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 说 》 教 案
授课教师
杨宏霞
授课班级
初二(3)
教学楼405室
教学
目标
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刘开和“说”这一文体特点;(2)掌握文中“君子、无以、致、达、奚、焉、资、切磋、问难、审、不屑、狎、然则”等文言字词。
2.过程和方法:(1)和学生通过对课文下面给出的语句和注释的比较,培养他们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适当增补字词的习惯;(2)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整句的句式特点,感受全文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3.情感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好学求问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勤问善问。
教学重点、
难点
1.重点:(1)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过程中,适当增补语字词的习惯;(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整句的句式特点。
2.难点:把握课文句式上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由《爱莲说》、《黄生借书说》课文内容的回顾,总结“说”的问题特点,进而引入本文的学习。
【预设】
1.教师:同学们,“为学有道”这一单元我们刚刚学过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文章主要通过叙述年轻人黄允许向“我”借书,我劝诫他专心读书、快速还书一事,告诉我们大家一个道理:“书非借不能读也”。
其实,在初一的时候,我们也学过一篇相类似的文言文,大家还记得吗?
2.教师:很好。那大家能结合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谈谈“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吗?
3.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桐城派大家刘开的《问说》。
和教师一起回顾《爱莲说》和《黄生借书说》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开始准备学习本文。
【明确】
1.学生:记得。初一时学过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花,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2.学生:“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记叙事物、发表议论,进而阐明某种道理,给人启示或为自己明志。(回答并且齐声朗读“说”的文体特点。)
3.学生翻开书准备。
1.温故已学的知识,夯实基础。
2.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
环节二:
初步
认知
和学生一起了解作者刘开;疏通文本语句上的疑惑,掌握13个字词;和学生一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本的句式特点——整句。
【预设】
1.教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下面的注释①,大家圈画出重要信息;再看投影,补上重要的信息。
作者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人,桐城派散文家。
十四岁,刘开携带自己的文章,前去拜见桐城派大家姚鼐(nài),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方苞的号)、海峰(刘大櫆的号)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于是,收他为弟子。(电脑投影)
2.教师:请大家一起齐读全文。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文中语句理解上的疑惑。
3.教师:请大家看课文下面注释⑻、⒂、⒃,比较作者的原句和翻译的人译句之间的不同,大家能够得出什么启发?
请大家在文中圈画出文言字词“君子、无以、致、达、奚、焉、资、切磋、问难、审、不屑、狎、然则”。
4.教师:请大家看着投影,再次齐读全文,要求:思考并说一说本文的句式特点。
和教师一起走近作者刘开;提出文本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圈画出13字词,并且要掌握;反复朗读文本,熟悉本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文本的句式特点——整句。
【明确】
1.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下面的注释①,多数学生默读,圈画出重要的信息:“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人”、“散文家”。补上信息:“桐城派”、“师从姚鼐”。
2.学生齐读全文,提出自己的疑惑。
【可能会提到的句子】(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2)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3)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4)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
3.学生看课文下面注释⑻、⒂、⒃,比较原句和译句,发现三句分别增加了“的人”“某人”和“考虑”;得到启发:文言文句子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适当地增补字词。
4.学生再次齐读全文,结合投影标注的语句,思考得出结论:本文主要运用了整句。
1.知人论世。
2.积累文学文化知识。
3.立足文本,培养学生适当增补字词的文言翻译习惯。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品味文本的句式特点:整句。
5
环节三:
深入
文本
和学生一起赏析文本中的整句:了解整句的概念,把握整句的句式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散句,感受本文整散结合的表达效果。
【预设】
1.教师:通过文中的七个整句,我们发现整句结构是相似或相同的,所以“整句”是这样定义的: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串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对偶句、排比句都属于整句。
那整句又有什么样的句式特点呢?请同学示范朗读文中出现的整句。
2.教师:和学生一起赏析整句,概括出整句的特点——形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强烈。(电脑投影)
3.教师: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一下:除了整句之外,文本中出现的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变的句子叫什么呢?对了,叫“散句”。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叫“整散结合”。
4.教师:请大家朗读全文,整散结合的句子还有什么特点呢?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琅琅上口。
和教师一起赏析文本中的整句,了解整句的概念,通过反复朗读,归纳出整句的句式特点;注意到文中的散句,通过朗读感受散句和整散结合的表达效果。
【明确】
1.学生:了解整句的定义,大多数同学听个别同学的示范朗读,思考并概括整句的句式特点。
【可能会回答】句子很工整,有节奏感,有强调作用,押韵等等。
2.学生示范朗读文中的整句,其他学生思考整句的特点,和教师一起赏析,得出特点:形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强烈。
3.学生:一起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散句的概念和整散结合的概念。
4.学生:朗读全文,体会并且思考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1.诵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2.了解整句的定义,把握整句的句式特点。
3.了解散句和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4.培养学生注重文本、结合文本、赏析文本的学习习惯。
5
环节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带领学生,总结全文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预设】
1.教师:那么,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2.教师:今天的课后作业:
(1)完成课上圈画的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2)朗读韩愈的《师说》,不少于三遍;找出《师说》中的整句,写在横线上。
和教师一起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预设】
1.学生和教师一起回顾这节课学过的内容。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整句,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要勤问的道理。
2.完成语文作业:
(1)完成课上圈画的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2)朗读韩愈的《师说》,不少于三遍;找出《师说》中的整句,写在横线上。
1.学会整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堂生成的信息。
2.掌握文言字词。
3.适当拓展课外知识,在比较中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
4.学以致用。
【附录】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