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12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12

ID:577609

大小:117.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字音(红色字) 颛 臾 冉 有 虎 兕 柙 椟 固而近于 费 二、文学常识 (一)、 《 论语 》 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 语录体 文集,记载了 孔子 和 他的弟子 的言行,是 儒家 重要经典之一 。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 《 鲁论语 》20 篇,齐人口头传授的 《 齐论语 》22 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 《 古论语 》21 篇。现存 《 论语 》 共 20 篇, 492 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 444 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 48 章。 《 论语 》 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 论语 》 以记言为主 ,“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 论语 》 成于众手 , 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 , 有孔子的再传弟子 , 也有孔门以外的人 , 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南宋 朱熹 从 《 礼记 》 中抽出 《 大学 》 和 《 中庸 》 ,合 《 论语 》《 孟子 》 为 “ 四书 ” 。 (二)、孔子(前 551- 前 479 ) 名 丘 ,字 仲尼 ,鲁国人。中国 春秋 末期伟大 的 思想家、政治家 和 教育家 , 儒家 学派的创始 人。他的 政治思想 核心是“ 仁 ”、“ 礼 、“ 义 ”。 任过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 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 天纵之圣 ”、“ 天之木铎 ”“ 千古圣人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 至圣 (圣人之中的圣人)、 万世师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 《 诗 》《 书 》 ,定 《 礼 》 《 乐 》 ,序 《 周易 》 ,作 《 春秋 》 。思想品格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直道而行 ;与人为善 。相传孔子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有较大成就者 72 人 。如子贡 、 言偃 、 颜回 、 曾参 、季路 、 冉求 、 闵损 、  宰予 。 中国历代帝王对圣祖孔子的封号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东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 479 年)     鲁哀公         尼父   西汉 元始元年      (公元元年)    汉平帝         褒成宣尼公   北魏 太和十六年     ( 492 年)       北魏孝文帝     文圣尼父   北周 大象二年      ( 580 年)       北周静帝       邹国公   隋朝 开皇元年      ( 581 年)       隋文帝         先师尼父   唐朝 贞观二年      ( 628 年)       唐太宗         先圣   唐朝 贞观十一年     ( 637 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干封元年      ( 666 年)       唐高宗         太师   武周 天绶元年      ( 690 年)       武则天         隆道公   唐朝 开元二十七年   ( 739 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  ( 1008 年)      宋真宗         玄圣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  ( 1012 年)      宋真宗         至圣文宣王   元朝 大德十一年     ( 1307 年)      元成宗         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 嘉靖九年      ( 1530 年)      明世宗         至圣先师   清朝 顺治二年      ( 1645 年)      清世祖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朝 顺治十四年     ( 1657 年)      清世祖         至圣先师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仲由 (前 542- 前 480 ) 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 子路 ,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冉求 (前 522- 前 489 )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 487 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 14 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三、研读文本 (一)、第 1 段 1. 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 2. 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无乃尔是 过 与 3.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季氏将 有事 于颛臾 4.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季氏将 伐 颛臾 无乃 尔 是过与 昔者 先 王以为东蒙主 是 社稷之臣也 是 社稷 之臣也 5.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昔 者 先王 以为 东蒙主 且 在邦域之中矣 何以伐 为 6.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季氏将有事 于 颛臾 无乃尔 是 过与 是社稷之臣 也 何 以伐为 7. 翻译。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问 1 :请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交代谈话的背景。 问 2 :孔子为何先责备冉有? 既显师生之情,又现政见不合。 问 3 :孔子认为不可攻打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二)第 2 段 1. 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无乃尔是过与 2.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陈 力 就 列 危 而不 持 颠 而不 扶 则将焉用彼 相 矣 且尔言 过 矣 是 谁之 过 与 3.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夫子欲 之 危 而 不持,颠 而 不扶 则将 焉 用彼相矣 且 尔言过矣 4.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虎兕出 于 柙 龟玉毁 于 椟中 5. 翻译。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问 1 :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孔子责备冉有、季路。 问 2 :孔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他们的错误做法? 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问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的比喻本体及意义有哪些?又告诉人们怎样的道理? 虎兕 龟玉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被毁掉,这是看护人的责任。 季氏 颛臾 季氏要攻打颛臾 颛臾本来是附庸国,却要被季氏攻打 (三)、第 3 段 1. 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则修文德以 来 之,既 来 之,则 安 之。 2.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今夫颛臾, 固 而近于费 后世必为子孙 忧 君子 疾 夫 舍 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 不患 寡 而患不均 和无寡,安无 倾 则 修 文德以来之 今由与求也 , 相 夫子 3.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固 而 近于费 君子疾夫舍曰欲 之 而必为 之 辞 不患寡 而 患不均 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 故 远人不服, 则 修文德以来之 既 来之, 则 安之 而 在萧墙之内也 4.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固而近 于 费 而谋动干戈 于 邦内 5. 翻译。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 , 相夫子,远人不服 , 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问 1 :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孔子阐述治国思想。 问 2 :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对内: 对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仁、德) 修文德。(礼) 四、延伸 宏观上 :构建 《 论语 》 章节内容知识网 主题 篇目 学习内容 涉及点 政治 1. 为政以德 孔子的德政主张 德、礼 2. 克己复礼 孔子的礼治主张 礼、道、孝悌、仁 4.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礼、入世 修身 5. 仁者爱人 孔子的价值(仁爱)观 孝、忠恕、仁、志向 6. 君子之风 道德修养的内容和要求(行为观) 义、利,仁、知、勇,文与质 8. 周而不比 孔子的交往观 君子、小人,义、利 学习 与 教育 11. 诲人不倦 孔子的教育观 教学、义、礼 12. 高山仰止 孔子的高尚品德 道德、仁 13. 沂水春风 孔子的礼治思想 教学、志向、理想 哲学 14. 中庸之道 孔子的哲学基础(处世观) 中庸、义、礼、和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 《 礼记 · 哀公问 》 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里仁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 卫灵公 》 )。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雍也 》 )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雍也 》 )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述而 》 ),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述而 》 ),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先进 》 )。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述而 》 )。 孔子治国名言 1.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6.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8.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故为政在人。 9.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0.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1.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治国以礼以德 为臣尽责尽心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