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海 潮
燕郊高级中学 赵鹏
白衣卿相的悲欢歌唱
柳永(约
987——
约
1053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
《
乐章集
》
。
柳永大约在公元
1017
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
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
《
鹤冲天
》
。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
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
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
”
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此
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
1034
年)
54
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有人说,望海潮,是一篇奉承他人的作品。你怎样理解这个用意呢?应该用怎样的口吻来朗诵这首词呢?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阕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东
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
奢。
重
湖
叠巘清
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
自古
繁华
。
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总领全篇,定下基调
——
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绿柳含烟,画桥流水,门上悬着挡风的竹帘,窗上挂着翠绿的帷幕,还有那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这里大约住着十万户人家。
美丽,雅致,人烟阜盛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
堑无涯。
参天绿树环绕江堤,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奔腾不息的钱塘江绵延无边,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把“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
“卷”字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市场上的店铺里陈列着珍贵的珠宝玉器,家家户户摆满了绫罗绸缎,一家比一家富贵豪华。
反映市民(主要是富室)穷奢极侈的生活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清嘉:秀丽。三秋:花期长,芬芳长久不散。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景色宜人,非常清秀美丽。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互文。这
几句极富生活情趣,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飘扬,在月下荡漾。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一
派
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这几句使用了
怎样的
修辞
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
听箫鼓
,吟赏烟霞。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
一面吟诗作赋,一面观赏着湖光山色。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画下来。凤池
:指
朝廷。
希望日后把这如诗如画美景描绘下来,待其回到京城升官时,向同僚们把这里的繁华景象夸耀一番。
暗颂孙何政绩良好,祝福他任满将要入朝执政。
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1
、从地理位置上看
2
、从历史传统上看
3
、从自然景观上看
4
、从市井面貌上看
5
、从百姓生活上看
惊叹
赞美
艳羡
这首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
这首词的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
作者的写作目的(
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
钱塘
(
杭州
)
的繁华
,展现了一派
物富民康、和谐安定
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投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