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3

ID:577137

大小:36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算是一个幸运的人,他以一己之力深入秦军,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成功瓦解了秦晋联盟,保全了自己的国家,总算是不辱使命。但有人就不那么幸运了,同样是深入虎穴,同样是面对着强大的秦君,这个人的命运就截然不同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在他身上又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二、 知人论世,了解常识 1、 关于《战国策》‎ ‎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 ‎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 ‎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 关于刺杀背景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学生了解《战国策》,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 ‎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 关于荆轲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2、整理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特殊句式等,归纳文中出现的古代常识。(整理在积累本上)‎ ‎3、梳理文章的叙事结构,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学生了解荆轲,感受荆轲的二难处境 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生边疏通文意边整理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生梳理文章的叙事结构,了解文章大意。‎ 三、 走进文本,快问快答 1、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2、 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 3、 荆轲为这次刺杀行动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4、 易水诀别一段写得苍凉悲壮,这种悲壮的气氛是如何渲染出来的,有什么作用?‎ 5、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凸显出来的,找找文中都运用了哪些对比。‎ 6、 荆轲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 课堂探究,拓展提升 师:你是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生掌握字音 虏赵王( ) 樊於期( ) 拊心( )‎ 戮没( ) 骨髓( ) 自刎( )‎ 揕其胸( ) 变徵( ) 濡缕( )‎ 偏袒扼腕( ) 惶急( )‎ 被八创( ) 箕踞( )‎ 生答:秦军大军压境,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燕太子丹迫于无奈,只好出面请求荆轲出面刺杀秦王。‎ 生答:一是准备信物,二是准备武器,三是配备副手 生分析:“白衣冠”“士皆垂泪”“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等外貌和神态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歌声,以及“变徵之声”“慷慨羽声”的音乐声,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壮的气氛,有力地表现了荆轲的思想感情,刻画了荆轲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 生思考:‎ ‎1、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与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作对比,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2、以秦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与荆轲的镇定自若作对比,突出荆轲的机智勇敢。‎ 生总结:荆轲粗犷豪迈,刚毅任侠、深谋远虑、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后,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 幻灯显示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咏荆轲》称颂荆轲“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师:对此你怎么看?‎ 师总结:荆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结论一:滴水之恩,当泉涌相报——侠义 结论二:襟怀坦荡,一诺千金——信义 结论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壮义 结论四:最是那一回头的温柔——仁义 结论五:英雄虎胆,气贯长虹——勇义 结论六:“一片冰心在玉壶”——忠义 师:由此可见,荆轲刺秦这一行为从个人角度而言无可非议,他简直就是“义”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而且与春秋战国时期专诸、聂政、要离等人“士为知己者死”的刺杀行为不同,荆轲是为了燕国的存亡而进行行刺的,是爱国的正义行为。荆轲虽然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明白秦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的道理,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