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泰和中学高一备课组
《
战国策
》
简介
又称
《
国策
》
,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
33
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解题
《
史记 刺客列传
》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秦始皇
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
247
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
238
年亲政,从前
230
年到前
221
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
210
年
7
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
50
岁。
故事发生背景:
公元前
228
年(秦王政
19
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
朝不保夕、危如累卵
的困难境地。事实是:“
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
《
战国策
·
燕策三
》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补充介绍
:
荆轲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
四大刺客
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
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战国四大刺客
专
诸
聂
政
荆
轲
要
离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
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 韩相国侠累。
荆轲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
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补充
梳理内容
学习字词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虏
赵王(
lǔ
) 樊
於
期(
wū
)
拊
心(
fǔ
)
戮没
(
lù
mò
) 骨
髓
(
suǐ
)
刎
(
wěn
)
揕
其胸(
zhèn
)变
徵
(
zhǐ
)
濡
缕(
rú
)
偏
袒扼腕
(
tǎn è
wàn
)
惶
急(
huáng
)
被八创
(
bèi
chuāng
)
箕
踞(
jī
)
一、准备。
(1--6)
二、诀别。
(7--9)
三、刺秦。
(10--18)
(1)
简介背景。
(1-2)
(2)
准备“信物”。
(3-4)
(3)
准备武器。
(5)
(4)
配备助手。
(6)
(1)
、怒叱太子。
(7--8)
(2)
、易水悲歌。
(9)
(1)
、计见秦王。
(10--11)
(2)
、勇刺秦王。
(12--17)
(3)
、壮志未酬。
(18)
故事情节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
收
其地,进兵北
略
地,至燕
南 界
。
太子丹恐惧,
乃
请
荆
卿
曰
: “
秦兵
旦暮
渡易水,则虽欲
长侍
足下,
岂
可
得
哉
? ”
荆卿曰
: “
微
太子言,臣愿得
谒
之。今行
而
无
信
, 则秦未可
亲
也。 夫今 樊将军,秦王购 之
(
以
)
金千斤
,
邑万家
。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
(
于
)
秦王,秦王
必
占领
掠夺
南部边界
就
请求
卿
:
对人的尊称。
旦暮
:
早晚,
形容时间短。
经常侍奉
(又)怎么
假如没有
请求
却,表转折
信物、凭据
接近
应作
:
千斤金
亲
:
形作动
,
亲近,接近。
定语后置
即万家邑
邑
:
聚居地
,
封地。
如果真的
给
一定
重金征求
说
见
臣,臣乃得
有以
报太子。”太子曰
: “
樊将军
以
穷困 来
归
丹
,
丹不忍
以 已 之私
, 而
伤
长者之
意
, 愿足下
更
虑
之
! ”
荆轲知太子不忍,
乃遂
私见樊於期,曰
: “
秦之
遇
将军,可谓
深
矣。
父母宗族
,
皆
为
戮没
.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
,
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
樊将军
仰 天太息
流涕曰
: “
吾
每 念
, 常痛
于
骨髓,
顾
计不知
说同悦,乐意
接见
有以
:
有所以,有用来
……
的。
就能够有办法来报答
因为
穷困
:
走投无路
,
古今异义
归附
为了自己的私事
辜负了
心意
改变
对策
对待
狠毒
被杀戮和没收为奴隶
同族的人
定语后置
将奈何:
(
你
)
打算怎么办
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
每当想到这些
到
不过
想不到
于是,就,同义副词
所出耳
!”
轲曰
:“
今有
一言
,
可
以
(
之
)
解
燕国之
患
,
而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
樊於期乃
前
曰
:“
为之奈何
?”
荆轲曰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
秦
,
秦
王
必喜而
善
见臣
.
臣左手
把
其袖
,
而右手
揕
其胸
,
然则
将军之仇报
,
而燕国
见
陵
之
耻
除 矣。将军
岂
有
意
乎
?”
樊於期
偏袒
扼腕
而进 曰
:“
此臣日夜
切齿拊(
f
ǔ
)
心
也,乃今 得闻教
!”
遂
自刎。
一种办法
可以用
(
它
)
解除
忧患
并,表递进
怎么样
上前
对它怎么办呢
(
愿听高见)
前
:
名作动
秦王
好好地
抓住
zh
è
n
刺
既然这样,那么
被
欺凌,侵犯
耻辱
疑问副词,是否,是不是
想法
偏袒
:
脱下一支衣袖
偏袒
:
古今异义
走近一步说
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如今才得到你的教诲
就
太子闻之,
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
收盛
樊於期之首,
函
封之。
于是太子
预求
天下之
利
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取
之
(
以
)
百金,使
工
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
为装
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 人不敢与
忤视
。
。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
所待
, 欲
与
(
之
)
俱
,其人
居 远
未来,
而
为
(
之
)
留
待
。
驾车前往
同义副词,表已然,
(
事
)
已至此
同义副词,于是
预先寻求世上
锋利
徐夫人
:
姓徐名夫人
买到
收起来装好
函
:
用匣子封闭起来
,
名作状语
工匠
准备行装
(
使秦
)
忤
:
逆,相对
同
(
他
)
正眼看
做副手
等待一个朋友
等待的人
和(他)一起去
住在远处
因而
留下来等待
细读课文:研读第一部分
1.
荆轲为什么要行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
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
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
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
2.
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到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
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
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
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
3.
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荆轲三问樊於期,
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
晓之以义,引而不发
,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
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
舍身取义
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不是主要情节,只作必要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4.
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探究思考
在你眼中,荆轲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荆轲应该刺秦王吗?“刺秦”是进步还是落后?如何看待“刺秦”这一事件呢?请以“我眼中的荆轲”为题,写一篇短文。
第二课时
梳理内容
学习字词
顷之 未 发,太子
迟
之, 疑其有
改 悔
,
过了些时候
(
荆轲
)
还没动身 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
迟
:
形作意动,以
……
为迟,认为他迟
。
乃复请 之曰
:“
日 以 尽矣, 荆卿
岂 无 意
哉
?
丹
请
先
又请求他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
先
遣秦武阳
!”
荆轲怒, 叱 太子曰
:“
今日往而不反者, 竖子也
!
派
发怒 斥责 去了不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今提 一匕首入不 测 之强秦,仆
所以
留
者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拿着 不可预料 停留下来
的原因
今太子迟之,请 辞决矣
!”
遂发。
请允许我辞别
太子及宾客
知其 事者
,皆
白 衣 冠
以送之。
中 这件 白衣冠
: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
名作动
至易水上,既
祖
, 取道。高渐离
击
筑,荆轲和 而歌,
祭过路神 就要上路 敲着 和着节拍 唱歌
祖
:
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 变徵之声,士皆 垂 泪涕泣。 又
前
而
为歌
曰
:
发出 悲凉 声音
(
荆轲
)
上前 作歌 唱道
“风萧萧
兮易水寒, 壮士 一去 兮 不复还
!”
萧萧风声悲鸣啊彻骨寒冷,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来!
复为 慷慨 羽声, 士皆
瞋目
, 发 尽
上
指 冠。
又发出声调激愤的 睁大眼睛 头发都竖起来顶着帽子
上:名作动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坐 始终 回头看一眼
既 至 秦,持 千金之资
币
物,厚 遗
已经到了 拿着价值千金的 钱财礼物 优厚地赠送给
币
:
礼品,古今异义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中庶子
:
官名。蒙嘉
:
人名
研读第二部分
1
、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2
、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
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
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
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
重点写荆轲
;“既祖,取道”略写,
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
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
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嘉
为
(
之
)
先言 于秦王曰
:“
燕王
诚
振怖
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
替
(
他
)
事先进言向 确实 惧怕 威势 出 抵抗
大王,愿
举
国为内臣,
比
诸侯之
列
,
给贡职如郡县
,
全 做秦国的大臣 排在 行列里 象秦国的郡县
那样贡纳税赋
而
得奉 守 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 陈, 谨 斩樊於期头,
能侍奉 守住祖先 自己来陈述 恭谨地
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
以闻大王。
并
派使者
唯
大王命
之。”
希望听凭
大王的吩咐
秦王闻之,大喜。乃
朝服
, 设 九宾,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穿起上朝的礼服
朝服:穿上上朝的衣服,名作动
荆轲
奉
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
次
进。 至
陛下
,
捧着 按次序进宫
陛下:殿前台阶下
秦武阳
色
变 振恐, 群臣
怪
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
(
之
)
脸色变了害怕起来 对此感到奇怪 上前替
(
他
)
怪
:
以
……
为怪,意动用法。
谢曰
:“
北 蛮夷 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
少假借
之,
谢罪 北方边远地区的粗鄙人 稍微原谅
使
(
之
)
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
起, 取 武阳所持图
!”
让
(
他
)
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起来 取来 拿的
轲既取图奉之,
发
图,图
穷
而匕首见。
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
献给秦王 打开 全部打开 趁机
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 引而起,
绝
袖。 拔剑
,
刺 到 惊骇 自己挣着站起 扯断
(
秦王
)
剑长,操 其
室
。时 恐 急,剑
坚
, 故不可立拔。
太长 握住 剑鞘 当时
(
秦王
)
又怕又急 插得紧 立即拔出
荆轲逐秦王,秦王
还
柱而走。群臣惊愕,
卒
起 不意,
还同环:绕着 卒同猝
:
突然发生
尽失 其
度
。
而
秦法,群臣
侍
(
于
)
殿上者
,不得持 尺兵;
都失去 常态 按照 法律 侍立在 的 能带 一点兵器
诸郎中执兵,皆陈
(
于
)
殿下,非有
诏
不得上。 方急 时,
许多侍卫 排列 君王的命令 上殿 正危急
不及召
下
兵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
卒
惶急
无以
(
之
)
击 轲,
殿下的侍卫
(
大家
)
惊慌失措没有武器来击杀
卒同猝
,
突然
无以
:
没有用来
……
的。
而乃以手 共 搏之。
就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是
时,侍 医 夏无且
以
其
所奉 药囊提轲
。秦王
方
还柱走,
这 随从医官 用自己捧着的药袋朝荆轲掷去 正在
卒惶急不知
所为
。左右乃曰
:“
王
负剑
!
王负剑
!”
遂拔剑以击荆轲,
怎么办 就 把剑背在背上
断其 左
股
。 荆轲 废,乃
引
匕首
提
秦王,不中,中柱。
大腿 残废了 举起 投击
王复击轲,被 八创。
受了 创伤
轲自知事不
就
, 倚柱而笑,
箕踞
以骂曰
:“
事
所以
成功 靠 象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
箕踞
:
名作状。
不成
者
, 乃 欲以生 劫 之,必得 约契以报 太子也。”
的原因 就是 活生生地劫持 你 得到 来回报
左右既前, 斩荆轲。秦王目眩 良久。
上前 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研读第三部分
a.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
荆轲“取
—
奉
—
发
—
把
—
持
—
揕
—
逐
—
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
—
引
—
起
—
拔
—
走
—
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请大家仔细读书,讨论回答。
设九宾
图穷匕首现
箕踞以骂
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重点词
微
太子言
(
假如没有
)
(
信物
)
(
果真
)
(
因为
)
(
悬赏,重金购买
)
(
认为迟
)
今行而无
信
诚
能得樊
将军首
樊
将军
以
穷困来归丹
今闻
购
将军之首
今
太子
迟
之
终已
不
顾
(
回头
)
(
赠送
)
(
全
)
(
成功
)
(
举起
)
(
挣扎
)
厚
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愿
举
国为内臣
轲自
知事不
就
乃
引
其
匕首提秦王
自
引
而起
第三课时
重点字词、特殊句式
通假字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②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④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⑤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⑥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⑦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⑧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一词多义
①
军队(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②
士兵(不及召下兵)
③
兵器、武器(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兵:
①
私利(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
私自、私下、偷偷地(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
①
窘迫、走投无路(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
穷尽、完结(图穷而匕首见)
穷:
①
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
对(为之奈何)
③
准备(乃为装遣荆轲)
④
做(乃令秦武阳为副)
⑤
发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为:
①
接近、趋向(于是荆轲遂就(上)车而去)
②
完成、达到(轲自知事不就)
①
挣着(自引而起,绝袖)
②
举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①
谒见(秦王必说见臣)
②
被(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
凸现(图穷而匕首见)
就:
引:
见:
①
情意、心意(而伤长者之意)
②
意料(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③
意思(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①
让(
使
工以药淬之
使
毕使于前)
②
命令,派遣(
使
使以闻大王)
③
使者(使
使
以闻大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
④
使命(使毕
使
于前)
①
返回(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
通“环”、绕(秦王还柱而走)
还:
意:
使:
①
陈述(恐惧不敢自陈)
②
通“阵”、列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①
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
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武阳,
……
)
①
携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②
投掷(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
ǐ
)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陈
:
顾:
提
:
仰天太息流
涕
樊将军以
穷困
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
长者
之意
将军岂
有意
乎
秦之
遇
将军,可谓
深
矣
于是
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终已
不顾
古 今 异 义 词
古义:眼泪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巧
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今义:鼻涕
进兵
北
略地
函
封之
前
为谢曰
樊於期乃
前
曰
其人居
远
使使以
闻
大王
太子
迟
之
发尽
上
指冠
群臣
怪
之
箕踞
以骂曰
秦兵
旦暮
渡易水
乃欲以
生
劫之
词 类 活 用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动词使动用法,使
……
听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
为迟
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
为怪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名词作状语,马上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句式特点
定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
知其事者
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状语后置:
①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即“秦王(
以金千斤、邑万家
)购之”
②
取之百金。
即“(
以百金
)取之
③
嘉为先言于秦王。即“嘉为先(
于秦王
)言”,蒙嘉替他先对秦王说
④
见燕使者咸阳宫。即“(
于咸阳宫
)见燕使者”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
为
(被)戮没。
判断句
①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③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④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省略句
(1)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
(丹)
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
今闻购将军之首
(以)
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
吾每念
(此),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
今
(吾)
有一言
,
可以解燕国之患
,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5)
(
樊於期
)
遂自刎。
(6)
人不敢与
(
之
)
忤视
.
(7)
比
(
于
)
诸侯之列。
(8)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9)
(
秦王
)
拔剑,剑长,
(
秦王
)
操其室。
(10)
而秦法,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
诸郎中执兵,皆陈
(
于
)
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
殿
)
。
(12)
方急时,
(
秦王
)
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13)
秦王复击轲,
(
荆轲
)
被八创。
阅读下文,完成有关问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 之声,士皆垂涕而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1
)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 )
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
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
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六下伏笔。
(
2
)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 )
A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
B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
C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
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C
D
课堂练习
(
3
)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
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B
课堂练习:翻译下面这段文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第四课时
分析人物,探究学习
故事梗概
行刺的缘起
行刺的准备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
(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
函封樊於
期首级
求徐夫人
的匕首
令秦武
阳为副
(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
(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
武阳
色变
秦王
被逐
群臣
惊愕
.
身受
八创
荆轲
被斩
图穷
匕见
目眩
良久
人物性格分析
荆轲
:
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
刚毅不屈,慷慨赴难
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荆轲的“勇”表现在:
1
、顾笑武阳 年十二杀人
——
色变振恐
2
、为己解围
3
、倚柱而笑 箕踞 而骂
——
目眩良久
荆轲的“智”表现在:
1
、私见樊於期
2
、
荆轲有所待
3
、厚遗蒙嘉
4
、顾笑武阳
5
、为自己解围 不畏强秦,不怕牺牲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小结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 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
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
士为知己者死
”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
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
,
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
,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
探究学习一
【
对荆轲的评价
】
: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
《
六国论
》
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
《
咏荆轲
》
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不管怎样,荆轲刺秦王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国家大事”,所以他的故事才会流传千百年,历久而不衰。
太子丹
: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秦王
: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秦武阳:
“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高渐离:
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①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探究学习二
本文写法上还有哪些可学之处?
②
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③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强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他用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诺言,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的征途。
【
写作特点
】
“长于叙事,精于描写”是
《
战国策
》
写作的特点,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可读性很强,有小说的影子;大量的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场面描写有特色,特别是刺秦王一段,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特写,集中完整的表现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对比阅读,揣摩领悟
①
再读课文第九段,想象易水诀别的场景,试在头脑中呈现其人物形象。
②读第
21
页陶渊明诗
《
咏荆轲
》
,与课文中的场景对照,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义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
阅读陶渊明的
《
咏荆轲
》
,说说与本文描写的异同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知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衰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宫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剑术不精欠准,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
译文
】
每日思考
描写人物是文章写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写人时,往往以叙述代替描写,缺乏细致的刻画。本文描写人物相当凝练传神,读后你有哪些感受。请以“人物形象刻画谈”为题,谈谈你对这篇课文刻画人物方面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