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入新课
由钟嵘《诗品》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导入
二、 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
师补充: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 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 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 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三、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诗歌鉴赏的方法
1. 读顺畅,通大意;
2. 找诗眼,抓主旨;
3. 找意象,品意境;
4. 依景情,析手法。
四、 品读诗歌,分析鉴赏
1、 读顺畅,通大意
2、 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生了解《古诗十九首》,明确:
l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l 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l 前承《诗经》和《楚辞》的传统,下启魏晋的风气;
l 为唐宋诗歌的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l 被称为“风余”和“诗母”。
l 标志着五言诗歌已经成熟。
l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l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学生自学这首诗
1、 这首诗写了什么?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题)
3、 这首诗诗人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用通顺的语言翻译这首诗
l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l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l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l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生明确: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2)主人公为何忧伤?“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探究,鉴赏技巧
1、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师: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是虚写,足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她从对面写起,通过想象男子回望“旧乡”徒见长路漫漫的慨叹来表达自己对男子的想念之情,这种从对面写起,想象虚写的写法在思乡怀人诗中非常普遍,被称为“对写法”。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生思考:
结尾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为天各一方而忧伤难遣,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生小组讨论,交流:
观点一:“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如此传达出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怀人。
观点二:“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如此传达出的主题则成了女子思夫怀远。
2、学习“对写法”
举例说明: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解析】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从而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又如: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分析】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析】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
3、课堂练习
【高考链接】该诗构思精巧别致,请简要说明。
生明确概念:
“对写法”(落笔对方)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是一种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六、进一步鉴赏诗歌——找意象,品意境;依景情,析手法。
1、 《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师补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也算是对古人传统的一种传承吧。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
学生分析解答:
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后两句运用想象,笔锋一转,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学生思考: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1、 诗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七、 课堂拓展
在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爱情因为距离而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以至于“忧伤以终老”,令人感叹,但对于爱情而言,距离真的是问题吗?对此,你怎么看?
材料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 你不知道我爱你 // 而是爱到痴迷 //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泰戈尔
材料二:莲的心事 ( 席慕蓉 )
我
是一朵盛开的夏莲
多希望
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
学生体会意象对烘托情境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现在 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
材料三: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