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ID:578040

大小:204.07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3-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 六 单 元 ‎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 ‎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教师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在制订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成果展示。‎ ‎3.指名反馈。‎ ‎(1)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小结: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学时光匆匆而过, 在即将毕业之际,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册吧!‎ 四、明确方向。‎ ‎1.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教师小结: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策划:‎ ‎1.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主要包括“成长的足迹”)‎ ‎2.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集体分类整理。‎ ‎3.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 “成长的足迹”包括以下栏目:‎ ‎(1)我们的骄傲:获奖证书、成绩单、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精彩的瞬间:学校生活的照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我们的佳作:优秀习作、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4.制作成长纪念册: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同学和家长,也可以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六、学习借鉴。‎ ‎1.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 ‎2.布置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揭题。‎ ‎1.引语: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老师的文章。(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 ‎2.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善讲故事;谦虚;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导语: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不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是什么样子的,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指名反馈。(“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5.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父亲的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该如何理解? ‎ ‎(提示:“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提示: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还可以是“做了一件好事后的微笑”。)‎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3.指导学生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4.指导学生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 ‎5.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 第一课时 -‎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1.教师: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把我们带进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我们就要毕业分离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2.学生自由阅读“活动建议”。‎ ‎3.点名反馈,教师归纳。‎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二、谈话导入。‎ ‎1.教师:你们观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目呢?‎ ‎2.点名说一说。‎ ‎3.教师:同学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吧!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无论是哪种规模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那么怎样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 三、小组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节目呢?‎ ‎2.点名说一说。‎ ‎3.教师小结:节目的类型很多,小品、歌舞、话剧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独特,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4.小组讨论,制作节目单。‎ 四、讨论制订联欢会的方案。‎ ‎1.引导学生讨论:联欢会的方案应包括哪些部分?‎ 点名反馈:联欢会的名称、目的、时间、地点、活动准备、流程。‎ ‎2.教师:活动的准备要做些什么呢?‎ 点名反馈:选好主题、选定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联欢会需要的物品、编排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3.引导学生对这些准备工作进行分工。‎ ‎4.公布分工结果。‎ 五、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何感受?‎ 作业布置:写一封信,把你想对母校和老师说的话写下来,诉说自己的心声。‎ 六、写临别赠言。‎ ‎1.教师: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今我们也将别离,我们可以给老师和同学写写临别赠言来抒发这种不舍之情。‎ ‎2.师生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表达对老师的什么感情? ‎ 点名反馈: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依恋、赞扬、祝福。‎ ‎(2)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 点名反馈:可以写回忆、鼓励、祝福、建议……‎ ‎(3)学生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3.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4.课堂小结。‎ 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老师的真挚感情和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5.布置作业: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 第二课时 -‎ 一、激情引入,明确主题。‎ 人们常常用红烛、园丁、绿叶、春蚕等来比喻老师。的确,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是老师一路陪伴着我们,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学习、生活,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期盼我们快乐成长。在即将毕业之际,让我们为母校和老师写一封信。首先,我们先看一看“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作者在给老师的信中都说了些什么。‎ 二、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了解书信的格式。‎ 大家知道书信的格式吗?‎ ‎(开头写称呼,并且要顶格写,写上冒号;接下来写正文,也就是信的主要内容;然后写祝福语;最后,在右下角署名和写日期,日期一定是写在最后的。)‎ ‎2.自由朗读文章。‎ 怎样理解“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 ‎(明确:老师和蔼可亲,老师把“我”领进教室,领到座位上,也领进了知识的大门。受到老师的启发教育,“我”从此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3.谈话激趣,激发写作欲望。‎ 同学们,打开我们记忆的大门,回顾小学生活,浮现在脑海的是老师讲课的身影,是你获得成绩时那鼓励的微笑,是你犯错时那严厉的目光。老师把自己的微笑化成阳光,把自己的心血化成雨露,让一棵棵桃李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而当桃李芬芳的时候,我们的老师也鬓发如霜雪。此时,你的心头一定涌起了一种感恩的情怀。请写一位老师给你带来温暖的一个片段。‎ 三、阅读《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 ‎1.了解演讲的特点。(演讲稿的开头要有称呼,以引起演讲对象的注意,要使用尊称,这样显得礼貌、庄重;演讲稿内容要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演讲稿人称上多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说服力。)‎ ‎2.朗读这篇演讲稿,了解其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列举网络带给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呼吁“科学、文明地使用网络”。)‎ 四、阅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激情导入: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花季雨季”。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一位诗人以豪迈的激情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2.朗读诗歌。‎ 指导朗读:本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类诗歌应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 ‎3.诗歌解读。‎ ‎(1)第一小节:本小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列举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点?‎ ‎(修辞手法:排比。事物:“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共同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 ‎(2)第二小节:这一节有一句与第一节相照应,是哪一句呢?‎ ‎(明确:“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3)第三小节中的“微风” 和“阳光”代表着什么?‎ ‎(明确:诗人把自己比喻成“小草”,“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使小草“颤抖”过,也就是说诗人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感染和鼓舞。诗人也希望这些“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传播开来,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们,使他们意志坚定,奋发向上,充满活力。由此可见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4)第四小节中诗人将忧伤抛下,变得年轻,充满梦想,诗人写自己在新事物、新思想的熏陶下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节是第三小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把忧伤抛在了一边,变得年轻了,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里暗含诗人自己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低沉、压抑,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但是未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起生活的琴弦,“又”字说明诗人的“梦想”和“渴望”曾一度消失,但现在的诗人重拾了它们,同时进一步歌颂了新事物、新思想。)‎ ‎4. 作业布置:十二三岁的你,正值花季人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以“青春的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或小诗。‎ 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阅读材料中的师生情、同学情,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解读,课堂中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古诗词诵读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师板书课题:采薇)‎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 ‎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采薇(节选)‎ 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 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 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诗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 ‎2春夜喜雨 ‎ ‎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 潜(qián) 俱(jù) 花重(huā zhò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春夜喜雨 ‎(及时)好 (润物)喜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天街小雨  如酥 ‎ 草色遥看 无 最是 春好处 ‎ 绝胜 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一、导入新课。 ‎ 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    ! ‎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 江上渔者 ‎ 江上往来人, 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 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 波涛汹涌 出没风波里。 谋生艰辛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2.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发起过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主要作品有《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一水间(jiàn) 数(shù)重(chóng)山 照我还(huán)‎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京口:今江苏镇江。‎ 间:隔开。‎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这里用作动词,“吹绿”的意思。‎ 还:回到家乡。‎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想想: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画出古诗中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1)“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思考这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师生合作简笔画板书。‎ ‎(2)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所以此地又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 ‎1.学习前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1)王安石的故乡是?(钟山)‎ ‎(2)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 ‎(3)“数重山”是什么意思?(几座山)表示路途近还是远?(近)‎ ‎2.学习后两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寂静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哪句是写景?哪个字又突出地描写了景物特点?“绿”是什么意思?(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吹绿)‎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引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到、过、入、满……”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3)“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什么感情抒写发挥到了极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看到明月,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朋友。明月作为古代诗人表达思乡之情常用的意象,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常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抑或是“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识在他乡”,都表达了诗人们亘古不变的共同情怀,那就是思乡。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有关明月的古诗词。‎ 泊船瓜洲 ‎ 写景 抒情 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中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再进行换字练习。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之处。‎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字嗣(sì)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用语新警,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思考: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可是却“不值”,哪句诗让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开。)‎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 ‎1.学习前两句。‎ ‎(1)重点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2)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久久不开,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3)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爱惜苍苔?(怜)为什么用“印”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爱惜。)‎ ‎(4)体会诗人此时心情:怀抱着无限的期待去友人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主人却没有在家,不能得偿心愿,诗人内心充满了怎样的情感呢?(失落、失望)‎ ‎2.学习后两句。‎ 专程来拜访好友,然而却“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心情难免失落,但接下去他所看到的,却让他眼前一亮。‎ ‎(1)(生读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是啊,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伸出墙外,与“出”相对的是哪个字?(关)‎ 想想诗人为什么用“关”?(讨论,交流)(“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来更显其生命力之旺盛。)‎ 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2)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 如此富有生命力的红杏,肯定长得非常(美丽)。‎ 你喜欢这枝红杏吗?(喜欢)训练朗读。(读出喜欢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课下请同学们积累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 游园不值 扫兴→喜悦 想 满园春色 看 一枝红杏 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一点在本课教学中做的还不到位。‎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大体把握词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 ‎3.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以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你们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六年,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词也越来越清晰了,那就是“毕业”和“分别”。“人生自古伤离别”,假如这个日子明天就要到来了,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又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古人在送别朋友时的感受吧!(板书题目)“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才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诵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简介: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因所赋《清平乐》词而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自由交流。‎ ‎2.结合注释,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方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您回去。假如您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与春光同住。‎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这样美的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山清水秀、千山一碧)作者又是用什么修辞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画的?(比喻)‎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眉眼盈盈处。)‎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2)师小结上片:上片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师: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满怀着伤春之愁。)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再添了别恨,心情更加惆怅。)‎ ‎(2)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有)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 ‎(3)师小结下片:下片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能够和春天相聚。‎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为什么要和春住?生汇报交流。‎ ‎(2)师: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这种感情驱散了离别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下注意搜集相关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片:写景 依依惜别 下片:抒情 祝福 反思本节课,有以下两点还是做得比较好的:第一,朗读到位,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第二,展现学生的自主性,在初读本词之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讨论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浣溪沙 上片:写景 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 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若有人知→春无踪迹→问取黄鹂→无人能解。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鸟仿佛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可这歌声人们谁也听不懂。表达了词人的惋惜之情。)‎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作者惜春之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都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无穷。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课下注意仔细体会,然后搜集整理能表现惜春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和同学讨论交流,诵读。‎ 清平乐 ‎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 惜春(无行路)‎ ‎   唤春(归来住)‎ ‎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 解春(蔷薇开)‎ ‎   惜春(不复归)‎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抓住这首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