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简况及“书”的文体特点;
2. 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其思想
王安石: (1021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
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 ( 今属江西 ) 人。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 (1058) 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 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
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
统治。神宗熙宁二年 (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
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
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
相; 九年再辞, 还居江宁 ( 今江苏南京 ) ,封舒国公, 改封荆,
世称荆公。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
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
局, 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 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 、《书》 、
《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 《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
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
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
第 2 页
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桂枝画
· 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 、《钟山目录》等,
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三经新义》
中的《周官新义》残卷、 《老子注》若干条。
二、背景与题解
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
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
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
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
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
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
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
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
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
失赠答之礼。
三、整体感悟
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 4 个自然段,分为 4 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
斥。
第 3 页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
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
的不满。
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2)结构图: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针锋相对
┃三、分析原因┃态度坚决
┗四、书信常规的结┛
四、问题探究
1、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
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
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
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
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
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
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 《风俗》 )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
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 )亦即认识到发达所
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
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第 4 页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
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他打击
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
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
“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的屈辱处
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
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
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
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 ,便是这一场斗争
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
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
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2. 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
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司马光
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
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
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
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
后两司马”。
第 5 页
3. 如果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这封信,他会怎么样?
司马光收到王安石的信后,一方面会为王安石雄辩的才能折
服,另外一方面也会看到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坚决,又会很恼
火,他可能会纠集更多的保守派公开和王安石作对,使王安
石的变法不能顺利进行。 (发挥想像,合理即可。 )
4. 写作特点分析
(1)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运用这样的外交
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而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
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2)例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见解新颖,风格峭丽,堪
称古代政论文典范。
五、课文翻译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
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
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
作辩解) ,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
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
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
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
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
第 6 页
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
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
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
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
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
算“拒谏”。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
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
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
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
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
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
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
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
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
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
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
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六、小结
第 7 页
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
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