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教育上
,
开创私学
,
做到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
“
六经
”
等古代文献。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
论语
》
是孔子写的?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
是
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
《
大学
》
、
《
中庸
》
、
《
论语
》
、
《
孟子
》
编在一起,称
为
“
四书
”。
季氏将伐颛臾
A
颛臾
(zhu
ā
n x
ū)
虎兕
(s
ì
)
出于柙
(xi)
社稷
(j
ì
)
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
(xi
ā
ng)
矣
B
颛臾
(chu
ǎ
n y
ū
)
虎兕
(sh
ì
)
出于柙
(xi
á
)
社稷
(s
ù
)
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
(xi
ā
ng)
矣
C
颛臾
(zhu
ā
n y
ú
)
虎兕
(s
ì
)
出于柙
(xi
á
)
社稷
(j
ì
)
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
(xi
à
ng)
矣
D
颛臾
(zhu
ā
n y
ú
)
虎兕
(sh
ì
)
出于柙
(ji
á
)
社稷
(s
ù
)
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
(xi
ā
ng)
矣
√
思考:
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季氏将伐颛臾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思考:孔子与冉有、季路的对话从那句开始?
——季氏将
有事
于颛臾
古义: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
于颛臾有事
思考:
当听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孔子有何反应?
“求,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恐怕……吧
。
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
思考:孔子为什么反对讨伐颛臾?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不可伐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
不必伐
③是社稷之臣也
——
不当伐
省略句:
昔者先王以
之
为东蒙主
判断句
何以伐为
?
何以……为?
——
固定搭配,表
反问
语气。
思考:
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当即给予反驳。如何反驳?引用了哪些话?用了哪些比喻?
引用周任的话:“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用比喻:
A
.危
而
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焉
用彼相矣?
B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
转折
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
翻译:能施展才能就充任职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状语后置:
虎兕
于柙
出,龟玉
于椟中
毁
思考:
对讨伐颛臾一事冉有、季路真的是“皆不欲”吗?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翻译:
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并列
思考:
冉有前后矛盾的两句话表明了冉有口心不一,对此,孔子的态度如何?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厌恶。舍曰:避而不谈。
思考: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呢?
对内
:做到均安民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对外
:“修文德以来之”,“既
来
之,则
安
之”,反对战争。
使动用法
祸起萧墙: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
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
主题:
本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