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
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
12
.
5
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
1980
年全面修复如初。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
修禊(
x
ì)
。
写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
(353)
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
41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
(
杯
)
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当时参与其会的
41
人中,
12
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
16
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
37
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
324
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
《
兰亭集序
》
,其书法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
(
今属山东临沂
)
,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
“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
卫夫人
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
张芝
,楷书得力于
钟繇
。取众家之长,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
“书圣”。
王羲之
(
303-361
)
“序”及分类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
书序,
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
诗序
,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
《
孔雀东南飞
》
;
赠序
,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
《
送东阳马生序
》
宴集序
,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
《
兰亭集序
》《
滕王阁序
》
整体感知
乐
↓
痛
↓
悲
一(
1
、
2
)介绍兰亭集会
二(
3
)抒发对人生的思考
三(
4
)简述写作缘由
因何而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
会稽
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
贤
毕至,
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
带
左右。引
以为
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
可乐也。
崇山峻岭
茂
林
修
竹
清
流
激
湍
映
带
左
右
流觞曲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
毕
至,少长
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修
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
以
为
流
觞
曲水,列坐其
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状语后置句
都
高高的
作为
酒杯
旁边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北面的兰亭聚会,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是日也,天朗气清,
惠风
和畅。仰观宇
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
游目骋怀,
足以
极
视听之娱,
信
可乐也。
和风
穷尽
用来
实在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贤才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痛什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夫
人
之
相与,
俯仰
一世。或取
诸
怀抱,
悟言
一室之内;或
因
寄所托,
放浪
形骸之外。
依,随着
放纵、无拘束
引起下文的句首语气助词
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兼词“之于”
对面交谈
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虽
趣
舍
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
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趋向、去向
状语后置句
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
。
喜爱某物时
厌倦该物时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
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
不知老之将至
"
。
人生就是这样
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
,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
修
短随
化
,终
期
于尽!
至、及
自然
长
过去,以前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时光流逝,好景不再时
面临死亡时
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
“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
,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生命短暂,在死亡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无法抗拒死亡,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
,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生命短暂
欲望无限
终期于尽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
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
重死生
”的感慨。
"悲"什么?
悲夫!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
由
,若合一契,未尝不
临
文
嗟
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
一
死生为虚诞,
齐
彭殇为妄作。
原因
面
对
悲伤
把
……
看作一样
把
……
看作相等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我)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
致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
斯
文。
情绪、意志
这,这次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
一一
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古人
今人
后人
千
古
同
悲
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
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
,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
“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作者表露的这种思想,应作如何理解?
思考题:
作者不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
主旨归纳:
东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致使士大夫人人自危,普遍崇尚老庄思想,追求清静无为,感叹人生无常,在文章中常流露出消极情绪。
而王羲之一反常情,在这篇文章中畅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确难能可贵。
你还读过哪些
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
的古代诗文?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曹操
《
短歌行
》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
”
——
徐干
《
室思
》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
阮籍
《
咏怀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王勃
《
滕王阁序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
《
前赤壁赋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
毛泽东
《
采桑子
·
重阳
》
“死生亦大矣”,对于“生与死”我们的先哲有不同的看法,你知道的有哪些?
1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从人生意义来讲)
2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人生意义来讲)
3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
(从人生意义来讲)
4
.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从生命规律来讲)
5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
.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坦然面对)
7
.庄子:鼓盆而歌(
齐生死)
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自然流畅,对此如何理解?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
语言或骈或散,骈则整齐优美,散则错落有致,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
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
所
以
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吾知
所以
距子矣,吾不言
表原因
以此,用来
表方法
之
仰观宇宙
之
大,俯察品类
之
盛
不知老
之
将至
及其所
之
既倦
每览昔人兴感
之
由
以
之
兴怀
助词,表定语后置
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动词,往,达到
助词,的
代词,指上文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