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
1.
“
晋灵公不君
”
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厚敛雕墙(贪婪)
②弹人观辟(荒唐)
③虐杀宰夫(残暴)
④虚言纳谏(堵士季劝谏之口)
⑤(对赵盾骤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
1.
“
晋灵公不君
”
表现在哪些地方?
“
晋灵公不君
”
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厚敛雕墙(贪婪)
②弹人观辟(荒唐)
③虐杀宰夫(残暴)
④虚言纳谏(堵士季劝谏之口)
⑤(对赵盾骤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
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不行君道
幸有鉏麑
舍生取义
,
提弥明
忠肝义胆
,
灵辄
知恩图报
,
使赵盾免于难。
2.
为什么说赵盾是
“
左之良大夫
”
?
2.
为什么说赵盾是
“
左之良大夫
”
?
①忧心国事,骤谏灵公
②
“
盛服将朝
”
,
“
坐而假寐
”
,
“
不忘恭敬
”
,
“
民之主也
”
③恩惠养民,体贴下情
(
例见对灵辄的态度
)
④
虽然
“
为法受恶
”
,但尊重史官
2.
为什么说赵盾是
“
左之良大夫
”
?
①忧心国事,骤谏灵公
②
“
盛服将朝
”
,
“
坐而假寐
”
,
“
不忘恭敬
”
,
“
民之主也
”
③恩惠养民,体贴下情
(
例见对灵辄的态度
)
④
虽然
“
为法受恶
”
,但尊重史官
赵 盾: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
孔子如何评价董狐直书
“
赵盾弑其君
”
这一记载?以现代概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
法
”
指
“
春秋书法
”
,正直史官记事的原则,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
“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
,应对晋灵公被杀承担责任,所以记做
“
赵盾弑其君
”
是合乎礼法的。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虽然明明是赵穿杀了晋灵公,但他背负
“
弑君
”
的罪名是
“
为法受恶
”
,不算冤枉。
这种
“
赵盾弑其君
”
的
“
为法受恶
”
,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重点字词过关
晋灵公
不君
。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
以
过朝。赵盾、士季见
其
手,问其故而
患
之。将谏,士季曰:
“
谏
而
不入,
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
不入
,则子继之。
”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
吾知
所过
矣,将改之。
”
稽首而对曰:
“
人谁无过!
过
而能改,善莫大
焉
。诗曰: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夫
如是
,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
则
社稷之
固
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
‘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
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
犹不改。宦子
骤
谏。公患之,使鉏麑
贼
之。晨往,寝门
辟
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
“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
”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
饮
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
登曰:
“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
遂扶
以
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
“
弃人用犬,虽猛
何为
!
”
斗
且
出。提弥明
死之
。
初,宣子
田
于首山,
舍
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
不食三日矣。
”
食
之,
舍
其半。问之,曰:
“
宦
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
遗
之。
”
使尽之
,而
为之箪
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
与为
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
免
之。问何故,对曰:
“
翳桑之饿人也。
”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
亡
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
而
复。大史书曰:
“
赵盾弑其君。
”
以示于朝。宣子曰:
“
不然
。
”
对曰:
“
子为正卿,亡不越
竟
,
反
不讨贼,
非子而谁
?
”
宣子曰:
“
乌呼!
‘
我之怀矣,自
诒
伊戚,
’
其我之谓矣
!
”
孔子曰:
“
董狐,古之良史也,
书法
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
乃
免。
”
《
春秋
》
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
左传
•
成十四
》
《
春秋
》
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春秋笔法
晋代杜预解释:
一曰微而显。(微言大义,暗含褒贬)
二曰志而晦。(隐晦)
三曰婉而成章。(避讳)
四曰尽而不
污
,直书其事。(实录)
春秋笔法
晋代杜预解释:
一曰微而显。(微言大义,暗含褒贬)
二曰志而晦。(隐晦)
三曰婉而成章。(避讳)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实录)
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涵义:
其一是
史实
的标准; 其二是
史义
(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
“
春秋书法
”
或
“
微言大义
”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
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
直书
的一面,也包括
“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
”
的
曲笔
的一面。
褒贬劝惩,各有义例
郑伯克段于鄢
《
郑伯克段于鄢
》
中,称郑伯不称庄公,讽刺其未尽为兄之责;称共叔段不称弟,是因其没有遵守好弟弟的本分,从一个称呼就表明了对人事的态度。共叔段出都不言
“
奔
”
,说明不是主动出奔,而是被赶走的,有责难庄公之意,从某字眼体现叙史人的态度,这就是微言大义。
直书
《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二十卷。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
史学、史才、史识
“
三长
”
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史识,是历史见解;
“
三长
”
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
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
直书
”
——不隐讳事实真相,如实记载历史事实。
董狐
之书法不隐
齐史
之书崔弑
马迁
之述汉非
韦昭
仗正于吴朝
崔浩
犯讳于魏国
张俨
发愤,
私存
《
嘿记
》
文
孙盛
不平,
窃撰
辽东本
宋孝王
《
风俗传
》
王劭
《
齐志
》
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以兹避祸,幸而获全。
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董狐
之书法不隐
齐史
之书崔弑
马迁
之述汉非
韦昭
仗正于吴朝
崔浩
犯讳于魏国
张俨
发愤,
私存
《
嘿记
》
文
孙盛
不平,
窃撰
辽东本
宋孝王
《
风俗传
》
王劭
《
齐志
》
成其良直,擅名今古。
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以兹避祸,幸而获全。
刚亦不吐,其斯人欤?
世途多隘,实录难遇
——
直书
陈寿、王隐
,咸杜口而无言
陆机、虞预
,各栖毫而靡述
陈寿、王隐
,咸杜口而无言
陆机、虞预
,各栖毫而靡述
王沈
董统
陈寿、王隐
,咸杜口而无言
陆机、虞预
,各栖毫而靡述
王沈
——
假回邪以窃位
董统
陈寿、王隐
,咸杜口而无言
陆机、虞预
,各栖毫而靡述
王沈
——
假回邪以窃位
董统
——
持谄媚以偷荣
陈寿、王隐
,咸杜口而无言
陆机、虞预
,各栖毫而靡述
王沈
——
假回邪以窃位
董统
——
持谄媚以偷荣
回邪窃位 谄媚偷荣
——
曲笔
直笔之人
——
因书获罪
曲笔之徒
——
明哲保身
直笔之人
——
因书获罪
曲笔之徒
——
明哲保身
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直笔之人
——
因书获罪
曲笔之徒
——
明哲保身
世多
趋邪而弃正,
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宁
顺从
以保吉
,
不
违忤
以受害也
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世多
趋邪而弃正,
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宁
顺从
以保吉
,
不
违忤
以受害也
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直笔之人
——
因书获罪
曲笔之徒
——
明哲保身
难
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
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
“
仗气直书,不避强御
”
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挞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提倡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
“
实录
”
精神。
主旨研讨
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主旨研讨
赞扬了正直史家的秉笔直书精神,谴责了“曲笔阿容”“谄言媚主”的卑劣史家,希望史家都能效法古代良史。
秉笔直书
——
春秋笔法
史胆与史责
(节选自《光明日报》)
注重史家自身的修养,是中国史学的一大优良传统。中国史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史学理论家曾对史学家修养作了严肃认真的总结:唐人刘知几认为才、学、识为史学家必具的修养。清人章学诚在刘知几所说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史德”。从此,
才、学、识、德
遂成为史学家自觉修炼的品德,同时也是人们评价史学家的重要标尺。其实,中国古代史学家还通过自己的言行向人们昭示:
胆量和责任感也是史学家应该具备的修养。
史胆有助于发挥史学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惩恶劝善。
刘知几曾指出:“史之为务,厥途有三”,其中上者即为“彰善贬恶,不辟强御。”(《史通·辨职》)“御”者,强也。在强暴的高压下,没有史胆的人往往通过曲笔为史来巩固职位、保住性命,“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史通·曲笔》)惧诛则曲笔,其史书只能使忠臣义士羞,岂能“彰善贬恶”!
史责有助于调动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忠于史职、通古联今,努力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自觉地、有意识地用之于社会。
对当代史学理论研究颇有深度的瞿林东曾多次撰文强调史学家责任心的重要性,并将史责具体地分析为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史学家的责任感强,就能严肃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史学工作。
谈迁
历尽千辛万苦写成的《国榷》书稿被人窃走之后,不惧年事已高,毅然执笔再次写成全书。
万斯同
坚持以布衣身份入清史馆修明史,就是因为他不愿明亡而明史也亡,更不愿看到明史遭到歪曲。
查继佐
以29年之力写成《罪惟录》,其间“寒暑晦明,风雨霜雪,舟车寝食,疾痛患难,水溢火焦,泥涂鼠啮,零落破损,整饬补修,手草易数十次,耳采经数千人,口哦而不闻声者几何件,掌示而不任舌者几何端,以较定哀之微词,倍极辛苦。”(《罪惟录·自序》。)是为历史责任感。当代史学家只有培养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才能做到不媚俗,甘心坐冷板凳,以成就自己的名山事业。
司马光
著《资治通鉴》,就是希望当时的皇帝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魏源
写《海国图志》,也是为解决当时国家之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60卷本《海国图志·原叙》。)是为现实责任感。当代史学家只有修炼出强烈的现实责任感,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不计身家利害,有意识地发掘古代史学成果的现代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让所学知识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