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
白居易
知诗人 解诗题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秋天黄昏的江面欣赏美景,随口吟诗。
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大约是
822
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写作背景
抓字眼 明诗意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一种诗体。
残阳: 落山的太阳光。
瑟瑟: 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可怜: 可爱。
真珠: 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想意境 悟诗情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
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一道残阳
铺
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
红
”。
江水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
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
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了。
“可怜”有可爱之意,“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
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
可怜
九月初三
夜
”,
“露似
真珠
月似
弓
”。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又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
和谐、宁静
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
比喻
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