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
星星变奏曲
星星变奏曲
江河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介绍
江河,原名于友泽,
1949
年生,北京人。
1968
年高中毕业。
1980
年发表处女作
《
星星变奏曲
》
,著有诗集
《
从这里开始
》《
太阳和他的反光
》
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
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
总体象征
的手法,具有
不透明性
和
多义性
,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
产物
。
朦胧诗
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代表人物有
舒婷、顾城、江河
、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
意象化
,
象征化
,
立体化和隐喻性
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本诗写于
1980
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写 作 背 景
请大家听课文朗读,领略诗歌之美
听读要求:
(
1
)听准音。
(
2
)听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是满怀希望的。朗读语调是深沉的。
美美的听
颤
( chàn )
动
闪烁
( shuò )
朦胧
( méng lóng )
覆
( fù )
盖
疲倦
( pí juàn )
静谧
(
mì
)
憧憬
(
chōngjĭng
)
劫
(
ji
é
)
难 凝望
(
níng
)
变奏曲:
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
装饰、改变
时值或节奏、
改变
音符的进行方向或次序、
改变
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
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
而以
变化
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
《
星星变奏曲
》
?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
,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整个第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了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题解
《
星星变奏曲
》
上下两节,共同以
星星
为意象,表现
追求光明的主题
,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相同或相近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上节与下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使上下两节诗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读课文,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黑暗笼罩大地, 诗人向往光明世界
。
谁还需要…谁还会…
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第二节: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
(否定)
(肯定)
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两节诗都运用了相同的结构
都用“如果
-----
谁还需要
---
还会
---”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为否定结构
13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
关 于 意 象 和 意 境
意象简单的说就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改变的形象,是诗人个人情感和客观现实的融合。如日月星辰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以称之为意象。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情由景生,景中含情。诗歌的意境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意象实现。
14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
1
、请学
生大家划
出诗歌中出现的
物象
(景物)。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2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带有比喻性的句子),学生再读全诗,体会其意境:
第一节:诗
——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
——
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
——
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意象:
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 鸟、白丁香等。
意境
:
甜
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对美好理想的热烈向往
研析(二) 把握意象 读懂诗歌
意象
:
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
等
意境
:
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否定
如果
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
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
星
像
蜜蜂
在心头颤动
1
、由“如果”引领这一假设句,构成对黑暗现实强有力的否定
2
、由“谁不愿意”开头的
第一次反问
,诗人借助“诗”和“蜜蜂”这两种象征光明的美好意向,
构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世界
17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
谁不愿意
,
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
湖
萤火虫
和
星星
在
睡莲
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
春天
,
鸟
落满枝头
像
星星
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
白丁香
朦朦胧胧
第二次反问,构成一个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
第三次反问,构成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理想世界
一、诗人对光明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18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
如果
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
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
颤抖的星星
像
冰雪
覆盖在心头
反面表达,构成对现实的否定
第一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苦难
19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
谁愿意
,看着
夜晚冻僵
僵硬
得像一片
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
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
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
——
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第二次反问,写出现实世界的寒冷
第三次反问,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二、诗人对黑暗冰冷的严酷现实的否定,
表达为追求光明而 献身的决心。
20
本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又名数理化网www.shulihua.net)为您整理
探究
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文中出现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
第一次的
“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
第二次的
“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
第三个
“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
第四个
同第一个的含意;
第五个
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
第六个
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
第七个
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
,“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诗
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
……”
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
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
听觉上和视觉
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
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
。这是
以形容
视觉
的词语来表现
听觉
,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4.
“闪闪烁烁”是通常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
通感是人们的各种感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例:
A
、
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嗅觉
移植为
听觉
)
B
、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
视觉
移植为
听觉
)
这是运用
通感
的修辞手法
这里是视觉移植为听觉,以声音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来突出“朦朦胧胧”的白丁香的视觉形象。
运用
通感
的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
我们再来回顾第一节诗
意象:
甜蜜、温馨、自由幸福、充满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热烈向往
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
意境:
知识:
这首诗采用变奏曲的结构,什么叫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这首诗是借用此术语来说的,具体特征有以下两点:
②
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
①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
和用语相同或相近
比较一下两节诗之间的结构、句式有和异同?
结构相同、句式相近
第一节:谁还需要
……
谁还会
……
谁不愿
意
……
谁不愿意
……
第二节:谁还需要
……
谁都会
……
谁愿
意
……
谁愿意
……
肯定式
否定式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
寒冷
中
寂寞
地
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同样是交代现实环境,与第一节前四句
相比有何不同?
更加具体:寒冷、寂寞
再比较第二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齐读第
二节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解 析 第 二 节
1
、“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
、
“瘦小的星”
比喻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它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狂和冷酷无情。
3
、“
寂寞地燃烧
”是代表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意象:
意境:
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强烈否定。
我们再来回顾第二节诗
夜、冰雪、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僵硬的土地、 瘦小的星星等
凄苦、寒冷、孤寂、压抑
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第一节和第二节用了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语气已从肯定变为否定;内容又对光明的向往转为对现实的否定;意境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希望。
总结主旨
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结构示意图: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
-------
>
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
-------
>
否定现实
具有朦胧诗的语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使得诗歌含蓄朦胧。
语言特色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
1
、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2
、象征着眼于全文构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层次,是一种表现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辞手法。
翻开课本
P12
一起来看
研讨与练习
一、参考下面一则材料,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犹疑,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
……
读了两遍还是找到了一些适合女性表达的东西,抒情,细腻,有浓浓的感情色彩,渐渐地深入到诗的里面,会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于是,渐渐地喜欢了
……
我想我不仅是一个塑造声音的诵者,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角色,一个传达思想的哲人或导师
……
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识,只想着声音怎么样,表演怎么样,而是发自内心的,像一个思想家那样,通过我的朗诵向观众阐述一个哲理,一份感情
……
让观众跟随你走进诗人的心境。(播音员丁建华谈朗读
《
星星变奏曲
》
的感受)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
……”
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
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
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
类比
,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
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
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
,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
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
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
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
“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
生动地表现了“光
明”的美好
.
3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
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
的隐约、白丁香的胧,
将人们带入
一种令人陶醉的胧
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采用了通感
的修辞
手法
,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
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
……
如果
……”
或“谁不愿意
……
谁不愿意
……”
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如果我是一张白纸
我会让人们在我身上记事、算题
如果我是一根蜡烛
我会默默给人们带来光亮
谁不愿意呼吸新鲜的空气
谁不愿意沐浴温暖的阳光
谁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
谁不愿意拥有美好的生活
可是,人类肆意的破坏
使这一切都变成了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