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ID:578046

大小:66.5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3-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 五 单 元 ‎15 海上日出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会写“扩、范”等9个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清静、浅蓝”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复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欣赏文中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海上日出的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他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巴金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重点指导“范、荷、刹”的读音。‎ 同桌互相指读词语,再齐读。‎ ‎3.指导写字:指导“镶”的字形,“镶”字右边比较复杂,两个“口”下面是“”。‎ ‎4.学生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画面。‎ ‎2.说一说,刚才你的脑海中都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3.作者围绕“海上日出”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 第一部分(1),写“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2~5),写“我”所看到的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日出前天空色彩的变化。‎ 第3自然段:写由露出小半边脸到完全跳出海面时奇妙而壮观的景象。‎ 第4自然段:写天空有云堆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5自然段:写天边有黑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象。‎ 第三部分(6),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4.指名读第1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突出“常常”和“早起”。)‎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和“早起”说明了什么?‎ ‎(“早起”的目的是看“日出”。“常常”说明“我”观察海上日出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因此本文所写的不仅仅是一次日出的过程与感受。) ‎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总领下文)‎ ‎5.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 读出反问的语气。‎ 换成肯定的说法,应该怎么说?(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联系上文思考,“这”指什么?(海上日出)‎ 你觉得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四、课堂小结。‎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下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为什么称“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呢?‎ 二、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①这句话中什么在变化?(红霞)‎ ‎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③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惊喜、盼望)‎ ‎④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2)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有什么作用?(描写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①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太阳向上升) ‎ ‎②作者是怎样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地写出来的呢?(作者将太阳在海上升起的情形比作“负着重荷”。“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冲破”“跳出”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太阳由慢到快向上升的过程。)‎ ‎③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太阳升起的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④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4)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① “一刹那间”是什么意思?(时间很短)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或短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②“深红的圆东西”指的是什么?(太阳)‎ ‎③为什么把“太阳”称作“深红的圆东西”?(既写出太阳的形状和颜色,又表达出作者对太阳的喜爱之情。)‎ ‎④为什么说太阳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表现出阳光的强烈。)‎ ‎⑤太阳升起时是那么艰难、那么努力,现在终于升起来了,多么令人振奋呀!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5)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①结合句子,品味“镶”字的表达效果,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②这两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镶”“冲”“染”等动词,既形象地写出了黑云遮不住太阳的奇特景观,也赞美了太阳奋力冲出黑云的重围、势不可挡的上升力量。)‎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海上日出的?(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先写日出前的景象,再写日出时的景象。)‎ ‎2.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 ‎3.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日出时的景象。‎ ‎4.《海上日出》来源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像巴金先生一样留心生活、勤于观察,那么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请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 红霞 日出时 雄伟壮丽 ‎1.这篇课文,作者主要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课堂中,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天气晴朗时的日出景象和天空有云时的日出景象,知道作者是抓住日出时的颜色变化和太阳出来时的动态变化来写的。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理解句子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建议从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等方面来想象。‎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2.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篇文章来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学习《七月的天山》。‎ ‎1.自由朗读文章,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 ‎2.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品味文章特点。‎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雪峰、雪水、溪流)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运用比喻)‎ ‎(2)第3自然段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面积大、树木茂盛)‎ ‎(3)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绵延、耀眼、绚烂)‎ ‎4.小结。‎ ‎(1)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2)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 ‎(3)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更形象。‎ 四、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 ①按游览顺序写;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五、布置作业。‎ 请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按照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景物特点。‎ 习作例文 ‎  游览顺序 ‎  景物特点 ‎“总—分—总”结构 ‎1.学习《颐和园》,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在找句子、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句子可以清楚地交代作者游览的地点的作用。‎ ‎2.学习《七月的天山》,与《颐和园》比较,明确写作时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特点更生动。‎ 游    ‎ ‎1.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 ‎2.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文章?(《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2.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描写时抓住景物特点。)‎ ‎3.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交流:要按游览顺序写;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 ‎3.习作标题:游    ‎ 三、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出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2.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有什么印象?‎ ‎3.同学们在假期里还游览过哪些地方呢? 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如何才能把你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使别人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请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1)要抓住景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来介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览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3)要用上过渡段或者过渡句。‎ ‎(4)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5)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习作指导。‎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游览的地方名称,可以是小区附近的公园、果园、田野,也可以是各地的风景名胜等。‎ ‎2.画路线图。可以先画出游览的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习作思路示例:‎ 开头: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详细地描述这个地方的风景。 ‎ ‎(1)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和美。‎ ‎(2)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提示: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每个自然段。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结尾: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例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5.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中促改。‎ ‎1.教师选择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两篇优秀习作,请作者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同学们,你觉得他的习作好在哪里?(围绕习作要求来谈)‎ ‎3.结合刚才的点评,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习作要求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1)是否按照顺序来写;‎ ‎(2)是否写出景物的特点;‎ ‎(3)是否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4)是否运用过渡句;‎ ‎(5)感受是否真实。‎ ‎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拓展延伸。‎ 写完之后,同桌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游   ‎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详略得当 运用修辞 巧妙过渡 真情实感 ‎1.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四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了解了描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按照顺序来写,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巧妙过渡,抓住景物特点,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进行习作。‎ ‎2.在描写景物时,因为学生缺少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所以景物特点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今后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