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案合集

ID:577348

大小:38.78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伟大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 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   3 .学会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情感与态度(心理健康教育)   1 .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征服大自然的坚强意志。   2 .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3.关注自然,关注人类。 过程与方法 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悲剧和伟大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放视频录像导入: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近百年来无数探险者在南极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英国人斯科特就是值得我们缅怀的一位探险家。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就是最好的见证。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当年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有游历。在法国结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28年,结识高尔基。1938年,流亡英国,加入英国国籍。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等。 三、整体感知文本   1.跳读课文思考: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提示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来概括)(这时可以给学生出示斯科特等人的行走路线图)。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事件。 2.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比如:震撼、钦佩、崇敬等。 3.关于“悲剧”的理解 师: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哪几个方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和同桌谈论这个问题)   生如果不能找出其他的悲剧因素,老师稍作启发: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 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适时引导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 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世人们对他们的离去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说出: 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师:同学们把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展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这里的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 (悲壮)师:对,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也认为他们是伟大的。 4.关于“伟大”的理解  师: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你认为哪些地方体现了“伟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历尽艰辛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失败者对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公正无私、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勇于探索和顽强进取的精神) 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为了不拖累同伴,选择了自我牺牲,独自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强烈的自我献身精神和以集体为重的高尚人格) 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死亡的到来,却不哀叹自己遭遇的种种困难。(献身事业) 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 (热爱事业、执着、拼搏的精神) 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伟大的精神实质在于勇于探索、勇于牺牲、团结友爱和挑战自由,这也昭示了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课堂小结 我们应该记住英雄们的名字,让他们成为我们心里的一个路标,一盏明灯,引导我们也能够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甚至是生命!    这里,我想再引用美国前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表达我们对英雄们的敬仰和哀悼: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在我们的心里雕刻并矗立起了五位英雄的形象,他们的名字是: 斯科特  威尔逊  奥茨  埃文斯  鲍尔斯(投影显示)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让这些英雄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吧!  生:(齐)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每个人都不免要经历失败的煎熬和痛苦,但无论什么情况下,请记住这句话: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小组内互相复述最令你感动的情节。 2.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成败?请以《真心英雄》为题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 ‎《太空一日》教案 ‎ ‎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  载人(zài)  屏息凝神(bǐng)  无虞(yú)‎ 炽热(chì)  弧度(hú)  轮廓(kuò)   俯瞰(kàn)‎ 模拟(mó)  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ūn)(fù)  舷窗(xián) 赫兹(hè zī)‎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①温度极高,极热;②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 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 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 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 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 出现神秘的敲击声。 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 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 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 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 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21·世纪*教育网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总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感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原创作品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感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感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英雄气概 科学态度 ‎ ‎《带上她的眼睛》 教案 一、导入新课 ‎《带上她的眼睛》设置了悬念,为什么要带上别人的眼睛去旅行,眼睛还能单独被带走吗,她的眼睛看到了什么等等,让我们急于读下去。“眼睛”指是一付传感眼镜。“我”戴上它时,所看到的一切图象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她”就能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 二、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了解并识记作者;‎ ‎2、抓住“草原”“落日六号”“透明地球”等关键词,把握小说的情节;‎ ‎3、学习女宇航员坚强乐观、勇敢善良、珍爱自然,大义大勇的精神品质;‎ ‎4、领会珍惜目前能看到的,珍惜拥有的一切,就是幸福的主题。‎ 三、作者简介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协会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3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代表作主要有长篇小说《三体》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魔鬼积木》等,中短篇《乡村教师》、《朝闻道》、《流浪地球》等等。‎ 四、文体知识 科幻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五、字词积累 ‎ 1、读准字音 ‎ 点缀zhuì 漫màn步 迟钝dùn 闲暇xiá 孤gū零零 凸tū显 ‎ 蔚wèi蓝 合拢lǒng 吟yín唱 吐鲁番fān 笼lǒng罩 忙碌lù ‎ 寂jì寞mò 拍摄shè 灵犀xī 瞬shùn间 铁镍niè 波束shù ‎2、多音字 ‎ 屏 泊 核 闷 冠 累 壳 间 ‎3、学习词语 ‎ 闲暇xián xiá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吟唱yín chàng吟咏歌唱。‎ 安慰ān wèi安顿抚慰。‎ 迟钝chí dùn思想、感官、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合拢hé lǒng合在一起;闭合。‎ 不期而至bù qī ér zhì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 心有灵犀xīn yǒu líng xī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 天涯海角tiān yá hǎi jiǎo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点缀diǎn 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朦胧méng lóng模糊不清的样子。‎ 寂寞jì mò寂静无声。‎ 瞬间shùn jiān转眼之间。‎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浮躁fú zào急躁,不沉稳。‎ 气势磅薄qì shì páng bó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 时隐时现shí yǐn shí xiàn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 笼罩lǒng zhào广泛覆盖的样子。‎ 全息quán xī物体整个空间情况的全部信息。‎ 六、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内容。‎ 明确:“我”带上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在地底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员的“眼睛”去度假,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在度假结束的同时,女宇航员也永远地留在了地心深处。‎ ‎2、请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我”和小姑娘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1】“我”是一个性格豪爽而又缺乏耐心,心地善良而又对生活充满抱怨的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形象;‎ ‎【2】小姑娘:敬业精神,献身精神;乐观坚强,努力享受美好事物;心地善良。‎ ‎3、小说的两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我”的经历见闻转变为主线,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暗线。时间一个向前发展,一个往后推移,又同在最后交叉融合回到同一平面。‎ ‎4、文中的主任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话语不多、沉着镇定,但关心下属、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人物形象。‎ 七、分析结构 ‎ 第一部分(1——5):开端。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第二部分(6——23):发展。在草原上欣赏花草和月亮。‎ 第三部分(24——45):高潮。写“落日六号”失事,她在地心乐观勇敢地工作。‎ 第四部分(46——47):结局。写“我”受到感染,离她不会再远。‎ 八、问题探究 ‎1、运用第一人称有何作用?‎ 明确: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便于叙述故事。‎ ‎2、 从主任的介绍中你获取了眼睛主人的哪些信息?‎ 明确:年轻,女宇航员。‎ ‎3、眼睛的主人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2】反衬出她的乐观坚强。‎ ‎4、“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狱还稍差些”,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眼睛的主人生存的环境极其险恶。‎ ‎5、第四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设置悬念。‎ ‎6、传感眼镜有什么特性?‎ 明确:超高频信息波发射看到的图像,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 ‎7、小姑娘为什么这样喜欢花草?‎ 明确:她很长时间看不到花草了。‎ ‎8、小姑娘为什么感叹?‎ 明确:小姑娘平时感受不到清凉。‎ ‎9、小姑娘为什么哼唱《月光》?‎ 明确:表现了她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她想欣赏美丽的月景。‎ ‎10、小姑娘的叹息声预示这什么?‎ 明确:预示着小姑娘遇到了困难。‎ ‎11、“我对眼前的景色大发感叹,但从她的眼睛中,我听到了一阵轻轻的抽泣声。”我为什么大发感叹?她为什么抽泣?‎ 明确:【1】我大发感叹是因为景色半阔,沙漠已变成了草原。【2】她抽泣是因为她被封闭在地心,常梦到草原,此刻回到梦里来了。‎ ‎12、作者在本部分对比描写了“我”与“她”对草原的感受不同,我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她对草原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1】我虽然对草原景色有感叹,但觉得草原的一切都寻常。‎ ‎【2】而她对草原的一切景致都感到惊喜,渴望地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渴望地听草原上的每一种声音。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小溪中的一条小鱼,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风中一缕绿草的清香都会让她落泪。‎ ‎13、“在我的意识深处,也有一棵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 “种子”指什么?这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种子”指:那次旅行看到的情景对“我”精神方面的影响:我已开始感受自然界的诗意。‎ ‎【2】作用:是对前面所写的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棵草籽的引申,暗示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14、“我”为什么现在开始关注绿芽,注意鸟鸣了?‎ 明确:“我”受到了她的感染,在她的影响下,也渐渐懂得了珍惜看到的。‎ ‎15、“我”意识到了什么?‎ 明确:小姑娘不应该是在太空,她可能在地心。‎ ‎16、“我”明白了什么?‎ 明确:明白了她为什么珍惜看到的一切,明白了她为什么珍爱自然,明白了种种疑问和悬念,这都是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宇航员。‎ ‎17、作者为什么描写“落日一号”发射时的情景?‎ 明确:详细描写“落日一号”发射时的情景,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18、“宇宙航行是寂寞的,但宇航员们能看到无限的太空和壮丽的星群;而地航飞船上的地航员们,只能从飞船上的全息后视电视中能看到这样的情景:炽热的岩浆剌目地闪亮着,翻滚着,随着飞船的下潜,在船尾飞快地合拢起来,瞬间充满了飞船通过的空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突出了地航员和宇航员不同的感受。‎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6段的内容。‎ 明确:写了“落日六号”失事的经过。‎ ‎20、“好在‘落日六号'主舱的船体是可靠的, 船上的中微子通讯系统仍和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着完好的联系。以后的一年中, “落日六号”航行组仍坚持工作, 把从地核中得到的大量宝贵资料发送到地面。”这句话表现了地航员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坚持工作的探索精神。‎ ‎21、地心只有她一个人,体会她会有怎样的心情?‎ 明确:孤独寂寞。‎ ‎ 22、43段中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她的生存空间狭小,生活时间将很长,突出了她一人生活在地心的悲戚孤独。‎ ‎ 23、她的录音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 明确:为科学献身、坚强乐观、勇敢善良、珍爱自然、热爱生活。‎ ‎24、“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处,我都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我“喜欢躺在那里的大地上”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可以看到停泊在地球中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 ‎【2】可以感受到从几千公里深的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 ‎【3】可以想象着金色的阳光和银色的月光透射到这个星球的中心,听到了那里传出的她吟唱的《月光》,还听到她那轻柔的话音,从而产生“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的想法。‎ 九、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1、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 ?‎ 小姑娘身陷绝境。‎ ‎2、她的心态如何?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 平静。从第44段里找到的。‎ ‎3. 身陷绝境却如此平静,请问小姑娘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齐声朗读第45、46两个自然段,看看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①强烈的敬业精神 ;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③对生养了自己的这颗星球的无限的热爱。‎ 十、分析伏笔和照应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 十一、主题思想 通过写她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感性地了解地球的故事,歌颂了乐观、敬业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十二、课文总结 本文写的是人类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的故事。作者讲故事的技巧非常高明,他用简朴的语言,轻易地操控着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操控有情节的: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外又在意中。有人物的:故事中的女生最初给人的感觉是娇小、楚楚可怜,让读者产生同情和怜惜的柔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她无理而任性,让读者觉得讨厌;而最终她的牺牲精神又让读者感佩。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善于通过我与“她”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十三、拓展延伸 刘慈欣的《2018》是一部科幻短篇小说集,包含了《2018》、《鲸歌》、《诗云》等很多优秀的作品。我最喜欢的就是《鲸歌》,讲的是一个海盗训练鲸鱼来运送毒品的故事,可是鲸鱼在最后返航的时候却被捕鲸船捕杀了。这部作品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抨击了人类对动物、对同类犯下的累累罪行。虽是科幻作品,锋芒指向的却是社会现实。‎ ‎《河中石兽》教案 纪昀 ‎ ‎ ‎◆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没 啮(niè)齿 ‎ 溯(sù) 流 欤(yù)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2、词语解释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石兽并沉焉 ( 并:一起 )‎ 阅十余岁 ( 阅:经历 )‎ 盖石性坚重 ( 盖:句首发语词 )‎ 但知其一 ( 但:只 )‎ 是非木杮 ( 是:代词,这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副词,本来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是)‎ ‎ 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 ‎ 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 ‎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二、课堂提升 ‎1、导入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3、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就课文不理解的句子质疑,小组内讨论解决。师生共同讨论。‎ 文言现象总结:‎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之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 ‎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 ‎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学生讲析《课时练》基础习题。(P87-88)‎ 二、课堂提升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 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四、布置作业。‎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