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笔记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笔记

ID:577730

大小:156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5.《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的内容带有自传性质,所写都是诗人的真实经历和真切感受,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课文朗读欣赏 ‎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荆棘(   )  火钵(   )  忸怩(   )‎ 凌侮(   )  叱骂(   )  给予(   )‎ ‎2.给下列两组字注音,并分别用它们组词。‎ ‎┏檐(   ) (   )   ┏侮(   )  (   )‎ ‎┣赡(   ) (   )   ┣悔(   )  (   )‎ ‎┣瞻(   ) (   )   ┣霉(   )  (   )‎ ‎┗谵(   ) (   )   ┣晦(   )  (   )‎ ‎                ┗诲(   )  (   )‎ ‎3.词语解释 ‎【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 ‎【檐头(yán tóu)】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檐部分。‎ ‎【瓦菲】房上瓦缝里长的草。‎ ‎【叱骂】责骂。‎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 ‎【凌侮】欺侮;侮辱。‎ ‎【典押】典当。‎ ‎【保姆】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也作保母。‎ ‎【悉索】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声音。‎ ‎【凄苦】凄惨痛苦。‎ ‎【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 ‎【漂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也作飘泊。‎ ‎【赞美诗】基督教徒赞美上帝或颂扬教义的诗歌。也叫赞美歌。‎ ‎4. 文学常识 艾青,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县。原名____。1929年赴法国巴黎学画,1932年回国,加入“____”。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在监狱里写了长诗《__________》。该诗发表后引起轰动,并有十多个国家相继翻译这首诗。‎ ‎【参考答案】‎ ‎1.jīng jí bō   niǔ ní  wǔ  chì  jǐ yǔ ‎ ‎2.‎ ‎┏檐(yán  )(屋檐)     ┏侮(wǔ  )(侮辱)‎ ‎┣赡(shàn )(赡养)     ┣悔(huǐ )(悔改)‎ ‎┣瞻(zhān )(瞻仰)     ┣霉(méi )(霉烂)‎ ‎┗谵(zhān )(谵语)     ┣晦(huì )(晦暗)‎ ‎                ┗诲(huì )(诲人不倦)‎ ‎4.蒋海澄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课文学习 ‎ ‎1. 从构思看,全诗前四个诗段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最后两个诗段又回到“今天”,来赞美大堰河。第4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第12诗段有一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这两句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4段中“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大堰河的被雪压着的坟墓,勾起对乳母的怀念,进而追忆她辛劳苦难、默默奉献的一生。第12段,“大堰河,今天,你的儿子是在狱里”中的“今天”与第4段中的“今天”相呼应,从回忆转入现实,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晰。‎ ‎2. 诗人倾吐对大堰河的爱,这种爱是同对黑暗社会(“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恨联系在一起的。请找出表现诗人憎恨黑暗社会的诗段,说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的第2部分,诗人通过对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憎恨,从大堰河及其一家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旧中国农民的必然的悲剧命运。因此,诗人正是用血和泪“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社会的咒语。”‎ ‎3. 诗中很多地方使用了排比和反复(或称作重复、复沓)的修辞方法。试分析第5、8、12诗段和第4、7、10诗段,说说诗人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作用。‎ ‎【明确】如第5节中的八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繁重劳动,赞美了她的勤劳品格,另一方面表现出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歌颂了她的美好心灵。这样写,省去了许多笔墨,扩大了诗歌内容和意境上的容量。‎ 第8段,写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猎、熬汤、收麦晒豆……“含着笑”不停歇地劳动,突出了她勤劳、纯朴、宽厚、善良的品格,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伟大。‎ 第12段,是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用了八句排比,直抒胸臆,向大堰河呈现强烈的爱与衷心的赞美。“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这后三句使“大堰河”的含义更广泛了,她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这就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热爱所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4段,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一组冷落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冷落的故居、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第二部分对大堰河悲惨一生的回忆。‎ 第10段,写大堰河的殡葬。“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是对大堰河的悲惨一生的概括;“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正是大堰河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这黑暗社会的不公正的控诉。‎ 诗中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4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5、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4划分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有时也按音节划分;重音则是这句诗中着重强调的词句。‎ ‎5.第五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 ‎6. 仔细体味一下,诗中的叙事和一般记叙文的叙事有什么不同。请读读你印象最深的诗句,谈谈这首诗叙事的特点。‎ ‎【明确】如课文第十节用几个排比句,描绘勤劳一生的大堰河死后的悲惨境遇。更为可悲的是,大堰河的悲惨命运在她的夫儿们身上重复和继续着。从十、十一两节可以看出,诗歌中的叙事一般不像记叙文中的叙事那样完整、具体,而是概括和提示性的,往往是截取事件的关键情节或片断,简洁、明快。‎ ‎7. 下面诗节选自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请将“胆识”、“爱情”、“抱负”、“性格”四个词语,分别填在各节诗的横线上。‎ 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不怕污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不信流言,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_____________: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超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明确】依次为:“性格”、“抱负”、“胆识”、“爱情”。‎ ‎8.请分析一下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明确】这首抒情诗的突出特点,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姆大堰河这一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诗中主题的表达,诗人感情的抒发,都是通过塑造这一典型形象来实现的。‎ 诗人精微细腻地描写了大堰河怎样在地狱般的环境里,无言地进行着几乎无休止的各种劳动。而在这些劳作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充分展示出大堰河对诗人慈母般的爱。而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又到乳儿的地主家里去作女佣,承担着繁重的活计。“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像一组特写镜头,逼真地描绘了她是怎样“含着笑”不停歇地劳动着。可以看出,她活着,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她的一家,也为了她深爱的乳儿。她含笑劳作,正是她那爱人胜过爱己的宽厚品格的写照,也包含着她对苦难中的卑微生活暂时感到满足的心理反映:她没有任何奢望,只求能养活自己及家人,只求能有活干,至于劳累、辛苦、疲惫等等,她是毫不计较的。这里,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她勤劳纯朴的形象和宽厚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渗透着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诗人还着力描写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年节里,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了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她对乳儿的爱。就连作梦,也同自己乳儿的“幸福命运”连在一起,可她又只能把自己对乳儿的一往情深的母爱,永远埋藏在梦境里。‎ 诗中大堰河形象的意义在于作者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他是把大堰河作为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歌颂她们勤劳、宽厚、善良的崇高品格,揭示贫苦农民世代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发出了对旧世界的有力控诉,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 说说下列诗句中几个词语的含义:‎ ‎(1)“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这里前一个“养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后一个“养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这里的前一个“梦”指的是____________,后一个“梦”指的是____________。‎ ‎(3)“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这里第一个“为了”是__________词,表示__________;第二个“为了”是__________词,表示____________;第三个“为了”是____________词,表示____________。‎ ‎【明确】‎ ‎(1)前一个“养育”是抚养、喂养的意思;后一个是养活、供养的意思。‎ ‎(2)前一个“梦”,指的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梦”的本义;后一个指的是在现实的具体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想法,是“梦”的比喻义。‎ ‎(3)第一个“为了”是介词,表示行为的目的;第二个是连词,表示行为的原因;第三个也是连词,表示行为的原因。‎ ‎10. 诗人在第三节中写道:“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诗句中对大堰河的称代,由“她”而改换为“你”,在第十一节中也有这样的称代变化。这种称代上的变化,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课是一首回忆童年生活的抒情诗。由于具有回忆性,用“她”便于写实,写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纯朴,但不便抒情;而用“你”则有利于抒发自己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赞美之情,更容易激起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11.诗人在诗的第四节中说:“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种写法,有其写实的一面:诗人确实是在被投入监狱以后的一个寒冷的雪夜,想起了许多人和事,其中包括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但这种写法也有其象征性的一面;诗人是借用雪来表示对大堰河的赞美,在诗人心目中,大堰河对自己的爱、大堰河的善良品德就象雪一般的纯洁。此外,在寒冷的雪夜中,想起曾给予自己无比温暖的保姆,也是合乎逻辑的,所以诗人在诗中说:“我看到雪使我想到了你,”以此来表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思念。‎ ‎12.这首诗是诗人缅怀和赞美自己的保姆的诗作,为什么又专门用一节(第七节)的篇幅写自己“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的情况,这样写与本诗的写作意图是否吻合?‎ ‎【明确】作者专门用一节篇幅来写自己“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法,是以疏衬亲,以对生身父母的疏,来衬托对大堰河的亲。而自己对大堰河的亲,又源于大堰河对自己的亲,这就有力地说明大堰河不是生母而胜似生母,从而歌颂了大堰河所给予的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大堰河的深切的爱。‎ ‎13.什么叫谐音?试从课文以外举出两个运用谐音的例子来。‎ ‎【明确】谐音是一种修辞方法。它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相替换,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歇后语中经常运用谐音,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绱鞋不用锥子——真(针)好,等等。‎ ‎14. 如何理解“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明确】‎ ‎(1)大堰河还没有吃上乳儿的喜糖,喝上乳儿的婚酒,让乳儿媳妇叫她婆婆时就死了。‎ ‎(2)她是在没有弄清悲剧命运的原因,没有弄清解脱悲惨命运的道路时死去了。‎ ‎15.仔细体味一下,诗中的记叙与抒情有什么特点。请谈谈你印象最深的诗句,谈谈这首诗叙事抒情的特点。‎ ‎【明确】作者把自己对于故土亲人的回忆和思念凝聚集中于乳母大堰河身上。在她身上,作者倾诉了他对乳母的“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深情,大堰河之所以成为诗人那种浓缩凝聚的强烈情感一个“引爆点”和“喷火口”,绝不是偶然的。在大堰河这个生活中的具体的人身上,寄托着诗人对于整个中国农民命运的一片深沉真挚之情。对他的乳母所寄与的这种深切同情和关注,必然顺理成章地要对大堰河的性格和品质给以描绘和讴歌。这也就形成了这首诗的一大基本特色,即它是抒情的,又是叙事的。在强烈的抒情中有着对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之纵向发展的叙述,而在叙述的过程中又无处不贯串着对母亲的赤子深情,在现代诗歌创作中,能够这样的融抒情与叙事于一炉。达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并不多见,《大堰河——我的保姆》,可算是其中传诵不衰的名篇。‎ 正是这种抒情与叙事的齐头并进,形成了这首诗在艺术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抒情是它丰满的血肉,而叙事则是它坚强的骨架。两者的有机结合,才产生了这件艺术上的珍品。从诗的第三节开始,作者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和“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样两个句子的首尾反复,表达了他内心缠绵循环的思绪。而这两个句子之间,却是由一系列细节的排比所组织起来的诗的意象。由这些意象所贯串的情节之间,具有很大的回旋和想象的空隙。当作者以无比的深情回忆起那些细节时,他实际上是通过这些细节来渲染一种浓烈的抒情气氛。而在气氛的渲染中所造成的意象已经使你很难把抒情和叙事分开来。但作者绝不把叙事流于枯燥的交代事件过程,也不用平铺直叙的繁琐情节来掩饰感情的贫乏,他只是选取那些最富有感情内涵和生动而有表现力的细节加以描写,以取得动人以情的艺术效果。‎ ‎16.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的新客了”,明明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为什么却又说是“新客”呢?认真阅读全诗,并可查阅有关资料,试着回答这一问题。‎ ‎【明确】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实际上遭到了父母的变相遗弃。他所享受到的母爱,完全来自大堰河,所以对他而言,回到父母家里,有一种浓浓的陌生感,因此说是“新客”。‎ 解析:结合写作背景及文中作者对大堰河的深情赞颂。‎ ‎17.你认为本诗抒发了何种感情?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诗句有哪些?‎ ‎【明确】从标题及最后两节看,应侧重从对大堰河赞美歌颂的角度考虑。如:‎ ‎①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②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长大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解析:就一首叙事诗而言,抒情的内容一般出现在叙事结束之后,或诗歌的末尾。‎ ‎18.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明确】段落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共13节,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前三句,交代“我”与大堰河的关系以及大堰河的悲惨身世。这三句诗的容量都很大,所交代的事情都经过了精心选择和典型加工。诗人舍弃了大堰河的家世及其他许许多多的生活遭遇,只写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这个贫苦保姆的名字问题,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压迫下贫苦妇女完全丧失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触目惊心的事实。第四句,重复“大堰河,是我的保姆”,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贫苦保姆的真挚感情。‎ 第二节,首先交代“我”的阶级出身:“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实际上遭到了父母的变相遗弃。出身贫贱的大堰河,却给予了这位弃儿以深厚的母爱。所以诗人真情地写到:“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第二部分(第3—11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3—4节,第一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点明时间和环境,既是写实,同时也借雪景来烘托一种压抑而悲愤的氛围。诗人以深情的笔调描写这位贫苦的农民保姆。没有正面刻画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而是在环境、气氛上多用笔墨,写了一大串与大堰河相关的事物:压着雪、满是荒草的坟墓;因无人出入而关闭了的破旧农舍;仅仅一丈平方而又早已易主的园地;无人光顾而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令人伤感的悲凉画面。而开篇就写大堰河的墓地,则为全诗罩上了悲剧的气氛。‎ 第二层,第5—6节,描写“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情景。‎ 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大堰河厚大的手掌。这是一双勤劳、温暖的母亲的手。诗人没有用抽象的词句,而是用鲜明的画面,把她的繁重劳动表现出来。通过“搭”“拍”“放”“补”“掐”“拿”等手的动作表现出保姆的辛苦和劳累。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堰河仍然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意。‎ 但是,“我”终于和保姆离别了。这里,诗人着重写了大堰河的反应。本来,她卸去了一付重担,应该高兴,但是她却流泪了。在这泪水里,包含了贫苦的保姆对乳儿无比真挚深厚的感情。‎ 第三层,第7—8节,写回到父母家里后“我”的感受和大堰河的生活。‎ 诗人先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绘了自己的陌生的家,和大堰河家里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照。然后写了大堰河的处境:“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在承担沉重的生活负担的同时,还“深爱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把最好的食品“冬米的糖”留给自己的乳儿;还深情地“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而且做着不能对人说的美好的梦。这些都展现了大堰河的淳朴善良。‎ 但是生活对大堰河是残酷的,在她流尽乳液之后,就开始了繁重的劳作。诗人用一连串“含着笑”来形容她劳动时的神态。这“笑”,既反映了大堰河不向艰难生活低头的倔强性格,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她的麻木和不觉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笑,比满眼热泪更凄楚。‎ 第四层,第9—11节,描绘了大堰河的悲剧结局。‎ 第9节,展现大堰河死时的情景。她是在梦没有做醒的时候死去的。也就是说,她是在没有弄清悲剧命运的原因、没有弄清解脱悲剧命运的道路时死去了。而且诗人反复强调:“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而大堰河却“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这样写既加重了悲剧气氛,也表达了自己非常遗憾的心情。‎ 第10节,用几个排比句,描绘勤劳一生的大堰河死后的悲惨境遇:“四块钱的棺材”、几尺长的土地和“一手把的纸钱的灰”。更可悲的是,大堰河的悲剧命运还在她的夫儿们身上重复和继续着,只有她的乳儿“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这也许能给死去的大堰河一点宽慰吧!‎ 第三部分(第12、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情礼赞。诗的最后,直抒胸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句式由上一节整齐的排比,转为长短错落,语气由急促而舒缓。‎ 三、深入探究 ‎1. 细节展示个性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断,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大堰河丰富的个性。‎ 如在第5节中,用8个排比短语集中地写大堰河的劳苦,这8个排比实际是8个细节,把她对乳儿的爱心写得非常具体,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 又如,在第6节中,叙写“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之后,发问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从“哭”这一细节中表现出大堰河对“我”慈母般的爱。这是间接的表现方法。‎ 再如第8节中,切糖、夸画、赞儿、梦做“婆婆”等细节都进一步表现大堰河对“我”真挚的爱和她美丽的心灵。特别是那个梦,写得很浪漫富于幻想和激情,她对“我”爱至极致,她的梦可以看作是对“我”的祝福,当然也表现出她个人的精神要求。‎ 还有,在第8节中用了6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的佣工生涯。为了生活,她洗衣、洗菜、切菜、喂猎、炖肉、收晒麦、豆……什么都干,而且始终“含着笑”,多么勤劳、纯朴和善良,而她的命运又是多么的悲苦,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同情。‎ ‎2. 诗是有鲜明的节奏的。诗的节奏是由诗的音节的长短、轻重、高低以及音节与音节之间的停顿所构成的。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本诗的第四节,连用八个排比句,而且每个排比句都比较长,音节比较多,形成了一种缓慢、低沉的节奏,渲染了繁忙、沉重的气氛。试把这一节诗句的节拍划出来。‎ ‎【明确】‎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被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3. 写作特点(1)在诗歌的表达形式上,以“堆积”的句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来表情达意。‎ ‎(2)运用反复,加强抒情效果,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刻、更强烈。‎ ‎(3)将叙述、描写和抒情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使诗歌结构连贯、浑然一体。‎ ‎(4)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量。‎ ‎4.理解文章表现手法 本诗贯穿了一个“情”字,虽然写的是一般的生活琐事,却字字落地有声,句句充满真情。在诗歌的表达形式上,艾青以“堆积”的句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来表情达意。由于诗人的感情幽深曲折,似乎用短小的诗句无法达到要求,只有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排比句才能表达。这也构成了艾青此诗的一大特色。‎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大堰河,她含泪地去了。‎ ‎1.请概括第一节诗的内容。‎ ‎2.第一节两次强调“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一节写大堰河的丈夫和儿子因她的死而伤心落泪,对刻画大堰河起什么作用?‎ ‎4.第二节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5.(探究题)大堰河死后若干年,假如艾青携妻带子去为大堰河扫墓,请发挥合理想象,他会说些什么呢?(不超过100字)‎ 课外阅读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孤傲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参考答案】‎ 课内阅读 ‎1.展现大堰河死时的情景。【解析】以诗中“她死时”的种种描述可以看出。‎ ‎2.表达了诗人非常遗憾的心情。【解析】作者反复强调此句,同时还写了大堰河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可以看出作者的遗憾痛悔之情。‎ ‎3.更加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善良。【解析】从诗中她的丈夫“平时打骂她”,死时却“为她流泪”可以表现出来。‎ ‎4.排比。描绘勤劳一生的大堰河死后的悲惨境遇。【解析】抓关键词语,如“四块钱的棺材”、“几尺长方的土地”和“一手把的纸钱的灰”等。‎ ‎5.娘啊,今天,我带着您的媳妇和孙子来看您来啦。这些年我漂泊在外,一直都没有忘记您,我写的那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入选中学课本,全中国的学生都将知道我有您这样一位任劳任怨、善良慈爱的保姆!‎ ‎【解析】最好与诗歌内容照应,也可写大堰河丈夫儿子的情况,也可写自己的生活,但最好围绕诗人与大堰河的母子之情来写,这样更富感情色彩。‎ 课外阅读 ‎1.C    2.C     3.A     4.B ‎ ‎6.《现代诗两首》‎ ‎《长  城 谣》 ‎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 ‎《一片槐树叶》 ‎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   ) 隘口(   ) 蹲踞(   ) 焚起(   )敕勒(   )‎ 蝉翼(   ) 沾着(   ) 槐树(   ) 山巅(   )‎ ‎2.易误读的字音 ‎ 蹲踞jù 不读jū    敕勒chì 不读shè   隘口ài 不读yì   ‎ 沾着zhān 不读niǎn   蝉翼chán 不读dān ‎ ‎3. 形近字 ‎ ‎┏焉:焉支   ┏踞:蹲踞   ┏敕:敕免   ┏沾:沾湿 ‎┗嫣:嫣红   ┗裙:衣裙   ┗蔌:野蔌   ┗粘:粘性 ‎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 ‎《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流进_____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___________,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参考答案】‎ ‎1. yān     ài    dūn jù   fén  chì chán yì    zhān   huái    diān ‎ ‎5.要从你身旁流过  我不眠的梦中  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6.席慕蓉  蒙古  穆伦 席连勃  七里香  纪弦   路逾  新诗  覃子毫  钟鼎文  现代 二、课文学习 ‎ ‎1.读下面诗句,说一说红色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的恩怨 ‎【明确】“无情”、“蹲踞”“冷眼”是富有创造性的使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了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这三个词语都是贬义词,从表面来看,是写长城的无情,实际上是写历史的无情、时间的无情。它们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历史的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变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2)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明确】“总”“一……便……”抒发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 ‎(3)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明确】“应”“ 仍然”“流进……不眠的梦中”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那种思乡之情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形式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 ‎2、从《长城谣》中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蹲踞”“冷眼看”“无情”等句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3.  学完《长城谣》,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无论何时何地,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 ‎【解析】此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即可。‎ ‎4. 学完《长城谣》,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明确】月亮,月色已成为诗人笔下思乡的代名词。如古人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均赋予月以特定的含义。诗中“月色如水”是为了引出梦境,从而突出思乡的主旨。‎ ‎【解析】要联系到与月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并发现其共同点,简单加以阐释。‎ ‎5.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6.“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不矛盾。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 ‎7. 仿照下面这个哲理性比喻句,以“奋斗”和“希望”开头,分别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哲理性比喻。‎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①奋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示例:‎ 奋斗就是与风浪搏击的那双桨。‎ 希望就是万绿之原的绚丽花朵。‎ ‎8.为什么一片“薄薄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明确】因为它是来自祖国,是祖国的象征。它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因而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9.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 ‎【明确】“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国,对故国怀有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急欲归来的迫切之心。‎ ‎10.“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 ‎【明确】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 ‎【解析】此题考察理解及概括能力,要点是将三节诗的主要内容用适当的词连接起来。不要拘泥一种固定答案。‎ ‎1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长城谣》文章结构图 结构图表如下:‎ ‎   ┏长城的沧桑——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  ‎ 长城谣┫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 心系故国 思恋故乡 ‎   ┗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 ┛  ‎ ‎(2)《长城谣》段落分析 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写历史,方法很多,即使洋洋洒洒千万言也未必能反映历史全貌。但诗人只用一节诗,短短的几句,便勾勒出浩浩一部长城史,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长城,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而流到诗中的只有寥寥数字:“城上城下的争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诗人完全放弃感情评价,只是让历史凸现其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而古老的长城却饱经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3)《一片槐树叶》文章结构图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结构图表如下:‎ ‎     ┏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 ‎ 一片槐树叶┫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声声含泪 字字泣血 ‎     ┗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 ‎(4)《一片槐树叶》段落分析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第一节有四行,仅仅是一句最简单的陈述句:“这是一片槐树叶。”而诗人却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定语,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前两句落笔见情,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心情却转瞬即逝。第三句是一个长句,节奏缓慢沉重,欣喜一变而为伤感。这一节诗要传达给读者的,恐怕主要是伤感,而大幅度感情起伏变化,令人难忘,令人感慨。‎ 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行踪遍于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忆已老,但他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 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由槐树叶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节诗人直抒胸臆,声声含泪,字字泣血,盼归之情,难以抑制。‎ 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三、深入探究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解析】这里意象指能寄托作者感情的事物。‎ ‎3.理解诗的精巧的构思。‎ 两诗的抒情主线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但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席慕蓉的《长城谣》首节诗扣着一个“谣”字铺演长城沧桑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意蕴,故国乡情悲欢沧桑之叹,感情极为复杂;二节由客观而转入主观,以“烈火”写强烈的故国之情,三节由历史引入月夜之思,黄河人梦的形象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爱国之情。全诗意象宏大,情感沉雄郁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情感积淀。抒情已超出个人情感的范畴,而含有全民族的情思。《一片槐树叶》首节有设悬性质,在对比中引发读者思考,激起读者探究其中原因,自然引入下文;第二节的“江南江北”既实行了作者过去的经历,又虚写出无论江南江北,总之可以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表现出对故土故国的鲜亮完整的记忆。第三节诗由“枫叶——泥土——回乡”为联想线抒情。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伤感——回忆——企盼”,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4.写作特点。‎ ‎(1)善选意象,咏物抒怀。《长城谣》选长城、黄河等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事物作为寄情的意象,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一片槐树叶》则以偶然发现的书里的一片发黄的槐树叶为意象,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2)语言清新,浅显易懂。这两首诗均使用了我们平时所用的语言,给读者理解诗歌以极大方便。《长城谣》富有民歌谣曲风味,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一片槐树叶》似在独白,又似在与读者对话,语言明白易懂,然又寄以深情。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一)有感情地朗读《长城谣》,思考问题。 ‎ ‎1.理解“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中的“无情”?‎ ‎2.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3.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结尾却又说“不眠”,该如何理解? ‎ ‎(二)有感情地朗读《一片槐树叶》,思考问题。‎ ‎1.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不超过八十字)。‎ ‎2.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3.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去享受一个……槐花香的季节”而不是“桃花香”或其他的花香呢?‎ ‎4.(探究题)假如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席慕蓉和纪弦在长城相遇,你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知识设计一段对话,不超过一百字。‎ ‎5.请你写古人思乡的完整诗句,至少两句。‎ ‎【参考答案】‎ ‎(一)1.古老的长城饱经沧桑,是历史的见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长城面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长城历经风雨不为所动。‎ ‎2.长城在诗人心中,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3.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愁乡思让诗人难以成眠。‎ ‎(二) 1、诗人刚见到槐树叶,仿佛又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现实,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 ‎【解析】抓住欣喜——伤感的变化来回答。‎ ‎2.“一册古老的诗集”可能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解析】不要想应该是什么答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语句要通顺,必要时可简单解释。‎ ‎3这是为了与标题“一片槐树叶”照应。写桃花香或其他花香就不符合文意了。‎ ‎4.席慕蓉:“纪兄,幸会幸会。前来享受‘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了?”纪弦:“是啊!顺便也来感受感受那曾经争战的历史。您的《长城谣》我都背得很熟练了。”席慕蓉:“香港、澳门已经回归了,让我们一同来企盼祖国的统一吧!”‎ ‎【解析】最好围绕思乡还乡的意思来写。‎ ‎5.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致空气》‎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摇曳(  )    踪迹(  )    鼾声(  )‎ 污浊(  )    面颊(  )    厮守(  )‎ ‎2.形近字 ‎┏曳:摇曳   ┏窒:窒息   ┏翼:羽翼   ┏厮:厮守 ‎┗拽:拉拽   ┗侄:侄儿   ┗冀:希冀   ┗撕:撕碎 ‎3.词语解释。‎ ‎【鼾(hān息)】睡着时粗重的呼吸、喘气。‎ ‎【厮(sī) 守】互相守着。‎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摇曳】摇荡。‎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鼻翼】鼻尖两旁的部分。通称鼻翅儿。‎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短语搭配无误的一项(   )‎ A.最近,珍珍的学习明显下降了。‎ B.同学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10月1日的国庆节。‎ C.刺眼的灯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D.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5.文学(文体)常识 ‎(1)《致空气》的作者是__________,生于北京,祖籍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即为有影响的青年诗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当代诗人。他是中国_____代诗人。这首诗借 “__________”这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一种“无所不在、__________”的事物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2)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_________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写成。‎ ‎【参考答案】‎ ‎1、yè   zōng   hān  zhuó  jiá    sī ‎4.短语搭配有主谓搭配、谓宾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主宾搭配。在本题中,A项“学习”和“下降”,B项“10月1日”和中心语“国庆节”,D项中“一支”和其修饰语“歌声”都不能搭配。故选C项。‎ ‎5.(1)邵燕祥  浙江绍兴 当  空气  又难寻踪迹 (2)抒情   象征 二、课文学习 ‎ ‎1. 下面是对本诗中心意思的四种理解,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 A.这首诗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B.这首诗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 C.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歌颂身边那种“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却又“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那种感情,这种感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它也启示我们,人与动物要友好相处。‎ D.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我们可以说它象征友谊,象征爱情,象征亲情,象征理想,象征真理……‎ ‎【明确】本题选C。将四种说法进行比较,围绕本诗所揭示的主题,筛选排除。C项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本文是一首咏物诗,把人与空气之间的亲密之情比作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虽然人与动物之间也有此种感情,但不是这篇文章要揭示的主题。‎ ‎2.空气本来看不见,摸不着,诗人是怎样把它写得可触可感的?‎ ‎【明确】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以通过人的呼吸感觉出来的。作者通过鼾声,通过人之将死时掀动的鼻翼,通过夹杂着污浊的空气嘘着面颊,通过含着丁香芬芳的空气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3.本诗空气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4、精句精析“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你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 ‎【明确】诗的开头在写空气的作用之后,用拟人化的手法,深情地讴歌了“空气”的特点:质朴、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为后文抒情定下感情基调,同时又有了情感、象征依托,语言高度概括,凝炼。‎ ‎5.找出诗中描写空气特点的语句。‎ ‎【明确】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踪迹难寻、厮守身边、默无一语。‎ ‎6.作者把空气当作“朋友”来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诉说和直抒胸臆。‎ ‎7.诗人从哪些方面对空气进行了歌颂呢?请你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 ‎【明确】(1)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2)给“我”以生命。(3)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4)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8.“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的一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拟人、反复。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和真诚的希望。‎ ‎9.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10.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1)文章结构图 全诗可分三部分。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至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结构图表如下:‎ ‎   ┏ 空气特点——看不见,无处不在 ┓   ‎ 致空气┫ 歌颂空气——给“我”巨大帮助 ┣ 象征手法 歌颂真情 ‎   ┗ 总结全诗——与人类关系密切  ┛ ‎ ‎(2)段落分析 全诗共六节。‎ 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就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诉说和直抒胸臆。这首诗就像是诗人面对知心老友在真诚地诉说。‎ 第二至第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第二节,写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在“光明离我而去时”、“人们离我而去时”,只有空气围绕在“我”的身边,让“我”听到它的声音,帮“我”战胜黑暗、排遣孤独和寂寞。第三节,写空气“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给“我”以生命。这里诗人写的只是空气的基本属性,但是,当我们读这几句诗时,分明会想到那种至真至纯、终生不渝的人间真情。第四节,写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第五节,写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这几节诗,通过几个方面写了空气对“我”的巨大帮助,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前两句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它与人的关系:“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的一息”,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深入探究 ‎1、简析《致空气》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2.简析《致空气》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明确】‎ ‎(1)使用象征手法,主题深刻含蓄。诗人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2)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 “难寻踪迹”。‎ 第二至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真诚的希望。首尾皆概括空气特点,首尾遥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图示如下:‎ ‎      ┏第一层: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 ‎      ┃ ②                       ┃‎ ‎      ┃第二层:空气在“我”最困难时给“我”以生命。    ┃‎ 总括空气特点┫ ③                       ┣总结全诗,抒发感慨。‎ ‎“————” ┃第三层: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__________。 ┃‎ ‎      ┃ ④                       ┃‎ ‎      ┗第四层: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希望和朝气。     ┛‎ ‎        ⑤‎ ‎【明确】“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信心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 ‎1.这是一首用__________手法写成的 __________抒情诗。这首诗表面上讴歌 __________,实际上讴歌的则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 ‎2.本文中的空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3.本诗第二至第五节从哪几方面歌颂了空气?‎ 课内阅读 ‎1. 象征  意蕴深刻的  空气  友谊  真情 ‎2.“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3.第二节,写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第三节,写空气“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陪伴着我“呼吸”,给“我”以生命。第四节,写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第五节,写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 ‎8.《樵夫,别砍那棵树》‎ 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抒情诗。诗人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一棵老橡树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劝说樵夫“别砍那棵树”。‎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参天(     )    ┏弦月(      )‎ ‎┗参差(     )    ┗炫彩(      )‎ ‎┏拯救(     )    ┏眩目(      )‎ ‎┗遮蔽(     )    ┗心弦(      )‎ ‎2、给下列字组词。‎ ‎┏蔽(  )      ┏樵(  )‎ ‎┣敝(  )      ┣憔(  )‎ ‎┗弊(  )      ┗瞧(  )‎ ‎3、形近字 ‎┏蔽:隐蔽      ┏嬉:嬉戏     ┏吻:吻别   ‎ ‎┗敝:凋敝      ┗嘻:嘻哈     ┗勿:勿进 ‎ ‎┏樵:樵夫      ┏拯:拯救     ┏绕:缠绕 ‎┗焦:焦急      ┗蒸:蒸饭     ┗饶:饶命 ‎4、词语解释。‎ ‎【遮蔽】 课文中是遮挡庇护的意思。‎ ‎【参(cān)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注意]“参”是多音字,还可以读作“shēn”(人参)、“cēn”(参差)。‎ ‎【无所事事】 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心弦】 课文中指受感动而产生共鸣的心。‎ ‎5、选出标点符号用得正确的一项(  )‎ A.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B.在放暑假时,我还自学了语文、历史、化学、生物、物理……等。‎ C.他站起来问:“老师,‘祸不单行’的‘祸’是什么意思?”‎ D.我不知道他去车站接谁?‎ ‎6、文学(文体)常识 作者乔治·珀金斯·_________是_________国记者、_________(称谓)。曾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 ‎ ‎【参考答案】   1、cān  cēn  xián  xuàn  zhěng  bì  xuàn  xián ‎2、遮蔽  敝帚自珍  作弊  樵夫  憔悴  瞧不起 ‎5、 答案:C 解析:‎ 括号和破折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二者的用法是不同的。当解释说明的词语比较重要,是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的影响,必须说出时,就用破折号;否则,就用括号。故A项的破折号应改为括号。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或者用了“等”、“等等”就不再用省略号。故B项不正确。有的句子虽然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一个陈述语气,因而应用句号。故D项不正确。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故C项正确。‎ ‎6、莫里斯     美    诗人 二、课文学习 ‎ ‎1、阅读这首诗,选出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是一首抒情诗,形式活泼,语言质朴,富有浓厚的乡村气息。‎ B. 这首诗共四节,每节8句,诗句长短不一,灵活多样,既有利于感情的表达,又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参差之美。‎ C. 这四节诗主要写诗人不让樵夫砍那棵树的原因。诗人先是对老树诉说衷情,随着诗人感情的加深,诗人对樵夫的态度也有所变化。‎ D. 这首诗诗人不让樵夫砍那棵树的理由有两种:一是诗人对它真挚的情感;二是诗人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 ‎【明确】D ‎【解析】这首诗本身是写诗人对这棵老树的感情,在这棵老树身上,也寄托了诗人美好的回忆。在诗人那个年代,工业还未造成污染,因此诗人写这首诗不是针对环境保护问题,故答案D项是错误的。‎ ‎2、说说诗人为什么会对这棵老橡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明确】因为这棵树给我留下太多的美好回忆。它是我先祖亲手种下,现已长成参天大树,孩提的我常在它的树阴下玩乐、嬉戏,在这里妈妈吻过我,爸爸抚摸过我。一切美好的回忆都与它有关,所以我对这棵老橡树有着深厚的感情。‎ ‎3、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从第一节“这树是我的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和第三节写我们一家在橡树下度过的美好时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4、这首诗中的“橡树”是只指橡树,还是另有所指?还是包括以上两种意思?请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明确】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棵老橡树,表达了对一棵老橡树的真挚感情,实际上,在这棵老橡树的身上,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力图通过一棵老橡树唤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解析】歌颂某一事物的诗,大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目的,抒发某种感情。回答这样的问题,还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要全面衡量,做出客观的结论。‎ ‎5、品味诗句,体会诗人对老橡树的感情。‎ ‎(1)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根树枝也别碰!‎ ‎【明确】义正辞严地喝斥“樵夫,别砍那棵树!”不许你碰他一根树枝,“我”以那棵树的保护者自居,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它,毁灭它。‎ ‎(2)原谅我愚蠢的泪水,/让那棵老橡树留着!‎ ‎【明确】作者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让那棵老橡树留下。“我”可以不顾自尊流泪乞求,可以看出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别人看来是“愚蠢”的眼泪,对诗人来说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3)老朋友,我的心弦紧绕着你,/就像你的树皮一样与你连在一起!‎ ‎【明确】称老橡树为“老朋友”,时刻牵挂着老朋友的安危。这里用了一个非常生动贴切的比喻,“就像你的树皮与你连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 ‎(4)当我还能伸手拯救它时,/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明确】表示了只要“我”还在,就要誓死保卫那棵树,与它共存亡的决心。‎ ‎6、诗人劝说樵夫的语气是怎样加强的?‎ ‎【明确】第一节以平和的语气劝说“你的斧头别伤了它!”,第二节以动情的语调责问“你还要将它砍下?”,第三节以真诚的口吻恳求“让那棵老橡树留着!”,第四节以严厉的命令口气警告“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7、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文章结构图 ‎         ┏ 不让砍的理由——————语气变化  ┓‎ ‎         ┃  ↓           ↓   ┃‎ ‎         ┃ 树阴遮“我”,先祖亲种——平和劝说  ┃‎ ‎         ┃  ↓           ↓   ┃  ‎ 樵夫,别砍那棵树 ┫ 名振四海,根深叶茂———动情责问  ┣ 真挚感情 强烈呼吁 ‎         ┃  ↓           ↓   ┃   ‎ ‎         ┃ 手足亲情,大树见证———真诚恳求  ┃‎ ‎         ┃  ↓           ↓   ┃‎ ‎         ┗ 虽然年老,仍能发热———严厉责问  ┛‎ ‎(2)段落分析 诗歌内容很直观,语言也很通俗晓畅。全诗共四节。首节,开篇入题:“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根树枝也别碰!”发出了真诚的呼吁。为什么呢?诗人在接下来的几句诗中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现在我得保护它”,而且“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次节,承接首节,进一步说明不让樵夫砍那棵树的原因——“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它的根已在土里扎固”;而且“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诗人动情地责问樵夫:对这样的老树“你还要将它砍下”?第三节,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我的姐妹”曾在树下“尽情欢乐,尽情嬉戏”;“我妈妈在这里吻过我”,“我爸爸在这里将我的手抚摸”。想到这些,诗人不禁泪水涟涟,简直就是在恳求樵夫:“让那棵老橡树留着!”诗人对老橡树的感情可见一斑。末节,诗人先是对老橡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树的深厚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这时诗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后来的真诚恳求,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这首诗本身是写自己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它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在这棵老树身上,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当然不同的读者在老橡树身上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对于诗歌主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三、深入探究 简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明确】‎ ‎(1)语言通俗晓畅。诗人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似在与朋友娓娓而谈。如“樵夫,别砍那棵树!”、“樵夫,别砍了!”、“让那棵老橡树留着!”等,作者全然没有居高临下的指责,用这种明白如话的说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感情真挚。作者恳求樵夫别砍那棵树,理由是他对橡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现在我得保护它”写自己的责任感;“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是对老树的赞颂;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更是情难自禁,泪水涟涟;“老朋友,我的心弦紧绕着你”表明与老橡树关系密切等等。作者在叙述时抒发了自己真挚深沉的感情,最后上升到顶点,转为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 当我还是个无所事事的小孩,—— 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1.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原谅我愚蠢的泪水”,作者泪从何来?‎ ‎3.“野鸟在这儿歌唱时,你还会把树枝弯下”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橡树起到了哪些作用?‎ ‎5.(探究题)写出你对橡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答案 ‎1.第一节: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第二节:诗人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并严厉警告樵夫。‎ 解析:意思对即可。‎ ‎2.作者回忆起一家人曾在老橡树下度过的美好时光,而今这棵老橡树就要被砍掉了,无限伤感,所以才会落泪。‎ 解析:这句位于段末,又是“泪水”,所以一定要认真阅读这节诗,加以适当概括即可。‎ ‎3.拟人。‎ ‎4.①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②是作者感情的寄托,抒情的依据。‎ ‎5.①用橡树象征对先人的怀念。“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如今“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还给我带来许多欢乐,这一切都是先人所赐,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②用橡树象征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自己曾在橡树下乘过凉,与姐妹“欢乐”,“嬉戏”过,妈妈吻过,爸爸将我抚摸过,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看见橡树,就想起了姐妹童年。 ‎ 作文等级 ‎                                  评  分  标  准 一类卷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加分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可酌情加l-3分(加至本题满分为止):‎ ‎(50—45分)‎ ‎2.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 ‎1.立意深刻。   ‎ ‎ ‎ ‎3.语言得体、流畅。‎ ‎2.构思独特。‎ 二类卷 ‎1.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 ‎3.语言优美。‎ ‎(44—40分)‎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4.富有个性。‎ ‎ ‎ ‎3.语言规范、通顺。‎ ‎5.文面整洁,书写优美。‎ 三类卷 ‎1立意明确,材料能表现中心。‎ 扣分 ‎1.无标题扣2分。  ‎ ‎(39-30分)‎ ‎2.结构基本完整,有条理。‎ ‎2.不足500字者,每少50字扣1分。  ‎ ‎ ‎ ‎3.语言基本通顺,有少数错别字。‎ ‎3.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的错别字不计) ,最多扣3分。‎ 四类卷 ‎1.立意不明确,材料难以表现中心。‎ ‎4.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1-3分。‎ ‎(29-15分)‎ ‎2.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 ‎5.文面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者扣1-3分。‎ ‎ ‎ ‎3.语言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6.出现暴露身份的真实校名、地名、人名的扣1-3分。‎ 五类卷 ‎1.没有中心,空洞无物,严重离题。‎ ‎ ‎ ‎(14-0分)‎ ‎2.结构残缺,不成篇章。‎ ‎ ‎ ‎ ‎ ‎3.文理不通,错别字较多。‎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