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
在
《
烛之武退秦师
》
所讲述的“利”的基础上,这一课进一步阐明一个“义”字。
第一步,熟悉课文,复述故事。分两步走:
1
、讲得越细越好,关注每一个细节;
2
、越简越好,梳理全篇结构。
第二步,围绕“义”字展开讨论,挖掘其思想内涵,并适当拓展文本。
第三步,反复吟咏,巩固练习,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用法。
最后,点拨完成陶渊明的
《
咏荆轲
》
。
课时安排:
3—4
课时
荆轲刺秦王
《
战国策
》
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史书,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始定名
《
战国策
》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
战国
时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
战国时代
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
背景介绍:
《
荆轲刺秦王
》
的故事发生在
战国末期
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
(
灭赵是公元前
222
年
)
,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
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熟读课文,指出下面这段文字的表述中,与课文相比,有哪些
错误
或
缺漏
。
秦,破赵,至燕南界。丹惧,求计荆轲。柯私见樊於期,得其首,函封之。见秦王,献图,得机刺秦王。王急,得助,击荆轲。柯八创,被斩。
课文分析
——
结构
一、开端:行刺的缘起(
1—2
)
(秦兵压境,燕太子丹急召荆轲求计 )
二、发展:
(3--9)
行刺准备(
3
-
6
):信物;利刃;助手
易水诀别(
7—9
):怒斥太子;易水送别
三、高潮:廷刺秦王(
10
-
17
) 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四、结局:荆轲被斩。
(18)
荆轲:深沉、刚毅、机智勇敢
后事补述: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
﹑
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
血食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
﹑
荆轲之客,皆亡。
注释:血食:享受后代的
牺牲
祭祀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
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中国四大刺客
——
专诸、要离、聂政、荆柯
吴王僚 庆忌 韩相国侠累
结论一:
滴水之恩,当泉涌相报
——
侠义
结论二:
襟怀坦荡,一诺千金
——
信义
结论三: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壮义
结论四
:最是那一回头的温柔
——
仁义
结论五
:英雄虎胆,气贯长虹
——
勇义
结论六
:“一片冰心在玉壶”
——
忠义
荆轲
——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荆轲
【
对荆轲的评价
】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
《
六国论
》
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柯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司马迁说:“其立意较然,不期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
《
咏荆轲
》
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