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学期课文教案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版八年级下学期课文教案合集

ID:577720

大小:508 KB

页数:13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背影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 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四、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 ‎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 ‎2.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 攀、缩、倾。 ‎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 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 ‎3.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 五、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 ‎1.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 ‎2.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 泪。 ‎ ‎(3)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一… ‎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积累语言 ‎ ‎1. 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 ‎ ‎(1)“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 ‎ ‎(2)“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 ‎(3)“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 ‎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 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起来。 ‎ 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试试看,能发现吗? ‎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 三、体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如:  (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无疑是沉重、难过的,但是在儿子面前,父亲不仅不把自己沉重、难过的心情外露,而且还反过来安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2)“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3)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还“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疼惜之情。)  (5)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6)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 ‎ ‎ (7)“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老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 四、总结 ‎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 五、布置作业  1、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2、感受有二:a、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B、写人,并不一定要写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部分来细致刻划。  3、作业: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取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人物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写一篇表现人物特点、歌颂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 ‎ 附板书设计 ‎ 背影 朱自清 ‎ 点题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悲哀的泪 ‎ 买橘子的背影 感动的泪            ‎ 分别时的背影 惜别的泪 ‎ 想念中的背影 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伤心的泪 ‎ 文章的线索:明线一背影;暗线一父子深情。 ‎ ‎ ‎ ‎2.永久的悔 ‎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能力 ‎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 ‎ 过程与方法 ‎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 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教学方法 :‎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作业设计: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 ‎,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 ‎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四、本课小结 ‎ ‎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2.永久的悔 ‎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 ‎ 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 第二课时 ‎ 一、 复习提问:‎ 解释下列词语:‎ 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二、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 四、本课小结 ‎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 五、板书设计: ‎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 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逝 线索----白的:大奶奶给 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黄的:‎ 为二大爷喂牛讨得红的 课后反思:‎ ‎3铁骑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2、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说过,“轻骑突出刀枪鸣。”骑兵,是陆军的一种兵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简介作者 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 ‎(附: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2、  介绍写作背景 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附:1937.7——1938:战略防御阶段;‎ ‎1938——1943: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则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荡。‎ ‎1945.8日本投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4.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5.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6.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 坚定革命信念 英勇无畏 勇敢机智 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 貌似强大 实质虚弱 ‎3、  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 ‎(附: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①骑兵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②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彻底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试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5、综合全文,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①驰骋沙场的勇士。②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4.苏珊·安东尼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    (2)理解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象的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社会实践能力。      ‎ 教学重点 ‎    (1)理解文中插叙的作用 ‎    (2)理解苏珊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    (3)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 教学难点 ‎    (1)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 ‎    (2)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    (3)理解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 ‎    启发式、情境设置法、 讨论法 教学工具:‎ ‎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请一两位女生谈谈看法)‎ 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哪些同学愿意来谈谈古今中外妇女的地位。 ‎ ‎(参考: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②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能进学堂,剥夺女子受教育的权利。③三步不出闺门——缠足,剥夺人身自由权利。④三从四德。⑤一夫多妾制——生儿育女的工具。⑥做花红,收入归丈夫所有——没有财产权。⑦婚姻不能自主——包办婚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的。但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 的。苏珊·安东尼便是其中一位。板书: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    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景。‎ 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顺叙——插叙——顺叙;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1872年美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利过程中的哪件事?(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事。)‎ ‎ 3、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1872年带领14名妇女参加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被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4、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投票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别人的冷嘲热讽,镇定。②插叙部分:勇于斗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顽强。③法庭斗争:充满智慧——坚毅、自信,不畏强权——勇敢,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三、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程。‎ ‎2.指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 ‎3.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呢? (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以百计的宣传册和抗议书。)‎ ‎4、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开始帮助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5、插叙部分能不能删除?为什么?(附:不能,原因是:①表现出斗争过程的艰苦和漫长。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故事内容更加充实。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课堂讨论。‎ ‎1、  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革命先烈的追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  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 (让学生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有初步认识。)‎ 五、布置作业 尽管已是21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女生和男生应该如何自处?‎ ‎ ‎ ‎ ‎ 附板书设计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叙述方式:  顺叙    ——    插叙     ——      顺叙 文章内容:投票斗争     美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法庭斗争    取得胜利(结局)‎ ‎     (1-5)         (6-11)            (12-20)       (21)‎ 口语交际: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总体构思     讨论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集体发表意见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这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提高参与者的倾听能力,使其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别人的说话内容,并提高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注重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讨论环境,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争鸣,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深入探讨,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         【教学流程】        一、讨论前的准备     1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涉及损害中学生权利的案例,以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2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不负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明白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义务”。     3要求学生从自己或同学的生活中选择一件可能引起争议的事情,准备发言提纲,在小组中与同学展开讨论。         二、进行讨论     1 导语。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常常碰到一些困惑、问题,很想找个人来讨论讨论,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次课堂大讨论。讨论的议题是——我们中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很显然,这个议题太大,在有限的一节课中,我们没办法把这个问题讨论得全面而深刻。我们必须使议题更具体明确一点。你们讨论一下,看看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讨论什么问题?     处理策略一,从同学们讨论中,选定一个许多同学感兴趣的议题;     处理策略二,用投影仪把下面几个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讨论中决定选择哪个议题。     讨论:我们在课堂上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我们在学校里有什么权利和义务?在和同学的交往中,我们有什么权利和义务?作为公民,我们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我们有没有隐私权?在生活中自己的某种权利有无受过损害?     2确定议题:中学生的隐私权。     处理策略:可以把问题再细化、具体。譬如:     (1)什么是隐私权,我们有没有隐私权?     (2)我们的隐私权曾受到过侵害吗?     (3)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确定讨论程序。     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班集体中,如何开展讨论呢?很显然,不能一直都是七嘴八舌,尽管民主,但是到最后,我们是无法形成一个较统一的认识的;当然,也不能搞一言堂,听老师或某个专家或某个同学来讲一节课,可能清晰,但毕竟只是一家之言啊。我想,我们能否先4—8人一组充分讨论,然后推举一位代表,按照组序到讲台上阐述你们小组的意见,时间3分钟。最后集体讨论以形成一个较统一的认识。     4 小组内讨论,时间五分钟(老师巡视,适时点拨,使小组讨论深入进行)。     策略一:学生自主地讨论;     策略二:启用预备资料,讨论资料(1)-(3)中反映的中学生的权利问题。     资料(1)     据《海南特区报》报道,3月10日下午5时30分,在三位女同学的陪伴下,严利红向记者诉说了信件被拆、丢失的遭遇以及她的担忧。上初一时,她的信被拆开过两次。上初二后,她的三位同学给她来信,她没有收到。去年,她姐姐寄来一件生日礼物,还有一封信,到现在也没有收到。严利红说她所有来信的邮票都被人撕掉。有位女同学的信被别人传看着,害得她学都不想上了。严利红很担心别人把信的内容公开。她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只有一个学生信箱,每个班上都有一把钥匙,但许多同学偷偷配了钥匙。记者问了三位陪伴的同学,她们都点头说有类似的遭遇。     讨论:严利红的权利受到损害没有?你是怎样看待私人信件被拆开之事的?     资料(2)     “转了,转了!”一个同学小声发出信号,全班四十多人的目光齐刷刷聚集在教室左墙上方的一个“小东西”上。立刻,同学们有的手忙脚乱地翻书;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小东西”看。     “小东西”?那是监视器——一个转盘式的广角摄像头。那是北京某中学用来监视学生纪律的高科技产品,与之相比,原来教室前后门上的窥视孔或玻璃小窗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果然,不久之后的校会上,几个班的违纪行为便出现在政教处制作的录像片中。从此,同学们对“小东西”的关注与日俱增。上课时,同学们不时要向那里看上几眼,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习惯。而每当摄像头转动的时候,全班同学对它行“注目礼”,也就成了班里的一道风景。(《中国中学生报》第1030期)     讨论:你觉得教室安装监视器是否必要?这样做是否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学校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没有?能找到一个比“安装监视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学生遵守纪律的问题吗?     资料(3)     据《武汉晚报》11月2日报道,武汉市江岸区在《小学教师批改作业要求》中宣告“×”正式退出小学生作业本。如果是语文作业,字词错误,在错字下划“”,并在旁边打上“?”。《要求》认为,传统方式易刺伤学生自尊。     讨论:你觉得用“?”代替“×”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吗,是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吗?你觉得在作业中我们是否有知道错误的权利?     5 各组代表陈述小组讨论的经过与结果。          三、总结     我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认识到,我们中学生应该拥有隐私权。隐私权是一种“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是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看待隐私权,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对于享受主体来说,这是一种权利,人人都拥有隐私权;相对于他人来说,这是一种义务,人人都应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     譬如,私人信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别人的信件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是不能拆的。不要为了自己而去伤害别人,拿别人的信既是不道德的行为,又是违法的行为。《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通信自由,不能侵犯收件人的通信自由和个人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不得开拆。把拆别人的信件不当一回事的同学,应该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如果别人把你的信拿走了,你会怎么办呢?     同样,学校、老师都应该带头守法,保护学生的各项权利,包括隐私权。资料(2)中,学校安装监视器不但难以起到加强管理的作用,反而可能激发学生与教育管理者的矛盾,使学生对老师抱有偏见,产生不信任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第三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学校把学生的活动都置于监视器的监视之下,显然忽视和侵犯了学生的尊严和隐私。     针对资料(3),我们应该承认,小学生自尊心的确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可是这并不能成为不能伤害的理由。做错了题就是做错了题,需要老师指出,而且老师应该也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正确做法是什么。简单地认为用“?”代替“×”就不会伤害小学生的自尊只是一种想当然。这种做法其实让老师们在为学生文过饰非,所谓的维护学生自尊也是自欺欺人。我们在学习中,更有知道自己错误的权利,知错才能改,改错后才能前进!     通过讨论,我们看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都应该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活动,都应该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          四、作业     联系《中学生守则》,讨论如何履行中学生的义务?‎ 写作《珍藏的记忆》‎ ‎ ‎ ‎⊙总体构思         本次作文训练旨在培养学生作文的叙事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一些新的手法去写作,在写作中避免平铺直叙,可以采用多种写作技巧,如设置悬念,各种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抒情、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等,培养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运用“激趣教学法”,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提供机遇,享受情趣。教学中,融情激趣,重在学生自我感悟,体现老师的导练,突出写后的评改,让写作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情感体验过程。         【教学流程】         一、出示文题,明确写作要求     1文题:珍藏的记忆     2 要求:     (1)可以此为题,也可另拟题目,但要含有“珍藏”的意思。     (2)选取自己亲身经历、难以忘怀的一件或几件事来写。     (3)要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叙事要完整。     (4)在叙事的过程中,最好能围绕中心意思穿插适当的抒情或议论,要写出你对这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内心感受。       二、设置写作情境     1训练回忆能力。     (1)闭上眼睛,回忆我们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在闭目回忆过程中,试着安排回忆的线索。     (2)说出自己回忆出来的事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用一句话概括:①家庭生活②校园生活③社会生活。     (3)说出这件事为什么能引起自己的回忆?     要求:①要说出具体的事例,表述过程中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②口头表达时,要求语言简洁,表述比较生动。     2 唤醒记忆深处沉睡的感动。     导言:如果生命中没有东西能让你感动,那么你也不值得他人感动。的确,没有感动,就不会有激奋,不会有理解,更不会有许多的人间真情。在生活中,一支朴实的曲子,一首悲壮的诗,一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无言的挥手,一个蹒跚的背影……都能让人感动不已。让我们一起阅读下文:     哦,母亲!在远方山地里忙碌着的那瘦小的身影可是您?我的母亲。您那干枯稀疏的头发,那布满皱纹的脸,那双呆滞木讷的眼睛,那瘦小且微驼了背的身影,成了女儿挥之不去的永久的记忆。     ……     不记得有多少个夜晚,您为妹妹的病而彻夜难眠;不知有多少个日出黄昏您站在村头,盼望着远方爸爸的归来;更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您拖着瘦小疲惫的身子忙里忙外。我知道您也需要一个坚实的臂膀,与您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您也需要一个宁静的港湾,累了可以休息;您更需要一个经常给您打气鼓劲的人,来慰藉您的精神。您梦里醒来,都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上天,您愿承受上天的任何形式的惩罚,也不要再惩罚您的女儿。可天不随人愿,当您满怀希望地带着您多病的女儿去远方那个您像教徒般虔诚朝拜的地方,医生一句冷冰冰的诊断结果,让您顿时感到天旋地转,您带着绝望回到了那个家。为了不影响初中即将毕业的女儿的学习,为了不让漂泊他乡的丈夫担心,为了不让全家人惶恐,您默默地承受着心灵上的巨大伤痛,一个人承受着现实的残酷。您把太多的泪水咽在了肚子里。您把太多太多的委屈悄悄地埋在了自己的心底。     ……     哦!母亲,是您给了我生命,教我做人的道理。母亲,是您给了我天空一般宽阔、大海一样深沉的爱。哦!我平凡且伟大的母亲,您对女儿的恩情,女儿永生都刻骨铭心,难以报答。我的母亲,我至亲至爱的妈妈,今天女儿已由一名打工者成为了一名中专学校的学生,女儿郑重向您保证,一定不会辜负您的爱。     妈妈,女儿没有什么动听的话要对您说,因为女儿觉得用世界上最华丽的词藻也难以表白女儿的心情;没有什么珍贵的礼物送给您,因为女儿觉得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对您来说都是多么的庸俗,就让女儿在远方为您祝福吧。     (节选自陈莉君《哦,母亲》)     这篇文章让人感动,原因在于:     (1)文章内容写得“真”,有“真情”,合乎“实际”,有生活“真实”感。     (2)文章内容写得“善”,一个承受着心灵上巨大伤痛的善良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3)文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三、自我感悟,明确要旨                [明确]     1叙事完整,脉络分明。     2用心感受,抒情议论。          四、关键环节导练     1审题、拟题指导。     (1)抓住关键词“珍藏”,分析理解题意。     (2)紧扣“珍藏”,拟出恰当、新颖的文题(学生自由拟题)。     2 片段训练。     训练一:学习抒情与议论,以《花》为题,分别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话(学生练笔)。     训练二:下面,我们围绕本次作文,再做一个练习,进一步提高我们细致刻画和感受的能力。根据下面的情境,写出你的感受:(1)看着父亲那双粗大的手掌;(2)看着母亲额上的条条皱纹;(3)望着父亲暴雨中佝偻的身影;(4)凝视着母亲灯光下慈祥的笑意(学生练笔)。          五、动情快速作文      生活中的小事点点滴滴,有些很快随风逝去,而有些却触动了我们的心,留在了记忆中。一个温文尔雅的家庭妇女,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却能指点江山几度春秋;一位叱咤风云的伟人,在百忙中俯身问一个孩子:“今天的功课做完了没有?”一个平时很坏的孩子,忽然有一天站到你面前说:“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当你遇到坏人时,那个平常弱不禁风的小不点却挺身而出,用他单薄的身躯保护着你;当你落寞的时候,那个曾被你认为是仇敌的人却紧紧握住了你那双冰凉的手;在风雨交加的人生路上,父母用全身心的爱为我们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在寂寞的时候,仰首看着蓝天,望望星辰,感受宇宙的精深和博大……这些何尝不令人感动,而成为我们生命里值得珍藏的记忆?     我们的生命少不了感动,是感动让我们记住过去,体味现在,憧憬未来。现在,拿起笔来,把你珍藏的记忆写出来吧!(学生写作,老师计时统计,最好能与学生一起写作)          六、紧扣要点评改(学生互相评改,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1出示评改要点。     (1)从整体看:叙述是否完整;是否有真情实感;情感是否得到净化和升华。     (2)从局部看:哪些细节描写具体真切;哪些抒情、议论水到渠成;哪些地方不够理想,需要仔细推敲。     2评改方法:分组推荐佳作,指导评议修改,注重亮点展示。‎ ‎ ‎ 主题探究学习:妇女解放 教学要求:     了解妇女解放的历史,增进对妇女权利的认识,树立进步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观。掌握收集、调查、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报告、讨论的学习方法,尝试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增强主动探索社会观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形成宽容、理解、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一、探究准备 1.从文学作品中了解有关中国古代、近代妇女的生活情况,并就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就妇女解放问题向有关的老师或有学问的长辈请教。 3.阅读著名女诗人、女作家、女科学家的作品和文章。 4.搜集有关妇女解放的式料。 5.搜集表现女性形象的小说、戏剧、影视作品。就教材或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开讨论。 6.搜集、整理描写女性的有关词语。 7.在当地做社会调查,了解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或家庭生活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二、阅读材料     第一部分,了解有关“妇女解放”思想的条目和鲁迅先生的《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妇女解放”。《秋瑾与妇女解放》、《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翻身记实》、《保障妇女的权益》。第三部分,主要是看一看女作品的作品。 三、推荐网址 1. http//www.women.org.cn/index.jsp 2. http//www.china-woman.com/ 3.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41695.htm 四、探究活动 1.确立感兴趣的问题,分组承担并制定探究计划。 2.探究计划的内容:主题、探讨原因、已有资料、其他资料收集途径和方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探究成果展示形式(如文字、图片、口头发言等)。 3.如遇疑难问题,可以跨组进行讨论。 4.针对某些特定人物、事物做比较专门、深入的介绍。其要求是:介绍的内容必须真实、全面,提供数据和资料;语言要准确,条理要清晰。 5.班上召开专题讲座。 6.专题介绍完毕,同学们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7.把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按年代、主题等进行整理分类撰写文字说明。 五、有关资料 (一)妇女解放的话题重提之因 虽然人生来有男女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与生俱来,尽管无数志士为争取妇女解放、实现男妇平等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现实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男女平等的观念、意识也未在全社会人的头脑中形成。因此需要我们通过教育来培养。 (二)妇女解放及目标 1.解放就是通过男女劳动者共同奋斗,反对歧视妇女,使妇女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实现男女完全平等的一项社会目标或社会运动。 2.解放的目标——男女权利完全平等的实现,仍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三)妇女解放斗争史及实例:   1.1789年10月,梅力葛女士为首的法国妇女进军凡尔赛,要求男女在政治上同权。为近代妇女解放翻开了重要一页。   2.1872年,苏珊•安东尼带领40名妇女参加了当年美国总统选举投票而遭逮逋,但她在法庭上的大胆预言“法律会改变的”不久后经过斗争终成现实。   3.1894年,康有为及其弟子康广仁在广东创立“不缠足会” (四)中国是怎样保障妇女权利的 1.妇女解放用一定社会标准衡量: (1)政治上获参政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及管理国家的权利;法律上享有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权利。 (2)经济上有充分就业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途径,对个人和家族生活资料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继承权。 (3)普遍享有义务教育的机会。 (4)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家庭内部夫妻平等,实现家务劳动现代化、社会化。 (5)意识形态中完全消除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建立尊重妇女的良好社会风尚。 2.确立男女平等的法律地位,积极完善保障妇女权利的法律体系。1992年,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妇女权益保障法》全面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五)“巾帼”第一个 吴贻芳:我国第一个大学女校长            厂雪松:我国第一个女驻外大使 向警予:我国第一个女中央委员            缪伯英: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 金雅妹:我国第一个女留学生              武秀美:我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 田桂英:我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            梁  军:我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刘适兰:我国第一个女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郑小英:我国第一个歌剧女指挥 卢天桥:我国第一个邮票女设计家          徐功巧:我国培养的第一个女博士 濮舜卿:我国第一个农村电影编剧          谢  ‎ 真:我国第一个女电影导演 古拉热木:我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国际乒乓球女裁判 (六)现实中存在的歧视妇妇的现象调查结果、措施: 大力宣传妇女要有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1.有些部门、地区和单位,在招生、招工、用人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 2.女职工的劳动保护问题,在一些企业,成其是在部分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得不到落实; 3.某些妇女的婚姻家庭和人身权利受到侵害,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和犯罪活动有所蔓延。     4.媒体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1)将女性的价值限制在容貌、年龄、体形上。广告中女性的主要兴趣在化妆品、服装和首饰上。一个最常见的广告模式是:女性是服装、美容产品以及黄金首饰的主要消费者。 (2)将女性生存的空间限制在家庭,生存的意义限制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洗衣粉、洗衣机、洗碗机的广告模特都是女性;洗衣粉和肥皂等家务活有关的广告,都是集中在女人身上。 (3)将女性同男性的关系界定在依从、服从、服务、吸引上,并以此得到男性的呵护、爱慕、供养、资助和指导。 (4)妇女在电视广告中的角色定位,第一是家庭妇女,围着锅边转,第二是性感尤物,也就是色,不仅是电视广告,而且许多通俗杂志都坚持不懈地用妇女形象来招徕买主。 ‎ ‎5.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     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     法。  4、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新诗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借助本诗的朗读录音,加强朗读训练,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     旋律;  2、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学习     的重点;  3、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     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 ‎ ‎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yi)田蒋村。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  三、听磁带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在听的时候注意字词  四、注音    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火zào    荆棘jīng 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火钵bō     碾niǎn     忸怩 niǔ nì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 zhòu  五、结构层次    学生诵读课文,然后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全诗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         的特殊关系。    第二部分:(第3—11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         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12、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         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与深情礼赞。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句段全解  第一部分    第一节内容:交代了“我”与大堰河的关系以及大堰河悲惨的身世。这三句诗的容量很大,所交代的所给我们展示的内容都经过了作者精心选择和加工。诗人舍弃了大堰河的家世及其许许多多的生活遭遇,只写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    问:分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大堰河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大堰河,和诗中说的一样,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河,大堰河是谐音,她从小就嫁到艾青的村庄里做童养媳,度过了悲苦的一生。作者仅仅抓住了人物的名字这个细节来描写,这个贫困保姆的名字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压迫下贫苦妇女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 ‎   童养媳: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再结婚,这样的小女孩叫童养媳。    最后一句反复: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贫苦保姆的真挚同情。    第二节,首先交代“我”的阶级出身。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实际上遭到了父母的变相遗弃。出身贫贱的大堰河,却给予了这位弃儿以深厚的母爱。  第二部分  第一层:第3—4节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既是写实,借写景来烘托压抑而悲愤的氛围。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诗人以深情的的笔调描写这位贫苦的农民保姆,没有正面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而是在环境、气氛上多用笔墨,写了一大串与大堰河相关的事物:压着雪、满是荒草的坟墓;因无人出入而关闭了的破旧农舍;仅仅一丈平方而又早已变成别人的园地;无人光顾而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感的悲凉画面。而开篇就写大堰河的墓地,则为全诗罩上了悲剧的气氛。  第二层,第5—6节    描写“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情景。    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大堰河厚大的手掌。这是一双勤劳、温暖的母亲的手。诗人没有用抽象的词句,而是用鲜明的画面,把她的繁重劳动表现出来。    问:通过“搭”“拍”“放”“补”“拿”等动作表现什么?    表现出保姆的辛苦和劳累。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堰河仍然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通过对比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意。    第6节    问:为什么艾青走了,本来,可以卸下一付负担,应该高兴,但是她却流泪了。    答:在这泪水里,包含了贫苦的保姆对乳儿无比真挚深厚的感情。   第三层、第7—8节    写回到父母家后的感受和大堰河的生活。    第7节:    问:从哪些方面描绘自己的家?    答: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绘了自己的家,和大堰河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问:为什么要和大堰河的家做对比?    答:他所回忆的一切都是在展现大堰河的淳朴善良。    第8节:    但是生活对大堰河是很残酷的,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了繁重的劳作。那大堰河为什么笑啊?    答:反映了大堰河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倔强性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她的麻木和不觉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笑,比满眼眼泪更凄楚。    第四层:第9—11节    描绘了大堰河的悲剧结局。    第9节:展现大堰河死时的情景。    她是在梦还没有醒来的时候死去的。也就是说,她是在没有弄清自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没有弄清解脱悲剧命运的道路时死去了。    问:诗人强调:“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为什么?    答:这样写加重了悲剧气氛,表达了自己非常遗憾之情。 ‎ ‎   第10节:用几个排比句,描绘勤劳一生的大堰河死后的悲惨境遇。最可悲的是大堰河的悲剧还在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身上重复和继续着,只有他的乳儿“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里的咒语”,这也许是给死去的大堰河一点宽慰吧!    由此可见,诗人在主体部分,以自己的深情笔墨,尽情讴歌了“大堰河”勤劳、淳朴、善良的感人形象,并借此表达诗人对她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情感是人世间的大美。  第三部分:(12、13节)    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情礼赞。    最后一节,句式又整齐的排比,转为长短错落,语气也又急促变舒缓。  二、教师总结:主题全解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三、写作特点  1、《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    “什么是‘自由诗’?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题》)。    “自由诗”,绝非“放荡不羁”,而是一种“自由”其外,“诗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现代诗歌的精品。  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    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他乳母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所以这首诗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  四、课后练习一解答  (一)、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对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    大堰河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她还是博大的,她能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    她又是悲苦的,贫苦的,劳累的。多年的贫苦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健康,年仅40多岁就含泪地去了。    她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是普通母亲的代表,也是对全中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二)诗中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全篇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    诗中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节的“大堰河”,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节的“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10、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附板书设计 ‎ 叙事 抒情 引起回忆----介绍我与大堰河的关系----( 追怀 痛悼)‎ ‎ 家务繁重,疼爱乳儿 含泪别离,贫富对比 大堰河生前 生活勤俭,宽厚善良 ( 眷恋 感激)‎ 爱儿好梦,美丽心灵 ‎ ‎ ‎ 死后凄苦,一生悲凉 ( 同情 诅咒)‎ 大堰河死后 殡葬之薄,悲惨写照 ‎ 家人遭遇,悲剧命运 ‎ 直接赞美---- 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 ( 赞颂 讴歌)‎ ‎6.现代诗两首 ‎ ‎ 教学目标 一.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 ‎ 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 ‎ 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 ‎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 ‎ 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 ‎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 4、第三节写了什么? ‎ ‎  明确:(不眠)梦回长城 ‎ ‎ 5、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 ‎ ‎(四)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二)写作背景:‎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三 赏析诗歌 1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 5、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6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7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 声声含泪   一片槐树叶┫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 字字泣血        ┗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7.致空气 ‎ ‎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3.学习诗人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2.难点:巧妙的构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2.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二)读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   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三)悟   (A)整体感知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首写得比较抽象难懂。)   (B)阅读分析   1.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作一些现代诗歌阅读方面的指导。   2.速读课文思考:(点击课件中的“思考”)   (1)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2)在诗人经历这一切时,诗中说道:“你不肯把我抛弃;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文中的“你”指什么?仅仅指空气吗?   学生讨论回答:空气可能代表友情,亲情、希望、信仰等。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C)问题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如有难度、深度组内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1)生提:“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清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   生答: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2)生提:“我还疑是布景和道具。”如何理解?   生答:主人公获得自由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怀疑自己在看戏。   (3)生提:“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答: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2.教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部影片。请同学们从2—5小节中任选一节,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主人公所经历的情景。可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学生活动   (D)小结   (1)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等的歌颂。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信念、对希望的歌颂)   (2)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四)赏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谈谈喜欢的原因或感受。(学生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练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如:仙人掌、白杨、蜡烛、楼梯、太阳、月亮、向日葵等,让学生任选一个,赋予新的象征意义,来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   (六)布置作业   《致空气》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友谊和真情。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来歌颂友谊和真情。 板书设计:            致 空 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 友谊 希望 信念 ‎ ‎8.樵夫,别砍那棵树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这首诗,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并在实际生活中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感情。    难点:探讨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播放新闻片段:土地沙漠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水资源减少等等。而与时同时,无知的人们仍然肆意砍伐。同学们,你们想对那些肆意砍伐的人们说什么话?    (学生自由回答,围绕“环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 ‎   二、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掌握诗的内容。    三、听朗读录音,注意节奏,领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第一节。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    因为诗人与老橡树有深厚的感情。    2、请找出诗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与这棵老橡树之间的深厚感情?    学生回答。    3、本节诗写的是什么?    写出了“樵夫,别砍那棵树”及其原因。可看出“我”和“那棵树”的关系密切。    4、第一节在全首诗起了什么作用?    开篇入题。    五、品读第二节。    1、第二节写了哪些原因呢?    “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 “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2、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    动情地责问。    六、品读第三节。 1、 指名学生朗读。 2、 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何? 苦苦地恳求; 因为那有诗人美好的童年,有诗人美好的回忆。 3、 小结:诗人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樵夫别砍那棵树,由此诗人对老橡树的感情可见一斑。 七、品读第四节。 这节诗写的是什么? 这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八、探讨诗的主题。 形式:分小组讨论 2、根据你的理解,自由地把诗歌有感情地读几遍,并且背诵下来。‎ ‎21.细柳营 教学目标:  1. 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2. 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1. 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体会课文叙述故事时重点词语的  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1.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 2.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注释,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扫除文字障碍,对课文中未加注释的难解的词要求学生查词典释义注音。如:“大”、“入”、“为”、“已而”、“之”、“被”、“且”、“请”、“既”、“曩”、“真”等。  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a. 查词典、注音释义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b. 多义词及意义相近的词要归纳整理,如:“为”(担任、被)、“入”(侵入、进入)、“使”(派遣、使者)、“军”(驻军、军营)、“已而”(一会儿)、“无何”(不久)、“既”(以后)、“曩”(以前,文中引申为“刚才”。)  c. 要注意辨别多音字,不同的音,意义也不同,如“骑”(qí、jì)。学生查字典时,教师应巡视,了解情况,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朗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让学生散读课文,做到自然流畅。  抽读、齐读课文。  难词、难句质疑,教师讲解。  小组内口头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 分清课文的内容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军细柳:以备胡”。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部分从“上自劳军”到“成礼而去”,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上自劳军”到“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第二层从“先驱曰:‘天子且至’”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第三层从‘至营,将军亚夫……“到”成礼而去“,写细柳营军礼严谨,一丝不苟。  第三部分从“既出军门”到结尾,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4.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 复习上节课内容。  2. 提出突破口,落实教学重点。  突破口:皇帝到部队慰问将士,部队一般会有什么反应?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遇到的是什么反应?  A.课文开头说“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提问:“大”‎ 字在句中强调了怎样的意思?(匈奴大肆入侵,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形势紧张。于是,汉文帝调兵遣将,委派刘礼、徐厉和周亚夫到霸上、棘门和细柳驻扎,“以备胡”。)  B.这段里的两个分号一个冒号有什么作用?  (两个分号说明三位将军各自独立,是平行的关系,一个冒号,说明三位将军守边  的目的都一样,即是为了防备匈奴的入侵。)  C.在文章的最后,文帝由衷赞叹:“此真将军矣!”周亚夫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阅读思考,相互交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作如下点拨:  (1)在对话描写中有哪些词语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在叙述描写中有哪些词语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豰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在对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中有哪些表现了周亚夫是“真”将军?  (先驱曰:“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分析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提问:除了对话以外,本文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  本文叙述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文帝劳军的梗概,而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加以刻画,且用词准确、含义丰富,感情色彩强烈。如:写军霸上及棘门驻军的松弛,只用了三个字:“直驰入”,写细柳营军容森严,细腻逼真,也只用了十多个字。写文帝劳军离开细柳营后,“群臣皆惊”。一个“惊”字,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到家,有损天子之威而惊恐;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于军纪而恼怒。可见含义之丰富。‎ ‎22.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一、导入:      1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翻译课文。 1、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 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               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 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 ‎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  坚定有力  不急不恼  推心置腹  现身说法   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    大惊          吕蒙     自信            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 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1、劝学(详)—  就学(略)—  议论(详)—      结友(略) 2、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3、情节以对话为主 六、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七、迁移训练 1、请说说你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2、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23公输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 ‎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4.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于。            设计(二)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二、资料助读   ‎ ‎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生字: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 ‎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 ‎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    (13~16)    (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 公输盘“服”  楚王曰:“善”  公输盘诎 楚王曰“善”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全面了解墨子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矗子的劝说艺术     1,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提问: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 ‎   教师提问: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明确: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伺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     (3)学生齐读17~22段。         提问:墨于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明确: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东心,子墨子预守备。“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4)教师总结: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2.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讨论,并自由发言。     成果展示: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教师提问:《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面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盲其事,而说偷窃病: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 ‎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总结升华      1.提问: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三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大多联系美伊战争来谈;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鼓励。     2.模拟对话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激情发育,有的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有的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等等。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五、课堂小结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六、布置作业      1.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鉴赏短文,品评《墨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2.课外阅读史怀译的《敬畏生命》,了解其见解;并与《墨子•非攻》作比较,看看他们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24.诗词五首   一、教学目标     (一)调动学生古诗朗读技巧方面的积累,恰当划分诗词曲的朗读停顿。     (二)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审美情趣。     (三)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查阅与所学《诗词五首》中的诗歌有关的资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相关鉴赏等等,并根据学习的需要,截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二)导语设计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下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三)自读古诗,揣摩停顿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      参考提示: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节奏;五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三节奏或二、二、一节奏;六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二节奏;七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诗歌停顿的划分,可以按意义单位分,也可按音节分,有规律可循,但并无定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2自由朗读五首古诗,揣摩停顿,小组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参考提示:         ‎ ‎  采薇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送别         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哪,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以上五首诗歌的停顿,这里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分的,仅供教学时参考。教师在教学时,要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学生有合理的不同划分,不必强求统一。)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1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自由朗读,领会五首诗歌各自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参考提示:     (1)《采薇》主要表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抒写了戍边士卒浓烈的思乡之情。     (2)《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送别》可以作不同理解:①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②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4)《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江南农家生活情趣,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2学生自由诵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指导诵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采取诵读学生自评、复读,听读学生评读、帮读,教师点拨、范读的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人文关怀。)     参考提示:     (1)《采薇》要读出痛定思痛时的悲伤,要有回肠荡气的韵味。     (2)《十五从军征》要读出诗中主人公内心的凄苦,哀怨,要有如泣如诉的韵味。     (3)《送别》作第一种理解时,要读出“剪不断,理还乱”,缠绵悱恻的悲凉韵味;作第二种理解时,要读出讥讽、调侃、诅咒的意味。     (4)《清平乐•村居》要读出悠闲、恬淡的韵味。     (5)《朝天子•咏喇叭》要读出戏谑、讽刺的韵味。‎ 附诗歌赏析:‎ ‎(一)《采薇》‎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二)《十五从军征》‎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以上五首诗歌的停顿,这里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分的,仅供教学时参考。教师在教学时,要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学生有合理的不同划分,不必强求统一。)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1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自由朗读,领会五首诗歌各自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参考提示:     (1)《采薇》主要表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抒写了戍边士卒浓烈的思乡之情。     (2)《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送别》可以作不同理解:①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②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4)《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江南农家生活情趣,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2学生自由诵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指导诵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采取诵读学生自评、复读,听读学生评读、帮读,教师点拨、范读的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人文关怀。)     参考提示:     (1)《采薇》要读出痛定思痛时的悲伤,要有回肠荡气的韵味。     (2)《十五从军征》要读出诗中主人公内心的凄苦,哀怨,要有如泣如诉的韵味。     (3)《送别》作第一种理解时,要读出“剪不断,理还乱”,缠绵悱恻的悲凉韵味;作第二种理解时,要读出讥讽、调侃、诅咒的意味。     (4)《清平乐•村居》要读出悠闲、恬淡的韵味。     (5)《朝天子•咏喇叭》要读出戏谑、讽刺的韵味。‎ 附诗歌赏析:‎ ‎(一)《采薇》‎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二)《十五从军征》‎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以上五首诗歌的停顿,这里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分的,仅供教学时参考。教师在教学时,要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学生有合理的不同划分,不必强求统一。)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1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自由朗读,领会五首诗歌各自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参考提示:     (1)《采薇》主要表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抒写了戍边士卒浓烈的思乡之情。     (2)《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送别》可以作不同理解:①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②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4)《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江南农家生活情趣,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2学生自由诵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指导诵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采取诵读学生自评、复读,听读学生评读、帮读,教师点拨、范读的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人文关怀。)     参考提示:     (1)《采薇》要读出痛定思痛时的悲伤,要有回肠荡气的韵味。     (2)《十五从军征》要读出诗中主人公内心的凄苦,哀怨,要有如泣如诉的韵味。     (3)《送别》作第一种理解时,要读出“剪不断,理还乱”,缠绵悱恻的悲凉韵味;作第二种理解时,要读出讥讽、调侃、诅咒的意味。     (4)《清平乐•村居》要读出悠闲、恬淡的韵味。     (5)《朝天子•咏喇叭》要读出戏谑、讽刺的韵味。‎ 附诗歌赏析:‎ ‎(一)《采薇》‎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二)《十五从军征》‎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以上五首诗歌的停顿,这里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分的,仅供教学时参考。教师在教学时,要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学生有合理的不同划分,不必强求统一。)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1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自由朗读,领会五首诗歌各自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参考提示:     (1)《采薇》主要表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抒写了戍边士卒浓烈的思乡之情。     (2)《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送别》可以作不同理解:①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②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4)《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江南农家生活情趣,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2学生自由诵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指导诵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采取诵读学生自评、复读,听读学生评读、帮读,教师点拨、范读的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人文关怀。)     参考提示:     (1)《采薇》要读出痛定思痛时的悲伤,要有回肠荡气的韵味。     (2)《十五从军征》要读出诗中主人公内心的凄苦,哀怨,要有如泣如诉的韵味。     (3)《送别》作第一种理解时,要读出“剪不断,理还乱”,缠绵悱恻的悲凉韵味;作第二种理解时,要读出讥讽、调侃、诅咒的意味。     (4)《清平乐•村居》要读出悠闲、恬淡的韵味。     (5)《朝天子•咏喇叭》要读出戏谑、讽刺的韵味。‎ 附诗歌赏析:‎ ‎(一)《采薇》‎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二)《十五从军征》‎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以上五首诗歌的停顿,这里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分的,仅供教学时参考。教师在教学时,要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学生有合理的不同划分,不必强求统一。)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1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自由朗读,领会五首诗歌各自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参考提示:     (1)《采薇》主要表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抒写了戍边士卒浓烈的思乡之情。     (2)《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送别》可以作不同理解:①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②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4)《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江南农家生活情趣,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2学生自由诵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指导诵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采取诵读学生自评、复读,听读学生评读、帮读,教师点拨、范读的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人文关怀。)     参考提示:     (1)《采薇》要读出痛定思痛时的悲伤,要有回肠荡气的韵味。     (2)《十五从军征》要读出诗中主人公内心的凄苦,哀怨,要有如泣如诉的韵味。     (3)《送别》作第一种理解时,要读出“剪不断,理还乱”,缠绵悱恻的悲凉韵味;作第二种理解时,要读出讥讽、调侃、诅咒的意味。     (4)《清平乐•村居》要读出悠闲、恬淡的韵味。     (5)《朝天子•咏喇叭》要读出戏谑、讽刺的韵味。‎ 附诗歌赏析:‎ ‎(一)《采薇》‎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二)《十五从军征》‎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以上五首诗歌的停顿,这里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分的,仅供教学时参考。教师在教学时,要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学生有合理的不同划分,不必强求统一。)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1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自由朗读,领会五首诗歌各自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参考提示:     (1)《采薇》主要表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抒写了戍边士卒浓烈的思乡之情。     (2)《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送别》可以作不同理解:①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②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4)《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江南农家生活情趣,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2学生自由诵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指导诵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采取诵读学生自评、复读,听读学生评读、帮读,教师点拨、范读的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人文关怀。)     参考提示:     (1)《采薇》要读出痛定思痛时的悲伤,要有回肠荡气的韵味。     (2)《十五从军征》要读出诗中主人公内心的凄苦,哀怨,要有如泣如诉的韵味。     (3)《送别》作第一种理解时,要读出“剪不断,理还乱”,缠绵悱恻的悲凉韵味;作第二种理解时,要读出讥讽、调侃、诅咒的意味。     (4)《清平乐•村居》要读出悠闲、恬淡的韵味。     (5)《朝天子•咏喇叭》要读出戏谑、讽刺的韵味。‎ 附诗歌赏析:‎ ‎(一)《采薇》‎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二)《十五从军征》‎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以上五首诗歌的停顿,这里主要是按意义单位来分的,仅供教学时参考。教师在教学时,要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学生有合理的不同划分,不必强求统一。)     (四)交流资料,诵读领悟     1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课前所获取的资料。自由朗读,领会五首诗歌各自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     参考提示:     (1)《采薇》主要表现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抒写了戍边士卒浓烈的思乡之情。     (2)《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送别》可以作不同理解:①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②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4)《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江南农家生活情趣,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5)《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2学生自由诵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3指导诵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在全班同学面前声情并茂地诵读出来。(采取诵读学生自评、复读,听读学生评读、帮读,教师点拨、范读的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点拨为辅,教师在点评时要体现人文关怀。)     参考提示:     (1)《采薇》要读出痛定思痛时的悲伤,要有回肠荡气的韵味。     (2)《十五从军征》要读出诗中主人公内心的凄苦,哀怨,要有如泣如诉的韵味。     (3)《送别》作第一种理解时,要读出“剪不断,理还乱”,缠绵悱恻的悲凉韵味;作第二种理解时,要读出讥讽、调侃、诅咒的意味。     (4)《清平乐•村居》要读出悠闲、恬淡的韵味。     (5)《朝天子•咏喇叭》要读出戏谑、讽刺的韵味。‎ 附诗歌赏析:‎ ‎(一)《采薇》‎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二)《十五从军征》‎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诗的开头,统摄全篇、韵长旨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一个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生气勃勃的少年,转瞬成了一个龙钟老态的皤然衰翁。那漫长的六十五年的岁月是在哪里,是怎样度过的呢?作者没有写,却以此把读者带进了深沉绵远的诗的意境,同主人公一起去体味接下去作品所描写的怆神寒骨,冰冷严酷的现实。一个“从军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一个“始得归”的“始”字,准确、精到地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昼思夜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转家园的亦悲亦喜,说不清是悲是喜的复杂心情。作者没有絮絮描述这个老士兵六十五年南北征战、杀敌立功、九死一生的惊心动魄的往事。那些,对于年及八旬、日日沙场、夜夜枕戈、乡音久绝的主人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无甚新鲜了。或者说那些或足自慰或不堪回首的往事,与他此时此地急切渴望知晓家况的心情相比,实实微不足道、不劳挂齿了。平平常常的十个字,突出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特殊经历和当时心境心情,创造了足以笼罩全诗的氛围。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同没有详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一样,作品也省去了对他餐风宿露、匆匆赶路、与乡亲邂逅相遇的惊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诗至结尾,作者、读者的感情浓度都达到了顶点。            全诗突出写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划了“家”的形象,同时只写了一笔的“乡里人”的形象也很鲜明。饱经风霜、苍老惶切的老人,无须顾忌、直言不讳的乡亲,衰草古柏荒坟的家园,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动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画面,典型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湛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三) 《清平乐•村居》‎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五)比较探究,审美提升     1讨论:试比较诗与词曲在朗读停顿方面的特点。     明确:诗的朗读停顿一般比较整齐,节奏感强;词曲的朗读停顿长短错落,灵活多变,婉转曲折。     2讨论:《采薇》和《十五从军征》写的都是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它们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采薇》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十五从军征》则以叙述为主,借老翁所见所感,抒写他的悲凉凄楚之情。     3讨论:如果说《送别》和《朝天子•咏喇叭》都是讽刺统治者的,它们分别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明确:《送别》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以杨柳之“杨”谐扬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之名,影射、讽刺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祸国央民。     (六)尽情诵读,品味玩赏(如果时间紧张,可选择两三首学生普遍喜欢的诗集体诵读。有条件的话,可选配古筝曲或琵琶曲,营造氛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2背诵《采薇》、《清平乐•村居》,用行楷书写条幅,与同学交流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口语交际——讨论:我看“闻鸡起舞”‎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自主性活动能力.‎ 2.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我看“闻鸡起舞”学生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资料,如名人从小刻苦学习的例子,或睡眠对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青少年的重要性等。为讨论作好准备。 学生按照自己所支持的观点自由组合,分别坐在各自所支持的观点的两侧(正方和反方),前面一排是主持人和五位裁判员(都是由学生组成的)。 一、导入 首先请四位学生表演的“闻鸡起舞”故事。 二、活动过程 主持人宣布: 正方观点:“闻鸡起舞” 应该提倡。 反方观点:“闻鸡起舞” 不应该提倡。 第一环节: 1、请正、反双方主辩阐述本方的观点(各1.5分钟)。 正方主辩(林昆):我方认为“闻鸡起舞”我们中学生应该提倡。“一天之际在于晨。”早晨对中学生是宝贵时间。专家们认为早晨是人们记忆力最佳的时刻,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读书或学习,为何不把早晨睡觉的那段时间改为读书或学习呢?……所以我方坚决认为“闻鸡起舞”应该值得在学生中推广! 反方主辩(潘伟锦):对方辩友,对不起,我方不赞同你们的观点。爱迪生曾经说过:“健康是智慧的条件,快乐的标志,高尚的天性。”因此我方一致认为,中学生不应该提倡“闻鸡起舞”的做法。“闻鸡起舞”的做法会导致睡眠不足。美国教授威廉.德门特曾指出,长期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会带来一系列机体损害。……广告上不是有这样的话,“有健康,才有将来。”所以,我方坚决不提倡“闻鸡起舞”的做法。 2、请正、反双方一辩、二辩用例子来阐述观点说服对方(每人1分钟)。 正方一辩(潘秀敏):晋代有一个学者,名叫孙康,因为家里贫困,在有雪的晚上,他靠着月亮映着白雪“借光”苦读。……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要不停地走,脚下的路才会被拓宽,而且还会发现那个叫“成功”的驿站已越来越近,就正我们不断运动的双足一样。所以我方认为“闻鸡起舞”应该提倡。 正方二辩(邱炳斌):陶铸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极有限的,人总是免不了一死的,那就应该在活的时候,尽可能的使生命之光发得更亮一些。”这句话正应到我们身上,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拼搏,不期而去努力奋斗,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我们中国历史还有许多关于伟大努力奋斗的故事,就比如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他每天日夜地苦练着自己的书法,而且还把家中院里的十八缸水用毛笔给练干了。王羲之不正是这样一点一滴靠自己的苦练成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吗?所以我方坚决认为应该提倡“闻鸡起舞”这个观点。 反方一辩(陈小款):所谓“健康是生命的本钱”‎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曾经在河南一个贫困的山区,有一个聪明的年青人,全村对他寄予厚望,用全部的力量资助于他,他也不辜负大家的希望,每日苦读,经常加班加夜,但是长期的疲劳过度,使他的抵抗力下降,使病毒有机可乘,导致他患上(病毒疾病)肺癌,在他考取省重点大学,拿到毕业证书时,他却住进医院,不久后,离开了人世,多可惜的一个人才啊!……我想问对方如此刻苦是否为了将来,如果是,也无须,只须合理的安排时间。那么在将来的幸福生活中,就有一个健康的生命去享受,而又如果你身体倒了你如何享受。不要说,你坐在轮椅上,左边放着拐杖,右边是护士在喂药。然后喂完拐着拐着又躺在床上,这叫享受。 反方二辩(潘华娟): 2002年,上海少工委在1700多青少年中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1%的青少年,节日最想要的礼物是美美地睡上一觉,……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而按正方所说,学祖逖“闻鸡起舞”那么我们必定会缺少睡眠,所以我方坚决反对提倡“闻鸡起舞”。 3、请正、反双方三辩两位学生总结本方的观点(每人各1.5分钟)。 正方三辩(陈旭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无数事实可以看到,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是经过勤奋的努力,才成就了他们的丰功伟绩。……所以我方坚决认为应该提倡“闻鸡起舞” 反方三辩(沈丽芳):……陶行知说过:“忽略健康的人等于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为了让孩子多做习题而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就会白天上课打磕睡,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随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更不能很好地吸收和理解教的内容。爱迪生说过:“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孩子怎么可能学好知识呢?所以,我方坚决反对提倡“闻鸡起舞”。 第二环节: 一对一的反驳,请双方的四位学生向对方某一辩有疑点,进行反驳。(略) 第三环节: 自由辩论。请每个学生举手提出对方的疑点。(略) 第四环节: 请正、反双方的八位辩手用简短的话来总结自己本节的表现情况或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在这次辩论赛中我学到了一个人既要勤奋学习,也要适当的休息,这样劳逸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这两个观点只是站得角度不同,一种是学习方法,一种是学习态度。” “对于今天的表现,我觉得还行,可惜没有更多的时间,不然,我会表现得更出色。”“从这次辩论赛上,我从中领悟到:我们只有正确对待成长问题,排除一切阻碍。靠勤奋学习,靠踏实苦干,靠不懈努力,那么成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举行这种激发头脑细菌和脑思维的辩论赛。”“这次辩论赛我表现的不是很好,但是我相信我方是对的。当今这个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才能。只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迎接未来,用所学的知识和才能,挑战困难。”“在这次辩论中,我认为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与勤奋离不开,因此,一个人的宏伟志愿要与勤奋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这次辩论无论哪方赢我觉得这已经不是重要的。通过这次辩论使我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敢于发言的积极性,从而使我进一步了解“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但我始终认为我方是最棒。” 学生们是这样总结的。 第五环节: 请五位裁判用简短的话来点评本节课双方的表现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第六环节: 请全体学生评出优秀辩论员2名和积极参与者2名。 第七环节: 请一两位同学来谈谈对这次辩论赛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闻鸡起舞”现在对每个同学来说,比较熟悉。通过辩论之后,正反两方都指出精辟之处。我认为同学们应该吸取精华,弃去糟粕,我们应该有的放矢的学习“闻鸡起舞”‎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的好处,让每位同学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这次辩论各位同学都表现得很好,老师很满意。经过这次的辩论,希望每位同学都要重视口语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课后请每位同学按正、反方的观点写一篇听后感。‎ ‎ 改写《十五从军征》 一、单元学习目标与中考要求 1、关键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2、重点文句的翻译 3、文章观点的探讨 4、诗歌欣赏 二、写作知识要点梳理 1、改写时,有些情节可进一步丰富、拓展。 2、要写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3、可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 三、单元写作指导 改写,是依据原文改变体裁、人称或表现手法的一种作文形式。 改写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不改变原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改换表现形式,如改换体裁、人称等;也可以改换原文的体裁和主题思想、人物、情节、结构等,对原文进行取舍、补充。 改写要注意以下几点: 1、除了要认真读原文外,还要认真阅读改写要求。 2、要处理好原文和改写文的关系,既要符合原文的意思,又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3、要处理好不同体裁、不同写法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原文的精彩之处,又要符合新体裁、新写法的要求。 四、写作技能训练 改写《十五从军征》 要求:①可以从这位老兵的从戎经历、家人的生产,将来的生活等方面展开想象。②有些情节可进一步丰富、拓展。③作第一人称写,要写出“我”的愉内心感受。④可以学着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⑤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写作思路:从原文老兵回乡展开丰富想象,可以适当增加与此相关的内容,表现老兵内心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改写 十五从军征 ‎ ‎- 十五岁离开了家乡,走向战场。每当在战斗声中看到那轮月亮,心里就会想起爹娘。多少次我在梦里回到了家乡,看到了静静的院落,白发的双亲,是那么的亲切。但却总是梦而已!  多年以来,南征北战,随着军队辗转流离,风餐露宿;看花开花谢,冬去春来;在刀山剑海里冲过,在战火硝烟里走过,在死人堆里爬过,我根本记不清已经过了多少个年头。我的记忆中尽是战争和鲜血;多少神勇威武的将领死在烟火里,多少朝暮相处的战友倒在血泊中,我却一次次地死里逃生。看惯了硝烟,看惯了战争,看惯了撕杀,看惯了血泊,看惯了生死,也看透了我的一生。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我不知道是怎样回到大黄坡村的,更不知道是我怎样回到阔别了六十五年的家中。家里的院墙已经坍塌,野兔从家里探出头来,睁着发红的眼睛疑惑地盯着我的举动。推开摇摇欲坠的屋门,房梁上几只野鸡惊叫一声,煽动翅膀,噗噗地飞窜出去,掀起滚滚尘埃。阳光斜照进来,投下了一道光柱。光柱下躺着几段断掉的凳脚,散了一地的发霉的稻草,几件扔在地上的破衣。破败的景象使我惊讶:难道这就是我日夜思念的家?!我那总是忙碌的爹娘、我那疼爱我的兄弟、我小时侯陪伴我的床炕呢?在庭院后面,我找到了我的亲人们……  庭院后面,是一个接一个的坟墓:父亲、母亲、大哥、大姐、三弟……他们全在这里,但是没有人能告诉我,他们谁是谁?他们都躺在泥土下面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面容,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我采下野葵做了一顿饭,猎猎篝火燃起,烟火中,往事历历在目:父亲母亲慈祥的面容:大哥大姐三弟欢快的笑脸……如今,一切都无可挽回地走向了毁灭。我仿佛看到爹娘在一旁,兄弟在一旁,快乐地谈笑。但一转眼,却什么也没有了。只有野草在生长,只有风声在吹响,只有鸟儿在凄唱。  走出门来,向东方望去,喧嚣不复存在,空无一人。曾经的人都已经离我而去。想着想着,言语不得,悲从心来。泪水便落满了衣衫。  夕阳西下,晚霞像一块巨大的血块在天地间凝结。整个村庄死了一样的宁静,听不见母亲的呼唤,听不见战马的喧嚣,只听见我心中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只听见我未能对父母进孝的懊悔,只听见我对战争、对朝廷兵役制度的诅咒! ‎ ‎-‎ 改写 十五从军征 ‎ ‎-一个深秋的早晨,一棵枝叶凋零的白杨树下,一片满身枯黄的落叶,伴着一阵疾风,无可奈何地从树冠的顶端颠簸着、颤抖着,飘落下来,落在潮湿寒冷的地面上。  我牵着那匹跟了我多年的战马,回到故土。由于赶路劳累,我先在云来客栈歇脚。小二向我热情地走来,“老人家,您需要什么?本店有上好的女儿红,来一坛?”  “行!再来两个小菜。”  “好咧!您稍等。”  小二转身刚想走,我又叫住了他:“小二,这几十年来,有没有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挥了挥手,说:“哎。咱们这种小地方,哪能发生什么大事。几十年了,都还是老样子,百姓受苦受难,朝廷拨的款被那些贪官占为己有。接连不断的百姓没饭吃,就都饿死了,太可怜了。”  “可恶!”我生气地拍了拍桌子。  小二沮丧地摇摇头,继续说:“这不,几天前才听说的,那边山上一户农家四口人都相继去世了,有的是生了大病,有的是忍受不住饥饿……”  我心头一怔,还没等他说完,“快带我去看看那户农家。”  没过多久,我已累得气喘吁吁,唉,老啦,当年在战场上的威风现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小二用手指给我看:“就是那户人家。”我望过去,腿一下子软了,顿时,我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头顶凉到了脚尖。小二从后面扶起了我,“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为什么?”我像个小孩一样呜咽地哭起来……  小二扶着我到门槛坐下,看着野兔从原初家狗的洞中出入,野鸡从朽屋的梁上穿飞。以往的庭院当中长满了野生的谷物,原来的井台之上也生出了野生的葵菜。轻风吹乱了我那蓬乱的白发,我心如刀割。  小二不解地问我:“老人家,您跟这家人是什么关系,您为何如此伤心?”  我沉默了,满脸愁容。我望着热情洋溢的小二,决定向他开怀畅谈我的故事。“这里是我的家。”小二诧异了。我接着讲:“‎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我今年已经八十有余了。我原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勤劳的父亲,慈祥的母亲,见义勇为的哥哥和知书达礼的嫂子。十五岁那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朝廷急需用兵,官府查到我家,他们本想让哥哥去当兵,但哥哥行动不便,于是他们把眼光落到我的身上,母亲和嫂子都哭着跪下来求情,但那些官员根本不理会,就把我抓走了。没想到那天竟然是我与家人见的最后一面。以前我也曾经写信回家,也不知道家人收到没有。”小二点点头。  “几天前,我得以退役回归故乡,我激动得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没想到……”  小二说:“老人家,您也不必太伤心,一切都是命!今后,您就把我当成是自己的家人吧!我看您也饿了。”小二采摘了一些野葵菜,又拿了些野谷。“这里只有这些东西,就凑和煮着吃吧!”  这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想不到65年,少年变老翁,举目家无踪。如今身边还有这个小伙子。这辈子,足矣! ‎ 十五从军征(改写)‎ ‎  倚在杂草丛生的坟墓边,孤寡的风在我的泉思里奔突和飞扬,我的目光落在孤独的地平线上,喝一口烈酒,天边映出了亲人的笑脸……‎ ‎                               ——题记 ‎                    风华青年 ‎    我正值风华之年的时候,形貌昳丽,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不知有多少女子拜在我的长袍之下。但是,俗话说:男儿志在四方。我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心怀一腔热血,为祖国献身,于是毅然决定参伍从军,放弃了我的春秋美梦。‎ ‎                    战场风云 ‎    黄沙滚滚,马蹄踏歌,我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负伤累累。随着军队的东征西战,环境艰苦,与亲人失去联系,在多少个黄昏之夜,我吹响了那哀鸣的号角,两行浑浊的泪拌着悲歌,簌簌地流了下来。我开始后悔了这样的从军生活,几欲当回逃兵。但是,忠肝义胆的将军的话给了我前进的勇气——男儿决不当缩头龟,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                    老境颓唐 ‎    八十岁了,人老了,背驼了,钱又没了,女人也没了,真后悔那时听了那死鬼将军的屁话。我拄了拐杖,嘴里喃喃道。回想我在沙场打滚几十年,内心的确充满自豪,但是老境颓唐,令我情郁其中。碰了乡里人,乡语问一番,“遥望是君家”;乍眼一看,“松柏冢累累”。我踉踉跄跄地走到酒家,用仅存的一点钱讨了一壶最烈的酒。我一边向“家”的方向走一边喝着酒,哼着几调酒曲……我一屁股坐在坟墓边,不禁失声痛哭,想起了当年的老爹老娘,早已各处一方。我顺手抓了一把野菜,拌着酒一起喝。我突然想起了风华青年的潇洒,战争风云的烈火,我又把酒瓶放在嘴边。一仰头,一滴酒也没了。地平线上出现了久违的亲人的慈祥笑脸,我仿佛又回到意气风发的年代……‎ ‎    幸福的暖泉流遍了我的身体,我轻轻地闭上了眼,“老爹爹,老娘……”‎ ‎    酒醒之后,却发现自己泪满衣襟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9.日出 ‎ ‎ 一、教学目的:‎ ‎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二、重点与难点:‎ ‎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戏剧艺术知识 ‎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  2、戏剧种类:A、 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  3、戏剧剧本的内容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 ‎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4、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  第一,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  第二,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  第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  ‎ ‎(二)、作家作品 ‎1、  作家: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母亲经常带他去看戏。十四岁考入“‎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南开新剧团。十八岁开始剧本创作。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 ‎2、  《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写知识女性陈白露在婚姻破裂后,带着丈夫——许光夫留下的诗集《日出》孤身沉沦在都市中,以美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身处于潘月亭、黑社会头子金八、富商遗孀顾八奶奶、妓院流氓黑三等各色社会渣滓的包围中。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当罪恶的大厦坍塌后,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东西”、黄省三等人都难逃悲惨命运。陈白露也最终在黑暗势力重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陪伴她的只有诗集《日出》的诗句:“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日出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三)、词语解释。‎ 听录音后,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请几十同学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  明确;课文《日出》第二幕的节选。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事打昏在地。‎ 四、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明确: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开端: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 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 结果: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 发展: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别无他法,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 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三条路’。‎ 结果: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矛盾此时无从化解。‎ 高潮:潘月亭上场,黄省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完全激怒了潘月亭.‎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结局: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第二课时 一 探究      l、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1、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课文的开头写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看似矛盾冲突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因此受到了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一个苦苦哀求,呼天呛地。矛盾此时无从化解。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 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这下完全激怒了潘月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2、从以上矛盾冲实可以看出黄省三有如下性格特点: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与李石清的对话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但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 二、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 (1)剧本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从矛盾冲突的几个阶段分析每个人的语言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  ‎ 小结:黄省三的性格的发展:‎ 他原本胆小、懦弱、万般无奈、畏畏缩缩、苦苦哀求。‎ 可是他走投无路,哀号、下跪、拉住李石清的手,疯狂地发出悲声“我不能死”。‎ 他求了李石清再求潘月亭,哀求不得时终于开口痛骂;潘月亭的当胸一拳打昏在地。‎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黄省三,从逆来顺受到无力的抗争,绝望的抗争、从未看透李潘之流,存有希望之心,希望他们发善心,到认清“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自发的反抗意识开始萌发,但他看不到出路而完全绝望,这是他以后走上自尽之路的原因。‎ ‎   李石清的刻划入木三分。‎ 他以他个人的所谓经验,无情嘲笑黄省三,“这时候你还讲良心!”‎ 他“魔鬼般地狞笑着”告诉黄省三:“你一层一层地爬上去,到了顶高的一层,就可以迈过栏杆,站在边上。再向空向外多走一步!那时候你也许有点心跳,但是只要过一秒,就一秒,你就再也不可怜了,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段话说起来是那样的轻松自在,那么的冷静理智,真是个毫无人性的冷血的动物。‎ 在剧本第四幕中,升为银行襄理的李石清也被老板无情地解雇了,成了又一个“黄省三”,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2)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好:‎ ‎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 ‎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   ②您说,要我去——‎ ‎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  黄省三被逼急了,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什么!”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三、小结 ‎  通过这个剧本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剧本描绘了“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      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统习一。     2.课外阅读《日出》。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排演这出戏,下节课在班上表演。‎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0.钦差大臣〔节选)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俄国官场的腐败。   2.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推想故事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果戈里(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拼命地苟延残喘,一方面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 2.剧情简介:      《饮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位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出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      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二、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钦差 俏皮 官衔  爵位 肆无忌惮 2.解释词语。 奉告 千载难逢 时来运转: 死乞白赖: 肆无忌惮: 造谣生事: 鸡犬不宁:‎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挑拨是非: 俏皮: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四、探究 1.请画出赫列斯达科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     (1)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用马—……     (2)邮政局长长得跟部里看门的朱赫耶夫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个坏蛋,好酒贪杯的酒鬼。     (3)慈善医院主任十足像个戴便帽的猪!     (4)督学满身是葱臭。     (5)法官略普金一贾普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莫凡东…… 2.果戈里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全剧有正面人物吗?      讨论并归纳:      没有。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该剧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剧中正面人物就是“笑”,就是作者对待现实的那种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3.试分析一下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学生讨论并归纳:      喜剧中心人物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最无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他的撒谎不仅是出于一时经济的需要,而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他被误以为钦差大臣主要是惊慌失措的京城官吏一时被他那种具有官僚习气的气质所震慑。赫列斯达科夫的典型意义在于他集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具有的共同的庸俗特征。果戈里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如果不是数分钟的话)的赫列斯选科夫……灵活的禁卫军军官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国家要人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 4.请小组分角色上台表演。    学生评点、交流、改进,另请小组上台表演。 五、小结      1836年4月,著名讽刺喜剧《铁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代表了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六、作业:课堂练习一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一、探究      1.剧中人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市长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愚蠢贪婪的家伙,果戈理曾经说过:“他是个有其独特性的极其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很有办事能力,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一贪污盗窃而不留下丝毫痕迹,实行贿赂而又会向对他来说有危险的人讨好卖乖。”‎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化身,不是简单的漫画,而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他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经历和职业,是其社会地位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出于对上司的恐惧而奉迎、面欺骗,进而以至于愚弄,这都是统治机制的残暴和腐败使然。作者把他那欺上媚下,上奉下压的伎俩和贪婪成性,官迷心窍的性格揭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2.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市长说:“你竟敢拆看这样一位钦差大员的信?您怎么敢说说不上他是什么人;我要逮捕您……    您知道不知道,他要娶我的女儿,我也快升一品官了,我能把您发配到西伯利亚去。”当听到信中骂他是“像一匹灰色的阉马”的时候恼羞成怒“妈的!还要重复念,仿佛没有这一句,信就不值得念似的。”其他人的反应是:邮政局长气得要结结实实地揍那小子一顿。慈善医院主任不敢念信,推托字写得不清楚。……令各位官员痛心的是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自认倒霉、叹气。市长敲打自己的前额后悔不迭,骂自己是个大笨蛋,平日里只有自己骗别人的份,哪到却被这个外谷的穷小子给骗了。想到女儿与这个骗子订婚的事更令他无地自容:“都来看啊,市长是怎样受了人家的骗啊! 他是个傻瓜,这老家伙是个傻瓜!”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将传遍全世界、受天下人的耻笑。这时他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发怒、狂怒,用拳头威胁自己,挥动拳头,用脚后跟跺地板。他的怒气无处发泄,追究起造谣生事者“不是你们俩还有谁!这城里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挑拨是非!”      那么真的钦差到了他们又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按照市长及官员们的性格特征,不可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仍然会是故伎重演,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极力掩盖刚刚发生的丑事,或极力推卸责任,指责他人的不是。 二、当堂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喜剧的情节是建筑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由钦差大臣即将到来的消息带动起来,从第一句台词起就迅速展开,一环紧扣一环,把戏剧推向高出,请你根据剧本将第八场里提供的内容,想象一下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600字左右把它写下来。 三、小结      《钦差大臣》这部剧是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果戈里整部《钦差大臣》。‎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1.放下你的鞭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掌握剧本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欣赏剧本的能力。 2、体会本剧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人物个性,了解它的历史意义,牢记父辈在外敌侵略下的遭遇,为振兴中华,富国强民而努力。 教学重点:‎ ‎1、重点:本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难点:青工人物形象的塑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作家作品简介 陈鲤庭,曾用名陈思白。上海人,导演,理论家.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届至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战争期间,历任上海救亡演剧队队长。《放下你的鞭子》选自《街头剧》1938年版第一集,导演陈鲤庭.在抗战前期,戏剧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开始时,街头剧,活报剧和独幕剧非常活跃。当时演出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有《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等剧作,上述三剧被戏剧界合称为“好一计鞭子”。‎ ‎(指导学生阅读“校本教材”的“课文导航”部分)‎ 二、自学探究 ‎1、汉子和香姐应是相依为命,而汉子还要用鞭子狠心地抽打自己的亲生女 ,这合乎情理吗?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点拨:‎ 文中香姐自己已向众人解释了父亲这个反常理的举动。“可怜的爸爸,为饥饿所迫时常暴躁使气,可是在从前,他是我慈爱的爸爸呀!我一点怨恨他的心也没有,因为我懂得挨饿是怎么一回事,我感到他的痛苦比鞭子打在我的身上更难过。”被饥饿逼疯的人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香姐举了自己的例子,原来她是个好心肠的姑娘,对小猫、小白兔那样的小动物非常惜爱,而如今,在饿得慌的当儿,一见到它们就恨不得生吞活剥地吃了下去,还顾到什么好心肠.经她这么一解释,父亲狠心地鞭打自己的女儿的极端做法完全可以理解,是合情合理的。旁人觉得很愤慨、很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他还没饿到那份上。‎ ‎ 造成这种人性扭曲、人性泯灭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剧本通过青工的口说出“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 ‎2、剧中的青工是怎样一个人物?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人起了怎样的作用?‎ ‎  剧中的青工是热血青年,是个进步青年。他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路见不平,挺身而出,大喝一声“放下你的鞭子”“我们都是一样的穷苦人,用不着谁来欺侮谁”“这世界上不应该有这种人吃人的道理!”他叉住汉子的喉,推倒在木箱上。当听了香姐的一番话后后悔鲁莽,勇于承认打错人了。‎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他善于启发众人“是啊!”谁叫你们弄到这般田地!”“命,不要相信什么命!谁给你这个命的?”“天,你现在还在怨恨天吗?天是空的,你刚才不是说过吗?把你们从家乡赶了出来,弄得你们有田不能去种的是谁?使你们家破人亡,挨冷受饿的是谁?——这都是人干出来的。”“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害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的演讲富于鼓动性,众人在他循循善诱下,民族热情、抗战意识逐渐觉醒,众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汉奸!”连汉子也喊出心声:“孩子,记着,要打倒那些吃人的东西,才有生路。”“我们要像人的样子活下去!”‎ ‎ 他很善于把众人的情绪引向深人。进一步启发大家:“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这力量比什么都大,哪怕是赤手空拳也能战胜飞机大炮。”‎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为演出作准备。 1、卖艺汉:一位从东北沈阳沿途卖艺流落到上海的街头艺人。他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慈爱的人。由于战争造成的背井离乡,饥寒交迫,使他丧失了善良、慈爱的性格特点,变得暴躁,“疯狂”了。但青工的责问,女儿的诉说使他悔恨莫及,又恢复了原来的性格,把一切痛苦、灾难、不幸变成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和谴责——因为这是造成一切苦痛的真正原因。 2、香姐:一个天真、标志的姑娘。她伴随父亲漂流街头整整六年,受苦遭罪,忍饥挨饿,并不怨父亲,更可贵的是:她十分理解、体谅父亲。她的血泪申诉是全剧剧情转折的关键,把全剧推向了高潮。 3、青工:是一个有觉悟,爱憎分明,为人憨厚正直,敢于仗义相助的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是上海无数有觉悟的产业工人的代表。全剧通过他的提问,揭示出造成卖艺汉父女和东北广大劳动人民痛苦的根源。他的分析使全剧高潮形成。全场观众高呼口号,从而突出了全剧的主题。 四、排练演出。各组准备,派代表六人上台演出。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剧本特点。 要求:1、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句子,用个性化的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2、态度要严肃认真,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集体评议。教师小结。 六、小结 陈鲤庭的街头剧紧密地配合了现实斗争,充满了强烈的政治激情,能够以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抗战的主题,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感人的形象,它的艺术感染力和政治鼓动性都很强,所以在当时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它启导人们,不能束手待毙,不能当亡国奴,团结起来,一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寻求生存与自由,整个剧中充满了战斗的激情。‎ 七、布置作业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综合性学习 ‎ 编演短剧 一.活动目的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捕捉校园生活中带戏剧性的故事,并运用所学的戏剧文学知识,把它编成校园剧.‎ ‎2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激发创造力.‎ ‎3.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培养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活动准备  (回顾戏剧相关知识,回忆优秀小品或戏剧,分析其成功之处,让学生明确戏剧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和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用课件展示)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文学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其特点是:  (1)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剧本应该集中在几个场景中突出刻画主要任务,揭示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因而剧作家在考虑篇幅,人物,故事,场景时应尽可能做到集中,凝练,篇幅不宜过长,人物不宜过多,故事应单纯,生动,场景不宜变换频繁.  (2)有强烈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在特定情境下由人物意志支配的动作所体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人物性格冲突.把戏剧冲突理解为主要是人物的\'性格冲突\',是要求剧作家在创作时把人物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结合起来,着力塑造好人物性格,使冲突双方都具备生动,丰富的个性,并通过他们之间的冲突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3)台词的动作性,个性化  戏剧是动作的艺术,没有动作,就没有戏剧.尤其是话剧,是语言的艺术,其中,人物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戏剧艺术对动作的重视决定戏剧语言必须具有动作性.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一方面是指要通过它激起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另一方面是指要能通过人物的外在动作反映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性格特征.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三,活动过程  (一)学生通过讨论,选取校园生活中学生感兴趣,带有戏剧性,具有一定意义的题材.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讨论,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现生活,铸就慧眼.题材可以是许多个,让不同组分别编写.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戏剧题材所在皆是.如\'同学打架风波\'(同学之间因小事而争执,冲动而动手,家长与老师,学校的交涉和各方态度,上医院,事后学生的认识与和解.突出学生,老师,家长的性格,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考试前后\'(围绕考试前后老师学生在教师,寝室的态度和活动编写,意在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对考试的正确态度)等.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二)编写阶段(老师指导:注意营造激烈的戏剧冲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化;要有人物表,舞台说明;要注意场景分幕和设置戏剧的情境,以适合舞台演出)  1.学生自由组合.以十人为一组,全班分成若干个组,各组在选定的题材范围内选取其中一个编写剧本,定时完成.  2.各组自行研讨修改.  3.各组互相交流剧本,发现亮点,提出修改意见,进行第二次修改.  4.交流讨论各组剧本,确定用于排练演出的一个或多个剧本.  (三)排练阶段(老师指导: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停顿及人物神态和动作,最大程度地突显人物性格;指导负责布景,道具,化妆,配乐的同学如何搭配场景,妆饰演员,营造氛围)  1.由学生自己报名,老师协调,确定导演,角色和各类工作人员.可分成若干个表演小组,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实践,甚或可以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  2.分到角色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研读剧本,揣摩人物心理,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师生共同研究剧情,精心设计动作,不断完善剧本.  3.负责布景,道具,化妆,配乐的同学搭配场景,为演员化妆,营造氛围.  4.多次排练,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和得失,不断提高和完善.  5.设计制作海报和节目单,做好宣传工作.  6.汇报演出或小组竞赛.请专家,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参加观摩,并拍摄照片或录像存念.  (四)评议阶段  1.全体同学邀请观摩者交流,座谈,评议得失,指出优点和不足,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  2.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最佳演员,最佳化妆以及最有合作精神,工作最投入等同学,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课外延伸  写一篇戏剧评论:《我最喜欢的一个戏剧人物》,字数500字左右.‎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进入新课 1、 介绍文章的背景,以及张思德的主要事迹(可上网查资料,学生介绍,师生共同补充)‎ ‎2.了解什么是演讲词.在某一特定的、正式的场合,面对听众把自己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看法较为系统全面地说出来,这就是演讲。演讲时所说的内容就是演讲词。‎ ‎3.演讲词的特点 ‎ (1)、有针对性。要考虑演讲的场合,听众的年龄、文化程度,听众需要了解或解决些什么问题。 ‎ ‎(2)、有启发性。要通过充实的内容、严密的逻辑,晓之以理,让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词需要阐明的观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 ‎ ‎ (3)、有感染性。由于演讲词是说给听众听的,因此语言要明白晓畅、自然朴素;演讲者能够结合现实,与听众作情感上的交流,以情动人,无论议论、说明还是记叙,在字里行间应该倾注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 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⑴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⑵默读,快速浏览全文⑶请学生朗读课文⑷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毛泽东从张思德之死,深刻地论述了“生与死这一人生的重大主题”    (四)、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五)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 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 第 二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 1944年9月,针对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事迹,针对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状况,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这一演讲既为党和军队指明了方向,也为党和军队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的信任。直到今天,在中国武装力量的队伍中,仍然有这样标准的口号:“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一篇如此短小的演讲词竟会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深入探讨这篇演讲词,从而感知演讲词的特点。‎ 二 巩固复习 ‎1这篇演讲词主要表明了什么见解?‎ ‎2围绕为人民服务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教师小结:结构清晰,逐层递进,摆事实,讲道理,启发着听众逐步认识到要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军的信心和勇气,体现了论证的严密。‎ 三 精彩挑读 ‎1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问题:‎ (1) 人死的意义有不同,按司马迁的观点有哪两种不同?‎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评价了两种生死观,朗读并分析引用的作用。‎ ‎(证明人死的意义有不同,使演讲更有说服力,也引出了下文的观点)‎ (3) 什么样的人死是重于泰山的?什么样的人死是轻于鸿毛的?‎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4) 由此,演讲者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 教师小结:句句深入,有理有据,启发听众认识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4当堂成诵。‎ 四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与句的关系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2师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这篇演讲词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朗,能够启发听众深入的思考,逐步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五 深入思考 ‎1分析例句:‎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 (1) 你从这句话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 这两方面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你怎样看出来的?(因果)‎ (3) ‎“因为----所以”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恰当的运用了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所以”准确的表达出了为人民服务和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的关系。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2动手找一找: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复句,根据关联词语标注其分句之间关系。‎ ‎3师生交流 ‎5教师小结:关联词语的使用,使分句与分句之间逻辑性强,表述准确严密。‎ ‎6总结:这篇演讲词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句子内部,处处都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启发着听众的思考。‎ 六 品味语言 ‎1自由朗读全文 (1) 找出这篇演讲词在语言表达方面你最欣赏的语句。‎ (2) 这篇演讲词在语言上除了严密外还有什么特点?‎ ‎2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语句。‎ ‎3教师小结,主要通过分析修辞方法及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来品味语言特点:‎ (1) 修辞方法:排比句可以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演讲者感情和观点。在演讲词中还常用到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感叹句等来抒发演讲者强烈的感情;其它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对比也是演讲词经常会用到的,恰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 (2) 修饰限制性词语:使语言更加准确。经常还用到的有“大约”、“可能”、“也许”、“几乎”等。‎ ‎4 师生共同归纳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有表现力。‎ 七 总结演讲词的特点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由谈。‎ ‎2教师进行总结:‎ ‎(1)有针对性。要考虑演讲的场合,听众的年龄、文化程度,听众需要了解或解决些什么问题。 ‎ ‎(2)有启发性。要通过充实的内容、严密的逻辑,晓之以理,让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词需要阐明的观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3)有感染性。由于演讲词是说给听众听的,因此语言要明白晓畅、自然朴素;演讲者能够结合现实,与听众作情感上的交流,以情动人,无论议论、说明还是记叙,在字里行间应该倾注作者的真情实感。 ‎ 八 作业超市 ‎1 推荐杂志《演讲与口才》,希望他能成为你人生的又一知己。‎ ‎2 向父母老师了解徐虎、李素丽等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事迹,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指向灯,树立人生新航向。‎ ‎3 由语文课代表在班级组织召开一次“我为人人”的主题演讲,希望同学积极参加。‎ ‎4 阅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想一想,同样是追悼会上的演讲,二者语气有何不同?‎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1)生字。‎ ‎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    正心:即心要端正。‎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学生参见导练探究赏析1)‎ ‎    二、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    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    明确:(学生参见导练探究赏析3)‎ ‎    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 ‎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    生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    ……‎ 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    三、质疑问难,互动交流(结合导练综合性学习)‎ ‎    1、每人提交一个问题,前后座四人一组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同学讨论。‎ ‎    2、每组将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交付教师,教师汇总归纳为1~5个探究主题,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如有问题,可留待学生课余检索资料完成。‎ ‎    示例:(1)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    (3)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    (4)请用事例来证明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 ‎    3、教师作方法点拨:选择探究方向,确定主题,然后查询资料,并综合分析资料,初步得出结论,最后一起交流评价,并拟写研究小论文。‎ ‎    4、由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组成探究学习小组,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写成研究小论文,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 ‎    注意:①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②忌全面深入,谈及一面即可。‎ ‎    四、课堂小结 ‎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应致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 有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格精     物致知。(2—5)‎ 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 ‎(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4.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情感脉络。     2.体会演讲辞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马丁•路德•金为民请命的战斗精神和反对“以暴易暴”的远见卓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演讲辞情感脉络的基础上,用朗读再现强烈的鼓动性和巨大的号召力。 教学难点:     理解马丁•路德•金提出的“非暴力抵抗”的斗争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55年12月1日,在美国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一桩再平常不过的事:一个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理由是蔑视蒙哥马利市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        这是一场黑人民权运动。它的领导者就是马丁•路德•金,他意识到黑人心中压抑百年的尊严已经觉醒,历史性反抗的时机成熟了,他号召黑人以“非暴力抵抗”的方式,向这个充满歧视的国家发起挑战。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首都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黑人集会。他面对25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走近马丁•路德•金,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伟大历史时刻。 二、整体感知     1.“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我”指的是谁?有什么样的梦想?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仅是马丁•路德•金,更是千千万万的黑人同胞。     首先要争取正义和公正(“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我们现在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指通过黑人民权运动,要还黑人以正义和公正。在马丁•路德•金看来实现正义和公正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可能通过斗争来实现的。)     其次梦想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满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梦想的核心内容。)     再次是终于自由的理想境界(“有了这个信念……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如果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自由的理想境界。)     2.怎样才能实现梦想?     有坚定的信念(“要求兑现诺言”“时间的紧迫性”“黑人的决心”)和正确的方法(采取“非暴力抵抗”的方式)     3.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对此他的感受又如何?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面对“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对此马丁•路德•金心情非常悲愤。 小结:黑人所处的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马丁•路德•金的悲愤。他号召成千上万的黑人团结起来,怀着坚定的决心去争取民权运动的胜利。首先把正义和公正还给黑人,将来能实现人人生而平等,最终不论种族,不论宗教信仰,都能达到自由的境界。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了解了演讲辞严密的逻辑结构,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的情感力量。 三、诵读赏析     1.我们一起来演讲课文的第2段,如何表现出悲愤的心情?     “悲惨”“骇人听闻(让人震惊)”指的是同一种状况“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出来。     把找到的这些词重读,可以使演讲听起来音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加深听众对所讲内容的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镣铐”“枷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在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之下,黑人艰于呼吸视听。“压榨”一词,仿佛是黑人被挤干了最后一滴油,似乎黑人永远是白人奴役和剥削的对象。“蜷缩”一词,黑人只能抱头蹲在阴暗的墙角里,美国社会跟本没有黑人的立锥之地。“充裕”“贫困”“故土家园”“流亡者”,这组词形成的鲜明的对比,写出在黑人没有地位,不被尊重。     我们一起来演讲文章的第二段。     2.我们一起来演讲课文的第5、6段,什么地方能表现出黑人坚定的决心?     第5段,可以用偏快的语速来强调时间的紧迫性。五个排比句式,“现在是……的时候”,能增强语言气势,每一次的语调比前一次有所抬升。     第6段,四个假设关系的复句,都是反向的假设,正句都不随假设的变化而变化。一系列的否定词,可以轻声重读,以表现黑人坚定的决心。     3.教师示范演讲第19-25段。     这是对未来人人生而平等的憧憬与描绘,声音轻柔,语气舒缓。特别是“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一句,描绘的一幅带有宗教色彩的,令人向往的图画,仿佛在大家眼前徐徐展开。     4.第28-32段由大家一起来演讲。 5 文中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5段:“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是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0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四、课堂小结     读罢马丁•路德•金的激情澎湃的演讲,我们掩卷而思,奥巴马的成功当选,不正是部分实现了马丁•路德•‎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金的梦想了吗?同时,我们也为演讲的魅力深深折服。 五、板书设计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辞) 情感         悲愤         坚定            憧憬 重音  (快读、轻声重读)  (轻柔、激昂)‎ ‎15.你是你的船长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演讲思路 2、引导学生体味重要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 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文标题的理解,并进一步思考:作为一名称职的“船长”,应具备哪些品质呢?(启发学生自由讨论) 作者作为一个有着多年行“船”经验的“老船长”,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忠告呢?一起来看课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根据演讲者与听讲对象的关系,选择适当的证据朗读。(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2、找出这一演讲词的中心观点,即作者希望孩子们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成为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明确:作者希望孩子们具有公平、公正的观念,做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3、提问:如何才能成为作者希望的那种人呢? 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伤害一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 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作者希望的那种人吗?“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能力,”一句中,“这样的能力”是指什么能力?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讨论明确:是一种能感受、分担别人痛苦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演讲思路,体会文章逐层深入的结构。 1、演讲一开始,作者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紧扣演讲词的特点层层引出中心的? 2、讨论总结:这些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现场气氛热烈,并逐步引导使孩子们思考。使孩子们推己及人,从根本上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演讲中心,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一名称职的“船长”。在结构上,这篇演讲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 ‎3. 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请同学们掐一掐自己的胳膊,看疼不疼这一环节? 答:因为作者发言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如何让学生学会感受他人?那就应该让学生先意识到自己的感受,所以设计了让学生掐自己的环节,这样才能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说明道理。 4. 从哪几句话能够看出:“作为人类成员我们在生命的根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答: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没有障碍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于是,“一身化作千万身”‎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许许多多人的幸福和快乐便都印在我们的心中,许许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看在我们眼里。 5.这几句话寄予着作者怎样的希望? 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感受世界和世界中的人们,希望孩子们富有同情心,能够以一个善良的心去感受别人的幸福快乐和不幸痛苦。 6. 作者以亲切的话语劝告孩子们在感受世界以后应该养成公平、公正的观念。你怎么理解公平、公正和正义?结合文中的内容回答。 答:公平是指平等待人,不对别人的弱点和不幸抱讥讽嘲笑的态度,不对别人居高临下;公正是指正确看待和评价别人,不对别人暂时的失败或某些缺陷持幸灾乐祸的立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也要符合整个社会公正的原则;正义是对真理的认识和支持,对真善美的坚持和倡导,对假恶丑的坚决反对和斗争。(答案不唯一,可以有 四、体察感悟 人生的航程有激流、险滩、暗礁,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作为自己的船长。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心理话想说?试作即席发言。 五、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体会家长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殷切期望,体味文章睿智而感人的语言,学习体会文章在演讲思路上的巧妙安排。 六、归纳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2、学写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我有一个梦想》口语交际 ‎     ⊙总体构思     依据《新课标》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要求,进行一次主题演讲,通过这次语文实践,使学生了解演讲的基本要求,并能初步进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听说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大方的气质。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列出演讲提纲,并依据提纲合理的组织语言进行演讲实践。通过听名家演讲、独立准备、小组演讲、上台演讲、同学点评、教师点评等环节,对“主题演讲”进行全面的体验,达到提高演讲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我有一个梦想》中文演讲磁带;     2、学生准备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的演讲提纲;     3、准备一份演讲评议表;     4、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制作好电子幻灯片。     二、导入     同学们,说起口才,我们就会想起古今中外涌现出的一大批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这些杰出的口语艺术家们不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甚至引领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历史。如我国古代的孟轲、晏子、墨子……近代的严复、孙中山、李大钊、肖楚女,外国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华盛顿、林肯等等,因此,有人说当今世界有三大武器,即原子弹、电脑和口才,“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误国”更是说明了口才的重要性。作为口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演讲,历来被各行各业的人们重视。今天,我们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就是演讲。     三、听名家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1、播放磁带: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刚才同学们听的是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他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出色的演说家,被誉为“黑人之音”,请同学们说一说,这篇演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要点提示:感情激昂,文字优美,极富感召力,表现了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和不屈的精神等)     2、依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归纳: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在作者饱含深情、充满自信、逻辑严谨的语言世界里了解了当时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感受了作者高远的追求和不屈的精神。这是一个政治家对自由平等世界的梦想。那么,作为正在成长的新时代的我们,又有怎样的梦想呢?     四、学生谈梦想     1、同学们是怎样理解“梦想”这个词语的?     (学生各抒己见,要点提示:这里的“梦想”,指合理的较高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2、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梦想,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充分肯定学生的梦想,但对于过于庸俗化的回答应给予充实、提升,对于不合理的回答应给予指正。注意点评适量)     3、小结: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或立足于自己的行为和人生,或着眼于家乡与环境,或立身于国家和民族,更有的将视线投射到了人类与世界,我为同学们喝彩!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但我们显然还未能将自己梦想的缘由完全说清楚,也还不够理直气壮,更没有将自己的梦想投上感情的色彩。怎样更完整、更好地表达呢?也就是我们该怎样演讲呢?请同学们对课前准备的提纲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根据你的内容合理地组织材料和语言。     五、同学们进行提纲的修改,并打好腹稿。     写演讲提纲的要求(幻灯显示):     1、观点明确;     2、层次清晰;     3、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逻辑严密。     (了解学生修改提纲的情况,给个别学生适当点评。在本堂课中,对演讲的技巧不作明确要求)     六、小组活动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向全世界宣告的,因此,我们也要有一种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梦想的勇气,要向同学和世界宣扬!我想,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各组由一名组长主持,轮流演讲,并组织小组成员依据“演讲的基本要求”对每一个演讲的同学进行评议。     幻灯:演讲的基本要求:     1、气质大方而自信(没有自信就无法让他人相信);     2、语言流利而清晰(语不清晰意难明);     3、主题集中而明确(主题散,阵脚乱);     4、感情投入而真诚(没有感情就没有投入的听众)。     评议表如下图:     姓名     评议项目:气质(优秀较好一般较弱)          语言(优秀较好一般较弱)          主题(优秀较好一般较弱)          情感(优秀较好一般较弱)          (老师应激励、组织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演讲活动中来,及时了解学生演讲活动的情况,把握好时间)     七、全班演讲     刚才观察到:演讲的同学非常投入而且举止大方,评议的同学严肃而认真。下面,依据同学们的评议,请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到全班同学面前演讲。作为听众,我们仍然要对每一名演讲选手进行评议,但这一次评议我们提高了一点要求:不仅在每一项上打分,而且请你说说理由,并对该同学提出提高的建议。     1、4—5名同学进行演讲(在每名同学演讲之后,请1—2名同学进行评议,老师适当补充)。     2、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小结(依据演讲实际情况和学生评议情况):同学们的演讲很精彩,我听到了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听到了同学们求索的心声,看到了同学们奋进的精神,看到了一颗颗年少却深怀理想的未来之星。今天,我和其他同学作为见证人记下了这一幕。同学们的评议也很中肯,使我们知道了:一个不自信的眼神或不经意的鬼脸会明显影响演讲者的气质,一句习惯性的口头语或一个多余的衬字会破坏语言的魅力,缺少感情或感情夸张都不利于观众的接受等等。今天,同学们通过欣赏、演讲、评议等过程,真真切切感受了演讲,在求知的道路上,同学们又跨进了一步,祝贺同学们!     八、结束语     同学们,演讲是“说”,大家说是说得不错了,但千万不要忘记了,除了说得好之外,还要——(学生一起回答)做得好。     对,言行一致方为君子,演讲是对世界的宣言,它的背后是要求我们用行动去实现的努力。我希望同学们能牢记今天的宣言,真正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九、探究拓展     我们刚才进行了演讲实践,请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在我们的课堂之外,演讲还可以出现在哪些场合?(社区、就职、毕业、学术交流、竞选等等)     小结并提问:演讲几乎可以出现在所有社会公众场合,但我们是怎样判断哪些是演讲哪些不是演讲的呢?你能给“演讲”下一个定义吗?请同学们课余寻找答案(这里最好给一个提示)。     【板书设计】(见幻灯片显示)     【教学探讨】     八年级学生对演讲的概念相对模糊,更谈不上完全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尤其要注意。本设计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真感受。采用渐进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演讲上逐渐进步,让学生在评议上稳步前进。在教学语言上,教师采用充满激情的演讲语言,力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体验氛围。     ⊙设计亮点     本堂课是演讲中的命题演讲,因为学生对演讲概念相对模糊,所以绕过了演讲概念,让学生直接体验和实践,使他们加深对演讲的感性理解,逐步提高演讲能力。在课堂最后,本着“教书更要育人”的理念,特别提出“演讲”还只是“说”的观点,提醒学生重视演讲的同时不要忽视了“行”,以免将演讲孤立,注重了“言行一致”的品性的培养。     ⊙专家点评     教师充分创设了演讲氛围,唤起了学生的演讲欲望,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写一篇演讲词 教学目标 ‎1通过总结本单元的课文,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结构及特点;‎ ‎2把握演讲词的写作技巧,能够恰当的在演讲词中运用比喻、    排比等修辞方法增强感染力;‎ ‎3鼓励学生充满自信,扬起自信的风帆,乐观的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通过总结本单元的课文,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结构;‎ ‎2把握演讲词的写作技巧,能够恰当的在演讲词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增强感染力;‎ 教学难点 把握演讲词的写作技巧,能够恰当的在演讲词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增强感染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本单元的课文文体及特点导入 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都是演讲词。那么什么是演讲词?‎ 演讲词俗称演讲稿、讲话稿,是演讲者在演讲前事先准备、供演讲时使用的,用来交流思想、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把自己的主张、观点、见解及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从而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稿。一篇出色的演讲词可以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感染、打动读者或听众。怎样写好演讲词呢?‎ 二   把握特点 ‎     小组结合本单元课文,讨论演讲词有哪些特点?‎ ‎1、针对性。演讲要考虑特定的听众、演讲的环境、场合。听众不同,环境场合不同,演讲就有不同的内容、方法。‎ ‎2、鲜明性。演讲要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见解及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就要立场鲜明、态度明确。‎ ‎3、通俗性。演讲是给人听的,稍纵即逝,听众对演讲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要使听众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用简短的句子、口语化的语言,明白晓畅地表达。‎ ‎4、鼓动性。要达到宣传教育作用,演讲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富有鼓动性。‎ 三   演讲词的结构 ‎    演讲词的结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部分:‎ ‎ 称  谓-先外后内 ‎ 开  端-开门见山/设问提要/引用名言警句/以故事、新闻、历史作引子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正文/主体-从多方面/角度阐释讲题 ‎ 结  尾-总结要点/赞扬勉励/感谢祝颂 ‎     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打下基础。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由于演讲材料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为了便于听众理解,各段落应上下连贯,段与段之间有适当的过渡和照应。  ‎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尾的方法有归纳法、引文法、反问法等。归纳法是概括一篇演讲的中心思想,总结强调主要观点;引文法则是引用名言警句,升华主题、留下思考;反问法是以问句引发听众思考和对演讲者观点的认同。   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四   演讲词写作 演讲词的写作要做好下面几步:‎ ‎    1、选好主题,明确中心。主题是演讲的灵魂。写演讲词,首先要选好主题。主题的选择要服从演讲的要求,要考虑听众对象和演讲场合。如《为人民服务》是追悼会上讲的,是要发扬牺牲者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就是主题;《我有一个梦想》,是和平示威集会的演讲,主题就是和平。选择主题还要符合现实的需要。“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反映了当今中国人的研究的需要,这都符合现实的需要。选好主题后就要确定中心。演讲词没有中心,没有明确的主张,讲起来听众就不知所云,不明白演讲者讲什么问题,什么道理。没有明确的中心,也无法组织好材料。提倡、赞成什么,批评、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绝不能模凌两可,含糊其词。主旨要正确,要敢于坚持真理,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要讲得好还要有话可说,因此,要选自己熟悉的话题,有发挥的余地。确定中心后,还要拟好题目。题目要言简意赅,高度概括演讲的内容,清晰表达主题,紧扣主题。如《我有一个梦想》,对内容就作了高度的概括。 ‎ ‎    2、搜集资料,精选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演讲词,就要搜集整理好相关的资料。根据选定的演讲主题,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可以找相关书籍、报刊、文献、笔记,或向别人了解,作好记录,或上网下载,或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写下来,然后将这些零碎的杂乱的资料加以阅读、比较、整理,再从中选出能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选择材料要做到:①有针对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作者选用了王阳明的例子,充分说明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为人民服务》引用司马迁的话,证明死的意义有不同,既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又给读者以启迪、教益。②准确典型。演讲要实事求是,靠真理吃饭。要让听众信服,材料就要准确、真实、可靠,无可辩驳。《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第二自然段描述的悲惨事实就无可辩驳;《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举了“精兵简政”一例,准确说明了观点;③有新意。角度、立意力求新,选材力避陈旧,这样才能讲得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 ‎    3、合理结构,科学组合。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后,可按演讲词的结构格式,列出简单的提纲,安排好开头结尾及主体的层次结构。开头的呼语要得体,开场白尽可能营造设想的氛围。开头可以从题目谈起,可以提示中心或概括内容,或从寓言故事、名言警句、个人经历等谈起。为了使演讲引人入胜,可以从主体的结构上考虑,把演讲词写得曲折有致。可用下面几种方法:欲擒故纵法、设置悬念法、巧妙穿插法、波澜起伏法、抑扬法、对比法、蓄势法等。主体要丰富充实,层次清晰。结尾要简短有力。结尾的方式主要有:①提出希望,鼓舞听众;②篇末点题,加深印象;③幽默含蓄,耐人寻味。‎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4、情理交融,语言生动。演讲要感情充沛,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逻辑说服力,分析论述有深度,能给人以启示,合情合理,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让听众心悦诚服。演讲词的语言要简洁明快,通俗平实,准确生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同时又要幽默风趣,富有文采,富有气势,富有逻辑性。句式的整齐划一、对称均衡,长短句相结合,整句散句相结合,可以产生优美的节奏感,适当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使演讲怡情悦耳。如《我有一个梦想》中“我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起来……圣光披露,普照人间”,运用排比,讲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摧人振奋,感情激昂。再如文中第四段“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自由和正义的保障”,把解放宣言比作空头支票,把正义比作银行,把国家比作巨大的金库。一连串的比喻,使说理非常形象生动,易于听众理解和接受。再如:“……让我们与书这个‘哥儿们’交上朋友吧!它不需要拔刀相助的江湖义气,只需要天长地久地交往。让我们与知识这位热情的‘姑娘’恋爱吧!它不需要大彩电和沙发床,只需要孜孜不倦地热烈追求。”这段话,幽默委婉,通俗明白,富有气势。‎ ‎5、行文迅速,认真修改。写作时就好象自己站在讲台上面对听众演讲一样。行文过程最好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写一段回头看一段,以免影响文章的连贯性。写好初稿后,可试着演讲,然后认真修改。修改可从主题是否集中突出、内容结构安排是否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层次是否清楚,逻辑是否严密,衔接是否自然,语言是否晓畅通俗等方面修改,尽可能使演讲词更完美。 ‎ ‎6、演讲稿还要在情绪上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上做到生动感人。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短而精,在听众的精力分散前戛然而止,余味悠长。此外,用语务求浅白 (演讲时更应合于口语),需形象生动;句子不能太长,修辞部分要少;要确切掌握词意:例:除了负责学会搞课外活动外,学生会的职责也包括代表同学向校方提供意见;不宜运用双重否定句:例:为了民生,政府冻结增加公屋租金做得不是不好;多用「我们」,少用「你们」。    ‎ 五  例文 ‎(一)                今天我十八岁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借花献佛,为我们的十八岁唱一首赞歌。   小时候,总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幼稚,总以为靠着自己的天赋,即使种下一粒石子,也能收获一座巍峨的大山。登上十八岁的舞台,才知道要实现理想,还需要许许多多现实的土壤;成功的路上,也不总是鲜花铺地,还有恼人的风雨,刺人的荆棘……   但你畏惧了吗?退缩了吗?不,登上十八岁的台阶,我们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更感到时间的滚滚流逝。岁月匆匆,难道你真的愿意作一名匆匆过客?青春年少,难道你真的愿意人生如梦?   苦恼悲观的日子,鲜花凋零的日子,也曾仰头问天,冥冥中,也曾想起妈妈那颤抖的话:外面风大,要早些回家。是的,外面风很大,雨也很急。但我不再害怕,因为我已经十八岁了。我的肩膀虽然稚嫩,但我的心中,却有一枚辉煌的太阳!   十八岁,明白一个道理:花有开有落,人有离有合;十八岁,记住那个道理:只有得失两忘的人,才会执着追求,风雨兼程;只有宠辱不惊的人,才能得失两忘,勇往直前;十八岁,把那个道理,刻在心里,坦然地面对成功和失败,坦然地面对眼泪和笑容,因为我们已经十八岁了。十八岁,这个火一样的年龄啊!失败和险阻又能将我奈何?   十八岁,我们不具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磅礴气势,却具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只要奋斗,就能成功,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何况社会上洪流滚滚,我们不用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十八岁,我们脚踏大地,头顶青天;十八岁,我们仰望明月,追赶太阳;十八岁,不畏艰难,不畏险阻,敢踏出荆棘泥泞;十八岁,倾热血为江,以信心筑船,证明自己便是远方的航标灯。   同学们,我的同龄人,我的朋友们!不为别人,就为自己,就为岁月赐给我们年轻的臂膀和这一腔热情,伸出你年轻的双手吧!擎起希望的火炬,让我们劈风斩浪,走向辉煌的明天!   谢谢大家!‎ ‎     思路导引  ‎ ‎    人生的感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可写的范围很宽。要写一个片断,就要确定一个主题,直接切入,不讲废话。这个片断训练,侧重于主题角度的选取。演讲要充满魅力,引人入胜,打动听众,就不能陈词滥调,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见地,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理解就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一个角度,别有洞天。采用逆向思维,不失为一个选取角度的好办法。比如“李鸿章应永载史册”,这就很新,为什么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也要永载史册?这是从反面教育的角度来立意。立意角度新,选材不落俗套,会增强演讲的说服力。生活给你的启示很多,要写好这个片断,就要选好一个角度,做到立意新、角度新、题材新。‎ ‎   例文 扬起自信的风帆 人生的旅途就犹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微波连绵,时而汹涌澎湃,面对眼前的种种困难,你是否犹豫了?‎ 不管是伟人,还是平凡人,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只不过这挫折可大可小。面对挫折,有的人望而生畏,有的人半途而废,但有的人却向挫折发起了挑战,并依靠自己的实力战胜了它。不同的选择,往往结果也是不同的。‎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一个人即使再有才华,如果他不自信,不敢去尝试,他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可见,自信对一个成功人士来说是多么重要。没有自信,我们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没有自信,我们不可能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没有自信,我们更不可能把一件事做好。‎ 自信是一股支撑我们走向胜利顶峰的强大动力,有了这股动力,我们就会不顾一切的往上攀登,直至顶峰。‎ 有的人不自信,可能是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后的那种滋味,害怕被人取笑。然而这些人的目光都太短浅了,他们难道不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道理吗?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许多名人谁不是由失败走向成功的?面对失败,人们可能会取笑你,但你有没有想过,当你站在成功顶峰的那一刻,又会有多少人向你投来钦佩、赞赏的眼光,这些人中可能有当前取笑过你的人,而现在他们则会对你更加尊敬。‎ 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旅途中的狂风暴雨并不可怕,只要你扬起自信的风帆,它就能指引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朋友,让我们一起扬起自信的风帆,去迎接狂风热浪的洗礼吧!‎ 扬起自信的风帆 ‎    自信,在许多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诠释,但追根究底,所有自信的诠释皆有一个共同点:大胆。‎ ‎    大胆并非是那些爱出风头的人的逞强,也非是那些社会青年所做的不法行为。大胆是你有勇气去创新,去拼搏。‎ ‎    当然,你之所以会不自信的原因只有这么几个:你没有实力或者你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你的对手抗衡。一个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是很自卑的,所以要自信,首先你自己要有一定的素质。‎ ‎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正是验正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既然我们都有长处,那么又何必自卑呢?春秋时的晏子不也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他不也照样是历史名人?像我们这样健康的人又何必要去为那些琐碎事而感到自卑吗?‎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我们有能力生活在这世上,这就是我们可自信的事了,起码我们证明了我们生命力的顽强,比起那些想轻生的人来说,我们很坚强了。我们应该自信,应该对这世界大声地说:“我拥有足够的自信战胜所有的困难。”‎ ‎    也许你没有西施般的容颜,也许你没有泰戈尔的才华,也许你没有比尔.盖茨的富有。但你不能总为了这些而自卑,你应该自信面对人生,应该自信面对每一天,因为你拥有最甜的笑容和最善良的心地,这是我们一辈子受用的,也是我们自信的根据!‎ 人生犹如在海上航行的船,未来的航行方向怎样,全是靠我们自己掌握的,我们不要因一时自卑而使自己错过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应扬起自信的风帆,向最美的彼岸靠去。‎ ‎16、南京大屠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情感目标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难点 ‎1、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2、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 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整体感知 ‎1、生字词 熙熙攘攘(xī)(rǎng)   挎(kuà)   蹂躏(róu)(lìn)   步履蹒跚(pán)(shān) ‎ 庵(ān)   徘徊(pán)(huái)   毛骨悚然(sǒng)   侥(jiǎo)   褴褛(lán)(lǚ)  ‎ ‎ 惨绝人寰(huán)   矶(jī)   蛊惑(gǔ)(huò) ‎ ‎2、报告文学的特点 ‎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    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 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做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 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把他们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材料就是要包含五个“W”‎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也不可编造。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他)去描述生活、刻画人物、揭示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他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画、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 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像、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 (三)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能更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3、题解:‎ 本文选自1987年第七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本文写于198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行。‎ 文章主旨:文章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65年以前日寇在南京对南京人民集体和零散大屠杀的滔天罪行,控诉了日寇惨绝人寰的暴行,告诫人们勿忘民族灾难,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体现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4、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 本文可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1—11)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 ‎ 第二部分(12—37)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可分三层) ‎ 第一层(13—24)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 ‎ 第二层(25—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第三层(33—37)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 第三部分(38—4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三、课文分析 ‎(一)讲析第一部分。 ‎ ‎1、指名读第一部分。 ‎ ‎2、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 明确:从老太太的突然狂奔,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 ‎ ‎3、用的什么顺序的写法?是怎样写的?‎ 明确:倒叙的写法。 文章开头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都市风光,一派和平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写美国护士的日记。 ‎ ‎4、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 明确: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憾。 ‎ ‎5、写美国护士的日记作用是什么? ‎ 明确:引用事实,用当年亲眼目睹的日记,证实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精神失常。 ‎ ‎6、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 明确: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 ‎ 四、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讲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朗读 ‎ ‎(2)思考: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 明确:写日军在中国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 ‎ 追问:哪三件惨案? ‎ 明确:①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 ‎②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 ‎ ‎③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提问:这三次大屠杀的情形是怎样的?(看书,5分钟后复述) ‎ ‎(3)请一位同学复述“燕子矶大屠杀”。 ‎ 提问:下关大屠杀一共死难同胞多少人? ‎ 明确:五万人。 ‎ ‎(4)请一位同学复述“下关大屠杀”。 ‎ 提问:下关大屠杀死难多少人? ‎ 明确:堆积如山,就连留下往江里丢尸体的人,干完“活”后,也全部排成队被“枪杀”了。 ‎ ‎(5)请一位同学复述“草鞋峡大屠杀”。 ‎ 提问:这次大屠杀死难多少人? ‎ 明确;五万多人。 ‎ ‎(6)三次大屠杀惨案的特点各是什么? ‎ 明确: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上”。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 ‎2、讲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 ‎(1)指名读第25—32自然段。 ‎ ‎(2)提问: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 明确: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件惨案。 ‎ 追问:哪两件惨案? ‎ 明确:①井敏明和野田岩杀人竞赛。‎ ‎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 ‎(3)提问:这两次血腥屠杀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看书五分钟后准备复述) ‎ ‎(4)请一位同学复述杀人恶魔比赛杀中国人的事件。 ‎ 提问:这个事件,突出写出了什么? ‎ 明确:突出写出了两个日军的兽性。不!连禽兽都不如! ‎ ‎(5)请一位同学复述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300多个无辜中国人的事件。‎ ‎(6)提问:两个案件,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明确:前者详后者略,详略得当。 ‎ ‎(7)老师小结。 ‎ ‎      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充分领略日本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让我们记住这一笔笔血债,常把仇恨记心头,毋忘国耻!能更加激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 ‎3、讲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 ‎(1)指名读第33—37自然段。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2)思考:这一层写了哪些内容? ‎ 明确: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死中国人的案数和人数。 ‎ 提问:这一层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 明确:它说明南京大屠杀是经过国际法庭查证判定的,是有历史定论的,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方可以随意篡改了的。 ‎ 提问:日军在中国南京前后共屠杀多少中国人? ‎ 明确:在南京屠杀共计34万人。 ‎ ‎(3)老师小结。 ‎ ‎34万,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仅仅是能举证、查证到的,还有多少人被他们杀害之后投到江里,用汽油焚尸而无法查证啊!这仅仅是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在全中国屠杀的中国人,又有多少个34万啊! ‎ ‎4、小结第二部分 ‎ ‎1、文中描述日军用什么手段屠虐我们的骨肉同胞? ‎ 日军屠虐中国军民,手段之多、残忍令人发指: ‎ ‎(1) 机枪扫射,肆意屠杀; ‎ ‎(2) 杀人竞赛,人当活靶; ‎ ‎(3) 蹂躏奸杀,老少不放; ‎ ‎(4) 毁尸灭迹,抛尸长江; ‎ ‎(5) 屠杀无辜,浇油焚尸; ‎ ‎(6) 惨无人道,生埋活人。‎ ‎2、讲析:文章第二部分的安排是颇具匠心的。在写了三个集体大屠杀惨案,两个令人发指的零散屠杀案后,结尾处还引用了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材料。从结构上看,写查证的法律证据也起到了总写的作用。法庭查证材料铁证如山,不容置疑。从内容上看,用数字说明,增强了说服力。在引用“查证”后,文章还补上了外国观察家的看法和当时的情况补述,说明事实上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我们同胞是难以计数的。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极力抹杀这段历史,墨写的文字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他们一伙人的倒行逆施,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二)讲析第三部分。 ‎ ‎(1)指名朗读。 ‎ ‎(2)思考: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明确: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 ‎ 提问:哪些是议论?哪些是抒情? ‎ 明确:第38自然段借记叙抒情。第39自然段夹叙夹议。第40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第41自然段也是议论。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明确;第39自然段揭露了日本法西斯难以计数的令人发指的罪行。第40自然段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第41自然段强调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民族的光荣,也应该牢记祖国深重的灾难、民族的奇耻大辱。最后一自然段点题。 ‎ ‎【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政论性】‎ 三、总结课文 ‎ ‎(1)完整地听一遍朗读录音,体味感情、语气。 ‎ ‎(2)把握全文的重点: ‎ 学生甲:掌握三大屠杀惨案,这既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又能使我们勿忘国耻。‎ 学生乙:引用资料的写法,它不但使这篇报告文学更加真实突出,也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日军侵华罪行。 ‎ 学生丙:开头倒叙的写法,强调的是结果,因此使后文内容更加对比鲜明,突出。 ‎ 学生丁:议论、抒情句、段,能起到突出中心,升华主题作用。‎ 四、中心思想 ‎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回顾和具体描写,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侵略。‎ 五、写作特点 ‎①利用倒叙的写法,突出事件的严重性,使对比鲜明突出。 ‎ ‎②夹叙夹议的写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 ‎③运用引用历史事实资料,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加了批判性。‎ 六、布置作业 ‎ ‎1、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 七、板书设计                ‎ 南京大屠杀 ‎ 一、都市风光(优美)   对比      老太太发疯(惨状) ‎ ‎                          回忆 ‎ ‎                    燕子矶——赶到码头用机关枪扫射 ‎ ‎        集体屠杀     下关——用绳捆在一起,连成串杀害。 ‎ 二、大屠杀               草鞋峡——用铁丝网网住杀害 ‎ ‎    零散屠杀 两个日军——杀人比赛 ‎ ‎                    田中军吉——连杀300多人 ‎ 法庭查证——历史结论、铁证如山 八、课后反思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7.寻找时传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2、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3、学会“对比、讨论”的思考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 小黑板 六、教学流程:‎ 一、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1、导入:‎ ‎2、介绍通讯知识:(学生回忆知识,老师用小黑板板书)‎ 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特点:报道祥细深入;注重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 消息与通讯的比较:‎ 标题 电头、导语 篇幅 写作特点 消息 引题、正题、副题 有 短 概括、简洁 通讯 正题、破折号引起副题 无 长 具体、细致 二、分析课文内容。(教师设疑,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时传祥是谁?为什么要寻找他?‎ 时传祥是一名掏粪工人,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全国劳模;‎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学习时传祥的精神;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入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2、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述时传祥的突出事迹。‎ 解放前————解放后————动荡的年月(文化大革命)————现在 挨打挨骂吃不饱 掏粪热 挨打挨骂吃不饱 人们摇头,漠然 ‎ ‎ ‎3、文章那些语言反映出重大社会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不少带有机锋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机锋的地方。(机锋: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波澜不惊,但在平静舒缓的话语中反映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锋芒直指人性中最隐蔽最脆弱的地方。)‎ (1)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2)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3) 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4) 这世界,变化真大!‎ (5)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道德观、价值观 不正确————树立————受到严重的冲击————沉沦 ‎ ↓ ↓‎ ‎ ————————对比————————‎ ‎ 目的: 呼吁人们“重返精神高原”‎ ‎4、谈谈你从时传祥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讨论)‎ ‎5、文章写时传祥,一位伟人——刘少奇也贯穿全文始终,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侧面描写 三、情感拓展(学生自由讨论)‎ 讨论:如果我们身边的人都拥有时传祥精神,我们的社会将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总结 ‎ 1、文章的写作特点 ‎①内涵丰富,主题深刻 ②用事实说话 ③平实中显机锋 ‎ 2、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 板书设计:‎ ‎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8  阿 炳 在 1 9 5 0                                   教学目标: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            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让学生欣赏。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 二、简单介绍阿炳及《二泉映月》。 1、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3、《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 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二、检查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 三、文章分析: 1、《二泉映月》:此曲录完后,还没有名字。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所以命名《二泉映月》,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说和内容无关。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为瞎子阿炳的演奏录音的缘由, 并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倒叙、插叙;敢叛逆、有骨气) (二)“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详写为阿炳录 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三)“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末尾”。写抢救《二泉映月》的经过和意义,并说明的影响。(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3、文体特点:本文可视为报告文学。 4、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分析) ①解说词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②多个人、多角度和多层面地叙事。 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点”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序,也有倒叙、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作用: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还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③声画合一: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④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通过介绍和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四、小结: 1、阿炳坎坷的一生创作了《二泉映月》; 2、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五、练习: 课末练习:(三) 六、作业: 1、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什么能够闻名于世并保存下来?说出其原因。 (应根据写作特点④来回答) 2、小作文:为阿炳写100个字左右的小传。‎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9.滑铁卢之战 一、教学目标 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手段:问题研读法、多媒体手段辅助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2写作背景 众所周知,拿破仑是19世纪初期威震世界的法国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1810年,拿破仑几乎控制了除英国和俄国之外的整个欧洲,法兰西帝国的强盛发展到了顶峰。但是,1812年的莫斯科战役和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却使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败涂地。从当时的天气不难看出,前者因为严寒,后者因为暴雨,使得拿破仑的锐气大大受阻。‎ ‎1815年3月,拿破仑带领千余名官兵,趁着黑夜,偷偷渡海,在法国本土登陆,顺利进入巴黎,再次登上皇位。并决定在6月份与联军决战,以实现他称霸世界的野心。战场就在今天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边的小村滑铁卢。由英国威灵顿公爵率领的22万英国、普鲁士联军与拿破仑率领的12万法军在此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尽管拿破仑意志顽强,指挥镇定,法军英勇善战,法军的骑兵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联军猛冲,步兵也轮番冲击,多次突破联军防线,但是联军也不示弱,顽强地反击,一次次又夺回了阵地。经过几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双方都损失惨重,疲惫不堪。‎ 在决战的紧要关头,因暴雨造成的道路泥泞,他发出的让下属的格鲁希部队迅速靠拢的命令推迟了5个多小时才送达,致使法军的援军未能及时赶到。又由于暴雨使总攻时间推迟,给了联军充裕的时间,使援兵及时赶到了战场。精疲力尽的法军遭到了前后夹击,致使战局急转直下。晚上8点,落日已西沉。威灵顿看到法军越来越混乱,便决定从正面发起进攻。他单骑冲到高原的边沿,脱下帽子在空中飞舞。于是,部队全面出击,4000多人像潮水一样向山坡下奔去,拿破仑的军队终于放弃了战场,他自己也在晚上9时骑马先逃了。6月22日宣布退位,被流放囚禁并死于大西洋南部的圣赫勒拿岛。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 仓皇  拘泥 怯懦(qi no)扣人心弦 疲惫(p bi)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请几名学生分别归纳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略(见《教师用书》第200—201页) 4、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5、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奥地利]  茨威格 叙事线索     时间   人物    构思组材     关键人物突出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剪裁技巧     切入点准确(决定性的一秒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导入新课 略 二、具体感知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 三、课堂小结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联想、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介绍投影) 四、拓展阅读 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奥地利]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茨威格 新闻性         真实  渲染气氛恰当  工笔描写细腻 文学性        场面勾勒宏大 心里描摹准确 穿插评论深刻 ‎《话说我家》口语交际 ‎     ⊙总体构思     本节课话题是“话说我家”,为了使话题既集中而又都有话想说,谈话设定两个方向:家的变化和家的困惑。交流形式则尽量灵活多样。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还要对参与者的表现有及时的反馈。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教师的作用在激发,在导向,在点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创设一个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完成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学生在说话中学习说话,在交际中学会交际。寓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     【教学流程】     一、前期准备     1、组织策划组,物色主持人。     策划组以三人为宜,设一组长,三人中应有一两个有策划经验的,也应有平时并没有班级活动策划经历的同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可以让多个主持人分段主持。     2、老师与策划、主持人共同制定详细方案。     方案制定以学生为主。老师在指导时要强调以下三点:这应是一场真实的谈话,因此要在有一定的调查基础之上确定让同学有话可说、有兴趣说的话题;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言,而不是少数几个人的口才秀,因此要设计有利于多数同学参与的环节;评议表要设计得既体现口语表达的要求,又有可操作性。     3、策划组长在全班宣布方案(考虑到这是一堂口语交际活动,因此只要求学生了解大体安排,做些大体的准备即可,不要求学生有文字发言稿)。     4、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学生自行准备发言内容。     二、老师启发讲话     1、有人形容当今世界有三大武器,那就是原子弹、电脑和口才。拿破仑说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我国古人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据说清朝中兴名臣,湘军统领曾国藩在挑选人才时,首选找对方谈话,从对方的谈吐中了解他的学识能力性格人品。确实,在人的多种才能中,口才是最基本、最主要、最实用的能力。口才不是天生的,是从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我们今天要上一堂口语交际课,这是口才训练的一种形式,希望同学们真诚地表达,仔细地聆听,客观地评议。     2、我们手头有一张评议表,上面有七个评议项,我们每个人要重点对五位同学的发言作出评价。要说明的是,这些评议项既是我们评议别人的要点,也是我们自己在发言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地方。下面请我们的主持人×××主持第一阶段的谈话。     三、陈说单元──说说“家的变化”     1、主持人发言:感谢大家给我这个主持的机会。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作为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也在变化着。有的变化大些,有的变化小些;有的物质条件变得多些,有的精神氛围变得多些。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家里的变化摆一摆。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2、学生发言,主持人串台(总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四、求解和访谈单元──说说“家的困惑”     1、主持人发言:托尔斯泰有句话叫“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家,这个家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爱家,我们恋家,但我们有时可能也有点嫌家怨家不理解家。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把同学当兄弟、当姐妹说说自己的家,说说自己的烦恼。下面,我们将有“问题征解”“家事访谈”两个环节让大家参与。     2、问题求解。学生把自己在家庭方面遇到的难题和产生的困惑讲出来,向全班同学寻求帮助。全班同学来寻找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3、家事访谈。请一位老师或家长来做嘉宾,同学可以就家庭问题向他提问。     4、访谈结束,小结,介绍第二主持人上场。     五、评议单元     1、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第二主持人:刚才已经有许多同学发言,介绍了自己家的变化,坦白了自己的困惑。同学之间作了交流,师生之间有了沟通。我们都在认真倾听。下面,我们将要对刚才发言的同学进行评议。请大家以评议表上的评议项为主要评议点,有论有据,真诚友好地指出同学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请注意,你的评议发言,也将是别人的评议对象。     2、学生发言,主持人串词。     六、总结单元     1、策划组组长对整个活动作总结性发言。     2、学生投票评出“最佳表达”奖。     3、老师总结(老师以评议表上的项目为总结重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附]     评议表     姓名:     评价内容:     谈话内容(有无中心,是否具体、有条理、有针对性)     语言应变(能否根据情况作快速调整)     语言文明(是否尊重谈话对象,是否文明)     身体语言(站姿、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得体)     声音效果(是否用普通话交流,声音是否响亮、清晰)     发言次数(用划“正”字来统计)     总体评价(用优、良来评价)     (说明:表内前五项,学生应有简要的文字记载,作为评议发言的依据)     【板书设计】     家的变化家的困惑     真实自然地表达,     聚精会神地聆听,     真诚客观地评议。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写一篇小通讯 (作文)‎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本次写作练习,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实践中掌握纪实性作品的写作要求,同时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本设计拟安排“教师指导——小组采访——各自行文——发表交流”四个环节,应该说这是一次综合性的全程写作活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节写作课。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范本,来导学导写,学生在真实的写作实践中消化所学,内化知识。学生在多种形式、不同层面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沟通,学习合作,学习分享,学习写作。     【教学流程】     一、老师导写     1、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记者有“无冕之王”的美称。的确,一个称职敬业的记者在人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极其有限,但记者却让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他们把生活中的事和人写出来,把事情的真相呈现给我们,扬善抑恶,伸张正义,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从今天开始,我们大家尝试当一回记者,用三周的时间,进行采访,写出一篇通讯。     2、写作指导。     (1)占有材料,多多益善。     通迅写作要作充分地调查采访,要尽可能地占有材料,不能闭门造车。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是作者艰苦采访,认真思考,精心构思的结晶。     [材料一]夏衍写《包身工》。夏衍为了比较详尽地收集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材料,他不仅听工人夜校的教员讲述包身工的事情,读很多描写女工生活的作品,而且通过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的关系,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观察,了解他们的劳动条件。包身工们一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下班的生活,非在清早和晚间不可,这样作者从三月初到五月,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终于比较详细地搜集到了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我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包身工》。     [材料二]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曾于一九五〇年和一九五二年两次赴朝鲜,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生活战斗在一起。本来,作者的任务并不是上前线采访,但是,作者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最终写出了感人至深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2)内容真实,不能虚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通讯与文学作品不一样,不可以虚构。文责自负,如果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如果夸大其词,就会丢饭碗,就会有人找你打官司。     [材料一]《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山西某党报”一位女记者吴丽,因揭露某造纸厂污染事实而遭绑架,被卖到边远地区与一农民成亲。女记者虽与这农民“斗智斗勇”,但被再次转卖,后在一位有良知的农村青年帮助下得以脱身。这一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俱全,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稿,于是很快被知名杂志《家庭》采用,并先后有十余家报刊转载。后来,有关方面很快证明此稿“纯属捏造”。《家庭》杂志社就此公开道歉,并解聘了该文的责任编辑。     [材料二]《纽约时报》“布莱尔事件”。《纽约时报》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杰森·布莱尔闭门造车,在家里编造虚假新闻。6个月间所写的76篇报道中有36篇错误百出。5月1日布莱尔被迫辞职,此后,该报的总裁和总编也因此辞职。百年老报受到沉重打击。     [材料三]假新闻“到三亚吃老虎”。海南某报报道,记者从三亚市政府及三亚迈迪公司获悉,未来几年内,三亚有望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公开品尝老虎肉的城市。报道发表第三天,三亚市委、市政府及迈迪有限公司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司严正声明:公开“吃虎肉”纯属谣传,对于媒体的不实报道,将保留诉讼的权利。     (3)选题选材,针对现实。     写什么事件,采访什么人,要有一定的现实性,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要想到自己写的是不是大家关心的事件,是不是大家感兴趣的人物,写出的文章别人喜欢不喜欢看。如:《南京大屠杀》针对一些日本人无视历史,歪曲历史的情况,搜集了大量的事实来说明历史真相。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寻找时传祥》针对当今社会一些人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而专门采写了时传祥的事迹,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4)议论分析,要有见解。     通讯强调客观报道,以叙事记人为主,但也要有议论,有作者的见解。如:《阿炳在1950》的作者认为新中国新社会使得阿炳的艺术生命得以大放光辉。《滑铁卢》作者认为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格鲁希的死守命令,不知变通。     3、范文两篇。     考上了中专,瘫痪在床的父亲却无人照顾,无奈之下,16岁的李勇——     背着父亲上学     1995年8月,16岁的李勇以甘肃省宁县第4名的好成绩被庆阳师范录取了。消息传出,李勇的亲朋好友为他高兴,他的语文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老师望着瘦小的李勇,百感交集,只说了句:“难为你了……”便哽咽无语。     李勇7岁那年冬天,父亲忽患中风瘫痪了,从此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李勇母亲的肩上。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小小的李勇割草喂猪、烧炕,给父亲接屎接尿。为了凑足学费,他养了十几只兔子,利用课余和回家时间给兔子拾草。升入初中后,父亲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李勇更忙了,他给家里挑水,给牛割草,给地里送粪……     1995年3月,母亲因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李勇。望着瘫痪在床的父亲,望着零乱不堪的家,李勇一边抹着眼泪伺候着病重的父亲,一边坚持上学。两个月后,李勇参加庆阳地区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三等奖,参加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了甘肃赛区一等奖。6月,在全县初中毕业统考中获得第二名,参加中专招生又被庆阳师范录取。     面对录取通知书,李勇心事重重。他忧虑500多元的学费没有着落,更忧心瘫痪在床的父亲由谁来照管?     李勇央求家族中长辈从中说合,希望已分家的哥嫂能照应瘫痪的父亲,然而没有任何结果(此事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编者注)。在母亲坟前,他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李勇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带着父亲上学。李勇只有一个念头,有他吃的一口饭就不会让父亲挨饿!     李勇卖了家里积存的200多公斤玉米,400多公斤糜子和一些黄豆,勉强凑够了1000元,1995年9月10日,李勇背着父亲,怀里揣着卖粮得的1000元钱,来到了西峰市,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     李勇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将父亲安置下来。     新的学校生活紧张而宁静,李勇一边认真读书,一边照顾着父亲。为了父亲,他没有在学校食堂吃饭,他没有住学生宿舍。每天一下课,他就匆匆赶回“家”,生火做饭,给父亲接屎接尿。逢节假日和好天气,李勇就背着或用架子车拉着父亲上街转转,让父亲散散心。每次上课前,他都要给父亲放好接尿的罐头瓶子,支好大便时用的凳子,把收音机放在父亲能够得着的地方,安顿好一切,他才往学校赶。一天,李勇下课回来了,一进房子便闻到了股刺鼻的气味,见父亲神情紧张地望着他,李勇心里明白了,他一边帮助父亲换上干净的衣裤,一边安慰父亲。说话比较吃力的父亲,望着瘦小的儿子,一把抓住李勇的手,眼泪叭哒叭哒往下掉。     备尝了生活艰辛的李勇自尊心很强,他从未主动向学校反映过他的情况。年终,当得知这一切之后,学校给李勇补助了60元生活费。     李勇说,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他都要和他的父亲坚强地活下去,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漫长的四年学业。     (作者吴锋、夏涵禄、杨永庚,选自1996年3月6日《中国青年报》)          孝心一片动天下     一     1995年6月,李勇获得了全县初中毕业统考第二名。8月,他以全县中专招生考试第四名的成绩被庆阳师范学校录取,成为庆阳师范学校中一(3)班的学生。     当喜事临头的时候,李勇心里更多的却是忧虑,自己去上学,父亲怎么办?     瘫痪在床的父亲嘴里不说,心里当然知道儿子在愁什么。他让李勇找来了村干部和家族的长辈们,请他们出面说话,让已分家另过的大儿子来照顾自己,让李勇能安心去上学。     9月8日,当着村干部和家族长辈的面,李勇与哥哥说定,家产全部归开着一个小饭馆的哥哥所有,哥哥负责照顾父亲,并每年拿出1500元钱作为李勇父亲、李勇的生活费及学费。     9月9日,李勇的哥哥突然又找上门来,对父亲及李勇说:“昨晚回去想了一下,觉得不对。家产总共只值六、七千元,李勇上学4年,我得拿6000元,划不来。”李勇气极了,说:“那你看别处哪里有靠养活人得利的事你就寻去!”     哥哥走了,李勇和父亲面对面坐着,好长时间谁也没有说一句话。     李勇走出门,来到了母亲的墓前,这位16岁的少年长久地跪在母亲墓前,先是无言地任泪珠一滴滴地滚落,最后,终于放声痛哭。不知过了多久,他用手抹去脸上的眼泪,给母亲磕了三个头,说:“妈,我背上我爸上学去吧!有我吃的一口饭,就不会让我爸饿着!”     卖了自母亲去世之后一直珍藏着的200公斤玉米、400公斤糜子等一些粮食,凑了1000元钱,李勇背着瘫痪的父亲来到距家25公里的西峰市求学。     交了500元学费,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以每月40元的租金租下了学校附近的一大间平房,用家里的一个破铁桶做了个火炉,搭起了锅灶。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地过起了日子。     17岁是人生的花季,过早倍尝生活艰辛的李勇却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在课余节假日逛街看电影。逢节假日和星期天,他总要背着或用架子车拉着父亲上街转转,让父亲散散心。有时,从拉三轮车的姐夫那里借来两轮车,走街串巷挣点儿钱补贴生活。     自尊心极强的李勇从未主动向学校反映他的情况。他默默地靠自己的努力一面照顾父亲,一面刻苦学习。第一学期下来,他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二     从小学,到初中,到师范,李勇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好老师。这些老师不但关心着他的学习,也关心着他的生活。     他的初中老师给过他许多的帮助,并和师范学校的老师等人一起,最早把李勇背父上学的事写了出来,投给了《陇东报》和《中国青年报》。《陇东报》和《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最早披露此事后,全国20多家报刊纷纷转载。     社会各界对于一个普通孩子的孝行所表现出的反应令人吃惊。《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的一则报道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包括美国、香港等地在内的世界各地上千封来信飞到了报社、学校和李勇手中,5万多元的捐款寄到了学校和李勇手中。     给李勇来信、寄钱的一多半是老人、一小半是中年人和中学生。     辽宁老同志黄百田信中说:“看了你的事迹,想起了我苦难的童年。也是16岁,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奉天铁路学院录取,因为那是旧社会,没钱入学,我含泪退回入学通知书。从此,我做小工维持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你和我命运相同,但时代不同,你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没有失学,也没有扔掉相依为命的父亲。”北京一位退休老人来信说:“我非常愿意与你这样的青年交个忘年朋友……你最好把你的简单情况写一下,如你爸爸的病情,你的身高、脚码,你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回信就写董奶奶收即可。”安徽淮南教育学院副教授方守金夫妻俩和儿子方晓枫全家一起给李勇写了封信,说:“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在谈论你,都为有你这样的好孩子、好学生而感到自豪。”南京理工大学唐治教授在信中说:“目前你体重多少?身高多少?一个月同父亲一起的伙食多少钱?你身体好不好,一天睡几小时?第一学年几门课考多少分?孩子呀,你太不容易了!”许多信催人泪下。     三     自从知道了李勇的事之后,‎李勇的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老师和同学们不断地去看望李勇的父亲,帮他做家务。     师范学校作出了“关于学习李勇同学,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孝敬父母的决定”。庆阳地区教育处和团地委联合作出向优秀学生李勇学习的决定。甘肃省副省长陈绮玲、团省委书记邵明、地委书记黄续祖、专员等也都给李勇写信、捐款。     师范学校校长李种德几次和李勇家乡县、乡、村及乡亲们一起商量李勇父亲的赡养问题,最后,李勇的哥哥答应接老人回家赡养,学校则从代管的各界捐款中每月拿出50元作为老人的伙食补助。这样,从1996年3月开学起,李勇的父亲就留在原家中,由李勇的哥哥照料。     四     李勇父亲的赡养问题表面看来是解决了但背后的问题依然存在。     5月15日,庆阳师范学校一司机对记者说:他当天上午亲眼看见,刚花了一万多元盖了新房的李勇的哥哥嫂子,给父亲的饭是:一个馍、一壶水、八九根咸菜。该司机此前曾多次送校长去过李勇家。     司机说:老汉见了我们就流眼泪,说还想跟着李勇一起过。     (作者孙凯,本文选自1996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二、小组采访(一周内完成)     1、组织采访小组。以三人为一组较为合适,学生自由组合,老师适当调配。     2、采访组制订采访计划(确定采访对象、时间、话题,拟订采访谈话提纲)。     3、采访(小组成员集体参加,共享采访材料)。     三、独立写作(一周内完成)     小组成员各自写作小通讯。     四、发表交流(一周内完成)     1、小组内交流后,根据小组同学意见各自修改,定稿。     2、装订班内所有作品,在班上传阅一周,老师可写前言。传阅期间老师可跟学生面谈,就作品交换具体看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向媒体投稿。     五、交流讲评(课内一课时)     1、每小组推一人谈采访经验或者谈文字稿的撰写体会(要求发言精短)。     2、老师对学生发言作简要点评。     3、学生投票评出优秀作品五篇,由老师或同学进行点评。     4、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老师总结(老师对采访、写作、交流全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兴趣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指导课板书     通讯写作要诀     占有材料,多多益善。     内容真实,不能虚构。     选题选材,针对现实。     分析议论,要有主见。          交流课板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讯写作交流     你的经验,我的营养。     你的成功,我的快乐。     你的精彩,我的享受。     【教学探讨】     通讯的写作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写作,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占有材料,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像作家、记者一样去进行真实的采访调查。没有这个环节,这种写作就是架空的,就是虚拟的,不仅写不出好文章,而且会让学生以为新闻作品也可以像写文学作品一样面壁虚构。因此,要么不安排这种新闻类体裁的写作练习,要么就安排一次真实的写作实践。     写作是个性化很强的创造性劳动,但是不排除一定程度上与他人的合作。本设计试图把合作行动与独立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组成采访小组,形成团体力量,有利于学生开展采访工作,把采访工作做实,同时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行文阶段则让学生独立写作,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     ⊙设计亮点     本设计体现了三个结合:教材内外结合,实践与写作结合,个体的创造与团体合作结合。教材内外结合使得写作指导既有学生的已知做基础,又有更广阔的视野。实践与写作结合,符合新闻体裁的写作训练要求。个体的创造性与团体合作结合,有利于采访工作的展开,有利于团结合作,有助于同题作文的相互比较。     设计了多个平台,让学生去体验去合作去交流。采访小组是一个平台,采访小组与采访对象又构成了一个平台,作品的传阅是一个平台,而最后的交流更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不同的平台,可以让学生与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层面的对话、沟通。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通讯写作的训练特点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仿真性和挑战性。写作指导、素材搜集、加工成文、修改交流,四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写作流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5.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基础字词意思掌握;‎ ‎2、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字词,扩大词汇掌握文言句式;‎ ‎3、情感目标:初步感知世外桃源的生活;‎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文言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文言字词句式的归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写作背景:‎ ‎《三国演义》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 的确,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作者介绍:‎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开创了文学上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二、初识文本,充实生词:‎ 缤纷bīn fēn 豁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 拜诣yì 老骥jì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三、熟识文本,了解文意:‎ ‎1、听朗读,把握正确节奏;‎ ‎2、集体朗读,(教师指出朗读不足之处);‎ ‎3、同学根据课本和词语手册自主解释文意;‎ ‎4、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文意,明确重点字词意思;‎ ‎⑴捕鱼为业:作为;⑵缘溪行:沿着;划行;⑶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⑷渔人甚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⑸复前行:向前,名做状;‎ ‎⑹欲穷其林:走完;这;⑺便得一山:于是;看见;⑻才通人:仅仅;‎ ‎⑼豁然开朗:开阔明朗;⑽土地平旷:开阔;⑾桑竹之属:类;⑿具答之:详细 ‎⒀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同乡;与世隔绝的地方;⒁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⒂延至其家:请;⒃此中人语云:告诉;⒄不足为外人:值得;向;⒅既出:已经;‎ ‎⒆便扶向路:顺着、沿着;⒇处处志之:做标记;(21)及郡下:到了……的时候;‎ ‎(22)遣人随其往:派;(23)欣然规往:计划;(24)寻病终:随即、不久;‎ ‎5、学生再次朗读,加深文意理解;‎ 四、归纳字词句式,提高能力:‎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意:‎ ‎ ⑴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⑵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邮电和运输事业总称)‎ ‎⑶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⑷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⑸无论:古(更不要说) 今(表条件的关联词)‎ ‎⑹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⑺开朗:古(开阔明朗) 今(性格乐观)‎ ‎3、一词多意:‎ ‎⑴乃:乃大惊(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竟);乃悟前狼假寐(才);‎ ‎⑵舍:便舍船(放下,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⑷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记,名词);‎ ‎⑸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最终,终于);‎ ‎4、成语:‎ ‎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五、再读课文,具体把握内容:‎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文后面作业;‎ ‎3、练习本作业;‎ ‎4、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三个词语概括。‎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初步了解了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请大家再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 第一部分(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 第二部分(②):渔人进入桃花源及其所见所闻;‎ ‎ 第三部分(③):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三、结合内容,把握内涵:(接下去我们就按照文章的层次去一同揭开桃花源的真面目)‎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好奇心)‎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美景)‎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平静的社会生活和勤劳和平的人们)‎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一看到渔人是怎样的表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 ‎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 (表现桃花源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 四、发表感慨,加深内涵把握:‎ 我记得上堂课叫大家有三个词语概括文中的桃花源,接下去我们按照一种句式来回答:‎ ‎ “挑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时因为 ”!‎ ‎1、“美”的世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2、“乐”的世界: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3、“奇”的世界:景物和奇特;人和奇特;踪迹和奇特;‎ 五、概括小结:‎ 我们一概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2、这个社会: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六、再读课文,感受桃源世界:‎ 七、作业布置:课外同步练习作业;‎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26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    1.重点:‎ ‎    (1)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 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    2.难点:‎ ‎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导。‎ ‎3.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2.读懂文句。‎ ‎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    (幻灯显示。)‎ ‎    (1)积累词语:‎ ‎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          (动词)谪、属、把 ‎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薄暮冥冥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一碧万顷 ‎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把酒临风  喜气洋洋 四、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 ‎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 ‎ ‎2、通假字。‎ ‎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 ‎ ‎3、词类活用。‎ ‎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 ‎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 ‎4、古今异义。‎ ‎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 ‎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5、特殊句式。‎ ‎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 ‎ 6、流传至今的成语。‎ ‎  ⑴气象万千  ‎ ‎  ⑵心旷神怡   ‎ ‎  ⑶政通人和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阅读思考:    ‎ ‎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 ‎2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二、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 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12、 “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 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 三、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 四、表现手法 ‎(1 )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 ‎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     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五、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 六、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27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         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 ‎28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 ‎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 张岱及其书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 三、 解题 ‎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 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雾凇沆砀 hàngdàng 一芥 jiè ‎ 铺毡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一、 整体把握课文 ‎1、重点字词释义: ‎ 人鸟声俱绝:消失 是日:是,这。 ‎ 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 余拏一小舟:撑,划。 ‎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 上下一白:全,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 ‎ 大白,大酒杯。‎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 ‎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 莫说相公痴:痴迷。‎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词语 ‎②写景的句子 二、 品读赏析 1、 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时分),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2、 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3、 ‎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4、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5、 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品味写景的句子。(翻译,并介绍白描)‎ ①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 ②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例:马致远《秋思》‎ ③ 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④ 写景的角度:实写与虚写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可见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⑤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① ‎“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为什么不去掉?(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 3、 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4、 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5、 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二、 拓展延伸: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校园景色 三、 作业 ‎1、三对照翻译课文 ‎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 ‎ 景:全景——广漠(大) 冷 孤独 ‎ ‎ 特写——渺小(小)‎ ‎ ‎ 人:炉旺酒沸 热 巧遇知己(喜悦)‎ ‎ 拉余同饮 ‎《我理想中的学校》教学设计 ‎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     ⊙总体构思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设计此课,要注重写作与生活的沟通,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加以整合,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作文想像能力,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训练目标:培养作文想像能力;书写内心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运用“激趣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享受生活。教师的导练,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让写作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快乐过程。     【教学流程】     一、写前准备     1、提前布置文题,明确写作要求。     文题:我理想中的学校     要求:(1)可以由现实引出理想,也可以直接写理想。(2)侧重写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不必面面俱到。(3)可以另拟题目,但要含有“理想”的意思。     2、设置写作情境。     课前师生互动准备:     [师]简介学校建立、发展情况、建筑布局等。     [生]边听边记录,对自己的母校做充分了解。     [师]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设想。     [师]在听取各个同学的发言后,指导每小组构思设计,画出设计图。既可对校园全貌做出新的设计,也可对学校一角进行描绘,如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绿化带、读书亭、理化生实验室、武术馆、校门等。     [生]以小组为单位,熟悉校园环境,边观察,边议论,边记录。在看完校貌后,回教室或者在校园的某地方设计“理想中的校园蓝图”。     [师]将所选作品张贴在教室里,引导学生逐一观看,评议出自己认为理想的设计。评出全班最佳作品一幅,优秀设计作品若干幅。评选标准:有创意,美观,设计合理。     [生]被评为最佳作品、优秀设计作品的同学讲述自己设计的构思、理由,以便同学们共同提高。     二、课堂写作     1、感悟写作要旨。     导语:美丽的校园,让人流连,令人陶醉;校园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学校里,我们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这节课让我们运用手中的笔,用语言文字来为自己的学校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     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大家对学校美好明天的憧憬,同学们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是那么令人激动,让人向往。现在的学校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跟你理想中的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请大家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     (1)你理想中的学校有怎样的教学设施?     (2)实施怎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3)在你理想的学校里,老师和学生是怎样一种关系?     2、阅读同龄人作文,思考感悟:文章从哪几方面对理想中的学校进行了描述?(打出幻灯片或电子课件)     理想中的学校     朱文婷     理想中的学校洋溢着一种自由的风气——应该是这样。     校园中林木参差,自由地生长。每年春天,草长莺飞,都会有学生种下新鲜的树苗。多年后回到这里,他们说“见树如见人”。     当然还有各式的花草,它们以自然的舒展姿态出现在学生的画本中,缤纷的颜料透出自由的芬芳;那些灵秀的小鸟在树枝间雀跃、欢唱,有时它“放肆”地飞落到草地上,用小眼睛瞅着你,似乎看穿你所有的心事,当你想伸手去抚摸它娇小的身躯时,它却一振翅,箭一般射入云霄,把你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地方。     在学校里,学生自主选择所喜爱的学科攻读,有导师随时指导个人的思考、学习方法,但更多的知识来源于与世界联网的图书馆和个人的探索。因此,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导师,而是自己。没有考试来评价你学习的优劣,只有作品、论文或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成果才能体现你的水平,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自由而有方向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成就自我。     在学校里,学生不是孤独的,而是不仅可以和同龄人交友,更可以与高年级同学,甚至老师、园丁、校长成为朋友,在这里人人平等,相互尊重。     理想中的学校没有齐刷刷呆板的道旁树,没有讲台上一脸严肃戴着眼镜的先生和台下一个个低着头满脸郁闷的学生,没有上课、下课的铃声,没有学生年龄的界限,没有一模一样的教科书,没有成绩单,没有人人都必须参加的考试,没有一年一变的教改,也没有必须写的命题作文《我理想中的学校》,因为它已经够好的了,够理想的了。     3归纳小结。     (1)上面范文从学校环境、教学的方式方法、师生关系、个人心理的独特感受等方面写出了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     (2)审题要抓住关键词“理想”,分析理解题意。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也可理解为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不要仅写成“我们的学校”此类文章,也不要狭义地理解为“理想中的校园”,校园只是学校的一部分。     (3)要写好这类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以生活为基础,大胆、合理想像,创造新形象;做生活有心人,多观察、多积累,抒发真感受。     三、片段训练     要尽可能把想像中的、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写出来,首先要有丰富的想像力,那么,怎么培养我们丰富的想像力呢?     1、训练一。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也常常有许多奇闻异想,但若让我们来具体讲一讲时,又往往不知从何说起。例如我们去泰山,一定会被泰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折服,有一吐为快的欲望,可从哪儿说起呢?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分类条陈法,将大脑中贮藏的关于泰山的种种见闻、景观分别分解成几个部分,然后再分条展开联想和想像。我们可以先讲泰山的石、再讲泰山的松、泰山的水、泰山的人等。这样,我们只要用一根红线(贯穿全文的线索、主旨)将这些内容连贯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分类条陈法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为产生创造性想像提供前提条件。     例如我们现在以《未来的住宅》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怎么写呢?我们可以运用分类条陈法,从几个方面来分别展开想像:     (1)未来住宅修建的位置:     (2)未来住宅的外形:     (3)未来住宅的建筑材料和结构:     (4)未来住宅的功能和用途:     (学生练笔)     你看,完成了这些片段练习,我们再将它修饰一下,使之连贯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想像作文了吗?     训练想像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大家在做上面这些练习的时候,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相互激励,从而可以引发更多、更新、更奇的联想和想像。     2、训练二。     下面,我们围绕本次作文,再做一个练习,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思维和感受能力。     请仿照例段,扩充内容,口头作文。     例: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乐园。在学校里,我们的学生度过了他们人生之初最美妙的时光。在这里,他们结识同伴,拜会师长,更主要的是,他们亲近了知识,和他们的朋友、老师在一起,感叹知识世界的奇妙,领略了人类创造的伟大。     (1)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一个平等和睦的家园。     (2)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一个美丽温馨的花园。     (学生练笔)     参考示例:     (1)现代人在走向社会前,总要在学校里生活、学习。学校就是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在学校里,学生接受知识、积蓄力量,他们还感受到友善、鼓励、支持,也正是这份美好的情感,才使他们能笑对任何困难、挫折,自信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2)学校是师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她应该是美丽的。但拥有美丽建筑的学校并不一定是美丽的学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她应该围绕着学习生活布置环境:每一丛花草,每一面墙壁,都应该细致而有品位,虽然默默无言,却又意味深长。一个美丽的校园应该如次第展开的画卷,又如一本无字的书。在这个“花园”里最美的“花朵”是学生,老师就是那每天浇灌“花朵”的辛勤的园丁。     四、动情快速作文     导语:想像来源于生活,而我们的生活是绚丽多姿的。回顾过去,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展望未来,我们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和无限的憧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让我们借助想像的翅膀,在思维的田野上纵横驰骋,用手中的彩笔,描绘你心中理想学校的美好蓝图吧!(学生写作,老师计时,最好能与学生一起写作)     五、紧扣要点评改     学生互相评改,出示评改要点:     1、想像是否合理、丰富。     2、描述是否细腻、生动。     3、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感受是否真挚、独特。     评改要求:注重亮点展示,沟通见解,分组推荐佳作。     [习作例文一]     我理想中的学校     万小平我理想中的学校,设施条件应该是一流的,即始终走在全国的前面,社会已经进化到了现代化阶段,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学校的设施环境建设就应该与之相同步。否则,就如同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因为恪守艰苦奋斗而不去享用而拨算盘珠一般可笑。一流的设施,首先是为学生,为使学生能更快地享用现代文明的成果。其次,为国家,为使别人不小看中国,中国也有与世界同步的优质教育。     我理想中的学校,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特长。学生学习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行了。不求各方面全面齐进,而求某一、某几方面有特长。人人都有自己的强项,或是学科的某一科目,或是运动的某一项,或是动手操作的某一类。因为一个人将来的发展往往是缘于学生时代的兴趣与爱好,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往往也是着眼于个性与特长。学校应该设立众多奖项,每年都对学生进行分项奖励。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明星,让人人都有自信。     我理想中的学校,分数应成为学生的隐私,人人都知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却偏偏要求学生学习发展结果应该完全相同。“×××能考100分,你为什么不能,我不是一样教的吗?”我们常常听到教师发出这样的牢骚。殊不知,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各人的遗传因素有差异,各人的生活环境有差异,各人的认知背景与速度有差异,……学生学习发展成长的结果必然是有差异的。分数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分数不应成为学生的包袱,分数更不能成为摧残学生自信心与自尊心的杀手。     我理想中的学校,除了国家课程之外,还有学校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幸福而设立的门类众多的校本课程。每人都有机会学习一种乐器,上芭蕾舞课,或者学习一种体育项目。由此可见,艺术、体育技能的普及实是一种优质化的教育课程。钢琴、提琴或其他器乐应成为学生选修科目之一,游泳、溜冰、武术、网球等也应为学生选修。     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双语学校,即英语也能成为学校的教学用语和生活通用语。为什么?世界上先进的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主流人士,都能熟练地掌握第二甚至第三外语。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随着加入WTO的日益迫近,外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学校教育应适应经济发展之需。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开放,专门组织人员编写英语版科学教材。     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教育的集团,其分校遍及海外各地,让中文走向世界……     简评:本文用分类条陈法,从几个方面立体地构建出一所理想中的学校,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读后引人深思。     [习作例文二]     我喜欢……     我喜欢在明媚的阳光下,迎着和煦的春风,漫步于绿草如茵的校园小径,茉莉花像一张可爱孩子的脸,泛着天真的笑容。我喜欢校道两旁高大的木棉树,淡红的花蕾像一个个小红灯笼,生机盎然。这是我喜欢的校园。     我喜欢夏天校园的活泼与绚丽。我喜欢坐在教室门前的草坪上,欣赏美丽的晚霞,唱起自己最喜欢的抒情歌。当夜幕降临,我喜欢跟舍友们一道坐在宿舍的阳台上数天上的星星。     我喜欢秋天校园里漫天飞舞的黄叶,像美丽而轻盈的少女。图书馆前,人工湖畔,传来优美的歌声,那是秋天的旋律吗?那湖畔高歌的女学生,眼睛清澈而活泼,额头宽阔而明亮,像秋天田野里盛开的红色高粱花。     我喜欢冬日的浪漫。金色的晨光暖和地洒满了校园每个角落,宁静而淡远。这里没有喧哗,这里远离尘嚣,清脆欢快的鸟语和琅琅的读书声相互交错,宛如一支动听的校园民谣。我陶醉这动人的乐章,还有这冬天的校园。     这是我理想中的校园。我喜欢它的浪漫与宁静,喜欢它的温馨与祥和,喜欢它四季的柔美与典雅,还有它的一切……     我喜欢做梦。我常在梦中看见自己迎着朝阳走进教室,然后静静地打开笔记本,专心地记录着黑板上的公式与定理,陶醉在无际的知识海洋中。我梦见自己成了一位博学的教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问全部奉献给那些才华洋溢的学生。最难忘记那次梦见在紫色的丁香花前,看着即将告别校园的学子们,心中无限的欣慰。     我还喜欢亲切的问候。当寒冷的早晨我走进教室里,同桌的你便给我送上一个亲切的笑容,那笑容像一朵绽开的花,我顿时感觉到这个冬天不再寒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随处可听见的一句问候语就是“早安”。我喜欢那句亲切的“早安”,它犹如初春的阳光驱散重重的寒雾,冻封的大地开始解冻。     我特别喜欢看书。图书馆是我每天必到的地方。我喜欢那里的安静,喜欢那里浩如烟海的图书,喜欢书架上散发的书香味,喜欢那些正享受着读书乐趣的人们,他们陶醉在知识海洋中,品味着从知识宝库里散发出来的古典美。     我还喜欢我的老师,喜欢他们宽阔的额头和慈祥的笑容。每当夜深人静,总能看见办公室里还亮着灯,那昏暗的灯光下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无论严寒,不分酷暑,披星戴月,鞠躬尽瘁,辛勤的园丁总希望他心爱的小树茁壮成长。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我喜欢我的宿舍,喜欢这个温馨的家,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舍友们,有的憨厚老实,有的爽朗豪放,我们博古论今,天南地北,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谈,无所不通,一壶浊酒喜相逢,谈笑间论尽天下大小事。真可谓“身无分文,胸怀天下”。每当夜幕来临,宿舍里灯火通明,总会听到一副洪亮的嗓子抑扬顿挫而且饱含激情,那准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侃大山了。     我喜欢这个七彩绚丽的校园,喜欢这个一年四季都充满着生机与惊喜的校园。理想的校园是什么?那应该是一种美,一种充满着希望的美,一种催人奋发的美,一种只须心灵感悟的美。我细细地品味着这种美,它令我心灵得以净化,身心得以陶醉,它使我为之而眷恋。     简评:散文的笔调,娓娓道来,理想中的学校校园让人心驰神往;浓厚的抒情色彩,优美生动的语言,令人美不胜收。同时告诉我们,本次作文,文题原来也可以这样拟。‎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29诗词五首 ‎ ‎ ‎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     (二)学习古典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的意境。     (三)诵读诗词,体悟作者的情怀和诗词中所蕴涵的哲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读顺文,并圈出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     (3)读懂义,指诗词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2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它滥觞于《诗经》,千百年的发展使之蔚为大观。屈原是中国诗人高标独举的第一人,在他身后,群星璀璨,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典诗词,遨游诗的世界,神交我们倾慕已久的诗人。     3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文学常识     (1)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诗古体诗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曹操《短歌行》)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     绝句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律诗 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词:两宋成就最高(苏轼《水调歌头》)     曲:元代成就最高散曲小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睢景臣《高祖还乡》)     (2)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课文《长歌行》就是一首乐府诗。     (3)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课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山居秋暝》皆为五律。     (4)词和词牌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课文所选的两首词“渔家傲”、“长相思”皆为词牌名。     (5)作家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有《孟襄阳集》。     王维(约698—761),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诗人,他在诗歌、绘画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有一著名婉约派词人。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中国清代词人。     (二)活动过程     1正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朝露待日晞xī     焜黄华叶衰kūn     竹喧归浣女huàn     学诗谩有惊人句màn     (2)播放古诗词诵读的音像资料,要求同学听准读音,听清节奏,体会情感,领悟意境。     欣赏美读意在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吟诵诗歌的兴趣。     2学习《长歌行》     (1)朗读课文《长歌行》,要求吐字清晰准确,停顿恰当。     (2)诵读品味     思考:这首诗哪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①这首诗哪两句直接抒发了作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抒发了作者鼓励人们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②诗人借助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     明确:比喻说理和联想。诗以欣欣向荣的园葵起兴,通过一连串的联想:由园葵联想到春秋的更迭,草木的盛衰;由百川联想到时间如江河奔驰,一去不回;最后由自然景象的变化联想到人生,由此归结出主旨:少壮要努力。这种比喻说理的方法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逻辑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研讨策略:     ①‎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从描写入手,把握园葵、朝露、阳春等意象的内蕴。前四句诗归纳起来是两句话:“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它们服从于全诗的主题:人生最宝贵的是少壮时期,所以要及早努力。前两句描写了葵叶青青的色泽,沾着朝露的情状:“待日晞”是虚写一笔,是拟葵叶迎着旭日的姿态,诗人就是通过描摹园葵欣欣向荣的景象来说明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是早晨。后两句描写了春天大地更新,万物生辉的蓬勃景象,说明了一年中最可宝贵的是春季。     ②比兴是乐府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全诗从园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③“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4)吟诵全诗,体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品味舒徐有致、娓娓道来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朗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思考: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诵读品味     ①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的前两联写诗人登上岳阳城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仲秋八月的一天,诗人登上岳阳城楼,观赏洞庭湖。放眼望去,只见湖水漫溢,都快跟堤岸齐平了,天空倒映在湖面上,天水一色。洞庭湖蒸腾的水气弥漫了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诗人简直感到脚底下的城楼都在晃动。这里“虚”和“太清”都是指天空。诗人不说天空倒映在湖中,而说湖水涵容天空;不说水天一色,而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突出了洞庭湖的宏大气象给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云梦泽是古代的大泽,地跨长江南北,后淤积为陆地。如果说“气蒸云梦泽”还只是视觉感受,那“波撼岳阳城”就既是听觉感受,也是触觉感受了。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明确:后两联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愿望。     品读策略:     ①揣摩诗句的深层含义。诗人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生发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感慨,借双关(“济”,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直挂云帆济沧海”)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深感惭愧的苦衷。求官而不得,只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了。这里用《淮南子》中的典故,巧为设喻。“垂钓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居官位者,甚至可以理解为指张九龄。诗人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出仕,自己从此不再做“坐观”者,而也变为执竿垂钓的人。     ②知人论世。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时,张九龄(即诗题中张丞相)官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王维在他手下任事,二人为“忘形之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十一月张九龄出任宰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直挂云帆济沧海”是盛唐之人的胸襟的体现,本诗所表达的愿望切合盛唐之气。     ③这首诗在艺术上非常成功,历来为世人传诵。写景从大处落笔,把洞庭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就像一幅泼墨写意画:表意委婉含蓄,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自然过渡,表达“端居耻圣明”的心迹,再以“垂钓者”“羡鱼情”设喻作结,收到委婉达意的艺术效果。     (3)吟诵全诗,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洞庭秋色图。                    第二课时     (一)学习《山居秋暝》     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思考: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讨论交流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评价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朗洁的画面,营造了一个幽清明净的氛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山)、时间(晚)、季节(秋)、环境(雨)全点出来了。后面明明写了浣女渔舟,怎么说是“空山”呢?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空”)。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也。初秋的夜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景色之妙,可以想见。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明月的清晖,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人以动衬静,以亮写暗,以有声写无声,以有声衬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仍然是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山间社会生活的幽静。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颔联和颈联同是写景,但前者侧重写物,以物美丽明志洁;后者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松、泉、竹、莲,可以理解为都是对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烘托。     活动策略:     ①引导学生诵读、想象、揣摩、品味,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诵读体验。     ②从意象入手,揣摩意境和意蕴。     3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明确: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原意是说,春天过去了,花儿已凋谢,王孙快回来吧,山里太寂寞冷清了,不能长久居住。这里诗人反弹琵琶,反用其意,甚为巧妙。     4吟诵《山居秋暝》,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学习《渔家傲》和《长相思》     1朗读两首词,品味比较     思考:两首词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气氛?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活动策略:引导学生诵读品味词的意境,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①两首词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渔家傲》上阕一开篇,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长相思》清丽哀婉,不失边塞雄奇风情的羁旅思乡图。     《渔家傲》首二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句中的动词用得尤为贴切,“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而“转”和“舞”则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无数的舟船在破浪前进,摇摆不定;人在船上,直觉得星河在旋转。以下三句写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天帝,天帝询问自己的去向。     《长相思》描写羁旅荒凉的塞外,抒发思念故乡的孤寂情怀。上片写长途跋涉的情景。“一程”“一程”的叠用,写出了身离家乡之远,也写出了长途跋山涉水之苦。“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心在关内,心系故园。“夜深千帐灯”,可见军帐之多,队伍庞大,深夜羁旅于野外,思乡之意更浓。“风一更,雪一更”,气候变化渲染了孤寂的氛围,打断了思乡之梦,懊丧之余更怀念宁静祥和的故园。     ②‎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渔家傲》抒发作者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     《长相思》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写尽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     ③两首词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风格。     明确:《渔家傲》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长相思》缠绵悱恻,悠长动情,写得清丽自然。     3诵读体悟。     (三)总结活动     1总结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     2背诵诗篇。     3课外迁移。     课外诵读李清照的《漱玉词》,比较《声声慢》、《一剪梅》等词与课文中的《渔家傲》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长歌行          《乐府诗集》     园葵     朝露    由盛而衰       少壮不努力     阳春          自然规律     焜黄               老大徒伤悲     百川    东流不复           联想     比喻说理(比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望           赠     涵虚混太清      坐观     气蒸云梦泽 ←济→     波撼岳阳城      徒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 新雨      幽清明净     明月 清泉   →     松、竹、莲     浣女  渔舟     志趣高洁          衬托手法                渔家傲     长相思          宋·李清照   清·纳兰性德              比较阅读     天接云涛连晓雾      山一程水一程     星河欲转舞千帆      风一更雪一更          辽阔壮美           清丽哀婉     壮阔胸怀           羁旅思乡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树德中学 苏秋月 第 136 页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