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求诸己》ppt课件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求诸己》ppt课件1

ID:577498

大小:902.5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求 诸 己 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 黄 旭 宝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②,求为可知 ③ 也。” 【 注释 】 ① 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担任职 位的才能。 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词“莫”而倒 装。 ③为可知:被别人知道的依据。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孔子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说这个话题呢? 这大概与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周游列国而“累累如丧家之犬”,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分不开。可以说,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他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不然的话,为 什么一向微言大义的圣人在这个问题上竞如此唠唠叨叨地说个不 停,听来总让人感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圣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开的药方 对于那些怀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确能起到强心镇静的作用 哩。   更何况,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苦练内功, 增强才干总是不错的罢。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 1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2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 「注释」   ( 1 )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   ( 2 )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 读解 】   儒学的进修纲要     刘宝楠 《 论语正义 》 解释说:“修己就是 修身 ,安人就是 齐家 , 安百姓就是 治国平天下 。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 《 大学 》 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实际上 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 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不过,从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 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1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 1 )徙:音x ǐ ,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 德修养 、 读书学习 和 知错即改 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 读解 】 圣人的忧虑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 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   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 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 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 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 “一肩挑尽古今愁”, 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 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有其重要意义。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1 )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 2 ),百乘之家( 3 ),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 4 ),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 1 )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 2 )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 3 )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 4 )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评析」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6-12 冉求曰:“非不说( 1 )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2 )。” 「注释」   ( 1 )说:音yu è ,同悦。   ( 2 )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评析」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 读解 】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走不走得到是能力问题,走不走却是 态度问题 。   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这是知难而退,自甘堕落。所以孔子 深恶痛绝,当面驳斥冉求的说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那, 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步算哪一步。换句话说,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事实上就总会有 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 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 退堂鼓了事。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圣人予以激励,要求他开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废”,也比停步不前好。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①如斯②夫!不舍昼夜。” 【 注释 】   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 读解 】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 励我们进德修业,都应该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样, 孜孜不已,不 舍昼夜 。   无独有偶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 曾感叹道:   “人的脚甚至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体会与孔子是相通的。   他们所发出的感叹,在历史的甬道中回响,至今仍不绝于耳。 而这种感叹所包含的意义,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延伸,引发我们思 考宇宙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如此等等。那可真是 亘贯古今的一大感叹 啊!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后生可畏 一方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另一方面是 “人到中年万事休”或“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既是 鼓励 ,又是 鞭策 。   鼓励年轻人珍惜青春的宝贵时光,茁壮成长,掌握足以让老 一辈感到可畏的本事。鞭策年轻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要虚 度了青春年华,到中年时仍默默无闻,一无所成。   说到底,还是下面这一段著名的话概括得好: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 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 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后生可畏”的生动形象写照。 一日之计在于晨,抓住了晨光,后面的事情就大有时间可做了啊! 17-22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 译文 】    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一点也不肯动脑筋,这样的人可 真是无聊啊!不是有下棋之类的游戏吗?玩玩这些,也比一点不 动脑筋好啊。” 【 读解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孟子说得更为尖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膝文公上 》 )   虽然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 仁者叮咛 ,一个是 智者雄 辩 ,但两人所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 有所学,有 所思,有所为 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吃懒做,消极无聊 地打发日子。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能够真正做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什么也不想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说不定这本身还是一 种难能的修养,一般人就是想修还修不成的坐定功夫呢?倒是在 经济发达,生活超过了温饱线以后,一些人无所事事,闲得无聊, 似乎采纳了圣人的建议,没日没夜地打起麻将来了。圣人若是知 道了这情况,会不会感到哭笑不得呢?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评析」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 读解 】 自我批评的难得    不知孔子怎样看待他的优等学生之一曾子,因为我们已经听曾子说过他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话( 《 学而 》 )。   或许说是说,做是做,在孔子的眼里,就连曾子也还是做的不够 好也未可知。   当然,这都是我们的猜测。    话说回来,自我批评本来也就是不容易做到,就像魏文帝曹 丕在他那篇著名的 《 典论 · 论文 》 里所说的那样,人往往“ 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只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 错误。或者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的那 样 :“马克思主义的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只是第一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二 个层次上的问题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不愿意正视,不 愿意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不愿意 “自讼” ------ 自我诉讼,自己审判自己 ,这实际上牵涉到感情与理 智的问题。就理智的冷静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也会发现自己 的缺点和错误,也认为应该自我批评并加以改正才好。 但就感情 的倾向而言,人总是习惯于自己原谅自己,自己为自己找出一些 辩护词,最后是自己做了自己的法官,作出“无罪释放”的判决。 抽烟、酗酒、睡懒觉、打麻将,所有这些不良嗜好之所以得以普 及,都是人们对自己作出“无罪释放”判决的结果。至于其他方 面的种种问题,更加抽象,是非界线更加不清的问题,那就更是 容易自我安慰,自我谅解,因而也就不可能“自讼’的了。   由此看来,圣人说他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作自 我批评的人,也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夸大之辞。   因为,自我批评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啊!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左传 · 宣公二年 》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 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 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 失为君子的风度。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领导人来说,就 像太阳、月亮一样,居于高处,并且大家都看惯了他光辉的形象, 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注意。居于高位的领导 人一旦犯错误,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稍有 有一点点黑,就被人们觉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谨慎,一言一行 都要注意。当然,你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因 为大家都仰望着你嘛。 以上两方面就是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意思。不过,孟 子认为,古代君子的过错的确如子贡所说,像日食月食一样,但 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所谓“君子”,却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已完 全没有“日食月食”的风度了。( 《 孟子 · 公孙五下 》 )   孟子距子贡的时代并不很遥远,而我们今天距孟子的时代却 是远之又远。“君子”之过,是如日月之食让人仰望,还是将错就 错,文过饰非呢?   19-8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 读解 】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是圣贤也仍然要犯错误。关键是看你对待犯错误的态度,就从这态度上又可以看出你的品 德修养。孔子已经反复说过:“过则勿惮改。”( 《 学而 》 )、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卫灵公 》 都是要求我们 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 小人文过饰非 这里子夏又从反面告诉我们:“小人之过也 必文”小人犯了错误是一定会文过饰非,不愿意承认的。这种不 愿意承认的心理,一 方面是面子问题,由于不好意思而加以俺饰,另一方面是心存侥 幸,以为人家发现不了而加以掩饰。结果往往是 欲盖弥彰,自欺 欺人 ,在错误的泥坑里越陷越深,以至达到不能自拔的程度。   所以,当你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犯了什么错误时,一定要 想想自己是要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如果不做小人,那就不要文过 饰非,而要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 7-31 陈司败( 1 )问:“昭公( 2 )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 3 )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 4 ),君子亦党乎?君取( 5 )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 1 )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 2 )昭公:鲁国的君主,名裯,音ch ó u,公元前 541--- 前 510 年在位。“昭”是谥号。 ( 3 )揖:做揖,行拱手礼。 ( 4 )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5 )取:同娶。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闻过则喜 鲁昭公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规矩,所以被陈国的司寇认为不懂礼。   看来,古人还懂得同姓不通婚的优生学哩。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优生学的问题,而是讨论孔子闻 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高兴的问题。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跳起 八丈高,横眉毛竖眼睛就不错了。哪里还会有什么“有幸”的感 觉呢? 不过,仔细想想孔子所说的话,想想他为什么会听到别人说 自己的过错便感到“有幸”,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自己有了错误别人能指出来,总比自己有了错误没有 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来好啊。尤其是做领导的,做师尊的 如果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错误,那你多半都已成 了 孤家寡人 了罢。须知,“孤家寡人”是皇帝的自称,高高在上 脱离群众,在这个早已废除了帝制的民主时代,你能够生存得下去吗?   所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当听到别人指出你 的什么过错时,一定不要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而要学习学习圣 人的涵养,闻过则喜,把它当作一件“幸事”接受下来, 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 ,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怕 的人,一个没有人愿意或没有人敢给你提意见的人。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 少说多做 ,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