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高新一中
7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设计人: 李 明 审核人: 强白红 时间:2014、5
课题:《诵读欣赏》之蝉 总 课时
班级: 姓名: 组:
学习目标: 1、背诵、默写。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一、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虞世南
2、解释。
1)、饮:
2)、籍:
3)、绥:
4)、清露:
5)、流响:
3、你能说出3个含蝉的成语吗?
二、合作探究。
1.文中的蝉带有什么样的喻意?
2.作者借本诗抒发何种议论?
- 5 -
咸阳高新一中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可以说是虞世南的《蝉》一诗的点睛之笔,你认为这两句诗妙在何处?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含义?
4、赏析“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三、知识拓展。
1、这首诗借蝉抒怀点睛之笔是: , 。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四、课堂检测。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 、 、 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唱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 5 -
咸阳高新一中
7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设计人: 李 明 审核人: 强白红 时间:2014、5
课题:《诵读欣赏》之孤雁 总 课时
班级: 姓名: 组:
学习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理解诗句的含义;
3.了解孤雁的形象;
4.了解文章主旨以及托物抒怀的写作手法。
一、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2、解释。1)、孤雁:
2)、饮啄:
3)、意绪:
3、查找资料,说说“大雁”意象的文化内涵。
4.说出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
1.诵读“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诗句,说说诗句的含义和读后所悟。
- 5 -
咸阳高新一中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3.“孤雁失群”有何象征意义?
4.怎样理解“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孤雁真的看到了雁群、听到了它们的叫声吗?
三、知识拓展。
1、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2、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检测。
1、《孤雁》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 ,他被后世誉为 ,诗称为 该诗选自《 》。
2、对于“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一句,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A.该句集中体现诗人对孤雁的同情。
B.该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C.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该句运用了联想的手法。
- 5 -
咸阳高新一中
7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设计人: 李 明 审核人: 强白红 时间:2014、5
课题:《诵读欣赏》之鹧鸪 总 课时
班级: 姓名: 组:
学习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理解诗句的含义;
3.了解鹧鸪的形象;
4.了解文章主旨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2、解释下列词语。
(1)烟芜:
(2)品流:
(3)游子:
(4)征袖:
3、说出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
1.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2.颔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反复吟咏,你会产生什么感觉?
3.赏析“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 5 -
咸阳高新一中
4. 赏析“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5.如何理解“相呼相应”?
三、知识拓展。
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四、课堂检测。
1.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
A.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B.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C.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D.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句刻画了鹧鸪声声哀鸣之景。
B.“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是律诗的颈联。
C.这首诗主要是写游子他乡看到一个感人的场面,而引起了无限的惆怅。
D.诗中鹧鸪就是游子的化身,这里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