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作者介绍
:
江河
,
原名于友泽
,1949
年声
,
北京人。
1968
年高中毕业。
1980
年在
《
上海文学
》
发表处女作
《
星星变奏曲
》
,著有诗集
《
从这里开始
》《
太阳和它的反光
》
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
《
纪念碑
》
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升华组诗
《
太阳和它的反光
》
赢得社会瞩目。
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诗歌流派,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
象征
的手法,具有
不透明性
和
多义性
,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内容
含蓄
,它往往借助
象征
、
比喻
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第一节: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
谁还需要
…
谁还会
…
谁不愿意
…
谁不愿意
…
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
第二节:对现实的否定。
谁还需要
…
谁还会
…
谁愿意
…
谁愿意
…
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
1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
《
星星变奏曲
》
?
1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
《
星星变奏曲
》
?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1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一、二两节都采用了假设的句式开头,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2
、一、二两节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3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
1
、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2
、象征着眼于全文构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层次,是一种表现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辞手法。
文中出现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个同第一个的含意;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4
、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4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5
、诗歌的主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情怀。
语言特色
具有朦胧诗的语言特色:多用
象征、比喻
的修辞手法,具有
不透明性
和
多义性,
使得诗歌
含蓄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