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8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8

ID:577606

大小:1.18 MB

页数:4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998 年 1 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 : “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 2500 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关于孔子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 3000 弟子, 72 贤人。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 《 诗 》 、 《 书 》 等古代典籍,编订 《 春秋 》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 《 论语 》 中。 (公元前 551 --前 479 ) 孔子的思想 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关于 《 论语 》—— 《 论语 》 是 儒家“四书 ”(另 《 大学 》《 中庸 》《 孟子 》 )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 语录体 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论:编录 古语:半部 《 论语 》 治天下。 儒家六经: 《 诗 》《 书 》 《 礼 》 《 易 》 《 乐 》 《 春秋 》 孔子格言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欲速则不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四海之内皆兄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朽木不可雕也。 教学目标: 1、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2、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3、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辩识。 难点:孔子的主张。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解题: 季氏 ? 将伐 颛臾 ? 关键词语是: 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 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听录音范读,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① 论 语 ( ) ② 颛臾 ( ) ③社 稷 ( ) ④虎 兕 ( ) ⑤ 出于 柙 ( ) ⑥焉用彼 相 矣( ) ⑦干 戈 ( ) ⑧ 冉 有 ( ) ⑨ 椟 ( ) 正音:请你读读准 ① 论 语( lún ) ② 颛臾 ( zhuānyú ) ③社 稷 ( jì ) ④ 虎 兕 ( s ì ) ⑤ 出于 柙 ( xiá ) ⑥ 焉用彼 相 矣( xiàng ) ⑦ 干 戈 ( g ē ) ⑧ 冉 有( r ǎ n ) ⑨ 椟 ( dú ) 正音:请你读读准 朗读把握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身份和语气。 叙述人 孔子 冉有 让我们来熟悉课文 一、让你我心随问动 一 问: 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 二问: 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三问: 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点是什么? 孔子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 四问: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 [ 求!无乃尔是过与? ] 五问: 冉有为何不直接说 季氏将伐颛臾 ?而要拐弯抹角的说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提示: 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 季氏将伐颛臾 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骨地表白? 六问: 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哪三条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 理由有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先王所封,不可伐 ; 且在邦域之中矣 —— 邦域之中,不必伐 ; 是社稷之臣也 —— 社稷之臣,不当伐 。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两个“于”字:见 于 孔子曰 有事 于 颛臾 一个古今异义词: 昔者先王 以为 东蒙主 [ 把( 他)封为 ]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 过 与 [ 名作动,过错 —— 责备 ] 一个省略句: 昔者先王以( 之 )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 两个宾前句: A )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 是”宾前 ] 无乃 过尔 与? B )何以伐为? 还原: 以何 伐为? [ 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 ] 规则: [ 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须前置 ] 七问: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八问: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先引名言 —— 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作类比 —— 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 —— 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九问: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 不欲 ”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并非真的“ 不欲 ”。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说明冉有 口是心非 。 十问: 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句 —— 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第二句 —— 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第三句 —— 编造借口,掩盖本意。 十一问: 对于冉有 编造借口, 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 谈论“文德”? 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编造借口 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 文德 属于治国之本, 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 表明孔子谈话善于 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十二问: 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 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 。 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十三问: 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 一 误 —— 远人不服不能来 二误 —— 分崩离析不能守 三误 —— 谋动干戈于邦内 十四问: 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小结 力伐争利 文德治国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 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 责 无乃尔是过与 先王以为东蒙 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驳 引名言 作类比 设比喻 斥 驳斥借口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 礼 晓之以 理 晓之以 德 季氏将伐颛臾 归纳总结 —— 思想内容方面 写作技巧方面 表现孔子的文德治国的仁政思想; 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对话体; 以理服人、层层深入、先破后立的辩驳艺术。 研读课文,质疑问难,让你我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一问: 冉有、季路告诉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是瞒着季氏,还是事先已征得季氏同意,或者干脆就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两种猜测 家臣的一举一动都须秉承主子的旨意,不可能自作主张,因此,很可能是季氏授意他们来的。 也不能完全排除冉有自作主张的可能,他有这毛病。试看他推卸责任那句话,就不可能是季氏的授意,很可能是他自己“灵机一动”。 二问: 在三段 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三种 可能 可能一: 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 可能二: 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 可能三: 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