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定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定稿

ID:578878

大小:581.42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泉州市 2020 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 读”三个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论证以及综合文中信 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刘鹏《技术与伦理秩序》一文,经适当删改,适合高 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1.(3 分)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和 C 级。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B。 A 项,原文第一段说“这种重要性在当下更是体现为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这 种重要性”根据前句可知它指的是“技术对人自身以及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在当下更 是体现为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这意味着技术对人自身以及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在当下 的体现较之过往时代是有所差异的。故 A 项正确。 B 项,原文第一段说“这种重要性在当下更是体现为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这种趋势 一方面表现为人类身体的技术化;另一方面,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也表现为人类生存的技术 化,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都被技术深刻影响”,可见“身体的技术化”和“生存的技术化” 是“人类本身的技术化趋势”的两方面表现,其中“生存的技术化”是比“身体的技术化” “在更广泛的层面上”的表现,但这两方面的表现是同时并存的,并非从一方扩大到另一 方。故 B 项不正确,是本题的答案。 C 项,原文第二段说“正是看到了技术对人类身体乃至人类社会的这种重大影响,自 古以来思想家们就非常强调人类伦理秩序与技术的和谐发展”,选项根据这一信息进行概 括和转述,符合原文意思。故 C 项正确。 D 项,原文第四段说“尽管各个国家对伦理审查制度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在实 际执行过程中,从相关规范、政策的解释到具体操作同样存在执行鸿沟。伦理审查作为一 种制度性原则,该如何加强其可操作性,减少审查盲点和解释柔性,这需要科技政策、伦 理学、法学等领域的工作者参与进来,共同制定伦理审查制度”。“从相关规范、政策的 解释到具体操作同样存在执行鸿沟”,可见,伦理审查制度存在着各种执行困境;“需要 科技政策、伦理学、法学等领域的工作者参与进来,共同制定伦理审查制度”,说明解决 各种执行困境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选项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和转述,符合 原文意思。故 D 项正确。 2.(3 分)C 【试题分析】 ★★★本材料仅限 我市内部交流,不得 上传网络。 2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C。 A 项是对原文论证对象的分析,原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影响人类身体和社会, 第二段开头提出“正是看到了技术对人类身体乃至人类社会的这种重大影响,自古以来思 想家们就非常强调人类伦理秩序与技术的和谐发展”,既承接上文,又引出技术与伦理秩 序关系的论题。故 A 项正确。 B 项是对原文第二段论证内容和论证方法的分析,第二段在指出“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 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方式”“这种制度化的优势在于其强制性程度更刚性、执行效率更高” 之后,以红绿灯为例,通过红绿灯和纯粹的道德呼吁相比,说明红绿灯这类技术物更能维 持交通秩序,执行效率更高,也就论证了在维持伦理秩序上技术物比道德约束有优势。故 B 项正确。 C 项是对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论证思路的分析,第三段指出“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 多样实现性的特征”,第四段说“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科技伦理学的传统认知和建构模式, 不能再简单地将科技和社会一分为二,而是应该打破分割,强调伦理介入科学的必要性”, “这”指代的是“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因此,得出“强调伦理介 入科学的必要性”的结论是基于“科技及其人工制品具有多样实现性的特征”这一前提的。 故 C 项颠倒原文的前提与结论,论证分析不正确,是本题的答案。 D 项是对原文论证角度的分析,原文第四段说“另一方面,考虑到科学技术及其人工 制品对伦理秩序的影响,对科学技术的伦理关切必须要前置到科学技术的设计与研发过 程”, 这里提出了“对科技的伦理关切应前置到科技的设计研发中”的看法,原文又说“目 前,伦理审查制度主要承担了这种伦理关切的任务”,可见“伦理审查”在“伦理关切” 中担负着主要作用,原文接着还就“伦理审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鸿沟以及如何加强 其可操作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故 D 项正确。 3.(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C。 A 项是对原文第二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第二段指出“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 秩序的维持或建构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通常会将某种伦理秩序内嵌到科学技术特 别是以人工制品形式呈现的技术物之中,于是,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 方式。相较于传统强调以道德约束作为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这种制度化的优势在于其 强制性程度更刚性、执行效率更高”,这里只是指出在“科学技术都参与到了伦理秩序的 维持或建构之中”这点上,“技术物就成了伦理秩序的一种制度化呈现方式”比“以道德 约束作为主要手段维持伦理秩序”更有优势,但不能因此就得出“维持伦理秩序就可以适 当弱化道德约束这种传统手段”的结论。故 A 项的推断不成立。 B 项是对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第三段指出科学技术具有偶然性,而这种 偶然性给科技管控带来了很大困难,进而给伦理秩序的维持带来了较大风险。所以应通过 伦理治理降低风险。显然,对科学技术进行伦理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控科技,更好 地维持伦理秩序,而不是“使科学技术更自由地得到发展和应用”。故 B 项的推断不成立。 C 项是对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原文第三段指出,“这种偶然 性给科技管控带来了很大困难,进而也就给伦理秩序的维持带来了较大风险。那该如何通 过伦理治理降低风险呢”,在指出偶然性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提出了如何解决的问题;第 四段指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对科技伦理学的传统认知和建构模式,不能再简单地将科 技和社会一分为二,而是应该打破分割,强调伦理介入科学的必要性”,从正反两方面阐 3 明了解决的办法。选项针对正面做法进行反面假设,得出了“科技和社会可能会出现一分 为二的分割状态”和“增加社会秩序维持的风险系数”的结论,推断成立。因此 C 项是本 题的答案。 D 项是根据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做出的推断,原文第四段指出,“在谈到伦理时,人 们往往会强调底线思维,但如果只是将底线落脚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甚至强调这些理 念的非历史性,就很容易导致科技与伦理的割裂”,可见,导致科技与伦理割裂的,不是 因为强调底线思维,而是“将底线落脚于某些终极的价值理念”。故 D 项推断不成立。 【讲评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文本的体式特征,快速厘清论述的逻辑思路,辨析论证方法。 2.有意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文本适当讲解相关的逻辑知识。 3.指导学生精准细致地分析语句,准确捕捉其传递的信息,以及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4.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关注细节,在综合各种信息的基 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对选项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本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它是包含图表在内的复合文本阅读。本试题的文本注重真实 性、实用性和时代性,要求考生能够了解不同来源文本的文体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 整合信息,分析综合原文内容。考生在阅读时应该认识到文本背后的逻辑架构,对其行文 内容进行分析综合,评析文本反映的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 本试题的四则材料均围绕“智慧社会建设”这个议题,图文结合。材料一摘编自张小 玲《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范五三等《“智慧社会”建设的中国方案及实现路径探赜》, 属于知识性读物;材料二摘编自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规划》, 属于社会交往类的规划文书;材料三摘编自文亮《室内室外无缝连接 开启全球万物互联》, 属于新闻传媒类;材料四摘编自刘春成《城市隐秩序: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城市应用》, 属于知识性读物。经过删改,摘编后的文本 1570 字。选文的主要内容有我国大力筹建智慧 社会的顶层设计、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建设规划、北斗—羲和系统助力智慧社会建设以及国 外智慧社会建设经验。选文主题鲜明,叙议结合,分别从中央谋划、地方规划、基础设施 建设、国外经验等层面对“智慧社会建设”这个议题进行叙写和阐述,在考查考生实用类 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引导考生感受实用类文本传递的正能量。四则材料总体上 难度不大,贴近现实生活,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4.(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 内容要点、概括分析信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和 C 级。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C。 A 项是对材料一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根据材料一“当前全球有 600 多个城市 正在建设智慧社会,我国目前也有 50 多个城市正在筹划建设智慧社会”“智慧社会的营造 正成为全球城市之间竞争的要件之一”可知,全球多个城市正在争相开展智慧社会建设; 再根据材料所说智慧社会建设“有利于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有利 于为全球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促进社会全面现代化”“智 慧社会的营造正成为全球城市之间竞争的要件之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名片’” 可知,建设智慧社会具有促进社会全面现代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等众多好处。同时根据材 料一“智慧城市,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而 智慧社会则是在智慧城市普遍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是信息社会的高级 阶段”可知,城市要想发展,社会要发展到新的形态,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建设智慧社会 4 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全球多个城市争相开展智慧社会建设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 说“基于智慧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现代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等综合考虑,全球多 个城市争相开展智慧社会建设”。故 A 项表述是正确的。 B 项是对材料二图文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材料二“‘城市数据大脑’是……创新运用大 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的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杭州城市数据大脑是 杭州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参与社会管理方面所做的一次重大探索”“杭州将依托 城市数据大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 通信、北斗差 分毫米定位等信息技术”可知,杭州城市数据大脑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 沿科技参与社会管理的人工智能中枢,且这些前沿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再根据“城市数 据大脑总体架构图”可知,城市数据大脑汇聚城市各行业系统的海量数据,通过算法服务 平台、数据资源平台、计算资源平台进行数据处理,为城市各行业系统提供服务,参与社 会管理,而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主要依托超级应用和各种特色应用。因此“以实现多平台、 多系统、多应用参与社会管理”是成立的。故 B 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C 项是对材料三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分析。C 项前半部分说“北斗—羲和系统是我国建设 智慧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是对原文材料三内容的转述,表述正确;但后半部分说“它 所实现的室内外定位具有覆盖广、精度高、成本低的优点”则是对原文内容的误解,材料 三第一段说“目前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均无法实现广覆盖、高精度、低成本的室内定 位”,不能必然推出“北斗—羲和系统”具有“室内外定位具有覆盖广、精度高、成本低 的优点”。事实上,材料三说羲和系统能实现“室内外无缝隙定位”,强调的是羲和系统 能实现室内定位的技术特点,这与“覆盖广”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等同;材料三 说羲和系统“超越了当时美欧日的室内法定标准和公开的最好定位精度”,指的只是羲和 系统在室内定位上具有较高精度,因此不能说羲和系统的“室内外定位”都有“精度高” 的优点。另外,材料三并未介绍羲和系统的建设成本,“成本低”是否是羲和系统的优点, 是缺少文本依据的。故 C 项有误,是本题的答案。 D 项是对后三个材料相关信息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材料四“巴塞罗那非常重视物联网 对智慧城市的作用,城市覆盖了大面积的无线传感器和路由器”可知,物联网的基础设施 主要是由无线传感器和路由器构成的。因此,“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不断覆 盖”是可以“促进物联网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这已成为事实。再根 据巴塞罗那智能垃圾回收系统的运作流程可知,其特有功能就是给垃圾桶安装传感器,当 传感器监测垃圾满载时就发出信号,信号由路由器传输回信息处理平台,从而提高垃圾处 理效率。由此可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不断覆盖,物联网将得到长足 的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也将相应地得到提高,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社 会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是成立的。故 D 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5.(3 分)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和 D 级。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D。 A 项是对材料一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及分析评价。选项共有四个分句,前三个分句均 是对材料一原文信息的整合,对照原文即可知分析评价正确。第四个分句“提升国家治理 现代化水平”则是根据原文信息,尤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名片’”一句所 作出的评价。故 A 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 B 项是对材料二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及分析评价。根据材料二关于“城市数据大脑”的 解说和“城市数据大脑总体架构图”可以推知,智慧城市要实现“互联网+现代治理”的确 需要一个人工智能中枢,故选项前半部分的分析是成立的。选项后半部分说“杭州不仅在 5 建设该中枢,而且还将为国内外城市建设提供参考”,这也是成立的,因为“杭州城市数 据大脑是杭州……的一次重大探索,其成功经验将为全国乃至全球城市所共享”,并将“引 领世界智慧城市发展新潮流”。故 B 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 C 项是对材料三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及分析评价。由材料三可知,羲和系统首次实现 广域网精确区分楼层,超越了当时美欧日的室内法定标准和公开的最好定位精度,因而可 以说羲和系统“突破当时室内精准定位难题”。羲和系统是由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团 队在国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基于北斗系统建成的,因而选项评价说“羲和系统能研制 成功,离不开我国科研团队的努力,也与国家的支持、航天技术的发展有关”是恰当的。 故 C 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 D 项是对材料一、二、四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及分析评价。根据材料四可知,1992 年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巴塞罗那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契机,使得巴塞罗那能够利用 这个契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并在 2012 年,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项目。 因而可以说,巴塞罗那的智慧城市建设,得益于世界性体育盛会的承办,巴塞罗那的智慧 城市建设是以体育事业为主要抓手。根据材料二,杭州将于 2022 年 9 月承办第 19 届亚洲 运动会,不可否认,承办亚洲会可以推进杭州的智慧化进程,但不能因此就推断出“发展 体育事业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抓手”。另外,根据材料一“当前全球有 600 多个城市正 在建设智慧社会,我国目前也有 50 多个城市正在筹划建设智慧社会”可知,并不是每个智 慧城市的建设都基于承办世界性体育盛会,都以体育事业为主要抓手。因此,D 项有误, 是本题的答案。 6.(6 分) ①利用举办国际活动的契机,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提升社会服务与管理 水平奠定物质基础。 ②依托城市数据大脑,构建各种智能平台,提高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效率、安全性和智 能化水平。 ③利用北斗—羲和系统,推进室内外定位、物联网新发展,提高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精 度。 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①第一点分两个小点,一小点 1 分,其答案关键点分别是“利用举办国际活动的契机, 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提升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奠定物质基础”。 ②第二点分两个小点,一小点 1 分,其答案关键点分别是“依托城市数据大脑,构建 各种智能平台”“提高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效率、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 ③第三点分两个小点,一小点 1 分,其答案关键点分别是“利用北斗—羲和系统,推 进室内外定位、物联网新发展”“提高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精度”。 ④考生答案没有从“可以先从哪些方面开展建设”的角度答题,应酌情扣分。 ⑤考生答案没有分点或者分点标准不清,答案意思混乱交叉,应酌情扣分。 ⑥考生答案要点不是本答案所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明确“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杭州作 为“智慧城市”的现有基础,最后才能准确推断杭州“可以先从哪些方面开展建设”。 根据材料一,可知“智慧社会”是在“智慧城市”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6 种新型社会形态,是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因此,要回答杭州构建智慧社会“可以先从 哪些方面开展建设”,就要梳理杭州作为“智慧城市”的现有基础条件,并以此作为答案 分点的标准。 首先是物质基础建设。当前杭州将为承办第 19 届亚洲运动会建设智慧亚运体系,根据 材料四所介绍的巴塞罗那改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和材料二的信息,可以推知杭州要加强 适应智慧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可以仿效巴塞罗那,利用承办国际活动(如第 19 届亚 洲运动会)的契机,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 5G 移动通信、无线 WIFI 网络、 物联网等),以提升杭州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提升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最终才能满足 “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的“智慧社会”的建设需要。 其次是平台软件建设。杭州作为“中国智慧城市 20 强”第一位的城市,已经开始构建 “城市数据大脑”,但这一人工智能中枢是一种“探索”,要适应智慧社会的发展需要, 还要进一步开发和升级,因此,杭州可以以在建的“城市数据大脑”为基础,进一步构建 各种智能平台,开发各种智能应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安全性,以便更高效、 安全、智能地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 第三是基于“北斗—羲和系统”的建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室内外定位和物联网是 极为重要的,且室内外定位是物联网的重要支撑。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的北斗 系统主要是实现室外定位,基于北斗系统的羲和系统主要实现的是室内定位,两者结合极 大推进了广域室内定位、物联网新发展。“北斗—羲和系统”固然不是杭州所独有的智慧 城市条件,但它属于我国所建立的定位导航系统,杭州已经规划利用北斗差分毫米定位技 术监控亚运场馆,所以杭州建设智慧社会,完全可以利用“北斗—羲和系统”的特点和优 势,在室内外定位、物联网发展等方面优先开展智慧社会建设,以便提升社会服务与管理 的精度。 【讲评建议】 1.要引导学生掌握复合文本的基本特点,如阅读情境真实复杂,信息来源不同,文本 类型多样,价值观念多元等。 2.要引导学生明确复合文本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分析综合、评价运用材料内容 的能力。 3. 要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材料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 材料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断、提炼和表达信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 的实用能力,对接社会发展要求。 4. 要注意指导学生读懂各种图表,学会有效提取、分析并整合图表中的各种信息。 5.解答客观题时,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综合比较,提炼有效信息,辨析选项信息是 否源自文本,其理解分析是否符合原意,评价推断是否合理。解答主观题时,要引导学生 审清题干,根据题干指示,整体把握,紧扣文本分点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当代作家李迪的散文《哪里有花,哪里安家》,原文发表 于 2019 年 12 月 4 日《人民日报》。文章通过叙写作者与养蜂人贺福平的一次聊天交流, 展现了养蜂人艰辛而又幸福的生活,体现了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 追求和质朴勤劳的精神品质,富有正能量和感染力。根据命题需要,阅读材料在保持原文 特点的前提下做了一些删改,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7.(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赏析作品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 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7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C。 A 项考查对文章标题的鉴赏。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都要有标题,标题可以有多种形 式,但无论哪种形式,总要追求表达有特色且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章主旨。本文以 “哪里有花,哪里安家”为标题,看似通俗简单,但结合全文内容看,却颇有意味。首先, 标题显然源自文中贺福平“哪儿有花,哪儿安家”这句话,但不是原文照引,是一种化用。 其次,标题中的“有花”“安家”,巧妙点出了贺福平逐花安家、居无定所的职业特点, 可以让人从中体会到他坚强乐观的个性和热爱生活、质朴勤劳的精神品质;第三,标题采 用“哪里┅,哪里┅”的句式,“花”与“家”押韵,标题上下句整齐、琅琅上口,具有 活泼、风趣的艺术特征,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A 项的分析鉴赏合理,是正确的。 B 项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把握。开头两段文字只有寥寥数语,一段是贺福平与作者聊 天的开场白,一段是基于作者视角的记叙语句,前者用“搬家”一词引出了下文聊天的主 要内容,后者用“帐篷”“小板凳”等词语交代了两人聊天的场景。由于后文再也没有出 现基于作者视角的关于聊天场景的叙写,而全是养蜂人的自述,因此读者对两人聊天场景 的理解,的确只能结合全文内容,借助推想获得。故 B 项分析鉴赏正确。 C 项考查对作品内涵的赏析。贺福平是一个养蜂人,话语中时常提及蜜蜂的生活习性, 这是其职业习惯使然,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贺福平对于蜜蜂生活习性的描述,并不是一 种纯粹的说明,而是带着情感的评价性介绍,例如,他介绍蜜蜂的生命周期,用的表达是 “差不多三十天都在干活。干完就老了”“为了给生活带来甜蜜,它们就是这样辛苦”, 可见,文中写蜜蜂的生活习性,的确还有表现贺福平形象特征,以及以蜜蜂喻指养蜂人的 用意。到此,C 项的分析鉴赏还是正确的,但选项后半部分说“以蜜蜂采花酿蜜来象征养 蜂人的奉献精神”,这就显然误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文中关于蜜蜂采花酿蜜的描述,主要 集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如“蜂飞出窝才能把蜜采回来,可有的蜂飞出去就回不来了,和 人一样,病了”“蜂采蜜,同样吃尽苦中苦”“二十天这只蜂就出房了,就锻炼翅膀认家 门。没过两天,就开始干活儿了”等,从这些内容看,养蜂人贺福平对蜜蜂的赞美,主要 集中在蜜蜂的勤劳辛苦,与之对应的,作者以蜜蜂喻指养蜂人,用意也应是赞颂他们勤劳 进取的精神品质,而不是“奉献精神”。故 C 项的分析鉴赏有误,是本题的答案。 D 项考查对文学作品体裁特征、语言艺术的分析和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把握。所谓“题 材”,指的是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养蜂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古今中 外叙写养蜂人生活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所以本文以养蜂人生活为题材,的确不算新颖, 但本文阅读起来,却不会让人有老套的感觉,原因之一就是文章构思能赋予老题材以时代 的新意。这种富有时代性的深层意蕴,在文中表现得自然、含蓄,需要读者有敏锐的语言 感受力和时代政治敏感性,如果读者能由文中“扶贫的好政策”联想到党和国家有关“脱 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宏伟目标和大政方针,自然就能理解选项中所说的“不 一般的时代内涵”。因此,D 项的分析鉴赏正确。 8.(6 分) (第一问)①多为短句,简洁明快;②常化用熟语,通俗生动;③语带情感,富有生 活气息。 (第二问)①为人坦诚,个性爽直;②阅历丰富,善于交谈;③坚强乐观,热爱生活。 每一问 3 分,答对一点给 1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①第一问应紧扣“贺福平”“话语”“特点”分析概括。考生答案不是紧扣贺福平“话 语”特点的,不给分;如回答为文章语言风格特点或贺福平说话习惯的,应酌情扣分。考 8 生如只是摘抄原文有关语句,缺少必要的概括,得分最多不超过 1 分。 ②第二问应紧扣“贺福平”“形象特征”分析概括,考生答案不是紧扣贺福平形象特 征的,不给分;如回答为概括贺福平的生活特点或生活追求的,应酌情扣分。考生如只是 摘抄原文有关语句,缺少必要的概括,得分最多不超过 1 分。 ③考生答案没有分点或者分点标准不清,答案意思混乱交叉,应酌情扣分。 ④考生答案要点不是本答案所提供的,但言之有据,析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品味语言表达艺术,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本试题共设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话语”“特点”,第二问要求回答“形象特征”, 两问的内在逻辑关系用“从他的话语可以看出”加以提示。试题这样设问,既符合塑造人 物形象时“言为心声”的文本特点,也符合文学审美鉴赏中“品味语言”与“感受形象” 紧密关联的特点。 从审题的角度看,回答第一问,考生要梳理贺福平的话语,从中归纳抽象其话语特点; 回答第二问,则要由贺福平的话语出发,合理推断其形象特征。在梳理答题思路时,考生 要注意到,“话语特点”与“形象特征”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归纳“话语特点”与归纳“形 象特征”的过程也因此不宜截然分开。事实上,由于全文以贺福平的自述为主,因此梳理 贺福平的话语等于梳理贺福平的身份属性和生活经历;而对人物身份属性和生活经历的梳 理,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贺福平的话语特点。从文中可以得知,贺福平是一个中年 人,身份是职业养蜂人,有两个上完了大学的孩子,一个老母亲,他与媳妇常年走南闯北, 四海为家。由这些信息出发,结合贺福平的话语内容和全文以贺福平的自述为主的结构特 色,我们可以得出对贺福平最深的印象——太“会说”了。贺福平的“会说”,显然与他 爽直的个性、丰富的阅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关,由此我们就可以概括出贺福平的形象特 征。而贺福平的这些形象特征,与他的话语特点相关,比如,因为为人坦诚,个性爽直, 所以说话多用短句,简洁明快;因为阅历丰富,善于交谈,所以说话常能化用熟语,如诗 句、俗语、流行语等,通俗生动;因为热爱生活,坚强乐观,所以说话情感丰富,具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 9.(6 分) ①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文章内容更集中,行文更紧凑;②可以更大限度地 坦露养蜂人的心灵,使贺福平的个性得以更真实的表现,赞美养蜂人勤劳进取的主题更明 晰;③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场亲切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答对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①“以养蜂人贺福平聊天中的自述来组织文章”规定了答题的角度和方向是写作技巧, 考生如果不是从这一角度组织答案,而是回答为分析人物或概括内容,不给分。 ②“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专指运用写作技巧所带来的表达作用及其效果,考生如果 不是针对“好处”来组织答案,应酌情扣分。 ③对“好处”有不同的理解,且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的,可根据理由充分、阐述合 理的程度酌情给分,给满 6 分为止。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 任何文章都有构思写作、谋篇布局的问题,它涉及文章的内容安排、写作技巧运用、 主题提炼等复杂问题,是一篇文章是否有特色、是否有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本文篇幅虽短, 9 但写作技巧的运用和篇章结构的安排却十分精巧。题干中的“聊天”“自述”就提示了本 文的特色,是考生审题作答的关键。 首先,以“聊天”中的“自述”来组织文章,显然能给文章的内容呈现、行文带来好 处。从全文看,贺福平话语中所涉及的生活经历具有时间、空间跨度较大,人物众多,事 件交叉等特点,如果按常规写人叙事的方法,必然需要较多的叙述交代和过渡衔接,这样 就可能造成篇幅过长、叙事纷杂等问题。而本文采用“聊天”“自述”来叙写贺福平的养 蜂生活,则可以灵活裁剪内容,有效集中笔墨,从而使内容更集中,行文更紧凑。 其次,以“聊天”中的“自述”来组织文章,还能给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主旨的表 达带来好处。“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往往是人物坦露内心最好的媒介,文中贺福平对 养蜂生活的感悟,对挫折与成功的态度,对人生幸福的思考等,通过“聊天”这一相对自 由宽松的场合,借助“自述”这一形式,显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因此,以“聊天” 中的“自述”来组织文章,能更加真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进而能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更明 确、更清楚的表达。 第三,以“聊天”中的“自述”来组织文章,还能使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 增强。“聊天”必然使文章更多地使用口语,从而增加文章的生活气息和现场感,让读者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自述”则必然使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从而使文章的表达更具 真实感和亲切感,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讲评建议】 对本道试题的讲评,应关联考纲,以篇带“类”,引导学生关注散文阅读的试题特点 和答题规范。建议重点关注三个问题: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问题。可以本文为例,指导学生理清标题、开 头、结尾,记叙、描写、议论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总结归纳概括作品主题 和作者情感态度的方法。 2.“鉴赏形象,品味语言”的问题。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文中形象鲜明,语 言生动,讲评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品味语言入手,将语言、形象、主题、艺术手法 运用等综合起来思考,训练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3.“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对文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的综合赏析。“个性化”和“有创意”是基于文章深度解读的有理有据的个人分析,而不 是超出文本内容的另类解读。教师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认识文 章写作技巧与思想内容、主题情感的协同配合,完成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 个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文言文阅读,包括 4 道小题。文本选自《明史·许天锡传》,原文篇幅较长,有 1053 字,根据需要作了删节,最终文本为 628 字。从整体上看,选文属于典范的人物传记,有 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对考生具有教育意义,适合对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进行 考查。 10.(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C。 10 本题在 A、D 两项各设一处错误。A 项“瑾惧天锡”后不当断,应与“发其罪”合为一 读;D 项“劾天锡”后不当断,“三日不至”之后当断开,“锦衣帅劾天锡”应与“三日 不至”合为一读。B 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C 项没有错误,是本题的答案。 A 项的断句应是“或曰瑾惧天锡发其罪/夜令人缢杀之”,“发”字意为“揭发、揭露”, “发其罪”即“揭发他的罪行”。由前文可知,许天锡清查内库,获得刘瑾贪污罪证并拟 写诉状。所以“发其罪”应属上,与“或曰瑾惧天锡”合为一读,意为“有人说刘瑾惧怕 许天锡揭发他的罪行”;若“发其罪”单独断开,则“惧”的内容不完整。D 项的断句应 是“锦衣帅劾天锡三日不至/讯之”,前文说“令锦衣卫点阅六科给事中,不至者劾之”, 即“当时有圣旨令锦衣卫检查六科给事中,不到的人便遭弹劾”,由此可知,“三日不至” 应当属上,与“锦衣帅劾天锡”合为一读,意为“锦衣帅弹劾许天锡三日不到”。B 项则兼 有这两处错误。 全句的意思是:有人说刘瑾惧怕许天锡揭发他的罪行,夜间派人勒杀了他,不能明确 实际情况。当时有圣旨令锦衣卫检查六科给事中,不到的人便遭弹劾。锦衣帅弹劾许天锡 三日不到。讯问他的情况,那时他已经死了。听说这件事的人为他感到哀痛。 11.(3 分)D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本题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对其相关内 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D。 A 项考查的是器具建筑。“传”有驿站、招待宾客的馆舍的意思,如《廉颇蔺相如列 传》中“舍相如广成传舍”一句中的“传”字即为此意。“传”同时也有“驿站的车马” 的意思。文中“思亲成疾,陈情乞假”与“孝宗赐传以行”带有因果关系,“许天锡思亲 成疾请假归家”是原因,“孝宗赐传以行”是结果。“以”字表目的,“行”意为“上路、 出行”,是“孝宗赐传”的目的。“孝宗赐传以行”即“孝宗赐给他驿车让他上路”。由 此可知,此项的解说是正确的。 B 项考查的是古代官职。“尚书”是古代的官名,如《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征拜 尚书”一句中的“尚书”。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 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明朝沿袭了隋唐的六部制,以“尚书”为各 部长官,分掌全国政务。由此可知,此项的解说是正确的。 C 项考查的是宗法礼俗。“服除”又叫“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丧礼规定, 父母死后,子女需要服丧三年(“丁忧”),期满后除去丧服即为“服除”。在古代,多 数情况下,作为朝廷官员在遇到父母之丧时,均需解官守制三年,服除之后再由朝廷重新 授予官职。文中“服除改补”即“服丧期满后改任补职”。由此可知,此项的解说是正确 的。 D 项考查的是天文历法。“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如《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 一句中的“朔”;“望”指农历每月月圆的那一天,多为农历每月十五,有时为十六或十 七,如《前赤壁赋》中“壬戌之初,七月既望”一句中的“望”;“晦”农历每月的最后 一天,如《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一句中的“晦”。所以此项 解说有误,是本题的答案。 12.(3 分)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 要点。能力层级为 C 级。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B。 11 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基本能贯穿 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A、C、D 三项的概括 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 B 项“许天锡乘时应变,建言献策”的概括是正确的,“许天锡借书林失火之事,上书 请派官员刊定有益书籍”“乘天象变异之机,上奏请求改革官员考核制度”的分析也是符 合原文意思的。但“两个建议都被皇帝采纳”的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请求改革官 员考核制度”一事,原文说“帝善之。于是令两京四品以上并自陈听命……”,可见皇帝 采纳了许天锡的建议。但“上书请派官员刊定有益书籍”一事看不出皇帝采纳了许天锡的 建议,原文说“所司议从其言,就令提学官校勘”,“所司”即“有司”,意为“主管部 门的官吏”,“所司议从其言”即“主管部门商议后采纳了他的建议”。由此可见,“两 个建议都被皇帝采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因此 B 项是本题的答案。 13.(10 分) (1)(5 分)那些曾被弹劾的大官,全部命令他们自己陈述后选择剔除他们,用以警 戒在位官吏。 (2)(5 分)见朝廷政事大变,敢于进言的人都被贬斥,而刘瑾更加肆虐,许天锡特 别愤怒。 【评分说明】 第(1)小题 ①译对大意给 3 分,“其大寮曾经弹劾者”“悉令自陈而简去之”“用儆有位”三处, 译对一处给 1 分;“简去”“儆”两处,译对一处给 1 分。 ②“其大寮曾经弹劾者”译为“那些曾被弹劾的大官”“那些曾经遭到弹劾的大官” 等,大意对给 1 分。 ③“悉令自陈而简去之”译为“全部命令他们自己陈述后选择剔除他们”“全部命令 他们自己陈述后选择清除那些不合格的”等,大意对给 1 分;“简去”译为“选择剔除” “选择清除”“选择去除”等,给 1 分。 ④“用儆有位”译为“用以警戒在位官吏”“用来警告在位的官吏”等,大意对给 1 分; “儆”译为“警戒”“警告”“告诫”等,给 1 分。 ⑤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 第(2)小题 ①译对大意给 3 分,“见朝事大变,敢言者皆贬斥”“而刘瑾肆虐加甚”“天锡大愤” 三处,译对一处给 1 分;“加甚”“大”两处,译对一处给 1 分。 ②“见朝事大变,敢言者皆贬斥”译为“见朝廷政事大变,敢于进言的人都被贬斥” “见朝廷政事大变,敢于进言的人都遭到贬黜”等,大意对给 1 分。 ③“而刘瑾肆虐加甚”译为“而刘瑾更加肆虐”“而刘瑾越发肆意暴虐”“而刘瑾的 肆意暴虐越加严重” “而刘瑾的肆意暴虐更加过分”等,大意对给 1 分;“加甚”译为“更 加”“越发”“越加严重”“更加过分”等,给 1 分。 ④“天锡大愤”译为“许天锡特别愤怒”“许天锡非常愤懑”等,大意对给 1 分;“大” 译为“特别”“非常”“十分”等,给 1 分。 ⑤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及句式的理解。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简去”“儆”两处。“简去”是“选择剔除”“选择清除”的 意思。“简”是“选择”的意思,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的“简”(《核舟记》)。 12 “去”是“剔除”“清除”“去除”的意思,如成语“除残去秽”“去伪存真”中的“去”。 “儆”是“警戒”“警告”“告诫”的意思,如成语“以儆效尤”“杀鸡儆猴”中的“儆”。 第(2)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加甚”“大”两处。“加甚”是“更加”“越发”“越加严重” “更加过分”之意。“加”是“更加”“愈加”之意,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中的“加”(《游褒禅山记》)。“甚”是“严重”“厉害”“过分”之意,如“甚矣, 汝之不惠”中的“甚”(《愚公移山》)。“大”文中是“特别”“非常”“十分”的意 思,如“见渔人,乃大惊”中的“大”(《桃花源记》)。 【参考译文】 许天锡,字启衷,闽县人。弘治六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因思念亲人患病,陈述 实情并请假。孝宗赐给他驿车让他上路。回朝后,授任吏科给事中。当时言官何天衢、倪 天明与许天锡一并负有当时的众望,都城人有“台省三天”之称。十二年,建安的书林失火。 许天锡说:“去年阙里孔庙受火灾,现在建安又失火,古今图书荡然变为灰烬。阙里,是道 形成的地方;书林,是文章集中的地方。应趁此派官员前去监视,刊定经史等有益的书籍。” 主管部门商议后采纳了他的建议,便命令提学官校勘。大同失事,许天锡前往核查,全部 得到大同失事的情状,巡抚洪汉、宦官刘云、总兵官王玺以下都被判罪。御史文森、张津、 曾大有议论政事被下交司法官治罪,崔志端由道士提升任尚书,许天锡都尽力谏诤。十七 年五月,因天象变异皇帝要求上书言事。许天锡上疏说:“地方官三年考察一次,又有巡抚 巡按监督,科道纠察弹劾,法律已不可增添。而五品以下的官吏虽有每十年考核一次的条 例,任职期限大多为九年,或因任职的时间长而调任升迁,或服丧期满后改任补职,任职 不能到期。现请以六年为期限,全部考察。那些曾被弹劾的大官,全部命令他们自己陈述 后选择剔除他们,用以警戒在位官吏。”皇帝认为好。于是令两京四品以上的官吏自己陈述 听从命令,五品以下的官吏六年考察一次,于是定著为法令。不久与御史何深核查牛马房, 备文上奏十四件便利的事情,每年节省牛马饲料费五十余万。武宗即位当年七月,因灾害 变异上疏,请求皇帝彻底修身反省,广泛征求直言。升任工科左给事中。正德元年,奉命 出使封赐安南,在途中进升为都给事中。三年春,完成任务回朝。见朝廷政事大变,敢于 进言的人都被贬斥,而刘瑾更加肆虐,许天锡特别愤怒。六月初一,清查内库,得到刘瑾 侵吞财物的数十条证据。知道上奏必遭祸患,于是连夜准备好击登闻鼓上奏的诉状,将要 以自己的尸首劝谏皇帝,令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将诉状呈上,于是自杀。当时他的妻子儿女 没有跟随他,只有一个小童在身边服侍,将诉状藏起来后逃跑。有人说刘瑾惧怕许天锡揭 发他的罪行,夜间派人勒杀了他,不能明确实际情况。当时有圣旨令锦衣卫检查六科给事 中,不到的人便遭弹劾。锦衣帅弹劾许天锡三日不到。讯问他的情况,那时他已经死了。 听说这件事的人为他感到哀痛。 【讲评建议】 1. 要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答题,不能过分强调答题技巧和答题套路。 2. 讲评断句题时,要向学生强调读懂文本,关照所断句子的上下文,了解文意,不要 过分强调如虚词、句子对称等所谓的断句技巧。 3. 讲评加点词语内容解说题时,既要了解词语的词典义,更要重视词语与文本内容的 联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 4. 讲评文章内容概括分析题时,要强调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讲评翻译题时,要强调对句意的准确理解,翻译时要关照上下文,注意语意要连贯, 表达要通顺,有省略的需补充完整,有倒装的要还原语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本题选用曾巩的诗《水西亭书事》作为鉴赏材料。 13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南 丰先生”。曾巩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和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 作出杰出贡献,生前享有盛名,身后倍受推崇,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文学 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但其诗歌创作也不容忽视。他的诗歌创作产量颇丰,现存于《元丰 类稿》的就有四百多首,这些诗歌大多有充实的思想内容,清新自然的风格,质朴流畅的 语言,同欧阳修等人的诗作一样,为后人所称道。 《水西亭书事》这首诗写于诗人出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曾巩知齐州,齐地民风彪悍,曾巩到任后,“其治以疾姦急盗为本”(《宋史·曾巩传》), 同时修桥筑路,积极改善民生,最终使齐州“自是外户不闭”(《宋史·曾巩传》)。本 诗写诗人面对水西亭优美的风景,不忘催农督织的“粗俗”之事,其实就是诗人勤勉治齐 的一次生动写照,体现诗人心系民生、农桑有责的担当和自豪。 14.(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诗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及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和 D 级。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C。 读懂诗的基本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是回答本题的关键。 诗歌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描绘水西亭周围优美的景色。首联写雨过杏熟,风来荷开, 既交代节令,为下面写农忙景象作铺垫;又寓情于景,含蓄表露诗人欣喜自得的心情,为 结尾的“向人夸”张本。颔联紧承首联,放开视野,描绘水西亭周围的优美景色——河岸、 苍松、翠竹、溪水、小洲、晴沙,这些景物渲染出乡村秀美宁静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 人面对自己治下安宁乡村的欣喜自得之情。因此,第四句“溪深鳌背露晴沙”所表现的意 境,应当是秀美宁静的,它与“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一句所表现的冷清萧 瑟意境是不同的,故 C 项的赏析有误,是本题的答案。 后四句为一层,诗歌由写村景而转入写农事,并因此引发了诗人担当职责的自豪之情。 颈联选择“刈麦”“缲丝”两个典型场景,把丰收季节的繁忙景象写得活灵活现,句中的 “催”和“急”,既可以理解为农人的自我催促,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作为地方官的催促, 这样,一幅官劝民勉、上召下行的和谐图景便如在眼前了。尾联在颈联的基础上顺势而出, 以质朴之语直白表达诗人身为地方长官不敢懈怠的担当和面对治下乡村丰收的自豪之情。 15.(6 分) ①曾诗只写麦收季节农家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 督劝农桑的自豪; ②白诗还写麦收时农人的辛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不事农桑却生 活无忧的愧疚。 答对一点给 3 分,每点中叙写的内容 1 分,表达的情感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①考生答案应紧扣“刈麦”,具体说明两诗中“刈麦”的场景内容和由此引发的情感。 考生答案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两诗的大概内容和情感,应酌情扣分。 ②考生答案应紧扣“不同”这一要求,明确体现两诗所写的“刈麦”场景内容和所引 发的情感不同,考生答案如果不能体现“不同”,应酌情扣分。 【试题分析】 14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本题考查课内外关联阅读,用来比较的课内诗歌是白居易的《观刈麦》,出自初中教 材,是高考考纲规定的默写篇目。 试题将两首诗比较的范围限定在“刈麦场景”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这样设题 有利于增加考查的具体性和针对性,避免考生套话答题。答题时,考生应紧扣“刈麦场景” 这一要求,先梳理内容的不同,再分析情感的不同。 本诗中,写“刈麦场景”的诗句只有一句,即“陇头刈麦催行馌”;而《观刈麦》中, 描写“刈麦场景”的诗句较多,表现的内容也较复杂。此时,考生要懂得根据题干中“不 同”这一要求,先确定“陇头刈麦催行馌”所写内容就是“忙”,然后再由此倒推《观刈 麦》所写的内容除了“忙”,还有哪些内容。《观刈麦》一诗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 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是写“忙”,但此外还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写刈麦的“辛劳”,用“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 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农民的生活之苦。因此,两诗在内容上的不同,指的应是曾诗只写 刈麦之“忙”,而白诗还写了农民的“辛劳”和“困苦”。 梳理出内容的不同之后,就可以据此分析情感的不同。试题设问用“所引发的”来提 示情感的范围和内容,意思是考生所要回答的情感,是由“刈麦场景”出发的,应联想到 与“刈麦场景”有关的人、事,要将情感对象扩大到刈麦的农民及农村等,所归纳的情感 才是完整正确的。结合全诗内容可以发现,曾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丰收、农村安宁; 白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辛劳困苦,农村税负不合理。由此就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 应是:曾巩为农民丰收、农村安宁而喜悦自豪,白居易同情农民的辛劳困苦,并为官员不 事农桑却生活无忧而愧疚。 【讲评建议】 1. 关注诗歌的解读。 强调整体观念。要通过分析诗歌中各联各句的情感逻辑关系,读通诗歌的内容层次、 起承转合等,综合分析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品评诗歌的表达技巧。 强调文本意识。要在整体把握内容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揣摩语言,体会语句的丰富含 意,进而鉴赏诗歌形象,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 强调读懂一首诗。要避免“扣帽子”,避免以“类”代“一”;讲解诗歌的意境、情 感、表达技巧等,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做到解读精细、用词精当。 2. 关注答题的规范。 客观题要引导学生认识试题的能力要求,根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原则,结合 诗句具体内容加以辨析。主观题要引导学生过好审题关和表达关。答案力求做到紧扣试题 要求,结合诗句内容,要点清楚,逻辑严密,表达流畅,书写工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6 分) (1)信誓旦旦 及尔偕老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酒酣胸胆尚开张 会挽雕弓如满月 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评分说明】 ①有漏字、添字则该空不给分。 ②字迹潦草、笔画不清不给分。 【试题分析】 15 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级。 本题分别出自《诗经·氓》、韩愈《师说》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诗 经·氓》《师说》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江城子·密 州出猎》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讲评建议】 1.要指导学生审题。理解性默写不但考查学生的识记和书写,也考查学生审题、推导 的能力。讲评时,要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试题语境与默写句之间既有提示又有限制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由语境关键词合理推导默写句的方法。 2.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应对默写题的重要前提是熟悉教材,对考纲规定的默写篇目, 考生既要能背会写,而且要充分理解这些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以避免默写时出 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3.要引导学生注意书写工整,避免因字迹潦草而被误判。 4.要提醒学生注意同音或形近的字,以规避错别字的出现。 5.对高考曾考过的篇目及近几年还没考过的篇目,都应充分重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第三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 3 道选择题和 2 道表达题组成。前面 3 道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9 分,包括词语使用、语病辨析修改和言语逻辑推断,3 道选择题拢 合在一个语段中进行综合考查;后面 2 道表达题,其中图文转写题 5 分,串词撰写题 6 分。 17.(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答案是 C。 本题给出的语段缺了四个词语,要求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选择恰当的词语。 第一个空白处要辨析“发源地”和“发祥地”两个词语。“发源地”多指河流开始流 出的地方,后借指事物发端所在;“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 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文中指的是文化领域,所以此处用“发祥地”更恰当。 第二个空白处要辨析“相得益彰”和“天衣无缝”两个词语。“相得益彰”指互相帮 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 破绽。综合文意可知,文中说上下两部分图案合在一起并不是为了突显彼此的好处,而是 为了强调二者完美融合组成一幅富有内涵的图案,所以此处用“天衣无缝”更恰当。 第三个空白处要辨析“崛起”和“繁盛”两个词语。“崛起”意为突起、兴起,与“丝 绸之路”搭配不够贴切;“繁盛”意为繁荣兴盛,文中认为图案是中亚、西亚人们争相进 入中原的形象再现,“争相进入”呈现出繁荣兴盛景象,所以此处用“繁盛”更恰当。 第四个空白处要辨析“精美绝伦”和“美轮美奂”两个成语。“精美绝伦”意为精致 美妙,没有可以相比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综合文意可知,此处旨在突出古代乐器的精美,而美轮美奂使用对象多限于房屋、装饰、 布置等,所以此处用“精美绝伦”更恰当。 18.(3 分)B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画横线的有语病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答案是 B。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结构混乱和不合逻辑两处语病。首先是前一分句说“螺钿是一种手 工艺品”,后一分句本该用判断句或名词性短语补充说明“是什么样的手工艺品”或“这 一手工艺品是怎么做的”,但后一分句却用“用贝壳薄片制成……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 16 这一动词性短语,导致前后分句结构混乱衔接不起来。其次是“松菊”与“花草”概念有 交叉,且句中“人物、鸟兽、花草”均为集合概念,而“松菊”为非集合概念,并列不合 逻辑。先看 A、D 两项的修改,这两项都没有解决“松菊”与“花草”并列不合逻辑的问 题,故 A、D 可以排除。再看 C 项,C 项虽然解决了并列不合逻辑的问题,但“螺钿是用…… 形象镶嵌在器物表面”一句缺少宾语中心词,结构混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故 C 项也可 排除。B 项对两处语病都进行了恰当的修改,且表述通顺合理,是本题的答案。 19.(3 分)C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言语逻辑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本题要求选出可支持文中“弹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推断成立的 一项,答案是 C。 先看 A 项,材料指出弹琵琶者的长相与唐朝汉人不同,就逻辑而言,与唐朝汉人长相 不同并不意味着就是石国胡人,因为弹琵琶者也可能是其他人种,故 A 项无法支持文中的 推断。再看 B 项,材料指出弹奏者的琵琶出自胡地,就逻辑而言,弹胡人的琵琶并不能推 出弹奏者就一定是胡人,因为弹琵琶者也可以是其他人种的人,故 B 项无法支持文中的推 断。再看 D 项,材料指出石国胡人擅长音乐,就逻辑而言,并不能反推出擅长音乐的人就 是胡人,因为其他人种的人也有擅长音乐的,可见 D 项也无法支持推断的成立。最后看 C 项,材料指出弹琵琶者和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北齐时期文物上的石国胡人相貌高度相似, 分析这一材料可知,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出石国胡人的容貌特征有考古实物(北 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可证,二是指出弹琵琶者的容貌和考古实物上石国胡人的相貌 高度吻合,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这两层意思构成了推断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是可以推出“弹 琵琶者应为来自中亚一带的石国胡人”这一结论的,故 C 项是本题的答案。 20.(5 分) 示例:①加工 ②生产和提供 ③促进经济增长 ④优点 ⑤提高语言能力 答对一处给 1 分。 【评分说明】 ①第①处,补写“加工对象”“对象”不给分;第④处,补写“优势”“好处”“特 点”亦可;第⑤处,补写“提高语文能力”“提高文字能力”亦可。 ②超过限定字数,酌情扣分。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连贯的语言进行图文转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本题要求根据文字内容把语言产业图的信息补充完整。解答本题,考生应在理解文段 的基础上,提炼选用简明准确连贯的词语或短语来完成语言产业图。根据“语言产业是知 识经济行业,以生产和提供语言产品为主,可分为语言教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创 意等。上述行业都是将语言作为加工对象”可知语言产业、语言产品、语言三者之间的关 系,再结合图中“语言”与“语言产品”之间用“形成”这一动词表述二者关系,由此可 知,①处应填补“加工”,②处应填补“生产和提供”。从“不但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经 济效益,而且具有服务语言生活的社会效益”可知,③处应填补除了“服务语言生活”之 外的“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效益。依据产业图连接线上的“效益”“目的”两词可推,④ 处应依据文字内容选用相应的词语填补,由原文“语言产业低耗能、无污染、科技附加值 高”可概括出“低耗能、无污染、科技附加值高”当为语言产业的“优点”,故④处应填 补“优点”。从“着眼于提高消费者语言文字能力(包括第二语言)”可知,“着眼于” 对应产业图的“目的”,所以⑤处应填补“提高语言能力”。 21.(6 分) 17 示例:南京大屠杀让我们无比悲愤,屈辱的历史警醒我们奋发有为。今天,我们沉痛 悼念死难同胞,更要发出我们的呐喊:少年强则国强。下面请听初三学生代表朗诵《少年 中国说》。 内容完整,给 4 分;表达连贯得体,给 2 分。 其他答案,符合要求,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 ①所写答案不是从主持人的角度来表达的,不属于串词的,不得分。 ②所写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概述上一环节的内容或感受,点明公祭日活动的 目的或主题,点明下一环节内容,必要的衔接过渡语。一个方面 1 分。 ③语言不连贯或不得体,酌情扣分。 ④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运用连贯得体的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本题要求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词,串联两个活动环节。串词是指在活动中,能够将前后 环节(节目)乃至整场活动的所有环节(节目)恰到好处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语言形式。 回答本题,既要考虑关联观看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段和初三学生代表朗诵《少年中国 说》这两个活动环节,以使后一环节的推进顺理成章;也要考虑“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的性质,注意用语庄重肃穆,符合悼念的活动主题。根据两个活动环节的内容来看,串词 内容至少应包括: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段的内容概述或观看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片 段的感受,对死难同胞的缅怀悼念,有关下一环节“初三学生代表朗诵《少年中国说》” 的提示,必要的衔接过渡用语。 本题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和组合方式,只要符合试题要求,可酌情给分。 【讲评建议】 1.词语使用题,讲评时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近年来高考词语题的常见设错类型, 引导学生注意常见成语的语义、色彩、适用对象与场合等,注意常见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 恰当运用问题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常见动词、关联词等词语的正确使用。 2.语病辨析修改题,讲评时要注意讲析清楚高考常见的六种语病类型(①语序不当; 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④结构混乱;⑤表意不明;⑥不合逻辑),可结合历年 高考试题帮助学生提高辨析修改的能力。 3.言语逻辑推断题,讲评时需强调,推理判断时要注意对各种信息所涉及的逻辑关系 进行分析、判断,表达时要注意表意的明确及符合逻辑。 4.图文转写题应引导学生准确、全面把握文段与图表信息,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简明、 准确、连贯组织答案,避免信息的遗漏和错位。 5.串词撰写题,讲评时要讲清串词的一般特点,还要注意不同活动情境的区别,要注 重符合特殊语境的得体表达。 6.语用题对应的考点较多,题型多变,讲评时,既要讲清楚稳定题型的应对策略,也 要关注题组可能出现的变化。 7.指导学生化整为零,坚持做好知识积累及考前冲刺的纠错总结工作。 四、写作(60 分) 第四大题综合测试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 1 道写作题构成。 22.(60 分)(略)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 分) 二等 (15~11 分) 三等 (10~6 分) 四等 (5~0 分) 18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评分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主要说明三点。 1.关于“题意” “题意”项主要看选择的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的角度明确、 稳定,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在 第三等及以下评分。 ①符合题意 完成题目所规定的全部任务,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对两则材料内容及含意有明 确的态度,能够紧扣“致敬经典,传承文化”这一主题,角度明确、稳定,阐述看法能紧 扣材料内容及含意,作出理性思考和分析说理。在“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 情真挚”的前提下,其内容项评一等(20~16 分)。在“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 康、感情真实”的前提下,其内容项评二等(15~11 分)。 ②基本符合题意 基本能完成题目所规定的全部任务,基本能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大体上能围绕 “致敬经典,传承文化”展开阐述,角度基本明确、稳定,阐述看法尚能自圆其说。其内 容项评三等(10~6 分)。 ③偏离题意 未完成题目所规定的主要任务,未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主要内容游移于材料和 写作要求之外,与“致敬经典,传承文化”基本上没有关联,角度不明确、不稳定,或割 裂“致敬经典,传承文化”这一主题中两方面之间的联系,片面谈“致敬经典”或“传承 文化”,也属于偏离题意。其内容项评四等(5~0 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关于“内容不当” 针对性不明确,写作内容与材料内容及含意无关,罗列名言事例与看法没有逻辑关系。 其内容项评四等(5~0 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3.关于“文体” 试题要求写一篇文章用于专题讨论,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应是讨论会上发言的稿子,与 发言稿接近,需要阐明自己对某一论题的认识与思考,应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 符合逻辑、条理清楚。 ①符合文体要求 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写作,针对性强,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符合逻辑,条理清楚, 交流文明,说服力强。在“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一等 (20~16 分)。针对性较强,注重分析说理,阐述看法有道理,有较强的说服力。在“结 19 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二等(15~11 分)。 用于专题讨论的文章属于论述类文章范畴,不宜写成记叙类文章。 ②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写作,有针对性,有分析说理,有一定的说服力。在“结构基本完 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的前提下,其表达项评三等(10~6 分)。 ③不符合文体要求 未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写作,文章明显不适用于专题讨论。其表达项评四等(5~0 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语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 性色彩 (三)缺标题扣 2 分;不足字数,每少 50 字扣 1 分;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 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其内容项或其表达项评四等,“发展等级”不给分;抄袭 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和 F 级。 本题是依据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精心设计的一道有关经典与文化,富有时代意 义的材料作文题,具有鲜明价值观导向和时代气息。作文材料来源于媒体报道,命题时对 媒体报道的有关内容做了适当的整合与提炼,以便考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立意 高远又贴近考生的实际,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体现了素养考查与思想 教育的高度统一。 试题在材料的选用方面下足了功夫,两则材料共同指向同一论题——如何致敬经典, 传承什么文化。论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也能引导学生关注名 著经典,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材料一呈现的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四大名著连环画套 书合集,让读者重温名著经典;材料二呈现的是歪曲、恶搞《西游记》的现象及观众的不 认可。试题由两则材料构成,预留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和足够的思辨探析空间,不同层次的 考生都能找到可写的角度,有利于对考生进行思维能力和真实写作能力的考查。 命题精心设计写作任务,力求科学合理地对考生的写作水平进行全面考查。本题的任 务指令非常具体明确: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用于班级团支部组织的“致敬经典,传承文化”专题讨论,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这意味着考生在写作时的“认识与思考”都 必须是由材料“触发、联想与思考”而来的,必须是本于材料,源于材料的,凡是脱离材 料的“认识与思考”都不符合本题的写作要求。作为专题讨论,这点尤为重要。 “结合材料内容”,则要求考生作文内容必须与两则材料提供的思考点凝结在一起, 形成密切的联系,不可以油水分离,牵强附会,偏转空谈等。但同时也应注意适当、合理 的延展,不宜只停留在对材料内容的肤浅议论上,而要充分考虑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复杂 性,要注重分析,增强思辨,不能仅是自圆其说,还要顾及不同的看法,或接纳或反驳, 要有读者意识。 “写一篇文章,用于班级团支部组织的‘致敬经典,传承文化’专题讨论”,暗含对 写作者身份——共青团员、班级一员的规定,有利于帮助考生聚焦审视表达的主体——“共 青团员——班级一员——我”,也为考生的作文立意提供了支架,便于考生思想的表达与 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写作任务。这一任务指令规定了写作 20 特定的情景场合——班级团支部组织的专题讨论,暗示参加对象主要为本班同学,写作需 贴近这一对象群体,得体地阐述自己对事实与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同时,文章是用于专题 讨论,所以应是讨论会上发言的稿子,与发言稿接近,要阐明自己对某一论题的认识与思 考,要做到针对性强,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论证符合逻辑,语言通俗易懂文 明得体,摒弃陈词滥调,力求写出有见解、有体验、有感情、有新意、说服力强的文章。 “‘致敬经典,传承文化’专题讨论”是写作任务指令中巧妙的主题要求,也是写作 任务中的关键部分。考生应综合两则材料围绕“致敬经典,传承文化”这一主题写作,必 须注意的是,“经典”指的是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根据 材料所指,此处的“经典”指的是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致敬”意为 表示敬意;“致敬经典”是指对名著经典应该心存诚敬;“传承文化”则指应传承名著经 典所体现或承载的文化;“经典”和“文化”两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所以写作时 不能泛泛而谈,应立足于材料所指,发现材料之间的关联,紧扣任务指令,深入思考,进 行理性分析和阐述。落实到写作之中,考生不能孤立地谈某一方面,而应整体思考,厘清 “致敬经典”和“传承文化”之间的联系,在写作时最好能做到从它们的联系中“抓住一 点,深入下去”,避免陷入面面俱到、浅层粗糙的写作窠臼。比如,可以侧重思考传承优 秀文化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也可以侧重思考当代青年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致敬与传承经典 优秀文化,也可以侧重思考新时代下致敬经典该传承什么文化;等等。 本题贴近考生的实际,给出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在考场上有写作主体意识、 对象意识、读者意识、交流意识、辩驳意识,有针对性地写作,这有助于纠正考场作文写 作中随意性的倾向,从而考查出考生的真实写作能力。 【讲评建议】 1.应强化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要重视对复杂材料整体含意把握的指导与训练, 杜绝话题作文式的审题指导与训练,切实提高学生提炼复杂材料含意的能力。 2.要加强学生对专题讨论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确用于专题讨论的文章(发言稿)的文 体特征,有必要重温人教版教材“表达交流”部分的相关专题内容。要引导学生注意交际 语境写作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强化写作的主体意识、对象意识、读者意识、交流意识、辩 驳意识等。 3.强化学生的审题和扣题意识,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的具体任务及写作要求,根据任务 和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重视培养学生写作的任务意识和问题意识,明确写作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 4.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写作时,既要分析具体事件,又要超越具体事件,达到 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高度。 5.多启发学生学会从他人立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立意,倡导谨慎、开放、求实、公正 的理性交流态度。 6.重视思维训练,特别是聚合思维、因果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与训练;思维重在 准确、合理和深刻,而不在于刻意求新。 7.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要在解决“对不对”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好不好”的 问题;高度重视本校本班学生习作的反复修改升格,在反复修改中提升写作能力。 8.注意比较、总结所写过的写作题在材料提供、任务设计、写作要求等方面的共性与 差异,引导学生针对不同试题采用不同的写作策略,杜绝简单粗暴的套作与宿构。 9.开阔学生的写作格局,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思考现实,建立个人和社会的关联,在 理性思考社会、国家、历史、文化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公正说理的 能力。 10. 要强化考场作文的完篇意识,避免遗漏标题、缺少结尾、字数严重不足,此外还应 强调卷面书写整洁,不乱涂乱画,乱加标记。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