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百家争鸣
墨家
儒家
法家
道家
诸子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
“仁政”
孟子《孟子》
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 “法治”
墨:墨子《墨子》 “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
,孟子。 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
·
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
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
消极出世。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
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思想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孔子格言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欲速则不达。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四海之内皆兄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生可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朽木不可雕也。
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
季氏将伐颛臾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体,凡__篇,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____”。
课前练习
春秋
语录
20
儒
四书
课文第一、二段
问题
对于
“
将伐颛臾
”
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
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 臾
。
”
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 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
臣也。
何以伐为
?”
季氏将
有事
于颛臾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
“
有事
”
,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孔子的态度,理由
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先王以为东蒙 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不可伐
不必伐
不当伐
两个重点句式
无乃
……
与,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
……
吧
尔是过,
宾语前置
,过尔,责备你。
是,代词,复指宾语
“
尔
”
何以
……
为
反问句式
何辞为?(《鸿门宴》)
课文第二段
针对孔子的批评
冉有是怎样辩解的,
孔子又怎样反驳。
课文第二段
冉有曰: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
孔子曰:
“
求!周任 有言曰:
‘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矣?且尔言过矣,虎兕 出于柙 ,
龟玉毁于椟 中,是谁之过与
?
”
陈力就列:陈,施展;力,才能;
就,居,充任;列,职位
冉求推卸责任说:“那都是长官的意思,我和子路都是不同意的, 可有什么办法呢?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现在他说的意思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了。即使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起码也是,‘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钟也得撞响才是啊!
back
见到主人有危险而不知尽忠, 眼睁睁地看着他往火坑里跳,往山崖下掉却袖手旁观,这难道是 正确的态度?何况,老虎兕牛出了笼子,龟甲美玉毁在了匣中,
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管理者的失职
危,不稳定;
颠,跌倒
持,扶持
扶,搀扶
课文第三段
冉有曰:
“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
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孔子曰:
“
求!君子疾夫舍曰
‘
欲之
’
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
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
均
无贫,
和
无寡,
安
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
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
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
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
之内也。
”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法。
夫:代词,那,句中位置。
今
夫
颛臾
:夫,放在句中,那,代词。
夫
如是
: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
“
不患贫
”
而共产主义却是
“
患贫
”
--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
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
责
无乃尔是过与
先王以为东蒙 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驳
引用名言
设比喻
斥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
礼
晓之以
理
晓之以
德
归纳总结
——
思想内容方面
写作技巧方面
表现孔子的仁政思想;
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对话体;
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猜一猜:
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者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三种可能
可能一:
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
可能二:
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
可能三:
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
八、作业再巩固
完成课后作业:
1
、完成阅读思考
1
、
2
。
2
、背熟课文。
孔子是如何针对冉有的错误观点展开层层深入的辩驳的?
答:文章围绕孔子与弟子的三次思想交锋而展开,具有浓厚的论辩色彩。首段针对冉有的陈述,严词责备冉有的失责,谴责季式攻伐颛臾的谬论,观点鲜明,批驳有力。次段针对冉有的推诿和托词,先引用古代良史之言,明为臣之道;再巧设比喻,明冉有托词之谬误,直言冉有未能尽到劝阻季氏击伐颛臾的责任。末段针对冉有的狡辩,毫不留情地揭示冉有的虚妄与昏聩,并正面阐述了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三番辩论,条分缕析,正对错误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层层驳诘,步步逼近,直斥其非,申明大义,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论证力。
2
、
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孔子政治思想的思考。
答:本文以论季氏伐颛臾之非为核心,展开了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阐述了孔子主张修明文教、施行德化,以期安邦定国的政治思想。孔子认为,讲信修睦,公平正义,改良政治,注重教化,以德服人,才是社会政治稳固、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体现了孔子“爱人”“复礼”的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