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短章
坚守自我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
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修身名句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
《
左传
·
隐公三年
》
赏读
: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
碏
劝谏卫庄公的话
,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不吹毛而求小疵。
——
《
韩非子
·
大体
》
赏读
: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
孟子
·
离娄上
》
赏读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
管子
·
牧民
》
赏读
: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
“
与其同耻
”
。曾与孔子一起
“
乘如周,观书于周史
”
,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
《
春秋
》
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
《
左传
》
,又传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
国语
》
,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二、文体常识
1
.
《
左传
》
的编纂特色
《
左传
》
的体例是编年纪事体,内容大部分是传著史事,叙述
《
春秋
》
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起于鲁隐公元年
(
前
722
年
)
,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
前
468
年
)
。
《
左传
》
补充并丰富了
《
春秋
》
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
“
小事
”
;一改
《
春秋
》
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征引了许多古代史实。
《
左传
》
虽是史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较以前任何一本著作,它的叙事能力都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出色。另外还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2
.
《
左传
》
的思想倾向
《
左传
》
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了
“
民本
”
思想。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作者要求担负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预习作业
一、通假字
1
.而观其辟丸也
(
通
“
________”
,
________)
2
.三进及溜
(
通
“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3
.寘诸畚
(
通
“
________”
,
________)
4
.衮职有阙
(
通
“
________”
,
________)
5
.宣子田于首山
(
通
“
________”
,
________)
畋 打猎
避 躲避
罶 这里指屋檐下
置 放置
缺 过失
动词,严格限定
动词,穿过
名词,犯错误
名词,过错
动词,超过
动词,看望
副词,能
动词,克制
动词,战胜
副词,立刻
形容词,非正式的
连词,如果
动词,借助
动词,宽容
名词,假日
动词,登上
动词,登到
动词,上
动词,避免
动词,住宿
动词,留下
动词,放开
动词,丢下
动词,放弃
动词,筑舍定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免
动词,避免
动词,免除
三、词类活用
1
.晋灵公不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问其故,而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使麑贼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提弥明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舍于翳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住宿
名词活用为动词,行君道
名词活用为动词,担忧
名词活用为动词,刺杀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
……
而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免除
四、古今异义
1
.书法不隐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文字的书写艺术
2
.古之良大夫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医生的别称
古代官职名
记事的原则
(
方法
)
五、文言句式
1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________
2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________
3
.尚早,坐而假寐
________
4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________
5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________
6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________
7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________
8
.其我之谓矣
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判断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疑问句
六、名句默写
1
.人谁无过,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2
.靡不有初,
________________
。
3
.庆父不死,
________________
。
4
.外举不弃仇,
________________
。
5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________________
。
有备无患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鲜克有终
鲁难未已
内举不失亲
主旨归纳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出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对儒家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的道理作了形象化的说明。
重点突破
《
晋灵公不君
》
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
1
段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
2
、
3
段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
4
段写了晋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以儒家的观点来看,应该如何认识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
从赵盾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赵盾确乎是按照儒家
“
臣
”
道而行的一个良臣。赵盾作为
“
古之良大夫
”
,对待自己的职责,
“
盛服将朝
”
,
“
坐而假寐
”
,
“
不忘恭敬
”
。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虽然
“
为法受恶
”
,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
为法受恶
”
的
“
法
”
是什么?如何理解赵盾的
“
为法受恶
”
?
提示
“
为法受恶
”
的
“
法
”
即
“
书法
”
,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
“
礼
”
,在董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
“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
,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
“
赵盾弑其君
”
是合乎礼法的。甚至在孔子看来,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
“
弑君
”
的罪名是
“
为法受恶
”
,并不算冤枉。但是,在今天的我们来看,这种
“
为法受恶
”
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假如没有
《
左传
》
为
《
春秋
》
所做的解释,那么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
“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
。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提示
这是史书中一种常见的写法,可以叫做
“
悬揣
”
,就是
“
想当然
”
的意思。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
“
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
遥体人情,悬想时势
”
,换句话说,就是
“
想当然耳
”
,这种
“
想当然
”
并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进行的一种合理想象。
这种情况在
《
左传
》
中还有很多。因为它符合人物的性格,可以合理解释结果,所以读者非但不觉得失实,反而有一种历史
“
带入感
”
,感到可信。
文本审美
《
左传
》
不满足于
《
春秋
》
对历史史事作简单陈述的笔法,创造了在生动记叙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
晋灵公不君
》
一文,繁简得宜,剪裁材料的手法最令人称道。
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作者在表现晋灵公残暴贪婪荒唐的行为时,只挑选了三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就让读者充分感到,晋灵公实在不配当君主,他的被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此为简笔。
情理之中的事。此为简笔。
在写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时,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用繁笔写的是士季。士季如何去见灵公,灵公如何假装没看见,士季向前走了三次,最后来到滴水檐下了,灵公才不得不抬眼看士季。其中描写士季的言行,揣摩灵公的心理,作者写得很详细,也很有趣。这是繁笔。用简笔写的是赵盾。作者只写了一句
“
宣子骤谏
”
。至于赵盾是如何进谏的,进谏了多少次,灵公每次怎样对付的,作者全都省略了,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象。赵盾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按理说,应当大书特书一番,但作者却以简笔入题,把大块的笔墨放到后面。繁则极繁,简则极简,让人佩服。
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不仅不收敛,反而把赵盾视为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场景中,三个武士依次出场。麑的形象非常光彩,伏义而死,不助纣为虐;提弥明勇猛善战,讲究策略;灵辄知恩图报,是非分明。作者对每个人都只写了一两个片段,却让人过目不忘,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
《
晋灵公不君
》
是
《
左传
》
中的著名篇章,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文章的最后,借孔子的话进行了评论,一切以礼法为标准,又揆之以人情,体现了
《
左传
》
尊礼重民的思想。这种叙事在前、议论收尾的写法对中国后世史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迁移
中国史学有着
“
秉笔直书
”
和
“
春秋笔法
”
两大传统。
“
秉笔直书
”
,即直笔,遵循
“
书法不隐
”
、
“
据事直书
”
的写史原则。
“
春秋笔法
”
源自孔子修
《
春秋
》
,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此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
“
春秋笔法
”
。
你对
“
秉笔直书
”
和
“
春秋笔法
”
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
角度
】
“
秉笔直书
”
方能著万世
“
春秋
”
示例
孔子高度评价董狐
“
书法不隐
”
,司马迁著
《
史记
》
,
“
不虚美,不隐恶
”
,被人称为
“
实录
”
,受到了崇高的赞誉。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
《
左传
》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
“
太史书曰:
‘
崔杼弑其君。
’
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已往,闻既书矣,乃还
”
。
(
《
左传
·
襄公二十五年
》
,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
“
弑
”
,终于成功。古代如此,
近代亦然。
1918
年在北京创办
《
京报
》
的邵飘萍在
“
三
·
一八惨案
”
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
“
文革
”
中,不少记者不愿与
“
四人帮
”
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
“
四人帮
”
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只有秉笔直书,才会真正著成千古流传的
“
春秋
”
。
见
Word
版活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