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题型归类及答题思路整理
一、分析诗歌的形象
一、例: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二、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这首诗中某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三、解答分析: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鉴赏事物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四、答题步骤: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分析时务必联系具体诗句。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在指出物象的象征意义时,请使用术语,如:托物言志。
例一、答题示例: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①)。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②)
47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③)。
例二、答案解析: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请分析作品中“小松”这一形象。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坚强不屈、怀有凌云之志的小松形象(步骤①)。小松初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步骤②)。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出身寒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步骤③)。
C\课堂练习:
1、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8.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5分)
对比手法,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草衬决明)。
比喻 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1分)、
47
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困境、命途多舛、品行高洁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答完题后一定用心领会答案简析)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 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答: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答: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特别注意:咏物诗或咏物散文中概括形象特征上一定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特征(本义)+社会属性特征(象征意义)
《一朵午荷》
D\练习
47
1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又自哀自怜的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性格特点+身份)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2\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答案:这是一个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的诗人形象。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的诗人(1分)。
解析---考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47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这首诗中某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二、解答分析: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鉴赏事物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自然属性特点+社会属性特点象征意义)。
四、答题步骤: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和身份。
②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分析时务必联系具体诗句。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在指出物象的象征意义时,请使用术语,如:托物言志
E\拓展延伸
1、《溜索》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描写手法和技巧
侧面描写——衬托 映(正)衬:以乐景衬乐情、以悲景衬悲情
描写手法
反衬: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47
正面描写 1.虚实结合
2.动静结合 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色彩的渲染、白描
3.观察角度(空间顺序)仰视、俯视、远眺、近看(由远而近、由上到下等) 使描写具有层次性
4.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对比、借代等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试题解析】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一朵午荷》答案
16.纵观全 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
答: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47
。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义。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
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6分)
答: ①形象美: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②精神美: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解析】:本题考查形象分析,分析荷花的美。考的是文章中所描绘的荷花之美以及更重要的一点:荷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很多考生都会答到第一点3分那就是荷花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但是出题者还故意留下一个3分的缺口,那就是托物言志——“事物的精神美”。所以,我们还要答上,荷花在风雨中所坚忍不拔的身影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的美。这样才会拿到满分。
二、 分析诗歌的意境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答题示例: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孤寂凄清的秋夜羁旅思乡图。(步骤①)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步骤②)
47
。情景交融的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步骤③)。
二、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四、答题步骤:①总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务必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③术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作者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D、高考真题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09年全国高考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47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请简要叙述。
答案: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步骤①)。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步骤②)。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步骤③)。
2、2009全国卷2《军城早秋》3+2P142.14(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3、2009宁夏 海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47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5分)①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③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意境)的分析。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时光流逝 古迹—怀古伤今 梅花—傲视 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 征蓬、归雁—思念(思乡) 南冠—囚犯 松竹梅 — 高尚情操 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如:“鸿雁遍野”“哀鸿遍野”即指百姓流离失所 白衣苍狗,又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 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莼羹鲈脍 莼鲈秋思—思乡之情 双鲤—书信 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隐居生活 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 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举及第 怀桔—孝顺双亲 红叶—以诗传情 红豆-相思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 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形象意境常用鉴赏术语
1`诗人自我形象:①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④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⑤儿女情长的形象⑥爱民惜才的形象◇
2、意象意境特点 悲凉◇ 3悲壮◇ 4悲壮苍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5奔放◇ 6苍劲◇ 7苍凉◇ 8缠绵◇
47
9缠绵悱侧◇ 10超脱世俗◇ 11沉郁中见豪放◇ 12淡雅高远◇ 13低沉◇ 14低回◇ 15富丽堂皇◇ 16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7瑰丽◇ 18和平壮阔◇ 19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20华美◇ 21华妙艳丽◇ 22荒寒◇ 23境界壮阔◇ 24隽永◇25峻伟奔腾◇ 26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7旷达洒脱◇ 28凄惨萧条◇ 29凄凉◇ 30凄美◇ 31柔和隽永,色调和谐◇ 32深邃◇ 33生机勃勃◇ 34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往往一体,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色彩斑斓,豁人耳目◇ 35肃杀◇ 36恬淡◇ 37恬静安谧◇ 38婉转,沉郁深微◇ 39秀丽 ◇ 40秀美◇ 41虚幻飘渺◇ 42意境高远◇ 43意境深远◇ 44意境优美◇ 45优美◇ 46幽静◇ 47庄重、严肃◇
三、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一、例: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二、提问方式: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句中某字别的版本也有写作*的,你认为哪个更妙?为什么?
三、解答分析:鉴赏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诗中,联系全诗的主旨、结合全诗的意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进行揣摩。
47
四、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如果该字用了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答题示例:“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在此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步骤①):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人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依然,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步骤②)。用自然人事的对照,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步骤③)。
B\课堂练习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题示例:“看”在诗句中有“回过头来望”的意思(步骤一),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的泪花。此情景怎能让人不断肠呢(步骤二)。“看”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步骤三)
C\高考真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47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步骤①),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②),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步骤③)。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答题。(08年全国卷)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网”是“网住、留住”的意思,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步骤①),运用拟人手法(步骤②),表现了作者伤春的情绪。
D\拓展延伸:1、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为诗人栖居浣花溪畔时而作。 首联中的“幽”字堪称诗眼,请分析此诗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了“幽”?
47
答案:(1)环境之幽:江水曲折,绕村而流, 恬淡幽静;
(2)物情之幽:燕子鸥鸟,自由自在,相伴相随;
(3)人事之幽:老妻小儿,可亲可爱,乐在其中。
诗人从环境、物态和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的“幽”,表现自己的愉悦之情。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tuò)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笋。木笔,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人一二联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优美。
(2)以动衬“幽 ”,“下鹭”,写出了水鸟飞翔、戏水的情态,衬托出在幽静环境中的自由自在。
(3)以声衬“幽”,“鸣蛙”,写出了青蛙的鸣叫声,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有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觉”。
解答分析:当题目要求分类对关键字词进行分析时,请注意分类解析。一般分类的角度可为:①从内容上分:自然环境、动物活动、人的生活;②从感官上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③从观察角度分:整体局部、远近高低、正面侧面。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年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47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本诗写景扣“夜”字,写情扣“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7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得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宣泄到极致。
解答分析:当题目要求分析全诗是怎样表现关键字词时,答题步骤有两个:一、总说此诗的思想情感。二、紧扣题目要求分别对每一联或每一句诗进行分析。
47
四、理解、赏析一句诗
一、例: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赏析这个细节描写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二、提问方式:某句在诗中最具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体:前人认为,某句在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三、解答分析 此类题答题切入点:①诗歌内容②表达技巧③情感主旨④语言风格
四、答题步骤:
①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诗主旨阐释本句诗的语境义及其独特表现力。(内容)
②如果本句诗用了艺术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表达技巧)
③概括此句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或感受(情感主旨)
④如果语言运用上特点突出可答出来。(如叠字、炼字等)
五、答题示例:“又开封”刻画出诗人迫切想寄出家书,但心有千言万语又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矛盾而微妙的心理。(步骤①)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乡情。(步骤②)----(此题限定了一个很窄的答题范围---情感,答题就很简单了。)
六、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47
横冈下瞰大江流, 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回答。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最强烈和集中的表达了这种感情。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独辟蹊径,展示了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步骤①),充分表达了对国耻不能报,国土不能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②)。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闻鹊喜 吴山观涛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此句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步骤①),达到余音袅袅的效果(步骤②)。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步骤②)
七、练习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47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步骤一:内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步骤二:艺术手法⑵)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步骤三:情感主旨)。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借景抒情,而又情景交融。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评点]此诗歌鉴赏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如绵。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⑴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4分)
【解析】此题为意境题型
47
答:描写了一幅久别重逢却又别在眼前的伤感离筵图。杜甫与路六侍御是少年时期的好朋友,四十年来两人没有见面,也不通音信。突然之间相见,可是又要分手,杜甫依旧留在剑南,而路六侍御将要回到朝廷上去,杜甫想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与路六侍御在什么地方相见,十分伤感。写出了诗人与路六侍御离别的不舍与哀愁。(总答1分,首联与颔联各1.5分,大体意思正确即给分)
⑵ 结合上下文,赏析诗句“剑南春色还无赖”。(4分)
答:①(内容)诗人说,剑南的春天太没有道理了,我和路六侍御分手,这是一件多么让人伤心的事情啊,可是这里的春天还把红如锦绣的桃花、白似丝绵的柳絮大片大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逼迫我们只好用酒来浇愁。(酌情给分)
②(艺术手法)诗人用桃花盛开、柳絮纷飞的春天乐景,来反衬诗人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以乐景衬哀情)(答到这一点,也给2分)如果回答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剑南春色”比拟为人,具有“人”的“无赖”性格,给2分。
③(情感主旨)诗人流寓剑南数年,见路六侍御入朝,而自己却不被朝廷召回的失落感伤,也是诗人“愁”之一种。(能答到这一点,也给2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诗人作此诗时,长安未收。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答:重阳节。 “登高”“送酒”“菊”(重阳节登高是古老的风俗。即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2)请简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答:
47
作者运用想象(手法),描绘了战场上开放的故园菊花(内容),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主旨)。
五、概括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二、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三、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清新淡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实无华,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除此之外,答题常用到的术语还有:
(1) 清新自然:其特点是语言清爽新鲜、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常见于山水田园诗。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 质朴无华: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如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7
(3)华美绮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如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用笔就是浓墨重彩。
(4)含蓄隽永:这类语言风格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简练生动:其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炼字、炼句。贾岛诗最明显的风格就是简练。
四、答题步骤:①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
②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评: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五、答题示例: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①)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②)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③)
六、真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简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词的语言特色质朴无华(步骤①)。如“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我这衰老之人的模样,平实如话(步骤②
47
)。表达了自己虽有豪情壮志,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无奈之情(步骤③)。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3、阅读刘禹锡的诗《浪淘沙》,体会其语言特色。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答:本诗语言质朴浅近,准确精练。(叙)描写的是太阳冉冉升起,拨开江上迷雾,淘金姑娘散满在江弯淘沙拣金,上层社会的首饰金印,都是劳动者从沙中浪底拣来的。有的字用的很是准确精练,如“照”“开”两个动词准确而有层次地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满”字写出了人数之多,也暗示了淘金者的劳动早已开始。“尽”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使结尾两句成为精辟警策的佳句。(析、评)
六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例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善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7
二、提问方式: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分析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三、解答分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必须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的愁绪”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愁”。
四、答题步骤: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五、答题示例: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步骤①)。第三句写部下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步骤②)。
六、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年全国卷)
江间作四 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步骤①)。
47
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步骤②)
四、 练习
1、
三、古诗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示例:(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47
【解析】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2、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3、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47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七、分析诗歌所用的手法
一、例: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请就这一说法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二、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手法/修辞。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③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或本诗写景上有何特点?
④简析本诗景、情关系
三、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表达技巧主要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方法三大类。
1.抒情方式: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又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般是写景诗;
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2.描写手法
47
(1)对比反衬(分衬托和反衬)衬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以动衬静,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声衬静,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作用:对比突出强调……
(2)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
虚:想象、回忆、梦境、仙境、非亲眼所见 实:眼前景物、现实事件、亲眼所见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用:丰富内容,开拓诗中的意境,突出诗歌的中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3)用典 如欧阳修《宿云梦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作用: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内容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和含蓄性,耐人寻味
(4)动静结合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用:使画面具有生机。
(5)远近结合
如《山馆》“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作用:使画面具有层次。
(6)正侧面结合如《雨过山村》“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47
作用:突出强调了……
3.修辞手法
(1)比喻 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2)拟人 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作用:赋予某物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生动形象的表现……
(3)夸张 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作用:形象的突出强调了……
(4)借代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用:形象突出地表现了……
(5)双关 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用:含蓄地表现了……
四、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句中是如何使用的。
③此手法的作用(术语),刻画了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答题示例: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步骤①)。描绘了一幅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六朝遗迹图。草色青青,鸟儿欢鸣,春色常在。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是六朝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六代繁华转瞬即逝,而长堤烟柳却终古如斯(步骤②)。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抒发了诗人为国家走向衰败而伤感的浓重情绪(步骤③)。
六、课堂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47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对比(步骤①)。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步骤②)。突出强调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步骤③)。
七、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47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试题答案】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试题答案】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①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②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③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④谋篇布局手法
47
(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双关”手法,如 “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47
▲ 2(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参考答案:借物抒情,运用拟人手法。“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
3.2010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答;(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47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④用典⑤间接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3.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47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47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形象
描写手法(也叫形象塑造或刻画方法)
人---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意境(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A.景物描写
描写手法和技巧
侧面描写——衬托 映(正)衬:以乐景衬乐情、以悲景衬悲情
描写手法
反衬: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正面描写 1.虚实结合 想象联想
2.动静结合
47
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色彩的渲染、白描
3.观察角度(空间顺序)仰视、俯视、远眺、近看(由远而近、由上到下等)
使描写具有层次性
4.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对比、借代、通感等
B.人物描写(也叫形象塑造或刻画方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a---1.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肖像描写5.神态描写
b---1.概括描写 ⒉细节描写
c--- 1.白描2.工笔渲染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者环境景物渲染间接刻画形象。
•
八、 诗歌评价题型
(一)知识梳理
1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不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47
2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七类题型的变体,只是没有 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题问的是内容、主旨、语言运用特点还是表现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内容进行恰当的表述。
3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理解评论语言的意义指向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给出的评价答题
4 【答题模式】 明确观点+有理有据的分析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的关键词。
(二)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 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 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就是以小见大, 管中窥豹的写法。(理解评论语言的意义) 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 幻.
47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 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 ,联想到汉未分裂动 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 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 味,有风韵,可谓' "半瓣花上说人情" ---[紧扣评论的关键词.]
(三)、高考真题再现。
1、(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47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鉴赏】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47
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考点】第一问: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 第二问: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个性解读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
47
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补充:送别诗内容:离愁别绪。
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 (4).简析“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凉”字的处。
答:凉字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与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5)请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手法。
答:此诗的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
47
字勾勒,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行人恐难成眠。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难以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船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古诗鉴赏综合训练题
温馨提示:完成后不能只看答案,重点看我给的答案简析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答案】我赞同前人的观点。这两句以悲景写哀情;情景交融,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47
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涵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在尘世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言悲,但悲情四溢。
◆景情关系常用术语: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情 触景生情 以乐景衬哀情 以哀景衬乐情。
2、2010辽宁卷页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47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赏析某句妙处的题型可以在“诗歌鉴赏,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语言运用”这三种题型中出现,不管出现在哪种题型中,答题思路和步骤完全一致。
此类题答题切入点:①诗歌(或文句的)内容 ②表达技巧 ③情感主旨 ④
47
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①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诗主旨阐释本句诗的语境义及其独特表现力。(内容) ②如果本句诗用了艺术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表达技巧)③概括此句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或感受(情感主旨) ④语言运用上特点(如叠字,炼字,反复,修辞等)如果很突出可答出来。
以下内容熟记哈,记熟了,做病句题你的速度至少快一半,正确率也至少提高百分之五十
• 抓标志快速辨病句
• 一、语意重复的常见病句、词语使用标志(熟记,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
• 1、从内心向你表示由衷的祝贺\2、诉诸于法律\ 3、非常至关重要\4、 一旦如果\ 5、防止类似事情不再发生\6、切忌禁止\ 7、特别穷凶极恶\8、 非常酷爱\ 9、凯旋归来\ 10、小小的弹丸之地\ 11、过分苛刻\ 12、悬殊很大\ 13、可以堪称\ 14、目前的当务之急\ 15、免费赠送\16、 此个中\ 17、高达……之巨\ 18、这其中 \ 19、国际间\ 20、出自于\ 21、许多莘莘学子\ 22、付诸于\ 23、“约……左右”\24、“近……左右”\25、“×余……左右”\、26、“达……多(以上)”\27、“达……以下” \28、“超过……以上” \29、 根据……显示\ 30、 过分的溢美之词 \ 31、非常酷爱 \32、非常至关重要\ 33、非常奇缺\ 34、正方兴未艾\ 35、当……以后\ 36、可以堪称\ 37、目前当务之急\
47
38、忍俊不禁地笑了\ 39、破天荒地第一次\ 40、 独自孑然一身\41、更为弥足珍贵\ 42、 深深地沉思\ 43、令人堪忧\ 44、 过去存在过\ 45、各种形形色色的\ 46、 被人贻笑大方\ 47、 三令五申地强调\ 48、最至关重要\ 49、从来没有过的空前盛况\ 50过分苛求\ 51、十分酷爱\52.靠的是利用\53、当初始料未及\
二、常见句式杂糅形式(括号内为正确形式)
• 1.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2.是为了……为目的的--(是为了……,以……为目的的)|3.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题上)|4.由于……下---(由于……/在……下)\5.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6.经过……下--(经过……/在……下)7.借口……为名--(借口是……/以……为名)|8.因为……的原因---(因为……/是……的原因)9.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10.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11.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制而成的)|12.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13.是由于……导致的--(是由于……/是由……导致的)|14.其根本原因是…在作怪--(其根本原因是…/是…在作怪)|15.包括……组成---(包括……/由……组成)|16.打着……为幌子--(打着……的幌子/以……为幌子)|由于…正确领导下--(由于…正确领导/在…正确领导下)117.听到…的消息传来--(听到…的消息/…的消息传来)|18.深受……所欢迎--(深受……欢迎/为……所欢迎)|19.比去年同期相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比去年同期……)20.受…因素的影响 造成的---(受……因素的影响/是由……因素造成的)21.最好……比较合适 --(最好…/…比较合适)|
47
目的是为了…--(目的是……/是为了……)22. “减少”是不能用“倍”的。“减少”只能用分数(百分数或“成”),
• 23.从……出发点--(从……出发\以……为出发点)24.采用……为准---(采用……\以……为准)
1、 25.付出……为代价---(付出了……\以……为代价)|26.采用……为准---(采用……\以……为准)|27.付出……为代价---(付出了……\以……为代价)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