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讲义作文系列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语文讲义作文系列

ID:578868

大小:125.16 KB

页数:42页

时间:2021-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 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是阐释 ‎【知识精讲】‎ 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是“阐释”,而不是“证明”。‎ 阐:从门从单,最初的意思是“大力开门”。释:从采从睪,分别其类,而分析之。本意:解开罗网,把网获物一股脑儿倒在地上,然后分拣整理、按类出售。引申义:把一团乱麻般的事物理清头绪、使条理化。‎ 阐释首先就是将论点中的基本概念加以明确,使其严密,将其内涵、外延进行准确地规定,防止模糊含混。议论文是理性的科学性思维,观点的高度客观性、严密统一性是其生命。‎ 立论的生命不是对论点被动地追随,而是让论点在具体阐释的过程中深化。对论点中包含的矛盾进行分析,就是文章分析展开的过程。对于辩证逻辑来说,不存在永恒的无条件限制的论点,每一个论点都要防止绝对化,都要分析其如何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并且在时间地点变化时也发生变化;论点就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得以确立,得以论证的。‎ 阐释首先就是将论点中的基本概念加以明确,使其严密,将其内涵、外延进行准确地规定,防止模糊含混。阐释,还体现在对文中所举的例子的具体解释上。阐释事例,一是证明,二是证伪。‎ ‎ 一、阐释题目 ‎ 即解说文章的题目以说明题意,明确题旨。这有些像八股文的“破题”,一般是用两句话把题目的大致意思说一说,扼要点明文题的本质内涵。‎ 二、阐释观点 ‎ 大多数文章的论点是比较概括、比较凝练的句子,所以也就有必要把表述自己主张、看法的话,更加通俗地解释出来,使读者明白并接受其内在的道理。‎ 有时可用“所谓”“也就是说”“通俗一点儿说”“换句话说”等来领起。 ‎ 三、阐释理由 ‎ 即分析作者的观点赖以成立的理由。理由可以独一, 也可以多个,但必须能对观点从“为什么”(包括原因、条件等方面)的角度做充分的、必要的解析。‎ 四、阐释事例 ‎ 文章的观点具有普遍性的、一般性的特点,而具体的事例往往都是个别的、特殊的,其本身并不足以证明普遍的、一般的道理。只有揭示出所举事例蕴含的与文章论点之间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要指出事例背后能支撑论点成立的一般性的事理逻辑,这样的事例及分析才具有了“论证”的效力。 ‎ 五、阐释引用 ‎ 作者引用的与所说之“理”相关的名言,那是别人说的,只能作为“旁证”,不能简单地照搬过来“教训”读者。不能阐释“理”的必然性,只是引用几句权威人士的话,似乎有以势压人之嫌。 ‎ 如何阐释名言?基本的方法是对名言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词语及关系,作出符合自己文章背景的解释。名言大都是普遍性的、共性的道理,只有对其中能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关因素予以明确、细化,“引证”的威力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题目呈现】‎ ‎“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人应该懂得担当,也就是说人应该有责任感。担当可以是为自己、他人,也可以是为国家、民族……‎ 请以“担当”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42‎ ‎ ‎ ‎【题目分析】‎ 这个题目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面是提示语,后面是作文的基本的常规诉求。‎ 第一句“‘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这句话,是对“担当”的解释,很明确地阐明了“担当”和“责任”之间的关系:“责任”强调一种职责和任务,多半带有一种强制性;“担当”更多的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抑或行动。同时,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接受责任”,二是“负起责任”。前者向内,后者向外;前者强调主观认同,后者关注实际行为。于是,就有了第二句——‎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态度上,认识到当前的一切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的事情”;行为上,作出承担责任的行动上的反应。也就是说,能主观上认识到自己应有某种责任,这是一种担当;为了某种责任,而付出行为上的努力,这也是一种担当,只不过境界不同而已。‎ 第三句“人应该懂得担当,也就是说人应该有责任感”,进一步表明了“担当”和“责任”的关系。“应该”一词,为我们引例或者思考提供了空间:有很多人不懂得自己有责任,也就是说有很多人没有责任感。这里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主观上的不自知,认识不到“这是自己的事情”,这是懵懂无知;一种是行为上的不作为,认识到自己有这方面的责任,却不愿意去担责,这是逃避无能。‎ ‎“担当可以是为自己、他人,也可以是为国家、民族……”,这一句强调的是为谁而担当。这就拓宽了写作的疆域,为自己而担当,对自己负责;为他人担当,为他人负责,依次顺推下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也是我们希望学生应该注意的),一个人的担当首先体现在对内的负责上,其次才是向外,即“先扫一屋,再扫天下”。‎ 简言之,提示语部分,分别从定义、内涵、所指、对象等角度对“担当”进行了界定。‎ 至少,我们的写作应该从这几个角度进行。‎ 如此分析,你会发现,本次作文其实没有多少审题难度。‎ 但是,没有难度,并不代表意蕴不丰。正如这次话题所言,本次作文还是有很大的“担当”:我们希望书写者能认识到自己应该有所担当,更希望书写者能付诸行动:认识到自己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处于正青春的时段,应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应该为自己为家庭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一个青年应有的贡献。‎ 因此,这次作文有鲜明的“青春”特色,这让人想起2012年的山东省高考作文题,其选用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开头就是:“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是的,就个体而言,你应该为自己担当;就社会发展层面而言,你也应该有所担当,因为你,是青年!‎ 如果写议论文,宜确定言说的话题,并在探讨时对“担当”作出精准的阐释和归理;如果写记叙文,宜通过具体的事件,叙写一个关于担当的故事,以感动或者警醒读者。不论是写成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忌讳空洞——那种空喊口号式的官样文章,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不担当。‎ 综上,本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利于同学发挥。同时,也想通过此次训练告诉我们的一些同学:一定要关注时代的脚步,聆听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呼唤——读“圣贤书”,更要闻“窗外事”。‎ 这些是作为出题者的主观考量。‎ ‎【批阅手记】‎ 尽管我不愿意提到一个词,但是,随着翻阅篇数的增加,这个词还是无奈地出现在我的指尖:跑题。本来,我们这次的作文训练就是要降低审题的难度,特意出了个话题作文,然而还是有很多同学视“担当”为无物。以“担当”为话题,你只需以文章的形式回答一个关键词是“担当”的问题即可,有些同学偏偏写成了“责任”,“接受并负起责任”绝不是“责 42‎ ‎ ‎ 任”,这是从根本上跑题的典例。还有一种很普遍的跑题想象——顺势偏题。比如,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是《正义的担当》议论文,按理说,这是个偏正短语,核心词是“担当”,只要你说清楚什么是“正义的担当”,或者如何才能做到“正义的担当”等即可,可是他偏不——他写“正义”,“什么是正义”,“如今的正义为什么少见”,“我们怎样坚守正义”,这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一如那篇《对待环境的担当》。‎ 原因是:没有对核心词——担当进行精准地阐释,也没有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释。‎ 没有一个核心的词汇,常常使话题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或似是而非的感觉。比如,有的同学写到:“自我担当并不是螳臂当车般无力……人们记住了他的坚持。”给读者的感觉是:他写成了“坚持”。有的同学标题是“放不下的责任”,如果按照“文题”统一的原则,文章重点应该探讨责任,而不是“担当”——这意味着跑题。‎ 有了核心词的文章紧扣话题,层层推进,显示出良好的思维品质。有个同学的标题是“才下眉头,又上肩头”,我们觉得很好,有点诗意,有点诠释,有点思路。在行文中,作者开头这样写:“担”字,左边一个“手”旁边,右边一个“旦”字,意谓“一手托起一个明天”。结尾总结道:担当,是我们抬手就有的掌风,是我们张口而出的血气,我们切切实实地践行它,家、国,我们一并扛在肩上,前行!这样的文章,显示了作者较好的思维能力。‎ 另外,很多同学写的是材料演绎式的文章。题目中说“有的人担当的是维护和平,有的人担当的是保家卫国,有的人担当的是人民的责任,有的人担当的是国家的责任”,且不论这几句“有的人”是不是有交叉,是不是合理,只管每个“有的人”后面举例加以佐证,这样的文章,不太像是说理文。同时,太多同学大谈对国家民族的担当,可能与当前的舆论环境有关系,可是,看得多了,倦意来袭:哎,多想看看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的担当啊!可惜不多!这也许是本次作文整体而言上乘作品不多的原因,毕竟抒写性灵的文章总会有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佳作欣赏】‎ 治史为人 高三(1)班 魏玉洁 天边的流云落霞淡褪了,夕阳洒尽光辉,缓缓坠入深海。‎ 素书楼里,学生们听老师讲完了这堂历史课。老师鞠躬,转身离开之际,留下执教生涯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每每读到钱穆先生的最后一课,一个知识分子对国之热忱、对青年担当之殷切期望便跃然纸上。而他的一生,也践行着所谓“史家之担当”、“国人之担当”。‎ 钱宾四先生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好学。一次,钱伯圭先生问他:“听说你会读《三国演义》,对吗?”小钱穆对此作了肯定回答。“此书可勿再读。开篇即‘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中国历史自此走上错路。若如今欧洲诸国,我们正应当学他们,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此一番话给了当年的钱穆以极大的触动,他牢记自己身上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从此踏上了深入研究史学之路,庶不负史家之担当。‎ 也许《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些著作已为人们熟知,深享学界赞誉,但今人无法看到的是:在家乡崎岖的小路上,他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家与所执教的中小学,讲课、日夜翻阅艰涩的史料以总结研究;战争年代,烽火连天,颠沛流离的日子终于安定,他却又要躲在防空洞中,听着外面的隆隆炮声继续治史;暮年,因患病而双目失明的他,依旧口述研究心得请他人代为书写。此所以其一生写下一千七百多万字的史学与文化学著作,被尊为“一代宗师”。‎ 汉之司马子长因其“史家之绝唱”而名垂汗青,忍辱负重中使史家之形象大写于天地之间。而今之钱宾四、陈寅恪、顾颉刚先生亦无愧于“史学大师”之名号,只因他们在苦难与和平的年代皆肩起了治史之责任,他们挑起了常人无力挑起的沉担,为亿万的国人做出了表 42‎ ‎ ‎ 率。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勇气与决心,这正是国人应务求的责任与担当!‎ 然今日之国人,常有令先辈嗟叹之所为,不失之肆意妄为,即失之因循坐误。为一己私利,便将业务上的职责与道义上的担当全然抛却,长此以往,何堪设想!玩忽职守者,冷漠旁观者,不在少数;投机倒把者、贪图小利者,更不胜数。反思无可避免,然最根本的,便是重新燃起心中的一团火焰,拾起身为国人应有之担当,勤勉治学,诚敏为人,以求磊然面对天地。‎ 史家之担当即映射国人之担当,你所站立的土地,便是今日中国的模样,你所担当,即国之辉煌。‎ 发声者的担当 高三(2)班 顾心怡 言论自由赋予了我们自由发声的权利,因而也造就了两种人——公知和愤青。‎ 面对大行其道的“僵尸肉”,愤青大声指控:太过分了,商业道德何在?而公知先弄清楚事实,而后冷静撰文:冷冻期限在12个月以内的肉食用后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只是营养成分部分流失;面对城市中大批“萤火虫主题公园”的兴建,愤青高呼:残害生物太可耻,立即关停!而公知深入思考,从根源处剖析: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之所以有大量游客被吸引,是因为他们被有形或无形的“城墙”隔离在自然之外,从未见过萤火虫;面对公立博物馆工作人员偷梁换柱盗取艺术品的行为,愤青不满:原来我们花钱看了那么多赝品!而公知研究相关制度,指出藏品保管和展览制度存在极大缺陷……‎ 愤青心直口快,所言多为情绪的宣泄;公知知而后言,思而后言,所言或为尖锐的批评,或为切实的建议。“知”、“思”二者,正是他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网络造就了全民发声的“自媒体时代”,网民成为最大的愤青团体。新闻评论栏中你一言我一语,每句话末尾往往还加上数个感叹号或动画表情。一条条地累加,或愤怒或埋怨的情绪也在不断膨胀,持续的加温使得网络成为孕育语言暴力乃至行为暴力的温床。未经研究或证实就随意推测,自身逻辑混乱漏洞百出却还说得理直气壮、极富煽动性,这不是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而是在扰乱国民的价值判断。‎ 鲁迅先生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一文中写道:“应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先将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这不仅适用于文学批评家,也适用于所有所有已经发声或将要发声的人,知而后言,思而后言,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社会担当。‎ 有些人信口开河,是因为他们从未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言论、对社会应有的担当,凭借网络的面具,他们只是凑上来发泄一句,又立刻缩回去,仿佛从未出现过。而真正有担当的发声者,则随时准备着忍受“真理从主观的精神优势到客观的力量优势中间漫长的崎岖和险势”。面对法国政府和军方为保全“国家尊严”和“军队荣誉”而置个人名誉和自由于不顾的不义之举,著名作家左拉连续发表《告青年书》《告法国书》和《我控诉》等文予以痛斥,并称之为“最黑暗的国家犯罪”。随后,他被军方以“诬陷罪”起诉,被判流放。这应该是他早已料想到的结果吧。然而在法庭上,她毫不畏惧地直言:“将来。法国会因为我挽救了她的荣誉而感谢我!”四年以后,左拉客死他乡,然而他至死也未曾畏缩,为了正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他选择了担当。‎ 公知是理性的发声者,他们思而后言,因而有所担当,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守得正义的最终胜利。在匿名愤青大行其道的当下,社会需要更多理性的声音,呼唤更多有担当的公知的出现。‎ 虽不戴冠,仍需承其重 高三(7)班 王奕斐 抗战70周年纪念日,我们在缅怀先烈,控诉法西斯罪行的同时,也该清醒地看到时代 42‎ ‎ ‎ 的变与不变,明确青年应有的担当。‎ 当我们还沉浸在战争胜利的自豪喜悦中时,日本正默默地加快前进步伐。在日本学校中,他们习惯将班委成为“××担当”,没有班委头衔,却更突显一种责任感。国内的情形却是,有的孩子在成为班委时沾沾自喜,可知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其又是否有担其整个班级荣誉及发展的担当呢?‎ 怕是在中国更多的是逃避沉默,是冷眼旁观,是逆来顺受。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写道钞票换现银七折换起,权益受侵的百姓还十分欢喜。战争四起,中国百姓却是保持中立,任人宰割,成为强者的人肉筵宴。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民众连自己的权利幸福都不敢担当、不愿担当,又怎么担当得起中国的未来?在该担当的责任面前,中国人想的更多得便是:还有别人,与我无关。若人人都是事不关己,还有谁来担当呢?‎ 若事关国家、事关家庭,怎会不是与你我相关?怎不该担当?‎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犹太人德弗雷斯被诬向德国人出卖情报,被军事法庭判终身监禁。本是事不关己的著名作家左拉却在《震旦报》上公开致信共和国总统,控诉国家行为,为德弗雷斯申诉。这不仅是为了德弗雷斯个人的申诉,而是左拉作为公民勇敢担当起捍卫人权的职责。面对人民利益受侵害,国家法律受到侵害,左拉尽自己的能力担当责任,控诉国家,挑战权威,才是对一个国家进步最好的推动力。‎ 抗战70周年活动落下帷幕,先烈们为国捐躯献身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更应引发当下部分国人的自省:和平昌盛时代,你我是否还能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信条?在道德重塑、文化重建的今天,你我理当为国为家担起自己的责任。‎ 安于个人利益的藩篱、推卸公民为社会应有担当,让人恐惧。中国需要的是突破那种自我利益、求逸求稳思想的青少年,需要的是能担当起中国未来的青少年。哪怕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要你身在中国,即使无华丽之冠,也必须承国家发展之重责。‎ 简评:本文中“担当”的具体内涵为当下青年要勇于承担其社会国家的责任,切忌以旁观者姿态避开责任。围绕这一立意,全文以“日本基础教育、鲁迅《灯下漫笔》、左拉捍卫公民权利”三个事例正反结合地进行阐释分析。公民对国家担当,是怎样一种担当?作者很好地分析出普通公民“无华丽之冠”,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概而言之,就是“虽不戴冠,仍需承其重”。全文较好地紧扣公民对国家的担当这一立意,说理较为清透。终评58分。‎ ‎【它山之石】‎ 让担当的品性成为青春的习惯 ‎◎王海 ‎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这是无数人曾誓言青春无悔的标准台词。但敢不敢面对这份“无悔”的渴望,能不能去追求内心理想?其根本还是在内心的勇气和魄力。人生的关键时刻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而自由的第一个意义正是担负自己的责任。只有“担当”成为了青春的习惯,一条“无悔”前路才能铺就开来,在时代洪流中,承载起自身、社会乃至国家、民族的梦想与未来。‎ ‎  梁启超曾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时常听人感慨生活不易,可事实上,放弃追求理想,而囿于眼前可见的名、利,以及刚好置身的所谓机会,再摆出若干条的“无奈”,反过来又因自己“不理想”的状态抱怨吐槽,这不是担当的态度,而是推脱。‎ ‎  当然,理由很多。起初是为了谋生自立,当然还有为父母家人,而后则是为出人头地。细说起来,则一定是房子、汽车、生活质量,甚至还有未来的养老等等。反正,总有困难无法解决,并且所谓的困难,都不超出眼前可见的利益。‎ ‎  我们都曾羡慕别人甚至古人的洒脱,崇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鄙视“为稻粱谋”的庸常,并立志做一个有追求有担当的人。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历程中,曾经振奋鼓舞过的,‎ 42‎ ‎ ‎ 有从军戍边的动员,有“到西部去”的号召,还有去农村当大学生村官的机会。但在有些人的“权衡”下,这些内心曾经的激荡往往被放到了一边。‎ ‎  当然,所谓担当,是有多个层面和维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担当就是承担责任,任何岗位和身份,都有需要担当的内容涵义。最怕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却不去努力提高水平能力;悲悲戚戚,牢骚满腹,抱怨平台不好,既厌弃又不放弃自己的角色。最后却把责任推给“时代”,归于“无奈”。‎ ‎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不管过去还是当下,我们所景仰、向往的有担当和追求的人,其实一定也需要面对柴米油盐,他们也需要安身立命,也承担着家庭角色,也有不可回避的基本需求。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本来有稳定的教师工作,但他放弃了,又是弃文从军,又是毅然北上,去寻找真理。女航天员刘洋和我们很多人差不多同龄,相信她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样多,她既是父母的女儿,又是丈夫的妻子,但她因为有勇气和魄力,有担当的品性,才终于实现自己一飞冲天的梦想。‎ ‎  很多人不愿意和刘洋比较,说没有那个平台。其实,刘洋在飞船里的一方平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她不懈追求,一步一步走过去的。可以说,在当下“中国梦”的宏大背景之下,任何时代都没有比现在更丰富的可资实现梦想的平台。‎ ‎  再举个“北京好人”李高峰的例子。他刚到北京的时候,连份工作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平台。但他不想闲着,就去捞河沟里的垃圾。河沟干净了,他就快乐,认为自己有用。天天捞,年年捞,甚至被人当成傻子。日常,对别人他有忙就帮,有难就救。因为成为习惯,他到处都能看见发光发热的平台,随时能享受到“担当”带来的快乐。如今,他已经带领着一支一千多人的志愿者队伍。‎ ‎  笔者接触过的执着追求理想的年轻人,还有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与世隔绝的独龙江当军医的李金徽,有放弃澳洲百万年薪回国成为181名孤儿爸爸的马乐。因为有勇气和魄力,担当成为他们的品性。在担当面前,许多年轻人认为的道道无法逾越的困难,因为不在意,在他们眼前竟成乌有。他们因为恣意追求理想,已经享受到担当带来的内心快乐。‎ ‎  担当是一种态度和习惯。做到担当,其实大可不必一定要“放弃一切”,远走他乡。面对身边的每个人,遇到的每件事,手头的每份工作每项任务,扮演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担当与否的两种选择。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勇于担当才能体现青春的价值,才能拥有自信,畏首畏尾,不敢抉择,自怨自艾,抱怨吐槽,这不是青春应有的态度。‎ ‎  当然,这是一个变化且复杂的时代。面对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面对纷扰的社会现象,面对理想和现实间的落差,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这时候,要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  年轻人对自己状态的评价,最忌讳仅限于占有的快感或虚荣。世界很大,人生很长,看得到大局、大势,才能听得见责任的召唤,才能培养出担当的品性,并成为青春的习惯,最后走到更远。‎ ‎【附】本次考场优秀记叙文 ‎2°的差距 高三(16)班 沈静洁 ‎“你看看你画的什么鬼东西!”总监将一堆图纸猛地摔在办公桌上,满是怒气。‎ 王寻垂头站在办公桌前,映入眼帘的是他花了好几个晚上赶出来的图纸。现在,那些用铅笔勾勒出的优美线条形成的建筑物死气沉沉地躺在纸上,被凌乱地随意抛弃,就像现在的他一样,无助无可依靠。‎ ‎“要是再拿不出令我满意的作品,你就不用再出现在这里了!”总监近乎咆哮的声音充斥他的头脑。他的头垂得更低了,一声不吭地收拾图纸离开了办公室,他怕他一说话声音就 42‎ ‎ ‎ 会不由自主地哽咽,泪水就会夺眶而出。‎ 他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近乎完美的令总监满意的作品,否则他就会离开。他不能离开,他当初是抱着多大的梦想和舍弃了多少自由才从小城镇拼搏到大城市,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现在,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 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荡着,他低头看着烈日炎炎下投影在地上的矮小的黑影,像累赘一样随行。他疲倦的双眼因熬夜而充满了血丝,下巴上也长出了刺刺的胡子渣。总监残忍的话时时刻刻折磨着他敏锐的神经。废物!是了,他觉得现在自己就是。但是,他不能放弃,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他的脑海中闪过成千上万张建筑图纸和著名建筑。突然,他激动地大喊:“有了!”他在街道上奔跑起来赶回家中。‎ 他满怀期待地望着总监严肃的面容,突然总监嘴角扬起了一丝笑容:“小寻啊!你这次的作品就很好嘛!我很满意啊!你看你其实还是很有水平的嘛,我之前说的话都是为了激你……”他提到了嗓子眼的心放了下来,整个人洋溢着喜悦。‎ 如果这次成功了,我不仅不用被炒鱿鱼,还可以升职加薪!王寻越想越开心,拿起桌上的稿图欣赏了起来。突然,他发现一处关键地方的角度有点不对劲,他猛地坐起,仔细精确地测量了角度。他瞪大了眼睛,整整少了2°!作为一名建筑师,2°所带来的后果他不可能不了解,这栋建筑会存在极大的风险!我怎么这么粗心!王寻在心中痛骂自己,拿起稿图就准备去找总监,总监可能已经把正图上交了,再不去就晚了!可是……他忽然停下了脚步。如果去找总监纠正错误,那么总监一定会痛骂他,以总监的性格,他的饭碗恐怕不保,更何况正图已经上交了呢?总监一定不会原谅他的!他又想起了家乡父母望子成龙满是殷切的眼神,一路拼搏到现在挥洒的汗水和受到的不尽的嘲讽……转念一想,这图纸如果变成了真的建筑,那么无数人的生命会受到威胁,更何况这图纸是他画的,错误是他犯的,他有责任去纠正,他有责任去承担一切后果。‎ 想到这里,他迈起了脚下坚定的步伐。‎ 总监听完他的话,反而面露悦色拍了拍王寻的肩膀:“小寻啊,我其实在把图纸上交之前留心检查了一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想你当时做得快,疏忽了,后来一定会发现这个错误的。我等着,就是看看你敢不敢承认错误,敢不敢担当。今天你来了,我很满意。”‎ 王寻欣慰的笑了。‎ 一把二胡 高三(12)班 成志鹏 集市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 人们各自吆喝着,攀谈着;被扔进铁罐的硬币叮当作响。在世俗之中,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冥冥中,有把二胡在作响。似乎是从那一侧传来的,但却看不见。‎ 搜寻之际,却看着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被肉摊前的一滩血水滑倒。不巧,他的头砸在肉摊的案板旁,一阵闷响,他便已死死地躺在地上。肉摊的老板叫骂了一声,集市上的人便都被引了过来,先是看看肉摊,再是看看地上。案板旁那滩血色液体,已辨不清是猪血还是……而加之地上那一滩,人们都摇摇头,感叹道:“真惨!”而那把二胡,竟也缓了下来。‎ 肉摊前,人越来越多。各种解释也都冒出脑袋来。有说是猝死的,有说是被撞倒的,有说是讹人失误的。至于那些说是肉摊主所害的人,已足足和肉摊主对骂了一刻钟。看客们都已进入状态,兴致甚好。那把二胡呢?那二胡也是越来越急促了,似乎是在给人们助兴。‎ 肉摊上的肉冷冷地泛着白光,它们冷冷地坐着、躺着、趴着,冷冷地看着摊前密密麻麻的肉。这时二胡似乎也变了节奏。更确切地说是乱了节奏。突然,那把二胡发出两记爆裂声,如同冲破牢笼的猛兽的怒吼。‎ 二胡声断了。‎ 42‎ ‎ ‎ 人群的那一端,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奋力地挤进来。那股力量来得那么突然,又那么强大,正如攻城的巨车,无意中撞入了列完队的军队一般,着实打扰了这群专注的、专业的看客。‎ 挤出来了,是那把二胡。弦断了。‎ 他就站在众人目光的焦点,一副虚弱的病体颤颤巍巍,却因愤怒而显得如此强大。二胡从手中滑落,他扫视了半圈,眼中充满了怒火,致使原本喧嚣以及咒骂着的观众都停了下来。‎ 他俯下去了,扶起老人。还有心跳。‎ 迟来的救护车拖着慵懒的汽笛声扬长而去。集市上的人买完鱼肉、做完生意渐渐散去。‎ 人散光了,唯独肉摊前还躺着一把二胡。弦断了,它陪伴艺人,助他谋生的责任也便尽了。‎ 而没了二胡的艺人,又将由谁为他担当呢?‎ 心中的天枰 高三(4)班 陈心怡 ‎ 谢桔年是一位出色的女法官。从二十七岁,她出现在法庭上开始,就在法律界传开了名声。然而这一天开庭时,她却在法庭上看到了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身影——韩雨,那个和她一起长大的男孩子。‎ 已经十五年没见了,她惊讶于他的变化:原来干净清秀的脸上,现在胡子拉碴,原来稍长的头发,现在剃得只薄薄一层。重要的是,他站在被告席上,身着囚服。他换了名字,这也是桔年没有认出他的原因。‎ 桔年仔细翻看着关于案件的资料。韩雨是有犯罪前科的,因为盗窃,已被拘留过,而现在,是因为车祸。但韩雨并没有请律师辩护。桔年注意到,韩雨是因为驾驶时,车速过快,而撞到了一个路人,然后逃逸。然而由于他没有请律师,对方就一口咬定他是故意的,要求巨额赔款。桔年想,那么我或许可以帮他减少些赔偿金。‎ 桔年坐在法官席上,望向韩雨。他低着头,一言不发,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桔年坐在法官席上。桔年冷静的听着原告律师激动的陈述着,要求让韩雨赔偿。在快要结束一审的时候,桔年才清晰而沉稳的向审判长,向在场人陈述她在案件里发现的疑点。‎ 当听到桔年的声音时,韩雨猛然抬起头,眼睛几乎闪着光,桔年看得懂,那是希望,是信任。于是,案件延长,准备二审。‎ 二审开庭前,桔年去监狱看韩雨。桔年朝他微笑,就像以前一样的笑容。韩雨突然哭了,他带着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桔年说:“你帮帮我,放我出去,那个时候,我奶奶住院,医院忽然打来电话,说情况不太好,我才……现在奶奶还在医院啊,你帮我免掉坐牢,看在我们一起长大的份上,行吗?”桔年愣住了,他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帮他。‎ 她望着韩雨消瘦的脸,想起她七岁那年第一次见他的样子。那年她因为父母超生而被送到了乡下姑姑家,姑姑不待见她,上学第一天就让她自己回家。她不认路,将近傍晚,迷失在了田野里坑坑洼洼的小路上,不知道哪来的两条狼狗,追着他疯狂地叫,是韩雨,帮他赶走狼狗的,带她回了家。因为韩雨的爸爸有犯罪前科,村里人都不理他,她只与奶奶相依为命。大家都说罪犯的儿子是小罪犯,都疏远他,只有桔年觉得他是善良的,甚至干净得有些美好。‎ 桔年回转思绪,说:“韩雨,你知道吗?我很怀念以前的你。我念法学博士的时候,导师说:“你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位,心里的天秤就只能偏向法律。因为它是正义。”以前我不懂,后来我才在许多人看向法官的眼睛里看懂了这句话。你放心,我帮你照顾奶奶,其他的我也会尽力帮你,但我也有我的责任。”韩雨又沉默了。桔年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但他知道相比于一个人的苦难,世间苦难的人太多了,他不能辜负了他们的目光。‎ 桔年走出阴暗的牢房,目光落在广阔的蓝天上,她想起以前和韩雨一起在田埂上看的蓝天,世间的事又有多少人说得清楚是非对错呢?寻本心罢。她紧了紧大衣往医院走去。‎ 42‎ ‎ ‎ 议论文结构指津 ‎【知识精讲】‎ ‎【普遍存在的问题】‎ ‎1、结构冗长繁杂,层次不清。 “酷”文章必有“亮”形态。高考作文最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就是结构与语言。“结构”是“骨骼”,“材料”是血肉。只有根据材料主题需要,安排恰当结构才能光彩照人。文章结构使文章思路外现,主题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 2、文章结构单一,八股化程式化 文章呈现出“老三段”“八股模式”,臃肿虚胖,内容空洞;或段落颠倒,语序不当;或句意跳跃,突兀逼仄;或重复啰嗦,含义不明。 3、文章“纵”“横”无序,杂乱无章 文章结构应如《左传·昭公四年》所说:要“四季分明,互为承接”,即要“有机相连、逻辑推进”。而考生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布局意识,没有“段与句”意识;就如同一个人一样,应骨骼健全,匀称有序。‎ ‎【作文结构基本要求】‎ 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即高考作文段落安排,应力求达到“进递有序、精致关联、环环相扣”准则。没有布局观是无法展示思维逻辑层次的,无法展现文章的美感。‎ ‎【作文结构技巧】‎ ‎【技巧一】 构筑“龙骨”,展现思想 考场作文结构“龙骨”构造有两点:一是“通体透光”二是“中通外直”。所谓“通体透光”是指行文时要注意文章思维层次的排列和展现,层次清晰,结构条理。所谓“中通外直”,就是指考场作文要多用短句,多设置自然段,多思维标志,使阅卷老师对自己的试卷一目了然,透彻见底。这样,我们在和阅卷老师的“对话”中就以真诚而又善解人意的态度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分数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 铸造考场作文“龙骨”是指着眼于作文内部诸要素的自然搭配和组合。即如何在考场上营造一种紧扣题意,类似“龙脉”结构方法;如何针对考生作文缺少深度的分析和延展的现实,强化对具体事例的解读和运用;如何使文章从个人和自我的层面上上升为国家和民族的层次,使文章有一种大气和精神底蕴;如何打磨一种前后呼应、衔接自然、过渡通畅、文脉通达的内在脉络。‎ ‎【技巧二】 优化内容,明晰结构 “内容”优化,是指对文章所举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归纳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举事例之后,用“由此可见”“从中可以看出”“不难发现”等词语摆明自己的观点,亮出自己的思想,对文章所列举事例进行延伸分析,使文章有叙有析,有梯度,有层次。二是反面推理方式。即用“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样”“假如不……”等形式,对所列举事例作简要分析,这种分析是以逻辑上的“假设”和语法上的“让步从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因而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令人动情。 其次确立段落结构。即确立起始段、引入段、过渡段、重点段、小结段、总结段、收束段的布局,从而真正做到层次清晰,上下有序;精致衔接、有机关联。‎ ‎【技巧三】 设置主旨句,力求结构浑然 文章应设置段首句或分论点。《诗经》结构有一个重要特点为“重章叠句”,即在考场作文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用相同的语段,或用展示分论点的方法:将文章内容予以清晰、直观、有层次和富有条理地展现出来,使得文章条分缕析。‎ 42‎ ‎ ‎ 设置主旨句。刘勰《文心雕龙》“总文理,统首尾,定予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行文具篇,起承转合,在行文过程中甚至在偏离题意时,用主旨或关键句在文中多次强调和凸显主旨的方法。即可解除考场上由于高限制条件而产生的紧张感从而导致偏离题意的后顾之忧。‎ 主旨或关键句子应放在“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三个地方,以形成脉络清晰如骏马游龙之势;三处句子应独行设置,以增加对阅卷教师视觉的冲击力。‎ ‎【技巧四】 梳理文脉理清层次 “文脉”就是指文章行文时候的思路脉络,文脉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思维标志即文章的“过渡”和“衔接”句以及“过渡语段”上。这种“标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纵向思路的过渡与整合。语言标志是“不仅过去……,现在也是如此”;“诚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么……”;“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二是横向思路的衔接与整合。其语言标志有:“其实,不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仅是……,更是……”。由此可见,文脉的整合绝非小“瑕疵”而是关乎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更是做好“天字第一题”的不可或缺的“杀手锏”。我们不能将考场作文内部的优化的诸个因素看成是“雕虫小技”而加以轻视。‎ ‎【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  某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庐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分析】‎ ‎2013年“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归还手机”体现了社会的复杂性,这就需要中学生在社会风气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写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文。从具体的考场作文看,绝大多数中学生坚守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写成的文章也在传递着社会“爱心”、“善举”的正能量。‎ 这则材料易产生理解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让考生作文立意呈现多层次性,大大拓展了写作的空间,既照顾到了思维层次较低的考生,又能让思想深刻的考生找到展示自己的平台。‎ 那么,怎样的审题立意才是符合这个材料的“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呢?‎ 从“归还手机”材料出发,这个材料的核心角度是“因爱心而感动、感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审题立意上可以有如下多个角度:‎ 其一,从“归还手机”整个事件全过程看,可以得出“捡的贵重物品该不该还”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展开评论,从法律角度看,“不当获得”不可取。从道义角度看,“不义之财”不可得。年轻人于“法”于“义”都应该归还手机。这样写出的文章有社会的高度和伦理的深度。如拟题“贪财之心不可起”、“不义之财如浮云”等。‎ 其二,尚先生手机“失而复得”是因为他为灾区捐款,他身上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他的善举成为了社会向善行善的正能量。孔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尚先生是“行善者,人敬之”,所以手机失而复得。说明善举能感化人和改变人;行善者,也是善行的受益者。从这个角度写出的文章有道德的力量。‎ 其三,年轻人的行为有点复杂,捡到手机本想据为己有,暴露人性“私欲”的弱点,但最终归还手机。可以立意为: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见利不能忘义。‎ 42‎ ‎ ‎ 其实这个写作角度在材料中已经提供了关键词:年轻人说“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从这个角度立意写出的文章最容易“符合题意”要求,也是考试写得最多的角度。‎ 其四,从尚先生处理“丢失手机”事件的方式看,最初是想用“2000元”钱赎回手机,这种做法有现实情况可依,但是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对用钱赎回手机的做法提出批评,也是一个角度。但是,这个角度是“新颖”还是“偏颇”?从当年实际的考场作文看,几乎没有考生从这个角度去写文章,答案不言自明了。‎ ‎【批阅手记】‎ 继第一次话题作文的写作训练之后,我们备课组选择了一则新材料作文的题目。从命题的形式上来看,我们是想保持与高考命题方式的对接,让高三的同学们能够迅速进入高考作文全真训练的现场,试一试水温,量一量深浅。‎ 通过老师们一天的紧张阅卷,从已完成抽样的作文卷来看,同学们可能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文本框架的构设。此次作文,同学们选择的文体主要集中在“议论文”和“记叙文”两种,其中议论文的比例大约在八成五左右,略高于高考作文的文体比例。因为我们在高二已围绕“议论文的写作”有过系统的训练,所以高三伊始,我们仅在“议论文结构”上做了“一般性回顾”和“考场作文需求”的强化指导,希望大家规避平铺直叙、一个层面、整齐划一的论述架构,选择有梯度有纵深的论述架构,如“递进式”“对照式”。从批卷的结果来看,我们大多数的同学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其中有部分同学的例证结构呈“组合式整合”的特质,在自觉和不自觉间完成了议论文框架的升格;但是当前我们还要看到,依然有部分同学没有论述架构的意识,或者论述架构比较低端,太平、缺乏技术含量,要么让阅卷者来回三遍读卷,不知所云,要么让阅卷者看到前三段就知文本后几段说什么,索然无味。‎ 其次,解读材料的思维方式。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是高考作文的第一拦路虎,也是每一位高三同学必经的高三作文之路,我们会在今后的一段较长的时间和大家一起讨论和学习。从作文卷看下来,我们有些班级可能对先前的阅读材料和这次作文做了提示性对接,所以部分班级的作文审题基本没有问题,而有些班级可能未做这方面的提示,所以,部分作文卷呈现出近半数的同学审题有误,这都是很正常的情况,因为我们才起步,未来这些问题都会解决。在这里,我们备课组想要强调的是,对于新材料作文的解读,大家一定要改变过往的思维方式,要充分考量一个核心要素——“命题者意图”,就是命题者他苦思冥想出的题目究竟想讨论什么。材料是一篇关于“丢手机还手机”的现实故事短文,命题者的设题意图难道会是“提醒我们不要学尚先生那么粗心大意丢东西”、“福祸天命非人力(东西丢了别急说不定有人会送回来)”、“一件事可以教育一个人成长(从年轻人角度)”、“尚先生用钱赎手机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其实,材料的情节很简单“丢手机——还手机”,两个人物,他们的交集在哪里?他们的“对手戏”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尚先生的爱心和善举感染、感召年轻人,让他见贤思齐,完善自我”,这才是命题者想要让我们思考的核心。高三了,回归、关注材料核心主题的思维方式是诸位同学必须具备的。‎ 最后,作文的品相。就如生意人卖的货品一样,考场的作文也是我们向阅卷者展示的“商品”,人家的出价就是给你的分数,既然是让人家选择,那么“择其优”是人之共性,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作文的品相。所谓品相,就是作文呈现给阅卷者的直观感受,既有字的“颜值”又有行文段落的摆布。此次作文暴露出不少的同学,字的颜值不高,且乱写乱涂,论述语言拖沓冗长,举例老旧或陈腐不堪,开头结尾过于随性,别错字多……一言以蔽之:整体观感很差。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写作的细节,从标题到结尾的句号,都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写好,字不是那么好看没关系,可以写工整,横竖上行;字错了或增删句子,能不能不上来就涂画“开黑窗”,可以用直尺工工整整地划去,添加的句子可以写得小一些,尽可能与上下行融为一体…… “鱼跃此时海,花开彼岸天”,各位同学,进入高三,一月悄然而逝,考场作文的写作 42‎ ‎ ‎ 应该归位,应该回归它应属的价值和期待,希望大家认真听老师讲,认真悟,结合我们在高二的指导细则,我们磨出像样的属于高三的考场作文不是难事。‎ ‎【佳作欣赏】‎ ‎ 草上之风 高三(4)班 浦湘芸 ‎“做人这四样东西必须要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在生命里的坚强。”于朴槿惠而言,善良仅次于自信,并且它是深深植根于心的温暖。‎ 相比于近年来更为人接受的“性恶论”,孟子所提倡的“性本善”似乎站不住脚。的确,如果人心不恶,何以解释那些层出不穷的恶性事件?如果人心本善,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落井下石,反眼若不相识的冷漠存在?似乎只有“性恶”一说,才能更好的解释这些。‎ 然而,你若是看到,从叙利亚逃出的3岁小难民阿兰?科迪溺毙地中海,遗体俯卧在土耳其沙滩上的照片,你会有什么感觉?唏嘘?心疼?谴责战争?替他祈祷?你不自觉的这些举动,不就是出于同情怜悯之心吗?若人性真恶,我们就不可能为此心酸难受。所谓恶行,是人故意而为之,为一己私欲。而善良,是人无意识的表达,完全受心灵支配。善良是人性中蕴藏的一种最柔软,但同时又最有力量的情愫。因而,作恶可以禁止,布善却不是故意。‎ 当材料中的年轻人不愿归还手机时,我们觉得他的心太坏。但他最后归还手机的举动,分明又受到了善良的感化。年轻人的身上正是由“小恶”向“小善”的转化。孔子曾用风吹草伏来比喻君子之德来感化世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善与恶在川流中是混杂的。但是,每个人都在他的生活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血液。”可见,即使人性善恶难辨,但仍有一种动力推动着人不由自主的去减少身上的恶,这就是心之向善,一如人人都有爱美之心。善良,何尝不是一种大美呢?‎ ‎ 庄朝晖曾写过《人性的善恶同体》来探讨人是否可以达到“至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心无欲念。人的生活正是由欲望推动的,有欲望,就有向恶的可能。因而,我们需要“长在心里的善良”。虽不可能成为圣人,但我们可以努力做个好人,是那种社会需要的好心人。我们不可能杜绝“小恶”,有时我们也会对他人恶语相向,但我们可以挽回,比如真诚的道歉,比如别人需要帮助时的一只手。我们不可能“至善”,但我们可以选择善良。‎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商量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罗素如是说。‎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高三(7)班 徐孜翀 孟子云:“人性本善。”用当今的话来说,人性中蕴藏着一种最柔软却最有力量的情愫---善良。‎ 自古到今,无论根植于怎样贫瘠的土地,善良之花从未失去过她最质朴本真的颜色。战火纷飞的年代,特里萨修女奔波一生,用自己永不枯竭的善意与爱心为千千万万苦难中的人们谱出一曲最美的人间音符;俄国边郊的庄园里,八十多岁高龄的列夫托尔斯泰目睹底层百姓的艰辛,灵魂备受煎熬,毅然选择放弃贵族身份离家出走,将庄园与家产全部分与穷人,自己像流浪汉一般死在一个荒僻的小车站……这种流浪汉似的凄凉结局丝毫不影响托尔斯泰那种人道主义品质的伟大。善良本身便是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也许它是柔弱的,但它的芬芳却如此真切地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净化着人的灵魂。‎ 善良之花芬芳让心向往,可社会的道德现状却难免忧思不止。善意的土壤日渐荒芜,善良之花不复本色。路见不平却置若罔闻的现象在当今已是寻常。细细想来,并非是国人灵魂中迷失善良本心,而是过多的世俗纷扰牵绊,让人们不愿善良、不敢善良。随着“扶人被讹”等事件的传播发酵,人们在失望与自保重逐渐得出“善良未必有好报”的道理,鲁迅笔下的“看客”也就成为现实中的多数群体。这样的结局只能是所有人都成为受害者。一方面人们 42‎ ‎ ‎ 路见不平却不敢为善,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又对冷漠麻木现象普遍痛心。人们在善于不善的纠结中煎熬、挣扎,却不知何去何从。‎ 就如同材料中那位拾到手机的年轻人一样,起初庸常的小市民心理让他不愿归还手机,而当他意识到失主有行善之举,灵魂受到净化冲击,做出善良的道德选择。也许我们并非不愿善良或不敢善良,而是缺乏善良的种子;而善意是可以接力传递,只需轻轻的一次触动便可像一个个同心圆般点化开来,泛起阵阵善的涟漪。‎ 正如罗曼罗拉所说,“善与恶在川流中是混杂的,但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改造着自己的血液”善良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每个人将成为受益者。请不要再惧怕萎缩,勇敢地播下善良的种子!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善良的馨香自会随风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融化坚冰的第一缕阳光 高三(7)班 朱家烨 ‎ 不知何时起,面对他人渴望帮助的眼神,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定义为看客。他们为自己友善柔软的心,穿上了看似无坚不摧的外衣,宁愿坠入冷漠而势利的深渊……‎ ‎ “扶不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至今高温不下。救人者担心自己做好事后反而被咬一口,为他人垫付医药费大破钱财不说,自己生活平静更被打破。于是为了个人利益,大多数做起了冷面人,不再敞开自己柔软的心。再者,若自己伸出援手之后,被视为多此一举,反遭嘲笑,岂不赔了夫人又折兵。在个人私利为先、爱心缺失陪伴的双重打击下,越来越多的友善感到了孤独,缺乏了安全感。他们用冷漠将自己冰封,沉睡不苏醒。‎ ‎ 在黑暗背景下,依旧存在那样的燃灯者与引路人。尽管小悦悦被汽车碾压三次,十一位路人熟视无睹,却仍有环卫阿姨的温暖将她怀抱;尽管湖南湘潭一位女子在人流密集的公交站身中三十余刀而无人阻止,却仍有拄着拐杖的大妈舍命救助;尽管扶人多遭诬陷,却依旧有人将人心扶起。于是,越来越多的真诚与友善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当融化坚冰的第一缕阳光升起,人们冰封的心开始解冻,开始柔软,善良的春天开始萌发。‎ ‎ 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微尘”的第一丝光芒来自哪一位燃灯者,但我们可以看见,许许多多的人被这种无私而伟大的善良感动。他们化解自己的冷漠,他们抛却个人微利,凝聚在一起,终究温暖天下。我始终相信,善良可以传播,温暖能够传递。就像《爱之链》中提到的那样,你付出的爱始终都在你身边;就像罗曼罗兰相信善良是灵魂的音乐,而他的福音终究会抵达每一个心灵的深处。这一切,只是因为那第一缕融化坚冰的阳光。‎ ‎ 或许,尚先生的捐款善举,是消弭那位年轻人自利之心的一缕阳光;我更相信,那位年轻人在善的感召下,必将成为化解他人冷漠之心的温暖阳光。他的善良与真诚,使自己与他人的善找到了归宿,摆脱了世俗与利欲的冰封,走进了春天。‎ ‎“人之初,性本善”,岁月会将我们的容颜打磨,时光会平滑我们的脾性,但人心中对善良的坚守却是永恒不变。或许世俗冷漠将他一时冰封禁锢,但请感受来自善意的阳光,并成为他人融化坚冰的第一缕阳光。‎ 汽油的热度 高三11班 唐菲菲 爸爸钻回车里,抖了抖身子。他头发眉毛上白花花的雪扑棱地落下,冷冰冰硬邦邦地铺在座椅上,久久不肯融化。窗外,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在乌青的天幕下荧荧闪着光。‎ 本是欢喜地出来旅游,不成想失了路,汽油殆尽,受困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坳里,天又不失时机地给这世界下了满头满脸的雪。‎ 突然的敲打车窗的声音打破了车内的死寂,一个车影紧贴着车窗,用浓重的口音不知道喊着什么。爸爸立刻反锁上车门,车内的人都吓得缩作一团,甚至开始寻找坚硬的工具。我们对车外这个冰冷的世界充满了防备与敌意。‎ 42‎ ‎ ‎ 直到我们稍稍冷静下来,才听出那黑影是在问我们要不要帮助,缺不缺汽油。爸爸隔着车窗喊:“你有汽油吗?”黑影一叠声地回答:“有,有!”一转身消失在茫茫雪色中。待他回来时,手里拎着两桶汽油,头上、肩上,所有能落住雪的地方都落上了雪。爸爸愣了愣,下车了。‎ 他们就那样站在漫天的飞雪下。交谈了几分钟后,爸爸打开油阀,他半蹲在车旁把汽油慢慢往里倒。油声汩汩,我们的心一点点热了起来。加完一桶,他指手画脚地给爸爸示路,再把另一桶放在爸爸跟前。爸爸要付他钱,他摆着手执意不肯拿,转身疾走进了远处的雪中。‎ 爸爸钻回车里,浑身冒着热气和快活的气息。座椅上的雪在这热度下很快消散。爸爸跟我们讲述:那人的车子坏了,碰巧有人经过,费了很久功夫帮他修好,不肯收钱便走了。后来碰巧我们也来到了这个没有人的服务站,便希望能帮到我们,没想到真的做到了。他很高兴。‎ 一番话点燃了车内的气氛。大家纷纷感叹真是个好人哪,能遇上好人真幸运哪,并提议要为后来到这里的有需求的人提供些帮助,爸爸把车里剩余的面包矿泉水,连同那个人留下的那痛汽油,放在了服务站破旧的雨棚下。并附纸一张:免费取用。‎ 车低低地轰鸣着,又行驶在路上了。汽油在我们脚底下燃烧,热度涌上心头。大家说说笑笑,一派祥和喜悦。善良的传递让彼此的心如此温暖,但愿我们留在服务站的那些东西,能将这份热度继续传递下去。‎ 窗外,冷雪还在下,但已经没有人在意它了。‎ ‎“良”性循环 高三11班 包浩宇 因为看到尚先生的善举,捡到其手机的年轻人归还了手机。雨果曾说:“人世间最宝贵的是善良。”我想,善良的宝贵之处正是在于它能够推动善良吧。‎ 一个人不求回报的善举,无意之中感染了别人,让这一份善良在社会中循环。‎ 印度前国会议员梅农,出身贫寒。当他初到新德里时,刚下火车,便被窃贼洗劫。绝望中,他求助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向老人借了15卢比。为了日后还钱他询问老人的住址。老人对梅农说:“在你的有生之年,可以把这15卢比送给任何一个有求于你的陌生人。”梅农始终记得老人的话。直到逝世,他对任何一个有求于他的陌生人都提供15卢比的帮助。‎ 老人不经意的一次帮助,让这一份善心在人与人之间循环。‎ 古代著名法学家麦考莱曾说:“善良之心,就是最好的法律。”‎ 的确如此,一个人的善良可以说是像法律一样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当人们看到如此一颗可贵的善心,恐怕也无法在它面前做出有违自己良心的事吧。就像尚先生的善举让年轻人归还了手机,善良因此能够推动自身的循环。‎ 其实,善良的循环不只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自身,卢梭说:“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自身的善良在让自己做出越来越多善举的同时能够推动社会的善良的循环,但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社会中善举的罕见,人心越来越冷漠。‎ 也许所有的人都没有注意到,我们听过的那些美好的童话,善良的传说,感人的故事,所有的这些都有一个如出一辙的开头——很久很久以前。‎ ‎“大家全都问他是否富有,可却无人打听他是否善良。”‎ 在善良逐渐缺失的现在,我们不应该行动起来让善良循环下去吗?‎ 当我们看到尚先生的这则新闻,是否也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如果有,那么善良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你手里,你所要做的,就是把它再传递下去。‎ 如果没有,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善良的第一棒可以从你开始。‎ 无论如何,让善良在社会中良性循环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42‎ ‎ ‎ 灵魂最美的音乐 高三14班 杨恒一 罗曼·罗兰曾说过:“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 佛教教法认为,善良和行善如同佛性一般,是与生俱来的。善良是人性美好的体现,是人性中蕴藏的一种最柔软、但同时又最有力量的情愫。当一颗心贴近另一颗心时善良便会产生,一种自然而生的慈悲心便会荡涤心灵。正如年轻人以贪心碰撞尚先生的爱心时,便会受到开示,得到善良。可见,善良如同一颗夜空中最亮的星,为我们祈祷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善良,是生活中的美好在灵魂中的反映。‎ ‎“生活中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就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托尔斯泰这句话确是道出了善良于生活的含义。‎ 特蕾莎修女在获诺贝尔和平奖时曾说:“我在做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给贫穷困苦的人一双温暖的手,一颗善良的心。”一次她从下水道中救起一个奄奄一息的流浪者,那人不断地咒骂着命运给予他的苦难和不公。特蕾莎修女将他带回修道院,亲自给他擦身、喂粥,为他换上干净衣服,然后守在他身边,紧紧握着他的手。几小时之后,流浪者死去了,可他的最后一句话不再是咒骂,而是面带微笑说了声“谢谢”。这是何等的力量!特蕾莎修女依靠她一颗善良的心,凭借她灵魂深处最美的力量给那位可怜的流浪汉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融化心底的坚冰。可见,善良能够将生活中的美好挖掘得淋漓尽致;即使身处地狱,善良也是心灵的天堂。‎ 善与恶本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两面;人性本是善与恶的统一。因此当我们善与压抑心头的恶念,便可寻访善良这灵魂最美的音乐。‎ 佛典中记载:有一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深夜他漫步回家时,却发现一位“梁上君子”。他初见之时起了些微嗔怪之意,便想将他抓住。但佛法中善良、仁慈之念让他选择了宽容。他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说:“您大老远来看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的,就把这件长袍送给你吧。”小偷有些惊慌,抓着长袍跑了。第二天,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若是老禅师未能克制心头嗔怒的恶念,执意将将那位小偷绳之以法,恐怕多的是两个人的恶念,少的也是两个人的清明吧。由此可见,行善即是不为恶。也正如那位捡了手机的年轻人,他克制了贪念,才生起了善心。所以,善良即是压制恶念而已。‎ 以心观心,以善寻美,以善制恶,即可谓善良之灵魂之美。‎ ‎ ‎ ‎ 改造自己的血液 高三14班 秦晗蕾 罗曼·罗兰说:善与恶在川流中是混杂的。但是每个人都在他的生活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血液。材料中的青年本无意归还的初因是由于利益之恶,而却因被他人的善举而感染而改造了自己的血液。‎ 人至纯不可,至杂当然也不可,无论多么杂,只要他是伟大的,总会保留着一份纯,这正如那传递出的善良一般,没有纯善,但却因善的伟大而让它总保留着一份纯粹。所以关键的并不是你曾经拥有的血液,而是你因生活而改造的血液。‎ 曾也有这样的故事,一个中国人曾经在外留学而受一位外国老人送伞之恩,而当年轻人问起该如何报答时,老人却说:“希望我能像帮助你一样帮助别人。”或许就在这一刻,年轻人已经改造了自己的血液而他确实以这种方式来慢慢改造了无数人的血液。‎ 扼杀善与美好的传递,就如扼杀了鲜活血液的流动与传递。鲜活的血液是维持人精神和活力的根源,而同样的善与爱是维持社会活力的源泉。这种良性的循环使我们现在这个恶势力猖獗,冷漠社会所极其渴望的活水。现今善有它的源头,应当会有许多涌出的源头,但却又不知它被什么阻隔而断流。有人说,是我们的血液太过浑浊,以至于那一点点的纯液无以洗净这些污浊,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只是人们无奈的将它们束缚而不自知。就如明明你觉 42‎ ‎ ‎ 得自己内心存在或储备着那干净的东西,但却有意将它束缚,而任凭你已有的血恶心循环,明知不足而不补这就是人无法改造自己血液的原因吧。‎ ‎“人心是天渊,无所不骇,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改造血液需要突破最大的障碍便是私欲,而私欲却又是人性中必有的,所以不是除尽而是克服。从他人之善而御自己之私,以他人之为而鉴自己之为。以别人的美与善为鉴,而来改造自己的血液,这就是一种动力的传递。让其带你流动,流进另一种干净而善的血液中。‎ 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两面,而在同一事物身上的是他们,在同我们身上的是“血液”。他们所能改变的,我们也同样可以改变。‎ 在生活的川流中改造自己的血液。‎ 心善不如行善 高三16班 刘海阳 善,不可藏之于心,应施之于人。口说无凭,且看下文分解。‎ 佛家有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行善也;浮屠,宝塔也。佛家弟子对宝塔是万分虔诚的,建了七层宝塔,不仅仅是对他们信仰的一种肯定,还能装门面,吸引更多的百姓前来供奉,他们也能因此吃喝不愁。然而,这等功劳,在他们眼中却比不上行“救人”之善,由此可见行善之重要。‎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类的天性,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是善良的,只是藏得太深,深得难以破开重重枷锁,将其释放。那些亲眼目睹老人摔倒,女童被碾,小偷行窃却群聚围观之人,谁可以武断地说他们都是不善良的人?不过是“别摊上事了”“自有别人帮”等等心理作祟,封住了善良的门窗,使得善良不见天日。然而,等到有一天,如果自己也成为遭难的人,需要帮助,而有善心的人却不付出善行,冷眼旁观时,你有何感想?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路人的同情、“亚善良”,而是伸出手来,真真切切的帮助,是“真善”。‎ 善良可以传递。当一个人真实地接受了他人所行之善,心中那些枷锁,便会少一分,善良的本性更容易破茧而出。初中时一篇课文至今记忆犹新:一下岗男人在路上帮助一老妇修理车子,老妇心怀感激,在一旅馆资助了落魄的女店主,而后者正是那下岗男人的妻子。一人行善,受到帮助的人受到影响,也会去对他人行善,将善心变成善行,凭此才可不愧对本心,世间将会成为一片净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次陪十岁的表弟看儿童动画片时,见到如下一故事:主角为发扬老师提倡的助人精神,在“扶老人过马路”“扶盲人过马路”“捡到物品因归还失主”等观念洗脑下,天天去马路边等老人,天天走路望脚下有无失物。等不到,竟强行扶不需要过马路的老人过马路,还上交自己的物品充当失物。捧腹之余,也有所悟。借给同学一块橡皮,帮没带钱的同学垫付一下,坐窗口的同学上课拉好窗帘………这些都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都是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地行了善,值得赞扬。而如果只想到那些理念上的“善”,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真正需要一点点帮助的人,这便违背了行善的初衷。行善,要从点滴做起。‎ 善应当是纯粹的表现本心,施展本能。有人刻意为善,把行善成了一种索取回报或沽名钓誉的手段,善就被亵渎了,世界将被无尽的欲望占据,这样的人应该好好读读德蕾莎修女的故事。‎ 明明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却无法让善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于己于人都是损失,如果让这种现象存在下去,不可谓不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42‎ ‎ ‎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文章中的呈现方式 ‎【知识精讲】‎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文章中的呈现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在行文中运用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思考:‎ ‎1、如果不引述材料,可以将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我们论述的观点,‎ ‎2、在行文的过程中不时地回敲材料,‎ ‎3、为了避免千篇一律地开篇就引述材料,可先议论,总结材料的旨意,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鉴于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先引述材料,然后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考场作文几乎是千篇一律,难免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因而,聪明的同学会换一种方式去引述、运用材料。即先议论,总结材料的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 一个有故事的人总期待自己死去的那一天,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平静;一朵曾怒放的鲜花,长出来就是等待着凋零的那一天,等待着回归尘土那一刻宁静。平静的凋零是很多人所追寻的美丽,但真正能在粲然绽放后,平静地凋零的,又有几人?‎ 当人们问一朵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吐露了自己芳香的花,最渴望什么时,“平静地凋零”成了它的答案。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渴望死亡,它仅仅是渴望繁华过后有一方能结束自己的净土,保持自己的一份本真。‎ 但,很可惜,它在尘世中很难找到。十年前的张国荣,正是这样一朵花,他在生命、事业最繁华的时候,希望追寻一种属于自己的平静,因而一度告别歌坛,尝试去隐居,但隐居实在难以带给他渴望的平静。追求不到凋零的平静而无奈的他,只能以极端的方式彻底凋零,在天国享受本该属于他的那份宁静。‎ 这篇名为《平静地凋零》的小作者很准确地把握住了材料的主旨,然后以一段较优美的文字提出自己的论题——平静地凋零。‎ 第二段才用极为简洁的语言去引述材料,并稍作分析,然后转折提出这种“平静地凋零”很难做到。‎ 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立刻用张国荣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种以论述为主、引述材料为辅,逻辑性非常强、论述力度非常大的文章很难得,也是我们广大同学可以、而且应该学会的。‎ 还有一种较高明的写法,就是先点出和材料中类似的现象,然后用材料中解决的方法来印证并提出中心论点。‎ 当蓝天被阴云笼罩,当城市被风暴席卷,当街道被车辆填满,人们也戴上了沉重的心灵枷锁,被囚于顾虑的牢笼中。但当他们知道脱去外衣和鞋子的孩子能在湿滑的田埂上,挑起先前挑不起的担子,他们应明白:放下顾虑,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 这段文字没有刻意引述材料,而是点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生活中人们经常戴上沉重的灵魂枷锁,被种种顾虑给囚禁。然后点出材料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论点:放下顾虑,轻装上阵。很显然这样的引述既经济,又非常高明地借用材料来引出中心论点。‎ ‎2、以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论述的观点 材料作文的材料不仅仅是引发思考的生发点,亦即立意的起点;同时材料还可以成为论据来作证自己的论点。‎ 有些高明的学生开篇并不去引述材料,而是在根据材料中得出的论点去论述,然后将材料作为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运用材料比较高明。‎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人们对各种标签的追求,归根结底是他们对自己的理想、追求出现偏差。过于物质化的生活让人们过分看重标签带来的种种经济利益;同时精神享受的匮乏使得不少人希望利用名誉的标签,得到人们的认同,以获得精神上的、虚荣上的满足。但是为了名誉的标签而奔忙的人,最后往往也会被加在自身的各种标签给束缚,而失去真正的自我。正如那头狮子,一直被贴在他身上的驴的标签所限制、束缚,最后也变成了驴。正是因为没有抛弃驴的标签,‎ 42‎ ‎ ‎ 结果这头狮子也被驴的标签所限制,而最终成为一头驴。‎ 这位小作者是非常聪明的,在文章开头,并没有刻意去引述材料,而是通过议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更令人叫绝的是,小作者提出观点只有用“正如那头狮子”一转,转到材料上来,让材料成为自己的论据。‎ 这则材料作文的材料主要内容是说一头狮子的身上被贴上“驴”的标签,最开始还在抗争,但没人相信它,最后它的叫声也像驴一样,其秉性也像一头驴。‎ 可以设想,全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考生的作文,绝大多数是开篇引述材料,分析材料,得出论点,千篇一律,怎么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为了名誉的标签而奔忙的人,最后往往也会被加在自身的各种标签给束缚,而失去真正的自我。而后文引用材料,完全是作为一个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论点与论据高度契合。‎ 一篇名为《怀疑有度》的文章做得更好,小作者先是从正面论述怀疑的必要性,然后提出怀疑要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是要有个限度。然后是下面的文字:‎ 凡事都应有个限度,都应适可而止,怀疑同样如此,适度的怀疑可以促进人们去追寻真相,但过度的怀疑会产生相当的负面效应,使得被怀疑者背上心理阴影,不少被怀疑者因而会难以自拔。叶诗文在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的消息招致各方怀疑是很正常的,但药检证明她的清白后继续持怀疑态度的人,其居心则有点叵测。这种怀疑既得不到事实的支撑,也可能会影响到叶诗文的心理,对她的运动生涯产生影响。事实上,不只是叶诗文,很多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后都会遭到无端的揣测和怀疑,不少人因而退出体坛,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不得不说正是怀疑,埋葬了一个又一个的天才。‎ 小作者很聪明地运用了材料中的提示语,从提示语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怀疑”出发,提出“怀疑有度”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为了使观点有说服力,顺便提及一下材料中叶诗文受到的怀疑,然后分析怀疑可能会对叶诗文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样既紧扣材料,又使自己的论述有了事实的依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叶诗文的事例上,而是拓展开来,提及其他更多的体育天才因遭到怀疑而过早地结束自己运动生涯的事实,加强了论述的力度,使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下面一篇全文名为《爱是一场接力》的高考优秀作文更绝,对每个分论点的论述都用材料做论据展开分析。‎ 每一种感情的核心都是传递。亲情是父母本能地给孩子的呵护,友情是朋友之间不经意带去的温暖,爱情是情人之间互相给予的信任。爱就是一场接力。‎ 接力的过程中爱在扩散。‎ 捡到手机的人不仅将手机归还给失主还不要酬金,是因为他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短信,得知这个失主最近给芦山地震灾区捐了款。在这里,爱心先是送往了灾区,但无意间又传递给了普普通通的民众。爱的接力中,接力棒可以随时交到任何人的手中……‎ 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凝聚。‎ 我想手机失主找回手机后一定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更加相信我们的社会了吧。你看,除了我,他还有她也都在向这个社会传递爱。归还手机的那个人今后仍会坚守心中的善念,真诚友善对待他人吧。在爱的接力中,每一棒都会凝聚着传递人的爱心,每一次交接,爱都将会变得更深厚。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不正是将我们生活中每个人的爱心一点点凝聚在一起吗?……‎ 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升华。‎ 失主为灾区捐款是内心善良所致。而捡到手机的人因此无偿归还这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转变。因为被感动,所以恶念变为善念,从希望不劳而获到变得真心友善。这样的传递过程中,从人与人行动上的相互关爱到人性上的善念形成,爱就升华了啊!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何玥,小小年纪不幸患病离开人世,却把宝贵的器官留在人间,给他人带去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有了爱就不会死去,爱的传递是生命的延续。‎ 爱是一场无止境的接力,接力棒就在你我手中。‎ 文章的分论点分别是:接力的过程中爱在扩散;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凝聚;接力的过程中爱在升华。每个分论点在分析的时候,都是围绕材料展开的,分析完材料为了使文章更有说 42‎ ‎ ‎ 服力,小作者还举了李连杰发起“壹基金”,“何玥”捐赠自己器官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当然这篇文章也是有点问题,就是分论点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层面上滑行,文章的层次感不强,也难言深刻。‎ ‎3、论述的过程中不时地回敲材料 这是有点功利的做法,但也是比较讨巧的做法。因为考场作文和平时作文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考场作文改卷时间较短,阅卷老师看得很快,如果没有不时地回敲材料,容易判偏题,所以个人觉得作文水平不是很高的同学应不时回敲。材料不时回敲材料,就是说与中心论点相关的词语、语句等,要在文中重复多次出现,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为了让自己的观点能凸现出来,应多次点题,这一点和演讲是类似的。演讲也是要说服他人,让听众信服自己的观点,因此,不少演讲都会重复自己的核心观点。当然,重复点题时要注意变换表述,以使文章灵动不呆板。‎ 同样,在论述的时候,有些同学不引述材料,而是在论述过程中,用论据论证自己观点时,用简短的语言“点”一下材料,让文章与材料建立联系。‎ 如下面的文字:‎ 风无偿助力,鹰得以博击长空;土慷慨奉献,花得以纷繁绝艳;一朵花居于静隅,不被关注,却无私地奉献香气,从此,偌大的世界也嗅出了甜美的味道,世界因卑微角落的无私奉献而更加美丽。‎ ‎……‎ 世界需要卑微角落里的无私奉献,看现代雷锋郭明义在平风岗位散发光热;看乡村医生艾起夫妇在泥泞的山路撑起多少病人生的希望;看当代孝子陈斌强用平凡的绑带牢牢拴住母亲的一生,这些人就散布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他们如此平凡,卑微得如同沧海一粟,却依然在卑微角落无私地奉献,带给这个社会感动,呼唤人性的回归,如同那朵在荒园中默然开放的花,轻轻地呢喃:“我只给予,从不问获得,我在想何时将芳香从我心中溢出,散发在我周围的空气里。”‎ 只给予,从不问获得,一直在卑微角落里无私地奉献。如今,卑微角落里的花儿又在散发香气了,你呢?‎ 这是一篇名为《卑微角落里的无私奉献》的材料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这篇文章的小作者抓住生长在卑微角落里的这朵花的无私奉献这个角度来立意的,可以说非常准确,写作中作者也始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来展开。而难能可贵的是,在文章开篇并没有引述材料,而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点出其与材料的相同、相似的两种现象,然后写出居于卑微角落的这朵花的无私奉献,及其效果,这样就在论述题旨与材料间架起来一座桥梁,用笔非常经济。‎ 而在结尾,小作者不忘回敲材料,而所点出的部分与前文论述的部分高度契合,让读者和阅卷老师明显地感受作者的论述是围绕材料所蕴涵的题旨展开的。最后一段的内容更是与材料相关:卑微角落里的花儿又在散发香气了,你呢?以反问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而这一切都是从材料中生发开来的。‎ 当然,在文章中不时回敲材料,要注意一个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切到好处;回敲材料要注意与论述的观点高度一致。‎ 运用材料的时候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点外,我们还可以反弹琵琶,从材料的反面或对立面去分析。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反弹琵琶一般都比较危险,在论述的过程中逻辑性一定要强,论述一定要缜密,要有理有据。也就是说要在一定的条件限定下“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一般要先肯定材料中的某个或某些观点,在此基础上选择对立面或相对的方向立意。‎ 如下面的文字:‎ 假如卢浮宫失火,你在现场,而紧急情况下只能救出一幅画,你会如何选择?答案因人而异。一般认为最有理智的人会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而追求金钱的人会选择价值最高、最昂贵的那幅画;追求艺术的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那幅画……‎ 不可否认,在只能救出一幅画的情况下,最理智、最稳妥的是在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就出离出口最近的那幅。但我认为这不是唯一的答案,如果是一个能为艺术献身的人,而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那幅就在离门口最近的画旁边,他为什么不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那幅 42‎ ‎ ‎ 呢?虽然这个选择有一定的风险性,但为什么不去尝试?因为救隔壁的那幅和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相比多花不了几秒钟。这样保全性命的几率也很大,肯为艺术而献身的人为什么不去博一下呢?而且肯为艺术而献身的人,即使是在最后关头没有保全性命,也可能会将画救出,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的人,只要心中最有价值的画安然无恙,他即使为此牺牲,也会死而无憾。最坏的结果是既然没有将画救出,自己也因此牺牲,但我想,他也不会为此而感到遗憾,毕竟他为了心中最美的艺术品做出了努力。因此在选择的时候,应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心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业。‎ 这段文字在运用、分析材料时,是典型的“反弹琵琶”。但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思维非常缜密,逻辑性很强。首先肯定选择救离出口最近的画是最理智的选择,因为在危急关头、只能救一幅画的情况下,这个选择是最能保全性命的。然后假设,如果是一个肯为艺术献身的人,而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画就在离出口最近的画的隔壁,那为什么不选择最有艺术价值的画呢。然后分别从三种不同的结局来论述选择的合理性,并顺势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在做选择的时候,应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心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业。‎ 这种方式是很难把握的,只有作文素养高的同学可以尝试。‎ ‎【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分析】‎ 此作文题话题指向明确,但又不过于直白,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论,这是作文命题的一大规律。关注个体的成长,培养有道德素养的人才,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作文命题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此作文命题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是小和尚与老和尚的对话,小和尚的话是次要方面,老和尚的话是主要方面,只要深入理解对话的含义,挖掘材料隐含的哲理,文章就易于动笔了。‎ ‎“逆水而游”“费力辛苦”与“顺水而行”“安逸舒适”是一对辩证联系的矛盾统一体。“顺水而行”确实暂得安逸和舒适,但其“随波逐流”,如死去的“飘落黄叶”,“安逸和舒适”是短暂和无意义的。“逆水而行”虽然“费力辛苦”,但“享受的是正在奋斗中的快乐”。材料中的核心词语即“奋斗中”和“快乐”。‎ 把握了材料核心内容后,有必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由此及彼的深层思考,循事探理,条分缕析,形成生活的理性体验,以开掘思想的深度。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也如顺水漂流的“黄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有的人正如逆水而游的“鱼”,虽衣食用无忧,生活安逸,小有成就,却仍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我奋斗,我快乐”的含义。‎ 另外:只提“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死于安乐”,而完全没有提到“奋斗、快乐”,没有凸显最起码的思辨性,应视为三类卷;反之,只有“奋斗、快乐”,论证完全没有与“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死于安乐”成思辨之势,应不能判一类卷。‎ ‎【佳作欣赏】‎ 跋涉在朝圣之路 三类上 高三(2)班 陆馥瑛 ‎ 很喜欢席慕蓉的一句话:“我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离得很远,却络绎不绝。”人生的朝圣之路,需跋涉,虽将逆流而上,历尽艰险,却终将体悟奋斗的快乐。‎ ‎ 正如那几尾逆流而游的小鱼,虽受流水冲击,费力而辛苦,却也享受到了跋涉的快乐。‎ 42‎ ‎ ‎ 人也一样,须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即使逆流,也需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因为唯有死去的落叶,才能享受那种随波逐流的安逸。‎ ‎ 不妨来问,陈寅恪缘何能成为一代史学巨匠,又不妨推此及彼,缘何今日青年大多安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却碌碌无为?无他,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在朝圣路上逆流跋涉。陈寅恪一生致力于研究史学,在朝圣之路上奋斗着,即使残目膑足,仍未停下跋涉的脚步。逆流路上,他历尽艰辛,然于奋斗之中亦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最终也得以于史学之颠峰一览众山小。‎ ‎ 然而当今的青少年人,又有多少人懂得这种奋斗的喜悦。大部分人自出生就活在花室里,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而不思进取,畏惧朝圣路上的艰辛因而不敢前行,终活在自己窄窄的一隅,如随波逐流的一片枯叶,随风飘荡的一颗浮尘,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中悄然离去,终其一生也不能领略到人生真正的快乐,奋斗的快乐。这是多么的可悲!‎ ‎ 鲁迅在回忆自己的留学生涯时,曾提到那群头顶盘辫的留学生。窗内鲁迅在书桌前伏案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窗外,樱花树下,留学生们三五成群,结伴而游,正热切地攀谈。他们彼时享受着无限的安逸与舒适,不愿为学业而奋斗,付出心血与汗水,也只能享一时之舒适而不懂真正的人生意义;而鲁迅弃医从文,于逆旅中坚定、朝圣艰苦跋涉,也终能享受到奋斗的快乐,明白人生的乐趣所在。‎ ‎ 跋涉在朝圣之路上,看似艰辛,但身体力行者必能领略奋斗的快乐;随波逐流,看似轻松毫不费力,却无法懂得人生的意义。当然,也不是说一切安逸都应拒绝,享受舒适的心人皆有之,只是不可一味的贪图安逸,要懂得真正的安逸应是跋涉过后的短暂休息,更多的时候仍应该在朝圣之路上奋力前行。‎ ‎ 朝圣之路,须以一路艰苦的跋涉,换得最后的人生之乐。‎ 溯洄从之 二类中 高三(2)班 秦薏婷 ‎ 《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中,宛在水中央。为见伊人,逆流而上,又怎能不言其乐呢?‎ 即便费力辛苦,依旧乐此不疲,无他,只“奋斗快乐”四字而已。‎ ‎ 老和尚之言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是留给死去之物的,而我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只有迎着逆流而上,享受奋斗的快乐,才不会有愧于“生命”这一个语意的美好。‎ ‎ 那是一个极其黑暗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在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得生长。伟大的俄罗斯妇女如山峦一般守卫着自己对于爱情的坚贞。逆着时代而行的步伐当然沉重且缓慢,但俄罗斯妇女并不愿将自己美好的爱情变成为战争的牺牲品,于是,不顾一切势力的阻挡,也要去追随爱情。她们同时是快乐的,逆流之旅尽管充满艰辛险阻,但为爱情而奋斗又何尝不是快乐的?‎ ‎ 《追梦赤子心》里这样唱: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经历磨难怎能看到……不妥协直到变老。其所言不正是《草叶集》的作者惠特曼?‎ ‎ 曾经爱默生对于惠特曼的作品评价极高,但随着社会舆论的推动,穿粗布衫的和穿燕尾服的终究还是分手了。从此,惠特曼只身一个行走在社会的逆流中,但这些来自社会深深的恶意,似乎更能够使惠特曼兴奋起来。与其随波逐流,他更愿意做这样一位逆行者。修改作品以迎合大众的口味会使他得到暂时的安逸和舒适。但这始终是违背他本心之事,终会感到不安。‎ ‎ 推此及彼,反观当下,现在的许多人为了得到生活表面的安逸,不愿去奋斗,不愿意去走这条逆流之路,整天如一具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世上,毫无奋斗之快乐。‎ ‎ 但逆流之行也并不意味着要不顾一切,粉身碎骨地去追求内心所求,逆流或许注重的更 42‎ ‎ ‎ 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惧艰难,不顾权势的精神。‎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且跻,且右,但却能收获无限快乐。‎ ‎ ‎ 逆风而远行 三类上 ‎ 高三(4)班 郁钦徽 ‎ 以前很长一个时期,有这么一个人,曾炙手可热、名噪一时。当下蔬果界,又因其手植“褚橙”而满“橙”风雨。是谁在出狱后以高龄重登人生巅峰?是谁将“褚橙”推上世界舞台?这个人是——褚时健。当有人问及他创业初衷时,这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奋斗着,人才活着,才快乐。”‎ 诚然如褚老所言,人奋斗于逆境,翱翔于逆风,是一种快乐。‎ 还依稀记得当年杨澜大学毕业时的一句壮志豪言:“我不靠爸爸,我的未来,我要自己打拼!”杨澜放弃本可以平坦的事业之路,拒绝父亲经济、人脉上的帮助,从自己一无所有,到如今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体人、传媒企业家、慈善家、阳光媒体集团主席和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中国冬奥申请团中的第一人,种种成就莫不是自己在这逆境之中所慢慢收获的。人总是偏爱顺境一些的。总以为顺风而行是轻便之举,殊不知,这样的一种顺实则是在你身边圈出一个圆。在这个圆内,你享受安逸,却也不得不被限制在这一尺方圆之中,无法突破。我想杨澜应该深谙此理,才会选择艰苦奋斗,终而有如今的杨澜。可见,于逆境之中奋斗,虽然艰苦却是卓绝人生的必要准备。‎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我看来,我不知忧患是否必定能使人生命昂然,但安乐却是一定会麻痹自我。如科达和诺基亚,沉溺于现在已有的安乐城邦,忘却了在逆境中去拼搏一把,去发现新气象,享受汗水下的快乐,那么等待他们的终究不过是风卷残云后的一无所有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逆风之中的翱翔看起来似乎有些艰辛,但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后来强壮有力的双翅,更加坚定的远行之心。如今的逆行,是一种力量的积蓄,是勇敢者的智慧,是一种挑战寻常的不凡。‎ 当然,我所指的逆风而行并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匹夫之勇,也非不知变通的执拗。而是在自己已有基础上的突破与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不走寻常路”。倘若,你毫无根基却仍逆势而为,那绝非我所言的的逆境拼搏之智,而是一种不成熟、不通达。‎ 逆风而行,翱翔于迎着你心胸的大风。享受“快哉此风”的怡然之乐,领略常人无法观赏的景致,亦能远行至常人不可到达之处。‎ 因为奋斗,所以快乐。‎ 奋斗的快乐 三类上 高三(4)班 凌艺嘉 ‎ 人生会经历许多,酸甜苦辣也许每一种味道我们都会品尝到,而甜又如何能获得呢?在你真正将自己投入于奋斗中时,虽有辛酸,但最后,你也必能领略其中不一样的快乐。‎ ‎ 看过一则小故事,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的不情愿,却看见鱼在逆水而游便觉得他们很傻。而老和尚这样答道:“它们正在享受着奋斗的快乐,而那片黄叶,只去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随波逐流的安适。”我不禁想到连鱼儿都如此,何况我们,虽说人生拼搏很辛苦,但在奋斗中总能领略一些其他人所无法知道的感觉。我想,那是为了目标而奋进的快乐!若只是随波逐流般地走过这一生,岂不真如死去的只剩一副躯壳一般,获得那虚无的安逸,最后老死在“茧”中!人生苦短,需尽力,需要我们去奋斗!‎ ‎ 奋斗的快乐只有自己才能领略。而有时我们亦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感情。‎ 42‎ ‎ ‎ ‎ 双腿残疾却依然顽强地写出许多著作,也许有许多人都觉得一生只能坐在轮椅上,那是人生多么大的打击与不幸啊!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能让巴金快乐了吧。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巴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甘愿一副空躯壳坐在轮椅上,他的思维应当站起来,他还能够奋斗。于是最终他并不是在悲哀中离开人世,而是在奋斗中快乐的离去。马云曾说:“我想在宇宙中留一些掌声。”这正表明了他的心迹。复读几次还考不上名校的他,却知道要去奋斗,将来一定不会辜负自己。他还在奋斗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最终一举成名。那喜悦的神色,我们又怎么会看不见?而背后的欢笑与泪水我们也能触碰到,感受到。‎ 林肯当年有句话:“不要让自己太安逸,那将会毁了你自己!” 安逸的生活,就如同没有了生命,空虚的灵魂正随波逐流,奋斗似乎是让人生有意义的重要途径。而在奋斗后的人生价值则更加取决于“你奋斗了多少”。虽然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都不尽相同,但是在其中收获满足与快乐的感受却是一样的,是我们真真切切可以感受到的。‎ ‎ 为了人生去奋斗吧,相信你的奋斗历程,不愿做行尸走肉的信念,最后,你定能领略其中的快乐!‎ ‎ ‎ 于奋斗中享受快乐 二类中 高三(7)班 杨琳 ‎ 于湍急的河水中,我们可以选择逆流而上,抑或是随波逐流。‎ ‎ 然而,如那逆流而上的鱼儿,我更欣赏于奋斗中享受快乐。‎ 此所谓“逆水而游”,那便是身处困窘之境,不放弃,坚定内心,不断奋斗,于其中,我们亦可以享受到奋斗的快乐。“随波逐流”则不然,那是一种安逸与舒适。“逸豫可以亡身”这样一种环境,便只属于死去的东西。‎ 元代画家钱选曾在《秋江待渡图》中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一叶扁舟,江面宽阔,一簇红叶之下,是一位急切的待渡者,渴望那仙灵的彼岸。‎ 如此仙灵之景,却是在困境中完成的。面对肮脏的的社会现实,遭受文化歧视及不公正的对待,钱选却如那逆流而上的鱼儿,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精神厚度,即使辛苦,即使费力,但他依然可以于画中体会到奋斗带给他的快乐。‎ 我们或许会认为逆流而上,带给我们的只是身体的疲惫,内心的烦苦。殊不知,一个在奋斗中的人是满足的,是快乐的。‎ 反而是那些长久地处在安逸中的人,他们的双眼早已被眼前的“美景”蒙蔽,不懂得去追求,不懂去奋斗。因而,他们便失去了去发现快乐的双眼,他们拥有的安逸并非属于自己,无法带给他们真正的快乐。‎ 一代国学大师钱宾四也是经历了奋斗的一生。夏天,他将双足浸于桶中,躲避蚊虫。在混乱的年代,他奔往蒙自,只为完成那一部《国史大纲》。但同时,他又是快乐的。未完成初中学业,却凭借自己的奋斗登上了大学讲台。‎ 也许,现在还是一条在波涛中不知往哪儿走的鱼儿,但是,我坚信,选择逆流而上,终会收获 。‎ 当然,在我们的奋斗路上,不是一味排斥舒适。我们需要有一个前进的表,并且要始终面向它,漫无目的的如随波漂流一样,没有用。记得,常常回头,享受奋斗带来的快乐。‎ 若我是一条鱼,我愿选择享受逆流而上的快乐。‎ 去作人间雨 二类中 高三(8)班 陆雨晨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王维一曲《文杏馆》,写尽了世世代代对于奋斗的追求与享受。‎ 42‎ ‎ ‎ 生而为人,便须知生命的意义全然存在于奋斗之中,那栋中之云虽似在高处,却只得随风飘荡,如何寻找人间那一场急雨的涤荡与快乐?‎ 当世随波逐流之人,往往用追求文人士子那一份飘逸自在为借口,企图以安逸的生活表象掩盖内心的空虚,却欲盖弥彰。殊不知那些达于悠闲自然之人的宁静中所蕴含的,实是一种高蹈的拼搏精神。‎ ‎“我不复存在,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的生命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爱默生在林间的驻足中感受身体的解放与自由,而他的精神已然在对桎梏的奋力挣脱中跃向精神的高峰。在此处,他所拥有的达观便是缘自在拼搏之后体验到的快乐,源自他的生命被证明的那份意义。‎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平庸将你的心灵烘干到没有一丝水分,然后荣光才会拨动你心灵最深处的弦。”拼搏与前行的过程必然是平凡而痛苦的,然而正如山在侵蚀中逐渐显其风骨,拼搏中被打磨的心也逐渐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容人空间。‎ 在这片自我创设的空间中,我们逐渐感受到痛哭后笑的美妙,悲哀后醒觉中眉目的清明。‎ ‎ 忆及伦勃朗那最为严酷的分水岭,我们似乎难以想象身处其中的他所承受的黑暗。然而他却于其中完成了自己的又一次风骨变化,在奋斗搏击中尽视人生意谛。他画作中不明来源的光明,也定是他为自己燃起的心灵之光。‎ ‎ 长途役役,虽共同向着心灵的高台攀援,但最终能登临之人毕竟是少数。但我们前行的意义却不是登顶,而是在奋斗之路上燃烧自己的光芒,达己之志。恰似那佑焦大地上的祈雨者,他们身虽俯伏。却将目光远望于苍穹之上!‎ ‎ 我虽渴望苏轼笔下“清溪浅水行舟,凉雨竹窗夜话”的悠然生活,但我更求在奋斗之途上留下自己交织着苦与乐的印记。‎ ‎ 何求栋里云?愿做人间雨。‎ 在奋斗中寻求幸福 二类下 高三11班 刘鑫逸 ‎ 鲁迅言:“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这种不安的追求永远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年纪尚轻的小和尚不会懂逆水而游的鱼儿们的快乐。以为他不知人们在奋斗时承受的痛苦,正是生命存在的最佳证明。‎ 只有落叶,失去生命的躯壳,才会安于任人摆弄的轻松与安适。老和尚告诫小和尚时,心里恐怕浮现出了一生奋斗与努力的画面吧。心系天下百姓的孔子周游列国时屡屡碰壁,各方诸侯虽敬他三分却无人愿意真正采纳他的意见。即使如此,孔夫子却从未放弃努力。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与弟子一道建立起了一套影响远超秦皇汉武的道德标准。‎ 倘若夫子安于保持自我的品行高洁,想必也不会得到“万世师表”的誉称吧。相较之下,魏晋之后的诸多所谓名士。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在为天下苍生造福与保持自身名节高雅中纷纷选择后者。虽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又怎能在向上的奋斗中体会到生命存在的真正快乐呢?‎ 那些隐居山林的名士们一心寻求跳脱人类社会的枷锁却不知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知识的获得与传承。这里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一种文明。跳脱社会群体的个体们过于关注自我内心的探求与发扬。对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程其实很难言有什么推动作用。‎ 连弱小的鱼儿们都明白要在逆流中奋力摇尾。我们又怎能单纯受情感的驱使,选择逃避,选择安逸的生活呢?‎ 生命存在世上都是辛苦的,没有人能忽略奋斗途中的荆棘,直接到达真正成功的彼岸。纵使你有显赫的家庭背景。英国王子在军中服役时犯了错也得爱长官的批评。这不正提醒着这位异国王子他任是个十足的人。只要是人,是生命,就没有三六九等之分。‎ 42‎ ‎ ‎ 村上春树说活着就意味着必须要做些什么,请好好努力。作为一个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畅销的作家,村上春树也有痛苦,已是成功人士的他没有选择安逸舒适的一生,而是仍然奋斗着。‎ 我们,又怎能不努力呢?‎ 说理,从概念分析开始 ‎【知识精讲】‎ 一、何为“概念”‎ 概念、判断、推理是逻辑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中,概念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思维形式,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包括两个逻辑特性: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因此分析概念,主要就是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我们要表明自己的想法、观点,无法离开概念。‎ 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二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范围。比如,“人有能够思想的动物”。前者是本质特征,后者是范围。把握概念的内涵对作者写作非常关键,比如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的核心概念是“青春”。何为“青春”?没有扣青春内涵会如何?江苏省省作文阅卷组对其有这样的表述要求:看“青春”的界定是否恰当。“青春不朽”或者“不朽青春”为题,均建立在精神层面的“青春”之上,因此,必须判断其所写内容是否体现“精神青春”的特质,如“靓丽”、“朝气”、“纯真”、“冲动”、“张扬”、“青涩”、“梦想”、“好奇”等相关特质。如果全文没有关于“青春”精神特质的描述或诠释,则视为概念模糊、判断失当处理。这类文章,原则上不能及格。‎ 分析概念时,明确概念的本质特性,就能够抓住概念的本质,就能提炼出正确的中心论点;明确概念所属的范围,能找到这个概念所属的上位概念,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深度来论证中心。比如,《微时代的微表达》,作者在分析“微表达”的概念时,就洞察其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性与艺术性充满悖论关系的“大众艺术”,比如《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作者在分析“舟居情结”中,就指出其本质是“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二、概念分析通常方法 概念具有两个特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因此,分析概念实际上就是根据写作需要将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解释定义:实际上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比如:“赞誉,就是对某好人好事的赞扬”。“宽容就是对人、对事等采取宽大的态度”等。通过解释,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提炼论点或论证论点奠定基础。‎ 比喻修辞:这也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的一种方法。比如“自负,就像一个泥潭,一旦陷进去,就难以自拔而停滞不前;自卑,就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 具象举例:“道德滑坡”指的是什么,并不容易界定,但如果列举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则意思变得具体而清楚。又如“当别人不小心弄坏了你的东西的时候,你对之一笑:“下次小心点”,这便是宽容”“什么是平凡?譬如一粒细沙、一滴水珠、一只蚂蚁,虽不甚惹眼,但对他人,对社会有用,这就是平凡”“文字要写得简练。简练就是词约义丰。简练就如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寥寥十四字,呈现的却是意味无穷的江南春色之美,是一幅绝妙的南国风情画。”运用举例方法,在举出例子后颖进行理性概括,揭示其本质内涵。从而自然引出论点或论证论点。‎ 外延分类:比如,人分为男人、女人、老年人、青年人、中国人、外国人、汉人、其他民族的人、黄种人、白种人等等。你写“自由”,可以写学习的自由,也 42‎ ‎ ‎ 可以写权利的自由,也可以写表达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又比如,“谈宽”,“宽容”,首先可以分为对人、对事要不要宽容。对事,可以分为大事、小事,对日常生活琐事要不要宽容;对人可以分为对别人和对自己要不要宽容。对别人又可以分为对好人和坏人,对有向上之心、改过之心的人和不思进取、知错不改的人要不要“宽容”等。‎ ‎【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 ‎——梭罗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 同10月月考卷一样,本次作文材料依旧选用哲理性名言。整个材料论及的话题是“人与闲暇”,具体而言,即“人能真正享受闲暇---在时间上增加灵魂财富的条件下”,论述“人的精神财富同闲暇的关系”。如果学生只写“灵魂财富”或“闲暇”,则视之为未切中题意。这里面有两点需要考生注意:‎ ‎ (1)关于“灵魂的财富”“闲暇”的内涵阐释及界定。前者指向个体生命的精神领域,包括审美情趣、精神修养、兴趣爱好等,其最终指向是生命灵魂摆脱外物的奴役束缚、走向生命自由与舒展。“在时间上增加灵魂财富”,意味着在心理意识及行为实践层面提升生命的精神修养与境界,诗意地存在。其反面是“物质财富”,这属于哲学上“物/外物”的范畴,它指向名利等实用、实际、世俗层面。它在满足生命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也可能充斥着浮华喧嚣,导致“人为物役”,使得人机器般的生活,走向异化,从而与人的精神自由形成对立。‎ ‎“闲暇”,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安排时间或消磨时间,其内涵是既有客观层面“有空闲、不忙碌”之思,更有精神心境层面“有闲心、悠闲、从容自在”之意。“闲暇”的反面是忙碌,它既包括客观层面的繁忙,像机器般不停地运作,也指向精神心灵层面的不由自主的匆匆无序,像机器般被操控地运作。‎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灵魂的财富”“闲暇”的主体都是“人”。材料中的“人”,固然有实体、物质层面人的内涵,但侧重精神层面的人。人的本质属性在他是富有思想灵魂,在束缚奴役的抗争中不断解放走向自由的生命。它不是机器,所谓“君子不器”是也。从这个意义上,“增加精神财富”就与“真正享受闲暇”建立了内在联系。‎ ‎(2)考生要善于“说理论证”,即要围绕中心从不同角度重点论证为什么“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要在作文中将其两者(增加灵魂财富、享受闲暇)内在联系阐释透彻,要在把握内涵的基础上给出充足的逻辑理由来论证命题。要避免平面、无说理分析的阐释,比如“张三增加了他的灵魂财富,享受了闲暇;李四增加了他的灵魂财富,享受了闲暇;王二没有增加灵魂的财富,没有了闲暇……”,这种只知举例堆砌,不明理、不讲理的文风要注意。‎ ‎【批阅手记】‎ 整体而言,本次作文高分比例比10‎ 42‎ ‎ ‎ 月检测要高。这是一个好现象,表明经过近两个月的高三学习,很多同学开始逐渐适应了高三作文写作,探索出较好的作文写作路径。“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在这次作文训练中,首先呈现的问题依旧是部分同学审题存在偏差。一些同学单一写“灵魂财富”或“闲暇”。比如有同学通篇只写“灵魂精神”的重要性,有同学通篇写思考,论证“思考造就高贵的灵魂”,也有同学全篇围绕“修养这件必需品”展开,谈修养。还有同学以《内心因知识而轻灵》为题,全文写知识的价值,误将知识等同于灵魂财富,更没论及闲暇。亦有同学以《阅读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全文写阅读,写精神的价值。当然,也有同学片面写闲,甚至将闲暇误同为“休闲”。种种问题,不一而足。‎ ‎ 下面,我以文本举例的方式呈现这次作文阅卷中呈现的亮点与问题,供大家思考。毕竟,例子是最鲜活的。‎ ‎(1)有很多同学在文中对“闲暇”等内涵作了到位的阐释,相对深刻、形象地论及了“精神/物质财富与闲暇的关系”,比如:‎ 片段1:灵魂的财富,即是一个人的精神高度。而闲暇,则是心灵的自由,那是精神自由,即真正的自由。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高度的精神境界,即是给他再多空余时间,他也是任其白白流失,而无法体悟到心灵的闲适与自由。而有精神高度之人,即是身居慌乱之中,内心也有宁静闲暇。因此,享受心灵的宁静闲适的前提便是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片段2:在追求自由与闲暇的路上,人类从未停下过脚步。有的人急功近利,大步快跑,反而越走越慌;而有的人则缓缓而行,边走边欣赏,倒是悠然自得。每个人都想获得心灵的自由,但前提是,你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修为,充实自己的灵魂。‎ 片段3:为什么灵魂贫困的人享受不了闲暇?或许对于这样的人,闲暇只不过是排在工作日中间的休整,他不知道如何追求自己想打得到的幸福美好。‎ 片段4:并不是所有空闲的人都能领略个中滋味。若是整日纸醉金迷沉溺于声色,虽然有大把空闲时光,但当夜深人静时,他的内心绝不是充实而满足的,而是被空虚与迷茫所充满。他的灵魂也会因没有财富的积淀而无依。‎ 片段5:“闲”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追求的似乎就是这么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闲适。而唯有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精神财富,心灵之水才得以常清,人才得以享受真正的清闲。‎ 片段6:我们如今所认同的闲暇,或许只是星巴克中的一杯咖啡。‎ 片段7:他们均未得到“闲暇”的真正意义,也许他们能获得闲暇,但却不能做到享受闲暇。要做到真正享受闲暇,还需有时间用于丰富内心、修筑灵魂之堡并不断建设它。‎ 片段8:忙碌的生活,我们要留点时间来阅读。阅读的时光总是慢慢的,静静的,它鼓励我们目光停留,或是掩卷深思,或是逐字逐句的咀嚼……在这样的闲暇时光,我们畅游在书海中,领略树上的风土人情,灵魂变得丰富多彩,变得高大。也怪不得王开岭的床畔总有本丰子恺的书,每日睡前的阅读时间便是他最好的闲暇。‎ ‎(2)依旧存在举例存在不同程度贴标签的问题,论点与论据缺乏内在联系,比如:‎ 片段9:“身为黄教最高领袖的仓央嘉措,在物欲之世却毅然选择去追寻灵魂之所向,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让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穷其一生去滋养他的灵魂。他站在雪山之巅以享受转山转水转佛塔之闲暇”。‎ ‎ 片段10: 舒伯特虽然一生都贫困潦倒,但他在于艺术上的成就是那么辉煌,他的灵魂在一次次的音乐创作中得到升华,即使生活如浮萍一般漂泊不定,但当他演奏之时,当他的笔触在乐谱上时,他获得了真正的闲暇时光……‎ 片段11:灵魂丰富的人所有的闲暇是缤纷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一个内心荒芜的人所拥有的闲暇之时一场坐马观花。就如无锡的藕塘。有多少藕塘人知道此名的由来?她生在藕塘,长在藕塘,却是由一个非藕塘人告诉她,藕塘因为从前有很多荷花,就长了很多藕,‎ 42‎ ‎ ‎ 由此得名。她苦笑着告诉我,她用这个问题难倒了很多人。一个人在自己生长的地方,岁月年年有很多空闲时间,却对生长的地方了解如此匮乏。由此可知,一个有时间而不增加他灵魂财富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享受闲暇的。‎ 作为读者的我,心生疑惑:仓央嘉措选择追寻灵魂,为何能猛然有了闲暇呢?舒伯特灵魂在音乐创作中得到升华,可以理解,为何他在此情况下,获得真正闲暇?灵魂财富与闲暇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两位作者可曾论证阐释清晰?至于片段11,这一问题更明显。强扭的瓜,不甜。又如:‎ 片段12:罗马皇帝奥勒留一生都勤勤恳恳、忙忙碌碌。作为一个皇帝,他似乎并没有时间用于皇帝分外之事。然而,他在《沉思录》中写道:“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的灵魂更为清静。”他修筑了一个环美的宫殿,在他的灵魂里。他在那里获得了宁静。恍惚间的灵光乍现,都是对这座宫殿的修葺。于是,宫殿最后被建成一座城堡。我想,奥勒留比呆在他的皇宫里更爱呆在这座城堡。这位皇帝,并没有多少时间,但他将有限的时间都勇于建设它的灵魂之堡,于是他在这座城堡中真正享受到了闲暇,尽管他依旧忙碌。‎ 应该讲,这一片段无论是素材的思想文化气息,还是明扣暗扣上都做的不错。对于那些目前缺乏优质素材或不知扣题的同学而言,值得借鉴。论点论据的内在关联契合,比上一事例要好。但从更高要求而言,奥勒留的“灵魂财富”具体什么?他为何“真正享受到了闲暇”,除了字面扣题之外,依旧有充分论证的空间。‎ 下面这些文段,在论点与论据的契合上虽不能称得上完美,但起码在做出努力尝试,在尝试说理,尝试论证灵魂财富的增加为何能真正享受闲暇:‎ 片段13: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汹涌的娱乐之潮下,我们只能与安逸渐行渐远。静心,去探索灵魂的蜉蝣之道,方能于不经意之间,感觉到肩头的轻颤,于心中领略人生之闲暇。‎ 片段14:或许我们心中太过荒芜,所以我们总是拖着一颗疲惫的灵魂,在人生旅途中匆匆赶路。那种闲暇的心境,似是书中才有,于我们只是不可及的幻想。其实,那只是因为我们修行太浅,我们的灵魂还不够厚重。”‎ 片段15:因为陈省身先生平时热衷读书,他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物质财富终究只是身外之物,正因汲汲名利,阻塞了我们追求闲暇的权利。唯有将自己灵魂抬高,才能让闲暇的清风吹抚过你的脸庞。‎ 片段16:我们知道,一个阅读储备丰富的人,亦是一个灵魂多彩的人。当这样一个人走在路上,他看到风中摇曳的柳条,便会想到古人依依惜别之情;当他看奥教堂尖尖的塔顶时,他会想起赫米娅与拉山德在其中对上帝的祈祷,祈祷他们的爱情…享受真正的闲暇或许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空闲时间的阅读,更是精神空灵而自由在在,无拘无束地畅然妙思。‎ ‎【佳作欣赏】‎ ‎◆ 按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将作文在分数上分为六类,具体是:‎ 一类卷:63~70(一类下:63~64 一类中:65~67 一类上:68~70)‎ 二类卷:56~62(二类下:56~57 二类中:58~59 二类上:60~62)‎ 三类卷:49~55(三类下:49~50 三类中:51~52 三类上:53~55)‎ 四类卷:42~48(四类下:42~43 四类中:44~45 四类上:46~48)‎ 五类卷:28~41‎ 六类卷:0~27‎ 各位同学,你的目标,在哪里?‎ ‎ 飞雪静荷 一类下 42‎ ‎ ‎ 高三(1)班 魏玉洁 百年前的冬日,张岱与友人相约于西湖湖心亭赏雪。此时,“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皑皑雪国,静心坐于亭中,在乾坤同白中融入自己的性灵,只消片刻,便可有身心的闲适与安顿。‎ 然而今日的我们,往往缺少那份“陌上花开,缓缓归矣”的兴致,甚至拒绝“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的雅味。我们攥紧分秒光阴,将财富、事业与声名这些物质世界的宠人追捧,又是否会在某个落雪的冬日怀念曾渴求的闲暇呢?梭罗那一句“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又有几个人听明白他深长的意味呢?‎ 诚然,这个现实世界有太多的责任要我们背负,说要放下一切,尽观风花雪月自然是异想天开。只是,若不在纷繁匆忙的生活中辟出一个精神领先的个人天地,身心迟早难以负荷物质之重压。‎ 懂得的人自知值得。民国时令旁人颇艳羡的张家四姐妹之一的张充和,晚年侨居美国时,除去写作这一主业外,她还在自家的花园中弹唱昆曲。不管每日要处理多少琐事,她也必定把部分时间留给那把琴,那面绣着桃花流水的折扇,还有那场令自己微笑动容的戏梦。她甚至称自己要“回到旧世界中去”,写一支《桃花渔》的词,字句间也透着别样的灵气。懂得花时间让灵魂得到滋养的人,莫过于此。他们的身心,同样享受细腻的、绵长的闲暇。‎ 现代社会的人们,总天真地将闲暇当作人生之路的末几站,固执地以为只有马不停蹄地跑完前面的路才可安心品咂最后的风光。却忘记了呀,前路纵马狂奔要驶向何方?渐渐被乱花迷眼,也便抛却了另一片山水恬淡。‎ 偶然翻卷时,一句话映入眼帘:“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拥有一个诗意的境界。”那诗意点亮的人生,有多么闲适欢愉啊!黄永玉曾写信询问彼时下放到穷僻山村的表叔沈从文的生活近况,想给予他一些精神上的慰藉。没料到,沈先生的回信中写道:“每天的劳动还好……这儿的荷塘十分美丽,你一定要来看看!”艰苦繁重的劳动改造生活,沈先生竟忙里偷闲,将那塘荷花荷叶当作培养审美情趣,舒展性灵的绝佳对象!‎ 从百年前飘落的飞雪,到今日池中静曳的荷姿,总有人提醒世人:莫忘记放慢脚步,莫让生活成为物质压力的聚集点。给灵魂一点时间,让它看看这世间多少闲里落花的姿态。‎ 作家梁凤莲如是感慨:“人可以普通,不闻达;人可以平淡,可以轻易淹没,但内心的丰富无人可以裁决剥夺。”‎ 高贵的的共鸣 一类中 高三(2)班 许佳苗 闲之美是上天赐予精神丰厚而高贵者的礼物,因为唯有拥有一定精神高度的人,才能真正领悟“闲”的内涵。‎ 在我看来,身体之闲暇并不能代表整个人的放松,因为内心的重担带来紧张的压迫感,远甚于肢体的劳累。且进而论之,“闲”也绝非无所事事躺着晒太阳,而是达到内我、物我、外我三者空灵而相和谐的境界。因此,内心贫瘠者绝无可能享受闲的美妙。闲,正如灵魂之钟声,非高贵的心灵不可共鸣。‎ 陶潜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向来为人们所争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那样一个政治昏暗残暴,人忧不见明日太阳的压抑时代,唯有他一个人能达到个人心境的臻然而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天也不负陶潜,回赠其以闲静之人生。也许,在世人眼中,躬耕于草盛豆苗稀的南山垄亩之间的生活忙碌且疲惫,但正是其沐身弹冠的精神高洁,与对人淳朴的自然属性的深刻理解,成就了一个能享得起闲的陶潜。正因为他深邃的目光望向的是更高的天际,所以政治斗 42‎ ‎ ‎ 争、利益纠葛乃至个人生计,都不足以成为他心上的重石,陶渊明才真正成为了南山的陶渊明,他可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历史上,自此“追随”陶潜的不在少数。最让人啼笑皆非的莫过于“终南山隐”的唐人们。终南山,一字之差,坐落于长安郊外。多好的去处!一封诏书,即可进京面圣,全无拖时之忧。然而这些虚伪的假隐士们虽然身在山水,又何曾享过一时一刻的山水之闲福?诗作再怎么强掩,也是忧心忡忡。饮酒操琴再怎么伪饰,也是望眼欲穿。渴望功名利禄的虚伪者终究无法登上心灵的高台,自然也无缘闲乐这一心灵封赏。平庸的灵魂啊,就像劣质而走音的乐器,无法与高贵的和弦共鸣。‎ 时过境迁,如今的生活更加优渥,但比起古时来,懂得闲之妙义者却更寥寥。人人都吵着要放假,却在闲暇的时间里盯着电子屏幕,从qq到微博再到微信,从养生指南到名人八卦再到政治传闻,恨不得把自己变成一个百度百科。等到假期过完,所有人又感叹放不放假一个样。可见,心灵的闲静才是享受闲的关键。而欲心闲,又怎能没有丰富的精神底蕴作为力量来支撑呢?没有精神根基的人们,只会被翻腾在信息碎片化的浪潮中而不知所措,徒劳得追赶时间而使自己筋疲力竭。‎ 想中科大布鞋院士李小文,讲课治学平淡人生,却于朴素的生活中惨透了闲的哲意。他必定是以自己的精神操守与淡泊情志拒绝浮名荣誉,才最终听见九天传下的闲之福音,以自己的澄澈与生活共鸣。‎ 世途慢慢似水流年。多少位高权重者也从未得享闲字。唯有筑高心灵之塔,才能俯览烟云、取舍人生,终闻寒山寺夜半钟声。‎ 半日浮生 二类上 高三(4)班 戴梦莎 在属于你自己的闲暇时间里,你会做什么?‎ 或许是为了可观的加班费而努力奋斗,或许是去电影院看一场减压的电影,抑或是叫上三五好友大快朵颐。可这是真正的闲暇吗?其实还是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指标:要干完多少活,要看完一部电影,要是多少样菜。这都不算是真正的放松,这只能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完成闲暇,而不是去享受闲暇。‎ 闲暇是什么?就像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的一样“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悠然遐思中有所领悟,才是真正的闲暇。‎ 韩国是一个出名的国家,不仅是因为整容、美妆和“欧巴”,还因为他们对于工作的狂热。五点下班的企业,几乎没有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岗位,大部分人要到七点才会走,而有的人会留到更晚。没有人迫使他们,企业也希望他们准时下班,然而他们却认为加班是闲暇时间应该有的。这算是享受闲暇吗?很明显不是,他们的大脑仍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对大脑及灵魂无疑是一种潜在的折磨。这样的闲暇他们能得到的仅仅是丰厚的加班费,和疲劳的身体罢了。‎ 我很佩服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大冰。他是一位主持人,民谣歌手,酒吧掌柜,油画家,禅宗弟子……加在他身上的标签不计其数。这样忙的人应该挤不出闲暇的时间吧?但他又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踏上前往丽江的路,打开一罐风花雪月,去经历,倾听那些触动灵魂的事。同样是闲暇的时光,别人过了就过了,而他却将一个又一个触及灵魂的人、事,集结成册,流传下来,不仅增加了自己的灵魂财富,并且使大家也能感受到那份触动。我想,这才是真正在享受闲暇的人吧。‎ 就像顾城诗中写的一样:“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在生活中发现,在遐思中感悟,并充实了灵魂的,那才算是真正的享受闲暇。林徽因家高谈阔论的青年人在享受闲暇,枫丹白露森林中触摸着阳光的莫奈在享 42‎ ‎ ‎ 受闲暇,登上天姥山的李白在享受闲暇……他们在天地万物中游走,思考,灵魂在升华,心境在变得空灵,这才是在享受闲暇吧!‎ 古人有云:“偷得浮生半日闲”,其实真正的闲暇,哪用得着偷呢?‎ 唯丘壑独存 二类上 高三(4)班 计晗绯 许地山先生曾说,生本无乐,只有躺在床上的那几小时,才能享受片刻到片刻的闲暇。我以为不然。‎ 我以为,方寸湛然便可自得其乐。‎ 昔日王导向王羲之询问庾亮之风度时,王羲之不容置疑地回答他:“唯丘壑独存。”庾亮当然不会去做什么隐逸幽谷的隐士,所谓“唯丘壑独存”便是指闲静超脱的胸怀情趣以及在俗世中依然故我的姿态了。‎ 只有坚持让灵魂得到充盈的人,才能够享受到生活的闲暇趣味。充盈灵魂的方式有很多,读书,茶艺,园艺,都是,重要的并不是方式如何,而是结果:充盈,以及闲适。‎ 蒋勋先生早些年在台北买房子,买在了都市圈以外,淡水河边,每天要花费他很多时间开车回家,找他约谈的编辑也常常和他抱怨,而蒋先生打开窗子笑着问道:“你不觉得很美吗?”后来他也在书中写到当时的情景,他只说,开车回家使他快乐,回归自然让他满足。我以为他是真正得了闲暇的人,花去一些时间又何妨呢?‎ 梭罗所说的灵魂财富,也并不一定是指拥有多么高贵的精神,而是拥有一颗丰盈饱满的心。我相信带着斧子去到瓦尔登湖畔的他,也自是“富足”而“闲暇”的吧。‎ 我们需要一种“丘壑独存”的理念与生活方式,不需要去像嵇康打铁,况且这世上没有人能成为第二个嵇康,我们也无法逃避现实生活的忙碌,但我们可以给心灵松绑。我们可以使我们的心足够湛然,便可得闲之乐了。‎ 我们可以“活得更闲适”。‎ 梭罗的话常使我想起魏晋的风骨,使我想起说“丘壑独存“这话的王羲之,想起即便出仕也仍属于竹林的山涛。他们都不是所谓的闲人,但的的确确都是能享受闲暇的人。真正的闲暇并不在陶渊明的田园里,而是在苏峻之乱后庾亮与士人谈笑饮酒的江边,无关于政绩,无关于官场是非,无关于偷闲,无关于逃避。‎ 那是一个月朗风清的秋夜,庾亮已在晚年,一群人聚在南楼吟诗作曲,一任凉爽的秋风把他们的高谈阔论和欢声笑语送到远方。‎ 闲暇并不必刻意去讨,也不必抱怨太少,任由生活是什么模样好了,唯丘壑独存便好。‎ 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一类下 高三(6)班 周懿文 我循着琴声,在北京的胡同里停下了脚步。面前这位盲眼的琴师一心一意的抚弄着手中的三味琴。那声音略显遥远,却不失韵味,避开了胡同外的车马喧嚣,与墙头倾泻而下的阳光相拥。‎ 这里是繁华帝都,人们大多行色匆匆,与这琴声擦肩而过。可在这胡同的一隅,那朱红色的远门和憨态可掬的石狮,总让我有几分错觉,我好像找到了现代版的桃花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显然已不再现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只有农家可见。难道桃花源真不可见?我想,最难的的应是桃花源中闲暇自适的生活节奏。‎ 红尘熙攘,有多少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乱了自己的节奏,无法在静下心,慢下来,增加自己灵魂的厚度。那些整日泡在书吧的人便要反驳,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丰满,自己的生活如何闲暇。其实也未必,那些用着无线网,沉浸在畅销小说和虚拟世界中的人,真正能增 42‎ ‎ ‎ 加自己灵魂财富,安于闲暇的,又有几人呢?时间总是有的,有的人习惯于消磨时间,有的则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增加灵魂的财富。‎ 增加财富的方式有许多,书是读者的财富,画是画师的财富,那把三味琴或许是琴师最重要的财富。他们把灵魂的厚度加之于它,倾之以自己的汗水、追求,欢乐与苦痛,将其内化为自己独一无二的财富。在财富中,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心中的桃花源,在这个世界里享受真正的闲暇,领略真正的人生趣味。‎ 闲暇与趣味密不可分,恰如朱光潜所说:“大概静中比较容易得趣味。”其实反之亦然。闲暇与其说是一种生活状态,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状态。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坐拥灵魂财富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想必都能真正享受闲暇,即使在车马喧嚣的市井,也可修篱种菊,开辟一片心中的桃花源。“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如是而已。‎ 五柳先生有言曰:“草盛豆苗稀,带月荷锄归。”无汲汲于富贵之心,避尘世,辟清幽之地,作桃花源,享闲暇之乐,或许以身给桃花源做了最好的注解。西方有一与他相似之人——梭罗,说:“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也恰是此理。不若五柳先生笔下的渔夫和刘子骥,偏要在世间,匆匆忙忙只顾寻找,也只能“后遂无问津者”。‎ 手机的震动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低头,是微博的推送。我关闭了推送,在琴声中徜徉。‎ 远方的天空中,鸽子在飞翔。其实老北京的鸽哨,大前门的大碗茶、戒台寺的扫地声,细品何处不是桃花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静下心,以时间的沉淀增加灵魂的厚度,何处不是悠然自得的桃花源呢?‎ 且行,且寻吧。‎ 守一缕光明在案 二类上 高三(7)班 张天航 ‎ 霜雪未消,车马难行,居于斗室,捧书在侧。孙犁因此而欣然感慨:“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 当一颗疲惫的心终日奔波于喧嚣的名利场,以至于再也裁剪不出一缕短暂的光阴献予自我的心灵世界,当思想日渐沉睡,心泉日益干涸,灵魂逐渐颓萎,人是否还能体会到孙犁笔下、光明案上的那份闲适充然?‎ 今人常常对古人“剪雪裁冰,筛风弄月”的风雅悠然津津不胜其羡,殊不知,其中蕴含的,其实是抛却种种物役后,对精神之充实塑造。古之文人雅士,无一不是在追求精神修为的历程中,找寻到能安放心神的温柔乡。‎ 归有光年少时身居陋室而一心向学,于是天地古今、万千气象无不包罗其间。“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斑,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岂是精神干涩之徒懂得的美景?又岂是浮于功名之人能有的恬然?‎ 屠隆远离帝都,在乡间的山水中寻找精神的归属。“返照入林,沙明如雪。此时携三五良朋,散步沙上,绝胜长安骑马冲泥也。”寄情山水,修身养性,此种悠然,又是何等超脱纯粹。‎ 弘一法师风流半世,而前半生的潇洒自在,终抵不过后半生的冲淡朴野。这其中,又是一人一心在沐浴精神清光之后,才有的那般平淡恬静。‎ 反观今日之碌碌众生,于物质漩涡中分秒必争,不忍失之分毫,却少有人愿意舍下分寸光阴,返回自我的内心世界,去探访一番自己的灵魂。于是,内心深处那一方窄窄的书案,再也得不到从前的一缕光明。既决定了奔波于世、汲汲于物,恐怕再难得古人的闲情雅兴了罢!‎ 其实,想要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内心的闲适又有何难?三毛语:“我十分安然于一本好书、一个长夜和一杯热茶的生活。这对于一个人 42‎ ‎ ‎ 而言,已是很大的福分。”寻得一本好书,如同于红尘滚滚中觅得以为精神伴侣,从此灵魂便有了吐纳生息的空间,在不经意间开始开花结果。‎ 因此,不妨坐下,寻一位精神知交,守一缕光明在案,让精神与此中静静生长,守候一番岁月悠长。‎ 于是乎,心静神怡。窗外,朗月照花,深潭微澜。‎ 灵魂高峰自有闲音相伴 二类上 高三(7)班 张阳 ‎ 最喜欢一句小诗:闲敲棋子落灯花,因为诗中的他那般闲暇的生活态度令人叹服,而这番闲适正是从他花棋舞动的灵魂高峰涌动而出的天籁之音。‎ 有丰足的灵魂财富者方能体悟到闲暇之意,读书无疑就是登山灵魂高峰的山阶。林语堂曾言:“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增学识,养灵性。”秋日向晚,夕阳余晖撒耀在书的扉页。你轻捧一本书,在竹椅摇晃间与先哲对言,是否也会感到意志充然若有所获?当你的灵魂丰厚了,轻闭双眼,便惊觉空气中多了几股桂香,几丝韵动。因为你的精神在书海中漫步,自然也就体悟到闲之真理了。而这番闲适,是你从未享受过的,是生命节奏的悠长,是灵魂高峰处闲音的悠远。‎ 但是如今,这真正享受闲暇的机会却鲜有人能把握了。如林语堂所叹息的那般,人们多“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如此一般,在功利的催赶下,有谁还能攀登灵魂高峰,享受真正的闲暇?‎ 北京地铁站的早间,所有人都在狂奔,与时间赛跑,你追我赶间闲早已没了踪影。他们劳于奔波,忙于生计,或许目的是为了一星期两天的假期能多几分闲适。但赚足钱的他们又几时听闻过闲音的韵律?不是他们赚钱,而是钱赚走了他们,赚走了用来增加灵魂财富的时间,赚走了真正的灵魂的悠闲。‎ 所以,只有当你放慢脚步,去攀登灵魂高峰,你才能于万丈红尘中觅得属于自己的闲音。‎ 李氏宗祠前有一口老井,老井前有一位青袍布袋的仇老汉。他的任务只有一个,便是守井。闲日以度的他每至向晚时分便在如阳残血的映照下悠悠然在井边漫步,寒露配餐,箪食瓢饮,徐徐度过了八十个春秋。‎ 这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孤寂啊!但为何一老人能有如此气度?因为他抛弃浮华用一身慢慢守卫井中李氏宗祠的光辉岁月,于一泓深碧中看到返照着的尘世的盛衰兴荣,看到了自然得失之理,获取了无数的精神财富。有此灵魂,他才敢于在精神闲暇之中摆脱世俗的束缚,战胜孤独的羁绊。可以说,他才是通达闲暇之境的真正智者。‎ 灵魂财富多种多样,是阅历,是感悟。或许我们不必像仇老汉那般徐行终身,但却不应忘了为自己置一座可攀登的灵魂高峰。而当你真正登上山顶时,你才能真正听闻闲音之美。‎ 心旷景自美 二类上 高三(9) 张书焓 就像朱光潜在《谈美》中说的“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只有旷达的心灵与灵魂才能欣赏到生命片刻闲暇的美。‎ 在贫穷与苦难,或是名利与责任的逼迫下,人们不断地让出自己的心灵空间。那本身就不开阔的灵魂居所,被无休止地挤压着。试问,一个受压迫的灵魂能在哪里发现美?灵魂,需要一片自己的空间去成长,心灵空旷便是它应有的财富。‎ 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逃脱了忙碌与焦虑的怪圈,方能滋养出一个见得美的灵魂。闲下来的人才能有一片空旷的心灵空间,因而陆游有了他的梅花,苏轼有了他的庐山,陶渊明有了他的田园。他们用最充盈最丰厚灵魂去欣赏闲暇,也就能享受闲暇了。‎ 42‎ ‎ ‎ 反观当下的人们,谁不知最可贵的是时光?刚上小学的孩子都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却没有人思考过时间是干什么用的。耳边常驻的是母亲的训诫:不要浪费时间。却不曾明白珍惜下的时间要如何享用。当片刻奢侈的闲暇来到自己面前,我们甚至有些措手不及,慌着忙着找些事来做做,却不曾发现自己的灵魂在哭喊。难道我们不能一个人静下来思考么?不能感悟一些哲人们所提出的问题和道理么?只有像小林一茶那般愿意闲下来欣赏一只苍蝇的人,他的灵魂才得以在空旷的心野中悠然成长。‎ 看看古往今来的大才子们,但凡没有开阔的心胸,无暇为自己的灵魂积累财富者又怎能欣赏到美?早年的唐寅被多少人称赞为天降奇才,人们对他的诗书是如何赞口不绝,可流传到今日的又有多少呢?仕途不顺的他悠然独居桃花园,宛若当世桃花仙。倜傥风流无人赏,故而有了无限闲暇,写下一句“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被人看不穿。”至今被人们赞扬。若不是命运的一个玩笑,忙于官场的唐寅或许永远也不会有机会见得此番人生之美了。‎ 时间的确珍贵,然而也并非一毫不能虚度,一刻不容舒缓。或许我们还是应该闲下来去培养一颗空灵的心,让灵魂得以在你心灵的旷野中飞翔。切莫再无端地忙碌下去了,别再剥夺灵魂所剩无多的财富了。 ‎ 闲居,静处,心旷,景自美。‎ 为灵魂盖间庙宇 二类上 高三(11)班 于燕妮 里尔克说:“灵魂失去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唯有乐意花时间为灵魂盖间庙宇的人,才能在旁人忙着躲雨时,悠然地欣赏雨滴下落的姿态。‎ 灵魂的庙宇是美德,是世界观,也是知识。我们对这个大千世界的所有概念都来自于我们的双眼以及书本等媒介。涉世未深,书籍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拥有美好品性的条件之一。究其源,说书本就是灵魂的庙宇也不为怪。‎ 为灵魂盖间庙宇,即读书,增加自己的灵魂财富。为何要阅读书籍?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为了那份下雨时享受闲暇的心态。抛却“黄金屋”“颜如玉”不论,单是捧书而读这一姿态便美的动人,‎ 书籍给人以知识,拓宽人的视野,于潜移默化中圆润性格的棱角,它更是一间温暖的小屋,供在快餐时代奔波的灵魂休憩。书是灵魂的财富,有了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成为闲暇享受。一代大师李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三次入狱。蒋介石掌权期间,他因反蒋而入狱。狱中禁止看“杂书”,李敖便让狱警拿来基本蒋介石的著作研读。待出狱后,李敖利用在狱中获得的财富,一连出版了三本批评蒋介石的书籍。你若了解李敖,你一定会感慨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写作功力。每当想到这段子,除了想象蒋看到李文章时的哭笑不得,便是对李老的敬佩。即使是狱中,李敖仍有享受闲暇的心。‎ 我其实是不太会写文章的,尤其考场作文,真是要命,写篇文章手心都密密麻麻一层汗,因而我极佩服随手便是一篇出彩文章的人。当我还在为这些个四四方方的框子苦恼,艰难蹦跶时,她们已经在这有限的空间跳完了一支优雅的华尔兹。我曾问她们是否有与我相同的感受,她们说这并非痛苦,而是享受。当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写文章便也成了美妙惬意的事。‎ 不知你是否记得以前网上很火的“民工体”诗。农民工、保安、出租车司机......这些我想来就觉得辛苦的人,却能用质朴清丽的语言描绘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文字没有痛苦,只有美好,竟绘出一幅幅令人心生羡慕的画来。灵魂的财富,是他们拥有了一颗真正会享受闲暇的心。‎ 天上的云正慢慢聚拢,风大了起来,摇晃着枝桠。看样子快下雨了,不知你的庙宇盖好了没。‎ 灵魂高度丰满而自由 二类下 42‎ ‎ ‎ 高三(12)班 汤胜男 ‎ 《逍遥游》中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所说的无所待追求的就是自由,即内心真正的闲暇,要达享受这一境界,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灵魂。‎ ‎ 梭罗说:“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这是一个作家对他悠然自得的人生的总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他因看透官场险恶,隐居山林,别了衣食无忧却明争暗斗的生活,他便有时间,静下来去思考。他与自然相互交融,他的人生哲理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自于每日的沉思,他的灵魂因此而丰满,他领悟到心灵自由才算是真正的闲暇。如此,他便获得了老庄口中无穷尽的自由与闲暇。‎ ‎ 人无法超脱物质世界,无法真正享受物质的自由。虽然如此,人心无穷,灵魂不竭,中国早期著名思想家们大概也是体悟到了这点,才会如此重视心灵的作用。从而,这种思想便融进了后辈们的血肉之中。这便是我们追求心灵自由的一种巧妙的方式。如此一来,心灵才无所束缚,拥有真正的闲暇。‎ ‎ 真正的自由在哪儿?在《逍遥游》大鹏鸟中,在苏轼笔下的陈季常中,那些自古以来仕途坎坷的文人们,他们即使命途数奇,但精神丰满、明亮,就仕途而言,他们没有被万人赞誉,他们也许并不成功,但他们的灵魂一次次更加丰满,他们也更加自由,尽享生活的闲暇。‎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曾经的诺家文学奖得主。他年轻是做大学老师,闲暇也喜欢写诗。后来他被流放异国他乡,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把写诗作为生活方式,他的精神高度帮助他活得虽累但内心自由。后来虽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总会不拘于物,从而达到内心的从容闲适。‎ 人生在世,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浮躁,而是静下心来效法那些有丰富内心的人,增加自己的精神财富,摒弃嫉妒与抱怨,我们便不会凝滞于物而内心愁苦不堪。唯其如此,才能享受真正的闲暇。‎ 可以让心灵驻扎的家园 二类上 高三14班 王啸天 ‎“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梭罗是这样说的。‎ 梭罗一句“真正享受闲暇”,道尽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 然而对很多人来说,这仅止步于感叹。无数蹬着皮鞋、高跟鞋的人们从早到晚的工作,奢望有朝一日能赚够足够的财富,转而再享受闲暇美好。‎ 当下,时间与金钱在无形中被绑定,人们分秒必争,地铁站中的所有人都在狂奔,两步一级,三步一跨,仿佛财富会在一瞬之间消失。然而累死累活,增加了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丢失了对生命的体悟。当家中奢华家当推垒,而生命的气息却冰凉。‎ 人们将生活压缩,工作追求物质财富中抛弃了对灵魂的感悟。摇滚歌手约翰列侬也曾拨动吉它,浅吟低唱:“到你追求财富之时,生命离你远去,你的灵魂将不再属于你。”也就是说,这样没有灵魂的生活会使你总带着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即使是躺在波罗的海的沙滩上还亦或身处普罗旺斯的秀山丽水之中,你的灵魂依旧空虚寂寞,无法体会真正的闲暇。‎ 内心的充实换来真正的快乐与恰好的恬适。金圣叹遍阅丛书,多年坚持执念批阅《西厢》,纵使聊到至“花生豆腐作肉香”,却始终持着闲适,永远发着灿烂的光芒。金圣叹依靠阅读与写作来增加自己灵魂的财富,让自己不论身处怎样的境地都可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灵态度。‎ 折让我想起了1979年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特蕾莎修女走上了诺贝尔奖奖台,也正是用她这双脚,怀着全部爱与悲悯,行走在常人眼里残破不堪的世界。她用她丰富的阅历增加 42‎ ‎ ‎ 了灵魂的财富。她认为她的享受便是与那些病人、穷人在一起的时光,那边是她最好的闲暇。‎ 忆及了旅日作家唐辛予的东京食志,在谈到“汤豆腐”时,他说到,看着城市中人们忙碌奔波,自己在这乡间小坊中手捧一手汤,拿一本书,还欣赏到这美丽的景色,是为自己灵魂增添份量,整个人都舒心放松了。‎ 当人的灵魂丰盈,他的身心也会变得舒畅。‎ 周国平在他的札记中刚提到的增加灵魂的重量,创造出可以让心灵驻扎的家园,在那里享受真正的闲适,大概与梭罗是一个意思吧!‎ 修养之于乐趣 二类中 高三(17)班 魏静雯 莎士比亚曾说:“宁愿做个牧人,吃着家常的乳酪,喝着葫芦里的淡酒,睡在树荫底下,清清闲闲,无忧无虑,也不愿当那高贵而不得安宁的国王。”可见,物质的富足并不能让人享受真正闲暇。莎士比亚希冀用脱离物质富足的方式,来获取精神的富足,以享受那清闲安适。我以为,欲真正享受生活的闲暇,必须先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中国文人名士总对船情有独钟,喜欢温一壶酒,驾一叶舟,在扁舟轻凌中,扣舷而歌,邀明月为伴,与清风同行,乘兴而往,兴尽而归,得生之逍遥,心之闲暇。而这一切皆源于他们无系人物,无为物役,在物我交融之境体会到的一种精神的愉悦,一种自适其境的闲暇状态。因此,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作为对自我的关注和对生命本源的追寻,是真正的享受闲暇的前提。‎ 刘禹锡的《陋室铭》很恰当地阐述了心灵高贵的意义。房屋破败、青苔满地,却偏偏使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刘禹锡得到精神上的安逸。陋室不陋,安贫乐道的刘禹锡在这里寄情山水,体悟生命的价值,享受着人生。由此可见,能否真正享受生活的闲暇不在于生活条件的优越与否,而在于自己是否心境闲暇,乐以忘忧。‎ ‎《老子》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超脱。当代社会,人们纷纷追名逐利,追求着更富裕的生活,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以为这样才能过上闲适的生活,不为贫穷所困,不为饥寒所扰;以为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开着宝马,住着别墅,便能够享受生活的悠然自得了。殊不知,繁华散尽,灯红酒绿的背后是一颗颗空虚寂寞的心灵。他们追求着更高的职位,更多的权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看似站得很高,但实际上前行越是困难。而那些懂得富足心灵,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趣味的人,虽一时不遇,却能于困境中读书学习、陶冶性情,提升品位,扩大眼界,品味着难得的属于自己生命的闲暇时光,不与外物相争,默默涵养内在之灵魂。他们的生命就如水一般,以柔克刚,善利万物而不争,达到生命之至善之境。所以,只有使自己的心境高雅,纯洁无污,才能真正地在平庸的岁月里、平淡的日子中体悟到生命的乐趣,真正享受闲暇。‎ 能从生活中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会至于心灵空虚。“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我想这首诗来写生活的苦乐也应是恰当的。有些人生活枯燥、单调、乏味,不懂得丰富个人的精神涵养,不懂得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皆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所以,想要使自己领略生活之趣味,享受生活之闲暇,必须时时抓住使自己灵魂财富增加的机会,淡泊明志、心灵宁静方才可以致远。‎ 领略生活闲暇趣味的能力大多是由于个人修养,心界愈高尚,也就愈不觉得物界喧嚣,才愈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抓手”‎ 42‎ ‎ ‎ ‎【知识精讲】‎ 一、寓言性材料,“抓手”即是揭示寓意的语句 ‎  针对寓言性材料,除了要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分析其寓意外,还要找准隐藏寓意的句子。如下面的作文材料:‎ ‎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叫着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  在这则寓言材料中,隐藏寓意的句子是牧羊人的话:“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寓意,它旨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盲目模仿别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难免会遭到失败;同样,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又是另外一个角度。‎ 二、评述性材料,“抓手”即是议论抒情的语句 ‎  评述性材料中,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常常在叙述性文字之前,构成总分式;或在叙述性文字之后,构成分总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如下面的材料:‎ ‎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在一次实验中碰落了一个烧瓶,结果发现烧瓶并没有碎,他发现这只烧瓶里放着一种叫硝酸纤维素的溶液,这种溶液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种薄膜,使玻璃不会破碎。由此,他发明了不会碎的玻璃,应用非常广泛,如汽车挡风玻璃等。可见,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 ‎  这是一则典型的评述性材料,其议论性句子是材料的最后一句:“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抓住这一句即可提炼出观点:创新在于发现。‎ 三、事件性材料,“抓手”即是揭示因果的语句 ‎  有些叙述事件的材料往往没有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审题时我们应该重点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分析。如下面的材料:‎ ‎  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为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  这则材料中,揭示结果的语句是:鳄鱼“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揭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语句是:第一次进攻“它失败了”,第二次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通过分析这“因”“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不难把握材料的主旨:在多次挫折与失败面前,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停止努力,而应该冷静分析,寻找新的出口。‎ 四、文学性材料,“抓手”即是体现哲理的语句 ‎  能够成为作文材料的文学性材料,一般都是十分简短而又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与人生哲理的诗歌或散文片段。这些材料或者通过意象(形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及意象(形象)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哲理,或者在材料中直接揭示哲理,因此审题时必须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如下面的材料:‎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  这是一首精粹的现代小诗,其中“你”“别人”这两个形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主、客体互为相对、共生、双赢的哲学观念。‎ ‎  再如:‎ ‎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2‎ ‎ ‎ ‎  这也是一首十分精巧的哲理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直接揭示了诗歌的哲理。‎ 材料作文的立意往往有多个角度,但是真正切合材料主旨的角度也许只有“独特的这一个”。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我们应在吃透材料、找准“抓手”、切“正”切“准”题意上下工夫。‎ ‎【题目呈现】‎ 一位仙女在森林中散步。天气非常好,树枝触摸着天空,树叶在清风中摇曳,花儿绽放着多彩的笑颜,鸟儿在欢快地歌唱,仙女感到陶醉了。走了一小段路后,仙女看到了一株哭泣的玫瑰。仙女问:“我的孩子,你为何哭泣?”玫瑰回答:“上苍没有像爱其他植物一样来爱我。”仙女续问:“你为什么这样想,漂亮的孩子?”玫瑰说:“上苍给了我刺。”仙女说:“上苍没有给你刺。你身上的刺是与生俱来的。上苍给了你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芳香。你要知道,作为爱的象征,你已被人们牢记于心。虽然,上苍让你的美丽与刺同在,但人们一提起你,他们只会想到你的美丽。”‎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 这是一则“故事型”或“事件型”的新材料作文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一类型的材料,我们在解读时惯用的方法无非是从“中心句”入手或者是“按事件的表述对象”选取合适角度来确定主题。‎ 先说后者,我们可以找到三个“对象”:“树枝、树叶、花儿、鸟儿”和“仙女”还有“玫瑰”。如果按照一些高考专家的话“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是多角度和多方向的,唯一性结论不符合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原则”,那么这个“审题是多角度和多方向” 的界定肯定应该是有限制的,限制在于“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所以这则材料的核心在于“玫瑰困惑”,如果说我们一定要选取“树枝、树叶、花儿、鸟儿”这个角度,那么对于这个群体的解读也必须是围绕“玫瑰困惑”展开,必须得聚焦到这一点上。‎ 再说“玫瑰困惑”。这则材料貌似不难,从玫瑰的角度学生易得出“如何看待缺点”、“要善于发现自身优点”、“要善于发现美”,或“要自信”“要乐观”等等结论,当然这些结论貌似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能这么写吗?我们还要通观材料,仔细斟酌词句,要有一个“命题者意图”的观念,就是我们审题的全局观,或者说就是所谓的“思维品质”,所以我们要习惯性地研究此类材料的中心句,尽量向命题者的想法上靠。‎ 我们来看中心句:“你的美丽与刺同在,但人们一提起你,他们只会想到你的美丽”。就这则材料而言,我们可以抓住中心句进行“翻译”,即把含蓄的话变成直白的话,从而推测命题者的意图。中心句的“美丽”指优点,“刺”指缺点,仙女的观点有鲜明的前提条件,即玫瑰的优点——“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芳香”“作为爱的象征”,远远超过了有刺这个小缺点。因此我们可以把中心句“翻译”为:“我们的大优点与小缺点同在,但人们一提起我们,只会想到我们的优点。”到此已很明了,这是一个探讨“优缺点”的材料,但又不是纯粹的、简单化的“扬长避短”就可以说清楚材料的,命题者传达的是一个普世的结论:“大优点和与生俱来的小缺点普遍存在于个体,但提及此个体时,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只看大优点”,若用成语再提炼一下更好: 白璧微瑕,瑕不掩瑜。如“要扬长避短”“要扬长补短”算偏题。‎ 当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是多角度和多方向的”,说起来易,操作时难,特别是直接造成阅卷难度极大,所以通观最近几年的信息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极明确的信号:新材料作文审题最高品质的结论都是“打中十环”的。‎ ‎ 另外,辩证性思维应该是分析问题时的一把利刃,但绝不是确立中心时的明智之选,如谈“玫瑰困惑”,为玫瑰唱赞歌:为“杞人之忧”喝彩或者“忧患意识”是不行的。‎ ‎【批阅手记】‎ 这次作文,虽说我们依然训练的是新材料作文,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我们选择的是有较高思辨力的“故事型”“事件型”的材料,难度显然加大了。就这则材料来说,文段较长,涉及对象较多,还有几处陷阱和干扰项,但是又呈现了此类题目惯用的“中心句”“核心句”——带有指向性或暗示性的表述,‎ 42‎ ‎ ‎ 期待同学们在审题中去伪存真,写出上佳水平。‎ 从试卷的批改情况来看,这次写作的难度还是较大的,同学们暴露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审题不准。这是此次写作最大的问题,我们的同学没有审题的全局意识,没有确立基本的“命题者意图”这个思考的原则,无视“中心句”的指向,断章取义、随意立意,甚至有无厘头的倾向,如“学会感恩”“慧眼识珠”“万念俱灰的悲哀”等等,还有一个写手(撇开审题,文章很棒)竟然如此立意:仙女的一番话,无比动听,就是当下时髦的“鸡汤答案”,请问你解释的权威性在哪里?让阅卷者愕然。‎ 其次,看题不真。琢磨材料大而化之,严重失准,无视关键界定语,“刺”的解读究竟是什么?第一,材料明白无误,刺是“与生俱来”的、“客观存在”的,所以首先就该排除“后天的苦难”,这不是“刺”的内涵;第二,材料中将“美丽”和“刺”对等、平行呈现,仙女的话清楚直白,“刺就是与生俱来的缺陷或缺憾”,但是别人不会在意,别人看到的是你的美丽,所以,刺是实实在在的。部分同学开篇就将之解读为“缺憾也是一种美”是错误的,在这则材料里,缺憾就是缺憾!‎ 最后,选例不对。因为这则材料的中心指向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所以写记叙文的同学情节设计都颇为雷同或怪异,如有写“小男孩很好很好,不幸得了癌症,最终去世了……大家记不得癌症这个刺,只记得他的很好”,有写“面试时某人长相有碍市容,但是他凭实力获得考官青睐”……导致记叙文几乎没有好文章。议论文,除去不少的同学写马云、海伦凯勒的例子,多数的例子集中在史铁生、司马迁、特蕾莎修女等等上,这些选例都是有较大问题的,从材料分析的角度细细揣摩,这些就是说的“后天的飞来横祸或生命中遭受的苦难、挫折”,不是与生俱来的缺陷或缺憾,严格说来这些选例都是不对的。‎ 希望大家不要被一些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吓住,只要大家多练多悟,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 意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具体操作,可参见上面。‎ ‎【佳作欣赏】‎ ‎ 如果模子被打碎 (60分)‎ 高三(1)班 顾丽莎 ‎“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卢梭一语道出我的心声:人之缺陷如影随形。然则,何不于光下摆出最美的姿态,欣赏这奇妙的影子?‎ 你得悦纳你自己,才能向美而生。‎ 何为悦纳?从字面上来看,即是高兴地接受。接受什么?接受这个被打碎的模子,接受那些与生俱来的缺陷。包容自己的瑕疵,欣赏自己的美丽,此之谓悦纳自己。‎ 张爱玲叹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可是我说,尽管所有缺陷像虱子一样爬满了整个人生,生命依旧可以华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邰丽华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绝美的舞蹈,漫漫无边的寂静是命运丢给她的残酷缺陷,而一段“千手观音”的华美演绎则是她对人生最完美的回答。‎ 即使我是一个被打碎了的模子,我也能够接受。即使生命以刻薄相欺,我也愿意以慷慨相待。然而,太多的人不肯接受毁了模子的自己,感到痛苦,却又紧紧盯着那一条又一条的细纹与裂痕,终日自怨自艾,终于跌入绝望的深渊。‎ 可见,在生命无法避免的溃败面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它。面对缺陷,懂得悦纳自己方能向美而生。这缺陷,未必就是四肢之不健全,视力之残缺,精神之障碍,它也许渺小,渺小如一时犯下的错误。美国作家哈罗德在《你不必完美》一文中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故事:他在孩子们面前犯下错误却羞于承认,不断挣扎过后终于开口,令他惊喜的却是——孩子们比以前更爱他了。由此感叹:“那个常常有些错失的人往往是可爱的,没人期待你是圣人。”‎ 的确,这世上“至圣”安在?人皆有过。对缺陷的包容之精神却能促人正视过错,于是过而能改。如子贡所叹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也非圣人,而 42‎ ‎ ‎ 其之所以为君子,或许皆出于对自己的一份悦纳——包容掩藏于其身之“小人”,继而不断改造自己的血液。看淡缺陷,是为了向美而生。‎ 我是一个被打碎了的模子,但我可以将它摆出尽可能好看的样子。‎ ‎“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绝不会没有瑕疵。”即便如此,蔷薇依旧美丽,而天使依旧纯真。‎ 戴着枷锁也要起舞 高三(6)班 周钰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缺陷是伴随生命一同降生的,那是不可避免加之于人的枷锁,然而生命的可能性并不因此被完全限制。‎ ‎ 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在了解了自身的缺陷后自怨自艾,深陷入对自己的同情、对命运不公的埋怨中不能自拔。玫瑰只看到自身有其他花朵没有的丑陋的刺,却忽视自己为世人所称道的不凡的美丽。即使造物主去掉了玫瑰的刺,她也必定为其他的缺陷而继续埋怨,弃自己的美丽与芳香如鄙履。‎ ‎ 执着拘泥于一副枷锁是毫无意义的,对自己的缺陷宽容才能让天赋更充分地展现,才能戴着枷锁也毫无顾忌地舞蹈。‎ ‎ 李娟在《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中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她的敏感、木讷与笨拙使她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讽刺。没有人看见这个小女孩有一颗细腻柔软的心。多年后她纯净清澈的文笔惊艳了无数人,乃至整个文坛对她赞不绝口。她本来和她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在大陆贫瘠的角落过庸常的生活。如今《阿勒泰的角落》却悄然无声地风靡,那个角落成为读者心中纯洁自然的圣地。她的笔有这样的魔力,让平淡的生活像被仙女施了魔法一般五彩斑斓地展开。纯净明丽的文字,足以让当年自卑的懦弱的小女孩安心地躲在它背后,展现在所有人面前的,是另一个让人艳羡的快乐女子。‎ ‎ 李娟并不避讳她的缺陷与不足。当她的文字天赋足够耀眼时,她与大多数人一样拥有的性格缺陷在众人眼中也就微不足道了。就像戴着枷锁的舞者,当他的舞姿足够优美时,那副枷锁于他也是无物。‎ ‎ 马来西亚诗人假牙的诗中:“贝多芬把耳朵借给了梵高,于是梵高听到了向日葵花盛开的声音。”两位艺术界的巨人都不可避免地拥有缺陷。但《命运》在贝多芬失聪后轰然奏响,《向日葵》在阴郁中灿烂盛开,他们的天赋毫不受任何影响,以几乎悲壮的形式展现到了极致。‎ ‎ 生命的流动性、复杂性和丰盛性都由你自己来决定,人人都可以戴着枷锁起舞。‎ ‎ 玫瑰,别哭 (56分)‎ 高三(7)班 邓琪 ‎ 当我在纪录片上看到邓亚萍挥动球拍,发动凌厉攻势,一次次走向世界乒乓球冠军领奖台时,大汗淋漓的她露出欢欣的笑容。她既为夺冠而喜,更为激发体育禀赋,欣赏自己而喜。‎ 那哭泣的玫瑰真应该向这位曾经的兵坛名将致敬学习。当年很多人对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夺冠不以为然,可她知道,她那独步天下的的兵乓技法,是她生命中的“美丽花朵、甜蜜芳香”!‎ 正视自己的缺陷与长处,何尝不是一种对自身生命的自信?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智慧?‎ 在我看来,与其为你的缺陷丑陋流泪,不如放大你的优点。正视自身优点,绝不是狂妄自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哲学家尼采曾这样叮嘱世人:生命之美,就在于舞起你的绚丽光芒。“起舞”需要的是拒绝在缺点中沉沦,需要正视自我光芒的自信。史铁生身陷残疾,但他却让自己的文学才华点燃生命之光;霍金全身残疾,但他却看到自己对宇宙科学洞察的天赋。我想,假使他们只是为身心残缺落寞,也就只能如那哭泣的玫瑰一样,在哀怨中凋零。‎ 诚然,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残缺遗憾与禀赋优点。它们的存在,很多时候并非是个体所能选择。比如拿破仑的身材矮小,海伦凯勒的双目失明,又比如李白的天性飘逸、文学天赋,维特根斯坦与生俱来的哲学禀赋。命运犹如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渺小卑微。但上苍是公平的,在给予残缺的同时,也一定会打开另一扇门。人生旅程中,残缺遗憾与禀赋优点将会如影相随,这是人的宿命与必然。‎ 42‎ ‎ ‎ 因此,我们能选择的,便是我们对待自身的态度。倘若一个人的生命完全沉浸在对自我的否定之中,那么他的世界也就沉沦了。倘若你选择欣赏自我生命长处,你的世界一定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家路翎曾在一篇小说中为读者诠释了这一道理。《英雄的舞蹈》中,张小赖,一位瘦弱残疾的说书人,是小镇里最受欢迎的人物。不是因为他的缺陷残疾,而是他让自己的拿手好戏---说书,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他看来,身体的孱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能选择的就是把打小就擅长的说书照亮枯瘦的生命。‎ 正视自己的缺陷与长处,彰显生命长处,是生命自信,是人生智慧,张小赖可谓深得其理。‎ 纪录片中,邓亚萍跃动着身体,再一次发起凌厉攻势,赢了,又一次赢了!她赢在球法,更赢在对待生命残缺与长处的智慧。‎ 为刺伤心的玫瑰,你看到了吗?‎ 玫瑰,别哭!‎ 请不要为你的刺哭泣 高三(11)班 高彦珺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但总有人因为优秀而青史留名。这无关乎他们生命中的“刺”,而在于他们生命中开出的绚烂的花朵。‎ 请不要为你的刺哭泣,那本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刺已经存在,而哭泣只会让它在你眼中无限扩大,真正有意义的,是上苍赋予我们的美丽。‎ 出身自草莽的皇帝刘邦,从他打败项羽登上那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位置开始,人们能记住的,大概也只有他的辉煌了。虽然,我们也无法否认他的不足,毕竟连他自己都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甚至有些地痞无赖的人,打败了项羽,成功打下了汉朝几百年的基业,成就了自己。他的成功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优势,他善用人,并且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试想,如果刘邦不曾发现自己的长处,而一心只为他的短处哭泣,只想着自己出身低,没有一技之长,一直想着自己兵力不足无法战胜项羽,那么历史,大概是要改写了,至少,他无法像现在这样,被所有人铭记。‎ 玫瑰为了自己的刺哭泣,殊不知白璧虽有瑕,但瑕不掩瑜。杨振宁动手能力差,但他却能毅然将自己的方向转向理论物理,而不是整日伤春悲秋;爱因斯坦曾收到以色列请他去做总统的邀请,但他却能理智拒绝,而不是把自己逼上一条对自己来说绝无前程的道路。试想,如果杨振宁没有毅然选择理论物理,如果爱因斯坦当了以色列总统,是不是他们便无法成就自己?诚然,这并不一定,但无法否认的是,他们的成就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夺目。‎ 突然想起了周公瑾,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周都督,当年是多么意气风发,但最后却被逼到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其实除了他自己,没有任何人在逼迫他。他本没有必要与诸葛亮一决高下,但他无法忍受自己的妒火,无法宽以待人,然后他就只能看到自己比诸葛亮差的地方,不停地将自己身上的刺扩大扩大再扩大,到最后,大概就成了悲剧一场。‎ 请不要为了你的刺哭泣,有时间有精力哭泣还不如为了其它你所拥有的美丽而奋斗。‎ 请试着将身上的刺忽视甚至直接无视,将更多的目光停留在那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芬香上,那里才有人生的意义。‎ 白生而缺憾,寻觅完满 高三(8)班 吴宇晟 人难免生而带着缺憾,但这并不妨碍人于时光缱绻中积淀生命的质量,臻至美好。一如玫瑰生而带刺,却通过美丽的花朵,甜蜜的花香,萦绕在人们心头。‎ 与生俱来的缺憾在所难免,就如大千世界难觅一枚生而无瑕的璞玉,纵览时空也寻不得生而完满的人。而倘若纠结于这缺憾,流连于完满的幻想,便不过是为这缺憾平添烦恼。‎ 42‎ ‎ ‎ 叶落匆匆,无言秋红。生来的缺憾自是对生命观感的破坏,却又何尝不是来自造物者的馈赠?‎ 夏目漱石诞生于一个明治维新与传统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且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激变中渐露颓势。这对一个文人是一种精神的镣铐,却亦孕生了对文化最坚贞的信仰。“用贝母挖穴,用天河陨落的星辰碎片立碑。”,夏目漱石的美好守望即是诞生于时代缺憾的馈赠。‎ 生而的缺憾无可避免,唯有淡然视之,从容处之。与此同时,从这缺憾的基础上向着美好攀缘,亦能奏响要萦绕心田的动人咏唱。‎ 仓央嘉措禁忌了自由却柔韧地吟咏,雪莱失落了文化却不羁地守望。命运给他们带来了先天的缺憾,若是他们身囿于此,难免碌碌与世,湮灭于滚滚历史长河。然而,源于他们对心之美好的追寻,成就了前者的唯美,后者的浪漫,凝结成世人心中的芳华。‎ 身陷缺憾而失去追寻美好的向往,生命之悲大略在此。而超脱缺憾,与自然造化中寻求心界的升华,当是一种大格局。‎ 庄子云:“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中国的隐士达者素有一种“舟居情节”,渴望不羁于物,从流飘荡的逍遥悠游。在超脱世俗缺憾的基础上寻找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他们灵魂中的美好得以积淀,传说中不拘于流俗的“高蹈世界”亦隐隐浮现于这些超脱而虔诚于美的灵魂面前。‎ 抛弃对生而具有的缺憾的执着,追寻生命层次的美好。身受缺憾羁绊已难抛却,心之美好超脱犹可追寻。‎ 此番境界,自有千般意蕴渗发其间。从缺憾向着美满彳亍,心之所向必如期而至。‎ 璧微瑕,而瑕不掩瑜;天生我才,则必有用武之地。所以,请不要为你的刺哭泣。‎ ‎ 闪光点不应被缺陷掩盖 (56分)‎ 高三(12)班 王雨霏 ‎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缺陷。这些缺陷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或许是后天出现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只为了自己的缺陷而哭泣,而应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闪光点。‎ 一个终日只会为了自己身上小小的缺陷而哭泣悲痛的人,即使有再多的优点,也不会有所作为。更不必说那些只会将自己的缺陷怪罪于父母、怪罪于上苍的人。他们不明白闪光点比缺陷更重要,所以他们只会纠结于自己的缺陷,终其一生都是庸庸碌碌的。但海伦·凯勒却明白,生下来就是盲人的她,没有因为看不见这精彩的世界而变得终日情绪低迷、生出厌世情绪,而是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如因眼盲而变得灵敏的听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等,从不同于常人的角度来感受世界,活出自己的精彩。每当人们提起她时,想到的总是她的文学作品和她不屈不挠的精神。‎ 所以,我们为何要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缺陷而忽视了一大片炫目的闪光点呢?擦干泪水,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吧,你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不堪。‎ 有些人还喜欢用自己的缺陷去和他人比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时便郁郁寡欢。如若拿破仑当年一直为自己的身高比别人矮而耿耿于怀,并且认为自己不光是身高,其它也比不上别人时,我想法国历史上就不可能再有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存在。正是因为拿破仑发挥了自己身上领导才能这一闪光点,他才能成功领导革命、建立帝国。我们不求像拿破仑一样领导革命的大作为,但至少不让自己的闪光点被缺陷掩盖,如此我们才能够活得出彩。一个生活精彩的人让人们能够记住的都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绝非缺陷。‎ 试问如今的成功人士如马云、扎克伯格等谁的身上不存在缺陷?我想答案是没有。因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之所以将这些人称为成功人士,是因为他们身上闪光点的光芒远远超过了缺陷,且他们懂得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当我们想起他们时,只会想起他们的闪光点。‎ 明白自己的缺陷固然重要,但因过分重视缺陷反而忽视了自己的闪光点却是万万不可取的。重视闪光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42‎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