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导入新课
战国策
战国策是是一部
国别体史书,
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是定名为
《
战国策
》
。
全书共三十三篇,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原是卫国人,原叫庆轲,到了燕国以后,改名荆轲,他是燕国元老田光的好友,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荆轲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元老田光。太子丹与荆轲一见如故,互倾肺腑之言。几经恳请,荆轲接受了刺秦任务。太子丹万分高兴,奉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
……
以后,就是便是课文所记。
整体感知
1
、听录音,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难字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
2
、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3
、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读准字音
虏
赵王
(
lǔ
)
樊
於
期
(
wū
)
拊
心
(
fǔ
)
戮没
(
lù
mò
)
骨
髓
(
suǐ
)
自刎
(
wěn
)
揕
其胸
(
zhèn
)
变
徵
(
zhǐ
)
濡
缕
(
rú
)
偏
袒扼腕
(
tǎn
è
wàn
)
惶
急
(
huáng
)
被八创
(
bèi
chuāng
)
箕
踞
(
jī
)
故事情节概括
一、开端
(秦将王翦破赵
——
愿足下更虑之)
行刺缘起
二、发展
(荆轲知太子不忍
——
终已不顾)
行刺准备
三、高潮
(既至秦
——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廷刺秦王
四、结局
(末段)
荆轲被斩
背景简介
《
荆轲刺秦王
》
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
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
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
年破赵
(
灭赵是公元前
222
年
)
,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
年逃回燕国。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
年破燕,公元前
222
年灭燕。
背景简介
战国形势
◎公元前
458
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
356
年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
344
年魏惠王称王,是七雄中第一个称王的。
◎公元前
230
年秦灭韩
◎公元前
225
年秦灭魏
◎公元前
222
年楚赵燕灭亡
◎公元前
221
年 秦灭齐统一天下
精彩情节
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私见樊於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动之以情)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
……
揕其胸”
——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告之以谋)
深谋远虑
勇敢果决
擅长辞令
工于心计
荆轲
樊於期自刎
“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遂自刎”
——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易水送别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
凄凉悲怆的氛围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势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
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
“
白衣冠
”
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
重点写荆轲
;
“
既祖,取道
”
略写,
重点写慷慨悲歌
。
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
“
士皆垂泪涕泣
”“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结合写景
:
“
风萧萧兮易水寒
”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廷刺秦王
图穷匕见
秦武阳:
“色变振恐”
荆轲:
顾、笑、前
秦王:
惶急、惊、起、绝、拔、操、急、走、拔、击、复击、目眩
群臣:
惊愕、惊呼
——“
尽失其度”
荆轲:
取、奉、发、把、持、逐、引、倚、笑、踞、骂
——
沉着机智
镇定自若
胆略过人
视死如归
荆轲刺秦王
开端(
1
、
2
):行刺缘起
结构分析
发展(
3
~
9
):行刺准备
高潮(
10
~
17
):廷刺秦王
结局(
18
):荆轲被斩
求取信物
准备匕首
配备助手
怒叱太子
易水送别
厚遗蒙嘉
顾笑武阳
图穷匕见
倚柱笑骂
大军压境
计议行刺
遇难身亡
人物形象分析
荆轲
荆轲是一个刚毅任侠、深谋远虑、沉着勇敢、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侠士。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
《
战国策
》
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
《
史记
·
刺客列传
》
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
《
咏荆轲
》
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对荆轲的另一种评价
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
司马光
《
资治通鉴
》
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
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题荆轲山
颜元
峰顶浮屠挂晓晴,当年匕首入强秦。燕图未染秦王血,山色于今尚不平。
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哪敢呼。手持匕首掷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吁嗟哉!
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易水行
何景明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匹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促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柳宗元
你认为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秦王
秦王贪婪,专横,残暴,怯弱,外强中干。
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追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
焦虑急躁,软弱多疑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
义勇刚烈,热肚直肠,豪爽慷慨
太子丹
樊於期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
,但毕竟是年少,没有见过世面,所以
“
至陛下
”
,
“
色变振恐
”
。他的出现是为衬托
荆轲服务的。
——
外勇内怯
秦武阳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也是一个刺客和侠士。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五年后,公元前
222
年,燕国为秦所灭。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忍不住在旁批评,这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给自己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高渐离
1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
说,通“悦”,高兴。
反,通“返”。
振,通“震”,震慑。
见,通“现”。
还,通“环”,绕。
卒,通“猝”,突然
文言知识
2
、重点实词
微
太子言
假如没有
今行而无
信
信物
诚
能得樊将军首
果真
樊将军
以
穷困来归丹
因为
今闻
购
将军之首
悬赏
今太子
迟
之
认为
慢
终已不
顾
厚
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愿
举
国为内臣
轲自知事不
就
乃
引
其匕首提秦王
自
引
而起
回头
赠送
全
成功
举起
伸、挣
3
、一词多义
荆轲
奉
樊於期头函。 轲既取图
奉
之。
诸郎中执
兵
。 方急时,不及召下
兵
。秦
兵
旦暮渡易水。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
。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顾
计不知所出耳。
双手捧着
献上
兵器
士兵
军队
回头看
不过,但
奉
兵
顾
涕:
(
古义
)
眼泪;
(
今义
)
鼻涕。
币:
(
古义
)
礼品;
(
今义
)
货币。
穷困:
(
古义
)
走投无路;
(
今义
)
贫穷。
5
、古今异义
(
1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
2
)持千金之货币物
(
3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偏袒:
(
古义
)
袒露一只臂膀;
(
今义
)
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郎中:
(
古义
)
宫廷的侍卫;
(
今义
)
称中医医生
。
提:
(
古义
)
投击;
(
今义
)
拿着。
股:
(
古义
)
大腿;
(
今义
)
量词
(
用于成条的东西
)
。
(
4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5
)诸郎中执兵
(
6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7
)断其左股
7
、特殊句型
(
1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也
今日往而不反
者
,竖子
也
事所以不成
者
,乃欲以生劫之
(
2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
为
戮没
燕国
见
陵之耻除矣
(
3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状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状语
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状语
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状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见燕使者咸阳宫
(状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重要词语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
《
黄鹤楼
》
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语出
《
庄子
·
盗跖
》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切齿拊心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语出
《
史记
·
刺客列传
》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
图穷匕见
无可奈何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