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ID:578043

大小:171.23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1-03-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 四 单 元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 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 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展示幻灯片)‎ ‎4.师: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课件出示)。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也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谁能给大家背一背?(抽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带“吟”的诗——明代于谦《石灰吟》(出示题目并板书)。《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更是高尚情操的体现。(齐读诗题)‎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相关图片)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让我们在诗中寻找一下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意绽放(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默读古诗。读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读到“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眼前仿佛出现了焚烧的火光烈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读完古诗,我们能想象出石灰石在石灰窑里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灰的什么品质?(板书: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 诗歌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歌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世间。‎ 让我们带着钦佩,带着赞美,再次来感受石灰的坚强和洁身自好的追求吧。(板书:洁身自好)‎ 四、交流探讨,体会诗人情感。‎ ‎1.“诗言志”:诗人借石灰的志向、清白和坚强不屈,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2.全班交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首诗正是诗人于谦自己的人生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写照。)‎ ‎3.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石灰,实际上是诗人在寄托“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强烈感情以及爱国爱民,哪怕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通过赞美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进而表明诗人于谦正像他笔下的石灰一样任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品质。‎ 石灰吟 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 洁身自好 ‎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 ‎1.背诵《石灰吟》,说说诗歌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竹石》。这同样是托物言志诗。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这是一首题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幅图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诗人又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现在,我们一起学习郑板桥的这首古诗吧!‎ 二、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诵读古诗,走近诗人。‎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默读古诗,分析古诗的含义。‎ ‎(1)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定”是什么意思?诗中“咬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用力地咬着不松口;青山;说明可扎根破岩的坚定。)(板书:扎根破岩)‎ ‎(2)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磨”和“击”各是什么意思?“坚劲”是什么意思?“任”和“尔”又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折磨;打击;坚定挺拔;任凭;你。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板书:坚定强劲)‎ ‎3.你们还知道郑板桥有哪些代表作品?(《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这首古诗通过铿锵有力的“咬定”两个字,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2.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这首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竹石,其实是借助竹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劲、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竹,其实是写人,借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和高洁品质,表现诗人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竹石 咬、立、磨、击、任、尔 扎根破岩 坚定强劲 ‎1.本课包含三首古诗,三首诗皆托物言志,所以教学时我都是先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表层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言的“志”,并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诗的深层含义。‎ ‎2.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朗读环节所用时间较少,仍有所不足。‎ ‎1.会写“阀、避”等12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第一课时 -‎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 ‎1.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播放李大钊简介)‎ ‎2.板书课题,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翻开课文第58页,跟随李大钊的女儿的回忆,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瞅(chǒu)瞅 暂(zàn)时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2.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个时期的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 (时间顺序;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在法庭上,李大钊表情依旧安定、沉着,并极力为家人开脱,保护家人。)‎ 四、交流探讨,学习语言、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1.品析人物语言。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一句话:“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体味人物神态。 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3.感知“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的紧急。‎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睛”“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4.全班交流。(重点关注“被捕前”“被捕时”的态度对比。)‎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李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回忆录,也是一篇倒叙文。作者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细致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二、体会重点句子,学习人物品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 ‎(李大钊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够坦然自若,说明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三、交流探讨,学习前后照应。‎ ‎1.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部分(第31~33自然段),并思考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李大钊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小组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呼应)‎ ‎3.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用波浪线画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首尾呼应:①首: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②尾: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文中照应:①前文: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②后文: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 ‎(文中照应:①前文: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②后文: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 ‎(这些句子相互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叶挺、董存瑞、刘胡兰、赵一曼……)‎ ‎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并和同学交流。 ‎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 前后照应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并交流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同时结合实际,激发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理想。‎ ‎                  ‎ 课题 ‎12.为人民服务 ‎ 课型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2课时 ‎ 教学 目标 ‎1.学会“革、彻、迁”等10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5.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 重点 ‎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 难点 了解课文的各个层次是如何围绕课文中心展开论述的。‎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 ‎2. 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一些各行各业劳动图片【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欣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课题前,先来看一些照片,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为了谁?‎ 生:好。‎ 师:(观看完图片后)看了这些这些图片,他们那样子做到底是为了谁?说说理由。‎ 生:他们那样做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能够更加幸福地生活。‎ ‎  ‎ 以图片导入,创设出那些默默为人民服务的人默默奉献的氛围,学生初步感受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师:对,为人民服务。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为了人民,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的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牺牲。他们都是最让人感动的人。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第12课《为人民服务》。(板书:为人民服务)‎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4】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3.人物介绍【出示课件5】‎ 张思德: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红军。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 ‎  ‎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张思德为人名服务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935年,他跟随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负过伤。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张思德接受上级的烧炭工作。 9月5日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中午时分,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1)【出示课件6】读词语:鸿 鼎 旺 炊 剥削 兴旺 解放 哀思 炊事员 ‎ ‎ 死得其所 精兵简政 ‎ ‎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出示:这里重点演示了“鼎”字的书写,运用白板里的笔画书写,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掌握正确的笔顺。理解“鼎”的意思,用“鼎”可以组哪些词语,随机出示“一言九鼎、鼎鼎大名、三足鼎立”等词。让学生不仅掌握其形、并且通过组词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出示课件7】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 学生阅读后讨论完成预设:【出示课件8】‎ 第一方面: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第二方面: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教师点拨第2自然段,并进行朗读指导,尝试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方面: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第四方面: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点拨并朗读文段)‎ 第五方面: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3、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  第2、4自然段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本的生字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1、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中心所写的几方面内容。‎ ‎2、尝试背诵第2、4自然段。‎ ‎,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组词语 益(  )采(  ) 掉(  )哀( )炊( )‎ 意(  )彩(  ) 悼(  )衰 ( ) 吹( ) 二、搭配要恰当 遵守 看到 提高 战胜 改正 改进 工作 缺点 制度 成绩 困难 勇气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3.( )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 )应该坚持到底。    4.王鹏( )接受了大家的批评,( )改正了错误。‎ 答案:‎ 一、 利益、意义;采摘、彩色;丢掉、悼念;悲哀、衰败;炊事班、吹泡泡 二、 遵守—制度 看到—勇气 提高—成绩 战胜—困难  改正—缺点 改进—工作 ‎ 三、 因为.......所以;.只要.....就..;..既然.....就..:;...不仅.......还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2.‎ ‎ 通过为人民服务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学生可以正确树立生死观。‎ ‎3.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教具 准备 ‎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情况。‎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词,解决了不理解的词语,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中心写了几方面的意思。‎ ‎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生回忆课文,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 学习课文,完成习题。‎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2.【出示课件9】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出示这两句话后,让学生读一读,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画横线的词语中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谈一谈。‎ ‎ ‎ 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子。‎ ‎ ‎ ‎【出示课件10】“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板书:宗旨)‎ ‎3.学习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第2自然段段,画一画有哪些句子不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4.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从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预设:‎ 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两句话上:‎ ‎(1) 【出示课件11-1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 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可再让学生说说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使学生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结合相关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点拨引导分析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在传授方法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成员之间查漏补缺,互帮互助,有助于共同提高。‎ 理解句子时,查阅相关资料,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板书:死的意义: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 (2)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出示张思德同志的见解:‎ 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学生领会了这两个难句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学习第3自然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几句话。‎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教师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出示课件19】‎ 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无论是自己的同志,亲密的朋友,还是平日相处时有矛盾的人、反对过自己的人,这些人的批评都要听得过去。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我们就要接受,就要改正,就要照办。这就表明了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对人民有好处。‎ ‎(2)学生还可能画出这句话:‎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学生提出这句话,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对上面几句话的理解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讲的是: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 ‎6.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难句,教师可再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的背诵奠定基础。‎ ‎7.自己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画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 集体讨论: ‎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 ‎ ‎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 ‎③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 ‎8. 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 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 三、回归整体,小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2)读背摘抄,积累内化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第2、4自然段。‎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 ‎  ‎ 总结全文,并再次强调“议论文”的概念,背诵课文和警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板书 内容 ‎  ‎ ‎ 宗 旨: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并改过来。‎ ‎ 1.《为人民服务》一文着重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论点逐层展开的。( )‎ ‎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此句是毛泽东讲的。 ( )‎ ‎ 3.“精兵简政”是我党采纳了司马迁提出的意见。 ( ) 二、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上文学家叫做 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 而死,就比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 去死,就比 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 固: 或: ‎ ‎ (2)句子的意思是: ‎ ‎ (3)“泰山”比喻: ;“鸿毛”用来比喻: ‎ ‎ (4)说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是因为 ‎ ‎ 我还知道 、 (谁)的死比泰山还重。 ‎ ‎(5)这段话采用了 、 、 表达方法。‎ 答案:‎ 一、 ‎√ × ×‎ 二、 司马迁、人民利益、泰山、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鸿毛 1) 本来、有的人 2) 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3) 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比喻伟大;鸿毛 :也是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4) 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李大钊、雷锋 5) 引用、举例子、对比 教学反思 ‎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论述。‎ ‎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而且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激发学生“我想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起引导的作用,与其枯燥地讲解,不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读。‎ ‎  于是,我确定的目标是让学生有明确目的地读书!那么学这课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背诵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 ,学生必须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轻松背课文。‎ ‎  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尝试背诵。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会背了吗?”孩子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然后我说:“同学们,别紧张也别害怕,为什么不能容易地背诵出来呢?因为同学们还没理解。在今天的两堂课里,我将引导你们理解课文内容,并保证只要你们认真听讲,努力思考,两堂课下来,个个都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  这时,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备课素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屈]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 一书中用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圈出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清于鸿毛( )   千均一发( )  大明鼎鼎( )   死的其所( )‎ 寄托衰思( )    兴汪发达( )  无掬无束( )  重与泰山( )‎ ‎2.查字典,填空。‎ ‎“鼎”字共(  )画,用部首查字法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查(  ),音节(   )第6画的笔画名称是(    )。“鼎”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大;②正当,正在。在“鼎鼎大名”中应选第()种,在“鼎盛”中应选第( )种。请再写出含“鼎”的成语(至少三个) (    )、(    )、(    )。‎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改正(   ) 提出(    ) 战胜(    ) 改进(    ) 改良(   ) 解释(    )‎ ‎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1)在句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分析句意,说说句子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这段话句子意思层层递进,第一句讲 ,第二句讲 ;第三四句讲 。 ‎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确与否。‎ A.文章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 B.课文从正确对待批评、搞好团结两个方面来说明要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C.本文的论点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D.文中采用了引用、对比、举例子等方法进行论证。( )‎ 阅读能力大提升 ‎6.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 , ,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这段话是围绕哪个观点写的?用“ ”画出来。‎ ‎(2)按照课文内容把“ ”处补充完整。填写的这句话是 说的,意思是 。这是利用 的方法来说明观点的。‎ A.举例子 B.引用 C.对比 ‎(3)这段话第三句还运用了 的方法来说明观点。‎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孤岛32年 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86年7月的一天,王继才受老政委的委托上岛了。上岛后,他发现岛上的情况比预想的差得多:杂草丛生,海风呼啸,空荡荡的旧营房,一条黑咕隆咚的坑道,没有淡水,没有电……王继才蜷在角落里,一夜没有合眼。‎ 上岛48天后,妻子王仕花前去看望。船刚停,她就迫不及待地跑过去,迎面而来的那个人是她的丈夫吗? ‎ ‎ ……两个人面对面站在那儿,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王仕花哭着说:“这岛咱不守了!”王继才没作声,望着大海:“仕花,你回去吧。我得留下,开山岛是海防前哨,你不守,我不守,谁来守?”‎ 回到家的王仕花思来想去,她毅然辞去了工作,也上了岛。上岛后,王仕花才真正体验到守岛的艰难。升旗、巡岛、观天象……日复一日的生活轨迹。夏天湿热,只好睡到房顶上;冬天阴冷,不得不搬进海风吹不透的山洞里。时间长了,他们都患上了关节炎和湿疹,疼痒难忍。台风来时开山岛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一次,连续刮了17天大风,柴火都用光了,他们只能把生米用水泡酥后,捞起来干嚼,一连嚼了5天的生米。‎ 守岛不仅艰苦,还很危险。一次,海边巡逻,一个大浪打过来,把王继才卷到海里,又一个浪头过来,王仕花看见浑身湿透的王继才,正从岩石往上爬。从那以后,他们出去巡逻,就用一根背包绳拴在两人腰间。‎ 一天的坚守不难,一年的坚守弥足珍贵,他们用32年的坚守诠释了初心的伟大。‎ ‎(1)用“ ”画出文章中的过渡句。‎ ‎(2)“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什么样的王继才竟会让妻子认不出。结合短文,请写一写王继才当时的模样。(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短文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两次写到环境的艰苦,这样写( )。‎ ‎ A.重复啰嗦 B.突出守岛的艰难 C.是为了强调环境艰苦 ‎(4)32年的坚守,你认为王继才和王世花坚守的是什么?‎ ‎ ‎ 思维创新大拓展 ‎8.拓展题 ‎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英雄模范都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力所能及的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参考答案:‎ ‎1.轻、钧、名、得、哀、旺、拘、于 ‎2. 12、目、D、ding、竖折折、①/②;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革故鼎新、‎ ‎3.缺点、建议、病魔、方法、机器、误会 ‎4.(1)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不管 都 只要 就(2)为人民服务就要改正缺点。不管什么人都可以说。有错必改正。‎ ‎5.A. √B. ×C. √ (4)√‎ ‎6.(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 ‎ 人本来就是要死的,但有的人死的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确实死的比鸿毛还轻。B(3)举例子 ‎7.(1)守岛不仅艰苦,还很危险。 (2)他头发蓬乱,脸上满是污垢,黑瘦黑瘦的,身上的衣服乱七八糟的,似乎好多天都没有洗过。(3)B(4)对祖国的忠诚,初心的伟大 ,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8.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清洁工人打扫卫生、扶老奶奶过马路、在下雨时给他人一把伞等我们要向雷锋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快速默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3.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长征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长征题材的课文——《金色的鱼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和(huò)着 抽噎(yē)‎ ‎3.指导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着重分析指导:两鬓斑白(读音:liǎng bìn bān bái 。释义:意为两边鬓角头发花白,借以形容年老或操劳过度);奄奄一息(读音: yǎn yǎn yì xī。 释义:形容临近死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感受自己的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四、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和神态变化的语句,在文中做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5.第四处:“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的外貌和神态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地方,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和同桌相互读一读,进一步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第7、8自然段)‎ 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让我们通过朗读,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老班长严厉劝“我”喝鱼汤。(第21、22自然段)‎ ‎(1)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3)“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喝下了鱼汤,“我”的心情沉重极了。你能把这种沉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第28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三个小战士。他是多么崇高和伟大啊!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五、品味文章,深化情感。‎ ‎1.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2.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了吗?‎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凝结着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见证着老班长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 六、总结全文,课堂小结。‎ 在长征途中还有许多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来缅怀他们吧!‎ 金色的鱼钩 硬咽草根鱼骨头夜里钓鱼摸野菜耐心劝导小梁命令战士喝鱼汤奄奄一息让鱼汤 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读的形式不多,讲解还不够深入。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不深刻,读得欠缺感情,以后还要加强朗读训练。‎ 即 兴 发 言 ‎1.了解即兴发言的特点,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即兴发言能力。‎ ‎3.鼓励学生即兴发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勇于表达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情境导入,理解题意。‎ ‎1.从师生问候语中,导入对“即兴”的初步理解。‎ ‎2.从板书课题中切入对“即兴发言”的初步理解。‎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即兴发言。即兴发言是指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某个问题发表见解、提出主张,或表达某种情感、某种愿望。它既能培养我们快速构思的能力和出众的口才,又能锻炼我们的心理素质。 ‎ 二、范文引路,活跃思维。‎ 首先欣赏几段即兴演讲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观察视频中人物的语言、音调、动作、表情各有什么特点。‎ 看完后请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结合观察到的视频中人物的特点,分组讨论:‎ ‎1.这些即兴演讲好在哪里?‎ ‎2.你最喜欢刚才哪个人物的即兴演讲,为什么?‎ ‎3.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视频和教材中的案例,说说同学们的即兴发言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小组讨论后组长归纳、发言。‎ 三、明确要点,掌握技巧。‎ 除了课本上学生已自学的有关即兴演讲的分类和技巧之外,我们还应明确以下几点:‎ ‎1.即兴发言的特点。‎ ‎(1)临场性。‎ 即兴发言的临场性要求发言者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能够随机应变、出口成章。‎ ‎(2)针对性。‎ 即兴发言要注意环境、场合和对象,要针对听众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发言,不能不看对象,无的放矢。同时要贴近生活实际,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听众。‎ ‎(3)简洁性。‎ 优秀的即兴发言常常以简练、含蓄取胜,语句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必要时还可以有点幽默感。‎ ‎(教师分别出示范例)‎ ‎2.补充介绍即兴发言的技巧。‎ ‎“四步成章”法。‎ 有位外国的公共演讲专家认为即兴发言应该记住提醒自己的四句话,即四个步骤。它们是:‎ ‎(1)喂,讲得精彩些!(提醒自己开头就要吸引听众,激起听众的兴趣。)‎ ‎(2)为什么要费这个口舌?(指出所讲内容与听众的利害关系,进而强调自己讲话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用具体事例形象化地印入听众的脑海中。)‎ ‎(4)发出号召。(对听众提出希望,讲清大家该做些什么或怎么做。)‎ 例如,“保障生命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即兴发言可以这样讲:‎ 第一部分:上星期四,一辆电动车钻入大车车底,一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二部分:不讲交通安全,噩运,也许在等待着我,等待着你,等待着我们的亲人……‎ 第三部分:举一些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讲清发生交通事故的潜在因素。‎ 第四部分:下面我想告诉大家,当……时应当……;当……时应当……;当……(告诉听众你想要他们做些什么,要讲得具体点。)‎ 这个运用“四步成章”法的即兴发言以身边的事例作开头,引起听众的注意,用鲜明警醒的议论“勾”住听众的感知神经,表述通俗简练,虽然内容并不新颖,但句句切中要害,打动人心,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方法,巩固强化。‎ 怎样才能提高即兴发言的水平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要注意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丰富生活阅历,增加锻炼机会。‎ ‎2.要提前打好腹稿,想清楚重点讲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3.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4.即兴发言要注意体现发言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不要人云亦云,讲俗话、套话。‎ 五、及时演练,课堂小结。‎ 将教材中列举的发言题目写在纸条上,折起来放入盒子内。每个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随意抽取纸条,确定自己组的发言题目,然后做即兴发言。‎ 要求:演讲的内容和语言要符合特定的情境,恰当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语言 音调 动作 表情 临场性 针对性 简洁性 ‎1.本节课大家热情参与,在演练中学生的表现很精彩。‎ ‎2.通过即兴发言锻炼了学生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心  愿 想一想自己的心底藏着哪些心愿,明确自己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 写一写心中藏着的这个心愿,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社会的作用。‎ 教学:‎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大家的心愿都是什么呢?(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各抒己见。)‎ ‎(板书:心愿)‎ ‎2.那心愿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心愿,就是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是对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设想与期待,也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欲望、向往或强烈倾向。)‎ 二、启发思路。‎ ‎1.现代作家巴金曾在《随想录》中写道:“把想做的事都做好,把想写的作品全写出来,使自己可以安心地闭上眼睛,这是我最后的愿望。”这是巴金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呢?‎ ‎2.首先要学生想好自己的心愿。‎ ‎3.收集可用的素材:先想一想自己都有哪些心愿。‎ ‎(1)对社会的题材:科学家发明新药,治愈癌症;残疾人能得到更多的关爱;空气和水不再被污染;人和人之间多一些理解……‎ ‎(2)对别人的题材:奶奶的病赶快好起来;爸爸能有更多的时间陪自己;好朋友永不分离……‎ ‎(3)对自己的题材:有机会去看看高山、草原、大海;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让爸爸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 ‎4.老师也有一个心愿(对别人的),那是什么呢?‎ ‎(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听课,将来长大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5.同学们,想好了自己最想表达的心愿后,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选择表达的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写日记或者创作诗歌……)‎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要写的心愿。‎ ‎2.搭建好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心中有数,在素材排列上要有逻辑性。‎ ‎3.细化:拓展好层次和细节,要有亮点;要清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说的。‎ ‎4.注意首尾呼应,前后连贯。‎ ‎5.以自身为例,给学生讲解如何写自己的心愿。‎ ‎(1)开头:开篇点题,我有一个心愿,它是……‎ ‎(2)中间分三段叙述(注意详略):第一段,为什么我有这个心愿?(略写)第二段,如何去实现这个心愿?(详写)第三段,实现后的好处。(略写)(板书:详略得当)‎ ‎(3)结尾呼应开头:表决心,表示一定要实现自己美好的心愿。‎ ‎6.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7.写好以后,要认真读一读,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四、习作点评。‎ ‎1.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心愿,为什么有这个心愿以及如何实现这个心愿。重点从这方面进行点评,另外,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以及语言是否通顺、恰当等。‎ ‎2.同桌之间相互点评习作。‎ 五、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这次习作的练习,能将自己的心愿具体地描述和清晰地表达出来,进而让学生下定为这个美好心愿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可以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描绘,确保行文的流畅。‎ 习作:心愿 对社会 对别人 对自己 逻辑性 亮点 详略得当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大家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文时要善于运用表达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对修辞运用、词语积累不够重视,学生的文章缺乏文采,语言不够丰富多彩。‎ ‎1.学习文章中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并在习作中能加以运用,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2.了解古诗词中借他物来表达志向、情感的写法——“托物言志”,并加以运用。‎ ‎3.学习课文中主人公外貌描写跟文章主题的紧密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和三篇现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三篇古诗和三篇现代文,想一想: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查看课后练习,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地回答课后习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迅速举手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是直接点题(“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呼应开头(“妈,昨天是4月28日”)。‎ ‎(2)《为人民服务》的开头是直接点题(“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结尾升华主题(“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金色的鱼钩》开头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结尾起到了呼应和升华标题的作用(“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让学生交流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3.如何写好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方面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开头和结尾。‎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细细品味诗句,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的诗句。‎ 课件展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后思考:诗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诗人托“竹”言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和品质。)‎ ‎2.品味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其他诗句,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诗句的主要意思。‎ ‎3.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傲霜斗寒。诗人苏轼借用“傲霜枝”来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4.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5.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第二题。‎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教师展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如果删去,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 ‎2.教师展示:“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扁鼻子军官凶神龌龊的丑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由衷开始担心雨来的命运。删去,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段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健硕和无限的活力。外貌描写能够很好地表明人物的特点。如果删去,就没这种表达效果了。)‎ ‎4.学生齐读这三段话,体会人物的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全班交流。‎ ‎5.拓展练习。‎ ‎(1)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成功的外貌描写的段落。‎ ‎(2)一位学生描述另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说的是谁。互相交流,教师点拨。‎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栽”“柳”“逆”等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意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个句子出自《孔子家语》。这句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第三个句子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以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说明事与愿违,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已亡故。‎ 第四个句子出自《名贤集》。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时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意为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第五个句子出自《警世贤文》。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对一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1.“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2.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