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语文教案合集

ID:577344

大小:31.8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邓稼先 一、学习目标 ‎  1.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二、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三、学习难点 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 学习过程:‎ ‎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生字词注音 元勋(    )   彭桓(    )武    王淦(    )昌        惶(    )恐 胆怯(    )   许德珩(    )     销声匿(   )迹      寥(    )寥无几 和(   )泥   聂荣臻(    )     含辛茹(   )苦      蓦(    )地  ‎ ‎2.朗读课文,并简要概括邓稼先事迹。‎ 二、课堂展示 ‎ (一)预习检测 ‎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三)小组探究 ‎1.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 ‎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 ‎2.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集中写了这方面的精神。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2)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在“艰苦创业的年月”这部分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的先行工作,关系重大。有史以来,中国人谁也没有造过原子弹,无所谓什么权威。在外国资料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边读书,边讲授。年轻人叫他邓老师,他说:“你们甭叫我邓老师,咱们一块干吧!\\\'‎ ‎(4)超凡的创造才能,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如在苏联专家全部撤走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数据是正确可靠的。再如,有一次,核装置下到深处时,突然信号测不到。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和大家从夜里十二点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做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了故障。‎ 三、当堂检测 ‎    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评价邓稼先。‎ 第二课时 一、预习 了解有关人物通讯的知识。‎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请你结合对本文的了解,你认为人物通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二)小组讨论 ‎1.讨论写作特点 : ‎ ‎(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     (3)文章有面的交代,有点的叙述,有对工作过程和人物事迹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描写,两相交融,既照顾了全局,又突出了重点。‎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 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3.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又取得了那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你还知道哪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 三、当堂检测 ‎      美文欣赏《邓稼先的光辉一生》  ‎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照片呈现,标题导入 ‎1、照片呈现:‎ 出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然后让学生说说他是谁。‎ 他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说的闻一多。他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中高度赞扬了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板书课题)‎ ‎2、标题导入:‎ 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是啊,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 ‎1、诵读积累:‎ ‎①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②学生交流朗读感受。‎ ‎2、整体感悟:‎ ‎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②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合作探究,人物性格 ‎1、合作探究:‎ ‎①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明确: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②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③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④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从课文17、18小节所传达的内容可以看出。‎ ‎2、人物性格:‎ ‎①第11小节引用了闻一多先生信中的话,这里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品格?“讲话定要讲个痛快”,想像一下闻先生讲的是什么样的话。你能帮他说一说吗?‎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这时讲的应该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这类的话,是揭露反动派,鼓舞人们斗志的话等。‎ ‎②请同学们用下面的句式来再一次表现闻一多先生的性格特点:‎ 闻一多是一个 的人,我从 这里可以看出。‎ 四、品读赏析, 互动释疑 ‎1、品读赏析:‎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教师准备:‎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⑦“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拓展延伸:‎ ‎①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②自读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 ‎《回忆鲁迅先生》‎ ‎ ‎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五)小结:‎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六)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真君子》为题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  ‎ ‎  ‎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 ‎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 ‎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 ‎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 ‎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习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