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书 愤
陆 游
知人论世
陆游
南宋
爱国诗人。字
务观
,号
放翁
。山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志向。
写作背景
《
书愤
》
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
),此时他已是
61
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
罢官
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
5
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
起用
,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课堂训练
1.早岁的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2. 请赏析“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中“空”字 的妙处。
探究:结合此诗联系现实谈一谈你对“塞上长城”的理解。
3.最后一联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一位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豪情壮志、意气风发的爱国志士。
“
那知
”
——
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
“
气如山
”
——
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这一联中“空”字
用得最妙,请赏析。
“
我白白地认为自己是边防上的长城
”,
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和愤懑感
。
我有心,天不予!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用典明志
。
诗人在尾联运用
了诸葛亮的
典故
。
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
仰慕
之情,并以此
自勉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
自
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课堂探究晚年的诗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
、
满腔激愤
的爱国诗人。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课外思考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诗表达方式是什么?句式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都是爱国者
诉衷情
·
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暗用了
《
后汉书
·
班超传
》
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
“
以取封侯
”
,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
“
定远侯
”
。
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大力赞赏《出师表
》的原因
是: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 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
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
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
辉煌的过去恰与“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颔联将诗人的
恢复之志具体化
,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