至要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和考证,这样才能走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深处,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 开展这项活动因为要走出户外,教师最好与学校、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事先知晓活动的目的、方式、时间等,以便争取他们的支持。若到自然环境比较险峻的地方,一定要周密组织,确保安全。‎ ‎2.关于“模拟旅游趣味多”。祖国的西部以其美丽和神秘而令人神往,但身为学生不可能都去一一亲历旅游,因此,“神游西部”未尝不是一次既能满足求知欲、好奇心,又能获得审美乐趣的活动,况且“神游”便于将“旅游”与“语文”结合起来。因为是“神游”,所以要更多地借助于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或者说,开展这项活动,就是促使学生用“旅游”的视角去搜寻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在较为全面地欣赏、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重点研究某一感兴趣的“景观”,使自己成为这一景观的“小灵通”,并用合适的方式(包括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做导游解说等)把它介绍给同学和朋友。‎ 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划分活动小组。为激发兴趣,引入情境,可以给各个小组命名,如“丝绸之路旅行社”“回归自然旅行社”等。第二,按各“旅行社”的旅行路线、游览目标不同,分别查阅相关资料,这是活动的重点。在充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第三,分发解说词或旅游指南(在同学之间交流),并两组协作,相互配合,交替进行模拟旅游,即一组做导游,则另一组扮游客。‎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开展活动。‎ ‎3.关于“名胜古迹对联考”。镶嵌在名胜古迹上面的对联,犹如画龙点睛,我们可以从这双“眼睛”里读出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开展这项活动是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名胜古迹上的诗词楹联,留心地搜集和揣摩,并通过交流和学写,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指导这项活动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编辑;第二,在全班交流,在黑板上张贴展示,吟诵欣赏,观摩评价;第三,学生学写对联,将自己创作的对联在班上交流,或将第三步与第二步合并进行。‎ 这项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活动中全程参与效果会更好,如教师也搜集、创作几副对联,给学生交流,让学生观赏评价,不失为一种参与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对联的常识和创作技巧等,以帮助学生写作对联。还可以带领学生为家乡自然风光或名胜古迹试着题写几副对联等。‎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三、活动评价 三项活动互有联系,具有共性。它们的共性表现在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而且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所以,评价亦应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相互评价为主。但三项活动也互有区别,各有特点,评价也应各有侧重。‎ ‎1.对“家乡风景独好”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档案管理”的评价方式,即教师制定表格,或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来制定表格,把活动各个项目、要求、程序等列在表格上,如考察、走访的对象、方式、地点、时间、内容等在表格上一一列出,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开展的活动详实填写,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这一表格还可归入学生的学习档案。‎ ‎2.对“模拟旅游趣味多”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材料的搜集如何,即注重过程评价,同时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评价,即,在关注过程的同时也关注结果,关注学生写解说词、做旅游指南和模拟导游的质量与效果。‎ ‎3.对“名胜古迹对联考”的评价。对这项活动的评价,可以用学习成果展示与竞赛评比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主要指展示学生搜集到的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看哪位同学搜集得多且好,比出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学生创作对联的评价,既可以用成果展示与评比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对联创作与吟诵大赛”活动来进行。‎ 在整个活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有跟踪评价、激励评价和总结评价。‎ 四、活动方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读书与实践结合,锻炼能力。‎ ‎2.在旅游中观赏祖国大好河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搜集有关名胜古迹的资料 ‎2.感悟对联语言的妙趣和文化韵味。‎ ‎3. 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景点,写一篇导游词。‎ ‎4.根据地图能制订旅游路线图。‎ ‎(三)教学难点 ‎1.组成小组,模拟实地旅游,做一个计划。‎ ‎2.互助合作,开展读书实践。‎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语 中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自然和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多样性的自然奇观和悠久的历史带来的丰厚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文化与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基本特点。中国的世界遗产也正是这一观念的极佳反映。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历史古迹,自然资源和入文资源互相依存,完美地统一与一体,这种自然与人文完美的组合已成为我国名胜古迹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的文章介绍我国的名胜古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古人早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只有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出家庭,才能真正了解社会,才能对你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进行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2.模拟旅游(分小组活动)‎ ‎⑴每个小组选定一个自己去过或感性趣的旅游景点。‎ ‎⑵查阅这一旅游景点的相关资料。‎ ‎⑶一位同学负责写一篇导游词。‎ ‎⑷其他同学负责找图片,做旅游指南。‎ ‎3.课堂作业设计 ‎⑴出一份手抄报。‎ 具体内容:①旅游景点介绍。②导游词、地图、路线图。③图片、照片等。④对联赏析。‎ ‎⑵名胜古迹对联考 在我国大部分旅游胜地,都可以剪刀精彩的对联,题咏,例如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这些诗联,不仅概括出旅游胜地的欣赏价值,往往还形象地提供了历史、地理、文学、书法方面的许多知识,丰富了人们的旅游见闻。请你搜集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对联(重点是本省本地市的),分类编成名句名联集锦,在班上展览、交流。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学写几副对联。‎ ‎⑶根据以上活动积累的材料和感受,写一篇游记,也可以写成书信、日记、对联等。要写清楚游览地点的风光景物特点,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 编后:‎ ‎《嘉兴市〈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由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傅顺康策划;‎ ‎《第一单元 人生经历 奋斗与轨迹》由桐乡四中吕栋撰写,‎ ‎《第二单元 自然事物 生命与情感》由平湖南市中学王利平撰写,‎ ‎《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 生存与环境》由海盐县武原中学陈雪萍撰写,‎ ‎《第四单元 民俗民风 生活与情趣》由嘉善县枫南中学陆红霞撰写,‎ ‎《第五单元 叙事写景 思考与感慨》秀城区元培实验学校许波撰写,‎ ‎《第六单元 写景记游 抒情与言志》由秀洲区新塍镇中学鲁爱萍撰写,‎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设计示例》由海宁市宏达实验学校孙伟忠撰写;‎ 最后由傅顺康统稿、修改。‎ 以上材料仅供参考。老师们在教学中有什么新的体会及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修订。谢谢!‎ 编者 ‎2005.1.20‎ 嘉兴市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45页(共45页)‎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